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敬虔派的解經法(The devotionists)



  敬虔派的解經法的確佔了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地位。當改革運動平靜之後,更正教諸宗派皆各自以教義,信條堅固其教會。這時的教會的生命力也因此低沉。敬虔派就是不滿這種狀況的情形下發展出來的。敬虔主義致力於恢復聖經為屬靈的糧食,以讀經為造就自己。

  敬虔派領袖有十七世紀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十八世紀卻有莫拉維弟兄會(Moravians),衛斯理(Wesley),貴格會的信徒(Quakers),還有許多清教徒(puritians)。

  早期來華的西方宣教士多受敬虔派的影響,以直接的把這他們的讀經態度帶來給華人教會。

  在這個世紀,敬虔主義沒有消失。今天一般信徒研讀聖經的目的乃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靈命。許多人最強調的是個人靈修和敬虔生活,其次才是教義方面或是經文釋義方面的。

    以靈修為目的的解經法也有兩個弱點:(參考蘭姆,《基督教釋經學》,頁52。)

一.這種解經的方法很容易落入寓意解經法的陷阱中,特別是解釋舊約時。假如不是用寓意解釋,就是過份地使用預表法來解釋。

二.以靈修解經法習慣後,就會取代了以經釋義和教義研究的方式來研讀聖經。若要靈命健康成長,必要有扎實的經文釋義作骨幹。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保羅論「預定」

一. 「預定」的定義「預定」乃是神旨意的一部分,是衪論到對世人(及天使)之命運的旨意。「預定」的重點在於承認神的主權,相信祂一切的決定必會成就,包括我們最關心的,對人拯救計劃的決定。另方面,神所造的人具有自由意志,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因誤用自由意志而陷入罪中,並且影響至他們的後代。雖然罪人仍有「自由」的意志,但已被罪所轄制,因此無法再靠自己的力量,來決定順服神。雖然罪人仍具有「選擇」的能力,然因他的意念傾向罪惡,他的選擇就始終是「避善就惡」(參創6: 5;弗2: 1-3;加5: 19-21)。

二. 「預定」與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與神的主權有關,是神在人心中運行(非轄制),如腓立比2: 13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舉例:如人的肌肉運動是由兩部份組成 肌肉本身的動作(人的自由),加上 神經系統的指揮(神的運行)。因此,當神的靈充滿在人心中時,人的悟性特別清楚(參歌羅西1: 9)。

三. 「預定論」與「宿命論」的區別
「預定」這個名詞常會讓人想到一種冷酷無情的「註定」,然而並非如此,因為神的揀選始終與恩惠和慈愛連接著。
  1. 預定論:相信凡事物雖然已由神命定,但人仍舊要對他的行動負責,因神所造的人具有自由意志。預定論者善用神所賜的恩惠和智慧行事,反對以消極的看法或態度來面對人生。
  2. 宿命論:凡事物都已註定,人的行動對他的命運毫無影響。宿命論者把一切歸諸命運,因此「聽天任命」。
    1. 加爾文:不論人的功德如何,神預定一些人(少數)得救。
    2. 其他人:有兩種說法
      1. 人自己選擇滅亡,雖然神可以全部都拯救。
      2. 神預定滅亡,雖然神可以全部都拯救。
    1. 對民族的揀選:神在眾民中揀選了亞伯拉罕(創12:1-3),並從他的孫子雅各,揀選了以色列民族,不是因為他們虔誠或善行,乃因神主動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
    2. 對職分的揀選:神在各時代中揀選了某些人,特派他們擔任某些職分,包括君王、先知、使徒等。
    3. 對救恩的揀選:個人的得救也是完全出於神的旨意,正如以上祂揀選的民族和某些人,以掃和雅各是最好的實例。他們出自同一對父母,生長在同一個家庭,而且更是一對雙胞胎,然而神卻揀選了雅各。當保羅引用這個例子,來証明神的主權時說﹕「不但如此,還有利百加,既從一個人,就是從我們的祖宗以撒懷了孕,(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羅9: 10-13)。保羅預料這話必會引起別人的反問﹕「既然如此,神怎能責怪人的不信和罪行呢?誰能抗拒神的旨意呢?」(參羅9: 19)。因此,保羅提出兩方面的回答:
      1. 神的主權 -「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羅9: 21)。
      2. 人的責任 - 神的主權並不抹殺人的責任,因此說:「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羅9: 30)。
      3. 小結:羅馬書第10、11章繼續論到「救恩」的兩方面:神的揀選和人的信心,缺一不可,然而,神的「揀選」是救恩的終極原因,羅馬11: 4-7說「因此,現在也是這樣,按著恩典的揀選,還有剩下的餘數。既然是靠著恩典,就不再是由於行為了;不然的話,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那又怎麼樣呢?以色列人懇切尋找的,他們沒有得到,蒙揀選的人倒得著了。其餘的人都成了頑固的,正如經上所記:上帝給了他們麻木的靈,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直到今日。」。有時人的理性無法完全瞭解,保羅才用讚嘆作結語說﹕「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羅11: 33)。對於這樣的教導,我們的態度應當是謙虛接受,否則只挑可信的信,那神豈不小於我們的理性,然而,創造我們理性的神必高於理性,我們只能用信心接受。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保羅和腓立比教會

