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啟示文學

        
 聖經啟示文體的特徵  , 啟示文學簡介  , 啟示文學  ,  啟示文學之特徵  ,  啟示文學形式的特點  , 什麼是聖經啟示文體?(Acocalypse)    ,  啟示文學的起源啟示文學釋經原則  , 啟示文學導論   ,   

聖經文體

           
  聖經文體的結構分析  ,  意義與文體相關  , 聖經體裁的分類  , 字義或寓意 ,

 聖經文體(1) — 律法體裁  ,

 聖經文體(2) — 敘事體裁(Narrative)   ,  敘述體裁  ,

 聖經文體(3) —詩歌體裁(Poetry)    ,  聖經詩歌體之釋經原則  , 新約中的詩  ,

  研讀詩歌的基本方法  ,  希伯來詩歌的特色  ,

 聖經文體(4) —智慧文學體裁(wisdom literature)智慧書之釋經原則 ,

 智慧教導的歷史 ,

聖經文體(5) —福音書體裁(Gospel)  ,

 聖經文體(6) —書信文體(Epistles)  ,   書信之釋經原則  ,

 聖經文體(7) —使徒行傳文體(Acts)  ,  

聖經與修辭

                   聖經修辭手法  ,   如何解釋修辭手法  ,  何謂修辭解經  , 修辭或寫作模式  ,

聖經的特質

               聖經是一本上帝默示的書  , 聖經源自上帝  ,

              聖經是一本人寫的書   , 聖經是人寫的書  ,

              聖經是奧秘的   ,  聖經是前後一致的(統一性)   ,

               聖經的啟示是漸進的  , 上帝的啟示有漸進性

               認識真理有多面性的可能   ,

              聖經是可靠的(infallibility)和無誤的(inerrancy)   ,

               要承認人的理智對上帝的啟示理解上是有限的  ,

書信之釋經原則

1.研究論述的邏輯發展

    有些書信中,這不是太難的事(如:哥林多書信;希伯來書),但是有一些(如:雅各書;約翰壹書)則非常困難。狄比流(Dibelius)稱雅各書為不同講章的隨意集錦,而馬學而則認為約翰壹書無法理出頭緒。他將後者分為幾個不同的段落。這兩種說法都不完全公平,只是註釋家長久以來一直在與這兩封信的邏輯模式搏鬥。

   
我相信,雅各書的開頭部分是討論試煉與信心(一l-18),接著就轉到第一個問題,即基督教的實際應用(一19-26)。這一部分從主題(一 19-26)再轉到兩個特殊的問題,偏待人(二l-13)和善行(二14-26)。接下來,第二大段是講論教導和口舌(三1-12),用迴旋的方式,一開始先講教師(三1),然後說明口舌的一般性危險(三2-12),接下來又回到教師的資格(三13-18),然後再談誤用口舌來爭戰(四l-10)與譭謗 (四11-12)的問題。接下來則是教會裡一連串的問題:自我倚賴(四13-17)、誤用錢財來壓迫窮人(五l-11)、起誓(五12)、祈禱與醫治(五 13-18)。雅各的結語是將書信中的道德問題作一摘要,並呼籲教會,要引導犯錯的罪人回歸基督(五19-20)。這封書信明顯具均質性。

   
約翰壹書比較困難,但是它是用迴旋的方式繞著基督教三個重要的「測驗」來談:道德測驗(順服)、社會測驗(愛心)和教義測驗(信仰)。這兩個例子的關鍵,是如何將部分與整體相聯,並看出各個部分在作者的論證發展中如何互相關 聯。

2
.研究語句背後的狀況

    乍看之下,這一點似乎不太要緊,但其實它不單可以決定一卷書論證的背景,也可以看出在當時歷史情境之下,這段經文如何應用於原來的讀者身上。在故事文體中,情境會在內容中說明,但是在書信內,要察覺當時的狀況,有時並不容易。究竟保羅在哥林多、歌羅西,或腓立比 的 對頭是誰,而在約翰壹書中約翰要反對誰,爭議甚多。不過按照主要經文的解釋,可以作出判斷。因此,參照近期的註釋和其他工具書便很重要。例如,有人主張,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並不是在駁斥某一特定的異端,而是駁斥一般將基督教與猶太教和異教思想混雜的現象。大部分學者不採用這個看法,但若這是實情,那麼第二章 16-23節所列舉的儀式與倫理特色,就必須按照這種狀況來重新思考。這樣一來,保羅就是在舉例,而不是在描述某種實際的作法與信念。

   
費 依和司陶特討論了兩個相關的問題,即,延伸應用與無可參照的事項。他們的想法是:好好作解經,肯定聖經時代特有的生活狀況,以明白我們的狀況是否可與他們 互相參照。延伸應用,就是將經文應用到與其原意並不真可參照的現代狀況中。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詮釋者必須先作出主觀的判斷,認定某種應用是否延伸得 太過分。不過,這個原則很重要。例如,哥林多前書三章16-17節和六章19-20節講到基督徒是「上帝的殿」,又從負面講說,上帝會「毀滅」那「毀滅上帝的殿」之人(林前三17);基督徒並要在他們的身上「榮耀上帝」(林前六20)。一般都將這句話延伸至有害的食物,其實原初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

    另外一個例子,哥林多後書六章14節: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常應用在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婚姻上,其實上下文的意思更寬廣,而主要是指參與異教的習俗。第一個例子很可能有 錯,因為垃圾食物、香煙等等,乃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可是第二個例子則是同一原則恰當的延伸,不過在講道時必須說明,不相配的婚姻乃是經文的相關含義,而不 是其本身的意義。

   
無可參照的事項,指書信中的狀況不再可能出現於今日。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哥林多前書第八至十章和羅馬書第十四至十五章中論剛強者與軟弱者的經文。在西方世界,我們不再有偶像的廟,或祭拜過的肉或在廟中吃,或在市場賣,因此我們必須先找出背後的原則,然後再應用到類似的狀況中。基本的原則是:不要作出讓軟弱弟兄「跌倒」的事。然而,這不是指會觸犯律法主義式基督徒的事;而是指不要作會讓別人犯罪的事。費依和司陶特注意到三個命令:

l)不可赴偶像的筵席,因為這樣會與魔鬼相關;

