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悔改與信心

 

      論及人的反應與責任時,路加承繼新約教會的教訓,要求人悔改和相信。

      悔改的重要,是因為上帝的審判快將臨到。施洗約翰的福音信息,便是要猶太人悔改,逃避將來的忿怒(路三1至20)。路加也記載耶穌基督趁著彼拉多殺害加利利人和西羅亞樓倒塌的事,教導猶太人不要以為這些人罪惡特別深重才遭到橫禍,「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1至9)

      這種悔改的行動,更是耶穌基督復活為主後,全地的人都要行的(徒二37至39,十七30至31,廿六19至20,十一18)。稅吏的禱告蒙悅納,而法利賽人禱告不蒙垂聽,分別在於稅吏悔改祈求,法利賽人則居功自恃。在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強調悔改必須有行為的表現。撒該的故事記載:這個「罪人」接待耶穌之後,便超過律法的要求,把有的一半分給窮人,又賠償四倍(路十九1至10),而律法師與好撒瑪利亞人的分別,便在於好撒瑪利亞人能切實地愛上帝愛人(路十25至37)。因此,路加特別記載施洗約翰與猶太人的對話,指出悔改的心與悔改的行為應當相稱(路三7至14)。路加也引用耶穌的話指出,財主死後在陰間受苦,是因他不聽從摩西的話,不悔改,只知在世享樂(路十六19至31)。在上文我們也看到路加強調保羅不廢棄猶太人的律法,以及基督徒都是「好人」的事例。

      另一個與悔改有密切關係的觀念,是信心。對路加而言,「相信」是人得救必須有的行動。保羅對腓立比獄卒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

      同樣,耶穌也對犯罪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路七50)

      信心的意義,可從幾個事件中看出來。在天使向撒迦利亞顯現後,撒迦利亞被責為「不信」,因為他認為年老生子是沒有可能的事(路一18至19,參37)。與撒迦利亞相反的,則有外邦的百夫長,他對耶穌說:「只要你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耶穌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七2至9)

      信心在乎接受主的話。因此,路加也記載芥菜種的比喻,說明信心雖小,只要運用便能成就大事,而且他進一步記載耶穌的教訓,說明持有這種信心只是僕人的本份,而不是可以居功誇耀的。(路十七5至10)

      在使徒行傳,路加則特別提及信心與聖靈的關係。在徒二38至39,彼得已指出領受聖靈是在乎悔改受洗。跟著在十一17,他又把信主耶穌與受聖靈的連在一起。同樣,在十九1至7,當保羅發現一些以弗所的門徒沒有聖靈時,他便進一步追問他們受的是甚麼洗。這段經文再次表示奉主的名受洗、領受聖靈是正確的次序。根據這些經文,我們可以說悔改與信心似乎是一個行動的兩面(參徒廿21)。

      在路加眼中,信心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個因素:信心也是基督徒在今世生活所必備的條件。在他看來,基督徒在今世的生活可以是極不如意的生活。不義之官的比喻,便提到信徒在今世忍受冤屈(路十八1至8)。平原寶訓(路六20至49)中所描述的門徒,是貧窮、飢餓、哀哭、被人恨惡、拒絕與辱罵的人。在使徒行傳,我們也同樣看到路加記錄保羅的話:「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患難逼迫成為信徒常有的經歷。

      門徒在這種環境下仍能堅持下去,基本的原因是他們堅信人子的再來,以信心倚靠上帝(路十八1至8)。在這種信心之下,他們不但祈求上帝替自己伸冤,也為敵人禱告(路六27至38)。而更積極的信心表現,便是相信上帝樂意把他的國賜給人,依靠上帝的供應;不但拒絕跟隨世人「無知」地追求錢財(路十二13至40),更是將錢財作為天國的投資,以致在錢財無用之時被接到永存的帳幕中居住(路十六1至13)。

生活的表現

      上帝國的子民不僅受命傳揚耶穌基督的信息,也要建立以這信息內涵為標誌的教會,不僅是整體的生活如是,個人的生活也如是。

      耶穌基督對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人悔改,這是他開始傳道時的信息。在他看來,這是上帝國降臨前人必須做的。(太四17;可一15)在著名的稅吏與法利賽人的比喻中,稅吏禱告蒙垂聽,是由於他流露悔改的心(路十八9至14)。