   腓立比城的名字是希臘亞歷山大帝為紀念其父親馬其頓王腓立二世而取的,到羅馬帝國時,由於連通全帝國的羅馬官道從城中經過,它逐漸繁榮,成為馬其頓省的一個重要城市。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由於見到馬其頓的異象,就從特羅亞進入腓立比,可以說帶領整個佈道團從亞洲轉入歐洲。腓立比沒有猶太會堂,只在河邊有禱告的地方,可見此地的猶太人並不多。保羅就在他們聚集禱告的地方傳福音,有賣紫色布疋的呂底亞信了主。這個女信徒非常熱心,強邀保羅到她家住,接待保羅這一行人(徒 16:15)。後來保羅和西拉被關在腓立比的監牢裡,待了一個晚上,結果帶領獄卒全家信主。這是保羅在公元 49-50 年 第一次到腓立比建立教會的經過(徒 16:6-40)。

  腓立比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使徒行傳 16:12 說它是羅馬的駐防城。殖民地和 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享有特別的地位和權利,城中居民全都具有羅馬公民權,他們也都以身為羅馬人為榮,穿羅馬式衣服、過羅馬式生活。看腓立比人在官長面前告保羅說:「這些人原是猶太人,竟騷擾我們的城,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徒 16:20) 就知道他們多麼地以羅馬為傲。

  保羅在傳福音時,多半親手作工,不要別人供給,免得落人把柄,說他傳福音是為了賺錢。只有腓立比教會,保羅接受他們的供給;當保羅離開腓立比到帖撒羅尼迦時,腓立比教會的人經常打發人去供給保羅所需,可見他與這個教會實在有特別的情誼(腓 4:15-16)。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離開以弗所時往馬其頓去,他在馬其頓遇見提多前來會合, 寫了哥林多後書,很有可能這就是在腓立比寫的(徒 20:1),這是他第二次造訪腓立比,約為公元 55-56 年。當時馬其頓和亞該亞眾信徒都樂意奉獻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 15:25-26),保羅在回耶路撒冷途中,又再次路過腓立比,這已經是57 年春天了(徒 20:3-6)。回到耶路撒冷保羅就被捆綁,由於看清楚猶太人不會輕易放過他,開釋的希望渺茫,他就上告到凱撒而被解到羅馬。

  保羅在羅馬時寫了許多書信,腓立比書就是其中的一封。他在羅馬被釋放後,根據提摩太前書 1:3 所載,曾經再度造訪腓立比,時間約為公元 62-64 年。

  腓立比教會在教會歷史上名聲不錯。第二世紀初,教會遭受迫害時,伊格拿丟(Ignatius)被 押往羅馬,途中經過腓立比,腓立比教會不以其鎖鍊為恥,熱心地接待他,並送他一程,因此他的好友坡旅甲曾寫信稱許其仁慈。第四、第五世紀教會會議中,腓立比教會的主教還曾經被提及。但目前該城已成廢墟。


耶穌的身份和使命

在凱撒利亞‧腓立比,耶穌要知道門徒對祂的認識如何。這對門徒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他們已經跟隨耶穌那麼久了,是否真正認識耶穌了呢?耶穌就要離開他們,他們能夠站立得住嗎?耶穌首先問,別人說他是誰,接著就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彼得一馬當先,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

