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督教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認識十二使徒遺訓中生死兩條路

壹、引言
選這個主題,是想認識猶太人所認為生死兩道是什麼?對現今的基督徒也何意義?我是被裡面的內容所吸引,因為發現到所討論的是與基督徒的生活有關。希望透過這個研究,可以明白作者對初代信徒的道德生活和信仰的教導,之後對現今基督徒的學習。因范圍的廣,篇幅的有限,本文只注重探討《十二使徒遺訓》,教導內容和應用。
《十二使徒遺訓》(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是早期基督教法規著作,希臘本書名(Didache),意為訓導,屬於1056年的手抄本,希臘文本全本,拉丁文本只有一部分。《十二使徒遺訓》是古代教會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約於西元130-160年間完成,是最接近新約聖經的教父著作。直到西元1873年,始由東正教會伯呂恩紐(P. Bryennios)在君士坦丁堡的耶路撒冷文庫中發現希臘文抄本。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論到兩條道路,也是本文所要集中的。第二部分是關於禮拜的規式。[1]
貳、作者
這本書作者不詳,但是從寫作中顯出作者用猶太人的言語,如:兩條路的題目。還有對猶太人的節期很瞭解,如:禁食禱告和預備安息日(8:1),從這可以推測作者是悔改信耶穌的猶太人。他對聽眾所用的是指民族,保羅曾經對外邦人的稱呼。若《十二使徒遺訓》是特別給外邦人,那麼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教導他們關於猶太基督徒的教義,而且很可能是寫給眾教會的書信。除此之外,作者也很熟悉主耶穌的教導,如:主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指責(8:1),並且也熟悉馬太福音。雖然書信作者不詳,但是從以上的種種,有可能是一個作者收集使徒們的教訓的人,他應該是與主耶穌或使徒的關系很好[2].
三、日期
有幾個因素認為《十二使徒遺訓》是在第一世紀中或末寫成的。因它乃受到猶太人風俗的影響,如:一天三次禁食禱告。它也使用巴比倫他目,尤其是在第二章。引用舊約經文和以祭司來替換先知的角色,這是在初期教會的情形,當時教會還很受猶太教的影響。其他的證據顯出這是早期的作品如:簡單式的洗禮和聖餐儀式,教會初期領袖和組織,和期盼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書中也沒有提及關於第二世紀的重要事件,就是異教逼迫教會的事。《十二使徒遺訓》與巴那巴書信有很多類似,但是卻不知道誰抄誰的。
另一方面是依據作者所描述的禮拜儀式和結構的層次是很原始的;因著作中沒有提到信經,正典,關於異教的逼迫和諾斯底主義。另一方面,作者卻是對馬太福音很熟悉,關於主耶穌的教導和接待那假基督徒巡迴的教師。這一切的狀況是第一世紀末基督徒團體的特徵。這以上的分析,作者是生活在早期的時期,當時猶太人對教會的影響還是很重要,如:教會領袖的組織。[3]
肆、地點
《十二使徒遺訓》的著作地點不清楚,但被認為是在東方寫的。有的認為是在埃及寫的,因為巴拿巴書是在那裡寫的或是在敘利亞或巴勒斯坦。這是因為認為《十二使徒遺訓》和馬太福音有很多類似的團體,雖然他們在時間或歷史上有些不同。因此便認為在敘利亞南部或巴勒斯坦的北部,在當時就有一群基督徒。[4]
伍、內容和含義:
《十二使徒遺訓》是個很簡短的資料。它的內容屬於比較樸實和實際。以道德指示兩條路說明為開始,那就是生命或死亡。之後又談到禱告,禁食,洗禮和聖餐的規則和進行,以及處理如何處理巡迴的傳道人和分辨假先知的教導。最後,以主耶穌第二次再來為結束。
《十二使徒遺訓》很重要是因為它讓我們認識到早期基督徒團體,關於他們的基要教導,重點,紀律和組織。雖然有記載關於早期基督徒團體,但是它是不能被列入正當的,而是列入不正確的書卷。雖然它無法列入聖經的正典中,雖然內容不是以耶穌為中心,或是其中有錯誤的教導;但卻為眾教父所推薦,為初信慕道者所必讀。
