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基(P.C.Craigie)指出,詩篇的框架是聖約的概念:「他們對上帝的認識深植於聖約之中;他們會向上帝祈禱、讚美,或在特殊狀況之下向上帝呼求,乃是因為已有聖約關係存在;這種關係使得這樣的回應成為可能。」
大體而言,詩篇描述這位立約的上帝和它的子民關係密切;從這個角度來說,詩篇可謂反映出一般人的宗教狀況,因為它們反映出從君王直到平民,每一個上帝兒女信心的生活。
無論是整體或是個別詩篇,判斷其中神學的第一步,是考慮文體問題。每一種類型都有特殊的資訊。哀歌主要論受苦與試煉,王室詩以君王(有時為彌賽亞)為中心, 而咒詛詩是論仇敵。不過,無論那一篇,上帝的主權與聖約的應許都是核心。其次,詩篇讚揚上帝子民的倫理責任,他們要對上帝忠心,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如此。詩 篇中的「義」是與生活相關的,描述經歷上帝憐憫之人的實際道德生活;主要是與上帝的關係,然後是其結果—信心的生活。
第二個要訣便是整全的解經。由於詩篇的詩意很高,常用隱喻,詮釋者必須從整體來解讀部分。誇張法(在咒詛詩中)經常出現,因此必須依據整篇詩來研討其中的重大主題,並參考主題類似之各篇中的神學路線。
第三,所有適用於智慧文學的掌控因素,都適用於詩篇。讀者不能單獨解釋一段聲明,例如,第一篇中提到義人的興旺,似乎一帆風順,但這一點卻需要從整個 詩篇來看。有些詩(如第一篇)強調信心生活的正面,另一些(如第三十九篇)則注重其負面,講到生命稍縱即逝。裏德布斯(Ridderbos)和克萊基說: 「整個詩篇反映出,人與上帝建立關係之後,在人生各方面所表現出的智慧;個別的詩篇則只包含整幅圖畫中的一部分」(1986:1038)。
最後,每一方面都多少與以色列的宗教儀式、敬拜系統相連。甚至其中的智慧,主要也是在表明以色列人活在上帝面前的歡欣喜樂。從這方面而言,詩篇乃是生活的歡 慶,它強調一項事實:若沒有上帝的同在與認可,生命便毫無意義。大半學者都同意,每篇詩在以色列的敬拜中都可以用到。全體的哀歌與感恩詩最能反映出這種用 法,而就連個別的詩篇都多少與宗教禮儀相關。詮釋者必須明白這種正式的場合,因為這乃是所以會有神學的理由。
無論是整體或是個別詩篇,判斷其中神學的第一步,是考慮文體問題。每一種類型都有特殊的資訊。哀歌主要論受苦與試煉,王室詩以君王(有時為彌賽亞)為中心, 而咒詛詩是論仇敵。不過,無論那一篇,上帝的主權與聖約的應許都是核心。其次,詩篇讚揚上帝子民的倫理責任,他們要對上帝忠心,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如此。詩 篇中的「義」是與生活相關的,描述經歷上帝憐憫之人的實際道德生活;主要是與上帝的關係,然後是其結果—信心的生活。
第二個要訣便是整全的解經。由於詩篇的詩意很高,常用隱喻,詮釋者必須從整體來解讀部分。誇張法(在咒詛詩中)經常出現,因此必須依據整篇詩來研討其中的重大主題,並參考主題類似之各篇中的神學路線。
第三,所有適用於智慧文學的掌控因素,都適用於詩篇。讀者不能單獨解釋一段聲明,例如,第一篇中提到義人的興旺,似乎一帆風順,但這一點卻需要從整個 詩篇來看。有些詩(如第一篇)強調信心生活的正面,另一些(如第三十九篇)則注重其負面,講到生命稍縱即逝。裏德布斯(Ridderbos)和克萊基說: 「整個詩篇反映出,人與上帝建立關係之後,在人生各方面所表現出的智慧;個別的詩篇則只包含整幅圖畫中的一部分」(1986:1038)。
最後,每一方面都多少與以色列的宗教儀式、敬拜系統相連。甚至其中的智慧,主要也是在表明以色列人活在上帝面前的歡欣喜樂。從這方面而言,詩篇乃是生活的歡 慶,它強調一項事實:若沒有上帝的同在與認可,生命便毫無意義。大半學者都同意,每篇詩在以色列的敬拜中都可以用到。全體的哀歌與感恩詩最能反映出這種用 法,而就連個別的詩篇都多少與宗教禮儀相關。詮釋者必須明白這種正式的場合,因為這乃是所以會有神學的理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