他這樣的回答,可以說代表所有門徒對耶穌認識的總結。當初門徒就是認耶穌為基督才來跟隨祂的(約一41)。

拿但業初遇耶穌時也曾告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約一49)。

耶穌在海面上行走,門徒在驚嚇之餘,認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而向祂下拜(太十四33)。

彼得在此代表眾門徒所說的,立刻得到耶穌的稱讚。

不過,以「基督」這樣的身份,耶穌在世上有什麼樣的使命呢?門徒可能也和其他的猶太人一樣,期待彌賽亞來做王,這樣,他們就可以做耶穌的左右手。事實上,門徒們最關心的就是誰最大,稍後,他們還為此爭論不休(太十八1;路九46,廿二24~30)。

但耶穌卻教導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太十六21)。這就是祂做為彌賽亞在世上的使命,要為全世界的人受苦,上十字架。這種結局並不是門徒們所期待的。因此,彼得拉著耶穌,勸他說萬萬不可上耶路撒冷。耶穌卻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3)

這是何等嚴重的話!連耶穌最親近的使徒都有可能落入撒但的陷阱,替撒但說話,與耶穌敵對,我們要何等小心才是!耶穌有關祂使命的教導以後仍然不斷地重覆(太十七22~23,廿18~19、28,廿六1~2),可見它非常重要。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復活,這就是耶穌向北隱退時所要教導門徒的。

耶穌的身份和在世上的使命是什麼?耶穌說要上十字架,如果是你在場,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馬太福音記載說,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和雅各到山上去,在山上改變形像,彰顯出祂的榮耀、祂本來的光輝,而且有聲音從天上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太十七5)

這就更加確定耶穌本來的身份和使命。事實上,當摩西和以利亞出現時,他們和耶穌談話的內容就是在討論耶穌去世的事(路九31)。但是耶穌在下山時卻吩咐門徒,在祂復活以前,不要把所看見的告訴別人(太十七9)。耶穌有時候會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祂多用「人子」自稱,而不用「基督」自稱。祂怕猶太人推祂做那地上的、政治的王。這不是祂來到這世界的目的。

腓立比二6~7告訴我們,「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這段話對耶穌的身份和使命有極貼切的描述。

八個特殊事件

耶穌帶領門徒退到北方之後,前前後後發生了八件重要的事。你對下列這些事件中的那一個人印象最深刻?你從他身上學到什麼功課?

事  件
地  點
經  文
1.有信心的迦南婦人
推羅西頓
太十五21~28;可七24~30
2.醫耳聾舌結等人
從低加波利到加利利海
太十五29~31;可七31~37
3.給四千人吃飽
同上
太十五32~39;可八1~9
4.論防備法利賽人的
教訓
馬加丹和大瑪努他
太十六1~12;可八10~21
5.吐唾沫醫瞎子
伯賽大
可八22~26
6.認耶穌為基督
凱撒利亞腓立比
太十六13~28;可八27~38;路九18~27
7.登山變像
黑門山或他泊山
太十七1~13;可九1~13;路九28~36
8.醫癲癇童
迦百農
太十七14~21;可九14~29;路九37~43

耶穌在推羅西頓的時候,有一個迦南婦人前來尋求幫助。耶穌和門徒才剛想退隱,好好談談,現在就又冒出一個人,而且大聲喊叫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門徒不勝其煩,就問耶穌說,要不要趕她走。耶穌向門徒說明,祂奉差遣主要是在以色列人當中工作。婦人沒有放棄,又來懇求耶穌幫助。耶穌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原來,猶太人一向自許為上帝的選民,他們用狗來稱呼外邦人。不過,耶穌在此所用的「狗」字,不是在外面流浪的狗,而是養在家裡的寵物。可見,耶穌雖然沿用猶太人對外邦人的稱呼,卻沒有輕視她的意思;他要考驗這個外邦的婦人。聰明的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這樣的信心被耶穌所看重,所稱讚。耶穌說,「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太十五21~28)

這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恩典並不限於猶太人,而是及於一切有信心的人。

耶穌後來又行了一個神蹟,給四千人吃飽時,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看見了,就來要求耶穌再行神蹟(太十六1~4)。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這樣的要求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記載在太十二38)。耶穌說,除了約拿的神蹟,也就是耶穌將要從死裡復活的這個神蹟之外,他們將看不見什麼神蹟。

