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基層神學

 

   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台灣和香港的華人福音機構開始關心勞動工人的需要,並嘗試回應「向貧窮人傳福音」(路4:18)的使命。那時,香港與台灣均有專向基層人仕傳福音的機構成立(如工業福音團契(工福)、互愛團契等),盼望帶領佔有60%以上人口的基層人仕歸主。接下來,因著迫切的需要,各類的基層福音機構也相繼在東南亞一帶教會興起,尤其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華人教會之間。

 

  踏入八十年代尾及九十年代,基層福音工作普遍已獲得教會重視。然而,基層人信主之後,往往仍未能得到適切的牧養和栽培,以致他們在所置身的群體中,不能產生作鹽作光的能力。居於基層人需要不同模式的牧養,基層教會多脫離傳統教會陸繼獨立成立在香港和台灣一帶興起。

  基層神學可溯源耶穌在拿撒勒會堂宣佈向貧窮人傳福音(路4:16-21),後來耶穌也身體力行,在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地一帶向許多“基層”人傳福音,也常針對他們的需要:醫病、趕鬼等等行動來牧養他們。初期教會也多有記錄,當時的傳道人繼續在地中海一帶地區向貧窮人傳福音。近代宣教歷史,不難發現西方宣教士東來時的工作起頭也多是向“貧窮”人或基層人傳福音,並在這些群體中建立教會。

 

  很難劃定基層人仕的定義,一般是指那些收入低於該國平均指數的群體。因此,一般的勞工群體如工廠工人、的士司機、老年領取退修金人仕、飲食業工人、文員、貨車司機等等群體,不下三十種類。

 

         一般上,基層人口佔該國60%以上。可見這是一國最大的人口階層。也因為教會一向被批評為社會知識份子或中上階級人仕的聚集地點,基層福音工作自然成為現時宣教工作的主要目標。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事奉的喜樂

 

  從利未記第廿三章到第廿七章,敘述上帝把各種節期賜給百姓,也應許遵守上帝誡命的,必承受許多的福氣,使我們明白,上帝希望事奉祂的人,能過著喜樂、知足、盼望、安息的生活。能事奉天上真神,是何等甘甜。

  一.得享安息

  在節期的日子,上帝吩咐百姓:「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藉此使人的肉體得到休息,心靈得到平安,在此不必憂愁,因人活著,是靠上帝的恩典和照顧。

  二.得以敬拜上帝

  世上的工作不可做,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當有聖會」聚集敬拜上帝,或向上帝獻上各種祭物(利廿三12),全家大小一起參拜真神,何等美好,也藉此與眾人一同歌頌上帝,其歡樂的氣氛,必使人得到極大的喜樂。

  三.得以紀念和感恩

  在節期中,或紀念上帝在歷史上的作為,或敘說自己所得的恩典,或獻上神在一年中祝福的祭物,均會使自己、家人和眾人得到鼓勵,有信心去面對將來的一切,並將榮耀歸給天上真神。

  四.悔改與呼求

  在各節期中,有時要守為嚴肅會,有時要刻苦己心,有時要吹角,其中均充滿對上帝的信靠和呼求,不但可以時時反省自己,除去一切罪惡和世俗的拖累,也可呼求上帝的幫助,使百姓能過著聖潔和得勝的生活。今我們面對末世,更當存著敬畏的心,時刻以真理互勉,得以堅持熱誠的心,事奉主、信靠主,作一個得勝的基督徒。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知行合一

 

      雅各書本身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它成書的日期,即使它不是寫於四十年代,也可能是在五十年代,對象則顯然是巴勒斯坦猶太教會的信徒。

      學者們研究雅各書時,經常發現書中有許多話與馬太福音中耶穌基督的教訓內容類似,而用字不同。有人認為雅各的話與登山寶訓類似的有下列各點:

      雅各書            內容                    馬太福音

      一2             試煉中的喜樂              五10至12

      一4             要完全                    五48

      一5             求好的東西                七7起

      一20            勿發怒                    五22

      一22            要聽而行                  七24起

      二10            要守全律法,              五19

      二13            憐憫人的福氣              五7

      三18            使人和睦的福氣            五9

      四4             與世俗為友                六24

      四10            謙卑的福氣                五5

      四11、  12      不要論斷                  七1至5

      五2起           蛀蟲與生鏽損壞錢財        六19

      五10             以先知為例                五12

      五12             勿起誓                    五33至37

    雅各所關心的,很明顯的是基督徒生活的問題。他書中有兩句常被人引用的話都與這主題有關:「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一22)「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二17)

  一章二十二節的話事實上 是與耶穌基督的勸告一樣;然而,二章十七節是否與保羅因信稱義的教訓衝突呢?

  首先,我們應注意,雖然雅各在二章二十五節說妓女喇合是「因行為稱義」,他事實上是在說喇合與亞伯拉罕一樣,「稱義是因為行為,不是單因著信」(二十四節),而二十四節這句話的意思,在二十二節又以另一方式表達:「信心是與他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把這幾節所說的話排列出來,我們便會 更清楚:

    二十一節    亞伯拉罕因行為稱義。

    二十二節    信心行為並行,行為成全信心。

    二十四節    稱義因行為,不單因著信。

    二十五節    喇合因行為稱義。

換言之,雅各所強調的因行為稱義,事實上不是否定信心的地位。

      其次,在二章十四至二十節,雅各所說的信心有幾個特點:

  第一、十五至十六節所舉的例中,「信心」等於「口頭的祝福」而沒有實際的行動;

  第二、在十八節中,「信心」等於「內心的意念」,「行為」等於行動的證明;

第三、十九節所說「鬼魔也信」實際上是說鬼魔也知道與承認。

  換言之,雅各書中所說的信心,是一種沒 有行動配合的理智與口頭上的信仰。當他反對這種信仰時,事實上他是在重複第一章所強調行道與聽道的配合:「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一23至24)

  保羅與約翰也同樣反對這種膚淺而表面的信心」:死的正統信仰!

      在雅各書中我們亦常看到他強調「律法」(一25,二12  )。但是,他所說的律法事實上是上帝所啟示的原則(二10至11),在這律法中包括了憐憫(二13),律法的本意是「要愛人如己」(二8),因此,雅各書中真正的敬虔,「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一27)。這也就是他兩次說律法是「使人自由的律法」(一25,12)的基本原因了。在這一點,我們事實上又是看到他與舊約的先知們及耶穌基督有一樣的精神。

      「勒住舌頭」、「憐憫」、「不沾世俗」是雅各書中給信徒實際生活的三個基本原則(一26至27)。「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一26)

  這句話的意思,雅各在三章一至十二節為我們進一步地說明了:要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二節),不要用舌頭咒詛那照著上帝形像被造的人(第九節),而最嚴重的,便是那些作師傅而又在舌頭上犯罪的人,因為曉我們要受更重的審判。」(第一節)這是一種知行不一的表現。

      有關「憐憫」的問題是在兩個實際的生活事例中表達出來。第一個實際的考驗是教會對待富豪與窮人的態度。倘若他們因著錢財與衣著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這便證明教會沒有真正瞭解救恩的原則:上帝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二5)。他們是違犯了律法中憐憫人的教訓(二13)。同樣,憐憫的考驗,是在於教會信徒能否「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一27)。除了為缺衣缺食的弟兄姐妹祝福與禱告之外,也應「給他們身體所需的」,否則,這是另一種知行不一致的表現。

      世俗的危機也在兩方面表現出來:

  第一種表現是因追求物質的享受而爭競,忘記貧窮人,甚至欺壓窮人。這種表現是「心懷二意」(四8),也忘記「主來的日子近了」(五8);在那日有苦難(五1),是愁苦、悲哀、哭泣的日子(四9),也是「宰殺的日子」(五5)。