2)保羅為他自己有權接受經濟支持辯護(林前九14);

3)獻給偶像的肉可以吃,但是要避免導致別人跌倒。

    第 一與第三項可以應用在今天某些第三世界的部落中,但第一世界之內卻沒有相同的情形。不過,曾經應用這段經文的事情則不勝枚舉(服飾、頭髮的長短、珠寶、美 容、電影、橋牌、賭博、飲酒、抽煙等,不過是其中的一些)。基督徒要留心,保持觀點的平衡,知道宗教良心的複雜性,避免使軟弱的信徒跌倒。以自由為炫耀, 卻損及基督的大業,是錯誤的。同時,以上所提的一些事,在某些私下的狀況中或許是可行的,但是卻要避免公開這樣作(這是「祭過偶像的肉」之原則的恰當延 伸)。

3
.注意書信中所用不同的次文體

    各種文學形式,在書信中幾乎都可找到,如:詩歌與信條、啟示文學、箴言。讀者必須仔細留意,在解釋書信的時候,應用相關文體的原則。例如,在探討不法之人(帖後二)和世界的毀滅(彼後三)時,啟示文學的注意事項就很有價值。研究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或彼得前書三章1822節時,詮釋詩歌的規定就很有幫助。在詩歌方面,則會導出兩層解釋,一為詩歌原來形式的意義(如:腓二6-8,道成肉身的神學),一為它在書信內的意思(腓二6-11,是講謙卑的模範)。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字義解經

         字義解經  ,  用字義來解經    , 

         字句文法的觀察(一):譯本   ,

         字句文法的觀察(二):體裁    ,

        字句文法的觀察(三):結構與文法   ,

        字句文法的觀察(四):用字 ,

        字義研讀 -如何研讀  ,

        字義研讀 -讀哪些詞 ,

       文法分析─字根字義的研究─靈、魂、體的範例  ,

歷史和文化解經

     歷史和文化解經— 引言  , 歷史分析 ,

  用歷史來解經    ,  用文化來解經  ,

  用地理來解經  ,   地理背景的研究   ,

  決定聖經中的風俗是否超越文化的準則 ,

  經文受文化限制至哪種程度  , 

  不同的文化風俗如何影響經文的解釋 ,

   跨越文化鴻溝  ,  解經的時候切勿亂用聯想力

  歷史情境  , 解經的時候要了解經文的背景 ,

  解經要留意聖經各卷書的宗旨和特性  ,

  宗教習俗背景研究  ,   文化習俗背景之研究   ,

  軍事與戰爭背景研究  ,  經濟背景研究  ,

 政治背景研究 ,  地理背景研究  ,

 歷史與文化背景  , 要分辨聖經之教訓對象 ,

 研究故事經文之方法的原則 ,

 考據背景資料   ,  舊精神和新模式  ,

 背景資料的特定來源  ,

文脈與解經

         文脈   ,   上下文 (Context)  , 論述分析   ,

         根據上下文一貫的意義來解釋聖經

          要避免“兩極化”的危險   ,

         聖經的聯貫性和漸近性   ,

         上下文及以經解經  ,

文法解經

    
     經文的文法分析之歷史發展  , 經文的文法分析   ,  單字與解經   ,

      字義解經 , 以經文本身原來的字意來解釋

     聖經之用字   ,

     聖經的原文   ,  文法解經之重要   , 聖經之結構與文法 ,

    為何文法解經如此重要解經與文法  ,  文法分析  ,

    文法分析 , 要依照經文文法的結構解經 ,

認識釋經

   
  
 




    
 


   細則性的教導解釋一般性的教導   ,  榜樣與精神之別 ,

    聖靈在解經中的地位 , 解經者要尋求聖靈的開導和幫助  , 

    理論與經驗的配合  , 聖經之體裁  , 注意救恩的成全 ,

    經文只有一層意義還是有多重意義 ,

    釋經時務求將經文寫作時的客觀原義找出來  ,

    上帝藉聖靈用聖經針對人的現況說話 ,

    以經解經  ,

    整體的研讀    , 

   意義的問題  ,

     確定經文  ,    

  解經者 ,

  寓意與靈意   ,

新約解經學導論

1. 詞義界定
    「釋經學」(Hermeneutics)、「解經」(Exegesis)、「闡釋」(Exposition) 這幾個詞的意思相當接近。
    一定要區分的話,「釋經學」(Hermeneutics) 一詞含蓋比較全面性,從理論到方法、從解釋到應用,都包括在內。「解經」(Exegesis) 比較著重方法,要找出原來經文意思。「闡釋」(Exposition) 比較著重講解,使別人明白經文意義。
    或者可換一個角度來理解:
  1. 第三人稱:「它的意思為何?」(解經)
  2. 第一人稱:「它對我有何意義?」(靈修)
  3. 第二人稱:「它對你有何意義?」(闡釋講道)
    「解經」(Exegesis) 是整個「釋經學」(Hermeneutics) 的第一層,著重經文原意 (meaning)。靈修式的讀經與講道式的闡釋著重意義 (significance),必須架構在解經的基礎上,否則就是進入無法控制的主觀世界。
 
2.「批判」聖經?
    宗教改革提出「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加爾文高舉聖經的權成,推崇歷史與字義的解經法,從此為改革後的基督教奠下瞭解經的穩固基礎。「聖經批判學」(Biblical Criticism) 是近代的聖經解釋方法。它所關注的是方法。
   
    巴刻:「要把握經文說什麼 (釋經的第一步), 就需要從文法及歷史釋經的角度入手,好好明白經文的語言及體裁,並且要弄清楚它的地理、文化,及歷史背景,特別是作者與第一代讀者的生 活場景等。因此我們必須要問︰某卷書某一部分是在什麼時候寫,在哪裡寫,由誰寫,為了什麼緣故和目的來寫,以及本於什麼資料來寫等。這是聖經批判學的問 題,在某程度上也應該成為每一個讀聖經之人的問題。」《當代神學辭典》

