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解經基本的原則

一、主題:
 
    當我們唸一段經文後,應知這段經文的主題。例如創世記一章和二章的主題不同。第一章是講上帝創造萬物,第二章特別指人的創造,所以這兩章用的主詞和動詞都不同;第一章用上帝 ilohim,第二章用耶和華上帝 yahowa。有的人不明白這是因主題不同,卻誤以為是不同作者寫的,這就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聖經。
 
二、歷史背景:
 
    聖經要注意歷史背景,以免張冠李戴。創世記第一章用上帝ilohim表 示上帝大能的創造;第二章講人的被造是與上帝有了關係,因此用耶和華上帝。那麼第二章為何不全用耶和華,而用耶和華上帝呢?我們從舊約聖經看到上帝再三的 警告以色列人,不可效法其他民族和國家多神、拜偶像的思想,所以上帝要以色列人知道第二章的耶和華上帝與第一章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而不是兩位上帝。
 
三、修辭學:
 
    聖 靈給我們的文字,守修辭學的規矩。我們知道創世記一、二章 因主題不同,上帝的名稱也不同;到了第三章,我們看到蛇不稱呼耶和華上帝,只說是上帝,而女人也上當跟著稱耶和華上帝為上帝,事實上蛇不敢也不配稱耶和華 上帝。耶穌實在很懂得用修辭學;我們若買本修辭學的書讀,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聖經。
 
四、文法:
 
    文法非常重要。如約翰福音三16說:上帝叫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按照原文文法是指信耶穌是一天又一天的信下去,表示我們雖然一信就得著永生,但還要一天天跟隨主。又如創世記一章講的創造是從無生有,但在聖經其他地方的創造都是前無今有,又如何解釋呢?這是因為第一章的創造是上帝起初創造天 地,從沒有用任何東西而造出了萬有。而其他經文的創造都是根據萬有而造。
 
五、神學:
 
    聖經是上帝的學問。我們要注意神學方面的教訓如何。例:創世記第一章用 ilohim表示上帝的大能,創世記第二章用yehowa表示上帝與人的關係。今天很多人唸神學卻忘了唸神學的目標學上帝。一個人的靈命長進,不在乎你唸多少書,寫多少文章,在乎你對上帝的認識如何。我們讀神學,也是為了更認識上帝。
 
六、分清段落:
 
    讀聖經時不要被既有段落捆綁。例:創世二章1-3是第一章 的結束,二章4節才是第二章的開始。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13節十童女的比喻 是接續二十四章講信徒要預備、要儆醒。
 
七、了解聖經難題:
 
    尤其是今日教會的許多難題,聖經已經清楚告訴我們答案; 我們需要明白,才能解決教會的問題。 以馬太福音七章13-14為例:我們信主的盼望是什麼?許多人都回答是上天堂, 這是異教的信法,但今日許多教會都誤解這點,使得弟兄姐妹沒有路走。基督徒是信主就得永生,但我們的盼望是什麼?如果沒有盼望,我們的事奉就沒有推動力。

新約聖經之基本見證

  耶穌和使徒的教訓,為初代基督教諸教父形成思想的特別目標。基督教認為新約的教訓為舊約所發展的豐碩果子,成為基督教真理的標準原則。聖經包括新舊約聖經,為一部救贖的歷史,亦是一部基督教真理的歷史體系。聖經為準則,我們使用聖經為真理的標準。