  另一種表現,是「張狂誇口」(四16)為自己籌劃,而且以為生命與將來都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在這種世俗的自持的反面,雅各書強調信心。這信心在雅各的教訓中有兩個特徵:

  第一是經得起試煉,特別是在世上境遇的變化中,學習忍耐的功課(一2至18,五7至11);

  第二是信心的禱告,特別是為患病的弟兄禱告(五13至20)。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雅各書之內容提要

 

  雅各書保持智慧文學的精神,談論許多題目。有人把它簡短、不連貫的段落,形容為一串珍珠,每粒都是一個個體。內容的承接是有的,然而雅各由一個題目轉到下一個題目,速度快得令人難於掌握。

  第一章作者以自稱為「作上帝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來作本書的開始。他稱讀者為「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所指的是整個基督教會。雅各寫作本書時,猶太人佔了教會的大部分人數(一1)。

  他第一句是勉勵的話。信徒應把試煉看為喜樂,因為這是上帝試驗信徒的方法,能使他們在屬靈上成熟。若果試煉的緣由不清楚,上帝能夠也必會賜下答案。人誠心祈求智慧,祂會慷慨賜下(一5-8)。

  貧窮的信徒應當以自己在基督裏尊貴的地位為榮;富足的信徒則應以發現了比財寶更重要的事物為樂。財富就像在巴勒斯坦烈日下迅速枯乾的花草一般,轉瞬即逝(一9-11)。

  上帝應許賜給忍受試煉的人充實的生命。人受試探,不能歸咎於上帝,因為人被試探或去試探人,都違反上帝的本性。試探是由人自私的情慾而來,這情慾所結的果子就是死亡(一12-15)。

  來自上帝的不是試探,而是人生之中一切的美善。祂把最好的賞賜給人,這禮物就是藉福音而賜下的新生命(一16-18)。

  對待真道的正確態度不是憤怒,而是接受。有效地聽從真道,在乎心思意念作好屬靈的準備。如此接受真道,便能帶來救恩(一19-21)。

  單單聽道是不足夠的,還要實行出來。消極的聽者就像人在鏡中看見自己, 所見的只是過眼雲煙,轉眼便忘掉所見的一切。積極的聽者細看上帝在鏡子裏的話語,作行道的人;上帝會祝福他的生命(一22-25)。

  真正的虔誠是可以實行出來的。虔誠包括了控制舌頭、照顧孤寡,以及生活方式有別於世界(一26-27)。

  第二章偏待人和信靠基督耶穌,是互不相容的。尊崇來參加聚會的富人,卻漠視窮人,是錯誤的行為。上帝揀選了窮人來承受祂的國。何況,把基督徒拉到公堂,又褻瀆耶穌聖名的,正是富人,所以偏待他們是不合理的(二1-7)。

  若是為了遵行「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而尊重富人,當然是好。但偏待人卻是罪,會遭受上帝的審判。只要觸犯一條律法,人便成為罪人了(二8-13)。

  信心若沒有產生行為,能否使人得救呢?信心若沒有回應他人的需要,有甚麼用呢?這樣的信心是死的。有人或會反對說,基督徒有「信道的」和「行道的」之 分。但這說法是錯的,真正的信心必有行動彰顯出來。單單有正統的信仰是不足夠的,因為即使是邪靈,也有純正的神學。亞伯拉罕獻上以撒,是真正的信心和敬拜 並行的例證。甚至妓女喇合,也是藉著在耶利哥保護探子,來彰顯信心。故信心和行為,是不能分開的(二14-26)。

  第三章作為屬靈教師的,人數不應太多,因為教師的責任甚為沈重。

  人都有可能犯錯,特別是口舌上的過失,因為舌頭就像從地獄點燃的燎原之火;要控制舌頭,幾乎是不可能的。舌頭又是前後不一的。讚美上帝、咒詛人的,都是舌頭。這樣的矛盾,也是不應有的(三1-12)。

