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希伯來書之神學

[上帝]

     希伯來書作者,著重講論至高上帝的位格,和上帝向人啟示自己的途徑。


<位格>

作者描述天父坐在天上至高的寶座(一3)。這個對上帝的描述,是引自詩篇一一○篇1節。詩篇八篇1節,也有類似的描述。因為本書是寫給猶太人的,所以本書不能避免提及「在至聖所施恩寶座上的上帝的榮耀」。

     作者也講論進到上帝面前的途徑,基督是信徒的代求者,因此信徒可以放膽無懼地(十二22至24)親近上帝(七25,十22;比較九24);耶穌已經在父上帝右邊,得著一個有權柄的座位(十二2)。

     作者提醒猶太信徒,上帝是活著的。相對地,偶像是死的(比較詩一一五3至8;賽四十六6至7;耶十5至10)。作者勸勉他們,不要回到死的制度裡,但要事奉永生上帝(來九14;比較十31,十二22)。

     在本書,火是用作上帝的標記,象徵上帝的審判(十二29)。火在希伯來書中,用來提醒信徒不要離棄永生上帝,信徒如要回到猶太教的舊路,就要受到上帝懲罰的審判。

     本書的結束,提到上帝賜人平安(十三20)。即使他們正面對逼迫,上帝仍賜給猶太人平安。

  <啟示>

上帝啟示的高峰,就是賜下他自己的兒子(一1至2)。在舊約,上帝用不同的方法,將啟示一點一點的賜給人,但啟示的高峰,就是他的兒子親身降臨。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從此以後,已經不再需要有更進一步的啟示了。既有基督的親自降臨,還能夠有更大的關乎上帝的啟示嗎?

     作為基督啟示的見證,上帝藉著他的見證人、使徒的手,行使神蹟,證明基督偉大的救恩(二4)。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將自己擺在神蹟世代以外,這說明用神蹟見證的時代已經過去。

     上帝至高至大的恩典,已經顯明,因為基督代替人受死。人應該領受和享用上帝藉著基督所彰顯的恩典(十二15)。

     希伯來書的主題強調審判,因為希伯來信徒正面臨危險,想要回到猶太教。作者提醒他們,不要踐踏使他們成聖的上帝的兒子,因為拒絕基督的血,會招致上帝的審判(十29)。但是,上帝對他們的審判,是一種懲治——這說明了上帝和他們是一種父子的關係(十二5至13)。到最後,上帝會審判每一個人(十二23),因此,希伯來的信徒不應拒絕這些勸告(十二25);那些有信心的人,要得著賞賜(六10)。

[基督]

     基督論是希伯來書一個重要的神學課題。作者在本書強調基督勝過先知(一1至3)、天使(一4至二18)、摩西(三1至四13)及亞倫(四14至十39)。基督是該書教義部分的核心(一至十)。本書之所以著重基督論,因為希伯來書的讀者,正力信仰受逼迫,而且正受試探,想要回到猶太教。作者向他們顯明,回歸猶太教是愚蠢不過的,因為這樣做,是回到更低下的層次,因他們在基督裡,已得到更高的啟示。希伯來書作者,著重介紹基督的各方面,以證明他是更高的一位。

  <稱號>

「基督」(受膏者)的名稱,在本書廣泛地使用(三6、14,五5,六1,九11、14、24、28,十一26)。這名字要提醒信徒,受膏者就是君尊的彌賽亞,他已經來臨。在談論更美的聖所的一章(九章),作者四次提到這個名字。作為人祭司的彌賽亞,已經進到天堂,那不是地上的聖所,地上的聖所只是天上真聖所的樣本(九11、24)。彌賽亞已經流出自己的血,施行潔淨(九14),彌賽亞一次過擔當罪惡,並要為了完成救恩再次顯現(九28)。

     「耶穌」這個人性的名字,強調耶穌作為一個大祭司的人性,他成就了利未支派的大祭司所不能成就的事(二9,三1,六20,七22,十19,十二2、24,十三12)。耶穌是帶著人性,為每一個人受死(二9)。耶穌是使者,是大祭司,他取代了利未支派的祭司體系(三1)。耶穌進到天上的至聖所,並且根據麥基洗德的等次,作我們的大祭司(六20)。他向我們保證,有一個更美之約,並且為此約作中保(七22,十二24);他流出寶血,讓信徒得以進入至聖所(十19),使人的信心完全(十二2),並且應驗了舊約所預表的救恩(十三12)。

  「子」這名詞,是強調耶穌與父的關係(一2、5、8,三6,五5、8,七28)。子比天使更大,子是後裔,是創造者,是維持者,是父的代表(一2)。子與父有特別的關係,在世界的結束,子要作王(一5、8,五5)。子比摩西更大,他擁有對百姓的權柄(三6);子比律法更大,他不會有利未支派祭司的軟弱(七28)。

     基督也被稱為永遠的「大祭司」,這位大祭司曾為罪獻上挽回祭(二17)。基督以大祭司的身分,與百姓認同,但是他沒有罪(四15);基督顯現在父神面前(四14),他存到永遠(六20),他是聖潔的、無罪的、無瑕疵的、遠離罪人的,並且是升到高天之上的(七26,九11),最後作為大祭司,在完成了他的任務(八1)。

  <神性>

耶穌的神性,可從他所擁有的名字確定。作者在一章8至10節,引用了詩篇四十五篇6至8節及一百零二篇25節的話,但在引文前面,作者說︰「論到子卻說……」這些引用的話是指子而說的,這樣,子就被稱為「上帝」(一8、9)及「主」(一10)。

  在一章3節,耶穌的神性更藉著他的本性和身分顯明,他被稱為「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光輝與光體息息相關,二者缺一不可,基督正是這樣作上帝榮耀的光輝。基督為上帝,必須為一,這就是說,二者都是上帝。」

耶穌是上帝本性「精確的表像」(一3),這個字是指,用鑄刻工具所留下的雕刻,正象硬幣,代表了原來的像,耶穌也是這樣將父上帝表明。

     作者也說明,耶穌是藉著工作表明他的神性。耶穌是歷世歷代的創造主(一2)。耶穌是維持者,他「使一切按照所指定的時間實現。」

  <無罪的人性>

希伯來書作者強調,耶穌有真實的、無暇無疵的人性,讓他可以為人的罪作完全的挽回祭。耶穌有「血肉之體),證明他有真實的人性(二14)。耶穌既是人,他就要愛人類皆受的試探(二18,四15);耶穌是人,所以在面對十字架苦難的時候,他有「大聲哀哭流淚」的經歷(五7)。耶穌為人,所以他要順服上帝(二13,五7)。耶穌雖為完全而真實的人,但他沒有罪——他不會犯罪(四15,七26)。

  <祭司>

基督是更榮美的祭司,因為他是根據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而不是根據亞倫祭司的體系。基督所根據麥基洗德祭司體系之所以更美,是因為︰

)基督的祭司體系是新的,是更好的(七15;比較七7、19、22,八6);

)基督的祭司體系,是永遠的(七16);

)基督永遠擁有祭司的身分(七24);

)基督的祭司身分,是建立在更美之約的基礎上(八6,六13)。

     雖然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探討其他教義,但很明顯,他將重點放在基督論上。

[聖靈]

  雖然希伯來書並不詳細講論聖靈的事,但有幾點需要注意。

)神蹟的恩賜,是借著聖靈至高的旨意所賜的(二4)。

)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三7,九8,十15)。

)得著救恩,就必須於聖靈上有分(六4)。

)藐視基督的救恩,就等於褻讀聖靈(十29)。

[罪]

     在希伯來書中,作者提到有關罪的教義,是特別針對那些正想歸回猶太教的希伯來信徒而提出的警告,若他們這樣行,就是冒犯了基督。六章4至6節有一個嚴厲的警告,提醒希伯來的基督徒,要是他們已蒙光照,已在救恩上有分,但後來離去,那就不能叫他們再次悔改,再被復興了。上帝指出,如果他們歸回猶太教,他們就是在屬靈上萎縮和退後,他們就是嬰孩;他們不能再得著復興。同一個嚴厲的警告,亦出現在十章26至30節。在基督以外,不再有獻祭;要是他們故意犯罪,回到猶太教,他們也不能在利未的制度中,找到贖罪的祭,他們所有的分,就是等候上帝可怕的審判。