1.
耶穌是誰?
  初代教會諸教父須要聲明「耶穌是誰?」這個問題,以抵抗諾斯底派、以便尼派、撒摩撒他派暨亞流派。茲將新約諸著者對「耶穌是誰?」的看法,依次陳述如下:
  (1)馬太說:耶穌是上帝的啟示者(參看太十一:27)。他有權威解釋上帝的律法(太五:22283439),並有權炳赦罪(太九:6)。他死之前.建立了新約(太廿六:28)
  (2)馬可強調耶穌的彌賽亞能力及赦罪(可二:5)
  (3)路加強調耶穌為罪人的朋友(路四:16,五:8,七:37,十九:1,二十三:39)
  (4)約翰認為耶穌是安息日的主(約五:9,九:14)。他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表明於道成肉身(約一:14)。他應許要繼續與他的信徒同在,並要再來(十六:22)
  (5)依照符類福音(Synoptics)三位著者看來,拿撒勒人耶穌為上帝的先知,其言行大有能力。他們又認為耶穌是人子,是全人類的代表。
  (6)四福音書都記載說,耶穌為摩西與所有經典所指定的那一位(約五:3946)他的日子為亞伯拉罕所喜歡看的(約八:56)
  (7)耶穌地上的言行,成為保羅信心的根基(林前二:2)。按新約一切見證,死人復活證實耶穌所聲言的、大有價值。耶穌是主,榮耀的主(徒四:33,林前二:8)。保羅認為耶穌是第二亞當,是人類新聯盟的元首(羅五:12,林前十五:4549)。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先(西一:15),也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西一:15)。他與上帝同等(腓二:6)
  (8)依希伯來書著者看來,他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五:6)。他是那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20)
  (9)依彼得看來,耶穌是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靈魂的牧人監督、是房角石、是那位義的代替不義的而死(彼前一:19,二:25,二:6,三:18)。彼得曾說:「耶穌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太十六:16)
  以上這些尊稱在教會基督論發展上,給予初代基督徒有充分的基礎。

2.
耶穌的使命是什麼?
  與基督位格教理有密切相關的,就是他在世上的工作。這個問題包括贖罪、稱義、建立教會等觀念。初代教會歷史上,有許多爭論都導源於這些觀念。
  (1)耶穌完成贖罪:耶穌捨命成為多人的贖價(可十:45)。主設立聖餐時曾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廿六:28)。耶穌預 言他的死是甘願的,是代替的(太十六:21)。保羅說:「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十五:3)。再者,保羅傳福音的主題是「耶穌基督,並釘十架」(林前二:2)。基督之死是替代的——「基督既為我們受咒詛」(加三:13)。他的死亦是救贖的(彼前三:18)。他是一次被獻就擔當了多人的罪 (來九:28)。依照啟示錄看來,基督的死是救贖的。羔羊的血使我們洗去罪惡(啟一:5,七:14,二十二:14)。羔羊的象徵是一種代替的、受苦的、憐憫和慈愛等的意思。依照約翰看來,基督為義者,完成了兩件任務:拯救我們脫離罪惡,以及成為我們與天父之間的中保(約壹二:1)。他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 (約壹:7)
  (2)耶穌使人類稱義:稱義為一種法庭上的舉動。上帝因基督的緣故白白宣佈不義的人為義,這是憑著信心而獲得。唯獨因信,人領受那由基督所獲得之義。 (加二:20,三:3)。這並不是說,上帝承認信心有功勞。不過,信心是條件。出乎信,意指按照恩典(羅四:6)。因信而得上帝的義。但只有在基督裡方能獲得。若離開了基督就得不著。因此信徒被宣告為義,乃是因基督的緣故。稱義從贖罪而產生.基督的死為挽回祭。從稱義生出和平、成聖以及新生命。(羅五:1,弗五:25)
  (3)耶 穌建立教會:符類福音曾提及上帝的國度,或天國等,天國來臨的真正工作,就是靠著恩典的方法、藉賴聖靈的大能,在人心裡作那重生的工作。天國的性質愛看人 心的情況而定。簡單而言,依照主的教訓,天國乃是基於赦罪之經歷,暨基於上帝的愛在信徒心中作主。這裡所講的信徒是指那接受他的恩典、樂意順服 他,並要事奉他的人。(太四:17,十三:44)。雖然耶穌差派門徒,並答應要組織教會。然而,組織教會之事,卻任憑歷史去發展那外在組織之型態。教會(ecclesia)這個字在符類福音書裡僅出現兩次而已。