      路加的記載也表現出悔改的重要:有人將彼拉多殺人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1至5)

      悔改是每個人需要的行動,不悔改的人都要滅亡,因為每個人都一樣有罪。

      耶穌基督很少用「罪」這名詞,但他常用象徵的話語形容人有罪的狀況,如「債」(太六12  ;路七41、42),失去的錢(路十五8至10),迷失的羊(路十五3至7),壞果子(太七16至19),死人的骨頭(太廿三27)等等。在浪子的比喻中,他特別強調二個真理:

      第一、稅吏罪人悔改,便可得赦兔,而且他們悔改時,天上要為他們快樂;

      第二、留在家中的長子——所謂「義人」,事實上是心靈的浪子,需要悔改而不自知。

      有人指出,耶穌基督在世攻擊最利害的,便是當代的正人君子,宗教領袖,神學工作者與教牧人員——法利賽人、文士、祭司。

      耶穌基督強調悔改,並不表示他不看重行為的重要性。施洗約翰強調真正的悔改是有行為的果子作為證明的(太三5至12,路三7至14),耶穌基督也以果樹和根基的比喻說明實際,的行動表明內心的狀況:「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太七21)

      在兩個兒子的比喻中(太廿一28至32),他也指出小兒子的悔改,是表現在行為上的轉變。

      不過,耶穌基督談論行為時,他的教訓與當時法利賽人的教訓迥然不同,而且公然與他們衝突。在登山寶訓中,他公開抨擊當時法利賽人與文士的義(太五17至六21),也宣佈他對道德真正的理解:

      第一、善行真正的標準,不僅是外表的行動,也是思想、言行整體的聖潔;錯誤的目的與內心的不潔都是罪;

      第二、善行不僅是人際的關係,也是人與上帝的關係:「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4、6)

      第三、真正律法的精義,乃在乎愛(參太廿二34至40)──像上帝一樣愛仇敵與罪人。在愛中,門徒成全律法,也超越了法利賽人膚淺的仁義。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這種真的愛表現出它的本質來:既付諸行動,超越種族,也是敢於犧牲和徹底的(路十25至37)。

      「悔改而結出愛心的果子」是耶穌用以形容門徒生活的一面。從另一個角度,他也以「絕對的順從」來形容他們的生活表現。這並不與悔改的教訓衝突,而僅是悔改生活的另一面。在太十二43至45,我們看到他警告當時的世人說:看見了神蹟而不悔改的世代,猶如一間房屋在污鬼被逐出後沒有新主人,結局比以前更加悲慘。因此,他對跟隨者,都有絕對的要求:背十架跟隨(可八34;路十四26)。

      十字架是當代熟識的死刑工具。背十字架的意思,便是走上死亡的道路。換言之,在耶穌基督看來,門徒的生活是一種具有殉道精神的生活。在可十35至45,耶穌曾對西庇太的兩個兒子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他自己的捨己帶來贖罪的功效,但門徒的捨己雖是必須,卻不是報償的根據,而是傚法基督的榜樣。

      「背十字架」精神的要義,可從耶穌與少年官的一席話中看到(可十17至31,太十九16至27)。首先,我們看到捨棄一切跟從主,是這少年人得永生的條件(可十17、21、29);其次,少年官長的錢財,成為他不能進天國的原因,難怪耶穌基督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原文直譯)

      最重要的是,在這段經文中,耶穌事實上清楚地表示出這種對他絕對的順服,是代替了舊約信徒對耶和華獨一真神的順服,即是說,順服耶穌基督,便是順服耶和華;耶和華是獨一的上帝,耶穌基督也是獨一的主。這也解釋了為甚麼耶穌基督一方面叫人孝敬父母(可七9至10),另一方面又要人「恨」父母(路十四26):在順從主的原則下,門徒應孝敬父母;但當他們要在父母與主兩者之間作一選擇時,門徒便要跟從主。不過,在同一段經文中,耶穌基督也指出倘若人難以進天國,「上帝凡事都能」(可十37)。捨己的可能,在乎上帝的恩典與力量。