     作者警告希伯來信徒,不可硬心(三7至11),他勸勉他們要追求成聖,不要失落上帝的恩典(十二14至15)。他提醒他們,摩西怎樣拒絕暫時的罪中之樂,忍受苦難,忍受艱難(十一25),他們也需要同樣地拒絕罪惡,追求成聖,並接受苦難。不信的罪(沒有信心),是問題的根本;作者警惕他們要丟棄不信的罪,那是一種纏累他們的罪。他們要仰望耶穌,就是他們信心的先鋒,耶穌已經走完了那擺在他前面的路程(十二1至2)。

[救恩]

  作者將基督和天使比較,他闡釋天使的一個任務,是為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一14)。作者在講論希伯來書主題之餘,加上二章3節的勸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句話暗示,基督是遠勝於舊約的祭物,他已經成就了一個完全的救恩,是借著他的救贖而成的。這警告是針對那些想歸回猶太教的希伯來基督徒。「這麼大」強調基督一次的死,就是叫人得著穩妥的救恩——那是憑牛羊的血,無法獲得的(十4)。

     耶穌所完成更美的救恩,就是指他為每個人受死(二9),並且借著這死,「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二10)。耶穌的救恩能叫許多兒子進入榮耀,這說明了救恩的浩大和穩妥。希伯來的基督徒,在舊約之人就得不著這種穩妥。作者進一步強調,基督向父上帝是完全的順服,因此,基督成為「永遠得救的根源」(五9)。希伯來信徒需要認識這些重要真理,但他們心思遲鈍,需要人將信心的基本道理教導他們。

希伯來書的神學之導論

     若要探討希伯來書的神學,首先了解有關受書人、寫作地點及寫作目的等導論性的問題,都是非常重要。學者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決定了他對希伯來書神學的解釋。

[作者]


  希伯來書作者問題,曾成為基督教會史上一個難題;並且曾經引起激烈辯論,但仍未得到最後答案。在書中作者沒有說明自己的身分,但看來他是被讀者所從識的(五11至12,十32至34,十二4,十三9、18至19、23),他明白讀者的處境,並且針對他們的問題而寫書。

[寫作日期及地點]

     希伯來書是很早寫成的;羅馬的革利免,在主後96年曾引用本書。書中提到「獻祭」是用的是現在式(七8,八4、13,九1至10),這顯示聖殿當時還存留;因此,本書是在主後70年之前寫的。雖然本書中的信徒正受逼迫,他們還未到殉道的地步(十二4)。主後64年,羅馬城被焚之後,教會面對厲害的逼迫,本書可能在這時期之前寫成。

     本書寫作地點很難確定。書未有「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一句話,所以義大利(即意大利)可能是寫作地點。

[對象]
 
希伯來書的書名,是第二世紀時才加上的。這名字只反映第二世紀時代的人,對本書的對象所持的意見。內證顯明,受書人是一群希伯來信徒。

)本書是從猶太人的觀點來立論,將基督與利未支派的體系加以比較。

)本書引用許多舊約經文。

)本書廣泛地提及利未祭司制度。

)本書的用語,大部分具有猶太色彩︰天使、神蹟、大祭司、摩西、亞倫,律法,約、會慕、聖所、祭物和血。

(V)本書包含了一段希伯來簡史。

)本書詳細討論會幕的事情。

     讀者很難確定,雖然所有問題不能解決,但以耶路撒冷信徒為寫書對象的講法,似乎最合理。本書在八章4節所用,關於祭物的現在式動詞,說明當時獻祭事情是實際進行著的。

[神學目的]

     本書的目的,是說明基督和基督教遠勝過猶太教。受書人是希伯來基督徒︰他們你為「聖潔弟兄」(三1)、「同蒙天召的」(三1)和「在基督裡有分」的(三14)。雖然他們當時面臨危險,作者認為他們是得救的人(六9);但他們還需長大(六1),需要在基督裡成長。他們正面對失足回到猶太教的危險(五11至六3,十19至25)。

     希伯來的基督徒,正在忍受逼迫,灰心喪忘(十32至34,十二4),他們失去財物,為基督的信仰而被公眾藐視。作者提到他們的處境,勸勉他們要繼續追求成長(四14,六11及以下,十23、36,十二1),作者也警告他們背道的危險(六4至8,十26至31,十二14至29)。

普通書信總論

1. 「普通書信」的意義

新約廿一卷的書信中,除了十三本確定為保羅手筆稱為「保羅書信」外,還有八本(指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一書、二書、三書和猶大書)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稱為「非保羅書信」,或簡稱為「普通書信」(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書信」。這是指明這些書信的「性質」,希臘文(Katholikos)為普世之意,而拉丁(Generalis)為普通之意。它們百是為某一地方教會而寫成,而是任何時代的教會均適合。普通書信在廣義上是致教會的公函,這不能按定義硬性的規定,如約翰二,三書均是給某地方教會的書信,但因它們與約翰一書有強烈的聯繫,故亦歸納在一起,其餘的均可清楚看到其「公函」的性質。

2. 普通書信的次序

學者們對普通書信在新約正典內的次序編排分爲二派系:

(1) 處在保羅書信之前(如大部分的古抄本集,Tischendorf ,Tregelles ,及Westcott And Hort 等的編纂);

(2) 處在保羅書信之後(如大部分的古正典集、武加大、Nestle等)。

第二派系次序的編排爲傳統之排列,亦頗合下列的理由:

(1) 因保羅在使徒行傳內的重要地位,使徒行傳之後即爲保羅書信爲最合理之編排。

(2) 保羅書信在教義與幅度上均較普通書信爲詳盡,故應先排。

(3) 保羅書信的教義爲基本的,普通書信的教義爲輔助的。

(4) 彼後 3:15-16指保羅書信均以「成名」,而普通書信則處在輔助的地位。

普通書信在現今聖經的次序均爲年代上的編排(當時人士的看法),略論如下

(1) 希伯來書 - 因正典收集家認爲它乃保羅之手筆,故居首位(保羅書信之末)。

(2) 雅各書 - 普通書信最早著成的一卷。

(3) 彼得前後書 - 隨雅各書之後。

(4) 約翰書信 - 最後完成。

(5) 猶大書 - 居末之因非年代上之編排,而是因其篇幅較短及其處較次要的地位。

3. 普通書信的重要

普通書信雖共占新約篇幅約 10%(其餘的以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歷史書〕共佔 60%,保羅書信佔 24%,啓示錄佔 6%,然而其重要性不能忽視,它們的重要有下列各點:

(1) 見證耶穌基督的真實 - 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見證主耶穌,亦給我們看到使徒時代的思想與見證。

(2) 描述新約教會的情形 - 這些書信透露新約教會裏外的情形。在教會內異端日增,可是信徒的合一與日趨強,在教會外逼迫日廣,信徒的生活愈難忍受。

3) 輔證保羅書信的真理 - 從內容看保羅書信與普通書信如紅花與綠葉,相得益彰,先後輝映,互相輔助(如保羅強調信心爲基層的要素,雅各強調信心所産生的行爲;保羅書信預言末世的危險,彼得直言末世的危險等)。

4) 前後經卷的橋梁 - 普通書信爲歷史(福音與行傳)、教義(保羅書信)及啓示(啓示錄)中的橋梁,它們是前者的續集,爲後者之導引。

4. 普通書信的特色

   普通書信在文學上自成一格,類似公函和講章的格式。另外,雅各書多有像箴言和登山寶訓的精句格式,約翰一書則頗多「重覆」的手法。大體上,普通書信含有非常濃厚的倫理意味,較少討論教議問題,卻不時針對異端大事抨擊。

耶穌如何勝過試探

  人生在世,隨時隨地會遇到許多試探和引誘,如何面對試探並勝過它,耶穌留給我們極佳的榜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我們,「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

  在探討耶穌如何勝過試探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魔鬼所運用的策略。

  首先,魔鬼趁耶穌禁食禱告四十天,肉體有所軟弱時,向耶穌提出石頭變餅的挑戰。記得,這是魔鬼常常用的技倆。當我們肉體有所欠缺時,正是牠所要利用的大好機會。這時,我們更需要儆醒,以免落入陷阱。

  其次,撒但也會用聖經的話語來試探人。當牠看見耶穌用聖經的話來回答牠時,牠也開始用聖經裡的話來引誘耶穌。不過,魔鬼引用得不完全。詩篇九十一11~12這樣說,「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上帝在我們日常所行一切道路上,差遣使者保護我們。魔鬼卻引了它的第一、三、四句,將它用在一個特殊的場合,要來試探耶穌。聖經有可能成為撒但引誘人的工具。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聖經常常被有既定立場者引用、作為其觀點的依據。當我們引用聖經時,要非常小心,最好對聖經有全面性的瞭解,並參照聖經詮釋原則,才不致於斷章取義或錯解聖經。

第三,魔鬼借用耶穌已有的能力來試探祂。對耶穌而言,石頭變餅,或是從殿頂跳下去,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要不要這樣做,就看祂自己了。撒但常利用我們手邊擁有的恩賜試探我們;恩賜可以榮耀上帝,也可以變為私用、使我們因得稱讚而驕傲起來。你有什麼恩賜?這恩賜帶給你什麼樣的試探嗎?它如何被上帝使用?要如何善用恩賜而不致驕傲?

