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應許的百姓

雖然在族長時代和摩西時期之間有四百年的沉寂,但神學卻仍綿延不絕。舉例來說,出埃及記一7就用了十個匠心獨運的字,為雅各家作了簡短的回顧。這些字證明上帝實現了他的應許,雅各的後裔確實已經『生養眾多』、『繁茂』,並且『極其強盛』。這是創世記一28和卅五11所應許之福的清楚寫照。

     不過,此時的後裔已不僅指一個家庭,乃指一群百姓,一個國家。這個時期有新的特點。他們對上帝恩典作為的經歷,不再限於上帝為蒙揀選的個體所作個人性的干預。在這裡,正如他們的宣告,上帝的作為要再一次為全民族所肯定︰『耶和華將他的百姓從埃及拯救出來。』雖然如此,還是要追溯到同一個安慰人的保證︰『我必與你同在』,因為那就是上帝的名字和特性。他的名字是『我是』,也就是耶和華(即『他是』),當人需要他,求告他時,他就是那位樂意滿有動力和實效與人同在的上帝。

     支配兩個時代轉換的,是這位立約的上帝對他的應許而有的信實之愛與可靠的恩典。他已經听見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哀聲,人對他們的關切,並為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可歸結為他『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出二24)。救他們的上帝就是『你們祖宗的上帝』(三13);『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15-16節)。

     在此之前,上帝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El Shaddai的特性和本質顯現;但此刻他要以耶和華自我顯現(出六3),要拯救以色列,並引導他進入他曾應許賜給列祖的地(六8;卅三1)。再一次,這一切屬上帝的活動可以囊括在一個概念中︰他『記念』他的約(六5)。

     由此,出埃及記的作者把族長時期和出埃及時期作了直接的相連;對他而言,西乃之約在神學和歷史上,都是亞伯拉罕應許的延續。他不但沒有把埃及和西乃當作是前述應許的干擾,反而當作是必須的,而且是一個新的機會,足以表明上帝是以信實來實現祂的應許。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應許的神學家


     毫無疑問地,以賽亞是舊約最偉大的先知,他的思想和教義,涵概了廣闊的主題範圍,也貫穿他一生長久的事奉,其著作可分為兩部份︰一至卅九章的重點在審判;四十至六六章則強調安慰。全書有其連貫的特徵,自成一體,像是『以色列的聖者』,這獨特的詞彙在第一部份出現12次,在第二部出現14次。

     以賽亞書的第二部份,是垂直式的舊約神學,可以稱之為『舊約的羅馬書』或『舊約中的新約』。在其中的27章內,包括了新約的27卷,四十章一開始就預言施洗約翰的曠野呼喊,一如福音書的起頭,六五至六六章的高峰,則有如約翰在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呈現的新天新地。在這一始一末的中心點,則是賽五二13至五三12,這是整本聖經有關代贖意義最偉大的神學敘述。

     然而,以賽亞書的第一部份也毫不遜色,各『篇』連綿不斷,依序道來,有硬心篇(一至六章)、以馬內利篇(七至十二章)、列國篇(十三至廿三章)、小啟示書(廿四至廿七章;卅四至卅五章)、房角石與禍哉篇(廿八至卅三章),以及希西家篇(卅六至卅九章)。

     依我們看來,以賽亞可謂神學家中的神學家。以上帝綿延連續的應許來著眼,以賽亞的卓越一方面是應用了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應許的前述神學,另一方面,他對此教義也提出新的貢獻與發展。


約伯記摘要

約伯記為世上最古書籍之一,也是聖經中最難明的一卷書。它的文體除序幕與閉幕外,其餘皆用詩類之形格,內容涉及世上最古的難題︰「義人為何要受苦?」、「全能仁愛之上帝又何忍睹人類受苦呢?」約伯記內帶來清楚的答案。

一、序幕引言(1-2章)

