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救主的得勝(馬太福音28:1-20)


  在大榮耀、能力和喜樂中,天使宣告並證實了救主已得勝死亡(28:1-7)。

復活了的耶穌首先向那些在十字架下陪伴著祂的婦女顯現(8-10節;參27:6128:1)。

看守墳墓的兵丁把這事向猶太人報告時,猶太人的反應,顯出他們因這難以否認的事實,已漸漸感到絕望(11-15節)。

耶穌──新的摩西──在加利利的山上與十一位門徒會面(16-20節),繼續向他們發出訓令。現在祂清楚地把傳福音的使命說出來,馬太在這福音書的開始就早已為此事下了佈局,使徒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三一上帝的名為他們施洗,並將耶穌所有的命令教導他們遵守。

眾使徒既得著保證:耶穌是他們的主,會看守他們;祂也是以馬內利的上帝,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們就奉差遣出發了。

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馬太福音27:27-66)


  經過羅馬兵丁一番侮辱之後,耶穌被帶往刑場;由於受了毒打,無力扛抬十字架,祂需要別人協助(二十七27-32)。

為了保持腦筋清醒,祂拒絕了兵丁所供應的麻醉劑(第34節)。

  祂與罪犯同釘(第38節),證實了祂受死的目的(參1:21)。

不斷有人咒罵祂、譏誚祂,完全漠視牌子上所寫著的事實:「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37-44節)。

最後,耶穌在黑暗中呼喊出被離棄的痛苦;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時內心極其傷痛的原因),是承擔罪債者至大的痛苦──愛子遭父神離棄了(45-49節)。

大聲喊叫之後(參約19:30),耶穌就死了(27:50)。

當下祂受死的救贖功能立即就生效了(51-53節):猶太和外邦的罪人,現在罪已被赦免,得以來到聖潔的上帝面前(聖殿裏的幔子已裂為兩半);那些死了的人,也有復活的盼望。這時候承認耶穌的,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27:54;與26:63-65成強烈對比),正如在起初一樣(2:1-12)。

約瑟仔細地安排耶穌的安葬,而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則設法攔阻耶穌的能力,兩者的行動,正好成了強烈的對比(27:57-66)。

走向各各他的路(馬太福音26:1-27:26)


  像是回應耶穌自己的預言一樣,大祭司和長老策劃謀殺耶穌(26:1-5),再過些時候猶大就會幫助他們成全這計謀(14-16節)。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6-13節),證實了死之將至,也彰顯了至深的愛。

逾越節的晚餐(17-30節)說明要成全這個新的出埃及,所要獻上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祭(參2:15);耶穌在晚餐中解釋說,那將要來的死亡是為赦罪而獻的贖罪祭(26:26-28;參1:21),這晚餐也是預示末日在完全的國度裏得勝罪和死的勝利(26:29)。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36-46節),表示要承擔其子民之罪是何等可懼的一回事;最後,祂作出了重大的抉擇;放棄了自己的意願,以兒子的身分順從了父神的旨意,以致聖經的預言得以應驗(第54節;參賽五十三)。

既是為受苦而來的神僕,耶穌就拒絕一切足以阻撓祂被捕的試探(26:47-56)。

猶太人的最高法院(猶太公議會),以及他們最高級的宗教官員(大祭司)控告耶穌褻瀆上帝,因為祂膽敢稱自己為「基督,上帝的兒子」(57-68節;參16:16)。

彼得好像加入了法庭內拒絕耶穌的人群一樣,他也否認與耶穌相識(69-75節),應驗了耶穌的預言(26:31-35)。

猶大在醒覺中自尋輕生(27:3-10)。

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巡撫彼拉多(27:12),因為只有他有權宣判死刑,猶太人知道彼拉多不會看重褻瀆上帝的罪名,於是控告耶穌在政治上對該撒造成威脅(參第11節)。

最後,彼拉多的宣判並非基於甚麼罪名或見證,而是由於他害怕群眾的壓力和暴亂(11-25節)。

所以他決定釋放了巴拉巴,卻把耶穌交給人釘十字架(第26節)。

末日之來臨(馬太福音24:1-25:46)


  這是馬太福音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教訓。

在引言裏清楚指出(對耶穌和門徒來說),耶路撒冷的被毀與世界的末了有極其密切的關連(24:1-3)。

耶穌首先說明祂第一次降臨和第二次再來之間一段時間會發生的事情:多處有天災,國際間互相攻戰,假彌賽亞的出現,上帝的子民被逼迫,以及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4-14節)。

然後,耶穌就談到將要發生在猶太人中間的災難(正如22:723:38所預言的),終招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後70)。

在此之後,人子要在大榮耀中再來(但那時間只有父神知道,第36節),在末世的徵兆中,招聚祂的子民(26-31節)。

審判臨到以色列之前,這世代也不會過去(15-25節);所以,聽者要留心(32-35節)。

雖然人子再來的日子是更遙遠的事,耶穌也提出同樣的警告(36-51節):這事件是必定會發生,但發生的時間卻不能確定,人在這段時間裏要儆醒和忠心,因為這事件是關乎救恩和審判的。

為使這教訓更清晰,耶穌講了十童女的比喻(25:1-13)和按才幹接受託付的比喻(14-30節)。

這段結束的時候,又講了綿羊和山羊的比喻(31-46節),提醒信徒要趕緊善待「弟兄」,弟兄就是指基督的使徒;人若照顧基督的使者,為他們供應食物和衣服,就證明他們是接受了使徒的信息和他們的救主了(參10:40-42)。

文士與法利賽人之災禍(馬太福音23:1-39)


書中指出耶穌斥責猶太宗教領袖有5個原因 :

1.        他們假冒為善: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教導相違背(23:1-4),他們潔淨的外表隱藏著污穢的內心(25-28節),他們看似維護上帝,但實際上是神僕的敵人(29-36節)

2.        他們驕傲的態度促使他們假冒為善(5-12節)

3.        他們虧欠那些跟隨他們的人,把他們引進一個悲慘的結局(13-15節)

4.        他們專注於律法的細節,卻忽略其中更重要的事情(16-24節)

5.        他們要對那將要臨到全國可畏的審判負責任(33-39節)

在耶路撒冷的事件(馬太福音 21:1-22:46)



  耶穌既是作僕人的王(參3:17),也是受苦的彌賽亞(參16:16-2120:28),所以祂進入耶路撒冷時,並非乘著戰馬,而是乘著一匹驢駒子;因為祂並非來向敵人宣戰,而是把自己交在敵人手中──卻反敗為勝(21:1-11)。
 
身為聖殿的主人,祂命令聖殿中的買賣要立即停止,回復它原有的功用(正如上帝所制定的),成為每一個人敬拜上帝的地方──包括病人、年輕人和外邦人(12-17節;參可11:17)。
 
有些人不承認耶穌和約翰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耶穌以更高的智慧勝過他們(21:23-27)。
 
祂用戲劇性的方式和毀滅性的行動向那些不肯承認祂是彌賽亞和神子的人宣佈審判;先是用行動(咒詛無花果樹,18-22節),然後用言語(講了3個比喻,21:28-22:14)。
 