門徒上船以後,耶穌就提醒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門徒一聽到「酵」,還以為耶穌在跟他們討論飯食,因為他們忘了帶食物到船上來,正在擔心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其實,耶穌的意思是要他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是當時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一般人尊敬他們,向他們學習都還來不及了,耶穌卻吩咐門徒要提防他們。為什麼呢?原來,法利賽人重視表面,不重視實質;撒都該人則一心追求世俗的權勢。耶穌指出他們雖然外表有好名聲,地位崇高,卻是假冒為善的人。這是追求好名聲的人極容易掉進的陷阱。耶穌曾經說過,「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

這些人倚靠自己,在人的眼光中再怎麼好,還是無法符合上帝的標準。我們的義乃是從信靠主耶穌而來,信靠上帝勝於信靠自己。

凡是在教會熱心追求,認真服事的人,都需要常常反省,時時檢討,以免落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陷阱而不自知。然而那真心倚靠主、不靠自己的人,也不必怕自己成為法利賽人而經常自責,浪費心力。


耶穌是誰?

“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耶穌是誰?拿撒勒的耶穌是誰?他是道德家?革命家?宗教家?哲學家?自大狂?騙子?瘋子?

他是道德家嗎?常言道:“宗教都是勸人為善。”許多所謂的宗教領袖也都被視為偉大的道德家。照這樣的標準來看,一般的世人也認定耶穌是眾道德領袖當中的一位。的確,耶穌的教導蘊含了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偉大的道德領袖。然而,當我們誠實面對他說過的話,并深入探索他真正的身份,必然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沒有人有資格把耶穌與其他所謂的道德家等量齊觀,相提并論,因為他迥別於他們!不是嗎?有哪一位道德家敢像耶穌說:“你們中間誰能指証我有罪呢?” (約八:46

他是宗教家嗎?許多所謂宗教領袖都具有領導的魅力,帶領他的追隨者向崇高的理想前進。一般世人也以這種標準,認為耶穌只不過是眾宗教家當中的一位而已。其實不然,耶穌迥別於所有其他所謂宗教家!在他一生中,他只選了十二個門徒(都不是有什麼學問的漁夫之輩,其中一個還出賣他),他們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後都躲起來,這班追隨者有什麼能力“攪亂天下”呢?(徒十七:6)

他是革命家嗎?按照許多標準來說,耶穌的言行是革命性的。他針對自己所說的許多話違反了常理,不論在當時或當今的時代都產生許多對他的輿論。耶穌當時的跟隨者期待他就是要讓以色列復國的領袖,而當時的政治與宗教領袖視他為帶來威脅的眼中釘。然而耶穌卻說他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

他是瘋子嗎?耶穌多次論到自己的身份﹔這些言論往往有違人情之常,令人難以捉摸﹔以至於許多不認識他的人當他是瘋子﹔甚至連耶穌世上的兄弟都曾懷疑過他的心神有異。但這樣片面地審視他某一部分的言行就下定論,對他是很不公平的。瘋子的言行怎能激勵歷代千萬人付上一切代價跟隨他呢?

他是自大狂嗎?他自稱能在三天內將聖殿重建﹔他自稱有權柄將人定罪或赦免﹔他又說上帝是他的父…耶穌的確是那麼一個常引起公憤的人。雖然他的許多道德教導叫人欽佩,卻有太多人無法接受那些聽起來相當狂妄的言語,并把他唾棄為自大狂。但就如上文說的,我們不能這樣片面地審視他某一部分的言行,如果他言行一致,我們就要仔細地探究,誠實地面對他。

他是騙子嗎?許多耶穌說過的話,咋聽之下,令人難以置信。譬如,他宣稱自己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就不是一句容易讓人接受的話。難怪許多人說他不過是口才高明,實際上卻是一個騙子。騙子能騙人一時,不能騙人永遠。如果耶穌是騙子,他的言行又怎能能影響整個人類的文明?