      耶穌所講背十架跟從主的教訓,是針對著一個敵對的背景而發出的。四福音的作者在他們的記載中,也用不同的方法表明門徒在天國來臨前必遭迫害,這在前文中我們 已多少看到。在這大前提之下,我們又看到耶穌基督提及三種門徒在今生生活上必須有的表現:信心、禱告與忠心。在這三個表現中,信心可說是後二者的基礎。在 不義的官的比喻中,主角寡婦是一個受欺壓的信徒的代表,而恆切不斷的禱告則是一種信德的表現;耶穌基督又特別鼓勵信徒說:「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 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決的給他們伸冤了。」(路十八6至7)

      同樣,在登山寶訓中,我們也看到在貧乏中專誠事奉一個主的人,需要相信上帝的眷顧(太六24至34)。這種信心雖小如芥菜種,卻能行神蹟奇事,而且,在這種信心中產生的效果也顯出上帝的大能,不會使人誇口邀功(路十七1至10)。

      這種信心另一方面的表現,便是忠心於上帝的託付。當天國的降臨似乎是遙遙無期之時,信徒或會疏忽本身的責任(太廿五1至12),而與世人同流合污(太廿四45至51),因此,信徒能否忠心於託付(太廿五14至30)、善待天國的子民(太廿五31至46),便成為審判的準則。

雅各與上帝摔跤

 

  創卅二l-32

      雅各往迦南地去的時候,上帝的使者遇見他,他看見上帝的軍兵,就為那地方取名為瑪哈念,即二軍兵之意。他看見兩隊軍兵保護他並與他同行,因為他有兩隊人(創卅二10),也可能是指天使一隊及他自己一隊,合為天地兩隊。當他來的時候,曾看見天使在天梯上上去下來,這樣,上帝的使者一直與他同在(創廿八12,卅一24,卅二1),並在四圍安營搭救他(詩卅四7),又有何懼呢?

      但當他聽到他哥哥以掃帶著四百人來迎他,他再不能不懼怕, 因為他虧欠以掃,良心不安。他將所有的分作兩隊,準備逃避,但並沒有忘記上帝,從廿年的學習中,他知道只有上帝能救他。所以他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抓住上帝的應 許,承認自己的不配。他一面禱告,一面用自己的方法,想用禮物來緩和他哥哥的怒氣和仇恨。他應當這樣賠禮,因上帝的拯救也常讓人先盡自己的本分,但雅各肉體最強的部分——自己的生命,還沒有受到致命的打擊。

  那天夜裡他帶著妻子和兒女們都過了雅博渡口, 又打發所有的人都先過河,最後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咬跤直到黎明;但他肉體的力量還是很大,天然的生命仍舊強壯,不能用常規制伏他,就將他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再也站不住。

  他覺悟到和他摔跤的不是普通人,乃是上帝以人的樣式與他摔跤。他不能勝過上帝,不能再摔跤,他的大腿軟下來,只能用雙臂纏住上帝不放,並求他的祝福。他不甘心失敗,但憑自己的力量又得不到什麼,只有求上帝的祝福,上帝若不賜恩,他就什麼都完了。他的大腿窩筋——天然生命所寄託的地方,在與上帝對抗的那一點,被上帝全能的手扭了,癱瘓下去,再也沒有力量爭竟,也不能與人相爭為敵。因此這個人改變了,不該再叫原名,即憑自己的力量和意思去「抓」,而要稱為以色列,意思是與上帝同為王、作上帝的兒子,不再憑自己的力量得勝,乃是完全靠上帝決定與祝福他的一生。

      雅各為那地取名昆努伊勒,意思是上帝的面,他面對面地看見上帝,就什麼都解決了。人見上帝的面是不能活的(出卅三20),所以老雅各死了,再活的應當是以色列。從此他瘸了,再也不能憑自己的智慧、力量做事,不能正常地走路,也不敢與人、與上帝摔跤。有一個記號在他身上是泯沒不了、 不能抹煞的。不過手還能抓住上帝,腿越跛,手就越不敢離開主(林後四7,十二9-10),他一次見到上帝的面就會常見到上帝的面。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尼希米記內容提要

 