從此,真正屬上帝的子民,就是那些相信耶穌的人(18:6)──不管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祂呼籲祂的子民向上帝盡忠,但也不要忽略政治上的責任(22:15-22)。
 
在復活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與上帝的關係(23-33節)。
 
那全心全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人,的確已守了舊約誡命中最基本的兩條(34-40節)。
 
那麼,順服上帝就是認清楚耶穌確實是大衛的子孫(1:1),但祂更是大衛的主─那至高的神子(41-46節;參16:16)。
 

往耶路撒冷途上的教訓(馬太福音19:1-20:34)


  耶穌說,根據創造諭令,上帝從沒有命令人離婚,只是在犯了罪的情況下,准許人這樣做,犯罪是指不忠於配偶而瓦解了婚姻之約(19:1-9)。

正如在五章1748節一樣,耶穌要求祂的跟隨者要有徹底的順服(19:10-12)。耶穌不但教導門徒要回復小孩子的樣式(18:1-4),還以聖約之愛懷抱小孩子(19:13-15)。耶穌把相同的道理告訴一個年輕的財主(16-22節);可惜,那人雖然忠心地遵守了愛鄰舍的命令,卻不願放棄財富、毫無保留地跟從上帝。

那些願意放棄一切去跟從耶穌的人,要在未來的國度裏承受數不盡的財富(27-30節)。這些福分並不是基於人的功勛,而是來自那慷慨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上帝,是祂所賜的恩典(20:1-16)。

上帝的恩典遍及所有的人──也包括有錢的人在內(19:23-26)。上帝自己付上重大的代價(20:17-19),使人可以白白得著救恩。

面對著門徒的爭競和野心,耶穌教訓他們,並(藉著醫治瞎子)指示他們真正的偉大並不是作別人的主,而是服侍他人(20-34節);耶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第28節),就是最好的明證了。

天國裏誰為大(馬太福音18:1-35)


  在馬太福音的第四段訓言中,耶穌集中教導有關信徒的修養和態度。祂呼籲那些跟從祂的人要作那最卑微的人,也要接待卑微的人(18:1-5)。

主特別吩咐作領袖的要待己嚴,待人寬(6-9節)。

基於天父對罪人的愛,基督徒必須盡全力(靠著禱告也靠個人的主動)去挽回犯過錯的弟兄,真的再沒有其他方法,才把他逐出教會(10-20節)。

真正明白父神奇妙恩典的信徒會不斷饒恕和憐憫那些得罪他們的人(21-35節)。

將來的救恩(馬太福音16:13-17:27)


  群眾對耶穌雖存敬意,但對祂的評價卻估計不足,彼得超越了他們,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是從天上來的啟示,使他認出了耶穌的神性(16:13-17;參11:2526)。

教會是屬於上帝的兒子的,也是祂所建立的,所以撒但和死亡的權勢都要被捆綁,不能勝過這教會。更重要的是,耶穌說祂要把教會建立在彼得上(16:1819),因彼得代表了眾使徒,承認基督;而使徒禁止或准許別人加入教會的權柄(即「捆綁」與「釋放」),有賴於天上的指示(即上帝在使徒教訓中的啟示)。

面對彼得的認信,和他對彌賽亞觀念三番四次的誤解(16:2023),耶穌就(首次)宣告祂要受苦和將來要得榮耀(21-28節)。

耶穌在幾個門徒面前改變形象,顯示將來的榮耀;摩西和以利亞(這裏回顧他們以前在山上的經驗)與父神一起為神子獨特的榮光作見證(17:1-8)

末後的以利亞,並非搶先超越彌賽亞的死,事實上是預示祂的死(9-13節;參14:1-12);耶穌必須受苦和抵擋撒但的權勢才進入榮耀(17:14-182223)。

再者,趕鬼的權柄(參10:1)並不能代替對上帝的信靠(17:14-21)。

作為聖殿的主 和天 君之子,耶穌本來無須繳納殿稅,然而,祂照樣繳納了,並在過程中顯示祂是大自然的主宰(24-27節)。

屬靈的衝突(馬太福音 14:1-16:12)


  在十四章112節,約翰所傳的道暴露了希律的軟弱,而約翰被斬首則成了耶穌將會被釘十字架的前奏(參17:12)。

真正的王不是希律,而是耶穌;祂是自然界的主宰(14:13-36),道成肉身的上帝,「與人同在」的上帝,祂是在曠野讓飢餓人群吃飽的上帝(正如上帝從前供應嗎哪一樣),也是在海上行走和平靜風浪的上帝(除了上帝,沒有人能抑制這狂濤怒海,詩89:9)。

彼得的信心、恐懼和對耶穌的倚賴,正是基督徒的典型(14:28-31)。

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表面上是敬拜上帝,事實上是熱衷於自己的傳統,而他們的傳統並不是補充上帝的話,而是對抗上帝的話(15:1-9)。

1020節裏,耶穌教訓人說,禮儀的律法若與道德的律法分割了,就成了空泛的禮儀;而以往對潔淨與不潔淨之物的界分(利十一),現在已好像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界分一樣,已成過去。為強調這一點,耶穌進入了異教徒的區域,醫治了一個迦南人(21-28節),並讓一群外邦人吃飽(29-39節)。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本來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卻聯合起來反對耶穌和祂的教訓,並且共同高舉以人為中心的教訓(16:1-12)。

在法利賽人方面來說,這「教訓」(第12節)就是標榜古人的傳統(15:1-9)、鼓勵假冒為善的驕傲態度(6:1-18),以及愛支配別人(23:4);在撒都該人方面,這人本的教訓,就是他們如何使用(或致力確保)自己的地位、財富和權力。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1-58)


  在馬太福音5段主要的教訓中,這第三段包含了7個比喻。撒種比喻中的4種土壤─硬土、淺土、荊棘和好土─說明對耶穌教導的4種不同反應(13:3-918-23)。

耶穌把天國的奧祕和亮光告訴門徒,因為他們已接受了耶穌所宣傳的國度(4:17),而群眾必要先接受這信息,才得著亮光,明白這比喻的解釋(10-173435)。

在稗子和撒網的比喻中(24-30364347-50節),耶穌向門徒保證,到了最後審判,祂必要把真信徒與假信徒分開,並警告他們不要急於下判斷(參7:1-5)。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則把天國展開時的微小與天國完成時的偉大作一強烈的對比。

藏寶和尋珠的比喻(44-46節)解明天國的價值遠超過世上所有的東西(參6:33)。

經過耶穌把比喻這樣解明之後,門徒就有新的寶藏加在舊的寶藏上了(5152節)。

相反地,拿撒勒人卻與群眾一樣不明白,與法利賽人一樣敵擋基督(53-58節)。

耶穌是主(馬太福音 11:1-12:50)


  施洗約翰所預言的審判已經開始;一個人在最後審判時所得到的評分會根據他現在對耶穌的話和工作的反應來決定(11:2-6)。

像傳報祂的信息的人一樣,耶穌也遇到許多敵對祂和對祂極其冷漠的人(7-19節)。雖然耶穌的職事有恩典相隨,但那些拒絕祂的人,就要接受最嚴厲的審判(20-24節)。然而另有一些人──那些卑微的、勞苦擔重擔的,和受教的,知道(透過聖父和聖子的啟示)「天地的主」也是「柔和謙卑的」上帝;祂來了,叫那些信從祂的人得享安息(25-30節)。