C.S.Lewis(魯益士)在他著名的書《美哉基督信仰》(Mere Christianity)中,作出這樣的聲明:“若耶穌只是一個人,而說了他所說的那些話,那麼他不但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道德教師。他若不是個瘋子,就是地獄的魔鬼。你一定要作出決定。他要不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一個瘋子,或更邪惡的東西。你可當他是個傻子,鎖著他﹔不然你就是跪在他面前承認他是主和你的上帝。但讓我們不要對他偉大教師身份,傲慢地作出任何無意義的評價。”

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5-17)
可見只有透過上帝的啟示,我們才能知道耶穌的真正身份。所以,現在我們就查考聖經,看聖經怎麼說。


歌羅西書作者

  歌羅西書為保羅所作一事已有確據,但今日一些學者仍有質疑,其疑點可歸納為神學思想和寫作風格兩方面。

1. 神學思想方面

  在某些神學觀點的表達上,歌羅西書似有異於保羅其他各書。

  其一是歌羅西書以一章15至20節對基督的頌讚為全書基督論的立論基礎。經文說: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萬有的起源和存在全在於祂;在祂身上有神體的「豐盛」;祂的死不只是對罪、對律法、對死亡的勝利,更是對宇宙中之權能和力量的勝利。一些學者據此而以為歌羅西書中的基督論較保羅其他各書更為「超越」。但保羅之高舉基督乃是他始終如一的特點。他在哥林多前書八章6節宣告耶穌基督是萬物之源;在腓立比書二章6至11節的另一首頌讚中,指明耶穌基督是君臨宇宙萬有的主。至於歌羅西書中有關基督的陳述,則全然是出於當時處境的需要,因為歌羅西教會出現的異端邪說使保羅必須作出聲明。

  另外,歌羅西書的末世論及有關洗禮的教義,似有異於保羅其他各書之處。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中論述末世的事時,是以猶太教的「兩世論」為基礎。該論以為「今世」是在邪惡勢力的蹂躪之下,而在「來世」,上帝便要將世界從魔鬼手中解救出來。保羅卻認為「來世」隨著耶穌的第一次降世已經來到(惟尚未完全),他認為基督兩次降世之間的時代是一個充滿衝突的時代。

「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林前15:25

基督的使命,就是從魔鬼的掌握之下解救這個世界,不過這衝突一直要等到祂再來時才會結束。故基督徒要在對主再來的切盼下生活。但歌羅西書所強調的,似非企盼那未來的因素(參西3:1-4),而是強調那已存在於天上的盼望(西1:27)。

  至於歌羅西書的洗禮觀也因強調已實現之盼望的影響,而有異於保羅在其他各書中所表述的觀點。保羅在羅馬書中指出,受洗的基督徒因信與復活的基督一同活著,並滿懷希望地等待將來的復活(羅6:1-11;尤見於5、8節);歌羅西書則認為,受洗的基督徒不僅與基督同死,且已經與祂同復活了(西2:12、13,3:1),信徒對未來的希望就不在於復活,而在於那「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的生命的顯現(西3:2、3)。再者,保羅在羅馬書中說,基督徒受洗就是在罪上死了,因此就不再作罪的奴僕;而歌羅西書卻說基督徒在基督裏,就在「世上的小學」上死了(西2:20)。所謂「世上的小學」,一些人解釋為世上宗教的基本教訓,但就歌羅西書來看,顯然是指「宇宙的基本精神」(修訂標準譯本)。不管如何解釋,歌羅西書所強調的,似與羅馬書的不同。

  以上這些歧異,使許多學者以為歌羅西書必非出自保羅之手,可能是保羅一位門徒於較晚時的偽託之作。然而,以上所舉的歧異只是論說角度與著重點之不同,絕非神學觀點上的根本對立。

2. 寫作風格方面

  歌羅西書在文學風格和用詞上似有異於保羅其他各書。其迥異之處,一在歌羅西書短短一信中,竟用了保羅其他書信均不見用的字詞達34個之多,而保羅慣用的一些詞語於當用之處卻不見用;二在保羅寫作慣用辯證體,極似當時猶太文士間流行的一種議論文,而歌羅西書的文體卻極似儀典上的祝頌詞或猶太人與早期基督徒中間流行的一種經訓體式,這種文體僅與以弗所書略同,而與保羅其他各書均不相諧。

  以上便是懷疑保羅不是歌羅西書作者的理由。然而即使這些理由全部成立,仍不足以使人相信該書非保羅所作。今日學者對歌羅西書是否為保羅所作,意見仍有分歧。下面我們試探討歌羅西書中如何運用傳統觀念,希望能找出解決上述問題的鑰匙。