  在主前445年的冬天,波斯的宮廷設在以攔的故都書珊城(尼一1)。尼希米在宮中擔任一個尊貴而具影響力的高位(二1)。當時,有幾個猶大人從耶路撒冷來到,其中有尼希米的兄弟。

  他們描述耶路撒冷的情況,使尼希米極其憂懼和傷痛(一2-4)。經過迫切的禱告,4個月之後,尼希米在軍兵的護衛下返回耶路撒冷(一5至二11)。他巡視了3日之後,知道重建城牆將是他首要的任務(二12至三32)。

  由於一種新的民族主義爆發,使潛伏著的反對勢力暴露出來。

  在敵對他們的人中,有參巴拉、多比雅和基善幾個有勢力、有辦法,又狡猾的領袖。他們譏笑猶太人,又製造謠言,指他們重建城牆是密謀背叛王(二19,四 1-3、7-14,六1-9)。但尼希米倚靠禱告,對應每一個謠言和惡計,堅決地抗拒任何使他偏離目標的事情。猶太人中也有叛徒與他作對(六10-14、 17-19)。儘管有各種敵對勢力,但耶路撒冷城牆終於重建成功(六15),並且在熱烈的慶祝聲中再次奉獻給上帝(十二27-43)。

    祭司和文士以斯拉宣讀摩西的律法,再由利未人解釋之後,民眾的反應是:為罪痛悔,又因上帝歡欣(八9-18)。尼希米記他們禁食禱告(九1-37),重 新立約(九38至十29),並起誓要遵守上帝的誡命、典章和律例(十30-39)。第十一至十二章談到不同的任命和職務,包括俗務和聖職,並列出被任命者的名字;跟著猶太人決意與猶太教以外的外邦人、閒雜人絕交(十三1-3)。

  在這重要時刻,尼希米回到書珊去述職,他獲准再回猶大。他回到耶路撒冷時,發現嚴重的紀律問題又再出現,他的敵人多比雅與祭司以利亞實結親(十三 4-9),利未人得不到足夠的供應(十三10-14);眾民違反安息日的條例(十三15-22);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十三23-31)。由於與外族人 通婚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他們的兒女都不會說希伯來話(十三23-25)。為停止同化的危險,尼希米嚴厲執行一項排外的政策。

  本書的結尾顯得頗為突然,描述尼希米強烈的、毫不留情的處理這些偏離新訂的猶太教法則的情況。

尼希米記的重點與內容

 1. 聖城的重建(1-7章)

          a. 為聖城代求(1章)

       尼希米的關注藉禱告表達:「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大而可畏的上帝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願你睜開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1:5,6)

        b. 細查聖城(2章)

       得亞達薛西王的允許尼希米親回聖城查看:「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2:13)

        c. 重建聖城(3章)

       在尼希米的鼓動下,不同的群體起來修造直至耶路撒冷完全被整理。

        d. 反對重建聖城(4-5章)

       1) 外來的反對

           i. 撒瑪利亞的領袖參巴拉。「...他們所建造的可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4:3)

           ii. 尼希米等不理會而「...修造城牆,城牆就都連絡高至一半,因為百姓專一作工。」(4:6)

           iii. 參巴拉聯合鄰族起來攻擊耶路撒冷,尼希米將猶大人分成「一半作工一半拿槍、拿盾牌、拿弓、穿鎧甲」(4:16)

          2) 內在的反對

                  i. 百姓因要出賣家產繳稅給王而呼號嗟怨

           ii. 尼希米以身作則禱告並『...不要省長的俸祿,因為百姓服役甚苦。』(5:18)

        e. 重建聖城的完成(6-7章)

       1) 尼希米四次(6:4)拒絕當地領由的邀請,「...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6:3)

       2) 就這樣的決絕,猶大人就於「以祿月廿五日城牆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6:15)

       3) 按第一次上來的家譜安排各歸各城「於是祭司利未人、守門的、歌唱的、民中的一些人、尼提寧,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7:73)

  2. 子民的復興(8-13章)

          a. 向子民宣讀律法(8)

1) 當百姓聽到上帝的話語就哭泣起來(8:9)

2) 據利未記廿三章守往棚節,「從頭一天直到末一天,以斯拉每日念上帝的律法書,眾人守節七日,第八日照例有嚴肅會。」(8:18)

b. 以色列眾民認罪(9章)