作為領進新時代的那一位(12:6),耶穌廢除舊約禮儀方面的律例;但作為安息日的主(第8節),祂支持第四條誡命(1-8節)。真正的安息(11:29)歸與那些以善行和憐恤(12:7-14)遵守律法的人(參5:17-20);他們是以上帝僕人的態度來行事的(15-21節)。

法利賽人視耶穌為破壞安息日的人,因此他們說祂行神蹟的能力是從撒但而來的(22-24節)。

耶穌的回答是:事實剛好相反,祂所引進的治權正是要粉碎撒但的國度(25-29節),有意地拒絕這真理,就是褻瀆聖靈,犯了不可赦免的罪(30-32節);指控耶穌之人的話(第24節)已顯明他們將來必被定罪(33-37節)。

祂又說:求神蹟的也必蒙允,耶穌復活的神蹟就是這個要求的實現,但縱使這一個神蹟,也需要有人去傳和有人相信(38-42節)。

儘管經歷了耶穌趕鬼的神蹟(甚至領受了這經歷的正確詮釋),也比不上接受祂的教訓,和委身於祂(43-50節)那麼重要。

差傳門徒的託付(馬太福音10:1-42)


  基督吩咐門徒為收取莊稼的工作禱告後,便親自設立十二門徒,賜給他們使徒的權柄,並派他們出去收割祂的莊稼(9:37-10:4)。

這段教訓一方面針對使徒當時的使命(5-15節),另一方面也針對教會更廣的責任(16-42節);目前使徒要集中向猶太人傳福音(第6節),並為外邦人的福音工作做好準備(28:19)。

願意接受使徒及其信息的人,是「配得平安」的,拒絕使徒的,就是「不配得」的(11-15節);在更廣的宣教工場中,門徒必會遭受逼迫(16192425節),但事實上,這些逼迫會幫助他們見證上帝(17-23節)。

上帝會救助祂忠心的傳道者(19-23節),審判那些壓迫他們和不認基督的人(26-39節)。那些傳報福音和接受福音的人,有上帝的賞賜等待著他們(37-42節)。

耶穌的權柄之表現(馬太福音8:1-9:38)


  耶穌在教導中用言語表達了祂的權柄之後(7:2829),就付諸實行,以一連串的醫治神蹟,使人親眼看見祂的權能,同時在這一切事情上祂也再顯明自己就是以賽亞所說的神僕(8:17)。

祂用口裏所出的話語,就潔淨了一個長大痳瘋的人,治好百夫長的僕人和一個患血漏的婦人(8:1-139:20-22);祂撫摸病人,熱病就退了,死人也復活過來(8:14159:23-25)。

祂用言語,也用動作醫治瞎子(9:27-31);作為一個與人同在的上帝,祂要求門徒無條件地盡忠(8:18-22);雖然祂連動物所享有的天然保障也缺乏(第20節),但卻藉著平靜風浪(23-27節)顯示祂在自然界內的主權,也顯出祂的神性;與魔鬼正面衝突時,耶穌顯然比他們高超(28-349:3233);祂行使上帝本身的主權,宣佈罪得赦免(9:1-8),並呼召罪人悔改,作祂的門徒(9-13節);國度來臨所帶來的喜悅少不了對國度完成的期盼(14-17節);93538節的總結是四章2325節的迴響,叫人回想五至七章的教導,也為下一篇講論作一個前奏。

山上的寶訓(馬太福音5:1-7:29)


  正如摩西登上西乃山接受上帝給以色列人的律法,耶穌──作為新的摩西和道成肉身的上帝──也上了山,頒發上帝國子民的要旨(5:12)。

祂以福音(不是律法)開始,宣佈上帝必定拯救那些沈溺於罪惡中的人,只要他們投靠上帝,聽從祂的命令,和渴望祂在世上建立公義的統治(3-12節)。
朝著這目標而行,門徒必須在罪惡的社會上,發揮防腐(鹽)和見證(光)的作用(13-16節)。

祂來既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書,而是要成全(也就是說祂展開了舊約所指向的新時代,第17節),所以祂呼籲門徒堅定地遵從上帝的律法,現在賜律法者已來,就該按著祂的本意詮解律法(18-20節)。

上帝的誡命包括內在的意念和外在的行動,不可偷工減料,也不可單憑理性去理解,反而要比以前更徹底地遵行,因為末時已來到(21-48節)。

門徒在施捨、禱告和禁食的時候,切忌假冒為善,反而要用以上帝為中心和忘我的態度來抗拒偽善(6:1-18)。

主禱文(9-13節)呼求上帝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使人都尊祂的名為聖;並求上帝寬恕、保護和供應祂兒女所需。基於這禱告,加上凡事以上帝為中心的態度(19-24節),門徒不應再有任何憂慮(25-34節)。

門徒要有洞察力,卻不要論斷(7:1-6),要靠著上帝所賜的能力去愛人(7-12節)。耶穌解釋律法完畢(5:21-7:12),就呼召這些有可能成為門徒的人以這嚴格卻自由的方法來守律法(7:1314),警告那些引誘人不守律法的假教師(15-20節),並強調真信徒必遵行上帝的旨意(21-23節)。建基於耶穌的教導的生命,才是真正穩妥的生命(24-27節)。

施洗約翰的信息

    施洗約翰的信息是甚麼?「悔改!」──回心轉意。悔改這一個詞正是主耶穌教訓的要點,是徹底的回轉,完全的改變。現在這一個來自曠野的人,面對著鄉村、城鎮、都巿的人發出了呼喊,悔改吧!你們都作錯了,都是錯誤的。

    但是悔改的原因是,「天國近了。」「天國」是當時猶太人常用的一個名詞,也幾乎是馬太福音的特點,代表了猶太人思想中一個永恒的感覺。「天國」是神權,是上帝的管理,是天上的秩序。以地上的生活來說,那是上帝的權柄運行在人間。現在約翰這怪異的傳道者從曠野出來,向人宣告說,這樣的國度巳臨近。你們的祖先多年嚮往的理想即將實現,你們卻毫無準備!因此你們當「悔改!」將你們的心思轉回。

    這是一個極沉重的詞,帶著極沉重的信息。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想見約翰一定不是用溫柔的聲音發出這個信息。粗獷、嚴謹的約翰從未說過溫柔的話,但等到他見了耶穌之後,他心裏充滿了溫和柔細之靈。這可以從他由內心發出那極寶貴的一句話中看出,「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在那偉大的擔罪者來到之先,約翰心中的擔子極其沉重。在他的感覺中,彷彿通國的罪都壓在他的身上。在許多方面,他可以說是眾先知之中最嚴肅的一個。他的信息令人戰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約翰給猶太人的信息自然要更詳細些,我們前面只是看到要點而已。馬太福音35節:「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浸。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浸,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施洗約翰未將他們擋回,也未說他們不能逃避將來的忿怒。他也沒有說他們的悔改不真誠,他只告訴他們當如何行,「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以上是約翰對猶太人傳道的扼要概況,分析起來有三點特色:
1.深具吸引力──「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