    很不幸的,「批判」這樣的字眼引起很多不安。一般人常把「聖經批判」當作「反信仰」的同義詞。其實這是誤解。聖經批判所作的是把聖經當作古文件來考據研析,強調唯有按文法與歷史才能理解其信息。

誤解的人以為把聖經當作是古人的著作,就是不屬靈、不敬虔,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但是,聖經是上帝的話,也是古人的著作;聖經的最終作者是上帝,但 也是藉著當時的人手寫下、向當時的人說話。若是把聖經當作「天書」(好像只能在神祕主義中領受),就是忽略上帝乃是選擇在人類的歷史時空中啟示祂自己。我們 都承認耶穌的神人二性,我們不會因為要強調他是完全的上帝,就否定他也是完全的人。同樣地,讓我們也確認聖經的雙重性。自由派的錯誤是否定聖經是上帝的話,讓我們不要跑到另一個極端。

聖經的確是上帝的 話,卻是用人的語言寫成,也置身於人的文化中。聖經的真理是包藏在古希伯來和古希臘的語言和文化之中。聖經不會自動跨越文化隔閡來陳述其意。讓我們既尊重 聖經的權威性與無誤性,又嚴謹地考據研析,好明白上帝的信息。我們要用禱告的心讀經,也要用文法歷史解經。
 
3. 不講究「生命」?
    按著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有系統的來解經,並不排斥其他方法 (例靈修默想),更不是排除聖靈的工作。

   
其實,有系統的方法並不只限於解經時用——農夫種田、麵包師烤麵包……,並不是光靠禱告,都是依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去做,才有把握得到預期的效果。
 

論述分析

一段談話或「論述」(discourse) 是由許多「命題」(proposition) 所構成。「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就是分析這些命題之間的關係,目的是要明白作者的思路。

命題 (proposition) = 主詞 (subject) + 述語 (predicate)

何謂「命題」?命題是對一個人、事、物 (主詞) 所作的陳述 (述語)。 所以每個命題必定有主詞和述語兩部分。例如,「亞伯拉罕」不是一個命題,因為我們不知道作者要說亞伯拉罕甚麼;「亞伯拉罕相信上帝的應許」「亞伯拉罕生了 以撒」「亞伯拉罕成為信心之父」,每個都是一個命題,都對亞伯拉罕作了一個陳述。主詞和述語都可以很複雜,例「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到一百的時候 才從妻子撒拉生了以撒」還是一個命題,它最基本的陳述還是「亞伯拉罕生了以撒」,其他只是補充、澄清、修飾、潤色這個基本陳述的。
步驟一:分離命題 (Isolate the propositions)

所以論述分析首先要把每個命題分離出來。

步驟二:決定關係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命題分離出來後,我們要決定每個命題之間的關係。命題關係有兩大類:平行關係或附屬關係。這兩大類底下又可再分許多項目。請見下表:
I. 平行關係 (Coordinate)
1.      系列 Series (S): and, moreover, furthermore
2.      進展 Progression (P): then, and, moreover
3.      或者 Alternative (A): or, but,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II. 附屬關係 (Subordinate)
A. 重述 (Support by Restatement)
1.      完成法 Manner/Mean/Modal (M): in that, by
2.      比較法 Comparison (//): even as, as…so
3.      正反法 Negative-Positive (- +): not…but
4.      解釋法 Idea-Explanation (Id-Ex)
5.      問答法 Question-Answer (Q-A)
B. 不同敘述 (Support by Distinct Statement)
1.      基礎 Ground (G): for, because, since
2.      推論 Inferrence (∴): therefore
3.      結果 Result/Consequence ®: that, so that
4.      目的 End/Purpose (E): in order that, so that, lest
5.      條件 Conditional (If-th): if…then, if, except
6.      時間 Temporal (T): when, whenever
7.      地點 Locative (L): where, wherever
8.      雖然 Concessive ©: although…yet, though, but
9.      回應 Situation-Response (S-R)

文法分析

    這裡「文法分析」要作的是對原文每個字的分解 (parsing),並註明其意義。在新約解經方面,這自然指的是希臘文(不是中文或英文)的文法分析。

    解經問題的關鍵在於理解希臘文的動詞時態 (tense)。希臘文的動詞時態和英文不同,它主要不是表達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而是表達「型態」 (aspect)——它是哪一種動作。希臘文動詞有三種型態:
  • 點態 (punctiliar):僅表達動作發生,沒有特別其他強調 (有時強調「一次的」動作,所對比的是線態的「持續的」動作)
  • 線態 (linear):強調動作的持續性或經常性
  • 完成態 (perfect):表達動作本身完成,但動作產生的果效持續
    點態動作通常用「簡單過去式」(aorist) 表達,而線態動作通常用「現在式」(present) 或「未完成式」(imperfect) 表達。
    所以,當三9約翰說基督徒不犯罪、不能犯罪時,兩個動詞都是用現在式,意為「基督徒不會、也不能持續地犯罪」,而二1兩個「犯罪」都是簡單過去式,表示基督徒還是有可能偶而性地犯罪,所以要勸誡他們不犯罪,若是偶而犯了罪,要懂得認罪。他們的中保主耶穌會確保他們和上帝的交通沒有阻隔。

    聖靈的重生給了我們一個全新品質的生命——這是上帝兒子自己的生命,當然是不持守在罪中的生命。但是上帝在祂的智慧裡,選擇不馬上根除我們的「舊我」,所以這個舊我偶而還會發作,叫我們偶而犯罪。