本書之序幕掀開後是一幅「天庭」之情景,揭露信徒受苦的其中一些因由︰
1.試驗

2.試煉

3.造就

4.榮神。

當時完全人約伯受上帝特准魔鬼之試探,使他經試煉後信心如精金(23:10),榮耀真神。魔鬼得准後便肆意向他攻擊,先傾覆他的家產,再殘害他的兒女,終加害於其身,使他滿身長滿毒瘡,痛苦難堪(1-2章)。

二、辯論(3-41章)

約伯有三友聞訊趕來本是要安慰他的痛苦(2:11-13),結果卻與他展開三大回合的辯論(3-31章)。

在辯論的過程中,許多人生哲理及「先祖神學」不是易明,也不容易摸到其辯論的中心思想。在第一回合中,他們的辯論以「上帝的性情」為主題。在第二回合中,他們的辯論環繞在「惡人之報」。在第三回合中,他們均直斥約伯的不義。

上帝雖無直接回答約伯之問題,但卻以自己的絕對權能暗示約伯在苦難來到之時仍順服上帝的旨意,那種順服是最得勝的。如此,苦難的真由不必追究,因上帝至終必有美好之旨意。順服上帝旨意,非明瞭上帝旨意,是上帝向受苦之人的要求。

人在苦難中不能自我安慰時,莫不想到上帝的作為不惑;但上帝的行事沒有不義,人一切的經過皆在他洞察之下,萬事皆有他的美旨,在一切的經歷中安然順受,等他旨意顯明,一切悲嘆的聲音也必變為讚美。

所羅門臨終言︰「事情的終局,強於事情的起頭。」(傳7:8)

看約伯故事之結尾如日落西山忽然霞光四照,為約伯難過的也可大得安慰,因試煉雖苦,其果實也必甘甜,苦盡必甘來。

三、閉幕結語(42章)

本書以約伯至終得上帝雙倍之祝福為終。若以首章之眼光看末章方能體會「約伯記」之精意。約伯有了具體經驗的信仰(42:5),他不但看清楚上帝(4:2-3),也看清楚自己,相形見絀因而更厭惡自己過去的惡心、愚昧(42:6),人生最難學的功課莫如真切認識自己的幼稚與有限;現今他的信心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復加上知識(彼後1:5),使他完全降服於上帝的美意。美哉,他的一生真是歷代信徒之榜樣。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苦難神學詮釋兩個主要原則

. 上帝是看顧世人苦難的上帝,也是藉著救贖解決世人苦難的上帝。聖經中許多經文是講述這苦難的拯救,要求讀者必須按這個角度去詮釋這些經文才可獲得意義。

 

    苦難神學詮釋問甚麼是救恩呢(salvation)?救恩就是一個信息說明上帝眷顧人們真實的苦難。救恩就是福音,這好消息帶給苦難中人得安慰,絕望中人有盼望。

 

    因此苦難神學詮釋像其他處境神學,挑選某些經文作處境應對的詮釋。

 

. 上帝本身是一位受苦的上帝(a wounded Lord,指基督的受苦),衪本身受盡苦難(having pain in himself)。衪為了拯救人類的苦難而自己承受苦難。耶利米31:20「我必要憐憫他」,以賽亞書63:15「你的憐憫」都指明上帝是以這樣的心腸看人。「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他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

 

    因此要求今天的解經者以這種心態去理解和詮釋經文。

 

亞洲信徒所經歷的苦難處境


1. 一百九十年來的中國教會都一直隨著中國人民受盡各種苦難。滿清後代的軟弱、西方的瓜分、民間的災難和疾苦、明國後的軍霸、日本的侵佔、內亂、共產黨解放後的鬥爭、文革等等的苦難,逼使許多神學家思考苦難與信仰的問題。這幾十年來,在中國無數的教牧人員及信徒領袖受到長期的逼害,許多人殉道,一些放棄信仰,但是有一些卻在苦難的監獄中更加認識上帝。許多關於苦難的經文給這些人重大的安慰和意義。

