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保羅對揀選的教導

 

保羅書信的確很強調上帝的主權和上帝揀選的愛,但是他所講的絕對強不過主耶穌基督自己的話,所用的表達方式也不比耶穌更嚴肅格。

  根據保羅的意思,上帝隨己意行萬事(林前12:18;15:38;弗1:11,參照林前8:6;羅11:36)。上帝對他墮落了的被造物有他普世性的權柄,他可以按照他的意願來使用他們榮耀他自己(羅 9:22)。下面有三段經文是極其重要的:

(1)羅馬書8:28起:

  在這段經文中,與聖經其它地方一樣,預定論被提出來時,是用來鼓勵那些受迫害以及有可能會恢心的信徒的。保羅教導說,你們在患難中的安慰,乃是在經歷患難時或者藉著患難,上帝會成就他美好的計劃。苦難非但不會妨礙上帝的計劃,相反,它們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並且有一天我們會看到全幅圖畫。

為了上帝自己的兒女的益處,他叫萬事一同效力(羅 8:28)。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保羅的答案是,上帝的計劃是不改變的,他已經為我們信徒的靈命成長定下了幾個主要階段。保羅一共列出了五個 階段:預先知道、預先命定、呼召、稱義、得榮耀。頭兩項是這一章所著重要談的。當保羅講到上帝這些行動時,他全部用過去式,並且視之為已經成全了的事實。況且,這些詞句是彼此並列,一氣呵成寫出來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整段經文:

  凡他所預先知道的人,他就預先命定他們;凡他所預先命定的,他就呼召他們;凡他所呼召的,他就稱他們為義;凡他所稱為義的,他也使他們得榮耀。被預先知道就是,當我們在母腹裡的時候,就已經被預定、被呼召、被稱義、被得榮。我們怎樣來理解預知和預定呢?

  預知(proginosko)這個動詞在新約裡有兩種用法。當與事物、事實連在一起用的時候,它就表示「預先獲知或預先得到資料」,在使徒行傳 26:5和彼得後書3:17就是這種的用法。當這個動詞與人連在一起用的時候,就有另一種意思了(羅8:29;11:2;彼前1:20)。這裡所指的「知道」帶有一種希伯來語所用的、較強的那種「認識」的意思,知道就是說對這人有很親密的瞭解和交往,而不止是關乎這人的一些客觀事實的知曉而已。正因如此,預知其實就等同「預愛」,甚至等於「揀選」。例如,在耶穌的登山寶訓中所提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愛和親密的契交,耶穌說,到了末了的日子,他要那些聲稱自己靠過他能力行事的人離開他去,因為他從來不「認識」他們。耶穌在那裡所指的認識,一定是主觀的契交式的認識,而不會是對這人客觀的知道。

  這樣,我們可以從保羅的那番話中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保羅基本上視預定論的基礎為上帝慈愛的心腸,上帝的心在我們未出生之前已經向我們跳動了。上帝的預定若有比這更大的含意,我們或許還能從聖經中找得到,但若你連這僅有的含意都不相信,你就不可能說自己仍然持有合乎聖經的救恩觀了。預知就是預愛,就是揀選!

(2)羅馬書9至11章:

  保羅在羅馬書講解稱義教義。在第1至8章中,他解釋到因人的罪,所以有稱義的必要;因上帝的義,所以有稱義的可能,並講到稱義所帶給信徒的成聖。

  在第9至11章裡,保羅講到稱義的教義被上帝自己的子民猶太人所棄絕。保羅在第9章裡為上帝的作為辯護和解釋,在第10章裡指出猶太人如何因不信喪失 了天國的權利,在第11章裡,他講到上帝原有更豐盛的恩典有待顯明,在討論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把論述轉回到第9章的揀選上,作為他討論的基礎。他的思路是 這樣的:

  論點:

  當然,把事情講得連一點轉彎的餘地也沒有,必定會招來反駁的。保羅自己就列出兩種反駁的論調,並對之加以回應:

  反駁一:這樣來講,上帝豈不是不公平嗎?(14節)

  回應:非也,我們在這裡講的不是公平的問題,而是憐憫的問題。保羅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公平嗎?按公平的原則你就只能被定罪。罪人不可能來到上帝面前,以他自己所配得的為理由向上帝求。他只能抓住上帝的憐憫向上帝求。(15節及後)

  反駁二:那麼,一切豈不都是上帝自編自導自演嗎?(19節)

  當然,以上的大綱還需要再發展一下,而這幾節經文也得用心細讀,才能體會得到保羅講這些話的份量。不過,這個大綱已經把保羅想講的都講清楚了。他要表 明揀選的教義彰顯出上帝的屬性。這教義顯示了上帝恩典的本質,即上帝對人的慈受和憐憫是自由的,是不受外因束縛的。這論據所帶出來的光是如此的強烈,直刺 入人最隱密的地帶,把人深藏的驕傲和自義從底層深淵中挖了出來,看人還能不能再強咀堅持自己有權利得到或上帝有必要使人稱義?即使是我們作基督徒的,要我 們真正相信救恩是完全出於恩典,往往也是一件極為遲鈍的事!我們要唱:

  縱我雙手勤不休,無法滿足你要求;
  縱我熱心能持久,縱我眼淚永淌流,
  仍無法贖我罪尤;除主誰能施拯救?

  杜普雷狄(Augustus Moutaque Toplady)《萬古盤石》

  羅馬書第9章所講解的揀選之教義,要告訴我們的是:這就是事實的真相--你的得救完完全全是靠上帝所作的,他先揀選了你,他再差他的兒子為你死,他又差聖靈來感動你,吸引你進入他的國度!

(3)以弗所書1:4-14:

  大部份學者現在都同意寫給以弗所教會的這封信,原本是給小亞細亞一帶的教會傳閱的,而其中一份副本是特別給以弗所教會的。要是這樣的話,也許我們就可 以解釋在這封溫情洋溢的書信中,為什麼竟然會沒有個人的問安。這也更有助我們欣賞保羅是如何開始寫這封書信的。保羅一開始就為這個所有信徒共同享有的救恩 獻上感謝,他提到這救恩的預備(4-5節)、實施(6-7節)、宣揚(8-10節),以及實踐(11-14節)。這裡清楚呈現出兩個重點:

  

a)成為基督徒就是成為豐盛恩典的領受者,而認識到這一點,便更能增進我們感恩的心(6,7,12,14);

  

b)所有這一切的恩典都是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正如我們之前所提過的),因此,這些恩典可追溯到上帝永恆的計劃裡(4,5,9,11)。


  保羅好像拆禮物似的,為我們把上帝在他兒子裡給我們預備的豐富厚恩,一件一件呈列在我們眼前:赦罪、救贖、收納、以及所有我們行走天路所需要的祝福。 當他把這些祝福一一揭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就越加看得清楚他所講的,是一個上帝在我們未出生以前就為我們安排好了的計劃。甚至早在創立世界之前,上帝就已 經將這些福份一件件裝進基督裡,並且在上面都印上了我們的名字。

  這十一節的經文是保羅所講有關這個主題的最主要、最紮實的部份。但是這個教義在保羅其它書信中也都普遍提到,(例如見:林前1:26-31;弗 2:10;西1:27;3:12;帖後2:13;提後1:9)。對保羅來說,揀選是對福音的最佳形容詞,因為它是福音用到的第一個詞語!

  我們已經看到,尤其是羅馬書9章至11章,保羅對這一點的強調就招來了反駁。在再前一段,我們也看到有人決定不再跟隨耶穌的原因,部份就是在於耶穌在他的教導中強調了這一點的真理。與昔日無異,今天這樣的教導同樣遭受駁斥和攻擊。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米迦勒和魔鬼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猶9)

 

    這引用目的是要警告讀者不可毀謗或褻瀆上帝或是更高的屬靈權柄。作者指出說連天使長也不敢對魔鬼毀謗,責備那些異端者常作教導毀謗上帝或是抵毀真理。在舊約中(申34:5-6)並沒有記錄這件事,但是卻是開放了這樣的機會去讓後人去談論。「主責備你吧」是引用自撒迦利亞書3:2。這句話是對撒旦說的。

 

    舊約偽經<摩西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有記述這件事。相信這卷偽經是在兩約中間時期較遲才寫成。初期教會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談論猶9時,曾肯定的說猶大是引用自這卷偽經(Clement of Alexandra:Fragment)。

 

    天使長米迦勒曾在許多猶太文件中出現(另見,但10:13,21;12:1;啟12:7),以諾一書特別多講述米迦勒。以諾一書20:5說米迦勒是維持人類和自然次序的天使,也是保護以色列國的天使。在亞伯拉罕的啟示錄中有說米迦勒是保管亞伯拉罕屍體的天使,在以諾二書有說他是保管以諾屍體的天使。相信是這些背景,因此摩西升天記說米迦勒要保管摩西的屍體。猶大因此引用當時猶太人基督徒熟悉的背景來指責當時的異端者。

 

 

啟示的遠景

 

  撒迦利亞書十四章1-21節

  撒迦利亞書最後一章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先知還是盡力量去描述它,因為越過前面的混沌,他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很難推測這一章的內容是否是第十二章的續篇。這兩章都是關於耶和華再來日子的掠影;每一章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來記載,但是每一章至終都彰顯神最後的勝利和平安。

  景象的焦點再次從這座城轉到敵人的一方。有許多敵人因為受到突發的傳染病而遇到可怕的死亡,另外的人在逃命的時候,為了使自己得到好處,甚至將他們的同伴殺掉。馬匹、騾子、和其他畜牲,也將在災難中死去。而大量的戰利品將要被得勝者帶走。當然還有一些敵人將要存活;這些生還者將要認識真神。他們將來到耶路撒冷,在那裏慶祝住棚節,一同敬拜神,記念神的約和祂所賜的豐收。那些拒絕去敬拜真神者,將要遭受乾旱之苦。

  在城裏,將有一種新的氣息,這聖潔而的地方,象徵著上帝的同在。聖殿不再受到謀利者的褻瀆;她將要作為敬拜之地。聖殿將再起作用,這樣人類可以永遠敬拜上帝和讚美祂。

上帝要來的日子

 

  撒迦利亞書十二章1-14節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信息」(或者「負擔」)這種書寫形式開始,它算是撒迦利亞書的結論。「那日」顯明這幾章的啟示文學性質。

  第十二章分成兩段,先描寫耶路撒冷受到攻擊,然後描述城中的悲劇,以及它的結局。

  一. 耶路撒冷受到攻擊(1-9節)

  上帝,在這裏被稱為創造天和地,以及給予人類生命的那一位。這幾節經文預言一天耶路撒冷將被圍攻。世界列國,包括猶大,圍繞耶路撒冷準備攻擊,他們不知道上帝已使這座城堅固難以攻破。列國反而被擊傷。圍攻的軍隊,在進攻這座城市時,將會突然地被擊倒。而猶大的軍隊,很快覺察到上帝與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他們在戰爭中迅速地轉投另一方。這時聯軍會變成混亂。耶路撒冷不受損傷。上帝應許保護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將被毀滅。

  二. 在耶路撒冷的悲劇(10-14節)

