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列王紀其他主題

 

1.     榜樣

    作者的寫作方式在全書中突出了一些主要的模範型人物。同樣,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於罪中(王上十五34;王下十七723),變成用來衡量以色列人犯罪之標準(共出現了23次)。在他之後步他後塵的有亞哈,後者成為瑪拿西(猶大王朝的「亞哈王」)的榜樣(王下二十一3)。同理,以利亞則被描述成「新摩西」。

2.     敬拜的集中性

    耶路撒冷是上帝所揀選立祂名、建祂聖所的地方(王上十一133236),敬拜祂的子民應向耶路撒冷禱告(王上八30424448;參:王下十九14,二十5)。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個敬拜的集中性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申命記雖然暗示到會有一個中央聖所(參:書二十二27),但從未明說,也未曾指出其地點。在古代的風俗中,主要的宗教中心通常便是權力的中心,但是一國所拜的神通常在其他城市中也受到同樣的尊敬

    在大衛的統治之下,耶路撒冷是王朝法律權勢及法庭的中心,聖殿及其附屬建築成為府庫(王上十五1518;王下十四14),在有需要的時候成為國家分配的中心(王下十二16,二十二49,二十四13)。

    後來南北國及支派間的衝突使得耶路撒冷的角色受到阻礙,伯特利及但分別設立起一個替代耶路撒冷的邱壇(王上十二2930)之後,才開始強調耶路撒冷聖殿是朝拜的處所、是聖所(王下十一13)的角色。

    事實上,在作者詳細地描述聖殿的違建及獻殿(王上三~十)之後,便極少提及聖殿,之後只定期地提及其維修(王下十二46,十五35,二十二47),對其被毀一事則只是輕輕地帶過(王下二十五9)。

    因此,相形之下,本書主要的主題並非是在聖殿中的敬拜,乃是強調人民在非屬耶和華的聖殿中敬拜假神時會受到咒詛。

3.     王權

    作者稱頌一些個別的君王,而非君主制度的設立。君主制度源自上帝,受到人民的認同,因此被視為神聖。然而,除了在加冕或重新立約(王下二十三13)的場合以外,諸王並非像其鄰國一樣地慶祝新年或是宣稱他們的王為他們神祇的兒子。

    事實上,除了大衛以外,其他的諸王,好像所羅門王一樣,被視為理想君王的反證(申十七1420)。中央權力及支派獨立構成張力,是大多數地方性騷動的原因,導致以色列及猶大的分裂。王權的本身或是其所統治又失去的地土都不是本書主要的主題。

 

預言

 

  預言是一股創造歷史的力量,其在列王紀中的存在往往比人所覺察的更廣泛。耶和華上帝的話藉著眾先知傳達給以色列國,通常是向當時國家的領袖說的。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上帝的代言人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向當時的王及百姓提示上帝的要求。其中知名者如拿單在大衛王朝近尾聲時的干預(王上一22);示羅人先知亞希雅向以色列的耶羅波安預告王國將會在所羅門以後分裂,並且宣告耶羅波安的死(王上十一2939,十四118;同時示瑪雅攔阻猶大王羅波安,使得最後的敗亡延遲發生(王上十二2124),兩位無名的先知則預言伯特利最後將變成褻瀆上帝的下場(王上十三132)。哈拿尼的兒子耶戶警告巴沙,他若行耶羅波安所行的惡道,他的家族將會滅絕(王上十六14)。

  有關先知以利亞(王上十七~十九,二十一;王下一)及以利沙(王下二1~十36)的敘事被編排在一處(參考下面「預言的來源」{\LinkToBook:TopicID=126,Name=2. 預言來源})。他們的事工歷經亞哈至耶戶的曾孫約阿施,幾乎達一世紀之久,占據了列王紀約四分之一的篇幅。同時期的還有音拉的兒子米該雅及一位無名的先知,他們承受一大群假先知的壓力,向猶大王約沙法及以色列王亞哈發預言(王上二十二8,二十3543)。在以色列則有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預言以色列會在耶羅波安統治的時候收復失土(王下十四25)。

  另一位敢言、有極大影響力的先知是以賽亞,他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同時任職先知(亦即主前740686年;賽一1)。在瑪拿西長久但邪惡的王朝中(王下二十一1015),還有其他先知的存在;例如女先知戶勒大就他們新發現的律法書敦促他們,導致約西亞的改革(王下二十二1420)。在約西亞統治的時候,先知耶利米也很積極事奉。