  真正的智慧,必然會在倫理生活中彰顯出來。虛假的智慧所產生的,只是嫉妒和紛爭(三13-18)。

  第四章爭戰鬥毆是從不良的私慾而來。得不到所渴想的東西,若非因為沒有向上帝祈求,便必是因為所求的不對。和世界為友,便是與上帝為敵。上帝是忌邪的,不能容忍人有別的上帝。祂與驕傲人為敵,卻把豐富的恩典,賜給謙卑的人(四1-9)。

  批評和論斷弟兄,無異於批評和審斷上帝的律法。基督徒的正確位分,是遵行律法,不是判斷律法。只有上帝才是審判官(四11、12)。

  生命是無常的。計劃遠行和經商時,必須考慮到一切都在上帝的旨意裏。不這樣做,便是自誇和驕傲。知善不為,便是罪了(四13-17)。

  第五章審判要臨到富人,因為他們積聚財富,卻不用來行善。窮苦的佃農被財主欺壓誣告,上帝不會漠視他們的呼求。上帝為那些自私、無恥的富人,預備了可怖的審判之日(五1-6)。

  農夫必須耐心等候上帝賜雨水,使農作物生長成熟。同樣,窮人也應在受苦和冤屈底下,耐性等候基督來臨。基督再來的日子已經近了,所以埋怨和彼此論斷,都應當止息。約伯是忍耐和容忍的好榜樣。人不需藉著起誓,來證明話語可靠。單說「是」或「不是」已足夠了(五7-12)。

  苦難應當帶來禱告、喜樂、讚美。信徒患病時,應當邀請教會的長老來,為他禱告、抹油。上帝應許祂必應允這些禱告。疾病若是因個人的罪而引起,認罪後便必蒙赦免。以利亞是個典型例子,讓人看見義人的禱告大有功效(五13-18)。

  看見主內弟兄偏離真道,信徒把他引回基督和教會的團契,會帶來兩個結果:

  (1)他從死亡中拯救了一個罪人;

  (2)上帝會赦免那離道的弟兄(五19-20)。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約翰壹書這封信的目的

 

      在約壹2:26節中使徒約翰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指著那引誘你們的人說的。」(約壹2:26)

      使徒約翰清楚地告訴收信人,那些引誘人的,就是接受諾斯底主義的人,「他們不是屬我們的」(約壹2:18),他們「是敵基督的」(約壹2:22),是那「不認父與子的」(約壹2:22)。

      那未,使徒約翰寫這封信的目的在那裡呢?使徒約翰「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約壹2:1),「是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5:13),「使你的喜樂滿足」(約壹1:4)。至於那「引誘你們的人」,他們「不是屬我們的」(約壹2:19)。也題醒收信人,「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出來了」(約壹2:18),「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壹4:1),並且,「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約壹4:1)。

      在約翰壹書中,使徒約翰要信徒們清楚知道:

      第一,上帝是光,祂與罪毫無關連,人若是與祂相交,必離開黑暗,守主命令,愛弟兄姊妹(約壹1:1-2:17)。

      第二,敵基督的已經來了,他們不認耶穌是上帝,要迷惑我們,使我們失卻對永生的信心,也使我們落在「犯罪」中,不守主命令,不愛弟兄姊妹(約壹2:18-4:19)。

     第三,要接受見證,信耶穌是基督,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5:1-20)。

      約翰壹書是一卷教導我們去分辨異端和那跟從異端的人。它用的是信徒的生命和生活來作分辨的標準。所以全卷書信沒有如歌羅西書般字字珠璣,也缺少教義的闡 述。但書信中黑白分明,對照強烈,使人對書信絕不含糊。但也因黑白過份分明,也叫我們這因軟弱而常常落在灰色地帶的信徒產生甚多疑問,需要從整體聖經中尋求解答。

腓立比書之寫信目的

 