    讓我多說兩句,這雖然有點離題,但因為很多人被這件事困擾,我想藉此機會澄清一下。注意二1中 保的工作是關乎交通的,不是關乎得救的,因為這段聖經是對基督徒講的,基督徒已經得救了。基督徒犯罪不會導致他失去救恩,不管他認罪不認罪(因為救恩從來 就和他的行為無關,完全只在乎主耶穌完成的救贖大工)。認罪和不認罪的差別不是他會不會失去救恩(他不會),而是他能不能和上帝交通。基督徒如果犯罪而不 認罪,他和上帝中間的交通就出問題,他禱告上帝也不聽。

    一個基督徒不能和上帝交通是很痛苦的,因為這與他現在的生命本質背道而馳(記得他現在的生命就是上帝兒子自己的生命)。舊約大衛的例子很清楚,「我閉口不 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哀哼,而骨頭枯乾精液耗盡」(詩卅二3-4)
    所以勸勉基督徒,若不幸犯罪時,不要坐在那裡灰心沮喪,甚至被撒但迷惑去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基督徒,而是快快回到上帝面前認罪,我們的福氣與喜樂就會再回來。
 
    實際上,「文法分析」要作的應該包括以下各項:
  1. 分解重要動詞,並註明其意義(如上例所示範)
  2. 註明重要的「格」(主格、所有格)並其意義
  3. 註明分詞(Participle)與不定詞(Infinitive)的功能
  4. 註明重要的質詞(Particle)與介繫詞(Preposition)的功能
  5. 註明關係代名詞(Relative Pronoun)的前述詞(Antecedent
  6. 註明字詞次序(Word Order)的意義
  7. 註明條件句並其意義
  8. 註明多餘的字詞的意義
  9. 註明其他不尋常的文法用法,並討論其意義

    順便一提,很多人問「需要學習希臘文嗎?」

    希臘文對於解經的價值是無法取代的。如果上帝給你學希臘文的機會,趕快感謝上帝並掌握那機會。「你絕對不會遇著一個後悔學習希臘文的人」,「如果有人跟你說希臘文不是很必要,你可以肯定他沒有學過」,只是兩個常見的引述。    如果你有選擇的話,選擇學習希臘文吧!

字義研讀 -讀哪些詞

解經時,哪些詞是需要做字義研讀的?以下是一些建議:

  1. 神學含義豐富的詞 (theologically-loaded) 例、恩典、信心、律法、義等。

  1. 有爭議的解釋的詞 例、弗五23「頭」指「權柄」還是「源頭」?

  1. 可能有特定用法或含意的詞 例、路七23「跌倒」好像不是指真的跌倒,那麼它是要指甚麼?

  1. 不同的詞是否含意不同? 例、約廿一15-17用了兩個不同的希臘文「愛」字,作者是否要表達不一樣的愛?

  1. 相同的詞是否含意相同? 例、「試煉」和「試探」的希臘文是同一個字,但含意是否相同呢?

「字義研讀」或曰「讀詞」,這是最基本的,學會之後,我們就可以進ㄧ步:
1.      讀片語 (Phrase Study) 例、「在基督裡」乃保羅ㄧ個常用語,它是指甚麼呢? 例、「天國」和「上帝國」究竟一樣或不一樣呢?

2.      讀題 (Topical Study) 例、「受膏」這個題目,需要分別做「膏抹」「膏油」「香膏」等同根字、複合詞、近義詞的字義研讀。

字義研讀 -如何研讀

步驟1:列出經文

  • 和合本:無論是喫肉、是喝酒、是甚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作纔好。
  • NASBIt is good not to eat meat or to drink wine, or to do anything by which your brother stumbles.
  • KJVIt is good neither to eat flesh, nor to drink wine, nor any thing whereby thy brother stumbleth, or is offended, or is made weak.

     KJV所根據的抄本是 Textus Receptus,而大多近代的譯本是根據 Critical Text,所以KJV多出好幾個字是和合本沒有的。 
 
步驟2:按字義範疇歸類整理

步驟2.1

    觀察這節經文,一面讀一面隨手作筆記。

    例如我注意到「跌倒」在新約的用法都是寓意的 (figurative),不是字面的 (literal)。我看見「跌倒」這字和合本有時譯作「厭棄」「不服」「觸犯」(和合本小字註明原文是「跌倒」)。還有我發現「跌倒」在新約用法中都是嚴重的,不是無關緊要的事。我把這些筆記下來。

    記得觀察的一個方法是問問題。例如「誰」會跌倒──信徒還是非信徒?「誰」使人跌倒──耶穌、人或撒但?「何時」或「何故」會跌倒?也不要忘記觀察文法(例時態、主動被動等)。

    也注意有無非常不均衡的分佈。有些字詞集中在某些書,這常常會提供我們重要的神學與解經線索。例「國度」在符類福音出現121次,而在其他新約書卷才用過33次。相對的,像「生命」「住」這些好像是很尋常的字,卻特別集中在約翰的著作。而「稱義」「在基督裡」70%在保羅書信中。
     我們記下「跌倒」這字一半是馬太用的。而路七23=太十ㄧ6

步驟2.2 歸類整理。

    我整理了兩個意義:

1.      失敗,特別是信仰上的,例「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太十三21)
2.      觸犯、惹人討厭,例耶穌自己家鄉的人「厭棄他」(太十三57)

步驟2.3 與辭典的資料比較
   
    參考過 Thayer Lexicon 後,我稍為作了一點修正:

    失敗與觸犯雖是兩個項目,卻不是毫不相關。失敗所強調的是「跌倒」的外在彰顯,觸犯強調的是「跌倒」的內在反應。當人不能接受耶穌時,從外面說他們在信仰上失敗了,從裡面說他們覺得被耶穌冒犯了。這都是這節說的「跌倒」。

    記得:自己讀經與整理以後才讀參考書!
    與辭典比較的目的是為檢查自己的研讀是否有很大漏洞,是否需要修正的。目的不是要去整理各辭典的學者的意見──所以不要用很少精力讀經,卻花很多精力讀各家辭典。你的結論不一定要和辭典的結果一樣。 
 
步驟3:寫研讀報告
    將步驟2的整理結果寫出來,特別是關乎在這節「跌倒」是甚麼意思。報告結尾應當有結論,並且最好加上一個應用 (application),幫助我們更落實聖經的話。

    路七23這 句話是耶穌在回答施洗約翰的懷疑時提出的。約翰在坐監待斬的試煉中開始懷疑耶穌究竟是不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這是約翰的「跌倒」。約翰並不是不信上帝的, 但是顯然耶穌所彰顯的與他所期待的彌賽亞不符合,他就因此「跌倒」了。連耶穌的開路先鋒都會「跌倒」,那麼我呢?我是否也在固執地堅持上帝必須怎樣作,否 則我也要在信仰上跌一大跤?
 