  在耶路撒冷城中,看來有一場可怕的悲劇發生了,悲劇的性質很難確定。這座城市的居民殺死了某個人,而事後整個社會知道作錯了。城中的居民覺得他們有罪,接著尋求赦免。整個社會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12-13節);丈夫和妻子一起真誠的深感悲傷。他們要對一個好人的死亡負責,雖然那個人的身分尚未確定。這幾節經文告訴讀者,不單是列國聯合起來反對上帝,甚至城中不認識上帝的人也這樣作。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

 

撒迦利亞書十一章1-17

 

牧人的比喻在這一章中繼續著。這章中有一些經節是不清楚的,一些段落(1-315-17節)十分簡略,一些比較難解(特別是4-14節)。

 

一. 眾牧人的毀滅(1-3節)

 

這段抒情詩使用一個比喻,描寫世界強大勢力崩潰後的哀傷。樹中之王的香柏樹將要被火燒毀,所以其他的大樹,松樹和橡樹,將要為它們的傾倒而悲傷。如果香柏樹都被毀滅,暗示其他森林中的樹也不會安然無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產著名的佳樹之地,不是要受審判的國家。)這個香柏樹比喻暗指世界上強大的勢力,或者他們的王,這勢力表面上看來好強盛,但有一天會被毀滅。

 

在第三節,樹的比喻變為成兩個新比喻:牧人和少壯獅子;兩者看來是指人類的統治者,因為這兩個名稱在聖經和近東的文獻中 常指 君王。這些王將要悲嘆,因為他們的百姓和他們的國土將要毀滅。

 

由於缺乏直接的上下文,這一段比較難作精確的解釋。這景像暗示暴力和戰爭將要在上帝的國度發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看來他們的統治將會持續,他們的力量強勝,但是最終將要衰落。

 

二. 好牧人的拒絕(4-14節)

 

這一段先知的信息比較混亂。一開始,先知被指示「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4節),他好像做了這工作(7節)。先知的任務看來好像是無希望,因為他牧養的那群羊是「將宰的群羊」(4節)。但是除了先知這牧人,還暗指有其他的牧者,那些只一心想要獲利而牧羊的。

 

好牧人真心地看顧羊群,手拿著兩支杖:一支以「榮美」為名稱,而另外一支稱為「聯索」。這兩支杖代表上帝關心祂的百姓(「榮美」)和祂給人希望(「聯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好牧人履行他的責任,除去無能的牧人,每一個月除去三個(8節)。不能肯定這三個壞牧人是指那三個統治者。

 

三. 無價值的牧人(15-17節)

 

先知扮演著一個無用的牧人。雖然如此,先知卻宣告上帝要在地上興起一個無價值的牧人,這個牧人完全不關心他的羊群。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會被興起,他完全不承擔管理人民的責任,而只把他們當作獲利的源頭。這敘述之後是一首報仇的短歌,歌中詩人向所有在無價值牧人統治下受傷和瞎眼的人民發出呼籲。這一段比較難解釋。可能最初先知宣講信息時,心裏想起一個無價值的人將興起。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人是誰。它可能指百姓拒絕好牧人後,將出現一個無用的牧人。不管怎樣,無用的牧人將要在上帝的審判下傾倒(17節)。

 

 

救贖的來臨

 

撒迦利亞書十章1-12

 

戰爭與和平的回音在這一章中繼續響著,這時也引進了一個新比喻:這是一個牧人的比喻。這個比喻有積極和消極的信息:

 

一. 缺少牧人(1-2節)

 

牧人的一個基本角色,是去引導他的羊群,到一個有青草的地方。但是犯罪的人到別處尋找生存之道。他們轉向家神(teraphim),占卜者,和作夢者,那些宣稱有特別能力預言未來者,以為這種虛假的人將帶領他們進入豐盛的牧場。他們被誤導了,變成了沒有牧者的羊,四處遊蕩。

 

二. 外來的牧人(3-5節)

 

比喻的信息現在改變了。「牧者」在古代近東是用來描寫統治者,王者和掌權者。而先知指出,上帝的憤怒是直接向這些外來的牧人發出,這些牧人對羊群的命運是不關心的。這些外來的牧人是外邦列國的領袖。他們不關心他們的「羊群」,因為他們對群羊的福利毫無同情之心,上帝的怒氣將要向他們發作。但是,上帝將親自牧養群羊,使這一群羊轉變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們有力地戰鬥著,因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5節),他們擊敗了那些以前統治他們的人。

 

三. 真正的牧人(6-12節)

 

這幾節經文中的「我」說明這些話是上帝直接說的。上帝要加強猶大國和救回「約瑟」(也就是以前的北國以色列)。逃難和被擄的將要回歸到他們的家園,那些軟弱的將要變成強壯。從遠方的國家,從南方和北方(埃及和敘利亞,見10節),上帝分散的百姓將被帶回來:這是一個救贖的信息。第六節:「我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

 

在新約,出現了這樣的牧人。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再來之王

 

  撒迦利亞書九章1-17節

  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顯示出與前面八章不同的氣息。語氣是不同的,在這裏沒有直接提及先知,這幾章可能是先知後期的作品。但是這幾章與前一部分並非沒有關聯。撒迦利亞對將來世界的看見,在這裏繼續著,並且更加精心地處理。

  第二部分又分成兩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信息」("An Oracle")為題,雖然希伯來文可以較貼切地譯作「負擔」(burden)。

  一方面,這幾章是針對當時的歷史,另一方面,它也指向將來。我們相信,這一部分所預言的遠象,是比當時的歷史更為重要。

  這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上帝的預言開始,攻擊各個外邦的國家,顯示上帝的審判由北方到南方。上帝審判哈得拉、大馬色,和哈馬、所有敘利亞的城市,接著南下向推羅、西頓這兩座沿海的城市。這兩個擁有大量財富的海港,在審判的日子將無能為力。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上帝的審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節),使它們陷入荒涼的狀態。最後,因為打敗了許多猶大的敵人,上帝將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外面安營(8節),在那裏保護它免受任何欺壓。

  這時,前面八個異象的戰爭氣氛,被這種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和平氣氛所改變。這座城市要因為她的王到來而歡欣,是謙卑地騎著驢子到來(9節)。彌賽亞的到來,在耶路撒冷標誌著新時代的降臨;戰爭的武器被拋棄掉,而她的 和平之 君將統治全世界。

  但是又突然地,和平的聲調又再一次被改變,被一種戰爭詩所取代;這種突然的改變可能反映一個新的仇敵的出現(相信是指希臘)(13節)。希臘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崛起,成為強國。但是這仇敵將被打敗,這樣上帝的群眾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得到和平。

  在先知的異象中,有一位王,他會把和平帶來。馬太福音(廿一5)和約翰福音(十二15)說明了這王是誰,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王。

   

我們要靠上帝恩典而活

 

基督徒常常禱告求主指引前面道路, 尤其像慈光歌之歌詞: “我不求主指引遙遠路程, 但求主一步一步引導!”

這樣似乎是很好, 其實聖經的啟示並非如此,祂將祂永恆的旨意清清楚楚寫明在聖經裡面: “要照所安排的, 在日期滿足的時候, 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 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 ”(以弗所書110) 這是上帝永恆的旨意, 也是我們生命與信仰的中心. 所以上帝在基督裡所預備的救恩, 是我們一生的依歸
   
舊約哈巴谷先知:“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 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也不效力, 田地不出糧食, 圈中絕了羊, 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 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 使我穩行在高處!”(哈巴谷書317~19


   
因此, 基督徒是靠上帝的恩典而活, 也是為上帝恩典而活, 讓我們的口常頌揚, 讓我們的心緊緊靠近主胸懷, 一生以上帝的道為依歸, 相信聖靈會將上帝的愛豐豐富富澆灌在我們裡面.

給惡人的五樣災禍

 

  哈巴谷書二章5-20節

  這一段經文的語調和形態,指出這不再是哈巴谷與上帝間私人對話的敘述。這一段包含著一個或者一系列的上帝宣講;這些話是對那個「狂傲」的人(5節)講的,可以假定是巴比倫帝國,但是作出宣告的背景,好像是在聖殿中(20節)。

  哈巴谷重新工作,從事公開的宣講,申述他蒙召作先知時所要宣布的上帝話語。不過當我們讀他宣佈的話,我們就看見這些話包含了一些對他私人問題的回應,特別是那些在一章十二至十三節中提出來的問題。先知曾經奇怪為何聖潔的上帝,會使用那個不聖潔的國家去審判比較不邪惡的百姓。當我們聆聽他的講話時,我們感覺到他現在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曾經應許給他的異象(二2-3)還一直沒有來到。

  先知的宣講在五至六節上半節引出來;這些引言是難以解釋的,部分原因是未確定如何翻譯它們,另外是因為它們可能含有謎語。這些話關係到那些軍事上威脅猶大的狂傲的外邦統治者;它包括了五段責備的詩歌,每一段都由「禍哉」或「有禍了」這個詞引出來,每一段都指出兩宗罪行和兩種結果:

  一. 第一個災禍的信息(6下半至8節)

  外邦的統治者好像搶奪人錢財的債主。他向一些人偷竊;向另外一些人,他用很少的貸款換取人家值錢的東西,趁別人有需要和有求於他時剝削別人,使自己發財。不久以後,先知肯定受壓迫者將會反抗。然後哈巴谷解釋他的暗喻:被掠奪的國家最後將要轉過來,並掠奪巴比倫國。早些時候,哈巴谷曾奇怪一個更邪惡的國家怎能作為上帝的工具,去審判較不邪惡的國家。現在他十分清楚的知道,審判的工具最終要成為受審判的對象;上帝的公義必獲成全。

  二. 第二個災禍的信息(9-11節)

  以隱喻的語言,先知宣布災禍將要臨到那些使用不法手段得到利益、把房子建在高處和保衛森嚴之地的人。他們設法獲得安全,但到頭來還要被這些建築所累。藉著這個隱喻的解釋,先知指出巴比倫皇室,或者王朝(隱喻中包含了一種文字遊戲)在尋求安全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它所要的安全。

  三. 第三個災禍的信息(12-14節)

  信息的焦點現在從皇室的建築物,轉到城市的建築物。那個建築在不義和流人血基礎上的城市必不會有繁榮;一切都必歸於無有。雖然先知是指著建造一座城市講的,但他的話可能是暗指建立一個帝國。巴比倫藉著他們的軍事擴張,想要建立一個當時統管全球的帝國,但是他們統治全球的目標基於邪惡和流無辜人之血;他們一面築造,事實上也一面在破壞自己所建成的。

  四. 第四個災禍的信息(15-17節)

  先知現在收窄他的焦點,從敵人的帝國目標,到他們令人討厭的實際行為。他指他們喝酒放蕩,使自己和鄰居蒙羞和墮落。但是也許先知所諷刺的,是對追求勢力的沈溺;沈迷在那種放蕩的權力把弄中,於是造成可怕的和放蕩的毀壞。但是正如以前一樣,先知指出,放任地使用暴力去傷害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兩方面,必將反過來作弄作惡的人(17節)。

  五. 第五個災禍的信息(18-19節)

  這第五個信息是關於偶像,而許多注釋家認為它與前面四個信息不很協調;他們認為它可能是由其他別的著者後來加進去的,這篇經文的來源並未能加以肯定。不過,雖然這種信息可以向任何拜偶像的人宣講,它與前面那些向巴比倫統治者所宣講的亦非不切題。我們從古代留下來的碑銘得知,巴比倫帝國把他們的成就歸功於他們的神祇。

 



上帝用異象回應

  哈巴谷書二章2-4節

  這個異象不但對哈巴谷眼前的問題適用,而且也適用於選民在邪惡的世界中,回應困難的生活經歷時,所不斷產生的問題。

  這位先知也被提醒說:這個異象可能需要經過一些日子才會來臨。

  對哈巴谷來說,延遲很自然使他感到不耐煩,而他必須學習去等候它,不過他得到保證:在上帝認為最適合的時間,這個異象將會來到。在這幾節經文中,上帝不僅提示了這個異象和它在歷史現實中緊密相關:不但這異象必定來到,而且它的應驗在時間和地點也是肯定的。

哈巴谷的爭辯

 

  哈巴谷書一章12節-二章1節

  哈巴谷已經發現上帝對他開始所問的問題所作出的回應,所引起的困難比所解答的問題更多。所以現在新的問題必須給予解決,而先知的處理方式必須仔細謹慎。

  哈巴谷以一種推理的方式對上帝的本性提出問題,並且他作出他自己的回應,從古詩歌中和希伯來人的信仰傳統中引出這種答案。上帝是從亙古而有的,祂是那聖者(12節)。

  上帝的確可以命定讓一個外邦的國家作審判的工具,並且因為祂百姓的罪惡,而用這種工具責罰他們。但是對哈巴谷來說,上帝的基本特性使他在理解上產生極嚴重的困難。

  上帝基本的特性是,祂必定不能容忍罪惡和錯誤的行為,並且允許它不受約束地氾濫!