全書共16短章,論道德倫理、教會習俗、末世、洗禮和聖餐等。這卷書可分為兩部分,前六章是一段具猶太道德色彩獨立段落兩條路 (Two Ways);《兩條路》早在第一世紀末已存在,並在二世紀初時與十二使徒遺訓組成為一卷書。第五、六章和巴拿巴書信(130)的後兩章相同。到底是誰引用誰的資料或是另有資料為兩書引用不得而知。後段是教會生活與管理規律、聖餐洗禮、耶穌再來。這本書流通甚廣,初代教會常誦讀,主要教導外邦人受洗後使用,但教父卻少引用。其內容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剖析生死之道;第二部分是講述浸禮、聖餐的教會禮儀;第三部分討論接待使徒和先知、認罪復和、選舉監督和執事,以及紀律問題;第四部分是關於末日的結語。[5]
陸、目的:
這本書有兩個主要目的:1. 提升基督徒的道德水準;2. 教導基督徒如何面對假先知。因為當時的信徒在道德與行為方面有待提升,而且有許多假傳道人遊走在教會之間騙吃騙喝。書中強調:除非奉主的名受過洗的之外,不得領受聖餐(9:5)。又說:使徒到你們那裏去,接待他要如接待主,但他只能在你們處住一天;若住三天,他便是假先知。使徒出門時,只可領取餅食,夠他到當晚宿地;若他索銀錢,便是假先知。(11:4-6)[6]
柒、《十二使徒遺訓》中的生死兩條路
作者沒有給予任何的引言,便進入了這兩條路的教導。這種兩條路的教導在古時是很普遍的。無論是在希臘文學或猶太人。在舊約聖經中也提到這兩道,詩篇11-6提到義人和惡人的道路。詩篇139提到光和暗,耶穌也在馬太福音論兩道門的比喻: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因此天國要努力才能進去的。但另一方面,猶太人和早期的基督徒關于兩條路也論及兩個靈或天使。他們相信神已經給人兩條路,兩個目的,兩個行為和態度。若他們被邪惡的靈征服,那麼他們便會陷入欲望和做壞事,但若是好的靈,那麼他們就會得到平安和永恆的生命。但是,《十二使徒遺訓》作者開始卻是用兩道而不是兩個天使。因此資料是給予幕道友要成為基督徒的教導。接受洗禮表明接受生活的方式和永恆的生命,主耶穌所賜的救贖和最後的審判。作者使用和實行傳統的教導。[7] 就是要人面對選擇人生道路的方向。
從一章至六章一直圍繞著遵守主的誡命就是生命的道路的主題,即是愛神與愛人如己的兩個最大的誡命也是一切道理的總綱。生命之路即是認識那創造的主並且愛祂而能夠實踐這愛的命令。從遵守誡命,塑造品格到倫理道德操練即是從一章至六章的教會生活守則的論點。
捌、《十二使徒遺訓》中的生死兩條路之一章到六章的內容:[8]
第一章
1)世人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生命之路,一是死亡之路;二者大不相同。(2)生命之路是:第一,你要愛那創造你的上帝,第二,愛人如己(太廿二3739;可十二3031;利十九18); 凡你不願人怎樣待你的,你也不要這樣待人(太七12;路六31)。(3)上面這些話的遺訓是如下述:要為那咒詛你們的祝福,為你們的仇敵禱告,為逼迫你們的禁食。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太五444647;路六3233)但是,就你們來說,要愛那恨惡你們的,這樣,你們就沒有仇敵了。4要禁戒肉體的私欲。(彼前二11;多二12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五39)這樣,你們將成為完全了。(太五48有人強逼你走一裡路,你就同他走二裡;有人要拿你的外衣,連內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路六30),甚至可能的也不要它。(5)有求你的就給他,不要拒絕,因為天父的旨意是要我們從所得的當中分給眾人。那順從命令而施捨的人有福了;因為他是無罪的。那接受的人有禍了,因為接受別人的施捨,若是真有缺乏而接受,他就沒有罪,但若沒有缺乏而接受,他必受嚴厲的究問,為什麼取它,他要坐監而被查究有何缺乏,而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他斷不能從那裡出來。(太五26)(6)但在另一方面,論到這種事,曾有古訓說:你周濟人的財物,當在你手裡發過汗,直到你知道應該給誰。’”