       1) 「那日的四分之一,站在自己的地方念耶和華他們上帝的律法書,又四分之一認罪敬拜耶和華他們的上帝。」(9:3)

       2) 利未人帶領禱告認罪回憶從亞伯拉罕至現今上帝的慈愛。

       3) 敬拜的內容:宣讀教導上帝的話;焦點在上帝的大能、聖潔和慈愛;認罪讚美。

        c. 子民與上帝更新「約」(10章)

           1) 真正的復興是重新與上帝立約履行責任(10:28-29)。

           2) 將初熟的土產及十分一獻與上帝。

        d. 子民再進佔各城(11-12上)

           每十人有一人住耶路撒冷(11:1)其餘各回自己的城邑。

        e. 子民重新將聖城獻上(12下)

           立司庫儲祭司利末人所需(12:44-47)

        f. 在民間的改革(13章)

          聖殿得潔淨、遵守安息日、不與異族通婚。

猶大書之主旨要義

 

          猶大書的主題是要為信仰真道竭力爭戰。屬世的爭戰,有防守和攻擊兩方面;屬靈的爭戰,則有認清敵人和建立自己兩方面。我們若要在信仰真道的爭戰上得勝,消極方面,須清楚認識異端假教師的性質、作法和結局,以他們為鑑戒;而積極方面,則須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其要領有三:

  (1)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

  (2)在聖靈裏禱告;

  (3)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

帖撒羅尼迦後書重要教訓

 

  一、帖前保羅是論到「主必然要再來」﹙帖前4:16﹚。

在帖後保羅是論到──「要工作並忍耐等候直到祂的再來」﹙2:2; 3:5,6,13﹚。

  二、在本書中保羅舉出,主的日子來到以先必有的預兆。

  1.必有逼迫患難臨到﹙1:4-10﹚。

2.必有異端邪說﹙2:2﹚。

3.必有離道反教的事﹙2:3﹚。

4.必有「那大罪人─沉淪之子」起來敵擋主(2:3,4)。

5.必有撒但的運行,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2:9﹚。

  三、如何預備迎接主的再來

  1.站立得穩,堅守真理﹙2:15﹚。

2.將主的道快快的傳開﹙3:1﹚。

3.為主的僕人多多禱告﹙3:1,2﹚。

4.忍耐等候﹙3:5﹚。

5.按規矩過聖潔的生活﹙3:6-12﹚。

6.努力行善,不要灰心﹙3:13﹚。

7.扶助軟弱的肢體﹙3:14,15﹚。

進入會堂的規則

 

      傳統上,進入會堂禱告,要有整潔的儀容,必須洗手,鞋不可帶有污泥。

      在衣著上,按邁蒙尼德的傳統,進入會堂崇拜者須穿上最好的服飾,以示敬重會堂的神聖莊嚴,準備自己迎見上帝,並且要蒙頭。

      蒙頭的起源無法查究,其意義主要是表示敬畏的心。

猶太會堂

   黨派、會堂的興起  , 會堂是宗教場所  , 會堂的起源  , 會堂是宗教場所  ,

    黨派及會堂的興起與彌賽亞的盼望  , 會堂建築 , 約櫃 , 誦經壇 ,

    社區中心  , 祈禱  ,  進入會堂的規則 ,

祈禱

 

  禱告是與上帝相交的途徑,猶太人藉禱告表達願望、痛苦、愛慕,並相信音樂能幫助表達心中的禱求。

  單用字句並不足夠,音樂的力量是人所共知的,因此許多會堂內的禱文皆配有傳統的音韻;在節期中的特別禱文皆有獨特的韻律。

  阿甚肯納茲、塞法迪和別些東方猶太社群有不同的音韻唱頌禱文。在改革派和保守派會堂中有樂器伴奏(尤其是管風琴),但正統派反對用任何樂器,其根據來自安息日和節期的規例,因為按拉比的律例,安息日和節期禁止使用任何樂器,並且因為基督教普遍用管風琴作崇拜,正統派認為在會堂內使用風琴是仿效別的宗教。