  第四,撒但常常用疑問的方式使人對上帝的話起動搖。剛在不久之前,上帝對耶穌說「你是我的愛子」,但撒但卻對耶穌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其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身份是不必用什麼特殊神蹟來證明的。撒但要動搖這個事實,但牠的陰謀沒有得逞。這是撒但常用的技倆,牠曾對夏娃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三1) 可惜夏娃沒有勝過這個試探。

  面對這樣的試探,耶穌是如何勝過的呢?首先,耶穌對聖經非常熟悉,他三次都用聖經的話來抵擋魔鬼,甚至當魔鬼斷章取義時,祂也能識破。其次,祂對人的需要有全面的瞭解,知道人不只有物質上的需要,也有屬靈的需要。第三,祂對上帝有深入的認識,知道上帝要人單單事奉祂。最後,祂知道上帝所交託給祂的使命,祂完全順服上帝。

  撒但在三次試探耶穌沒有成功之後,牠只是暫時離開耶穌(路四13)。耶穌終其一生在世的日子,甚至到上十字架之前,撒但的試探都常在。有一次,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眾人就來要求祂做王(約六1~27);法利賽人也曾要求耶穌行神蹟,耶穌不從(太十六1~4);連耶穌最親近的學生彼得都曾經勸耶穌不要上十字架(太十六21~23);即使耶穌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還是有人對祂說,「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廿七40)


       耶穌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因此能夠屢勝試探。


舊約漸進的啟示

當我們瀏覽舊約,就會發覺上帝並沒有一次過將自己及其心意揭示出來。反之,他作出連續的啟示,每一次都要與過去的累積起來。例如,他呼召亞伯蘭(亞伯拉罕)到迦南地去(創十二1),並將這片土地賜給他的後裔作為應許(十二7)︰及後,上帝說亞伯拉罕的後代,要受別國壓迫四百年,才能進入應許之地(十五 13)。

這個主題在舊約逐步發展,漸漸清晰,並被清楚界定,最後,更成為先知教訓的核心信息—應許轉化為將來那榮耀的日子。其他的主題,也是這樣漸進地啟示出來。這個觀念稱為「漸進啟示」。

    漸進啟示並不單單是資料的增加,而是啟示的量與質的逐步轉化。例如,耶穌說他來不是要破壞,而是要來成全律法和先知(太五17),這種「成全」是將上帝的目標帶到完滿的地步,但非藉破壞律法和先知(舊約),而是在「舊」中注入「新」意。

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新約令舊約「漸舊漸衰」(來八13)。舊約仍是上帝的話語,但必須以新舊兩約的完整啟示,來了解舊有的教訓。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馬可福音概述

作者:馬可。


優西比(Eusebius: E. H. 3.39)曾記錄說:「馬可,彼得的傳譯者,清楚的寫下,雖然沒有按著次序,關於他所記得主所說和所行的事蹟。他並不是主的門徒,也沒有聽過耶穌的言行。但是,後來他跟從彼得…。」

      聖經有多處提到馬可:那「大樓」的馬可(徒12:12;1:13-15;可14:12-52)。保羅和巴拿巴的宣教伴夥(徒13:13;15:37-39;提後4:11)。

      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彼得的傳譯者(彼前5:13)。教會歷史曾記載說他是埃及科普替教會(Coptic Church)的創始人。

寫作日期:公元60 - 70年間。相信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

寫作地點:羅馬。教會記錄彼得是在羅馬殉道。馬吉安,亞歷山大的革利免都見証說馬可是在羅馬寫成此書。

目的:藉著福音”說明耶穌,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而這位受苦的彌賽亞怎樣為人的罪做了贖價。
        
內容大綱:通常可把馬可福音分成兩個部份。第二個部份卻由彼得認耶穌是基督為開始(8:27)。不過,以耶穌工作的“行蹤”來作大綱結構是最明顯的大綱。1:1-13是一個序言,接下來是耶穌早期在加利利的事奉,這裏有六個事件(1:14-3:7)。接著,是耶穌後期在加利利的事奉(3:7-6:13)。6:14-8:26是耶穌在猶大地的事奉時期。8:27-10:52是耶穌上耶路撒冷的路程和事奉。由第十一章開始,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和受難的記述。
      
      1:1 - 13                   序言:福音的起頭
      1:14 - 3:6              耶穌在加利利事奉前期
      3:7 - 6:13              耶穌在加利利事奉後期
      6:14 - 8:26             耶穌在加利利以外(猶大地)的事奉
      8:27 - 10:52            上耶路撒冷行程
      11:1 - 13:37            耶穌在耶路撒冷
      14:1 - 16:20            受難與復活

符類福音書的來源

    自從教會的初期,前三本福音書的現象就引起過議論。通常馬太被視為是第一本福音書,而其他二本在某些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是從馬太獲取資料。
   「符類福音書」(Synoptic Gospels是從希臘文συν-οπτικ共觀而來)。但在第十八世紀,學者們對符類福音的研究發生了許多的改變。有幾種現象引起這種改變。這是因為他們從符類福音中的在文學方面發現了許多現象:

. 程序上的相同。在這三本福音書的談論中有相同的程序。它們都以施洗約翰的傳道、耶穌的受洗、受試探來作開始。它們都對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有詳細的記載。大家都以彼得認耶穌為基督作關鍵點。都記錄耶穌上耶路撒冷的路程,並在耶路撒冷受難、被釘、及復活的事等等。

. 形式和用字上相同。內容形式和字彙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潔淨長大痲瘋的人(8: 1f f;1: 40f f;5: 12f f),約瑟向官員求安葬耶穌(27:58;15:43;23:52),耶穌為小孩祝福(19:13-15;10:13-16;18:15-17),耶穌與撒都該人辯駁復活之事(22:23-33;12:18-27;20:27-40)等等。

. 有時只有其中兩本福音書有相同之處。有時馬太與馬可有相同之處而路加卻沒有記載。比如馬太和馬可有同一樣的註解(24:15;13:14)
. 許多不相同之處。有時候有許多不相同的記載。不只在用字上有分別,而且在歷史的程序上不相同。如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是那麼的長篇大論,而路加只有簡短的「平原寶訓」。

    也因為以上的現象,引起了聖經學者們對符類福音書的資料來源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 口頭的傳說。學者們認為初期教會中流傳著許多的口頭傳統。一些教會也只收到一些或是部份的資料。福音書的作者也常按著他所處環境的需要而編修入他所寫的書內。因此有許多相同資料。

. 互相依賴的建議。認為福音書的作者們互相的依賴資料。

    A. 「兩源」(馬可居先說)和「四源」說。學者們認為馬太和路加以馬可為根據,因為在661節的馬可福音中,有500(75%)在馬太中出現,而350(53%)在路加中出現。而馬太和路加中有相同的,但馬可所沒有的資料,就建議說是從Q(德文Quelle“來源,只是一個假設的代表號)而來。而馬太獨有的資料卻叫M。路加獨有的資料卻叫L

    這理論辯証說: a. 馬可是最短的福音,馬太和路加中多數有馬可的資料, b. 馬可的用詞造句粗糙,這顯出馬可為最原始,而馬太和路加參考馬可然後修飾辭句後寫成,c. 馬可對耶穌生平的記述簡短,神學思想也不深入。