第二章
1)遺訓的第二條誡命如下:(2不可殺人,不可姦淫(太十九18),不可親男色,不可宿娼,不可偷盜,不可行邪術,不可用迷蒙藥,不可打胎,不可殺害嬰孩,(3不可貪圖鄰舍的財物(出廿17),不可背誓(太五33);不可作假見證(太十18);不可口說惡言,不可心存狠毒。(4)不可猶豫不定,不可口是心非,因為口是心非便是死亡的網。(5)勿謊言或虛假,總要用行為來證明。(6)不可貪婪或強奪,不可假冒為善或怨恨或驕傲。不可用奸計陷害鄰舍。(7)不可對人懷恨,但對待人有應當責備的,有應當為之禱告的,有應當愛之勝過愛你自己性命的。
第三章
1)我的孩子哪,你要躲避所有惡人及一切相類的人。(2)不可暴躁,因為暴躁是殺人的引線,也不可嫉妒,不可紛爭,不可生氣,因為這些都足以釀成兇殺。(3)我的孩子哪,不可放縱情欲,因為情欲是淫亂之媒;不可出言輕薄,不可眼角傳情,因為姦淫的事都是由此而生的。(4)我的孩子哪,不可聽星相的話,因為這將引你去拜偶像,你也不可行魔法,不可觀天象,不可作一巫術家,這等事不要樂意去看,因為它們都會引致拜偶像。(5)我的孩子哪,不可說謊,因為說謊是偷盜的開端,不可貪財或蹈虛榮,因為偷盜的行為都是由此而起。(6)我的孩子哪,不可發怨言,因為它引至褻瀆,不可固執,不可生惡念,因為這些事也都使褻瀆產生。(7)你要溫柔,因為溫柔必承受地土(太五5)。(8)你要恒忍,要憐恤人,沒有詭詐。要沉靜,善良,當因著所聽見這些話而畏懼。(9)你不可自大自高,勿浮誇成性。不可任你的性情趨於高傲,卻應與義人及謙卑的人相來往。(10)凡你所遇見的,都當以為美事,要知道,萬事都靠賴上帝而發生。
第四章
1)我的孩子哪,你要早晚記住那向你講說上帝道理的人,你要尊敬他如同尊敬主,因為凡在講論主治的地方,主就臨在。(2)你要每日尋求眾聖徒之所在,這樣你可在他們的話裡得安寧。(3)你不要分黨派,卻要勸戒紛爭的彼此和睦。你要按公義判斷;不可憑著外貌定人的罪(申一16;箴三9;約七24)。(4)你可三心兩意,猶豫不定。(5)不可伸著手領受,卻縮著手施捨。(6)將你手裡所得的給人一份,好贖你的罪。(7)你不可遲疑于施捨,于施捨時也不可發怨言,因為知道好的酬勞者誰。(8)你不要拒絕貧窮的人,凡物都要與弟兄相共,不可說這是你自己的,你若能在不朽壞的當中有分,何況在那能朽壞的當中呢?(9)你不要從你的兒女離開手,要從小教導他們敬畏上帝。(10)你不可以發怒去吩咐僕婢,因為你的僕婢也是仰望這同一的上帝,這樣,免得他們不敬畏那在你們雙方上頭的上帝了;上帝召人不是憑著外貌,卻是那些為聖靈所預備了的人。(11)你們做僕婢的,應順服你們的主人,視之為上帝的代表,要予以恭敬和畏懼。(12)你要恨惡一切虛偽,和一切為主所不喜悅的事。(13)不可背棄主的誡命,卻要持守你所領受的,不可加添,也不可減少。(申四2;十二32)(14)要在會眾面前承認你的罪,如覺良心有愧時,切不可上前去作禱告,這是生命的道路。
第五章
1)反之,死亡的道路是如下述:第一,它是作惡,充滿咒詛,兇殺,姦淫,放縱情欲,徇私,偷盜,拜偶像,行邪術,施蒙藥,搶劫,作假見證,假冒為善,三心兩意,詭詐,驕傲,邪惡,頑固,貪婪,怨語,妒忌,膽大妄為,傲慢,誇張,(2)迫害善人,恨惡真理,好說謊話,不知公義的賞賜,不與良善相合,不符公平的判斷,夜裡不睡覺,不是為要行善,乃是想去作惡,遠離溫柔與忍耐,好虛榮,圖報復,不憐恤窮人,不扶持那些因勞苦受壓迫的人,不認識那創造他們的主,殺戮嬰孩,毀滅上帝的造像(譯者按:即指人類),棄絕窮乏的人,虐待受苦的人,為富足的人作辯護,對窮人作不公正的審判,全面犯罪。我的孩子們哪,惟願你們能從以上所說的一切罪惡得蒙拯救。
第六章
1)當留意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太廿四4)使你背棄這教訓的道路,因為他的教訓是缺乏了上帝。(2)你若能負起主的全軛,你將成為完全,即或不然,也當盡力去行。(3)至於食物,要按著你的能力擔任,但切不可吃那祭偶像的東西,因為這是崇拜死神。
