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加比革命與哈斯摩尼王朝(前175–135)
馬加比革命起於對塞琉古王朝強加希臘化政策的反抗,但根本動因是耶路撒冷上層祭司家族的內部權力鬥爭。雖然馬加比家族最終成功奪回聖殿,恢復祭儀並建立哈斯摩尼王朝,但這場勝利並未帶來長久的屬靈改革,而是走向政治腐敗與祭司世襲化的政教合一制度。
二、權力、聖殿與文本的重新分配
馬加比革命後,祭司的合法性與文本的權威開始連結。哈斯摩尼家族透過控制聖殿來掌權,而反對勢力則轉向發展對聖經文本的詮釋權,以建立宗教正當性。這導致了兩大趨勢:
- 法利賽派與撒都該派的興起:兩者皆源自這場革命的後果,但法利賽派更重視文本與律法的詮釋,撒都該派則維持祭司的精英地位。
- 死海古卷群體(昆蘭團體)出現:這些與撒都該派有關的祭司分子,自我放逐於曠野,以天啟文獻對抗耶路撒冷體制,見證聖經文本的神聖性開始凌駕於聖殿體制。
三、救恩歷史的神學轉向
從救恩歷史觀來看,這段時期標誌著一個從聖殿祭司體系轉向律法與彌賽亞主義的時期。以下是幾個關鍵:
- 彌賽亞盼望上升:哈斯摩尼王朝失去宗教合法性,導致人們轉向一位未來的、真正的「受膏者」(彌賽亞)。
- 律法與經文神聖化:透過經文來建立宗教身份與道德律令,成為早期猶太教的核心,也為耶穌時代的拉比傳統奠基。
- 文本與政權的交錯發展:政治權力不再單由軍事或血統決定,而是需借助文本的神聖詮釋來鞏固(如《馬加比一書》中的歷史神學重述)。
四、邁向基督教救恩觀的鋪陳
這段歷史背景為耶穌的出現與基督教救恩論準備了重要的神學環境:
- 對彌賽亞的熱切期待使耶穌的事工具有社會與宗教張力。
- 法利賽派強調律法,反成為耶穌挑戰的對象。
- 《死海古卷》中的天啟觀與約翰福音等新約文獻中的末世論有深層關聯。
總結:「馬加比結束 × 救恩歷史轉向」的三重意義
- 政治層面:由反抗轉向腐敗政權,救恩不再依賴人間王朝。
- 宗教層面:祭司中心逐漸失勢,文本與律法主導信仰生活。
- 神學層面:從地上的聖殿轉向天上的啟示,為新約中的「道成肉身」預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