    更進深的字義研讀就不只要讀新約,還要包括這個字在舊約(七十士譯本)、兩約之間(次經與偽經)、同時代希臘文著作(例如約瑟夫、斐羅、死海古卷、 教父文獻等)中的用法。更講究的或學術研究的,不只讀這個字在新約希臘文(Koine Greek, 300BC300AD)中的用法,還要讀在它在古典希臘文(Classical Greek, 300-900 BC)中的用法。特別是那些在新約中只出現過一次的字,如果不讀新約以外的文獻,我們怎能確定其含義呢?不過要作這種字義研讀,你需要這些文獻和能搜索它們的工具。所以我們現在先學習作新約的字義研讀就好。
   
    有的字出現次數很多,而我們的時間有限,實在不能每節經文都讀過,那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只讀某部分、某作者的用法(在報告中需註明所研讀的部分)。

    1、你想為弟兄姊妹澄清有關「靈洗」「領受聖靈」的問題,那麼顯然「靈」是必要讀的詞之一,可是你作了步驟1,發現這字在新約出現379次,怎有時間一個一個讀過呢?我的作法是只挑它與「洗」「領受」「澆灌」「充滿」等動詞同時出現的經文讀。

    2、新約中有兩個不同的希臘字「話」(word),有人這樣區分它們:logos 是指客觀的話,而 rhema 是指主觀的話,你想證實這說法對不對。在新約中 logos 出現330次,不容易讀。rhema 出現68次,差不多一半是路加用的(路加福音19次,行傳14次)。所以我們可以只比較路加怎樣使用這兩個字。如果在路加用法中這兩個字是可以交換使用的,那麼我們已經證實那說法錯誤了。(要推翻一個理論只需要一個反證,要證明一個理論才需要檢驗所有證據。)
    3、聖經有否區分「律法主義」和「律法」﹖「律法」(nomos) 這字在新約出現 194 次,如果你無法一次讀完的話,那麼你可以把題目訂為《符類福音與約翰福音中耶穌如何看待律法》(分別出現17次與15),或訂為《保羅對律法的教導》 (122) 等等,來縮小範圍。
 

考據背景資料

    我們要學習搜集研究經文的背景資料。這牽涉到兩個問題:

第一、要搜集研究哪些背景資料?

  1. 經文中提及的人、地、事等
  2. 作者或讀者的文化與社會環境
  3. 作者或讀者當時的習慣風俗
  4. 作者或讀者的思想世界

    例如,想要明白保羅對婦女蒙頭的教導,顯然必須了解希羅社會中的蒙頭情況。若要理解歌羅西書,就必須知道在那裡流行的諾斯底主義是甚麼,因為保羅是使用諾斯底主義的詞彙來介紹基督教的信仰。要能體會聖經人物的價值觀,就應當認識新約幣值。重要的背景資料,包括兩約之間歷史、猶太黨派、希律王族、希羅文化、彌賽亞期盼。

     只需討論:(1) 不明顯的,(2) 真正影響經文解釋的。

第二、從哪裡得到歷史文化背景資料?

  1. 聖經本身
  2. 其他原典文獻 (Primary Texts)
  3. 聖經字典、百科、史地之類的書
  4. 有些註釋書也會有一些資料
  5. 需靠平時多讀書

    基本的背景資料可在聖經裡找到,因此我們宜熟悉聖經,尤其應多讀歷史書,它是新舊約背景的資料來源。當保羅說以色列先祖「都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並且都喫了一樣的靈食.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林前十2-4),如果我們熟悉曠野飄流那段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靈食」「靈水」「靈磐石」指的是甚麼事件。

    但是也有很多背景資料必須到聖經以外去找。例如太十九3「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麼。」

    固然聖經本身就有關於 可否休妻的教導,但這個問題在這裡之所以構成一個「試探」,乃是和法利賽人當時對這個教導的嚴重分裂有關,這就不是聖經本身所擁有的資料了。
    學術性研經在這方面比較講究,需要把第一手文獻 (primary texts) 考據出來,不可以只根據第二手資料 (secondary sources)「道聽途說」。例如普珥節,其來歷的第一手文獻是以斯帖記 (26-32),那麼「修殿節」(約十22) 呢?請讀《次經》馬加比壹書四章36-59節。

    不論個人讀經或解經,若了解聖經記載的當時背景,必然大有助益。但關於這方面華人教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有人以為聖經是超時代性的,無所謂歷史背景。另有人卻過分倚賴「歷史背景」,彷彿沒有歷史背景的資料就不能解釋聖經。

    我想這是很好的提醒,讓我們小心避開兩個極端。我們應當熟悉提供背景資料的文獻,也會使用各種工具書,但也不要過份高抬經外的考據資料在解經上的地位。
 
實例示範

    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是受難週的開始,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 (太廿一1-11,可十一1-10,路十九29-40,約十二12-19)。福音書作者也引述舊約聖經 (太廿一5,約十二15),告訴我們這是彌賽亞預言的應驗。

    
解經時應當將經文所用的引述找出來。如果引述的是舊約,使用一本有串珠(cross-reference)的聖經就可查到。這裡所引述的是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

  1. 太廿一5「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2. 約十二15「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
  3. 亞九9「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不過除了確認這是應驗撒迦利亞的預言之外,我們還想知道「騎驢」有沒有甚麼含義呢?有些解經說「騎驢」是要表達謙卑,大概是因為經文有用到「謙謙和和」「溫柔」的字眼。但是我們注意到兩點:

    第一,這裡描述的是君王的臨到,不是僕人的服事。

    第二,約翰福音的引述乾脆省略「謙和」字眼。

    讓我們看看幾處舊約中提到的騎驢或騾:

  1. 士十4「他(睚珥)有三十個兒子騎著三十匹驢駒.他們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
  2. 士十二14「他(押頓)有四十個兒子、三十個孫子、騎著七十匹驢駒.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八年。」
  3. 撒下十三29「押沙龍的僕人就照押沙龍所吩咐的、向暗嫩行了。王的眾子都起來、各人騎上騾子、逃跑了。」
  4. 撒下十六2「王問洗巴、說、你帶這些來是甚麼意思呢。洗巴說、驢、是給王的家眷騎的、麵餅、和夏天的果餅、是給少年人喫的.酒、是給在曠野疲乏人喝的。」
  5. 撒下十八9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他的頭髮被樹枝繞住、就懸掛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
  6. 王上一33-34「王對他們說、要帶領你們主的僕人、使我兒子所羅門騎我的騾子、送他下到基訓.在那裡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要膏他作以色列的王.你們也要吹角、說、願所羅門王萬歲。」

    睚珥和押頓是以色列的士師,聖經作者如何告訴我們他們是以色列的統治者?不是講戴冠冕甚麼的,而是記載他們的兒子、孫子是騎驢的 (士十4,十二14)。亞多尼雅想自己稱王時,大衛就趕緊宣佈所羅門才是他的王位繼承人,他怎樣讓全國百姓知道呢?讓所羅門騎大衛的騾子公開出現 (王上一33)。所以我們發現騎驢與王室的象徵有關。在古代文獻中也可看到,君王出巡或是坐車或是騎騾,不是騎馬。

   
一般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守節,特別是最後這一段進入聖城的路,都是步行、不騎牲口的。如果主耶穌要表達的是謙卑,祂就會步行,以免招惹注目。所以主耶穌不尋常的選擇「騎驢」,最主要的意思是宣告祂君王的身分。

   
至於「謙和」,主要不在於強調道德品格 (ethical quality),而在於強調這位君王不是用強勢、武力來征服天下,祂是以「和平的君」(賽九6) 來治理祂的國度。

   
怎樣找到這些經文呢?你可以試試經題索引類的工具書,例Nave’s Topical Bible,在Mule題目下,有一個副題是For royal riders

經文鑑別學

古代沒有印刷術,沒有影印機,文字的複製是靠人工抄寫。既是手抄,就難免有些抄寫的錯誤。經文鑑別學(Textual Criticism,或稱經文校勘學)是十八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門學問,專門研究哪個抄本的文字最可能是原稿的讀法 (reading)。對於任何古老文獻,經文鑑別都是處理的首要。

在解經步驟上,經文鑑別是第一步——先確定經文究竟是甚麼才能作其他分析。不過在教學上,因為經文鑑別比較專業 (technical),如果放在第一課,恐怕學生都嚇跑、不學解經了。
 
【從古抄本到今日聖經】

我們今天並沒有新約聖經的原稿(autograph or protograph)。我們有的是一些古老抄本(Manuscripts,簡寫單數MS,複數MSS)。根據目前正式的統計,新約抄本的總數有五千多份,超過任何其他古代文獻百倍。這些抄本是這樣分類編號的:
蒲草紙抄本 (Papyri):編號以P開頭。這些大多來自三至四世紀。最古老的P52 (AD125) 是約翰福音18:31-34, 37-38的殘篇。

大楷體抄本 (Uncials):編號以大寫字母或0開頭。這些是抄寫在牛皮(vellum)和羊皮(parchment)上,來自四至九世紀。最著名的是西乃抄本 (Codex Sinaiticus,以希伯來文字母a為代號)、梵諦岡抄本(Codex Vaticanus,代號B)、伯撒抄本(Codex Bezae,代號D)

小草體抄本 (Minuscules):編號直接用阿拉伯數字。小草體佔紙張面積少,又便於速寫,到第九世紀,小草體就逐漸取代了大楷體。所以這些抄本都來自第九世紀後。較著名是33 (九世紀)f1 (十二世紀)f13 (十三世紀)

Codex的意思是「翻頁書」,乃是對照「卷軸書」(scroll)。最早的古書是將蒲草紙或羊皮紙一張張首尾相黏,卷成一卷。但這樣的書不能太長,否則閱讀不便,黏接處也容易折損。所以後來將蒲草紙或羊皮紙一張張疊起,用針線縫起來,是謂翻頁書。
 
這些抄本按照其內容的相近程度可歸納成三大類,稱為經文類型 (text-type)

  •   亞歷山大類型 (Alexandrian Texttype):來自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包括 P75, P66 (c. AD200)P46 (c. 225)P72 (c. 275?)Codex B (c. 325) 等。一般評鑑這是很接近原稿的經文類型。

  •   西方經文類型 (Western Texttype):包括北非、義大利、法國等教父的引用經文 (Patristic Citations)Codex D 等。這個經文類型含有不少修正跡象,很可能不接近原稿。

  •  拜占庭類型 (Byzantine Texttype):佔抄本總數的80%,故又稱「主流經文」或「多數經文」(Majority Text, MT)。這些抄本的時間較晚,亞歷山太抄本(Codex Alexandrinus, A) 與以法蓮抄本(Codex Ephraemi, C) 來自第五世紀,但不少來自第八世紀。一般評鑑這些是抄自第二手資料,也含有許多修正跡象,是今日經文鑑別學者公認最糟糕的經文。

  • 活版印刷術在十五世紀發明,第一本發行上市的希臘文聖經是由荷蘭學者依拉斯姆 (Erasmus) 1516年發行的。可惜他所採用的是中古世紀的品質較差的抄本。這個希臘版本以後被稱為《公認經文》(Textus Receptus),暢行數世紀之久,英王欽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 KJV, 1611) 就是根據這個版本譯的。中文《和合本》是譯自修正的英文版 (Revised Version, RV),但在經文鑑別上仍深受《公認經文》影響。