玖、分析《十二使徒遺訓》的教道與舊新約關系
《十二使徒遺訓》既然與舊新約都有關系,那麼在教導方面是否是一致的呢?以下就分析兩條路的教導是什麼,和舊新約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1:2 以下是生命之道:第一,「愛創造你的神」;第二,「愛人如己」,任何你不會對自己做的事,不要對別人做。
這是基礎的命令和要求,也是一切命令的總綱,若遵守就是得到生命。這句是引自申6:5 和利19:18, 22:37-39。雖然與舊新約內容像,實際上卻不像的。因為這裡所提的缺少了申命記所講的要盡心,盡力的愛主。馬太福音有提到這句話是主耶穌說的,但《十二使徒遺訓》卻沒有。有可能這個命令當時在基督徒的圈子中是很普遍的。作者不是在解釋這命令,乃是在強調信徒的品格,要在凡事上思考“如你”,意思愛你自己一樣的去愛人。這是種要求,只有信徒能做到愛主和愛人如己,那麼他就會得到生命。[9]
這命令之後,就是述說如何實行,從1:3-2:7,那就是一連串的禁止規條。但是這一切的規條,卻不是主耶穌或猶太人所謂的兩條路所教導的。有可能當時猶太人的教導和主耶穌的教導是口傳的,而作者便如此寫下或給與增加的。作者如此做可能是:(一)在早期解釋者會介入原有的經文,不理會應該堅持原文。而這是早期基督徒的口傳特色。(二)猶太人的P 典被加入更多的解釋,解釋者認為要以更多的言語才能將它的含義說清楚。[10]
1:3a-4a 提到要愛你的仇敵:無論在太5:44或昆蘭經典都提到,只是沒有提到為那些迫害你的禁食。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是要信徒以愛對待那逼迫他們的人。但是作者在這裡沒有此含義。反而教導卻要愛你的仇敵,這樣你將不會有仇敵。換句話說,愛仇敵就是使自己沒後敵人,因為愛能毀滅敵人。[11]
1:4b-5a 提到放棄暴力:這段教導與太5:44,46和昆蘭經典一樣的動機,就是被欺負者會給欺負的人所要求的更多。這種行為是超過一般和社會的規條,並讓被欺負者活出成為主門徒的責任,在世上成為神國的光和鹽。[12]
1:5b-6 這段不是主耶穌的教導,而是與猶太基督徒的Hermas Man2.4-6 教導一樣。提到天父白白賜恩給所有人,這是很猶太人的思想:神是一切的萬物創造者和賜福者,故此,貧窮的人有權要求被施捨,那麼富有的人就有責任施捨,因為富有人是神的代表,而且是神委託他們管理所擁有的一切。但是,貧窮的人必須要在真正的需要下,才可以接受,不然便不會被祝福。還有就是不要給的太快,要做衡量,所給的是不是真的是給需要的人,免得有人濫用了這份愛心。[13]
2:1-7 以舊約十誡的五和六為開始(出20:13-14)。每次都以“不可以”為開始,這是舊約猶太宗教很典型表達方式禁止性犯罪的行為。還有提到舌頭的犯罪,就是起假誓或不守誓約(出20:16; 5:20)。另一方也指一個人若心不在焉,也是罪。因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12:13)。也論道第九和第十誡,不可貪婪(出20:17;5:21,只是作者在此的含義不是舊約所論的,而是比較傾向不可對鄰舍擁有不對或敵意的動機。作者在這段所強調的是要愛別人勝過愛自己。[14]
3:1-6 這段是為老師對孩子說的話,是猶太人傳統教導的方式和初期基督徒也是以此方式教導。有如使徒制。(林前4:14-15; 提前1:2等等)在此老師如父親一樣的教導他的學生,就是屬靈的孩子,這種師徒式的方式影響後來的信徒,尤其是修道院主義。這是一段智慧的言語,他主要的目的是顯出那些小小的動作會引導危險的試探,之後便被引領到很嚴重的罪。老師以智慧的言語來做警告,讓學生能在當下明白和學習躲避危險。這段一般是在猶太人所嚴謹守住的道德行為。後來的猶太人也用此種教導指出心理的道德意念,同時主耶穌也有類似的教導(太5:21-26)。[15]就是一切的惡念是從心開始,所以要管好自己的心思意念,不要讓罪蔓延開來。