  無疑,過往對保羅事奉的獨立性和他思想的開創性,是有過分強調之嫌。保羅的歸主很戲劇化,而保羅也曾強調耶路撒冷眾領袖與他的蒙召並不相干。故有人以保羅為一獨特的偉人,他高超的智慧開創了重大的神學觀念。然而,儘管保羅有非常的智慧,但若說他的神學是完全獨立於先賢傳統學說之外,則屬不確。

保羅作書,常徵引教會的傳統,這足可顯示他對初期教會傳統的尊奉。我們從他的書信可以看到,凡援引傳統之處必用「領受」或「傳給」這兩個固定的用語,以示崇篤之情;所引者範圍也廣,有關於教義的論述(例:林前11:23-25,15:3-7),有對行為的規訓(林前11:2、17;帖前4:1-8;帖後2:5,3:6),有些是取自頌讚基督的詩歌(腓2:6-11;西1:15-20),或取自認信表述(羅1:3、4,3:24、25,4:25),也有取自主耶穌基督的話(例:林前7:10、11,9:14;帖前4:15),還有其他的傳統材料。

  細讀歌羅西書就會發現,其援引傳統之多超於保羅其他書信。

欲將書中所援傳統一一準確標出,確有困難,但下列數處很顯然是出自早期教會用於敬拜和訓導的傳統:

1. 歌羅西書一章12至20節,二章14、15節是頌讚基督創世和救世之功的詩歌和認信表述;

2. 歌羅西書三章5至14節表列出惡行與德行,想是根據早期洗禮所用的材料;

3. 歌羅西書三章18節至四章1節是早期教會用以規誡家中成員的所謂「家規」,類似材料也見於以弗所書、教牧書信,和同時代的某些經外著作。

  此外,歌羅西書的結構反映一固定的書信格式,全信約是基於傳統材料,自然對其風格、詞彙和神學角度均有顯著的影響。而上述關於作者的種種疑問正是針對這些段落而發的。

  歌羅西書傳統材料比重之大,說明保羅認為這些材料對讀者十分重要。保羅的訓導將這層意思表達得十分透徹,他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2:6、7),請注意「所領的」和「教訓」兩詞的用法。

基督徒理應按有關耶穌基督的權威教導來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基於此,保羅告誡歌羅西的基督徒慎防「理學」和「虛空的妄言」的誘惑,因為這些理論背離基督的教導而屈從於人間的傳統和世俗的精神(2:8)。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腓立比書之表列


序 言
             
 
1:1
感恩
與禱
3  11
基督是我們的
生命
1:12         26
基督是我們的
榜樣
1:27         2:30
基督是我們的
至寶
3:1          4:1
基督是我們的
供應
4:2         20
21
問安與祝福
22-23

榮耀基督
1:20
活像基督
1:27
得著基督
3:8
在基督裏的知足4:11

聖靈的幫助
1:19
靈裏的團契
2:1
以靈敬拜
3:3
靈裏得恩
4:23

聖徒團契中喜樂
1:3-11
 
在捆鎖中喜樂
1:12-30
聖徒事奉中喜樂
2:1-18
 
與提摩太和以巴
弗提相交的喜樂
2:19-30
因在耶穌裏有
盼望而喜樂
3:2-16
因為天上國民
而喜樂
3:20
靠主常常喜樂
4:4-9
 
靠主大大喜樂
4:10-19
 









腓立比書之大綱

1. 序言  (1:1-11)

   a. 問安  (1-2)

   b. 感恩與禱告  (3-11)

2. 保羅現在的處境  (1:12-26)

  a. 在捆鎖中仍興旺福音  (12-18)

  b. 無論生死,總叫基督顯大  (19-26)

3. 勸勉  (1:27-2:18)

  a. 當為福音齊心努力  (1:27-30)

  b. 當彼此同心,效法基督  (1-11)

  c. 當堅持到底,表現生命之道  (12-18)

4. 保羅未來的計劃  (2:19-30)

a.   差遣提摩太  (19-24)

b.  將以巴弗提遣回  (25-30)

5. 當防備錯誤教訓  (3:1-4:1)

6. 最後勸勉  (4:2-9)

7. 領謝餽贈  (4:10-19)

8. 結語  (4:20-23)

a.   讚美  (20)

b.  問安與祝福  (21-23)


腓立比書之神學思想

在某種意義上,保羅的被囚不單是有關本書背景的一件「事實」,更是本書信息的中心。在囚禁中,他經歷了四章12節所說的「卑賤」,這「卑賤」跟二章8節形容基督自己卑微至死所用的字眼是相同的。

