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話語與三一上帝

 

    我們要問的,也許不是人的話是否能傳遞上帝的話,而是像巴特(Barth)那樣,要問上帝的話語是否採用了人的話語呢?

 

    任何肯定的答案,都意味着某種雙重代理者的概念,認為上帝可以通過人的思想與人合作。他這樣做,不但沒有違反人思想的自然特性,反倒使之完全發揮其功能。這種聖化的工作,包括了運用人的理性和想像力。然而,神學釋經最終並不是要解決有關昔日的人想過甚麼等歷史和學術疑難,而是要以各樣方法,瞭解上帝通過聖經的語言和文學所作成的許多的事。神學釋經是要探討三一上帝與人溝通的系統,他的話促成和規範了正確的聖約關係,從而締造上帝與人的交流。

 

    上帝的話語,正是上帝有創意的溝通及自我啓示的表現,通過成文的話語和成為肉身的道行事。我們必須將父的「內在」話語,跟它在耶穌這個人身上及聖靈所默示的聖經的「外在表達」,區分開來。永恆的聖子是內蘊的道,這道與上帝同在,這道就是上帝;耶穌和聖經是上帝「實際的」話語,是上帝在受造世界中的話語。

 

    誠然,聖經並不是一個神性的位格,而是上帝揀選的一個受造界裏的工具,用以在道的系統裏發揮其獨特的功能,這是三一上帝與人溝通的系統。聖經在神學上的重要性,「不在於它其內蘊的特性(例:史料的價值、文學特色、宗教洞見、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等),而在於它受託在上帝向世界溝通的事上所扮演的不可取代的角色」。

 

    聖靈在聖道的三一溝通系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聖父是原初的發言者,聖子是那決定性的話語行為,聖經所有的語內行為最終都是指向他,聖靈是完成事件的力量,是「語效行為」的效能和效果,是將聖經的話語應用在聽者/讀者身上的動力。因此,上帝的道就是成為肉身的話語,成為文字的話語,也是「刻在人心版上的」話語。

 

    「上帝的話語」最完全的意思,是上帝所說的話,是上帝所做的事,也是彰顯上帝本質。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意思是說,聖經是上帝與人溝通的場所和形式。更準確地說,聖經是上帝語內行為的媒介,是上帝為自己的緣故特意分別出來(例:使之成為「聖潔」)的工具。所以,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但這並非只是上帝所啓示的信息。因為上帝通過語話可以做許多的事,不僅僅傳達信息。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因為它是上帝揀選的工具,通過它,三一神將基督啓示出來,設立並執行了恩典之約,並且藉着聖靈的能力,通過聖道的職事,更新了萬物。

 

 

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以巴路山 (Ebal)

 

一塊石頭 A stone, 將變禿 To be bare

 

位於古示劍城西北,今日新城 Nablus 的東北面,峰頂海拔為 937 公尺,比附近的地面高出約 460 公尺,是一個光禿的岩石山,山上僅有少量樹木,在 1983 年,以色列的考古學家澤托爾,在以巴路的山頂上,發現了約書亞所築的祭壇。

 

11:29 你就要將祝福的話陳明在基利心山上,將咒詛的話陳明在以巴路山上,這二山豈不是在約但河那邊,日落之處,在住亞拉巴的迦南人之地,與吉甲相對,靠近摩利橡樹麼。

 

27:4 你們過了約但河,就要在以巴路山上照我今日所吩咐的,將這些石頭立起來,墁上石灰,在那裡要為耶利華你的神,築一座石壇,並獻燔祭和平安祭,將這律法的一切話明明的寫在石頭上。

 

8:30 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眾人在這壇上獻燔祭和平安祭,又當著以色列人的面前將摩西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以色列人都站在約櫃兩旁,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

 

基利心山 (Gerizim)

 

荒地 Waste land,多岩石的 Rocky,割下者 The cutters off

    位於示劍的西南側,撒瑪利亞東南約 12 公里,隔示劍谷與以巴路山相對峙。山峰海拔高 881 公尺,高出附近的地面約 210 公尺,山的東西向長約5公里,當時林木茂密,在山頂上幾可望見迦南全地。335 BC,撒瑪利亞人在此山頂建造聖殿,視其為聖山,但在 128 BC 被猶大人所毀。主後五世紀末,羅馬在此山修建一座八角形之神廟,其廢墟已在 1928 年被發掘出來。

11:29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在到了迦南地之後,就要將祝福的話陳明在基利心山上,將咒詛的話陳明在以巴路山上。

27:12 當日摩西吩咐百姓說,你們過了約但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家,便雅憫等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

8:33 以色列眾人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

9:7 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殺了他的七十個弟兄,只剩下基甸的小兒子約坦,約坦就站在基利心山頂上,向眾人喊叫,責備亞比米勒,然後逃跑到比珥,就住在那裡。

 

基利心山vs以巴路山,祝福vs咒詛

 

  示劍被兩座有名的山夾住,南面的基利心山對着北面的以巴路山。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就要在基利心山宣讀祝福,在以巴路山宣讀不跟從律法的咒詛,以色列人就在這兩座山上,親身領受了祝福及咒詛。

 

  祝福與咒詛是相對的,只是毫釐之差,也是密不可分,要以智慧去選擇。「你若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侍奉別神,耶和華就必使你做首不做尾,但居上不居下。」(申二十八13

 

  「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咒詛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裏必受咒詛,在田間也必受咒詛。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麵盆都必受咒詛。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受咒詛。你出也受咒詛,入也受咒詛。」(申二十八15

 