2.深具說服力──「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

3.無畏權勢,猛力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以色列人一切問題的根源,但他勇敢的抨擊他們。

    我 們免不了會認為,若缺了智慧委婉的言辭,我們所傳的道就沒有吸引力。事實上有不少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正是這作主先鋒的聲調。上帝找到了一個施洗的約翰,差 遣他去,他的信息就滿了吸引人的能力。這是一幅吸引人的圖畫,關乎一個人,在他的信息中滿有說服人的能力,他在談論罪的時候也滿有權柄。他不談神學,也不 討論哲理,更不向人介紹新的教派。他也不是向人提出一項建議,可由他們自由決定取捨。

    他只有一句話:「你們應當悔改!」

    如 同迅雷,響徹雲霄。這帶著上帝權柄的信息,震動了每一個角落,衝擊著每一個人。感謝上帝,這事實到今天仍未改變。我們用不著對鄉村傳一種福音,對城鎮傳另 一種福音,對大都會又是另一種。無論是耶路撒冷,猶太全地,甚至是山野漁村,都需要同樣的信息。在耶穌來到之先,施洗約翰的信息必須先傳遍;無論是城市或 鄉村,都需要被他的信息所吸引。

    再 說到他信息中的說服力。至少他們認識這個真理外在的部分,並接受他的洗,表明了他們的悔改。但只止於此,事實上也無法越過這一點。施洗約翰的信息並不能給 人生命。那在他以後來的偉大擔罪者,祂是仁慈、溫柔的王,不單使人產生悔改的心,並且賜給人生命。我們若已知罪,應該感謝上帝,但單是知罪還不夠。當日擁 擠在約但河邊,又進到水中接受悔改之洗的人很多,個個都出於真誠,但要接受主耶穌,還需要更進一步。

    然 後我們再看他信息中的猛烈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是當時民間的首領。法利賽人崇尚禮儀,撒都該人講究理性。法利賽人相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但 他們以為超自然的事可以用外表的事物表達出來。形式主義者一向是如此。撒都該人則不相信有靈、天使、復活的事。他們是冷靜強硬的理性主義者。正是這種種勢 力貽害了百姓,使全國受苦。

    施洗約翰看見這班專講形式禮儀的人,和另一班凡事標榜理性的人都來到他這裏。他看見他們外表雖堂皇,內心卻敗壞,甚至影響全國,於是他就嚴厲地斥責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他的話彷彿是在說,你們到這裏來,說你們悔改了;你們必須比其他的人更顯出悔改的樣子!「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再不要誇你們與亞伯拉罕肉身的關係,「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這真是一篇令人震驚的信息!那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必定被他的炙熱所燒烤。越讀這一段信息,就會越覺得隨著而來的主耶穌更新的工作是何等可貴。感謝上帝,今日的信息就是那當稱頌之王的信息。

    請留意施洗約翰論到王的話,那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

    哦,這信息何等奇妙!求上帝幫助我們抓住它所教導的。

    因此約翰作的頭一個見證,就是祂的到來。

1.祂這個人的身分是至高無比的;

2.祂的工作是崇高無比的。

    從約翰論到主的話中我們能感覺到他的謙卑。真的謙卑與虛假的謙卑是有分別的,人也容易察出。真正謙卑的人,對自己的謙卑不自覺,而虛偽的謙卑者卻以他的謙卑為誇耀。

    約翰說:「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祂提鞋,也不配。」

    他的話全然準確。但我們再看另外對約翰的評價,「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

    這是王論約翰的話,自然句句真實。婦人所生中之最大的仍不配給王提鞋,這話也不錯。

    約翰的工作與主的工作有極大的分別。我們毋需描述這兩個人──一個是粗獷、魯直的先知,一個是偉大、尊貴的君王──之間的區別。王溫柔的言語比約翰嚴厲的怒斥還有能力。「你的溫和使我為大」(詩18:35)。他們的不同不只是人的不同,也是工作的不同。

    因此施洗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浸,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浸。」

    施洗約翰是在說,我只能帶你們接受那悔改的外在記號。祂要將你們帶入聖靈的烈焰之中,將你們的罪燒去,並重新造你們。我只能用外表的東西──水,給你們施浸,只能觸到表面。祂所用的是火,每一部分都要一一燒過。

    那也是今日約翰與主耶穌之間的區別。我們若只聆聽約翰的信息,就會忙於洗禮。但我們若聆聽主耶穌的信息,聖靈的烈火要燃燒,使我們純潔,使上帝的旨意成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冠冕。主耶穌的工作遠較約翰的工作崇高。

    留意約翰如何論到主所用的方法。這要來的是一位奇妙的王。祂的方法中有拆毀,也有建造。祂的得勝是摧毀性的,也是建造性的。

    祂用「斧子」「簸箕」「火」來拆毀。約翰說,「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

    時候已屆,祂即將來臨,要揚盡祂的場,將無用的糠燒盡。

    但主的方法也是建造性的。祂要用火施浸,祂要揚盡祂的場,不是為摧毀,乃為「把麥子收在倉裏」

    留 意這裏的對比。放在樹根上的利斧是為了摧毀,要砍去不結果子的枝子;揚盡場子是為了除去無用的糠秕,隨後用火將糠焚燒。現在注意這工作建設性的一面。火 是用來燒淨,也是一種能源。摥淨榖漡是為完成收割,將麥子收進倉中。所使用的是同樣的器具,卻有兩面的作用。簸箕揚去糠秕,留下麥粒。火是焚去一切經不住 烈焰的東西,使經得起的更加純淨。因此那要來的王,祂既拆毀又建造──以拆毀來說,祂砍去不結果子之枝,簸盡糠秕,用火燒盡;以建造來說,場子揚淨之後, 就要將麥子聚攏,收在倉裏,人則要接受靈火之洗。

    自 從那粗獷的先知宣佈王的來臨,迄今已過了一千九百多年。在這期間,主耶穌的工作一直照著約翰所說的軌道進行。耶穌基督一直是一位拆毀並建造的王。回顧過 去,想想這些世代和祂對這些世代的影響。祂作了甚麼?看,那些經祂的火所焚毀的!看,那些祂所建立的!祂一直在揚盡祂的場,以除盡糠秕。祂也一直在收集貯 存麥粒。祂今日所作的正是這些。祂的斧子正置於不結果子的樹根上。基督也在作揚盡的工作。祂必須將糠除去。你們也許曾想,以後那些糠秕會不會淹沒麥粒?那 些不結果子的樹會不會將天父所栽培的葡萄樹擠住?如果你這樣想,你還不認識主。如今祂的手正拿著簸箕。如果我們住在上帝的聖山上,我們能感覺到上帝的風正 吹在 必須除去的事物上。

    對我們這些作工的日子無多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麥粒或糠秕?我所從事的工作是麥粒或糠秕?倘若我是糠秕,祂的風將把我吹進不滅的永火中;如果我是麥粒,祂必將我收在祂的倉裏。同樣的原則也應用在我們的事工和一切事物上。