    B. 馬太居先說。這理論說明馬太是最早的福音書。而路加參考馬太,然後馬可參考馬太和路加。這理論也被稱為「基里斯巴特」假設(Griesbach Hypothesis, 1783)。這假設最大的辯証是說馬太和路加有許多資料是馬可所沒有的。

結論:以上的全部都是學者們的建議或是假設,今天沒有辦法證明。



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降生

施洗約翰的降生(1:5-80)
    四卷福音書的開頭皆記載施洗約翰的事蹟,但是只有路加福音記載他的降生,而這記載是那麼詳細冗長。學者相信這傳統資料是由馬利亞而來。整個記述是排列在耶穌降生記述之前,或者說它是為這目的而這樣排列︰施洗約翰是耶穌的先鋒。馬素爾(I. H. Marshall)甚至說約翰是耶穌的預表。整個記錄是“神蹟性”的。當中又有多首的“頌詩”組成;相信這些記錄早已在初早期教會傳統中流傳。“頌詩”的每一個部份都深受舊約經文的影響。

第五至第十二節︰
    約翰的降生是由預言而來。這樣的記述可直接比較撒母耳或參孫的降生。因此有學者說約翰象徵撒母耳和參孫。但是從註釋中我們將真正了解到約翰相比的是以利亞。
「撒迦利亞」是一個普通的名字。意思是“上帝記念”。猶太人的祭司制度分成二十四組。每組由四至九個家庭組成(歷上24:1-19;歷下8:14)。每年每組有兩個星期在聖殿裡輪值。另外,猶太人盼望祭司娶祭司的女兒。這裡似乎要強調約翰出自“純潔”祭司家庭。也強調這祭司家庭的純潔︰聖潔/義人之意。
「香壇」就在聖殿中間。早晚要上香。上香後就禱告。天使的顯現常在福音書裡有記錄(2:9;1:20,24;2:13,19;4:10;22:43;24:23)。猶太人認為天使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媒介物。也認為上帝的啟示也是由天使來傳遞(2:1-3)

第十三至第十七節︰
天使的信息如一首詩歌。
「約翰」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名字。意思是「耶和華施恩」。他的出世將使許多人快樂是因為「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
「回轉」原意“悔改”。是從罪惡(拜偶像)中回歸上帝。這字眼被教會用來形容一個人回轉歸主基督。
「酒不喝」是祭司要守的規律(10:9),也是拿細耳人的規矩(13:4)。「聖靈充滿」在這裏是指說預言,或預言一個新紀元的開始(2:28)。在新約,被「聖靈充滿」一般指那些被賦於能力、能解決各種問題、能了解上帝的旨意和作為的人。這裡主要是要說明上帝揀選約翰來工作,並且與他同在。他將會好像以利亞一樣,滿有心志和能力事奉上帝。
約翰並不是以利亞(11:14;9:13),只是說他有像以利亞的「心志能力」。對以利亞回來是猶太人的盼望,也記錄在舊約(4:5)
在約翰福音1:21施洗約翰曾否認自己是那以利亞或是那先知。這是因為瑪4:5-6曾預言有位像以利亞的先知要來復興以色列人,而申18:15-18也曾預言有一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要受差遣來教導百姓。這些預言都是指著彌賽亞而說的。約翰清楚自己的身份因此而否認。可是耶穌曾直接指出施洗約是那要回來的以利亞(11:14;17:12;),相信耶穌這樣講是從另一個角度指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1:17),而不是指擁有彌賽亞的身份。可見當時福音書作者了解到這“以利亞”的雙重身份意義。
約翰的工作也用了兩個句子來表明︰「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4:5)及「叫悖逆的人回轉」(4:5)。很難遵照字義來解釋。「父親」可能是代表猶太人的祖先,他們是壞的象徵(6:26),「兒子」是好的象徵(18:15-17)。所以作父親的心要轉向兒女的心。大意是「回轉」的行為。「預備合用」如瑪4:5說明與上帝和平共處。總括來說,合用的百姓,就是回轉歸向的百姓,即是與上帝和好的百姓,都是上帝合用的百姓。

第十八至二十五節︰
撒迦利亞的回答如同亞伯拉罕一樣(15:8)。一方面可能是他缺乏信心(如撒萊一般,創18:12-13),也可能說成為啞吧是上帝的懲罰,另一方面「啞吧」可能指這特別的事情的真相將被保存直等到上帝在適合時候才解開這秘密(撒迦利亞的確在約翰出生後得復原)。加百列(意思︰屬上帝的)是在上帝面一位天使(8:16;9:12)。他的工作是「對人傳信息」-報好信息(evangelizomai)-“傳福音”就是使用同一個字。
百姓在殿外等候是要領取“亞倫式”的祝福(6:24-26)。撒迦利亞的家鄉是在耶路撒冷外的山區(見路1:39)。猶太婦人不育是被視為一種羞恥(16:4;30:1;撒上1:6;撒下6:23)。相信「隱藏」起來要保守這神蹟和等候上帝的時間。

第二十六至第三十八節︰ (// 1:18-25 馬利亞受聖靈感動懷孕)
    唯有此處可以見到耶穌的誕生和約翰的誕生之間的關係。相信這事的記述是來自馬利亞。馬太的記錄是天使向約瑟顯示,而路加卻是天使向馬利亞顯示。兩個記述的重點不相同。相信馬太要強調約瑟是一個義人,也是大衛的後裔而如此記述。這可從 1:1-17對大衛後裔這家譜的注重看出來。也看見同一位天使,加百列,報懷孕的消息給馬利亞。
童女(parthenos)是指年少的童貞女。按當時猶太人的文化,許配的事可始於女孩的十二歲。相當肯定的,這童女,加上第三十一節,是回應以賽亞7:14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馬太(1:22-23)卻說明這是應驗了先知的話,然後引用賽7:14。這是馬太福音十一個“應驗式引用”中的第一個。馬太也解釋了「以馬內利」這希伯來文名字的意義:就是上帝與人同在。路加,如馬太一樣,特別指約瑟是「大衛家的一個人」。
加百列的回答(1:31-33)1:13-17的文句排法一樣。耶穌,這希臘文名字,是直接翻譯希伯來文名字“約書亞”(耶和華是拯救),是當時一個普通名字。馬太注重和講解這名字的含義(1:21)

1:323335節顯明了耶穌的身份。衪是至高者(至高的上帝,創14:18)的兒子,比較約翰至高者的先知”(1:76)。因此衪是「上帝的兒子」。上帝為父,彌賽亞為兒子的關係在撒下7:14可找到這預言。耶穌為王,是繼承大衛的位,而且是「直到遠」的。彌賽亞為永遠的王是舊約的觀念(撒下7:13,16;9:7;89:3,28;132:11)。猶太人期望大衛的王朝臨到他們當中,而基督徒卻認為耶穌所帶來的王國是一個屬靈的國度。這與猶太人所期望的政治國度有極大的差別。初早期教會的基督徒以基督的復活和升天說明大衛的王國已降臨(2:30-36)

    天使指明年老不可能生育的以利沙伯都可以懷孕,因此童女馬利亞也可以因著神蹟而生育。這裡清楚指明馬利亞是由聖靈(1:20)或是至高者的能力所致使她懷孕。這也說明耶穌是沒有肉身的父親。神學認為這一點証明耶穌是沒有“原罪”。
在路加福音,這段經文是以馬利亞謙卑接納神的旨意作結束。而在馬太福音,卻是以約瑟謙卑接納上帝的旨意作結束。可見路加與馬太的解釋或對耶穌的看法不一樣。

第三十九至五十六節︰
這一段記述只出現在路加福音中。
馬利亞聽到天使的消息後,就「急忙」下猶大山地去找以利沙伯。
以利沙伯是「被聖靈充滿」而歌頌上帝。她稱馬利亞為「有福的」是因為懷了「主」的胎。
馬利亞以「尊主頌」/「聖母頌」(Magnificant)回答。第4647節可見詩35:9。因此這「我」可算是一個代表;代表上帝的子民。
48 節可參考 30:13 利亞的稱頌。
49 節可參考 24:8
50 節可參考 103:17
51 節可參考 89:13
52 節可參考 12:19
54 節可參考 41:9
55 節可參考 7:20
這些引用一起証明上帝怎樣施行衪在舊約的應許和救恩。