  因此,祂怎麼能容許巴比倫像持有通行證般採取行動,去壓迫選民而不理呢?(13節)這是基本的問題。假定希伯來人是惡的,但巴比倫人肯定更加壞。使用一個外來的極端邪惡的國家,去懲罰一個只是較為不善良的國家,看來既不一致,在道德上也不完整。

  然後,先知把他的爭論進行到底,在十四至十七節進一步的暗喻中,到了誇張的地步,他說他的同胞好像海中的魚;他們隨便地游泳,但毫無方向的意識,因為看來上帝就是那樣造他們的。

  在另外一方面,巴比倫帝國好像漁船的船長。他用網把倒霉的魚捕獲到他的船上,並為他所捕獲的大魚小魚而高興。他的魚網變成他的上帝;它提供他所需的一切,而可憐的那些被他捕捉的魚,是無法拒抗他的權勢。

  這一段以哈巴谷站在守望台,並且等待從上帝來的下一個回應,作為本段的結束(二1)。

  



上帝第一次的回應

 

  哈巴谷書一章5-11節

  這幾節包含的一段講話,其中有兩個要點:一點是事實上,上帝正要採取行動;另一點是關於那個祂要用來作出行動的國家。那個答案乍看起來卻並不是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講話一開始帶著一種邀請:「觀看」(5節);雖然這段話描述先知要尋找的是甚麼,但含意是他不久就會親眼看見發生了甚麼。的確,上帝所描述的事件,已經在進行之中。現在先知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是上帝的一種行動,而不是歷史的偶然事件。

  接著敘述一種出現在人類歷史舞台上的新的超級力量──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她擁有強大的軍隊,並且有擴張的野心。經文稱這個鄰國作迦勒底(6節),也就是在南巴比倫的一些部落,他們曾經在公元前627年控制這個國家,策畫這個國家回歸,並使之從亞述人的控制下得自由。

  這個新興強大的巴比倫吞併和摧毀亞設(主前614年)及尼尼微(主前612年)這兩座大城,最後在迦基米施的戰爭中(主前605年)打垮了埃及人。在這種帝國復興進程中的某個階段,哈巴谷從上帝那裏得到記在這幾節中的信息。雖然他確實知道某些發生在當時世界的大事是甚麼,現在他清楚知道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上帝行動的一部分。

  巴比倫軍隊的勢力和強盛,在有力的詩歌裏表達出來(6-11節)。他們的軍隊能極迅速地行動,且行軍時殘酷無人道,毫無憐憫和顧惜之心。強暴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恐怖的氣氛像激震波一般在他們進迫前瀰漫著,但他們自己毫不懼怕敵人,所以他們的力量是驚人的。

  強暴已成為巴比倫人的上帝,他們為了它而生活,並向它敬拜。這就是上帝向先知講話的內容;對於煩擾哈巴谷的神學問題,這全然不是一種神學上的回應講詞。雖然這還未足夠去除掉先知心裏的煩亂,但是這對哈巴谷提供了答案的主要元素。

哈巴谷書的信息

 

  信息一開始就是他與上帝之間進行的對話。

  他問上帝,從他生活在猶大那個邪惡時代的背景,不義和強暴還要得勝多久呢?

  上帝回答說祂將使用迦勒底人,作為對在猶大中行不義和施暴的犯人的審判工具。

  但是上帝這樣回答引起了哈巴谷更多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它們。縱使選民是邪惡的,迦勒底人不是更壞嗎?一位善良的上帝怎麼能使用一個邪惡的國家去懲罰比較次惡的國家呢?

  他所得到的答案,只部分地解決先知的矛盾:這個鄰國在完成了他們的角色後也要受審判,而在猶大的正義遺民,將因為實踐堅定的信心,能得到支持並生存下去。

  對話的主題,在最後的禱告和讚美的話中集中在一起(三章)。

哈巴谷書之注釋的問題

 

  這卷書看來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二章,它們大概收集了先知的宣講;而第二部分(三章)看來是詩歌和禱告,有些類似詩篇的內容。兩部分都有以先知的名字寫成的序言(一1,三1)。

  有許多學者提議,這卷書必須從禮拜儀式的見解來注釋:如果哈巴谷是一位聖殿的先知,也許這本書是準備在聖殿中使用的。認為那些禮儀是由不同的宣講者在第一、二章中交替說出;而第三章的詩歌或者禱告,應該是供給會眾使用的。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把哈巴谷的中心放在宗教方面,特別是異象方面的經歷更為適合。不管怎樣,這卷書的第三章,後來卻在聖殿的敬拜中常被使用。

  這裡所指的「迦勒底人」(一6)是比較難解的。相信是指主前第七世紀最後二十五年(主前625年)使巴比倫帝國回復勢力的強大民族。但是誰是一章四節所指的「惡人」呢?他們是否是將被巴比倫(或者迦勒底人)攻佔的亞述呢?或者他們是指那些以惡行壓迫自己同胞的猶太人呢?多數的學者認為是行惡的猶太人。

哈巴谷的詩篇

  哈巴谷書三章1-19節

  哈巴谷書以一篇禱文作結束(1節;禱告一詞譯作詩篇更近原意,因為它使用了好像詩篇那樣的標題)。這一段很像聖經中的詩篇。它以一個詩的標題開始(三1),結束部分也有一些音樂安排的指示。「細拉」這個詞在本章中用過三次(見小字體);雖然不能肯定它的意思,但它的存在,指出這些詩歌是用在聖殿的公共崇拜中。

  詩歌的內容包含著許多類似其他希伯來詩的特點,這些詩有些遠比哈巴谷的時代為早。這篇詩歌引出古老希伯來信心的傳統,表達了著者所看到的上帝榮耀的異象。關於這一段是否哈巴谷所寫,曾有些爭議,而依證據來看,肯定的結論是難於達成的。但是很可能我們可以將這首詩解釋為真正是這位先知所寫的文章。作為在聖殿中事奉的專職先知,聖殿中的詩歌必然從他而來。但是這首詩更適合於編在先知書中,而不放在詩篇中,是因為它的內容大致上使它更適合在以色列的敬拜中使用;而且它與哈巴谷在前面兩章中論及對上帝的特殊經歷也有更密切的聯繫。

  先知在回應向上帝所提出的問題時,曾被吩咐要等候一個異象並在當它來到時把它記錄下來(二2-3)。在這首詩中,我們沒有找到太多關於回應這個異象的詩詞。這個異象清楚地取用一種神聖顯現(theophany)的形式,而這首詩記載了上帝的顯現,以活潑的詩句,描寫上帝存在於自然界和各國中的果效。

  這對神聖顯現的描述,充滿對上帝從前為祂子民而出現的回憶。這首詩的基本內容(3-15節)暗喻希伯來人在出埃及時與上帝一起的經歷,也涉及在西乃山,和在曠野流浪時期的經歷。在那些古時的日子裏,上帝曾與祂的百姓同在;自然界的力量曾與上帝聯盟,把所有反對選民的人的力量都廢除掉。上帝曾為拯救他的百姓而行動過(14節),打敗所有他們的敵人。但對引述過去不單是要在回憶中記念,也要藉此對將來有所期望;上帝所已經作過的,祂必再照樣作。這樣,我們開始覺察到這篇突出的詩,不僅是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而且是帶到其高峰。

  上帝的異象增強了聽眾的信心,相信以色列將要再次像過往那樣得蒙拯救。早些年代,上帝曾經常常從困難和敵人手中拯救祂的百姓;哈巴谷祈求在祂的時間,「在這些年間」(2節),古時那種拯救將變成現在的事實。而這個在開始時的禱告,在這首詩結束時轉變成信心:「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16節)促使禱告轉變成信心的,就是所看見的異象。上帝在過去所行的,也是祂現在要再一次要做的。

  本書以一個被經歷折磨著的人糾纏不休的問題為開始,最後以一種歡喜快樂的陳述作結(17-19節)。這種喜樂的表達在它的背景中是值得注意的;它不是被描寫為一種處境暢順的結果,而是當那些所有通常令人愉快的事情都失落時(17節),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喜樂。在灰心失望當中,在缺少各種上帝的賜福記號時,哈巴谷能夠喜樂,因為上帝「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19節)再一次,這是一種上帝的異象,這異象使先知能夠轉變他的環境,並且發出讚美的聲音。沒有異象,人民就沉溺;但是哈巴谷肯定確實有一個異象,人民因此可以繁榮昌盛。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將來的祝福

 

約珥書二章28-32節

 

現在講到將來的應許。這些話顯然是屬於約珥時代以後的事。在這裏用「以後」兩個字,放在廿八節的開頭,表示以下這些內容,在時間上是指前面預言的祝福之後。它很清楚指一個中間時期,在時間上尚未確定的將來;也就是這裏所說的「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節)。

 

耶和華的日子,先知早些時候已經預見它要威脅猶大(二1-2),現在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日子不但對猶大是幽暗和悲傷的,就是對世界各國,也都有同樣的威脅(第三章)。

 

但在這個日子來到以前,先知預言還有一個中間的時期存在,在這個時期中,要充滿上帝所應許將來的祝福。

 

一. 這些經文的原意,是約珥對在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講的話。這些居民剛剛熬過他們的國家所遭遇的危機,雖然上帝已經應許復興他們(二18-27),但是百姓仍然處在蝗災造成的破壞和貧乏之中。對於這些百姓,先知把上帝的話語傳達給他們。

 

上帝將要把祂的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那個日子將要來臨。在舊約中的這個「靈」字有各種不同用法;本文中,注意到這個靈與預言的密切聯結。上帝的靈是上帝的能力,生命能力;在這情況下,上帝的靈是神聖的能力,使得先知能講預言。