  • 近代考古學相繼發現許多古老抄本,經文鑑別學也迅速發展起來。其成果是今日通行的鑑別經文(Critical Text)。希臘文新約聖經除了列出委員會學者鑑別選取的經文外,又將質疑的其他讀法放在「鑑別欄」(Critical Apparatus)。較新的譯本如NASB, NIV, NLT等都是根據這Critical Text譯的。
 
【抄寫錯誤的原因】

  • 無意的更改 (Unintentional)

1.         看錯 (Errors Caused by Sight)
2.         遺漏字母 (haplography)
3.         重覆字母 (dittography)
4.         認錯相似的字母 (permutation)
5.         跳行 (homoeoteleuton):兩行有相同字,抄寫時從第一字跳到第二字
6.         聽錯 (Errors Caused by Hearing):聽成另個同音字
7.         記錯 (Errors Caused by False Recollection)
8.         抄寫時想到另處相似經文
9.         抄寫時想到另個相似字
10.      將以前抄寫員的旁註誤認為經文
  •  有意的更改 (Intentional)
1.         拼寫和文法上的修正
2.         為了與其他經文和諧的更改
3.         為了澄清或避免疑難的修改
4.         合併 (conflation):抄寫員拿到兩種不同版本,他沒有作一個選擇,反而將兩種版本合併製造出一個新的版本

例、帖前二7「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
和合本所採的抄本是「溫柔」(epioi),但有的抄本是「嬰孩」(nepioi),兩字只差一個字母n。這個字的前一個字是「成為」 (egenethemen),注意最後ㄧ個字母是n。如果保羅原來寫的是「成為溫柔」(egenethemen epioi),那麼抄寫員是犯了dittography錯誤,重覆了前一個字的最後ㄧ個字母。如果保羅原來寫的是「成為嬰孩」(egenethemen nepioi),那麼抄寫員是犯了haplography錯誤,遺漏了第一個字母n
   
【經文鑑別方法與工具】

鑑別法分外證 (external evidence) 和內證 (internal evidence) 兩方面。外證法是根據抄本的年代、分佈、經文類型等來評估,內證法是根據聖經本身的上下文、作者的風格和詞彙、可能的抄寫錯誤原因等來考量。有兩條基本原 則指引何者較可能是原稿讀法:

  • 寧取較難的讀法 (difficilior lectio potior):因為較順的讀法很可能是抄寫員修正的結果。

寧取較短的讀法 (lectio brevior potior):因為較長的讀法很可能是抄寫員的澄清、合併、旁註補充。

上下文 (Context)

英文 Context 這個字,若指的是文字方面 (Literary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上下文」或「文脈」。但是若指的是歷史方面 (Historical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情境」。不過為了方便與統一,以下討論我們都用「上下文」。

文學上下文 (Literary Context) 指一段聖經前後的經文。每段經文的上下文可以用同心圓來理解:最相關的上下文是最靠近的段落,然後由近而遠,全章、全卷書、同作者著作、新約或舊約、全本 聖經,都是上下文。

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關注的是為甚麼會有這卷書,包括:作者是誰?受書對象是誰?他們之間是甚麼關係?受書人的地點在哪裡?他們的處境如何?甚麼導致作者寫這卷書?作者的目的為何?其主題或關心的是甚麼?等等。

在解經領域裡有個說法:Context is king,意即決定經文意義最終的歸依是上下文。「斷章取義」是脫離上下文 (out of context) 的理解,這是解經的大忌。

許多基督徒常犯這個錯謬而不自覺。特別在所謂「背金句」上,因為只背一節經文,看不見上下文,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取代作者原意。因為背的都是著名的經文,結果是錯謬朗朗上口,代代相傳。例如,啟三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被廣泛地用在傳福音的呼召上,不明就理的人就以為這節經文說的是主耶穌要叩慕道友的心門,但是稍微注意一下上下文就會看見,這是主在呼籲老底嘉教會悔改。

上下文告訴我們,這節金句是在對基督徒說話,不是在對非基督徒說話。我非常鼓勵「背金句」的操練,但提醒大家背的時候要稍微看一看上下文。

要正確理解上下文,除了每次研經時觀察該段經文的上下文以外,還應當對整卷書作系統性的宏觀研讀。作法包括以下四步驟:

1.         速讀全書,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
2.         探討本書歷史上下文,寫成報告。
3.         探討本書特點,寫成報告。
4.         寫出全書大綱。

1. 速讀全書

這裡所謂「速讀」,講究的不是要讀的多快,而是講究要一次讀完,就是不要停頓、一氣呵成的讀完。重複幾次,直到你能掌握全書為止。每次可以換一個不同譯本,選擇翻譯流暢、有助於速讀的譯本。

要養成獨立客觀的讀經習慣,不要帶著「包袱」來讀:如果你曾聽過傳道人講解這卷書,暫時拋開它,要當作你今天是第一次讀到這卷書。如果你用的是研讀本聖經,或者你的聖經裡作有筆記,不要看那些註解筆記。

讀的時候除了用眼,也記得用手:一面讀、一面在草稿本上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初步的想法可能對、可能不對,有待後面的步驟印證,但是即使是不對的想法仍然有價值,比方你帶查經的時候就可以回答組員說:「我起先也是跟你一樣的想法,直到我看見……」。
 
2. 探討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Study)

你的報告中要回答五個問題:作者(Who)?受書人(Whom)?寫書時間(When)?寫書地點(Where)?寫書原因(Why)

要 從哪裡得到這些資料呢?一卷書本身所提供的資料一定是最有份量的。你已經把這卷書讀過幾次了,現在再讀一次,但是這次專門尋找所有提供作者的資 料。我們要的資料不是只有他的名字,還要包括他是甚麼樣的人,他的年紀、身分、個性氣質、處境等等,例、他很喜樂還是憂愁?他認識不認識受書人?……把所有相關經文記錄下來。其他受書人、寫書時間、地點、原因也是一樣作法。