第五十七至第八十節︰
只有路加福音記載約翰的誕生。
如牧羊人歡樂耶穌的誕生(2:20),「鄰里親族」也為約翰的誕生歡樂。同樣地,約翰也在第八日行割禮(2:21)(耶穌也一樣)。當然,猶太人的男孩子是在出生後第八天行割禮。

路加沒有告訴我們以利沙伯如何知道「約翰」這名字。
撒迦利亞開聲後就立刻「稱頌上帝」。這神蹟使到鄰居懼怕。事情也傳遍了猶太的山地。聽見的人都把「這事放在心裡」。 也問「這孩子將來怎麼樣呢?」「因為有主與他同在」,相信這兩句話是路加自己的註解。
整個約翰誕生的記述是以《撒迦利亞頌》作結束。
68 前半節可見詩41:13;106:48。後半節可能來自耶和華對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的拯救。這裡既然是“預言”,因此是末實現的。
「拯救的角」 (意思是大有能力的救主)。角代表能力(132:17)
相信第70 節是路加自己加上去的解釋。(1:55)
71 節可參考 106:10
72 節可參考 106:45。「約」可稱為「聖約」(11:2830)
73 節可參考 26:3
「事奉」通常用於祭司們在聖殿裡的事奉。後來也指一般基督徒的事奉(2:37;7:7;24:14;26:7;27:23;1:9;12:28)。這事奉以「聖潔和公義」來事奉。
「至高者的先知」見1:32
「在主的面前預備道路」是引用自賽40:3(3:4-6;1:2;3:3)
「知道救恩」,如舊約的觀念是要求人相信依靠。
最後兩節︰第七八至七九節的觀念不知是從哪裡來。是屬於頌讚的一部份,是以詩體寫出來。
路加結束記述約翰的誕生才開始講述耶穌的誕生(2:52)。約翰「漸漸長大」可見撒上2:21。撒母耳也有同樣的評語。耶穌的長大也有同樣的評語(2:40)。「直到顯明」是指約翰出來在以色列人面前傳道的日子。

耶穌的誕生(2:1-52;2:1-23)
    耶穌的誕生和約翰的誕生有兩個明顯的分別︰耶穌的誕生牽引了整個歷史或世界性的局面,以及耶穌的誕生是謙卑的。

到伯利恆報名上冊(2:1-7)
「該撒」(Caesar)是羅馬王的稱號。亞古士督又名奧大威(Octavian31BC-AD14)
「報名上冊」是一種戶籍登記,通常是為了方便註冊收稅。敘利亞是羅馬帝國的省分,位於加利利北部。當時猶大地也屬於敘利亞巡撫管理。
在這裡,路加的目的是要指明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因此他出生於大衛的城。伯利恆是大衛長大的地方。彌5:2也曾預言彌賽亞將在這城裡誕生。它離開耶路撒冷 四英哩 半,離開拿撒勒 九十英哩 。
馬利亞是由約瑟陪伴。說明約瑟已將她娶過來,只是沒有和她同房(1:25)。有記錄說耶穌是誕生在一山洞里(JustinTrypho 78:4;OrigenContra Celsum 1:15)。通常山洞是給畜養的動物居住,而客棧也建在附近。

耶穌為「頭胎」(原文:長子)說明耶穌還有弟妺們(見太13:55)

報喜信(2:8-21)
我們不能肯定牧羊人是否是敬虔的人,肯定的是他們在當時社會中是低微的人。也不能肯定這時是否是冬天,如一般人在冬天慶祝聖誕節一樣。
天使報的是「大喜的信息」。詞句結構如詩歌。是關乎「萬民」的。原文是「所有的人民」;聖經學者相信是指當時的猶太人。耶穌誕生的普世意義到2:32才出現。
「救主」是舊約的觀念;上帝是救主。但是彌賽亞為拯救而來的觀念早在舊約裡出現。提起大衛的城有意指明這是彌賽亞(5:2)
「基督」原意是受膏者。大衛為受膏者可見詩89:20,38,51
「受膏者」可泛指先知(105:15)、祭司(4:16)及君王(18:50),但主要用來形容上帝要差來拯救世人的彌賽亞,最終實現在耶穌身上。
天軍天使的讚美,正確的意思是藉著彌賽亞的誕生,上帝的國度真正得到實現和擴展,遍及那些原本不配的子民,並且衪是恩慈地,賜他們平安。
上帝本身是榮耀的,人的讚美更加增了衪的榮耀。而地上衪所喜悅的人說明衪的揀選。
有兩個記號在這裡印證:馬槽裡的嬰孩,天軍天使同讚美。

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一.牧羊人見到印證後,就把好消息傳報給人,也讚美上帝。
二.各人卻是「驚異」; 這是見了神蹟的反應(4:36;5:26;1:27;2:12)
三.馬利亞卻把這事「放在心裡」(1:66),說明她有更深的看見。或者是因她知道耶穌的事比牧羊人多,並且,作為一個母親,有更多的事使她考慮和沉思。

滿了八天,耶穌照猶太人的規矩行割禮和起名。如同約翰一樣(1:59)

博士來訪(2:1-12)
    路加是以天使報喜信給牧羊人放在耶穌的誕生前,而馬太是以外邦人博士來訪引述耶穌誕生前的奇事。由此可見路加和馬太的記述各有目的。
希律王在公元前47年成為猶太地的藩王,死於公元前4年或1年。耶穌卻是「猶太人的王」; 這名字再出現於太27:11,29,37。伯利恆是大衛出生的地方,說明耶穌的王位是由大衛王那裡沿續下來。
像在家譜中四位外邦女士的出現,外邦博士也說明外邦人有份於這上帝所安排的救恩。外邦人也來朝見和崇拜耶穌。
博士是星象學家;當時最有學問的人(2:2)。相信這些人是由東方而來,聖經無意指明是那些國家,今日我們也不必猜測。不過,古代的人認為如果有特別的明星出現,表示有重大的事件發生或有偉人出生。
這裡有多種人物一起出現。希律王的不安引起全耶路撒冷的人民、祭司和文士們的出現。這些人都是後來拒絕耶穌的人。
文士們以彌5:1-2 來回答,再次的說明耶穌就是那位所預言的彌賽亞。
希律的作法說明了他是一位陰險的王(2:16-18)
此時(2:11)距離耶穌的誕生可能還有一段日子,他的父母已遷到「房子」內。
博士們所獻的禮物說明了耶穌是一位特別的王(72:10)。黃金(給王?),乳香(給上帝?),沒藥(給死人?)都是當時貴重物品。依古代的習俗,獻上禮物表示屬服效忠之意。
藉著夢(1:20;2:13)博士們只好逃避希律王的逼迫。

嬰孩耶穌得保守(2:13-23)
    馬太記述耶穌逃離耶路撒冷的事,而路加卻是記錄耶穌上耶路撒冷。
主的使者(天使)多次(2:12,13,19,22)在夢中向約瑟顯現(1:20)。說明這一切都有神的保守。 馬撒彌 教授(I. H. Marshall)有此解釋;認為這裡馬太似乎是要以舊約的約瑟帶著家人逃往埃及來預表新約的約瑟帶著家人逃往埃及。法老王要殺害摩西(2:15)也似乎是預表希律王要殺害嬰孩耶穌。
這裡有三個“應驗式的引用”舊約經文;何11:1=2:15;耶31:15=2:18?=2:23,一起說明馬太強調這耶穌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是神真正的兒子。馬太福音書中一共出現了十一次這樣的引用法。
從這些引用中看出馬太是要以舊約的摩西來比較新約的耶穌。當中我們發現有許多事件是相似的:逃往埃及、王殺嬰孩、兩歲以下的嬰孩、逼害的王死了就回去等等。                      
2:23「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不知是從何處引用來?這裡「先知」是眾數,表明不是從一處而來。但是拿撒勒這名字在舊約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學者們有幾個建議:
1.賽11:1所說「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希伯來文是NeZeR)」。亞3:8「大衛的苗裔」(N Z R)的希伯來文與拿撒勒同一字根。彌賽亞為大衛的後裔提供我們這線索。
2.曾有人提議說參孫為拿細耳(NAZIR)(13:5,7;16:17)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3.賽49:6「僕人保全(NeZeRee)」也可能是一個線索。
  我們不能証實它的來源,但是後來的人也借用這觀念來稱呼耶穌和基督徒(26:71;24:5)