 

而先知所講的預言,又是上帝向祂的百姓用各種方式所宣佈的話語之一。廿八節指出,上帝的靈的澆灌,是在「凡有血氣的」身上;這句話再一次告訴我們這一段的意義,清楚指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或者猶太人)將來講的。

 

這種特別有所指,在下文中清楚表示出來,他們包括兒子和女兒,老的和少的,男僕人和使女。在開始的舉例中,預言一點都沒有超出上帝的選民,去向全世界宣佈的意思。它只是打破一些社會階層的區分,比如男、女、老、少,主人和僕人等之分。

 

預言的第一部分,在宣佈上帝的靈將要降下時提及許多不同的人,其含義是:由於上帝的靈豐富澆下,百姓作為一個整體,生活將發生改變。如果認為約珥書寫於主前第六世紀的後半葉是正確的話,這些預言宣佈的當時,可能是先知的宣講極稀少的日子;在另一方面約珥所指將來的時代,正是會充滿先知的宣告的時代。

 

這樣,這第一部分的信息便充滿了將來的應許:前面的預言已經指出,乾旱之後將有豐富的雨水降下;現在先知進一步指出,將來對上帝的話語的乾旱,也將要因聖靈如沛雨而結果子。

 

然而先知看到的將來比這更遠:在耶和華的日子未到來以前,將要發生一些不尋常的自然現象,包括太陽的失光,和月亮的變色。在這些大而可畏的日子裏,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卻要得救和得安全。

 

我們不能肯定約珥的聽眾對這番說話作何理解。直至不久以前,他們還以為耶和華的日子似乎即將要介入他們的時代和歷史。現在他們可明白,這日子還很遙遠。不過,這日子始終是要臨到的。他們也明白到,那日子的性質已有所改變。它不再單是威嚇和審判的日子。審判和災禍仍要出現(見第三章),但在這日子同時也可找到平安。

 

在未來的威脅來臨之先,上帝將會施恩,澆灌祂的靈,賜予新生命的應許。約珥的聽眾很難會將這些事串連而推算出一個末世的時序,但至少他們似乎是充滿了盼望。雖然如此,從後來的歷史看來,我們知道約珥所提及的遠景與他的時代並不接近,而他在宣講之當時,很難會掌握到年代的演進。故此,這些話在初次傳講之時,其主要目的是要給予人一個對將來概略的盼望。

 

二. 從新約的角度來讀約珥的這一部分預言,我們能讀出一個嶄新的意思,遠超過先知的時代所能理解和接受。

 

在新約聖經中多次引用或提及這些話(見可十三24;羅十13);但是最集中的解釋這些話,要舉彼得在五旬節講道中所論及的(徒五17-21)。彼得在他的講章中,把約珥的預言當作主要內容,並把它與耶穌、以及五旬節聖靈降臨連繫起來(徒二1-4)。預言所指的聖靈,使信徒能講各國的方言,因此它使得福音能打破語言的限制,去使和國人民了解並接受。

 

我們從新約的記載可以看到,約珥提前幾百年講到「教會的誕生」(也許是完全無意的)。他對那些曾經被蝗蟲蹂躪的人們,提供他們看見上帝在這個世界工作的遠景;祂將扭轉歷史的過程,使聖靈自由地賜下來。

 

在教會裏面,我們帶著感恩和讚美的心靈,去回顧五旬節聖靈的降臨。作為現代的約珥,我們要及時向前觀望。約珥的信息不但對現在,就是對將來也是有意義的。我們要時時回顧,在先知約珥這發人深省的話中,不但有現在的,也包含有將來的希望在內,它們值得我們去研究並掌握。

 

 

呼喚悔改

 

約珥書二章12-17節

 

現在先知更進一步從積極方面來闡述,他號召人們悔改,因為這樣也許是唯一可避免災難威脅的方法。當一個讀者或者聽眾悔改,最重要的是記住呼召發出的背景,因為正是豫感到一種威脅,使之覺得危難臨頭,並且考慮悔改。我們在研讀的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到先知教導悔改的三個步驟(或者三幅圖畫):

 

一. 悔改的邀請(12-14節)。

 

信息一開始,就引用上帝自己的話,說:「你們應當……一心歸向我。」(12節)

 

然後先知加上他自己的告誡,敦促百姓悔改歸向上帝。注意這裏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的。早些時候,約珥警告人們,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到了;現在,正是這位耶和華,默示預言的主,祂開始向祂的百姓發出邀請,要他們離開罪惡的道路,歸向獨一真神。而先知自己鼓勵的話隨在後面,是基於以下不尋常的理由:因為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並且對祂的百姓有豐盛的慈愛。

 

審判是百姓倔強、反叛的結果,他們堅決拒絕歸向上帝;這常常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要公義的上帝消除祂的憤怒,只有當他們悔改歸向祂,走信心的道路。

 

他們甚麼時候悔改,上帝也要「懊悔」;那就是說,祂將要止息憤怒和審判,並再一次施行憐憫。當這種情形出現之時,正常生活的祝福也將重新恢復起來,百姓也將有足夠的供物,獻給耶和華作各種感恩祭(14節下半)。

 

二. 悔改的行動(15-16節)。

 

先知清楚知道,單單邀請人悔改是不夠的,必須有悔改的行動表現出來,藉以激勵他們真實的悔改。因此祂再一次要求錫安吹角。這一次吹角不是警告一支神秘的軍隊臨近(見二1),而是呼召百姓聚集,宣告一個嚴肅的國民大會。

 

這個國家(經文中只用耶路撒冷居民的稱呼)現在召集了一個公眾的大會;在會上宣佈禁食,因為這次會議將要產生和決定公開的悔改行動。藉著行洗濯之禮,百姓人人自潔;外表的清潔表明內心有清潔的願望。所有的人都要出席這次會議,包括長老(中文聖經譯作『老者』),他們是百姓的領袖;還有孩童和吃奶的嬰兒,他們也被帶來參加。他們雖然難以對國家面臨的危險,負任何責任,但是他們的將來卻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

 

就是那些新婚的,他們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不出席會議,然而卻都參加了;因為他們有沒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丈夫或妻子,完全取決於這次嚴肅會禁食的結果。

 

三. 悔改的禱告(17節)。

 

最後,先知做了一個禱告;在這個禱告裏,約珥用了第一人稱,像是直接向上帝發出的,但事實上卻是教導祭司在悔改的大會上發出的。禱告可分為兩部分:

 

(甲)首先,他們懇求主顧惜、寬恕祂的百姓,也就是施行祂的憐憫,放棄審判,作為對百姓悔改行動的回應。

 

(乙)其次,先知進一步陳明上帝要施憐憫的原因,它是為了免得百姓在列邦中成為『羞辱』。

 

這個禱告的第二部分,不是簡單的只是祈求上帝顧惜他們,免得他們在外邦人的眼中蒙羞辱;這個第二部分的禱告,它是暗指以色列存在的目的:上帝的選民是祂藉以向其他國家啟示祂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審判中他們垮台了,別人將要問:『上帝在那裏呢?』他們要以為以色列的上帝不存在,這樣,上帝在世界上的目的將受到阻礙。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約珥書二章1-11節

 

現在先知宣佈一個從上帝而來關於將來的宣講;在這個宣講裏,他把可怕的過去和黑暗的將來編在一起。

 

這一段的主題是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在開頭的兩節(1-2節)中,在宣講一開始就托了出來,又在這一段的最後一節(11節)中陳述。但是這一段的中心內容,仍然回到蝗災的話題上(3-10節);然而,進一步仔細考察發現,先知用以講論他們最近經歷的蝗災的言詞,現在已經轉用於生動的描寫即將來臨審判的日子。

 

這樣,在第一節開始的吹角警告,是指著將來,而不是指過去。先知小心地選擇用詞,去繪畫一座即將被圍攻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耶路撒冷,或者錫安;這座城的守望者奉命去吹他們的角,藉以警告所有居民,敵人進攻的危險迫在眼前。但是在這裏吹角發出警告進攻這座城市的,不是敵人的軍隊,而是一隊天使天軍,他們的來到表示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已經臨近了。這個日子被描寫成黑暗和幽冥,大隊的聯軍迫近包圍耶路撒冷的密雲烏黑的日子。這一個事件被啟示為獨一無二,從來沒有發生過,並且以後也永不再會有的(2節下半)。

 

逐漸地,先知語氣改變了,他一方面繼續去描述即將來臨的天軍,另一方面喚起人們想起最近發生的蝗災。這樣,過去的可怕經歷和將來審判的聯繫,在先知的教導中變得十分清楚。最近的蝗蟲入侵,本身是十分恐怖的,但只是未來更加可怕的事件的陰影;如果過去所有的災難,只是將來的一種象徵,那麼,耶和華的日子就的確是更加大而可畏了。

 

把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的情形,描述比喻為蝗災,用意是說其全面的毀滅和不可改變的進程。在三至十節中所用的語言,是為了使人想起蝗蟲的強烈破壞情形。牠們的蹂躪好像火燄,強烈而迅速地向前瀰漫,留下火燄燒過的大地成為荒涼的曠野。正如一隊蝗蟲,行進菜園良田,使之變為不長蔬菜的荒蕪之地,末世的天軍經過之處,亦盡施毀滅。先知繼續描述下去,他感到那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有次序且不吉祥,直闖整個大地,沒有一個地方能倖免,沒有一樣能逃避,它勝過所有的防寨,致使整個的宇宙都震撼起來,日月無光,天昏地暗!

 

先知講的信息的強而有力,不僅在於他使詩的語言貫穿他所講的,而且喚起聽眾聯想將來、回憶過去。他們最近經歷蝗蟲的毀滅,現在,藉著警告有更可怕的災難,耶和華的日子臨近,它將突然改變以後的時間和歷史!好像先知所描述的那樣,那日將具有末世的特徵,它不像他們最近遭遇的蝗災,它將遠比蝗災嚴重得多,遠超過人的語言所能說明。

 

先知除了警告那日不可避免一定要來到以外,在這段開始時,先知也提供一線的希望,雖然沒有舉出具體的內容,但在第一節吹角響起大聲時,如果聽者接受這種警告,也許還不致太遲。因為既然來臨的是耶和華的日子,惟獨耶和華自己定了這個日子,祂也能使之轉移。

 


災害預告命運

 

約珥書一章13-20節

 

現在先知邀請為國家哀哭的目標更加清楚,他邀請那些意識到國家危機的祭司和國家領袖(13-14節)去哀號,並且告訴他們悲哀的原因(15-18節),以及在開始禱告時存在的情況(19-20節)。

 

一. 呼籲定立一段「國哀期」的演講,首先對兩種人發出:第一種是祭司和殿中負責敬拜和事奉者。先知叫他們穿上麻布衣服,日夜披著它們;這種悲哀的裝束對比祭司在聖殿中華麗的裝飾,將顯得多麼淒涼。麻布衣代表物質生活方面和屬靈方面,兩方面都貧窮。除了對祭司這樣講,先知對國家的領袖也這樣的要求(14節);他們作為國家的領導,必須對所有的人民負責。

 