二章6至11節的偉大「頌讚詩」也稱為「基督虛己論」正好描寫了耶穌傳道的模式──榮耀隨著謙卑而來,這模式成為了保羅自己的生活模式,也是保羅在腓立比人面前所展示的異象。

除了卑微和受苦,喜樂是本書信另一個大主題,在受苦和自我犧牲中,產生真喜樂。

事實上,腓立比書被稱為「喜樂的書信」是很合宜的。

其他顯著的主題包括福音、主的日子。除了第二章著名的「頌歌」之外,還有保羅昔日猶太教的經歷與今日基督教的經歷之比較(3:4-16)


腓立比書寫作的原因和目的

1.   讓信徒知道他對他們的關心和向上帝的感恩 (1:3-8)

2.   將他的現況發將來的展望告訴他們 (1:12-26)

3.   勸勉信徒在不信的世界之反對和逼迫下堅守合一的見證 (1:27-30;2:12-18)

4.   差派提摩太和以巴弗提去腓立比的計劃 (2:19-24、25-30)

5.   教會裏有不合一 (1:27;2:1-11,14;4:2-3)

6.   提防錯誤的教訓 (3:1-21)

7.   多謝他們的供給 (4:10-20)

腓立比城與腓立比教會

 

聖光聖經地理Holy Light Bible Geography

   腓立比位於馬其頓省東部,在它的東南約8哩,就是愛琴海岸的港口尼亞波利(參徒16:11)。


腓立比原名奇里底斯(Krenides),意為「水泉」。主前35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重建,改名為腓立比。因記念亞歷山大的父親腓立比而得名,後來歸入羅馬帝國版圖,被該撒亞古士督封為帝國的殖民地,也是帝國的軍事駐防地(徒16:12);政治、軍事、習俗悉照羅馬制度,使得腓立比人有很強的羅馬公民之意識(參徒16:20-21,35-39)。
 
 入選聯合國遺產名錄的腓立比考古遺跡,你不得不知的希臘文化遺產。玩轉希臘「小羅馬」,來當個考古學家,發現永無止盡的文化遺產世界! - Go Went  Gone Holiday

    腓立比城是小亞細亞與羅馬帝國主義通商的要衝,是當時的貿易中心,後來日漸衰敗,現謹存一片廢墟。據考古學家發現當地的廟宇遺蹟與碑文,知道當地的居民是熱心崇拜多神的。

腓立比是保羅在歐洲傳道的第一個城市(徒16:9以下),可謂「基督教在歐洲的誕生地」,也是福音策略要地。該城猶太人很少,保羅在此傳道時並不見有會堂,故教會的組成分子可能多為外邦人。

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憶述他和西拉及提摩太曾在腓立比「受迫害、受侮辱」(帖前2:2),保羅在他第二次的佈道旅程中(約主後50年),看見了馬其頓人的異象,便認定是上帝呼召他們去傳福音給那處的人聽,於是立刻設法前往(徒16:9-10)。

最初信主的是賣紫布疋的婦人呂底亞一家(徒16:13-15),其後是被鬼附的使女和獄卒一家(徒16:16-34),保羅最後被官長請求離境(徒16:35-40)。在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中,以腓立比教會與保羅的關係最為親密(參1:8;4:10),也惟有他們屢次在物質上供給保羅(林後11:9;腓4:15-16)。

預言受難復活


耶穌曾經有四次預言到祂自己的死與復活。

第一次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當彼得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時(太十六21~22;路九22) 。

第二次是在耶穌登山變像之後(太十七9~13;路九44~45) 。

第三次是耶穌提到信心像芥菜種一樣大即可移山之後,當時他住在加利利(太十七22~23) 。

第四次是在祂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太廿17~19;路十八31)。

耶穌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地提到這件事呢?如果你的老師對同一件事提了三、四遍,這表示什麼呢?

太廿17說耶穌在路上把門徒帶到一邊,特別給他們上了一課,可見這件事多麼重要!耶穌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祂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復活。」

門徒對這件事的反應如何?

馬太福音記載彼得曾經勸耶穌說,千萬不可(太十六22);另有一處說,門徒大大憂愁(太十七23);路加福音則強調門徒根本不明白,又不敢問耶穌(路九44~45)。如果是你,你聽到耶穌提及祂自己要受難,你想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