孩童耶穌於耶路撒泠(2:22 - 52)
    只有路加記載耶穌小時在耶路撒冷的事蹟。初早期某些偽經書卷也有記錄耶穌小時的事蹟,但是教會一直以來皆不接納這些報導的正確性。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節︰
這裡有三件事情必須留意:
1.馬利亞滿了潔淨的日子。這是按猶太人的規矩須要留在家七天。第八天為孩子行割禮。過後還要在家三十三天,並在第四十天時按摩西的律法獻祭(12:1-8)。路加也談到獻祭(24)。相信這獻祭是為馬利亞的潔淨而作。
2.在聖殿裡為嬰孩行奉獻禮;這因為是頭胎的孩子。路加引用出13:2,12,15來說明這一點。
3.似乎耶穌的奉獻還包括了奉獻給上帝使用的意義,就如撒母耳的奉獻(撒上1:11,22,28)。可見當時馬利亞和約瑟的心志。
這裡多次提到「照主/摩西的律法」(2:23,24,27,29,43)。說明他們兩位是虔誠和順服上帝的人。
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五節︰形容西緬是一個「又公義又虔誠」的人。他的虔誠表達於「素常盼望」彌賽亞的到來。也得了聖靈的時時幫助。
彌賽亞是“安慰者”(40:1)。有聖靈在身上說明他會說預言。
西面的頌歌如同聖母頌和撒迦利亞頌一樣;都是反映了他們一早明白上帝的救贖旨意。眼看見救恩(52:10)。上帝所預備的救恩(23:20)。外邦人的光(49:6)
以色列的榮耀(46:13;45:25)
西面頌說明了上帝所應許的救恩已經實現了,就是基督的救恩。這救恩是普世性的。西面的回答也充滿了意義:使許多人跌倒(8:14;28:16)。這觀念後來成為了新約神學的重要觀念(9:33;彼前2:6-8;20:17)(耶穌是房角石,使信的人得福(28:16),但另一方面是絆腳石,使許多不信的人絆倒(8:14-15;9:33)
使許多人興起(28:16)。被刀刺(37:15;14:17)。這些預言也是耶穌後來所行的。
第三十六至四十節︰這是在聖殿裡的第二個見證。亞拿是一位虔誠的人。也有這樣的洞察力。她的事奉可能說明她是聖殿中一位全職的工人。相信專管寡婦的事情。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是舊約的觀念(52:9)。路加沒有提起耶穌逃到埃及去的事(2:13)。而是直接的回到拿撒勒居住。

40節是與1:80平行。也與2:52同樣。相信這是路加自己的註解。耶穌的長大比約翰多出兩樣:智慧和恩典。

第四十一至五十二節︰
整個耶穌誕生的記述是以耶穌十二歲在聖殿作為結束。十二歲是猶太男子行成年禮並預備加入猶太教的年齡。十三歲便正式成為會員。這件事說明耶穌的智慧。也有意說明他是上帝的兒子。約瑟和馬利亞是虔誠的人。遇有猶太人的大節期均盡可能到聖殿去敬拜。逾越節是其中三個上聖殿去守的節日; 其他兩個是五旬節和守殿節。無酵節加上逾越節長達七天。城中和上城朝聖的人群極多。通常是一大群的親人朋友一起上殿朝聖。猶太教師是以問答法來作教導。因此耶穌也一面聽一面問。相信是耶穌對律法的熟悉而引起別人的驚奇。猶太小孩在家多是由父母來教導認識律法。耶穌對父母親的回答說明衪當時多少已顯出和明白自己那彌賽亞的身份。

聖殿為耶穌的家。見約2:16
耶穌的父母親把耶穌這奇異的行為收放在心裡。這是一般人難以了解的事,連耶穌在地上的父母親也是如此。耶穌的順服也是新約神學的重要觀念(10:20;西3:20;12:2-13)

結論︰從整個「誕生的敘述」(Infancy narrative)中,讓我們看到幾個重點︰
1.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所應許的彌賽亞。因此,馬太與路加中所記述的是一個特別的事蹟,是一個神蹟。更加指明這事是關乎萬民及影響整個世界的。
2.對初期教會來講,這事蹟應許了舊約的預言,或舊約中許多預表找到了其實體。
3.整個「誕生的敘述」是“神學驅使”(Theological Motivated)的,這是馬太和路加或當時的教會對整個耶穌的歷史事蹟的了解。當然,它也是“護教”(Apologetics)的,為了向當時的人証明耶穌就是那應許的彌賽亞。

各福音書的序言

1:1-4;1:1;1:1-14;1:1-20

  藉著各福音書的序言,足夠看見各作者如何表達耶穌的生平與言訓。

1:1-4:路加是以當時一般書信形式的序言來開始這福音書。這序言是以一句工整美麗的希臘文一氣呵成寫出。

一.受書人「提阿非羅」(Theophilos意思是“愛上帝”)是一位希臘人名字。今日無從考正這人物;「大人」可能是羅馬一省之官員或只是一個客氣的尊稱。也不知道他是否已信主,但是肯定他曾聽過福音;至少明確肯定路加寫信給他是要進一步証實他「所學之道」。也可見福音在當時的外邦人及知識份子之間廣傳。
二.路加的記述是第二手的資料。我們不能肯定「好些人」是誰?馬可或Q資料或者是一些初早期教會中的傳統資料?但是路加很肯定的說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人多數是使徒或初早期教會之間的傳道人。
三.「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相信是指路加所處的教會或是他所接觸的教會。從整卷書的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路加真正熟悉這些事,至少收集了不少這方面的資料。在使徒行傳的記述中,路加也曾經與使徒們有接觸,而且也跟隨使徒保羅到各地教會去。「詳細考察」說明他的記述的正確性。
    「按著次序」不一定是指程序,可能只是排列整齊之意。不過路加福音是最有次序的一本福音書。
四.「使知道」(katecheo)通常是初早期教會用來形容初信者領受初信班的教導。

1:1︰馬可福音書的序言可算是最簡短的一個。只有一句。按照文法,這一句卻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因為它沒有動詞。一般上,都把這一句當著是此卷書的標題。
一.「福音」在舊約的意思是“好消息”或“報告好消息”。報告戰勝的消息(撒上31:9),更重要的是報告禧年的好消息(25:8-11)。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會來報告真正的禧年。馬可有意在此說明福音的「起頭」不只是由耶穌基督來報告,也由他來開始。說明福音的內容就是耶穌基督。
二.馬可一開頭就形容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與書中的形容剛好相反,因為在書中耶穌的身份是比較秘密的。

約翰福音書的序言(11-18)
    約翰的序言最獨特,以創造開始。這神學性的序言足夠說明約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學性討論的福音書。當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見證」、「信」、「世界」、「真理」等等在書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現。我們大約可以把這段序言資料分為四小段來註釋:

11-5
    這幾節是關於宇宙性的談論。那永恆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與生命的源頭。上帝藉著這「道」創造世界。這光被黑暗包圍著,但是黑暗永遠不能勝過光。

「太初」(希臘文arche)意思是指一個開始,形容超越時間的源頭。創世記用起初(希伯來文bereshith)這個字。在箴言8:22七十士譯本用太初(arche)來翻譯希伯來文瑪所拉版本的起初(bereshith)。指那人身化的「智慧」是創造的源頭。猶太文件Gen R. 12 把律法(Torah)與「智慧」比較起來說律法是在創世之前已存在。約翰在此似乎有意回應創世記的序言。
[]道」(希臘文LogosThe Word)(19:13;約一1:1)特別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別指基督。其他地方使用Logos是指上帝的話。約翰直接使用這個字而沒有附上詳細的解釋,這說明他的讀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