2. 日本戰後的五十及六十年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當時日本成為戰敗國,戰爭的破壞和陰影成為人民的創傷,經濟也要在困苦中重建,這使日本神學家提出苦難神學詮釋。

3. 韓國在南北韓戰爭後的六十及七十年代也像日本戰後情況一樣遭遇各種苦難,信徒必須在這樣的處境中去思考苦難處境的神學意義。

4. 越南、寮國、柬甫寨等經過廿年的戰爭,超過四百萬人死亡,一百多萬人投奔海洋逃難,千萬人家破人亡,教會也完全解散,逼使許多信徒不斷思考苦難與信仰的意義。

5. 緬甸神學家最近再次提出苦難神學的談話(expressions),思考在軍人統治下如何以福音救國。

6. 印度萬千低下階級的信徒長期所受的不公平對待,使當地神學家提出「賤民神學」(Dalit Theology),認為耶穌是同情賤民,常與賤民一起的救主。

7. 菲律賓、印尼長期受軍人統治,社會貪污成氣,工人被剝削,罪惡暴力事件不時發生。馬來西亞獨立幾十年後仍貧富懸殊,貪污剝削,許多教牧必須去牧養因社會所引起的苦難問題。

    以上只是社會所帶來的苦難,今天還有許多因疾病、死亡、暴力、家庭問題所引起的苦難,往往逼使信徒回到聖經去尋求安慰和意義。苦難的一群對經文所詮釋的意義皆是苦難神學詮釋的材料。 


外邦的荒涼

一.  非利士( 西番雅書2章4-7節):

 

自從希伯來人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後,非利士人就一直是像他們肉中的一根刺,經常在猶大西南造成緊張。在耶和華的日子來到時,非利士國也要和其他的國家一起受苦。它們沿海的城市,將要變為荒涼,因為「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5節)。這些好戰民族曾經密居的沿海之地,將要變成牧羊人和他們的羊群牧放之地。「牧放」這裏沒有一種安慰的意義,而是使人聯想到人要被羊取代,實在令人心寒。

 

先知對非利士人所發出的信息,有兩個方面難以明白:

 

(甲)西番雅沒有指出非利士人犯了甚麼罪,招致神的審判,好像阿摩司對非利士人宣講信息那樣(摩一6-8)

 

(乙)先知指出「猶大家剩下的人」(7節)必取得一度曾屬於非利士人的土地。當然,這适並非指猶大比非利士人能逃避審判,因為「剩下」這說明了能度過耶和華的日子的人不會很多。

 

摩押和亞捫( 西番雅書2章8-11節):

 

至於東邊的摩押和亞捫,他們該受審判的罪被清楚地指明。他們在猶大國遭災的日子辱罵她,在他們的鄰國失敗時高興。因此,他們將要變成所多瑪和蛾摩拉,「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9節)。這個形容是恰當的,因為所多瑪和蛾摩拉是罪惡之城的老祖宗,它們位於死海的東南角,離開摩押南面的邊界不太遠。

 

先知再一次指出猶大的餘民,將要擁有這些領土,從那些曾經壓迫他們的人的財產中獲利。

 

古實和亞述( 西番雅書2章12-15節):

 

這是當時的兩個大國。在西番雅時,亞述一直是世界的強國,它的首都在尼尼微(13節)。埃提阿伯(或稱古實)位於埃及南面,雖然這裏的埃提阿伯有可能指埃及,是當時第二個強國(主前第七世紀初葉,埃提阿伯法老就曾在埃及統治過)。這兩個大國將被毀滅。尼尼微(它的廢墟在現代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附近依然可見),將被貶為曠野荒涼之地。飛鳥和野獸將出沒在這座曾經是世界的大城市的廢墟上。尼尼微一直驕傲自大,他們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15節)。但是這座城市必定要成為過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