3.
耶穌設立兩種聖禮
  洗禮及聖餐,這些問題也成為以後教會所爭執的主因。
  (1)洗禮:在主耶穌未設立洗禮以前,猶太人暨神秘宗教信徒等早已施行洗禮的儀式。不過,耶穌所設立基督教洗禮之意義,卻與猶太人或施洗約翰等洗禮之意義不同。主的洗禮,必須奉「耶穌的名」(徒八:16)或奉三位一體上帝的名施洗(太廿八:1920)。有關洗禮,新約聖經還有許多其它的引證(林前 六:11,十二:4,林後十三:13,羅十五:1630)
  (2)聖餐:關於聖餐,有傳統式的儀文(參看林前十一:23以下,暨符類福音書)。聖餐與基督教之教訓、認罪等都有相關。在教理發展上,東西兩方教會均認為聖餐為恩典的媒介物。

讀懂以賽亞書的三個要點

以賽亞書的信息可以打破我們的個人主義,讓我們看到團體救恩的重要。上帝的救恩透過彌賽亞臨到我們,祂來到這個世界,不只要作我們個人的主,更要作我們家庭、社會、國家的主。 

我們在查考以賽亞書的過程中,必須了解三件事,持續把這三件事情放在心裏思想,才會讀得懂整卷書。

第一、先知的職事與功能。先知具有屬靈洞察力,認識上帝的心意、認識人的光景,他的工作是把人帶回上帝的心意,使人活出上帝那公義聖潔的生命。先知說話的時候,無論是警告、責備或是安慰、鼓勵,目的都是拉起上帝話語的準繩,糾正人的生命,把悖道的人引回正路。

第二、以賽亞書的信息關乎整個國家。以賽亞書是對整個國家發預言,講到以色列民族以及她和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從國家的角度來了解以賽亞書的信息,否則很難明白。

第三、以賽亞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們這個時代的景況。我們要了解以賽亞當時代,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處境、以及她與周圍國家之間的關係,才能懂得以賽亞書的信息,而我們也要了解我們國家當前的處境,才能將以賽亞書的信息應用得正確。

舊約神學是什麼

舊約神學就是探討上帝在舊約聖經中的啟示,這啟示包括:創造、揀選、拯救、應 許、救贖、聖潔、公義、平安…等主題,除了讓人認識上帝,並教導人如何和祂建立合宜的關係,並接受祂的救恩,得著祂所要賜給我們的永生。當然這樣的應許, 是成就在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因此舊約神學不僅指明上帝啟示,更是要引導我們進入新約所說在基督裡的真實。

以賽亞書神學

           以賽亞書的神學   ,   以賽亞先知性的信息:上帝公義與救恩的彰顯   ,

           以色列的聖者 , 萬有的上帝耶和華的苗裔 ,   僕人的預言 ,

           歷史的終局  ,  應許的神學家  ,  舊約神學之縮影 ,

           以馬內利   ,

以賽亞先知性的信息:上帝公義與救恩的彰顯

    基本上,以賽亞書 一到十二章是針對以色列/猶太這個民族所講的信息,針對當時他們國家/社會的處境,釋放先知性的話語。現在,我們先要了解,如何透過前面所說的三個要點來 了解這十二章的經文。首先,我們知道,先知說話的目的是把人帶回到上帝的心意,使人活出上帝那公義聖潔的生命。那麼,我們來看,一到十二章最常講到哪一種 罪惡?不公不義!百姓不認識上帝,所以活出不公不義的生活,整個國家/社會都不公不義,所以先知在一到十二章,甚至整卷以賽亞書當中,都不斷地重覆告誡百 姓要認識上帝,認識祂是創造的主,認識祂是救贖主,認識祂的本性是聖潔公義、並且祂要祂的百姓活得像祂。