  這些先知的主要任務是向列王及百姓傳達「上帝的話」。作者也特別說明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應驗上帝給先知的話語,那些事件是「應驗耶和華所說的話」,如此便按照申命記中的規定來證實先知的信息(申十八2122)。上帝有時會用記號伴隨先知的預言;例如,亞希雅撕碎的新衣(王上十一30)、破裂的壇(王上十三3),有時則會用音樂(王下三15)或是象徵性的作為(王下四41,五27,十三1719,二十911)。他們所說的話十分一致,就好像作者自己的評語所說的:「耶和華藉眾先知、先見勸戒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王下十七1323),這些勸戒都是警告他們若離棄真神、敬拜假神,必定會遭受到上帝的懲罰(王上十一3133,十六3713)。這些勸戒不但包括審判將至(王上十六3;王下二十一12,二十二16),同時也警告他們不要與他們的同路人爭戰(王上十二24,二十二623),以免受到攻擊(王上二十22)。先知的話也提及上帝的憐憫,祂保存忠心的餘民(王下十四25),應許拯救及勝利(王下三17,十三17),應許醫治(王下八10,十九1034);此外還呼籲上帝的子民悔改歸向上帝(王上十一11133839;王下十七13,十九10)。他們痛責拜偶像之風,絕非只是興之所至的逞口舌之快,有時也述及上帝延遲報復的來臨,是上帝恩典、憐憫的作為(王上十一413)。

  先知忠直敢言的代價也明顯可見,人常常避開他,棄絕他的信息。因此,以利亞在全國受到通緝,為了保命被迫離開應許地,這也導致他極度的沮喪(參:王上十九39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42,Name=d. 以利亞得鼓勵(十九118})。然而,耶和華上帝卻一直保守、供應先知所需(王上十八4)。另外,有些先知受到公開的羞辱(王上二十二24)、被人捉拿(王上十三4)、下在監裡(王上二十二27)。根據傳統,以賽亞被鋸子鋸為兩半而死(參:來十一37)。

 

上帝給大衛的應許

 

  上帝應許給大衛一個永遠的王朝,包括他的家、他的國永遠堅立,他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七1116;王上九5)。如此,他便反應出上帝在地上永遠的權柄及國度(參:但四3)。上帝並向他的兒子所羅門重述此應許,答應他的子孫中「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王上八25)。「直到永遠」一字並未對所羅門重複,然而上帝卻告訴他說當王朝敗亡後,上帝仍會為了大衛及耶路撒冷城的緣故而保留一個餘民的「支派」(王上十一323436)。此家族將永遠堅立,可用一盞燈「為大衛的緣故」長久燃燒作為比喻(見:王上十一36之註釋{\LinkToBook:TopicID=207,Name=c. 統一王朝破裂的政治因由(十一1440};參:王上十五4;王下八19)。大衛清楚知道這個應許是有條件的,他的子孫必須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的行在上帝的面前(王上二4),所羅門得到上帝的話語後也同樣清楚的知道這一點(王上八23,九4)。大衛惟有自己也遵守此律法時才算是理想的君王,他成為上帝恩典及接納猶大國的象徵;但耶羅波安及猶大諸王中效法耶羅波安的則被上帝棄絕。

  因此,許多人覺得上帝的應許與真實情況有矛盾,認為原來的應許必然是無條件的;只是在猶大敗亡後,那些被擄的人必須解釋上帝的應許沒有兌現的原因,所以才將之解釋成為有條件的(諾斯持此立場)。另外,有人認為這種條件性是後期的神學趨勢。尼爾生(Nelson)則主張上帝從未在祂的應許上加上順服為條件。有人認為應許中的「直到永遠」不能夠按字義解釋,例如:當時王與王之間的立約、賜與或任命都使用「直到永遠」一詞,成為王朝正統的術語之一(大衛及其後裔必得平安,「直到永遠」,王上二33)。

  列王紀上下經常提到大衛,以他為榜樣(王下十四3,十八3)。他是大衛城的創始者。列王紀上二4所載撒母耳記下七416的應許並不足以證明此二者有不同的來源,而是將上帝的應許及上帝的約中所暗示的原則明白顯示出來,因此對以色列及猶大國均同時適用。整個聖經歷史中均帶有條件性(NicholsonWolffTsevat),是「不遵守上帝律法便會受管教」的神學原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我們視申命記為被擄後所寫的律法書,否則我們無法確定列王紀中的條件性為後來編者所加添。根據作者而言(王下十三23),上帝應許不會全然毀滅或棄絕祂的子民,這是以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應許為基礎。後來的猶太及基督教歷史學家認為雖然有條件的存在,但上帝的確保存了祂的餘民,其中包括大衛的後裔(大衛為王朝的創始者,而非掃羅),彌賽亞將會由此支派而出,祂會統治所有祂的子民,直到永遠(例:羅一3;啟二十二16)。因此列王紀的結尾(如同其開頭一樣)是記載大衛的支派如何在被擄之中仍然一直被保存、被建立(王下二十五2730)。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