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上帝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帝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天國是天父的賜予


    舊約論及上帝國時,經常以上帝為國度的君王(參撒上八7,詩廿九9等),但是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卻只有一次間接地暗示上帝是君王(太五35),通常乃是說上帝的國是天父的賜予。

    路加福音曾記載了一句獨特的話:「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將國賜給你們。」(路十二32

    因此,門徒若要天國降臨,必須向天父禱告:「願你的國降臨。」(路十一2,太九910

    舊約經常以地上父親的行為與品格說明上帝的作為(詩一013;箴三12;參申一31,八5等),但直接說上帝與人的關係是「父子」的,只有十五次。這些經文要不是說上帝與以色列人是父子(申卅二6;賽六十三16,六十四8;耶卅一9;瑪一6,二10等),就是說上帝與以色列王有父子關係(撒下七14;詩八十九26等)。這種父子的關係,是根據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揀選與救贖而來(參出四22;申十四1以下;何十一1以下)。上帝為以色列人的父,表示他的慈愛與赦免(耶卅一920);以色列人為子,必須對上帝有尊敬和順服的行動(申卅二5以下;耶三4以下;瑪一6)。因此,在這種關係下,先知耶利米預言以色列人在禱告中要稱上帝為父(耶三419)。但是,在舊約聖經中,我們卻找不到個人直接稱上帝為父的例子。

    雖然在舊約聖經以外的作品中,我們可看到偶爾有人在禱告中稱上帝為父(瑪喀比338;智慧書十四3),耶穌基督稱上帝為父時,卻有一個特點:他用的稱呼是當時家庭中親暱的話:「阿爸」(可十四36)。

    這種以上帝為父的思想,在耶穌的教訓中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他以父子形容上帝與自己的關係,另一方面用以形容上帝與人的關係。當他說上帝與人有父子關係時,他首先用來說明上帝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也就是說,他在這一點實在是承受舊約的觀念。在「兩個兒子的比喻」(太廿一2832)及浪子的比喻中(路十五1132),他便以父子的身份,比喻以色列人中間的「義人」和「罪人」與上帝的關係。

    耶穌基督並沒有教導「普世人都是上帝的兒子」的觀念。耶穌基督一生在以色列人的中間工作(參太十56),外邦人得醫治,不過是例外,而不是正規(太十二2128)。在登山寶訓中,當他提及天父時(太五4445,六26),這位天父只是門徒的父而已。同時,在浪子的比喻中,他其實只是說以色列人不過是在名義上做上帝的兒子而已;故事中的長兄實際上是心靈的浪子,與次子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上帝真正的兒子,是那些悔改的稅吏與罪人——也就是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太廿一31  ,可三3435)。這觀念其實也是舊約先知的教訓。

    當耶穌基督說上帝是天父時,他並沒有忽略他神聖的一面。他是一個在暗中察看人心的上帝(太六46),是榮耀的(可八38),會施行賞罰的(路十七710  ,太二十116),他的旨意必須在天地之間被遵從(太六10),而且,門徒必須追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太六33),他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

    但是,另一方面,耶穌基督也同樣強調:進入上帝國的可能性,事實上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他指出上帝的國是在創世之前已預備的(太廿五34),而且借用舊約中以耶和華為以色列人牧者的話,說明上帝以創世的大能來拯救世人,社會將國度賜給他的群羊(路十32);同時,在太十一2526,他又強調上帝獨特的旨意,是使嬰孩明白,而聰明通達人則會失去機會。藉著葡萄園的比喻,他指出這真理的兩面是協調的。由於他是公義與信實的,他從不食言,而且是按照協約支付工人的工資,但是在他的自由之下,他卻有權在協約以外,另外給予工人所不配得的工資(太廿1116)。他的愛超越了公義,因此原本不配進入上帝國的人也得以進入了。

天國屬天而在地

舊約形容所應許的彌賽亞國度,給人的印象常是一個地上的王國(賽九,十一;摩九1115等);但是,在另一些經文中,上帝國的特徵似乎是上帝的統治權柄(詩一O 19,一四五1113)。換言之,上帝國是一個「轄區」,也是一種「轄治」。

    耶穌基督論及上帝國時,這兩種意義也一樣存在,而且似乎是以「轄治」為基本的質素。這一點可從主禱文中看出:當他教導門徒祈求「你的國臨到」以後,他跟著教他們說:「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這禱文中,上帝國降臨的最基本意義,便是他的旨意被遵守。

    耶穌基督談及他的國度,也曾多次指出他的國度與世上的帝國絕不一樣。在彼拉多面前,他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約十八36