「道」在第一世紀時有多種用法,以下是它的背景︰
. 「道」在七十士譯本含意極深。含意分兩個層面。第一,「上帝的話」是具有創造性質(1:3,6,9;33:6)。第二,含有啟示性(1:3;3:1),比如先知領受上帝的話(1:4)
. 猶太觀念的「智慧」(希伯來文hokhmah)(8:22)與「道」的關係極深。在太初這「智慧」與上帝同在。上帝也藉著這「智慧」來創造世界。
.「道」在希臘哲學中代表許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內在思想/精神」或是「表達(有能力)的話語」。斯多亞派中所說道是上帝,或是上帝話語的啟示。「道」也常被用來形容是上帝藉著它來創造這世界。它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媒介物,往來人與上帝之間。它也擁有理性。
. 樂斯底主義的「道」是指上帝派下人間的一個“媒介物體”(稱為neon),這物體把上帝的啟示帶給人,也使人得到救贖。
. 基督徒的「道」。新約中常把上帝的話/道當著是上帝的救贖信息,或是福音(8:11;提後2:9;4:3;1:9;約一1:1)

   比較以上的思想,約翰所說的「道」與以上的觀念並不相同。約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挌的,是太初的,具有創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他可以說把希臘、猶太、基督徒的觀念變通及轉化了。成為了約翰獨特的解釋。
「道就是上帝」。「上帝」(希臘文theos)沒有定冠詞(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神”。「與同在」表示道是上帝本體裡的另一位。也說明在太初時這「道」已經與上帝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後,道就歸回榮耀裡(17:5)。「被造」(希臘文egeneto)應譯為「開始存在」。

「生命人的光」生命與光都是舊約創造世界的基本元素。上帝賜生命(37:1-14;12:2)。上帝也是光及智慧的源頭(119:130)。相信約翰在此是受了詩36:9「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的影響。猶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書7:26;傳道經17:11)。生命和光也常與黑暗和死亡對比(1:5)。耶穌也說他是生命與光(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
「光黑暗黑暗光」這是一個對比的神學觀念。約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非基督的?/無生命的?/逼迫教會的?)(3:19;;8:12;12:35,46;約一1:5,6;2:8,9卻不接受光。「不接受」這字是指不能勝過。含有救贖的意義。

    學者相信不能接受/勝過就如創世時上帝說要有光,那光就勝過了那充滿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1:2-3),因此,約翰所說的光是含有創造及救贖意義(註四)

16-8
    這裡特別加入施洗約翰的事蹟說明他的見証是獨特的。他的見証是上帝的計劃,也是福音的“開始”。但卻不是這「道」。當然,施洗約翰的工作清楚說明是「見証」︰見証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約翰的工作常出現在各福音書序言(1;3;1)。約翰的工作在這序言後才開始詳細描述(1:19-34)

「上帝哪裡差來」像摩西(3:10-15)、先知(6:8)、耶穌(3:17)。說明他們所作所為的權威性。
「見証」是約翰福音一個重要字眼。約翰的工作(1:7,15,32,34;3:26;5:33),撒瑪利亞婦人的見証(4:39),耶穌的工作(5:36;10:25),舊約(5:39),眾人(12:17),聖靈或是使徒的工作(15:26)都被指是見証。約翰作見証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穌。

19-13
    這段提出真光來到世界。可見約翰對道成肉身觀念的討論已在此開始。「真光」意思是“真正的”(與“假冒的”相對)。「真」(希臘文alethinos)是約翰福音一個鑰字。應用於「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糧食」(6:32),「葡萄樹」(15:1),「上帝」(17:1)。施洗約翰或者可以當著是一個光(5:35),但約翰(福音書作者)這裡特別說明耶穌是「真光」。
「照亮」當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臘文常用來說明「光照」內心,以致明白。相信這裡含有審判的意思。雖然之前(1:5)說黑暗不接受(不能勝過)這光。
「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動的世界。但是約翰常應用來指混亂,墮落的世界。

「不認識不接待」似乎是要說明這墮落的世界沒有能力認識衪。「認識」在約翰福音裡是指對上帝的認識,尤其是對上帝差派耶穌來這世界的工作的認識。但舊約裡特別指以色列人對上帝的揀選和眷顧的認識(3:2),包括順服和信靠(31:34)。耶穌認識天父,他的認識也配合著順服與互相住在裡面的意思(10:15;17:25;7:29;8:25)。因此人也可以藉著耶穌認識天父並且同樣享有親密的關係(8:32;17:8,25;10:4;13:17;15:15)。另外,認識上帝也可得永生(17:3)
「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穌來到猶太人當中,可是他的同胞並不歡迎他。
「上帝的兒女」(Tekna,不是uios)。兒子(uios)在新約中專用在耶穌身上,而兒女(Tekna)卻是用在基督徒身上。
「血氣」是指從父母血統而生。「情慾」並不含有「罪惡」意思,只是表明這「人性」是與上帝相對。「人意」是重複以上兩個字的意思。

114-18
    這是序言最後一個段落,關連於救贖工作。清楚指明耶穌的救贖工作是藉著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約翰的工作也被提起。

「成了肉身」是說在歷史某一時刻進入人類世界裡,也帶著人性(脆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極難決定。它應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這對當時的人,尤其是猶太及希臘思想,是一個難以瞭解的奧秘或“矛盾”(paradox)。不過這個奧秘卻是整卷書的主題。
「住在」與舊約「住在帳棚裡」使用同一個字。這裡可能要強調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暫的寄居。
「我們」可能指約翰代表了使徒或是教會。
「恩典和真理」是舊約常用字眼(34:6)
「榮光」是約翰福音書主要用字。約翰在這裡就是欲說明上帝的榮光可在耶穌身上找到。在第十八節,特別指明不可見的上帝(4:12;97:2;猶太人認為見到上帝便不能存活(33:22;提前6:16),現在卻可在耶穌的身上見到。其他經文說,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看見上帝的榮耀(2:11;11:4,40),另外,在耶穌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時(17:5,24)都可以見到上帝的榮耀。約6:46;14:9 說誰人見到耶穌就如見到父。保羅也曾說明耶穌是看不見的上帝的形像(西1:15)
耶穌所做的一切不為了自己的榮光/榮耀,只是為了天父的榮耀(5:41;7:18;8:50)。而人卻為了自己的榮耀(5:44;12:43)
「父」、「獨生子」、「恩典」、「真理」都是約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學字眼。「獨生子」指明只有這一個兒子。

相信接下來的幾節(1:15-18)是要補充約1:7的談話。說明舊約如何論及耶穌的到來。

「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要把約翰(代表舊約/摩西的律法)與耶穌(代表恩典)來作比較。

結論:這序言目的就是要說明這道是神最後的啟示。在這序言中,幾乎約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學字詞都出現了。可見約翰的思想與寫作手法是多麼突出。也因此才可以寫出這獨特的序言。成為聖經眾書卷中一個美好的序言。                         

1:1-17(3:23-38):耶穌的家譜
    馬太寫序不似馬可或路加,他是按照當時猶太人的傳統來開始寫書。目的是要說明耶穌承續舊約並實現了舊約的歷史。同時也承續了上帝向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向萬國的祝福(12:1-3;18:18;22:15-18),並向大衛所應許的彌賽亞國度(上帝的統治)的實現(撒下7;9:5-6)。當時猶太人家庭各自有兩本家譜︰一本是連繫自己家庭和祖宗,另一本是記錄家庭與祭司的譜系。
    每本家譜可能各有差別(參看代上3)。路加和馬太所記述的家譜最明顯的分別是它們是以相反的方向來記述。路加的由後面算起,算到亞當,因此比較長(78個名字)。馬太只有四十一個名字。記錄至亞伯拉罕,猶太人的始祖。就此可見路加和馬太的分別:路加是注重耶穌與世人的關係,馬太是注重耶穌與猶太人的關係。
    從大衛至耶穌的排列中,有許多名字與路加不相符。相信馬太注重記錄大衛王以及後來的王。目的說明耶穌也是王︰猶太人的王。無論如何,這個家譜目的乃是要說明耶穌是大衛的後裔,且是上帝的兒子。

3:23,耶穌開始傳道時是三十歲。這記述可能是一個整數的講法。也是猶太社會中具備公開宣講與教導資格的成熟年齡(4:3;8:23;8:57)
希里相信是馬利亞的父親,約瑟的岳父。不知為什麼這樣記錄?除非是馬利亞沒有兄弟或是希里沒有兒子而需要約瑟來承續馬利亞家族的譜系。如果是這樣,那麼巧,馬利亞和約瑟的家譜在大衛的兩個兒子所羅門和拿單那一代匯合;耶穌雙重的應驗了上帝的應許。