  上帝在以色列人入迦南地時,說白了要他們怎樣行,也立了領袖帶領他們,但以色列人卻多次沒有聽從;約書亞死後,到了士師時代全國就一片混亂。當以色列人面對爭戰時,才懂得聽上帝的話,可是,當他們戰勝後,在太平的日子,卻轉去拜巴力及亞斯他錄。

 

  沒有人不想要祝福,願主給我們能聽的耳,可以跟着上帝的誡命,不管在順境或逆境,也不偏左右。

聖經地理

   聖經地理的發展  , 聖經地理環境的重要性  , 聖經的世界 ,

     基利心山vs以巴路山,祝福vs咒詛 , 基利心山 (Gerizim)  ,

     以巴路山 (Ebal)  ,

     約但峽谷  , 約但  ,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氣候    ,   巴勒斯坦的四周  , 

     巴勒斯坦的本土  , 拿撒勒 ,

聖經之文學性

  聖經是否真的具有文學色彩  , 聖經文學及修辭  , 

    把聖經像文學來讀 ,        一本神聖的故事書

    歷史文化背景探究   , 新約的文學背景  ,

申命記認知

 

《申命記》本身意義重大,其另一層重要意義在於新約、尤其是耶穌及其門徒在宣講時多次引用《申命記》的內容:耶穌引用《申命記》以回應試探(太四4710),並重申這卷書表明要盡心盡意愛上帝的主題(太二十二37-38);《使徒行傳》中,使徒的證道也大量引用了這卷書,尤其強調先知的職分如何在耶穌身上實現(申十八15;徒三22)。新約中至少有七封書信引用了《申命記》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引用要數加拉太書三章10-14節,在此保羅說基督替我們受了咒詛(加三13),救我們脫離《申命記》中所提到的咒詛(參考申二十一23)。

 

《申命記》的書名源於拉丁文和希臘文,意思是「第二律法」(the second law),也就是申命記十七章18 節所說的意思,指的是君王為自己抄錄的律法書。本書的內容不是指第二本律法書,而是西奈山之約的重述(除了三十三章2節之外,《申命記》中都將西奈山稱為「何烈山)。西奈山之約與亞伯拉罕之約、以撒之約和雅各之約中充滿恩典的應許之間的關聯很明確(參考申六10-11;七7-9)。此外,《申命記》也標誌著摩西五經的完成,強調在以色列人進入上帝應許他們的土地之前,已經部分實現了上帝對族長的應許。

 

關於《申命記》及其教導,讀者需要瞭解三件比較特別的事。

 

1.《申命記》是一份盟約性文件。

 

作為一份盟約性文件,《申命記》關注的是上帝與祂子民之間的連結。上帝仁慈屈尊地與祂的子民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關係。上帝愛祂的子民,伸出大能的手救贖他們(可以特別參考申七7-9;九5-6;十四2)。上帝在西奈山下與他們建立了這種正式的關係。上帝就近他們,並向他們應許說:「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因此,盟約是上帝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上帝在恩典中以主權強加給人的,據此,上帝向祂的子民正式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與上帝立約的子民必須以順服回應這位救贖主上帝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他們生活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排除在上帝對人的道德要求之外。《申命記》的結構和內容與公元前兩千年的條約非常相似。

 

2. 《申命記》是對「十誡」的闡述。

 

在《聖經》的所有書卷中,沒有哪一卷書比《申命記》更全面地闡述十誡的內容。第五章中的「十誡」與第六至二十六章中的闡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上帝的律和人的律之間的對比,而是關於約的基本的核心內容之間的對比,是關於十誡的內容、其闡釋及其發展出來的各種應用之間的對比,其主旨包括對聽眾的良知進行教導。摩西將生與死、祝福與咒詛擺在以色列人面前,並向他們提出挑戰:「所以你們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們的後裔得以存活,且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聽從祂的話,專靠祂…」(申三十19-20

 

但是,關於對「十誡」的論述,還有更多可說的。《出埃及記》二十一至二十三章的約書涉及了幾條誡命,但這些內容的編排沒有按照《出埃及記》二十章的內容的順序。然而,在《申命記》中,誡命的順序與《申命記》五章的內容相同,規定性的誡命在第五章,而描述性的誡命在第六至二十六章。這些論述闡述了誡命的基本要點,也表明了每條誡命的發展軌跡。這意味著許多誡命的含義比當初設立時更為廣泛,例如第五條誡命不僅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而與以色列人所有的權力結構有關。

 

3. 《申命記》非常強調土地的概念。

 

在摩西五經中,前三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和《利未記》)更多關注的是上帝與祂子民之間的關係;而《民數記》和《申命記》則集中強調對對土地方面的內容。《申命記》中也有許多對族長的應許的回應,如上帝對人數眾多的大家庭的應許(申一10;十22;二十八62),但是,上帝對「土地」的應許居於《申命記》內容的主導地位。這是上帝的恩賜,早在他們實際佔有土地之前,上帝就起誓要將土地賜給他們,而且祂的子民要在這片土地上「安息」(申三20;十二9-10;二十五19),享受祂所賜的福。詩篇九十五篇就提到了安息的概念,希伯來書三章7節至四章13節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正如以色列人在迦南會有安息一樣,基督徒也會有安息,這與他們所追求的「天上的家鄉」,也就是那將來的長存之城(來十一16;十三14)是相同的。因此,讚美詩以越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的主題象徵著死亡和進入上帝國的安息,就不足為奇了。

 

《申命記》是摩西五經的結尾,至此,上帝對以色列先祖的應許已部分實現。隨著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土地為主題的應許得以實現,而上帝其他的應許,如有關王權和預言的應許,則在他們佔領了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之後實現(申三十一20)。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