二. 約珥宣佈了他這樣號召的理由,不是因為蝗災造成的大破壞,而是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故(15節)。蝗蟲的蹂躪確實是那日子臨近的預兆。遭遇蝗蟲,經過災害,使人想起那可怕的日子已經來到了。當約珥提及「耶和華的日子」時,他的聽眾知道他指的是甚麼,因為阿摩司(五18)和其他先知,都論到那可怕的日子的特徵。蝗災只是一種預告,更大的威脅正在他們的歷史進程中。

 

三. 最後,先知作了一個禱告,雖然有一點失望,他還是揚聲為牧場、曠野,和其間的動物向上帝求告。但是因為先知的眼睛看到的更多,所以他的沮喪比自然界更大;越過被火燒一般的牧場和乾涸的溪水,以及他所意識到威脅,先知對上帝說:「耶和華阿,我向你求告。」

 

 

 

蝗蟲的災害

 

約珥書一章1-12節

 

這本書的開頭比其他先知書都更簡化;只告訴我們先知的名字:毗士珥的兒子約珥,而沒有指明任何有關他生活的時代和背景資料。

 

「耶和華的話……」(1節)

 

這幾個字清楚表明,這是一本先知書,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向祂的選民默示。

 

先知的信息的持續性,在開始所講的幾句話中(2-3節),已經清楚表明出來。先知呼喚老年人和他那個時代的人聽他的話,並告訴他們,要依次向他們的子孫傳授這些話,藉著一代傳一代,使得這些信息代代相傳。

 

其次,先知是以摘要的形式介紹那些喚起他傳和教的事件:一次大的蝗災來臨,並且毀壞了地裏的莊稼(4節)。這個事件在先知稍後的傳道中,講得更加詳細;但是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以幾行有力的詩宣佈出來。第四節所用的詞,曾經引起爭論:剪蟲、蝗蟲、蝻子、螞蚱。

 

到底這些詞是不是指四種不同的蝗蟲呢?或者是指一種蝗蟲的不同發育階段,從孵化到幼蟲,從蛹到蝶呢?相信是用來描述蝗災蹂躝發展階段。這幾行詩像是表明蝗蟲從卵開始的發育階段。在巴勒斯坦發生的各種蝗災顯示,當蝗蟲飛來時,牠們開始並不吃莊稼,只是忙於產卵在地裏。然後,經過幾個星期的孵化,小蟲長出來了,牠們才貪婪地吃,並且毀壞牠們路過的地方所有的植物。蝗蟲產卵孵化小蟲的時間,常發生在五至六月。

 

宣佈了這件事,接著先知向各個階層演講了,呼籲他們哀號,因為災禍要臨到他們身上。先知在這裏所用的語言,好像王的使者在國家危機時,奉命及時出去,號召人民注意國家悲哀的來臨。先知在以下經文中向三種人演講:

 

一. 醉酒的人(5-6節)。

 

用一種諷刺的語言,先知在這裏喚醒酒醉的人,提醒他們為國家的災難哀哭。面對著大災難,許多人可能會飲酒來尋找安慰。但是因為自然界的危機,使得葡萄的收成受到破壞,因此不再有酒飲。蝗蟲不僅吃果實,而且吃樹枝、樹皮,留下白色的樹幹在牠們經過的路上。這些盡都在詩中描寫出來。

 

先知要人哀號首先從酒醉的人開始,這可能說明約珥時代的社會特徵:飲醉酒可能成為該社會的普遍現象,因此災害將要減少飲酒。

 

二. 年輕的婦女死喪丈夫(8-10節)。

 

這先知演講的第二個對象可能是耶路撒冷和它的聖殿,但是語言上好像是指年輕的婦女死去未婚夫的悲哀。蝗災的結果,使得正常情況下,帶供物到耶路撒冷聖殿去不再可能;祭司和傳道者,那些以獻祭給上帝為其職責的人,現在沒有甚麼可獻了。先知清楚地說明,糧食和水果欠收的情況,己遍及整個經濟體制,包括在聖殿中的敬拜。說明上帝不再施恩和祝福這個國家,再沒有甚麼可奉獻的了。

 

三. 農夫(11-12節)。

 

最後先知對農夫講,所有他們的莊稼和水果都已死亡;所有他們的勞苦和等待地裏的出產,都成徒然。

 

 

約珥書之作者、日期、和背景

 

以他的名字為書名的這位先知,叫做「毗士珥的兒子約珥。」(一1節)

 

雖然約珥這個名字在舊約時代是相當普通的一個名字,但是除了本書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對毗士珥的兒子約珥無法作進一步的了解。他很可能是在猶大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而猶大的耶路撒冷正是本書所論述的對象。

 

約珥可能是一位祭司,或者像某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他是一位崇拜的先知(Cult-prophet),但沒有甚麼確實的證據。也可以假定約珥是受過一定教育的,因為他的詩很有分量,他的話有引用其他先知的著作或言論。

 

因為我們無法確知這個人,我們同樣也無法確知他作先知傳道的日期。本書開始的一節不能確定事情發生的日期,它不像其他先知書的開頭那樣,提供我們時代背景。要根據本書中記載的少數歷史事件的推測而得。

 

約珥傳道的日期曾被確定為主前第九世紀,第七世紀,甚至第六世紀!一般認為先知傳道的日期,是在主前第六世紀的最後二十年。如果這個結論是對的話,先知傳道大概發生在耶路撒冷,在被擄歸回的早期。但是這也沒法確定。

 

雖然先知傳道的日期一直是個秘密,但是先知傳講的事件,至少從人的角度看來,卻是十分清楚的:它是關於蝗蟲之災的可怕經歷。先知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描述最近由於蝗蟲蹂躪引起的經歷(一2-27節),並以此為他作先知傳道的起點。

 

先知描述蝗蟲入侵困擾猶大的真實性是不需要懷疑的,雖然在較舊的注釋中趨於把蝗災視為一種象徵或者比喻。

 


約珥書的神學

         保守派學者認為約珥書於主前9至5世紀成書,而較近期的學者則傾向把日期定於接近5世紀的後期。其中一個支持較後日期的重要證據是本書似乎引用了較早期的舊約作品。

        我們對約珥的認識,僅限於書中所提供的資料:他是毗土珥的兒子,居住在耶路撒冷或附近的地區。我們沒有理由把他與舊約其他地方所提及的同名人物混為一談。

        和其他先知一樣,約珥並沒有系統地闡述其神學。不過,只要追溯約珥所挑選的主題,我們便不難正確地找出他在神學上的獨特見解——預言上帝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

    【上帝】

        上帝既是以色列的耶和華上帝,也是列國的審判者。全能者(一15)掌管那快來進侵和帶來毀滅的蝗蟲,它們就是聽命於祂的軍隊(二11)。祂同樣可以趕走它們(二20),行大事(二21)和奇事(二26)。祂驅動天上的能量來履行祂的旨意(二31,三15),又對列國進行審判(三2、12)。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二27)。

    【上帝的百姓】

        約珥所抱的正是舊約一般的觀念,認為耶和華與耶路撒冷和猶大的百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他們是祂的民(二17-19、26-27,三2-3、16),祂是他們的上帝(一16,二13-14,三17)。他們是他的產業(二17,三2),他們的財產是屬於祂的(三5)。他們的地是祂的(一6,二 18,三2),地的出產也是屬他的(一7)。

        約珥的確沒有詳述上帝昔日與列祖的關係、在埃及為奴、出埃及的過程、上帝在西乃山上的顯現和征服迦南地等偉大的作為。他亦沒有提及律法、獻祭、君王、智慧的傳統或舊約信仰其他廣為人知的事情。然而,我們卻不可以過分強調這種緘默,彷彿他脫離了現實,又或是以為上述事件一就是從來沒有產生過任何影響力,一就是該影響力在他當時已不復存在。約珥其實有引用舊約其他書卷的教導,尤其是申命記和俄巴底亞書,同時,他亦明顯採用與上帝住在祂的聖山——錫安(二1,三16-17、21)——和祂的聖殿(一9、13-16)有關之傳統說法。而且,這個上帝住在錫安/耶路撒冷的傳統說法,亦是從一個更宏觀和更古老的傳統來 理解的,那就是上帝住在以色列中間(二27,三2、16)。約珥展示出他深深明白到在他的社區之中,以及他的同胞與所處的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休戚相關的緊 密關係。蝗蟲的災害禍延人類(一5)、大地(一10)和野獸(一18-20)。復興亦相應地全面臨到他們(二21-22,三18)。他呼籲悔改的對象包括全民(二16),就正如蝗蟲損害的是全國的百姓(一2)。

    【耶和華的日子】

        從本書首次提及這主題的時候,只簡單地稱之為『那日子』(一15)這事實,便大概顯示出它是一個既定的觀念,在約珥向他的同胞形容將臨的危機之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引用諸如阿摩司(五8-20)、俄巴底亞(15節)或西番雅(一7、14)等較早期先知的信息。而且,究竟約珥在結論中是把破壞力驚人的 蝗禍視為耶和華的日子真正臨到,抑或只是作為一種警報,預告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可能也引起爭論。不過,我們至少可肯定,有關耶和華的日子這觀念並不僅限於 這災害。因為不管目前的災難是如何可怕,之後上帝還有另一次更使人驚懼的審判,影響所及,不單是猶大,更是列國(三14),耶和華的百姓卻得以保存(二 32,三16)。

        儘管目前的災禍和將來耶和華的日子出現在不同的時間,作者卻以極為近似的措辭來形容兩者,包括不正常的宇宙現象(二10、30-31,三16), 並即將臨近的迫切感覺(二1,三14)。那屬於將來的耶和華的日子好像快要臨到,所產生的迫切感,大概可以理解為從先知約珥的角度看來,時間已經愈縮愈 短。新約亦再次出現有關宇宙現象的論述,例如,在主預言將來事件的片段(可十三24;路二十一26)和在啟示錄中(啟六l2)。

    【犯罪和悔改】

        約珥似乎沒有像其他先知一樣嚴斥同胞的罪行。然而,這只是一個表象。約珥清楚知道列國的罪行(三2-7、19)。他之所以沒有指出猶大的罪行,大概是因為他已經被逼面對嚴重的蝗禍,這危機背後的主因已不用多言。此外,有些人會認為,第一章所提到的三類人,是因為他們所犯的罪而特別被突顯出來的,他們分別是酒醉的人(一5)、農夫(他們可能為求豐收而參與祭祀偶像的儀式[一11])和祭司(他們沒有在信仰上帶領國家[一13])。而且,除非已預先假定整個國家都犯了罪,否則發出悔改的呼籲便完全沒有道理。由於我們看見約珥勸他們內心悔改,而並非單單撕裂外面的衣裳(二13),所以,他們的罪很可能是在於徒具宗教的形式。

        故此,真正的悔改必須出自誠心,必須包括以行動回轉歸向耶和華,並重拾祂的標準作為生活準則(二13);當然,這亦是基於上帝可能會接納人這樣歸向祂。上帝願意接納人的悔改,是完全符合上帝那滿有恩典和憐憫的屬性(二l3),不過,祂卻不一定要這樣做不可(『也未可知?』二14)。人即使真誠悔改,上帝如何回應至終也是祂的主權。再者,約珥強調內心的悔改,卻不可錯解為毋須理會較正式的宗教層面,或以為著重這個層面是錯的。他勸人要從內心流露悔意,但同時 亦要透過哭泣(二12)、禁食(二12、15)、在聖殿聚會(二15)和在宗教人員的帶領下公禱(二17)等宗教形式表達出來。