    這句話顯然表示上帝國不是以武力建立的地上王國。其次,當雅各與約翰要求在天國中居首位時,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說:「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可十4243

    統治天國的方法,不是依循世上的鐵腕政策與暴君制度;得權柄的途徑,是依靠捨己的事奉。

    從 行為的要求看,天國對人的要求,也以屬天的品格為標準。耶穌基督在世時,並不廢止舊約律法的要求,他一生遵行上帝的律法,而他責備法利賽人,並不是因為他 們 謹守十分一奉獻的命令,而是說:「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廿三23

    在同樣的原則下,他討論潔淨的問題時對法利賽人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可七20

    內心的潔淨,才是基本引導人聖潔的關鍵;外表行為的規範,並不能除掉內心的污穢。因此,他論及進天國的條件亦是從內心著手。「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這種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不但止於不謀殺,而且是禁止導致謀殺的心態:咒罵和懷怨(太五1848)。

    另一方面,耶穌所談論的國度,確實是在地上彰顯出來。在主禱文中,上帝的旨意是要在地上被遵行。根據這禱文,我們甚至可以為上帝國下定義說:「上帝的國就是上帝的旨意通行無阻的地方。」

    因此,主耶穌說:「我若靠上帝的靈趕鬼,這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你們了。」(太十二28

    上帝國的降臨,是在地上彰顯權柄,趕走污鬼。

    因此,耶穌基督在世時,雖然強調「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他卻不否定物質的需要,而且也將這一切包括在上帝的恩典中。在主禱文中,地上生活的需要──「我們日用的飲食」──,與赦罪和勝過罪惡的需要同樣是禱告的項目。世人追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之後,「這些東西」──地上的衣食住行──部會蒙上帝賜予(太六33)。同樣,他與少年財主討論上帝國的問題時,說出「永生」是上帝國主要的內容(太十九1631)。這永生的價值勝過人地上一切的財物,但是,在上帝的恩典中,當他賜下永生時,也給人百倍的「房屋、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兒女和田地。」(29節)

    更進一步說,上帝國不僅包括物質的世界,而且最終必定彰顯在世界上。這可從三方面看出:

    第一、上帝國彰顯之前,必有死人復活與審判(太八1112);

    第二、耶穌論及復活的時候(太十九28),指出這是一個宇宙性的新生;

    第三、當他提審判時,他提到與眾天使降臨,而且義人要「承受那創世以來……所預備的國。」(太廿五3146

    這些話也都是舊約的應許的實現(參但七13)。

天國是上帝應許的實現

    舊約聖經常提及耶和華是以色列入真正的王(出十五18;撒上八7;賽四十三15),也是全地的王(王下十九15;賽六5;耶四十六18;詩廿九10,九十九14)。雖然以色列人背逆,先知們還是強調耶和華終必作王(賽廿四23,五十二7;番三15;亞十四9)。在但以理書,上帝更藉異象啟示先知,世上的國度終必被廢棄,上帝要將國賜給他的聖民(但七18)。最後這節經文,其主題與本段所說的一樣,但是在用詞上,「天國」或「上帝國」這個名詞並沒有出現。

    耶穌基督論及天國時,有些話表示它與舊約的應許有密切的關係。在太八1112,他看到外邦百夫長的信心表現以後,對當時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來有許 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根據第一句話動詞的形態,我們可以說 從他說話的角度而言,天國是將來才實現的國度,但列祖的名字在天國裡出現,顯然表示他們在這國中有份,而且是主要人物;第二句話中「本國的子民」明顯是指當代的猶太人,他們被稱為天國的子民,表示他們是舊約時代上帝王國中的人。

    兇殘園戶的比喻(太廿一3346)也是說明類似的真理。耶穌基督指著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說:「上帝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3節)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針對法利賽人棄絕耶穌而發的警告,沒有清楚說出這上帝的國甚麼時候出現,但它既是能被「奪去」,起碼表示從某種意義上這些人已「擁有」上帝的國。由於比喻中的葡萄園在賽五17和耶七25都是指以色列人,我們可說法利賽人「擁有」上帝的國的原因,是因他們原是選民中的一份子。

    從耶穌基督與施洗約翰的關係,我們也可以看到天國這觀念與舊約連續性的問題。從信息的內容而言,馬太福音記載施洗約翰與耶穌基督宣講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四17);他們二人都宣告以色列入快要面臨上帝的審判(太三7,十二41起);又說以色列人若不悔改,上帝會興起別的人(太三9,八11起);而且二人也都拒絕自義的人(太三710 ,廿三),接納罪人(路三12  ;可二16)。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時代的分界上,約翰屬乎舊約先知和律法,從約翰以後天國開始了另一個階段和局面(太十一1113,路十六16)。