所羅巴伯(3:27;1:12)是帶領回歸之民的領袖(2:2;3:2,8)
從大衛至亞伯拉罕,路加和馬太所記錄的名字比較一致。馬太取用代上2:1-15。從耶穌至大衛名字都不相同,可能路加記錄的名字是馬利亞的家譜。
3:34-48,從亞伯拉罕至亞當的名字與創11:10-26;5:1-32的一致。

從馬太福音的家譜中,可發現幾個獨特之處︰
1. 強調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2. 當中有四個外邦人女士:他瑪(38)、喇合(2:1;6:17,23,25;11:31;2:25)、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撒下11:26;12:10)、路得(4:9-22),似乎要指出外邦人也早在這“救恩”的系統裡。
3. 特別強調大衛王這稱號。為要說明耶穌也是王。
4. 為要相就三個十四導致當中一些名字被忽略。為了配合大衛(希伯來文D(4) + V(6) + D(4)=14這數目)。最後一個十四要把馬利亞也算在內,不然只有十三個名字。這裡再次強調耶穌和大衛的關係。

結論︰從以上「各福音書的序言」的討論中,可看見一些的意義︰
1.各福音書作者在序言時就已表明了他們觀看耶穌的事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也導致教會把多卷的福音書編入新約裡。不同的角度使我們對“耶穌這畫像”看得更清楚。
2.對今天的信徒來說,福音書並不是草率寫成。都是經過各作者對耶穌(或福音的)接觸與了解,也抱著一個整全的目的而寫一個“應許 - 實現”(promise - fulfillment)式的書寫形式。
3.耶穌的福音並不是突然出現。是上帝整個旨意(救恩歷史)的延續及實行,也在耶穌的身上找到完全的實現  耶穌就是那“彌賽亞”。


耶穌的歷史性與意義

    論及研究耶穌基督的生平,最引人爭議的課題就是耶穌的歷史性(Historicity of Jesus)問題。西方神學界和傳播媒介曾多次為這課題議論,引起社會人士熱烈反應。問題中心在於問今天的人如何能真正地得到耶穌這位歷史人物的資料,或是所得到的資料是否已是初早期教會“包裝”了的耶穌。德國著名聖經學者伯恩坎(Gunther Bornkamm)在其書《歷史的耶穌》的序言中說:「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寫出耶穌的生平了。」他認為福音書並沒有提供給我們寫耶穌傳記的史料。

[耶穌為歷史人物的考証]

. 羅馬帝國歷史著作的記載:耶穌不是羅馬人,所以要從羅馬官方的記錄裡看耶穌的生平和他傳道的事工是極不可能的事。雖然這樣,我們仍可在羅馬國家歷史著作中找到一些關於基督教的記錄。相信羅馬帝國史記載耶穌的記錄是因為基督教在當時已一個普遍被人知道的宗教。

1. 羅馬的《塔西達年鑑》(Annal of Tacitus)中,當塔西達在記述尼祿王(Nero,AD58-64)史蹟時提到耶穌在提庇留王(Tiberius,AD 14-37)執政時被巴勒斯坦地的總督彼拉多處死並且把耶穌的跟隨者視為是一班迷信者。
  
2. 羅馬歷史學家陸西安(Lucian)曾諷刺基督教說耶穌被釘死是因為他創立異端邪教。

3. 《羅馬王克勞底(Claudius,AD 54-57)的生平》和《羅馬諸王生平》中,邵東尼奧斯(Seutonius,AD 90-160)提及說猶太人為基督徒的事情引起騷亂,因此把他們驅出羅馬城。

4. 《羅馬衰亡史》中有記述耶穌的受死和基督徒不肯否認他們的信仰而甘願受苦受逼迫。

以上歷史事件是正確的,但是評語卻不正確,相信是羅馬政府不能正確地瞭解基督教。

.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AD 37-100)所著《猶太人古事記》(Antiquities of the Jews)提及耶穌的家庭和他行神蹟的事,並且說有不少猶太人和希臘人跟從他。而耶穌後來卻被彼拉多判死刑釘在十字架,第三天後死裡復活並向跟從者顯現。約瑟夫也記述說耶穌自稱是彌賽亞,他的門徒因為傳揚他的信息以致受了不少的逼害。

. 考古學資料卻有許多。其中有一封是公元70年有一位名叫Marabar-Serapion的人寫給他兒子的信中提及說猶太人殺死他們的王。這「王」是指耶穌。

    雖然早期非基督徒對耶穌的見証不多,但是以上料足以證明耶穌是一位歷史人物。他生長於第一世紀早期的巴勒斯坦,同時他召集過一群人,並且在彼拉多任內被判死罪。基督生平與言訓的詳細資料卻無法從外來資料得到。唯有靠聖經的記錄。

[耶穌的歷史性資料]

  以上所提出的資料也只不過是一些客觀歷史片段記述。新約聖經,尤其是福音書才是歷史的耶穌的真正資料來源。在新約聖經,耶穌的言行記載是各作者身歷其境、親聞目睹的見証和記述。

  研究耶穌最可靠的根據乃是福音書。福音書作者如當時猶太教師的學生清楚仔細的把耶穌生平、教導和事蹟一一記錄在書裡。四福音的作者也按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耶穌。雖然有許多記述重複,但也互相輔助把耶穌完整的“肖像”刻畫出來。路加醫生在路加福音序言中一再註明他是「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出來」關於耶穌的事蹟。如果詳細閱讀福音書,我們必然會承認各作者本人曾親身經歷過這些事,而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使徒行傳一書中,我們看見路加醫生把使徒的事蹟的發生過程詳細的記錄下來。記述一班門徒怎樣經歷了耶穌的復活,而大膽的把這復活的福音傳給別人;即使是遭受許多的逼迫和苦難也在所不惜。在保羅的書信中,我們見到保羅寫信給各地被建立起來的教會教導信徒們對歷史的耶穌之信仰有所認識。

    我們可下此定論,如果沒有歷史的耶穌,新約各作者是無法自編自導的把這樣複雜的歷史事實有系統性地記錄下來。

[歷史的耶穌的神學問題]

    耶穌的歷史性在神學討論上產生了極大的爭論。論點乃是注重於到底基督教信仰的對象是誰?是真正歷史上的耶穌或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以下將要從有關學者的言論上觀看這兩者的分別。其實這爭論是因為學者對歷史觀念上產生了各自的言說與看法。“歷史”這字眼可分為客觀或外在的歷史”和”註釋了或內在的歷史”。兩者的分別是前者指外在普遍過程和它的記述,而後者是指較特殊性且注重事情意義的襌釋。以下是四位近代學者代表四種不同的意見:


. 凱勒(Martin Kahler)
    他認為歷史上的耶穌(historische)是歷史學家所想像及所重建的耶穌,而聖經中的耶穌(geschichtliche)才是真正為人的耶穌和教會所宣揚的基督(kerygma)。他以因果律來描述基督教信仰的產生和教會的興起是基於耶穌的歷史給予人的影響。他完全否認歷史上耶穌的存在而認為聖經的耶穌才能改變和影響人的生命。

.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他認為有歷史的耶穌存在,但是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本性和作為。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初期教會將其神化了。這“神化”的解釋只含有少許的歷史內容,主要是強調耶穌的死帶有特殊的意義,並且能將這意義給予相信的人。他認為基督教會信仰是信上帝在耶穌身上的作為而不是歷史事實的發生。

. 凱士曼(Ernst Kasemann)與羅賓遜(James M. Robinson)
    他們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以存在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的耶穌和宣揚的基督有密切關係。因為福音書所宣揚的耶穌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對象。

. 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他堅持歷史的耶穌之重要性。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是分不開的。耶穌的復活成為信仰的福音內容。他反對布特曼所提倡的kerygma(教會所宣揚的基督)只含有耶穌的工作和十字架的內在意義。他認為kerygma的基礎和源頭是歷史的耶穌,所以耶穌的生平和言訓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來源和根基。

    以上各學者的討論將為我們帶來以下的結論:

  教會所宣揚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是密切關連的。這耶穌,不管是教會所宣揚的或者是歷史所記載的,就是福音書的資料。福音書就是研讀耶穌生平和言訓的最好資料。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的內容是一致的。我們大可這樣說基督教信仰的對象是歷史的耶穌也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