    【救恩】

         就本書的情況而言,上帝接納了百姓的悔改,彌補他們在物質上的損失(二23-26)。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先知約珥仍堅持百姓最終的好處乃在於上帝本身,而非擁有財產。他們要因著耶和華而喜樂(二23),只有祂的名值得他們讚美(二26)。

        約珥進一步宣告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二32),其最初的意思很可能是指到:凡求告耶和華名的人,當自然界在耶和華的日子出現可怕景象的時候,將得蒙拯救。然而,鑑於前面提到上帝喜愛人有深切痛悔的心,所以,我們不能排除這句話亦可能包括在主審判罪惡的時候得著拯救。使徒行傳二章21節和羅馬 書十章13節顯然是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和應用這段經文。

    【上帝的靈】

        對於約珥宣佈『上帝澆灌祂的靈』(二28-29)這句話,可以從三方面來作分析。

        澆灌的程度『澆灌』這個字詞很可能是用以顯示上帝的慷慨和恩慈。綜觀此字詞在舊約的用法,一般是指到完全的傾倒,或至少是豐富的或奢侈的傾倒,甚至超過所需。

        澆灌的對象除了『凡有血氣的』這幾個字詞,還有『你們』這個字詞亦顯示了澆灌的對象。因此,像『你們的兒女』這句話,不可能是一視同仁地用以指到 全人類。取而代之,這首先是指到猶大——不論是所有以色列人,或是各類和各階層的以色列人,又或主要是以色列人但同時亦涵蓋某些外邦人。在這三個可能性中,最後哪個能成立,要在乎第29節所提到的僕人需假定為非以色列人。可是,這似乎作出過分假定。非以色列人的奴僕通常會歸化成為真正的以色列人。而且,歷史中亦出現過某些片段,是以色列人本身可能成為同胞的奴僕。在被擄後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尼五5、8);倘若一般採納約珥書是在被擄後成書是正確的話,上述的事實就關係重大了。若然第三個可能性似乎難以成立,其他兩個則在文法上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澆灌的結果經文指出受靈澆灌的人要說預言和做異夢或見異象。這幾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主要是由於約珥的宣告來得相當突然,在概念上與書中前 面的內容沒有任何明顯的關係。因此,很多時候便要在其他經文:民數記十一章29節、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以西結書三十六章26至27節或使徒行傳二章,找尋對約珥書的解釋。但由於這方法可能冒上把原來沒有的元素強行歸入約珥書的危險,當前的取向將會是先行思考原來的經文,再將它們連同其他經文一同解釋。

        若假定異夢和異象純粹是書寫時修辭上的變化,那麼,隨著上帝的靈的澆灌,將出現預言和異夢/異像這兩個現象——前者指到上帝信息的宣示,而後者則是上帝信息的接收。若經文的表達方式是強調接收,便頗令人存疑,因為假使說預言只屬於次要位置,作者大概也不會將它排於最先。此外,在舊約,接收信息的正確方式,比不上信息確實是出於耶和華,以及人要如實地宣告來得重要。因此,約珥是在宣告上帝的百姓將會忠心地傳講上帝的道。

        這段簡單的描述並沒有說明要向甚麼對象傳講信息。根據推斷,對象一就是上帝的百姓,一就是列國,亦有可能是包含兩者。有人認為,從經文提到因著耶和華的呼召而得著平安的那些人(二32),以及上帝有時會藉著先知的工作來發出祂的呼召這個事實(耶三十五15-17),可支持信息是向列國宣講的。另一方面,我們卻必須承認,由於許多解經家並不認為二章32節是指列國,縱然得到新約應用此經文的方式所支持,這種引經的解釋充其量只屬於臆測。此外,要對二章32節作出任何解釋,都必須克服其語句結構過於粗略的問題。不過,我們亦不能排除經文確有可能暗示向列國傳講上帝的道。

        舊約先知所宣講的信息內容,會因應情況而異。預言的內容可以是向耶和華發出感恩和頌讚(代上二十五3),但這是極鮮有的例子。典型的預言一般是發出惡兆和警告的信息(耶二十六9,二十八8,三十二3),或是勸勉和盼望的話(耶三十七19;結十三16,三十七4)。我們應該按此主線來找出它在約珥書的含義。因此,單是按照二章28至32節的意思來理解,上帝將祂的靈澆灌人,為的是使人忠心傳講那警告和勸勉的話。

        為數極多的解經家將這段經文與民數記十一章29節混為一談,認為約珥所宣告的,正是摩西的願望成真——耶和華的所有百姓都有上帝的靈在身上,成為先知。然而,這種引經據典的價值卻頗成疑問。首先,眾長老所講的預言在性質上,可以說是不具代表性的,民數記完全沒有表示他們的預言是一種宣講。此外,這節經文究竟是否一如解經家所認為,摩西確有此願望,仍是未可肯定的。也許,摩西只是拒絕應約書亞的要求,採取任何粗暴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威。

        它與以西結書三十六章26至27節的關係卻獲得普遍認同。不過,在以西結書,上帝的靈的同在,帶來的結果是聽從上帝的話,相比之下,在約珥書則是傳講上帝的話。兩者的確並非互相排斥,但亦非互相等同。

        若然從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的角度來解釋約珥的預言,也會出現同一個困難;而且,還得考慮另一個事實,就是耶利米的預言與聖靈並沒有明確 的關係。至於其他的舊約經文(賽四十四3;結三十九29;亞十二1O),亦因為本身相當籠統,對於聖靈澆灌的結果寫得不夠具體,於是對於解釋約珥書這段經 文無大幫助。

    【約珥書和新約】

        約珥的預言被新約作者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情況相當普遍,在應用它的時候亦偶有改動。當中最主要的經文當然是使徒行傳二章16至39節;該處指出那很可能包括一百二十位婦女(徒一14)、少年和卑微的窮人(徒一5,二1),藉著講述上帝偉大的作為(11節),至少已經部分應驗了耶穌澆灌這恩賜(二 33)。使徒行傳二章39節與約珥書二章32節遙相呼應,一同帶出聖靈的恩賜和上帝的呼召,雖然這裡仍未見呼召伸展至外邦人(徒二5)。不過,情況在使徒行傳十章45節便產生了變化,聖靈在那裡『澆』在外邦信徒身上。他們既說預言,又稱讚上帝的表現(46節),可能是約珥書中『你們……要說預言』的另一種形 式。羅馬書五章5節亦再次將約珥的話應用在外邦人身上;這節經文雖然表達得稍為累贅,但總意是說上帝因著祂的愛,已經將祂的靈澆在所有信徒的心中。提多書三章6節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意念。羅馬書十章13節則從另一個角度來引用約珥書這段經文,同樣延伸至外邦人信徒的身上;那『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的應 許,同時適用於猶太人和希臘人身上(12節)。最後,加拉太書三章28節大體上是呼應約珥的觀念,那裡指出人的宗教背景、國籍、社會地位,或性別等因素, 皆不能限制人去擁有上帝的靈。

 

耶和華的日子

 

約珥書的中心主題在強調「耶和華的日子」或「主的日子」這獨特的末世論用語。這主題常出現在先知文學裡面。

 

「耶和華的日子」常以戰爭作背景,涉及上帝的權柄、干預、裁決等意義。它的神學意思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是上帝必定掌權,擊敗邪惡勢力。

第二是處理神義論(Theodicy)的問題,邪惡會被嚴懲,行惡者最終會得到應得之報應,正義終會伸張,並賜福給信靠祂的人。

第三是那日的來到,信徒要活在上帝的亮光中。

故此,「耶和華的日子」臨近,雖然是審判的日子,也是得拯救的機會,是盼望的時刻。

David Prior將約珥書分成四部份:


一、先知的呼喊(1:1~20),


二、悔改歸回耶和華(2:1~17),

三、在上帝裡的喜樂(2:18~32),

四、敬畏耶和華(3:1~21)。

從這的分段可看到約珥書的信息,即在提醒以色列的子民和今天的信徒,要醒悟、自潔,從心裡悔改,切實遵從主的吩咐,如此,』上帝必施恩憐憫,進行拯救。

約珥書中第一次出現「耶和華的日子」,是先知第一次的呼喚(1:1~20):「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1:15),「毀滅」與「全能者」是諧音,以注重的語氣說出,在希伯來文翻譯為「毀滅從全能者很快會來到」, 表示毀滅的嚴重性。這恐怖的日子尚未來到,但是正在臨近之中。在以色列的傳統觀念中,毀滅的對象是以色列的敵人,但是這日子卻是針對著猶大說的,全能的耶和華要來審判以色列,包括領袖,百姓和祭司。1:5~14是一首哀歌,連續的哀歌在16~20節,中間夾凸著是「耶和華的日子」(1:15)。蝗蟲的災害不單是自然的災難,更是上帝的審判。所以先知呼求耶和華(1:14、19): 是否仍有救贖的恩典,使他們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前,還有機會悔改,遵行上帝的話,而得著復興,這是先知切心要尋求的。

「耶和華的日子」第二和第三次在珥2:1、11節出現,也是先知作第二次的呼喚(2:1~17)。這日子是密雲、污黑、幽暗的日子,有一隊蝗蟲空前絕後的臨到,叫人走頭無路,進退維谷,比第一次更嚴重。有學者認為這是預言將來有敵國的軍隊,包括馬車來進攻耶路撒冷,亦有認為那是主的作為,是祂在軍隊前發號令,為的是要懲罰那些在犯罪的猶太人。

2:11更加展示「耶和華的日子」是大而可畏的日子,是極可怕,從來沒有人能夠當得起、忍受得住,這語氣像耶穌基督曾說過(太24:21~22),也反映在以賽亞的教訓中。 以色列子民對約的要求已經失去了起初的愛,產生冷淡的外在敬虔。這關乎救恩的信息,要求他們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上帝,並要從心裡真誠悔改(2:13),以哀歌的形式表達出懺悔的決心(2:15~17)。

扎士(Childs)相信約珥書這次歷史性的災難,與末後的那一次,是息息相關的:「先知可以從一件過去了的歷史事件,自由地走進將要臨到的末世審判中,因為他看見兩件事情均有相同的真相。」

第四次出現「耶和華的日子」是在珥2:31,亦論到悔改後百姓在上帝裡面的喜樂(2:18~32)。第18節是全書語氣的轉折處,在此節之前,一直是審判的字眼,但到這裡,書中卻充滿祝福和希望了;當全民肯悔改,順服歸回上帝的帶領,耶和華便施恩典和慈愛,憐恤祂的百姓;在立約的條件下,主動救贖他們,通過北風,把蝗蟲吹到沙漠地帶,趕到大海(2:20);其餘的祝福,包括上帝加倍賜給猶大過去遭受蝗蟲摧毀的五殼、新酒和油(2:24~27)。

此外,耶和華還要賜聖靈給所有的百姓(2:28~29),是毫無保留的,是不分性別、年齡及社會地位的。因著上帝的大能,上帝使沒有可能的事都會發生,整個百姓得著救贖,得著赦罪和再造之恩。

這聖靈的日子,在五旬節的時候應驗了,門徒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1~4)。

2:32更應許「凡求告耶和華的名的就必得救」,保羅將它解釋為,是向真以色列人說的,而不是單向肉身為以色列人說的(羅9:6~15)。

「求告主名之人」,就是上帝所呼召的人(羅9:24),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這是何等盼望的應許!