(一)上帝的百姓如何認識祂的公義聖潔
    那 麼,上帝怎樣對祂的百姓彰顯祂的聖潔和公義?我們又要如何認識上帝的聖潔和公義?一定是透過祂的作為。上帝的作為和歷史有關,我們是在歷史中看見祂施行公 義、施行拯救、施行審判,認識到祂是這樣的一位上帝。(但是,當上帝的百姓眼睛昏花,看不見祂的作為時,就需要先知來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公義的神,祂 彰顯公義的方式之一是憤怒,上帝看見百姓不公不義就會憤怒(這憤怒是祂救恩的基礎)。上帝對我們的罪非常不滿意,所以祂憤怒,並且祂必須審判、懲誡,否則 我們就不會知道祂是怎樣的上帝。例如,小孩子怎麼知道他們做的事情對不對?當爸爸媽媽臉色不對,告誡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做錯了。如果父母永遠都 對孩子笑嘻嘻的,孩子就永遠不會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以致於持續犯錯。我們一般都不太敢提「上帝會憤怒」這個真理;前幾天,我拿一份先知性的預言 給一位弟兄看,對於其中說到上帝會彰顯祂的慈愛、 恩典的部分,他覺得很好,可是對於其中講到上帝會懲治惡 人、咒詛惡人的部分,他就表示不敢接受。我們在理解上帝是一位甚麼樣的上帝時都帶著信義會背景的偏見,側重祂性情中恩典的那一面。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恩 典的基礎是甚麼?恩典的基礎是公義。若我們不了解上帝的公義,不了解上帝的憤怒,我們就不能了解祂的救恩有多麼大。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上帝是會發脾 氣的,當人不願意悔改的時候,上帝的審判與責備就會臨到。(我們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時可以發怒,但是我們發怒之前一定要省察內心,不可以隨便發脾氣;但其 實我們發脾氣十之八九都是不義之怒,惟有上帝的一切怒氣都是義怒。)

   
我 們在整本以賽亞書中都可以看見,上帝的審判是透過戰爭來進行的,透過一個國家來審判另一個國家。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烏西亞王在位五十年期間,是以色 列繼所羅門王時代之後另一個興盛的時代,政治、農業、經濟等各方面都非常好。烏西亞王去世後,亞哈斯王繼任,這時,以色列東北方的亞述國興起。亞述在往西 進展時遇到兩個阻礙,一是亞蘭(現今的敘利亞),二是北國以色列,後兩者聯合起來敵擋亞述,並且邀請南國猶大和他們一起結盟對抗亞述。亞哈斯不從這二王之 意,可是也沒有尋求上帝的意思。先知以賽亞對他說:「……你要謹慎安靜,不要因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的火把頭所發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裏膽怯。」(七:4

    可是亞哈斯跑去跟亞述連結,導致亞述往西挺進,滅了亞蘭,吞滅北國以色列。後來,亞述也沒有放過南國猶大(雖然亞哈斯向 亞述王貢奉金銀)。亞哈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鑽營國事,其中充滿敗壞,因此以賽亞書說亞述是上帝怒氣的棍(見十:5),祂透過亞述發動戰爭來刑罰亞蘭、北國以色列,以及南國猶大。之後,亞述驕傲得不得了,亞述人驍勇善戰並且非常殘暴,殺死非常多的人。上帝藉著先知對他們說:「我使用你來審判以色列民族,但不代表你可以這麼驕傲。」

    於是上帝又興起巴比倫刑罰亞述。我們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有先知性的眼光,否則只能看到此起彼落的戰爭與理不清的紛紛擾擾;人的歷史,需要加上屬靈的解釋才有意義。

   
上帝審判以色列國家社會裏的腐敗、不公不義,基本上是藉著戰爭。可是我們要注意,上帝雖然施行審判,但祂的怒氣是在轉眼之間,祂的慈愛乃是一生之久。祂對以色列的罪惡一直忍耐、一直忍耐,直到這些罪惡累積到一個地步,以色列還不悔改,上帝的杖才臨到。

