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法是要我們從事更深入的參與。
*我們需要從這段經文中知道些什麼?
*作者要對當時的讀者說些什麼?
*這段經文對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意義?
以上所提的幾個問題是最基本的研讀方法。聞名的基督教教育家,羅斯新德(Ross Snyder),
曾經把這方法和剝洋蔥相比。當我們越剝越深時,我們就越投入,最後甚至會使我們流眼淚!有深度的研讀聖經法是尋求聖經知識開始,漸而引導我們親自面對真
理,直到我們親身參與其中。這方法可以通過很多不同方式來進行,但通常都牽涉到客觀知識和主觀的意見。當然最後的目標是要達到中心要點,即我們和上帝的關
係。
這種研讀聖經法的假定,就是每節經文不但對當時的讀者有意義,對今日的讀者也有其意義。這意義也許一樣,或相差不多,但也有可能會完全不同,要看環境的變遷,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定。但是我們知道兩者之間肯定是有關聯的。
步驟:
1.以初次面對經文般的態度閱讀,留意一些嶄新的領受,尤其一些以前沒有想過的難題或不明白之處。
2.這段經文真正要講的是什麼?
這往往是個起點,盡量讓經文本身表達其原意。例如主耶穌講這故事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必須先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然後才問:主耶穌為什麼講這個比喻?祂的目的何在?這個比喻對當時的聽眾有何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會太快把經文“現代化”的傾向。就是沒有嘗試從經文本身的時代和處境去了解其本意。
這個研經法也可按不同經文的需要而附加類似以下的問題:作者想傳達上帝的何種心意?這段經文的中心要旨和目的是什麼?
關於馬太廿l~16,
多數的解經家都認為主耶穌是在講論上帝和天國,並不是談論當時或現代的工人關係。祂的這個比喻是在猶太的背景下對猶太人說的。祂是在講解公義,而猶太人認
為,公義是可以靠遵行上帝的律法而得到的,但主耶穌告訴他們天國的準則並不是如此。上帝的恩典是一件禮物,是上帝賜給的,不是賺來的。上帝隨心所遇的賜予
恩典,此舉對那些悉心遵行律法的人而言,似乎是很不公平的。
3.這段經文對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
從我們所處的廿一世紀的角度看這段經文有何意義與挑戰?有哪些要素是在當時和今時的處境中相同或相異的?這對教會(在與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照之下)的意義何在?
4.這段經文對你個人來說又有何意義?
你本身對這段經文所說或所暗示的有何感受?若我認真看待這段經文,則
應該在生活中做出什麼改變。
這方法能把有關的”知識”和切身的”參與”配搭得很好。這研經法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對聖經知識的興趣,也引發我們作出個人的委身。對使用這方法的人來說,”道成肉身”是可以實現在他們的生命中,而他們也能以深刻的委身作為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