施洗約翰這個人

    我們來看出現在百姓面前的這個約翰其人。「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太福音34節)

    關於施洗約翰的記載就是如此簡短,很難從其中捕捉一鱗半爪,來為他作速寫;也沒有甚麼優雅軼事可用來描寫他。約翰的一生就是這樣嚴謹、自律。他為那個世代的罪孽而感到負擔沉重。

    約 翰的身世饒富興趣。他是祭司的後裔,原當秉承祭司之職。常常有人喜歡揣測他在童年時和耶穌的交往有多頻繁。這個孩子生在一個不尋常的環境中,當他年紀漸 長,從童年步入青年時,按理他本應遵律法和禮儀的規定,宣誓承受祭司之職,但這自幼在父親的家中受愛護、養育的年輕人,早已為上帝揀選,他就離開他的家和 祭司的職分,去住在曠野,為他的工作準備自己,直到他顯明在百姓中間的時刻來到。

    他在曠野的時候,必定對選民的歷史時加深思,他無疑也會想到,且認定先知所預言的黎明已不遠。他若見過童年時的耶穌,也必然會為祂身上所發出的美麗、純潔感到驚異。

    此 外他也一定會深思他的母親所說的有關他出生的故事,以及有關同年齡的耶穌降生的故事。固然人若要知道自己那個時代犯罪的情形,就必須生活在那時代中。但是 一個人若只生活在他的時代中,往往就無法以上帝的權能來譴責他那 個時代的罪。他必須由遠處來看那時代。約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丟到曠野,到了有一天,他忽然對以色列發出極大的聲音,迴蕩在山嶺與平原上。

預言中的施洗約翰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是以猶太人的觀點下筆,將施洗約翰的來到和古時的預言相連。引用以賽亞書403節:「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上帝的道。」

    讓我們盡力抓住以賽亞預言的整個大貌,這樣方能從整體的預言中明白逐節的意義。我們若試著集中心思,要明白這預言的教訓,就會看出所引的這話,何處可以適用在耶穌基督的事工上面。

    以賽亞書分為三大部分:

    頭 三十五章構成本書的第一部分,其中一再宣告審判。它與所有的舊約聖經預言一樣,在審判之外有上帝憐憫的光,和上帝無限的恩惠和榮耀。這第一部分的大題目是 審判。這位先知首先譴責這個國家。他用嚴厲的警告、令人戰慄的言詞,對古時上帝百姓的光景痛加斥責。接著他說出他蒙召受命的故事。這些審判的篇章又可分為 兩部分。首先是對選民的審判。這是因為他們的失敗;其次是對列國的審判。

    以賽亞書的中間部分,從賽36-39章,這四章可以稱之為歷史之頁,相當於聖經中的歷史書。先知在其中描述他那個時代的光景,並且解釋那些他不得不宣告的審判之默示。

    從賽40章起開始了以賽亞書中最卓越的信息。相對之下,前面的篇章無非是為這裏作準備。像每一個先知的預言一樣,審判的宣告並不是以賽亞信息的終結,緊接著審判的宣告,先知呼喊說,「你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然後他似乎聽見了許多世紀之後纔會發出來的聲音──對一個受靈感有默示的人,不單有明亮的眼能看見異象,且有靈敏之耳能捕捉最微小的聲音──以賽亞不知道這人之名,只說,「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上帝的道。」

    以賽亞遠在別人聽見這呼喊之前就聽見了。那聲音發自沙漠,但他明白其中的意義。他隨即就說,「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接著,由賽40;41章,一直到賽42章,這先知都在描述那莊嚴的結果,「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從這時起,他的預言完全以耶和華的僕人為中心進行。

    往下我們就要在馬太的福音書中讀到,他引了這關乎耶和華僕人的預言。我們是依據這古時的預言來讀馬太福音3章,「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這王來臨了,祂就是以賽亞書後半部所描寫的那位耶和華的僕人。以賽亞早在數百年前,就以他特別靈敏的聽力聽到了約翰的聲音,現在這聲音響徹原野,飛越約但河外,穿過耶路撒冷周圍的地區,通過猶太,傳入耶路撒冷大都會的中心。這聲音預告天國將降臨,那時「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這聲音宣告新時代,新運動的來臨。那並不是感覺上的新時代,而是由王親自掌管的新時代。天國近了,古老的預言應驗了,施洗約翰也由此展開他的服事。

傳道工作的開始(3:1-4:25)


  面對耶穌即將要施行的審判(審判是上帝國到臨的印證),施洗約翰出來呼召以色列人悔改(3:1-12)。

耶穌受約翰之洗的行動,加上從天上而來的聲音,顯示祂是王,卻服侍祂的子民,承擔他們的罪過(13-17節)。

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一樣,耶穌也被引領至曠野,受魔鬼的試探(4:1)。

魔鬼試圖引誘祂離棄上帝和祂的使命,耶穌卻倚靠上帝和上帝的話而得勝(4:1-11)。

回到加利利,耶穌故意住在夾雜著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地區(12-16節),並開始出來傳道(像約翰一樣,面臨新國度的來臨,祂呼召人悔改),教導人(祂呼召了第一批門徒)和醫病(17-25節)。

救主的到臨(馬太福音1:1-2:23)

  祂的名字已顯明了祂的使命:「耶穌」(1:1)的意思是「耶和華施行拯救」;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1:1),祂來是要成就上帝在遠古的時候給猶太人和外邦人所作的應許(創12:1-3);祂是「大衛的子孫」,是「基督」(即彌賽亞,太1:1),到世上來展開上帝的國度(4:17);此外,正如預言(1:2223)和祂母親受孕的性質所證明,祂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現在來「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1:21)。

作為大衛的子孫,祂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出生在伯利恆(2:1-6),在以色列彌賽亞之星的帶領下(參民24:17),外邦人到來敬拜祂(3:1-12),希律意圖消滅祂,祂卻在外邦之地受到庇護;上帝呼召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出來,象徵一個偉大的救贖工作的開始,儼如另一次出埃及,卻是在新摩西──耶穌──的帶領之下(太2:13-20)。

耶穌(大衛的苖裔)在最卑微的環境下出生了,來到小城拿撒勒居住(21-23節)。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馬太福音提要

壹、作者

        根據早期的教會歷史資料,公認本書的作者為馬太,其內證:別的福音書論到馬太時比較詳細,惟獨本書只提一名,即『稅吏馬太』,也未說到他怎樣設筵招待主,這是著者自謙、自隱的證明。

    馬太原名利未,在迦百農城作稅吏,替羅馬政府向猶太同胞徵收稅款。當時的稅吏,絕大多數狐假虎威,欺壓平民,為一般猶太人所不齒,等同罪人(太九11)。有一天他正坐在稅關上,耶穌經過,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立即放下舊業,作了主的門徒(可二14)。他得救後改名馬太(原文字義是『上帝的恩賜』),被主選為十二使徒之一(太十3)

貳、寫作時地

        本書完成年代,頗多推測,有謂主後四十年左右,有謂五十年初期,有謂六十年至七十年。多數學者認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參照馬可福音改寫並加添其他資料而成的,故其完成年代應不早於馬可福音。又因為本書中所講有關耶路撒冷城被毀的事,是以豫言方式述說的(太廿四1~2),可見當時這事尚未發生,故不應晚於主後七十年,或甚至是在主後六十六年,猶太革命爆發以先。我們據此推斷,馬太福音較合理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在主後五十五年至六十五年之間。