社區中心

       雖然會堂是一個供猶太人集體禱告的地方,它也發揮聯繫社群的作用。許多猶太會堂舉辦不同的活動,包括社交、教育和慈善項目,藉此促進猶太人彼此的關係,鞏固猶太身份的認知。

誦經壇


 

約櫃

      按猶太會堂一般標準,約櫃必須置在東面的牆上,原因是崇拜者須向耶撒路冷禱告,但若有其他原因,約櫃不在東面的牆上,當會眾禱告時,仍須面向約櫃。

      《塔木德經》形容約櫃是一個盒或櫃,可見在早期《托拉》經卷是安放在一個可移動的櫃內。

      《密西拿》提及,古時在禁食的日子發出為乾旱求雨的特別禱告時,約櫃會被抬到市集去。但約櫃被固定安置於會堂內已是多個世紀的做法,由於出埃及記提及存放約櫃的至聖所入口有一帳幕(出廿六31~33),在阿甚肯納茲會堂的約櫃前多設有一布簾,用來遮蔽約櫃;在塞法迪會堂則把布簾設在約櫃的門後,當約櫃門打開時,經卷仍被遮蔽著。

      許多會堂的約櫃上,皆設置刻有十誡的兩塊法版模型。

會堂建築

 


    猶太典籍並沒有絕對規定會堂的建築規格,但會堂在設計上有數個基本元素,其一是會堂內東邊的牆需設有約櫃,用來安放《托拉》經卷,其二是需有一個平台稱為誦經壇(Bimah),讓人站在其上朗讀《托拉》,其三是會堂需設有玻璃窗,至於會堂的形狀,《塔木德經》並沒有明文規定。

    從中東多處考古發掘中找到的古代會堂皆為長方形,會堂的入口向著耶路撒冷,因此在會堂禱告須面向耶路撒冷時,會眾是面向會堂的入口。古代會堂與現今會堂顯著不同之處,在於約櫃並不是固定於牆上,而是按時被抬進會堂。另一不同之處是古時的會堂並沒有為婦女而設的特別間格或上層廊座。

    有以色列學者指出,早期的會堂並沒有男女分坐的情況,並且面積很大,可容納許多人在內崇拜。

    《塔木德經》記載,古時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會堂很大,聚會時有會眾離誦經壇太遠,聽不到在壇上的人發出的祝禱,以至未能回應說“阿門”,故此,當時會堂有指定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搖動旗號以作提示。

 

會堂是宗教場所

 

      會堂又名禱告之所(Bet ha-Tefillah)。

       《塔木德經》規定猶太人最神聖的禱文和頌歌,如《卡迪什》(Kaddish)和站立禱文(Amidah),誦讀《托拉》和《亞倫的祝福》,均需要十名成年男士在會堂內進行,稱為主禮組(minyan,非正統派允許成年女士參與主禮組)。

      拉比十分重視集體禱告,故此指出:「一個男士的禱告,只有在他與會眾一起時才會蒙上帝垂聽。」

      有另一個出於《塔木德經》 的講法:「當這十人聚在一起時,上帝的榮光早已在會堂內等待和歡迎他們。」

      因此,猶太傳統十分看重公禱。有拉比指出,人常受周圍的環境和身邊的人群所影響,當單獨禱告時,禱告固然十分有價值,但若聚集一起會互相激勵,以至個人能有特別的靈感和更能集中禱告。

      因此公禱的自私成分較少,在與會眾一同禱告時,猶太人祈求上帝不只幫助個人,也為全會眾代求。實際上,每一個正式的猶太人禱文是用“我們”而非單數的“我”。

會堂的起源

 影像影像影像 


       無法確定會堂何時出現,但有猶太學者推論會堂源自早期在「巴比倫被囚」的時代,猶太人聚集禱告和研究聖經的地方,但在第二聖殿期的猶太文獻中,只有極少的資料支持會堂的存在和運作。

      較為可取的意見是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當時,聖殿以外的禱告和研經場所取代了聖殿的 宗教地位,從此會堂成為猶太人的宗教和社群的中心。

      會堂的名稱沿自希伯來文Bet ha-Knesset,意為“聚集的房屋”,當譯成希臘文時,便成為現今會堂的英文名字synagogu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