3:7-10 在這裡的結構不是如3:1-6 對孩子的教導的結構,這是一段新的開始,所講述的是安靜,謙卑是生命的道。這些行為與舊約教導和猶太人的虔誠行為一樣。並且和巴拿巴書19:4 意義一樣。此段以虔誠為開始,虔誠是舊約和猶太人傳統中重要的是字。此段的教導是在被逼迫中要耐心安靜的仰望主的幫助,如你要恒忍,要憐恤人,沒有詭詐。要沉靜,善良,當因著所聽見這些話而畏懼。此種思想是受到舊約影響,因神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是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66:2)所強調的是謙卑的行為,要瞭解神是賞賜的耶和華,也是收取的耶和華,所以人要順服,人的一切都在神的安排中。故此,人的成功不在於人的貧窮或成功,乃是在於人對神的順服。神只對順服祂的人給予祝福。[16]
4:1-11 此段注重教義,和巴拿巴書19章類似,只是分段不一樣,並且以不同的處境來講述讀者所應付的責任。如:對待老師的行為(4:1-2),在社區中的行為(4:3-4),對貧窮人的行為(4:5-8),對孩子的行為(4:9),和主僕之間彼此對待的行為(10-11)。尤其是最後一個主僕的行為在新約書信中如歌羅西書,以弗所書和彼得前書,都有論到此事。
在這段中學生被教導要記得自己的老師和尊敬他們如主一樣。這種教導就是很典型的猶太人教導的方式,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和尊重,又如基督徒的思想關於主就是指主耶穌。作者認為無論我們在那裡宣揚主耶穌,祂就在那裡。學生必須要每天與老師相交,一便從他那裡得到智慧的言語。對與在社區中的行為,是以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而來,就是被教導不可以做分裂的事,要與那不和善的人和好。作者是為了要警告基督徒團體要對每個弟兄姐妹沒有偏見。這有如保羅對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的勸告一樣(腓4:2)。還有不要懷疑神的作為和審判,如彼得在水上走,懷疑而沉下(太14:28-31)。對於貧窮人的教導便是猶太人對施捨的要求,就是那擁有的就必須要幫助那貧窮的。就是不要成為一個白白的恩典,而吝嗇施捨的人。更何況,如今所擁有的是暫時的,人應該追求的是那永恆不變的。至於對待孩子,父母有責任要養育他們,教導他們,尤其是教導他們敬畏神。這種教導和猶太人對兒女的教育目的一樣,敬畏耶和華就是智慧的開端(箴9:10; 33:12, 111:10)。對於主僕彼此對待,作者認為主人不可以虐待僕人,因為他們和主人都是從的神來的。作者是以猶太人家中的僕人為思考,那就若家裡的外邦僕人信主了,並且敬畏和他主人同樣的神,或作者也想到當時的基督徒,他們對待僕人信主之後,那種別接納和相處是很重要的。而僕人必須要服侍主人如同他們服侍神一樣。原因是他們同時事奉同樣的一位神,同是神所愛的。
4:12-14 關于生命的道路在4:11 就結束了,而在12-14是一種結論,就是人不可以忽略或修改這些命令,如摩西也曾如此吩咐以色列人(申4:2)。最後是提到要在眾人面前承認我們的罪,可能是指會眾會用這些命令來檢驗一個人的對錯,若錯了,那個人不必須要在眾人面前認錯,之後他才被允許和接納在團體中的禱告。[17]
5:1-2 這一段開始是談到死亡的道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論到23個死亡的行為,這內容和巴拿巴書20 是一樣的,並且在馬可福音7:21-22也提及這行為。這種行為被認為是不敬畏神的行為。第二部分是19 種的惡人,與巴拿巴書20:2 一樣。這些人被認為不知道做對的事的獎賞,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做對的事。這完全和猶太基督徒的教導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因為要面對神的審判(帖後1:5)。[18]