(二)上帝救恩的彰顯:透過彌賽亞君王的降生
    以上就是以賽亞書第九章之前的歷史背景。當代台灣可以說是後現代社會,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讀懂以賽亞書,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他們沒有「屬靈」、「超自然」的觀念,所以不易讀懂先知性的預言;

    第二,他們信奉個人主義,缺乏團體的觀念;

    第 三,他們相信「標準」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他們覺得自己就是王,自己高興接受甚麼就可以接受甚麼,不是某人說了算數,也不是上帝說了算數,而是他們自己 說了就算數。總之,「國家」的觀念對他們來說不重要,「君王」、「權柄」的觀念對他們來說很遙遠,所以他們很難了解以賽亞書的信息。

   
上帝看見以色列這一群人的罪性敗壞到極點,除了祂親自出馬施行拯救,沒有更好的辦法。整卷先知書都是在傳遞這個信息,先知不斷對以色列民族 說:「有一位彌賽亞要來到我們當中,並且這位彌賽亞是採君王的姿態出現。」

    現 在的年輕人哪懂甚麼是君王?基本上,我們現在的社會沒有「王」的觀念,民主時代的人覺得自己就是老大,想說甚麼就可以說甚麼,很難了解甚麼叫作「上帝用權 柄來治理祂的百姓」,因此也就很難了解救恩的可貴。以賽亞說,當百姓活在極大的痛苦當中,上帝要賜他們一位君王:「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 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九:6

    當 以色列民知道上帝要賜給他們一位彌賽亞時,他們何等激動、何等高興!因為他們原本的王很差勁,他們渴慕得到一個好的王、好的權柄,他們期待上帝賜下一個權 柄來幫助他們、拯救他們、帶領他們打勝仗。以色列百姓對君王有強烈的渴望,因此上帝按照人所能了解的方式,賜給他們一位彌賽亞,這是一位君王,這位君王要 為他們打仗。打甚麼仗呢?打一場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仗,也就是屬靈爭戰。

    九章6節:「……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上帝自己要來到這個世界,親自作王,人作王作得很爛,所以祂要親自來作王。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當然是好消息!正當以色 列民處在最黑暗的日子,正當他們被亞述王殘暴對待時,先知預言:創造天地的主將來到這個世上。

   
以賽亞書前半段非常清楚地說到這個救恩的預言,一到五章就出現了,九到十二章的內容更是以此為主:

一章18節:「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二章2節:「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四章2節:「到那日,耶和華發生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為以色列逃脫的人顯為榮華茂盛。」

七章14節:「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第九章前半都在講這個預言。

十一章1-5節: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祂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耶和華的靈必住在祂身上,就是使祂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祂必以敬畏 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裏的氣殺戮惡 人。公義必當祂的腰帶;信實必當祂脅下的帶子。」

   
彌 賽亞施行審判不憑眼見。今天這個世界判決人是否有罪都是憑眼見,包括人證、物證等等,不一定判斷得對,很多人明明有罪卻因著人證、物證而脫罪,有些人明明 沒罪卻因著人證、物證而被冤枉,斷是非實在需要屬靈洞察力。治理教會也不能僅憑人口中的話,一定要看人的內心,治理者若沒有屬靈洞察力,很可能被人的話帶 得團團轉或是掉到陷阱裏。我們做判斷的時候需要用更高超的公義原則,也就是要讓耶穌作王,讓上帝在我們裏面作判斷,因此先知性的話語很重要,能讓我們迅 速、準確地看穿人的心。彌賽亞來到世界就是要作出正確的判斷,祂要在我們裏面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以賽亞所傳講的,一方面是「審判」的信息(上帝要責備、審判罪惡),一方面是「救恩」、「光」的信息,這光就「耶和華親自來到這世界作王!」