第五次出現「耶和華的日子」是在珥3:1,這段(3:1~21)提醒世人當敬畏耶和華,並帶有末世的信息。先知提出審判的日子(3:1)、地點(3:2)、原因(3:2~6),他的結論是:那些殘害猶大百姓的列國,最終也要經歷同樣的處罰(3:7~8)。上帝要在約沙法谷宣告他們應得的判決(3:9~12)。在最後審判的信息中,先知提到三個對比(3:13~21)都是與列國的遭遇有關(3:13~16,19和21)﹐猶大的祝福(3:13~16,18和20),兩者成為強烈的對比。 耶和華的賜福包括要作百姓的避難所,以色列人的保障(珥3:16,詩46:1)﹔祂會住在錫安的聖山上,耶路撒冷城必成為聖(3:17)。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表示大豐收,從前乾涸無水已成過去,溪水要川流不息(3:18)﹔猶大和耶路撒冷必會永遠有人居住,列國卻變為荒涼,上帝住在錫安山(3:21)。

在耶和華審判的的日子,全民都受影響(1:2),人沒有警醒(1:5),大地受咒詛(1:10),農作物失收(2:11~12),野獸受苦(1:18)。但是當全民自潔(2:16),悔改歸回時,祂便拯救,大地充滿喜樂(2:21),野獸有青草吃(2:22),農耕豐收(2:22~23),百姓歡喜快樂(2:23),得飽足(2:26);人類與其他創造物,無論審判與祝福,也是息息相關的。

從2:26~27節的交叉平行更可以延伸看到:

A、我的百姓必永遠不至羞愧(2:26)

B、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2:27上)

 C、 我的百姓心永遠不至羞愧(2:27下)

耶和華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列邦的上帝(2:27上,3:2、12、14、17),更是全地的主。從創造到救贖,上帝都是有恩典和憐憫的。綜合整本約珥書來看,「耶和華的日子」是先要臨到以色列民,上帝的子民,並今天信徒的身上(1:15、2:1、2:11和2:31~32)。

但是,這審判的日子,也是臨到列邦萬民的身上(2:32、3:2和3:14)。上帝的救恩是藉著選民以色列人叫地上的萬族都得福(創12:1~3),上帝的心意是要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

救恩先是從耶路撒冷,猶太…直到地極(太28:18~20,徒1:8);先知的預言主要不是為了預測將來,或是為未來寫下一些不能改變的預定,乃是為現實提供正確的圖案和解釋,喚起悔改的心,指出上帝悅納的方向;祂的審判和拯救信息,不單給當時代的人,也是給後世歷代的人(啟11:15~18)。

在耶和華的日子,祂要審判百姓和列邦,上帝藉著大自然的災難,甚至興起仇敵來攻擊子民,是無人估計得到、抵擋得住。這可能是描述將來國家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然而,凡悔改求告主名的人就必得救,猶大和耶路撒冷必存到萬代。這可能描述他們被擄回歸的時期,他們得著復興;這亦是預表新約耶穌基督的救恩,凡得罪上帝的人,只要謙卑承認過犯,求告上帝的名,請求寬恕,相信接受耶穌作救主和生命的主,將會永遠與主同在,享受永恆的安息。

 

 

審判和應許

 

約珥書三章13-21節

 

在這段經文中,原來的「審判谷」現在變成「斷定谷」或者「決定谷」(14節)。

 

在十三至十四節中描述的情景,明顯是發生在「耶和華的日子」的前夕。就在各國聚集在約沙法谷回應戰爭的呼召時,現在另一個呼召發出來;它不是對那些被聚集的列國發出的,而是對在天上執行上帝的審判之天軍發出的。

 

天上的使者被邀請去「開鐮」(13節)收成莊稼;就在天上收成葡萄的時候,地上各國的軍隊正拿著由犁頭和鐮刀做成的武器(10節)。這比喻葡萄的豐收,就像一串串葡萄放進酒醡中擠壓一樣,罪惡的大軍也將被放進『審判和斷定谷』的醡槽中被壓碎。這種審判的壓榨是這些國家犯罪的結果,做為上帝公義的裁決。

 

十三至十四節的屠殺只是耶和華的日子的前奏,耶和華的日子的來臨則繪畫在十五至十七節中。這個日子的來臨時,人們將要知道耶和華是上帝;祂的聖城,以地上的象徵表示的天上實際存在的聖城,必被稱為聖。在這日子以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更新了的將來。上帝應許之地將再一次豐富地領受上帝的禮物;而罪惡的國家,那些向上帝的百姓和他們的土地施強暴者之象徵,必永遠成為荒野。

 

審判之谷

 

約珥書三章1-12節

 

這一部分信息的主題是:「約沙法谷」,在第二節引出來,十二節圓滿結束。約沙法是一個名字,他是一位希伯來的王,但在這裏以一個地名出現。然而在地圖上並沒有這個地方(習慣上把它和耶路撒冷東邊的汲淪等同起來),因此,這個名字的意思只是指明這個地方的意義。

 

約沙法的意思是「耶和華的審判」,「谷」則是一個上帝施行審判的地方,上帝在那裏對世界上邪惡的國家施行審判,這是與耶和華的日子有關上帝行動的一部分。

 

這個信息分成許多部分:

 

(甲)先知宣佈,各國人民將被帶到這個谷中受審判,根據他們對待上帝的選民和他們的土地的行為審判(1-3節)。

 

(乙)然後,先知接著特別對推羅和西頓,以及非利士宣講將來的信息,指出將要臨到他們之審判的性質(4-8節)。這裏所論述的重點是比較偏窄的,可能這幾節經文原來是分開來的信息之一部分,用於說明第三節提到「童子」和「童女」那個題目。

 

(丙)最後先知又回到原來的主題,描述各國被召喚到審判谷的樣式。他們要被召喚好像去參加戰鬥一樣。但是他們在谷中將要發現,隨著發生的戰鬥是最後的戰爭,在那裏他們將面對上帝的判決(9-12節)。

 

雖然關於將來的大變動這個題目,貫穿著這一段經文;先知注重各國的審判,是根據他們的行為。這樣的事不但只發生,而且在某種意義說,他們成為自己的受害者。

 

一. 在審判的日子裏,剝削者將成為被剝削者;壓迫人的將受到壓迫。那些被召喚到審判之谷的國家,將是那些剝削上帝的土地,壓迫上帝選民的國家。這塊土地曾被分割和出賣過,這些百姓曾被賣為奴。這裏不存在人類生活的神聖和價值;孩子被賣為妓女,年輕的女子賣淫為了買酒飲。一瞬間的快樂,表面上的高興,卻需要年輕人付出幾年痛苦和失去自由來換取。推羅、西頓,和非利士是作為犯罪的典型;它們把地中海沿岸進行不道德的商業買賣,掠奪得來的財寶被運到市場上,又把被擄的人賣給希臘和其他鄰國為奴隸。

 

二. 在最後審判各國的時候,必有一種特別的驚訝和震撼發生(9-12節)。在這段經文裏,先知用戲劇詩來表達聖戰宣告的情形,所用的語言既帶有諷刺性又轉彎抹角。早期的先知曾經到有一個年代,各國被號召去把戰爭的工具轉變為和平的工具(見賽二4和彌四3),約珥在這裏所講的正與之相反。在呼召各國到這個谷的時候,他要求他們把農業用具打成武器(10節)。但是當這些國家聚集在谷中預備要大戰的時候,他們卻受到震驚;他們將發現就在那裏審判列國,而在他們的手中握著的,正證明了他們行強暴的歷史。

 

讀者反應詮釋之應用例子

 

7:10 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打發人到以色列王耶羅波安那裡,說: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圖謀背判你:他所說的一切話,這國擔當不起;

7:11  因為阿摩司如此說:『耶羅波安必被刀殺,以色列民定被擄去離開本地。』」

7:12  亞瑪謝又對阿摩司說:「你這先見哪,要逃往猶大地去,在那裡糊口,在那裡說預言,

7:13  卻不要在伯特利再說預言;因為這裡有王的聖所,有王的宮殿。」

7:14  阿摩司對亞瑪謝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原文是兒子)。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

7:15  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

7:16  亞瑪謝啊,現在你要聽耶和華的話。你說:『不要向以色列說預言,也不要向以撒家滴下預言。』

7:17 所以耶和華如此說:『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兒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繩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穢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擄去離開本地。』」

 

. 經文選擇

 

以上是阿摩司與北國以色列祭司亞瑪謝的對話。亞摩司原為南國猶大的人,出身不算顯貴,也非來自先知學校。但因為受耶和華的特別差遣,到北國去傳講信息。當時北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國家領導人如君王和祭司皆為了要討好敵對國亞述和龔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進行許多貪污和上帝不喜悅的事。亞摩司去指責當時領導人的壞行為,必然引起以色列人的抵制。以上對話說明阿摩司和以色列祭司之間的敵視情況。

 

這樣的敵對情況,正好被讀者反應學者用來詮釋。郭思特里多(F. O. Garcia-Treto)是南美洲一位巴西籍神學家,在西方受神學教育,回國後帶領教會參與社會和政治性的活動。欲藉著讀者反應理論和政治詮釋法為教會再重釋一些經文。以下我們看見他如何應用讀者反應理論和政治詮釋法來閱讀阿摩司書七章十至十七節這文本。

 

. 解釋群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

 

郭氏先假定他及他所代表的群體就是這解釋群體。藉著郭氏的民族背景(巴西),文化的獻身,個人的經驗(他本人對社會的醒覺、神學的反省、教會經驗等等),認為他是代表巴西-美洲(Hispanic-American)。他認為他應該響應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家龔沙力(Gonzalez )的所提倡的讀經意識來閱讀這段經文/文本。這意識就是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個“被放逐、無政治權力、被主流國家社會排斥於外的群體”,因此把聖經當著是一本政治書本,“〔聖經〕不只是一本屬靈的書,不是一本教義性的書,而是一本政治性的書,讀經時應該問-在文本中誰是掌權者?誰是無權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上帝站在誰的那一邊?”。總括來說,就是以政治的角度來閱讀一個文本。

 

(註:可見讀者反應詮釋在這裏也是一種政治詮釋。按著某個處境和該處境的需要來閱讀聖經。讀者因此成為文本意義的生產者。由此讀者反應詮釋也是一種處境釋經法。也要知道,聖經內並不是有那麼多經文適合讀者反應式的詮釋法。)

 

藉著以上“解釋群體”的肯定,郭氏定下兩個解經的要素:

 

一.從權力的關係和權力的特性來閱讀文本。

 

二.尋求新的/不同的(“difference”)意義(Signifying)角度來閱讀文本。認為過去的閱讀不適合今天的要求,而是按著今天處境的需要來閱讀文本。

 

. 權力遊戲(Power Games)

 

A.先來分析當中的人物。從權力的身份和關係來分析。

 