除了這卷書本身以外,還可以用聖經串珠(cross reference)、經文彙編(concordance)或電腦搜索人名地名,看看聖經其他地方還提供了甚麼資料。例如我們要探討哥林多後書的受書人,當然一定先讀哥林多後書,然後要讀前書,然後使徒行傳提及哥林多的部分。聖經還有沒有其他地方提及哥林多?有的,提後四20

整理你的資料,將重點寫成報告。
 
3. 探討書卷特點 (Character Study)

你的報告要包括四項:作者寫書目的(purpose),全書信息(message),內容範疇(scope),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要測驗你是否抓到一本書的特點,就要看你能不能簡明的把其特點敘述出來。所以這分報告不可超過一頁。

寫書目的通常可見於作者的勸勉中,措詞應當反映所期待的行動(action)。要明確(specific),不要籠統。要選定一個中心目的,不要陳述好幾個不同目的。

信息(message)基本上是重述寫書目的,只是把對象從當時的讀者改到今天的讀者。

範疇(scope):這本書都在討論些甚麼?例如,如果是一本歷史書,它涵蓋哪一段時間的歷史?它記錄了甚麼事件?如果是教義性的書,它涵蓋哪一方面的教義?有甚麼顯著或不尋常的教導?換句話說,在報告的這部分,你將這本書的內容摘要地寫出來(summary)

找出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可以印證你是否真的掌握書卷特點。這個字或詞是這卷書所特有的,並且可以表達全書要旨。如果你有兩三個可能的字,或者你不確定你是否選對鑰字,把全書再讀一次,看你選的字是否適切。

示範:彼得前書特點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信息:當我們今天面對逼迫、或處在不信主義高漲的不利環境中,我們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我們的品行。

內容範疇:彼得這卷書很像保羅書信,前半是信仰的敘述句(1:1–2:10),後半是信仰的命令句 (2:11–5:14)。 彼得提醒收信者他們寶貴的救恩,這救恩給他們盼望與喜樂,也給他們過聖潔、相愛、勇敢生活的基礎。彼得告訴他們預期試煉,試煉臨到時,要儆醒禱告、彼此相 愛與服事、順服,在外邦人面前彰顯他們的品行。彼得勉勵他們,面對苦難,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行義,因為這是基督的榜樣。不要懼怕灰心,反要因為基督受 苦喜樂,因為苦難之後要得享榮耀。這是賜諸般恩典的神所應許,彼得也見證「上帝的真恩」(5:12)

鑰字:「品行」(anastrophe),這字在全本新約只用過13次,而其中6次在彼得前書(1:15, 18; 2:12; 3:1, 2, 16)2次在彼得後書(2:7; 3:11)。中文譯作「品行」「行為」「行事」「為人」等,英文譯作conductbehaviorway of life等。

4. 作全書大綱

    按照經文次序作的大綱稱為解析性大綱 (analytical outline),乃是有別於主題性大綱 (topical outline)。大綱不需要作得太細,否則反而失去宏觀的作用。任何人讀了你的大綱以後,應該等於看見作者的思路計劃圖一樣。大綱作法如下:
]
    大綱的排列依序按照羅馬大寫字母、英文大寫字母、阿拉伯數字、英文小寫字母、羅馬小寫字母。

    每一項綱目寫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full sentence),並註明經節段落。

    各項目句子之間應尋求一致與對稱。

    用一個句子敘述作者目的,放在大綱之首。

示範:彼得前書大綱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上帝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I. 彼得勉勵收信者雖面對試煉苦難仍要喜樂與成長 (1:1–2:10)

 A.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試煉中為著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 (1:1-12)

   1. 彼得寫信向小亞西亞的信徒問安 (1:1-2)

   2. 彼得肯定他們能夠因為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即使他們的處境艱難 (1:3-12)     a. 彼得為著救恩與基業讚美上帝 (1:3-5)     b. 彼得肯定信徒喜樂,雖然他們面對試煉且不能看見基督 (1:6-9)     c. 彼得肯定救恩的重要,因為這正是先知和天使想考察明白的 (1:10-12)

 B. 彼得勉勵收信者如此生活與相愛 (1:13–2:10)

   1. 彼得勉勵他們過聖潔生活,因為有救恩與盼望 (1:13-21)  

   2.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因為有清潔的心 (1:22-25)

   3. 彼得勉勵他們在神的話裡成長,因為神要藉他們作工 (2:1-10)

II.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順服,好叫他們能榮耀上帝 (2:11–3:12)
  A. 彼得先給一般性的勸勉,要他們品行端正,好叫外邦人歸榮耀給上帝 (2:11-12)

 B. 彼得再給特別性的勸勉 (2:13–3:7)

   1. 彼得勸勉他們順服執政掌權,好堵住無知人的口 (2:13-17)

   2. 彼得勸勉僕人順服主人,包括乖僻的主人,好反映基督的樣式 (2:18-25)

   3. 彼得勸勉妻子順服丈夫,好將他們感化過來 (3:1-6)

   4. 彼得勸勉丈夫敬重妻子,好叫禱告沒有阻礙 (3:7)

 C. 彼得總結勸勉他們相愛與和睦,即使受惡受辱 (3:8-12)

III. 彼得勉勵收信者要為基督受苦 (3:13–5:11)

 A. 彼得勉勵他們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 (3:13–4:6)

 B.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與服事,因為基督再來之日近了 (4:7-11)

 C. 彼得勉勵他們為基督受苦要喜樂,將自己靈魂交託給上帝 (4:12-19)

 D. 彼得勉勵他們牧養神的群羊,彼此順服,在苦難中堅固抵擋魔鬼 (5:1-11)

IV. 彼得表白寫信目的並致安 (5:12-14)

    歷史上下文、書卷特點、解析大綱,在所有的聖經導論類的參考書都有,許多註釋書、研讀本聖經也有。不過如果時間許可,最好自己作,你對一卷書的掌握會大大不同。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