    注意,祂不僅要作我們個人的主,祂乃是君臨天下,作我們家庭、社會、國家以及祂所造的萬民的主,萬民都要流歸於祂。祂要解決的是罪的問題。人的罪必須拔除,但是人根本無法做到這件事,因此祂親自出馬!正如以賽亞書一章18節所說的:「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上帝的公義不僅是審判,祂還要「……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裏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五:21

    上帝的公義跟我們想的公義完全不一樣,上帝的公義當中滿有祂的慈愛,祂知道人類犯罪之後,已經完全失去達到祂的公義的能力,這個時候,祂如果還是一逕要求我們 要達到祂的公義,這個要求本身乃是不公義的。要求一個被罪捆綁的人不可以犯罪,就好比大人要求一個小孩子必須跳過兩公尺高的柵欄,根本不合理。上帝的公義作為是,祂親自跳下來,進入到人裏面承擔人的罪,解決我們罪性的問題,只要人願意接受祂,就可以從罪中得救。

   
有許多舊約學者在研究、統計聖經中的先知預言,但無論如何統計,我們都可以看出,一切的先知預言彼此之間都有關連,都是繞著上帝的心意而發出的上帝的心意就是彌賽亞/耶穌基督。我們都持續活在這個預言當中,持續在經驗這個寶貴的預言。

基督徒為何要讀舊約

基督徒為何要讀舊約?答案似乎明顯不過:「因為舊約是聖經的一部分,而聖經是基督徒生活行事為人的最高權威,基督徒要讀聖經,所以必須讀舊約!」

作 為研究舊約的人,當然認同上述看法,但亦不能忽視萬千信徒於讀這部經典時舉步維艱的現實。眾所周知,讀舊約之難,在於那些冗長的家譜,加上繁瑣累贅的獻祭 條例,或者連串會幕該如何裝潢的經文,與及無數隱晦難明的背景。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經文與現代人生活何干?「撇開這些,舊約中的故事仍是饒有趣味的。」

不 錯,聖經故事素以簡短明快而見稱,當中的情節亦絲絲入扣,引人入勝;但舊約人物若非道德水平有問題,便是故事裡頭充滿著血腥和暴力,舊約的上帝更給予讀者 一種殺人如麻的印象,例如祂動輒將人滅族,降下瘟疫、殺害數以萬計的以色列人。總的來說,舊約的文化背景與後人的是如此格格不入,與新約中宣講慈愛和寬恕 之道又似乎南轅北轍,我們便不難明白為何信徒偏重新約而不讀舊約了。或許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自第二世紀的異端馬吉安( Marcion, ca. 80-160 )以來,便不斷有聲音要將舊約從基督教正典中剔除出去。

為 何我們仍要讀舊約?因為舊約是新約的背景,是上帝向人啟示的濫觴,沒有舊約,我們便無從明白新約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於舊約長,長的意思不單在於篇幅,而 是不同書卷皆經歷漫長的形成過程。它們就像一個一個的窗戶,讓我們從中透視以色列這群神聖子民是如何得蒙上帝的帶領,並從悖逆到順服,引導天下萬民回歸到 父神的身邊。對於筆者來說,讀舊約總離不開歷史,因為歷史告訴我們這些難明經文的時代背景,有了這些資料,大部分聖經難題便迎刃而解。另外,歷史研究讓我 們認識到,舊約所針對的人生處境與其後的世代其實相去不遠:昔日以色列人在驚惶失措中尋求偶像庇祐,抑或倚靠 其他政治勢力去鞏固統治者的權位,今天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千方百計在逃避上帝,對真理的諍言充耳不聞,甚至採取敵視的態度?最後,筆者認為舊約令人卻步之 處,正是它寶貴的地方。舊約複雜而多樣的背景,讓我們從中得以找到對應問題的信息,教導現代人如何將上帝的話語應用到不同的人生處境。

讀舊約不容易,但卻也是充滿挑戰和樂趣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