亞瑪謝藉著敘述者的描述出現在這文本中。第十節所形容「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打發人到以色列王耶羅波安那裡」似乎有意說明這人物的重要地位。敘述者在第十三節再說明這位祭司的重要性:「伯特利這裡有王的聖所,有王的宮殿。」諷剌的是亞瑪謝不提上帝的名字,說明他是位只為權力效勞而不是事奉上帝的祭司。只懂得奉承王權,附和惡王耶羅波安的作為。從他的談話中,可見他的權力已受威脅。

 

亞瑪謝稱阿摩司為「先見」(hozeh)並不是先知(nabi)。一方面不承認阿摩司的先知身份故意貶低阿摩司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不接納他是北國的先知,因為猶大的先知也稱先見。換句話說,阿摩司在伯特利沒有地位,也沒有權力。即使阿摩司是一位先知,但是在北國沒有地位。這裡完全由亞瑪謝和耶羅波安掌權。你阿摩司少管閒事,你最好「要逃往猶大地去,在那裡糊口,在那裡說預言」(7:12)。

 

我們看見這時是兩個權力在衝突。郭氏就是要把自己的處境和他所代表被壓制的群體來閱讀這文本,認為他們就是處在阿摩司的情況,不知要怎樣面對/對抗這政治的權力。

 

對亞瑪謝及他所代表的權勢來說,阿摩司是“另類的”(otherness)。當權者對這種“另類的”權勢極之排斥,欲要速速的消滅之。

 

B.分析各人物的動作。從權力的角度來分析。

 

亞瑪謝是要向王誇大阿摩司的威脅:「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圖謀背叛你;他所說的一切話,這國擔當不起」,甚至引用阿摩司的話說,「因為阿摩司如此說:『耶羅波安必被刀殺,以色列民定被擄去離開本地。』」這不只是要清楚指明阿摩司的威脅,更要說明阿摩司對現有的政治權勢的危害。

 

另外是亞瑪謝要求阿摩司說:「要逃往猶大地去,在那裡糊口,在那裡說預言」。「逃往」含有速速的意思。也有意要求阿摩司不要與他爭地位/飯食,雖然這位王的祭司已擁有最高的權力和最好的享受。

 

. 意義(Signifying)

 

郭氏建議讀者應以一個“含有企圖的意義”(motivated signifying)方法來分析文本的意義。

 

郭氏認為亞摩司是應用一種迂迴式的(polemical)對話,就是使用一些話語成為武器,反擊亞瑪謝/當權者的指控:「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可是〕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

 

不理會亞瑪謝貶值了的「先見」說自己不是先知,但是卻直接從耶和華神處得到預言。乘著這回答,把預言說出:「亞瑪謝啊,現在你要聽耶和華的話。你說:『不要向以色列說預言,也不要向以撒家滴下預言。』

 

所以耶和華如此說:『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兒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繩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穢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擄去離開本地。』」

 

郭氏認為這是一個修辭的手法,“一箭雙鵰”(discourse main tains a double focus)不只巧妙地回答了當權者的貶值,也把控訴性的信息說了出來。

 

這就是讀者反應詮釋者欲找到的意義,認為他們在面對被壓制權力時,在當權者面前捉緊申言的機會。這就如社會運動份子尋找每一個途徑發言,雖然當權千方百計要壓制他們的言論。受壓制者覺得這種壓制是不公平的,是剝奪了他們作為人民的民主權益。

 

阿摩司也兩次重複地提起耶和華的名字:亞瑪謝要阿摩司「逃往」猶大,反而是神「選召」了他並且他到北國「以色列向我民說預言」。亞瑪謝立刻被生生地指控。這是當權者不能忍受的事。

 

結論:

 

讀者的目的已經完成,也從閱讀中得到滿足。認為這先知文本是為受壓者而寫。上帝站在受壓者這一邊。北國以色列最終果然被放逐。受壓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讀者繼續把這些看見應用在詮釋者的社會/政治處境。甚至不怕把某些當代的政治人物或敵對勢力當著是「亞瑪謝」或是「耶羅波安」。當然,詮釋者就是當代的「阿摩司」。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尼尼微和提比斯

 

那鴻書三章1-19節

 

那鴻書在第二章戲劇性的戰爭詩之後,現在接著的是一首歌,將侮辱和嘲笑交織在更大的衝突景象中。那鴻不僅描寫尼尼微即將結束;他同時表達他自己和上帝對尼尼微毀滅的感受。這個「流人血的城」(1節)將散布著成堆的屍首,所以許多騎兵在這些被殺的屍體上絆倒。因此在第二章中可怕的重複句子又出現在這裏:「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5節)上帝鄙視尼尼微,將使它變成世界各國中的恥辱和笑柄。

 

在八至十節中,那鴻把尼尼微即將來臨的命運,與挪亞們(又稱提比斯)已經成事實的命運相比較。提比斯已經失敗,故此尼尼微也要失敗,因為它並不比這座埃及的大城市更好。提比斯(或稱挪亞捫No-Amon)是古代埃及最華麗的城市之一;它的偉大建築,仍可以在它的遺址見到,座落於現代的開羅城以南三百里。好像尼尼微一樣,它也是建造在河邊上。亞述的帝王亞薩班尼布(Ashurbanipal),帶著他的軍隊進入南埃及,並在公元前六六三年攻取提比斯。他們奪取了埃及人曾經從他們實行帝國擴張中所獲得的大量財富,把它們當作戰利品。

 

那鴻把尼尼微和提比斯作比較,是意義深遠的;在一定程度上,這簡單地說明了他提出的堅固的城市也可以攻破的主題;與此同時他也帶出一個更深的信息,凡是作惡的必將最終受審判。

 

當我們領悟那些貫穿在那鴻書中的審判和刑罰的主題時,我們就能夠理解為甚麼他的著作沒有以一篇愉快的後記作結;而是以一句反問語作結束:「你所行的惡,誰沒有時常遭遇呢?」(19節下半)

 

這個問題是對亞述講的,但也是對所有實行和濫用他們的權力的國家講的。那鴻所肯定的道理,在歷史上無論古代或者現代來說向來是不明顯的。一些國家對其他列國兇殘無理的惡行,應該得到某些公義的處分;先知肯定最終的公平必將來到。他不能用使人高興的話和美好的感覺,去掩飾審判天秤的公正無私。最終公義的執行必帶來恐慌,而長時期曾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亦因而鬆一口氣。

 

尼尼微遭圍困

 

那鴻書二章1-13節

 

那鴻作詩載述尼尼微遭圍困,這首詩的其中一個悲慘之處就是,雖然戰爭尚未開始,這位詩人卻已經經歷他所寫的所有恐怖。他描述一直不斷的圍攻;他細說發生在尼尼微街道上的戰爭,這種戰爭是他早已見過的,正如亞述人過去在猶大鄉村的街道上進行的戰爭。但也可能那鴻知道某些尼尼微的情形;或者他到過這座偉大的城市,或者他僅僅是從某些曾住在那裏的人得知,總之他的話顯示他對這座城市有所了解,如她的防禦系統,她易於受進攻的某些弱點。

 

公元前第七世紀的尼尼微城是古代最不尋常的城市之一。她的某些遺址現在還能夠看到,位於現代的摩蘇爾(Mosul)的東面,橫過底格里斯(聖經譯作提格立)河,南距巴格達二百五十里。她的內城建築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上,被一幅巨大的保衛城牆圍繞著,周長約八里。城牆的高度在廿五至六十尺之間,城牆前一段距離有一條護城壕,進一步保護這城。巨型城牆下有若干城門可通往城內,這些城門都備有重型防禦事工。從西牆那邊有底格里斯河保護;在東面,正牆之外有一系列的防禦壘和壕溝,防禦敵人進攻。

 

當讀者研讀那鴻書第二章這篇戲劇化的詩時,應以尼尼微城那種強盛和設備優良的防禦體系作為背景。他的詩中有突兀的短句,在感覺上和音調上傳遞混亂和戰的景況。他開始振臂高呼:「……看守保障,謹防道路,使腰強壯……」(1節),但沒有任何防禦可能保衛上帝即將來臨的審判。敵人的戰車和步兵迫近城牆;不久他們就要衝過街道,把尼尼微城施給別的城市的可怕咒藥,倒過來施給他們。河閘開放(6節),引進泛濫的洪水;一度曾經引以自豪的宮殿,在恥辱中被征服。那座從西亞細亞的城市搶掠大量財富的城市,現在它自己遭受掠奪,它的大量金銀財寶被長驅直進的入侵者搶去(9節)。一度能防禦敵人、好像獅子洞那樣安全的尼尼微城,被猛獸撕碎(11-12節);那鴻的暗喻中用獅子這個記號嘲笑尼尼微的神祇伊斯他,因它傳統上用獅子為記號。

 

尼尼微被掠奪象徵了邪惡被打敗。知道尼尼微的被劫掠是該城罪惡造成的直接結果,而這種認識並沒有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也沒有值得慶祝的餘地。那鴻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事件是宣告上帝的話:「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13節)那鴻以突出的方式宣告,暴力和邪惡的果子最終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地回到堅持作惡的人身上。

 

對尼尼微的裁決

 一.  上帝是釋放者(12-13節)

 

在這本書的開始幾節(2-11節),包含了先知對施報應的上帝的描寫,現在那鴻宣告上帝自己對猶大人民所講的話。這個信息由許多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彼此相關聯。

 

(甲)儘管猶大的敵人似乎是所向披靡的,亞述必將最終被打敗,並從人類的歷史舞台上消失。

 

(乙)雖然過去上帝曾使用亞述,作為祂審判選民的工具,那種憂傷不久就將結束。

 

(丙)上帝毀滅亞述將要同時釋放猶大。

 

那鴻向他的同胞宣布的信息,是一篇古老的信息,可追溯到希伯來人在埃及當奴隸的時代:上帝將要從人的枷鎖中釋放祂的選民。但是雖然這個信息是古老的,曾被無數的先知在過去數百年中宣告過,那鴻仍向他自己的世代和他自己的人民宣告。在每一時代,當上帝的百姓再次回到被捆綁當奴隸的經歷時,釋放的信息必須也再次被宣告。

 

上帝是審判官(14節)

 

十四節再一次述說上帝直接對亞述首都尼尼微講的話;這些話好像死刑的宣判。尼尼微的名字將不再繼續下去;她的神,她的能力和權勢的記號,必不再被敬拜,因為那座偉大的廟宇將被毀滅。

 

「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那位賜人類生命者,宣布城市的死亡,在那城市裏強暴曾滅絕憐憫,邪惡曾戰勝善良。上帝的講話究竟為誰敲起喪鐘,這點是毋容置疑的;因預言一開始(一1)指出尼尼微。她必須死亡!

 

上帝是平安的希望(15節)

 

這一段的結尾令人想起以賽亞(四十9)。一位使者將要來到猶大報好消息:戰爭之後隨著必有和平,因為他們的宿敵不久要被打敗。他們可再次慶祝猶太信仰上的節期和節日,因為那些中止了他們慶典的外邦國家,將不再是猶大的統治者。這樣,雖然那鴻講論尼尼微的失敗是在事情未發生之前,他的信心已超出他那個時代的實況。一位報好消息的差使,不久有一天必定要來,而他的信息必將是平安。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