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辯道時期之釋經

    第二世紀可以說是教父們辯道(護教)的時期。神學史稱這時期為辯道神學時期。有以下幾位主要人物(也是一班教父, Church Fathers):

 

一.游斯丁(Justin Martyr, 100-165 AD)起來肩負這辯道的責任,從基督教的立場評估希臘哲學和猶太教的貢獻。

 

在《與特萊福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一書中,游氏使用兩種辯道方法來處理基督教與舊約的關係。

 

首先是預表法。他說:「聖靈往往使一件可見的事情發生,而該事件是預示將要來臨的事之預表(typos)」(CXIV.1)。

 

對他來說,舊約裡面記載著許多的預表,例如逾越節的羔羊是基督的預表,獻素祭是聖餐的預表等等。對游氏來說,預表是建立新舊兩約對應關係的主要橋樑。

 

第二種辯道法是先知預言的應驗,在游氏的思想中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他在其著作中續繼不斷地使用這方法對猶太人和外邦人證明福音的真確性。

 

二.愛任紐(Irenaeus 175-195 AD)

 

當時,諾斯底主義正想藉著漫無邊際的寓意法,將聖經的道理引入神秘的境界。猶太教又過份強調字面之意。

 

愛氏在《駁異端》一書中,重申傳統預表論的主張。他也提出一個可靠的釋經量度標準。

 

認為大公教會所持守的「信仰規條」(Rule of Faith)是最可靠的標準。因為大公教會擁有使徒的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而教會的監督也具有使徒傳統的資格。故此,釋經的工作是屬於教會的。

 

    從此以後,教會在釋經學方面建起其堅固的堡壘,先把異端者的釋經排斥在外,另外也以教會的正統(或是傳統)信條定為可靠的標準。從此以後,任何與傳統不同的解釋工作越來越困難,即使出現也常與教會起衝突,被當著是“另類”的解釋法。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