    至於本書的寫作地點,亦有不同的說法,多數認為係寫於巴勒斯坦地。根據傳說,馬太生前曾經到過埃及、古實、馬其頓、敘利亞、帕提亞等地,為主作見證。因此有 些聖經學者認為,馬太原係在巴勒斯坦地用亞蘭文寫成,但後來出外旅行傳道時,為了應付不懂亞蘭文的猶太人之需要,又親自改譯成希臘文。馬太原為羅馬稅吏, 平素以希臘文書寫政府檔,故其希臘文非常流暢,根本沒有任何翻譯的痕跡。

參、寫書背景

        因 本書具有濃厚的猶太色彩,且對猶太習俗未加解釋,故當時的用意可能是專為猶太人而寫的。不過,本書中也屢次特意提及外邦人,例如:第一章家譜中的幾個外邦 女子,第二章中的幾個東方博士遠道前來朝拜,第八章中的外邦人在天國裏坐席,第十六和十八章中的『教會』是四福音書裏惟一提到的,第廿一章中將上帝的國賜 給外邦百姓,第廿八章中使萬民作門徒的吩付等,一面對猶太人有所警告,一面也顯示馬太並未輕忽外邦信徒。

馬太福音的目的

  每一本書都有它寫書的特別目的,馬太當然不例外。福音書要藉引證和辨明,來達到它的目的;所以先佈下大局和全書的架構,然後旁徵博引,使讀者容易明白本書的論題。

這種按照心中藍圖來完成的方法,是新約很多書卷的特色。前芝加哥神學院院長E. D. Rechen說:「第一世紀文學特色與二十世紀的並不相似;通常二十紀在書中序言中,或在結論時,已清楚指出寫書的目的。但馬太是按照當時第一世紀的習慣,將寫書的特色,放在書的內容裏面,所以讀者要留心尋求,就能獲益。」

從馬太的文學修養、句語、用字、主題、主旨和舊約的引用,層次都是很鮮明的。全書引用 舊約共一二九次,可見馬太的主要對象是為猶太人;他知道猶太人所關注的是甚麼問題,這是馬太寫書所注重的內容。

  猶太人處在 主降臨的時候,特別關心到天國的降臨;這是上帝應許給大衛建立的永遠國度。但天國在何時建立和建立的條件是甚麼?這些答案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馬太福音的 重要性,全在乎主題的發揮。但若要明白這書的主題,就必須要逐步來追溯,這是閱讀馬太最大的困難。在謹慎探討下,我們可以看見這書的目的。他將這書的目的 撒播在不同章節中。我自己看馬太的時候,看見至少有五個目的;而每個目的都是逐漸發揮下去,再挑選與主題有關的神蹟,來證明其主 題。

    (一)證明耶穌的來臨為了應驗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上帝將彌賽亞賜給以色列,透過以色列使全地得福。

    (二)指出耶穌的降臨,為要在地上建立上帝在舊約所應許給大衛的國度。(撒下七1-17),上帝透過先知拿單向大衛說話,這段經文指出:「大衛之約」、「家」、「國」、「位」,這段思想再出現在(路一26-33)。

    (三)解釋耶穌在地上建立國度的經過,及如何遭拒絕。

    (四)主耶穌不能在當時建立這國度,要待他第二次再臨纔可以建立。(太廿四、廿五章)「橄欖山論題」,說明主第二次再來的目的。

    (五)在主未建立國度之前,在這兩次降臨的過渡時期;說明主給予門徒的使命是甚麼?上帝的計劃是甚麼。

  在這兩次降臨時間,上帝就用教會取代以色列的使命。以色列因為棄絕彌賽亞,所以救恩從他們手上轉移至外邦人去。我們今日教會就承接這偉大使命,要將福音傳遍地極。直到時候滿足,主就會再來;這是指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而以色列亦全家可得救。

馬太福音的歷史背景

  馬太的名義是「上帝的禮物」,馬太又名利未,利未是「聯合」之意。馬太可能是迦百農人,他是猶太人所憎惡的稅吏;歸主後,纔成為主有力的見證人,常常向他的同僚稅吏傳福音。

  當耶路撒冷 教會建立後,使徒便成為教會最重要信仰的權威。凡是有關主生平的問題,使徒可給予官方式的答案。在這時候,他們感覺沒有需要記載主的言行錄,當有問題的時 候,便去到使徒集合處尋找答案。但後來教會受逼迫,使徒們便開始注意如果教會被逼關門,或使徒們囚在監裏,教會便無人供給官方教訓來取代他們的權威。特別 是當耶路撒冷領袖之一的司提反殉道,又加上(徒十二章)記載希律安提帕一世在主後四十四年殘害教會;因這些事實,他們感覺需要將主耶穌的生平記錄下來,特 別是要趁使徒還存在的時候。馬太是四卷福音書中最配合歷史的一卷書。

    馬太是當時教會第一本官方記錄,因為當時教會主要成員是猶太人。(徒十五章)論初期的教會開始歡迎外人,於是路加特別寫書給外邦人看,而約翰則是寫書給猶太人和外邦人看。可能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需要一本專給猶太人看的,有關主言行的官方記錄書。

    馬太本身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首腦之一,也是十二使徒之一;他跟隨主多年,在使徒中是學問最淵博的;如果教會要寫一本有關主的書籍,相信這職事非馬太莫屬。而且馬太的主題也是教會所關注的,因為福音先要傳給猶太人,然後傳給外邦人,大概這就是馬太的歷史背景了。

馬太福音的重要

  馬太福音不單是新約的第一卷,在新約中佔一重要地位。舊約瑪拉基書預言彌賽亞的先鋒來臨,新約第一卷書就記載他來臨的應驗。所以馬太可說是舊約的續集,是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橋樑,也是新約其它書卷的引言。

    如果我們明白神在世上全盤的計劃,我們就必須讀馬太福音。因為除了馬太書之外,新約其它書卷主要是講及教會的真理,信徒在教會內外生活和事奉的教訓;但是關於教會的開始、存在、目的、將來、都是先從馬太的信息下手,纔會比較清楚。

  美國著名解經家J.D.McGee說:「新約書卷在次序編排,是經很嚴謹、教虔和有學問的人慎思明辨編排纔完成。他們將馬太放在廿七卷之首位,可見是非常看重馬太,而勝過其它的書卷。」

    連反對基督教哲學很出名的哲學家雷那也曾說:「馬太福音,是在基督教中最重要的書卷,沒有這本書,基督教就不堪一擊了。」

    由此可見本書的重要了。

八福與應用


有許多人讀太51後錯誤地以為耶穌講論八福的對象是所有人:「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然而,耶穌講論八福,甚至整個登山寶訓的對象,都不是「許多人」,乃是跟隨他的門徒:「……門徒到他跟前來」(太51下)、「耶穌舉目望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620)。