6:1-3  這一段是個結論,作者再次提醒讀者之前所提的事,要猶太人去遵守,因這就是人的扼,也是神的要求。但是對於基督徒可以沒有被要求要守1:3-2:1 的事,而是盡量的去遵守。作者和特別提到關於舊約和猶太人的食物律例,或已祭拜過的肉。這種行為是禁止的。但是對於基督徒卻沒有被禁止,但是卻要衡量所做的是否影響人。[19]
從以上的分析,很明顯的是《十二使徒遺訓》的教導和猶太人傳統教導,新舊約教導很類似。比較不同的是《十二使徒遺訓》比較少談到耶穌基督的再來。大多是教導人如何的生命,就是遵守神的話和信祂,而相反的行惡的便是死亡。作者的資料大部分從猶太人的傳統資料取得,巴拿巴書,新舊約等等。很明顯的是作者無論對猶太人或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都很瞭解。雖然不能從資料中尋到關於《十二使徒遺訓》對基督徒或猶太人的影響,但我相信是有的。因為此書信,是寫與各教會的,所以,相信但是無論是外邦信徒,猶太信徒或基督徒都有參閱,並且接受作者的教導。若此書信是在第一世紀中或末寫成的,那麼這種提醒的行為是很符合當時的基督徒社會狀況。保羅在哥林多的書信也是不斷的勸導信徒如何在道德行為上討神的喜悅。
拾、生死兩道對現今基督徒學習:
《十二使徒遺訓》想雅各書一樣不是教導人如何活出一個信徒的生活,乃是一卷書關於初期的基督徒如何因著信仰而生活,故此這是一卷關於生活方式的書。今日基督徒生活在這種復雜的處境裡,如:離婚率高,信仰自由等等,這些處境在初期信徒都有面對到,我們要從中學習的就是:
1.          過著極度聖潔嚴謹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見證,對於他們的鄰舍真是既直接
又具體。當時教會對于申請受浸加入教會的人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從《十二使徒遺訓》,我們看到他們對慕道的人的教導,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練上。
2.           基督徒相愛的團契生活,對未信的真是很大的吸引。今天很常聽到教會分裂的事。其實在教會中弟兄姐妹要們彼此相連相顧。如初期教會沒有主僕之分,在教會內每個人都是完全平等的。富有的與極貧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愛筵。在彼此扶持、鼓勵中他們更能抵受外來的種種壓力;反過來,外來的壓力只會叫他們更加團結。今日的教會不是從外來的壓力,反而是內裡的不和。教會真的應該在這方面努力。如作者所教的若每個信徒都能心存敬畏神的心,並且謙卑在神面前,每個人在凡是上不執著,各退一步,那麼,就不會有誤會和結仇了。
3.          信徒對鄰舍的關懷,是很有力的見證。初期教會有些信徒信主之後,將一切的產業變賣,幫助窮人。這就是他們實踐舍己愛人的精神。今日,基督徒必然做不到要變賣一切,但是可以從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鄰舍的關愛。如:探訪他們,關心他們,因在今天人情如此淡薄的社會裡,基督徒的關心會溫暖人的心。基督徒要愛鄰舍,不能成為一個自掃門前雪的人。
4.          強調心的重要性,不要讓邪惡的思想在我們心中蔓延開來,而最後行出不敬畏神的行為,犯罪了。那麼,基督徒就要常常要與神有好的相交,從神那裡取得智慧來衡量生活的一切。作者所用的資料雖然很廣,但是他大部分都是引自主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就是神的話。所以,我們要看重神的話。因只有神的話能改變人心和行為。人的信心應該如作者那樣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今天,教會出席人數最少的,就是查經會。牧者應該要加強宣導讀經的重要。因為在生活中,能夠幫助信徒的是神的話。
        最後,生死兩道的教導是基督徒生活的引導,基督徒應該多多參考和來檢討自己的行為,而討神的喜悅。


參考書目:
章文新主編《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2003