      腓立比書可以分成兩大段。第一大段由第一章開始到第二章的結束。第二大段由第三章開始到第四章的結束。每一大段都有它獨特的主題。第一大段的中心主題是同心;第二大段的中心主題是追求。第一大段的開始是由保羅自己的見證引發,第二大段是從防備那傳律法的人開始,中間仍然穿插著同心的教導。整卷書信都洋溢著 保羅對他們在主裏喜樂的要求,當然保羅在書信中也表露他在主裏的喜樂。但是這卷書信卻不特別在這方面有深入的教導。

      第一大段按內容可分為六個小段。第一小段(腓1:1-2)是書信的正常體裁格式,記載了發信人,收信人和發信人給收信人的祝福。第二小段(腓1:3-11)是書信的引言,講述了保羅對他們的思念和關懷,也常常為他們禱告。在這小段中保羅透露了他的禱告的內容,藉著這個透露,保羅清楚顯明這封書信的內容和方向。第三小段(腓1:12-19)預備進入書信的正題。保羅在這裏用自己的見證作開始,為同心的教導尊下根基。第四小段(腓1:20-30)仍未正式進入書信的正題,但透過講論他的心願和在現實中他所得著的,他要求腓立比的聖徒有所學習,這個要求就將書信正式帶入主題,就是第五小段(腓2:1-18)中所教導的,要彼此同心。第六小段(腓2:19-30)似乎是一小結,但上帝藉著提摩太的見證和以巴弗提的事件,作了在主內同心的例子。整個第一大段的重點在於勸勉信徒同心,特別要法基督耶穌的心。

      第二大段按內容可分為四個小段。第一小段(腓3:1-16)藉著防備那傳割禮的人,引導出那追求主的原則和方向。第二小段(腓3:17-21)是保羅就著信徒與仇敵那不同的結局作出呼籲和題醒,勸勉信徒要站立得穩。第三小段(腓4:1-9)在開始進入書信的結束之前,保羅返回同心的主題和在生活細節上的教導,勸勉信徒要行道,思念那美好的德行。第四小段(腓4:10-23)是書信的結束,保羅以腓立比聖徒的美事來襯託他對他們的心願,就是願他們的果子增多。整個第二大段的重點在於勸勉信徒追求和行道。

      腓立比書中,有十六次提到「喜樂」或是「歡樂」這名詞,顯然這「喜樂」是保羅在個人學習和追求上的重點,但他並沒有著意地用長長的篇幅去講解這題目,相反 在關乎主耶穌的用詞上,如「基督」、「耶穌」、「耶穌基督」、「基督耶穌」,「主基督耶穌」或是「主基督耶穌」等等共用三十四次,其中有八次是加上一個 「在」字。顯明出基督在這書信中的位置,比「喜樂」還重要。

      腓立比書並沒有引用任何舊約經節。而書中最著名的經節則是2:5節到2:11節中有關基督的降卑與升高,是歷世歷代信徒所喜歡背誦的經文之一。

腓立比之寫信原因

 

      以巴弗提(腓4:18)是腓立比教會差派,給保羅帶來腓立比教會的餽送和供給(腓4:18)。他也帶來了有關腓立比教會所面對困難的信息。腓立比教會面對內憂外患,內憂有弟兄姊妹的不同心,其中狡狡者是友阿爹和循都基這兩位姊妹(腓4:2-3);外患則有那傳割禮的律法派(腓3:2),和一些敵人的驚嚇(腓1:8)。其中問題最大的,恐怕是彼此不同心,以至保羅以此為目的寫下這封書信。

      保羅執筆的誘因,可能是見到離開監獄的曙光。他又在聖靈感動下有說話勸勉腓立比教會。加上以巴弗提剛剛從病中恢復過來(腓2:26-29),他希望以巴弗提能回到腓立比,使腓立比的弟兄姊妹因看見以巴弗提病愈而喜樂。

      所以他立時寫下這封書信,當以巴弗提回去腓立比的時候,順道帶去。他也差派提摩太倍同以巴弗提,一同探訪腓立比。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