此外,太52指出「他就開口教訓他們……」,這裡所用以形容耶穌講論八福乃是用「教訓」(Teach)一詞,對比較早前於4章所載耶穌「傳天國的福音」(Preach,參考太41723),則指出了八福的講論非同一般的「傳福音」,換以今時代的用語,則是近於牧師於崇拜時旨在牧養群眾的講道吧。

單就八福的句式及結構上的觀察,也可歸納出整個八福講論的一些重點:

1. 八福是門徒應有的八種質素:

八福中的每一福都是「XX的人有福了」——也就是說XX的人該是長久地有著XX的質素,如我們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則他必非一時的聰明,乃是恆久地被人認為是聰明的。換言之,八福所指也不是說你今天在某事上「虛心」,你就有福了,乃是你恆久地虛心,在上帝的眼中要算為一個「虛心的人」,這樣「虛心的你」才是有福的。

2. 八福的重點是要「成為」,不只是一個解釋性的事實:

八福的八節經文,全是因果的句式,只是要留意的一點是,八福中「有福的因」永遠都是後置的。每一個後置「有福的因」都為幫助我們理解前句「XX的人有福了」,因為耶穌所提到八種有福的人在當世而言是一種顛覆性的宣講,所以講論每一福之後必須輔以解釋,教導我們自屬靈的眼光來看,才能明白耶穌「顛覆有理」、上帝為何要我們成為這「XX的人」的原因。所以,藉著後句「有福的解釋」的確能深化我們對前句的認知,只是我們還是必須知道重點是「XX的人有福了」而非「XX的人與有福」的陳述性的因果關係——耶穌的焦點是要我們成為XX的人,因這樣的人是被上帝所欣賞、稱為有福的。

 3. 八福——「非我」與「惟主」,十架的道路(漸進)與十架的生命(一體兩面):

八 福可以是一個漸進的經歷:由虛心(看見「靈裡一無所有」)至於為義受逼迫(看見「主是我所有」),是為由「己」的破碎(「無我」的開始)至於完全的為主 (「非我惟主」),這樣的一個漸進過程,是十架的道路。然而,首福與尾福兩個相同的「是」——「天國是他們的」又將二福相扣,並說明了一個弔詭的事實: 「非我惟主」實乃一體兩面,「惟主」(為義受逼迫)的極致就是完全的沒有「己」(虛心),所以說「天國是他們的」;同樣,「非己」(虛心)的極致就是完全 的只有主(為義受逼迫),因此這樣的人也是「天國是他們的」。由是如此,則八福是一個漸進的經歷的同時,去到終點又會發現「八福」的極致竟是一體兩面: 「非我」與「惟主」為一切的根基,也是包含了一切,「十架過程」的終點即「十架的生命」:「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 活著」。

將 以上所歸納而得的重點應用於八福每一福的查考上,就可以成為仔細查考每一福時的一些基本原則: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八福中的每一個福都具有兩重意義,一是自漸 進的經歷而言(連以其上之福及其下之福看),二是自漸進的終點——「非我惟主」的生命而言;而在查考「這樣的人」與「福」之間的關係也能令我們更明白「XX的人有福了」一句的深意,只是重點乃是「如何能成為這樣的人」。

其次,我們必須知道上帝向我們所要的,不是「一時的溫柔」,亦非「一時的飢渴慕義」,乃是叫我們常常處於「溫柔」的狀態、「飢渴慕義」的光景——今天盼望成為主門徒的我們,向「八福」所該有的發問應是:「主啊,我如何能作一個溫柔的人?」或是「我如何才能常有渴慕的心?」

故而八福所講的實踐該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恆久性的屬靈操練,而非個人於某時某刻所曾經歷某種光景而有某福的經驗性的分享,畢竟只有當我們能真正成為具有八種恆久品格的人,我們才能與世界有別,成為光、成為鹽,真正作主所盼的門徒。

“五經”及“新摩西”說


耶穌的生平通常成為符類福音的內容大綱劃分次序。常以三點為關鍵點:

()耶穌出身的記錄(1:1ff;1:1ff;1:5)

()耶穌開始傳道工作(4:17ff;1:14ff:4:14ff)

()耶穌預言他的受難與復活(16:21ff;8:31ff; 18:31ff)

      馬太福音也顯出這三個關鍵點,但全書有明顯段落:有六個述事(Narratives)和五個談論(discourses)

聖經學者認為這明顯的大綱說明馬太是收集了資料,然後才按著各主題來編寫這卷福音書。更有學者說,馬太在這卷書中出現五個耶穌的談話是要比較舊約一開始就有五卷摩西寫成的書卷。我們反對這樣的說法,因為這五個耶穌的談話是分開記述的。

   1:1 - 4:25         述事 1 : 耶穌誕生記錄 及 在加利利的傳道
            1:1-2:23                                  耶穌誕生事蹟描述
            3:1-4:11                                  傳道前的準備
            4:12-25                                                  在加利利的傳道
   5:1 - 7:29         談論 1 : 登山寶訓
   8:1 - 9:34         述事 2 : 天國里的事奉
   9:35 - 10:42       談論 2 : 宣教的談論
   11:1 - 12:50       述事 3 : 天國的奧秘
   13:1 - 52                  談論 3 : 天國的比喻
   13:53 - 17:27      述事 4 : 信心與預言受難
   18:1 - 35                  談論 4 : 教會生活與紀律
   19:1 - 22:46       述事 5 : 猶大地的傳道
   23:1 - 25:46       談論 5 : 末世的吩咐
   26:1 - 28:20       述事 6 : 受難與復活

六個敘述皆是馬太個人的敘述,五個談話均是耶穌的講話。每個談話的結尾皆有一句耶穌講完了這些話”(7281111353191261),也多次在開頭時註明開口...”(52105133182231)

聖經學者認為這明顯的大綱說明馬太是收集了資料,然後才按著各主題來編寫這卷福音書。更有學者說,馬太在這卷書中出現五個耶穌的談話是要比較舊約一開始就有五卷摩西寫成的書卷。如果是這樣的話,這顯出馬太是很有細心的作編修”(redacting),工整地把資料排列。也按著需要和神學目的,來編寫這卷福音書,因此馬太是一位編修者(Redactor 編輯)。學者對這觀念提出幾個不同的說法。

    有學者提出說,新約第一卷書中五個耶穌的談話可以相比舊約第一卷書摩西五經,因此馬太福音是耶穌的五經

五經主要目的是向以色列民討論律法和宗教生活規則,而耶穌的五個談話也是向新約教會(信徒)談論基督教的律法和宗教生活規則,因此馬太是刻意地反對猶太人的摩西五經。
  
    摩西對猶太人來說佔有極重要的地方,他不只是領受律法的人,也是把受壓制的人民拯救出來的領袖。因此,大衛斯(W.D. Davies)認為那些跟隨耶穌的猶太人也會對耶穌有此意念-希望他是一位新摩西

大衛斯在他的名著中大篇幅地藉著登山寶訓及其他經文指出馬太有意把耶穌當著新摩西來編寫資料。例如,在登山寶訓中,說「耶穌上了山」談論教會倫理規條(新律法),就好像舊約的摩西上山領受律法給以色列民一樣。把耶穌的五個談話當成是五經。藉著這新摩西的提議,大衛斯也指出馬太福音中許多經文有意表達出一個新出埃及”(New Exodus)的意思。多次馬太引用舊約經文被指為馬太有意要說明耶穌如何實現了新摩西的身份。