林皙陽使徒教父 I七月52006http://www.sekiong.net/ASS-CH/CH8.htmAccessed
2012627日)。
Betz, Hans Dieter. “Religion Past & Present.” Page 54 in vol. IV of The Encyclopedia of
Theology and Religion. 8 vols. Boston: Leiden, 2008.
Ferguson,Everett. ed. “Didache.” Page 321 in vol. 1 of The Encyclopedia Of Early
Christianity. 2 vols. New York: Garland, 1997.
Niederwimmer,Kurt . The Didache.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Zdziarski, Jonathan A.”Didache .” 2006,



[1] 章文新主編,《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2003),261
[2] Jonathan A. Zdziarski,”Didache ,” 2006,
[3] 林皙陽,〈使徒教父 I〉,七月52006年,http://www.sekiong.net/ASS-CH/CH8.htmAccessed 2012627日)
[4] Hans Dieter Betz,ed., “Religion Past & Present,” ETR 4:54.
[5] Everett Ferguson, ed.,”Didache,” EEC 1:321.
[6]林皙陽,〈使徒教父 I〉,七月52006年,http://www.sekiong.net/ASS-CH/CH8.htmAccessed 2012627日)。
[7]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62-63.
[8] 章文新主編,《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2003),263-267
[9]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66-67.
[10]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76-77.
[11]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74-77.
[12]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78-79.
[13]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8284.
[14]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89-93.
[15]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94-95.
[16]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100-102.
[17]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104-113.
[18]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115-117.
[19] Kurt Niederwimmer, The Didach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8), 120124.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