    學 者並沒有對這大衛斯提出的理論感太大興趣。雖然有許多經文支持這個理論,但是學者也指出有許多經文反對這個理論。例如,五個耶穌的談話是分散在不同的段 落,而摩西五經是連續在一起。摩西因為法老王死了以後才進入及並帶領人民出埃及,而不是希律王死了後耶穌才離開埃及,而耶穌是由約瑟帶領出埃及(219-22)

馬太福音之教導

馬太也以基督徒的身分寫給基督徒。在他筆下,耶穌是新的摩西,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祂親自解釋自己的律法(第5章),設立屬於自己的子民,並選立使徒作帶領(10:2-416:181923:8-10)。

信徒必須用最嚴肅的態度去學習彌賽亞的教訓,才可以建立正常的教會,這些教訓包含許多道德和屬靈的道理(5718各章)。為了達成這宗旨,馬太採用了類似神學教科書和教會手冊的形式來寫此書,把耶穌的位格和工作給上帝的子民講解清楚。

為使讀者即時和緊緊地掌握這些教訓,馬太以組織完善和易於記憶的方法去表達。為幫助讀者吸收這些教學的材料,他把耶穌的教訓分成5篇訓言(其間穿插著敘述的部分),把相類的教訓集合在一起(例:第10章是有關差傳的託付,而13章則有7個「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的主要神學課題大致如下:

1.        上帝的兒子(耶穌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

2.        上帝的國度(藉著耶穌,上帝介入歷史中,拉開了祂最後統治的序幕)

3.        上帝的救贖(耶穌是一位作僕人的王,祂來是要「將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1:21

4.        上帝的子民(耶穌來,是要建立祂自己的教會,一個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群體)

馬太福音的特色


本書凡涉及耶穌的教訓,大多以祂的國度為主題。「天國」一詞便出現了33次。作者描述這位君王在世上的三重任務─教訓、傳福音、醫病(4:23; 9:35),給天國裡的門徒留下榜樣和使命。

本書具有濃厚的猶太色彩,尤其對耶穌與猶太信仰的關係作一直接的交代。作者強調耶穌的生平事蹟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全書逾十五處),祂的來臨是成全舊約的律法(5:17),全書引用舊約聖經計有129次。書中有關耶穌的教訓也常涉及舊約的人物事蹟和當代猶太信仰的背景。雖然本書很可能不是第一本寫成的福音書,但因著它與舊約的密切關係,將它排列在四福音書中的第一本是相當恰當的。全書記載了15個比喻和20個神蹟。有些事件和比喻是馬太福音所特有的:

       
       
 1)  約瑟的異象  (1:20-24)
 1)  稗子  (13:24-30, 36-43)
 2)  東方博士的探訪  (2:1-12)
 2)  埋著的寶藏  (13:44) 
 3)  逃亡埃及  (2:13-15)
 3)  珠子  (13:45-46)
 4)  嬰孩的屠殺  (2:16)
 4)  拖網  (13:47)
 5)  彼拉多妻子的夢兆  (27:19)
 5)  殘忍的僕人  (18:23-35)
 6)  猶大之死  (27:3-10)
 6)  葡萄園中的工人  (20:1-16)
 7)  聖徒在耶穌釘十字架時復活  (27:52)
 7)  兩個兒子  (21:28-32)
 8)  兵丁受賄賂  (28:12-15)
 8)  國王兒童的婚筵  (22:1-13)
 9)  施洗的命令  (28:19-20)
 9)  十個童女  (25:1-13)
 
10)  銀子  (25:14-30)

馬太是唯一提及「教會」一字(原文為ekklesia)的福音書畫16;1818:17)。這兩處都是由耶穌親身自講的話,可見祂認為教會是一個未來的機構,而且對它有一個明確的看法。由於耶穌這些話是收集在馬太福音中,可能指出它是為了一個需要鼓勵和鍜鍊而在掙扎中的新興教會而作。

   作者似乎有意將手上的資料加以系統化,以求達致易於教導和熟記的效果。在四福音書中,馬太福音是早期教會最通行及最具影響力的一本。

馬太福音寫作目的


  馬太以猶太人的身分寫給猶太人;他指出舊約的期望,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得以成全,耶穌是以色列所期望的彌賽亞。

在馬太福音第一章,馬太便指出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1:1),是合法繼承王位的人。祂生於大衛的故鄉伯利恆(2:1),而且實在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1:23); 東方的 博士是以祂為猶太人之王去朝拜祂(2:2)。

後來,馬太又說明祂是但以理書第七章的「人子」,和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受苦的僕人」。全書(1:2227:10)以舊約預言「應驗」的觀點來看耶穌的生平;祂來是為把以色列人從罪中拯救出來(1:21)。可是,猶太人拒絕祂,不接受祂是彌賽亞,因此,他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極危險的位置(11:20-2421:33-46)。

至於以色列人為何拒絕耶穌,其中一個原因是猶太宗教領袖沒有預備人心去迎接祂的來臨,馬太用很嚴厲的話責備律法師和法利賽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傳統而背棄了上帝的話(第15章)。他們沒有作好榜樣給以色列人去跟從(第23章)。

祂以王的身分進入耶路撒冷(21:5),祂在彼拉多面前接受了君王的稱呼,判死的罪狀也稱祂為猶太人的王(27:37);將來,祂更要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世人(19:28; 25:31)。

馬太福音之寫作時地

        馬太福音完成年代,頗多推測,有謂主後四十年左右,有謂五十年初期,有謂六十年至七十年。多數學者認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參照馬可福音改寫並加添其他資料而成的,故其完成年代應不早於馬可福音。又因為本書中所講有關耶路撒冷城被毀的事,是以豫言方式述說的(太廿四1~2),可見當時這事尚未發生,故不應晚於主後七十年,或甚至是在主後六十六年,猶太革命爆發以先。我們據此推斷,馬太福音較合理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在主後五十五年至六十五年之間。

        至於本書的寫作地點,亦有不同的說法,多數認為係寫於巴勒斯坦地。根據傳說,馬太生前曾經到過埃及、古實、馬其頓、敘利亞、帕提亞等地,為主作見證。

    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馬太原係在巴勒斯坦地用亞蘭文寫成,但後來出外旅行傳道時,為了應付不懂亞蘭文的猶太人之需要,又親自改譯成希臘文。馬太原為羅馬稅吏,平素以希臘文書寫政府文件,故其希臘文非常流暢,根本沒有任何翻譯的痕跡。

馬太福音寫作之時間與地點


   《馬太福音》的寫成一定早於主後70年。因為書中所講有關耶路撒冷城被毀的事(主後70),是以預言方式說的,可見當時尚未發生。

    一般學者都相信,由馬可執筆的《馬可福音》已經面世;所以馬太極可能參考過《馬可福音》。但也根據自己搜集的材料,寫成這一部特色獨具的福音書。

至於確實日期,學者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由主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不等。它可能成書在耶路撒冷。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