    根據施洗約翰及耶穌基督的教訓,他們二人的分別可從二個不同的洗禮看出。約翰是用水施洗,耶穌基督是用聖靈與火施洗(太三1112;徒一5)。聖靈的澆灌是舊約預言末日現象之一(賽四十四35;結卅七14  ,珥二2832),而火的審判在舊約中也提及(賽一31,六十六24  ;耶七20)。

    在耶穌基督的言行中,我們也因此看到他談論天國時表現出「新」的一面。與約翰比較,「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子來了,也吃也喝……。」(太十一18

    約翰和他的門徒禁食,但他和他的門徒不禁食,因為新酒不能放在舊皮袋中,新布也不能補在舊衣服上(太九1417);約翰猶如伴郎,耶穌基督是新郎(太九15  ,參約三29)。

    馬太福音描述耶穌基督的言行,也指出他與當時文士不同。一方面,「他的教訓,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七29)另一方面,他帶進了上帝的恩典,人不必生活在律法的重擔之下(太十一2830)。

    馬可福音記載當時的人對耶穌基督言行的反應,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新道理」(可一27),因這道理有馴服污鬼的權柄。而這其中的秘訣,則是路加與約翰所說的:「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路四14)「上帝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在聖靈的能力彰顯之下,耶穌的教訓與救恩成全了而且超越了舊約的應許。

教 會


    教會(Ekklesia)與上帝國的密切關係是無可否認的。雖然新約沒有說教會完全等於上帝國,但我們不難推論出來教會是上帝國在地上的顯現(或部份顯現)

福音書

    福音書對「教會」沒有顯明的教導,但是不難發現到許多關於教會的基本概念。

1. 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傳關於上帝國的事(10:7)。這不等於教會,應是指上帝的權能統治。但教會郤是從這「傳關於上帝國」的福音中產生和繼續在地上彰顯出來。施洗約翰和耶穌傳「上帝的國」的福音,也由十二位使徒 (10:7;9:2)和七十位門徒繼續下去。

2. 耶穌是來尋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可見教會似乎是以色列(上帝的選民)的延續(15:24)。耶穌也是牧人(10 cf.23:1;34:11; 40:11)

3. 16:18;18:17這兩處聖經曾引起異議,一些解經學者(天主教為主)認為耶穌是有意把教會建立在彼得身上,由彼得獲得權柄和延繼下去,另有學者(基督教為主)認為耶穌講這句話是含有雙關語意的,以彼得(Petros)這希臘文字來說明要把教會建立在穩固的盤石(Petra)上。當然,使徒(彼得為代表)也擁有教會的權柄。

4. 門徒郤背負著擴展教會的使命(28:19;24:46-48)

5. 教會聖禮:(a) 洗禮:施洗約翰的洗禮,耶穌的受洗,門徒被吩咐施行洗禮,耶穌和門徒施行洗禮(3:22;4:2)(b) 聖餐:路22:14-22。基督教只接受這兩個耶穌基督直接吩咐設立的聖禮。

初早期教會

    許多教會的事蹟可以從使徒行傳中見到。

1. 耶穌的復活、顯現、升天、門徒的聚集、聖靈的降臨、開始了教會(1-2)

2. 信徒的團體生活:受洗、上聖殿崇拜、家中擘餅、遵守使徒的教訓(2:41-47)

3. 耶穌為基督是信息的中心和教導(2:14-40;3:12-26;7:2-53)

4. 使徒為領導人,執事辦理供給的事(6:1-6)。不久後有長老(11:30;14:23; 20:28),有先知(11:28;21:10),傳道者(21:8)。有總會及大公會議(15)

5. 教會受逼迫及宣教事工的發展。

發展的教會

    這可從保羅書信來看。

1. 普世性的教會(1:22;西1:18)及地方性的教會(林前1:2;林後1:1;帖前1:1; 1:2)

2. 教會為身體(12:4-8;林前10:17;1:22;4:12-16)。基督是教會的頭( 1:22;4:15)信徒為各肢體(林前6:15)

3. 教會為新婦(5:25;林後11:2)。也比喻為除酵節的無酵新麵團(林前5:6-8),而基督卻是這逾越節的羔羊。

4. 教會是殿,可比喻上帝的殿(林前3:16;6:19;2:19-22)

5. 教會就是上帝的子民,或由上帝的子民組合而成(9:25;11:5;1:4)

6. 聖禮:當時的記錄清楚的讓我們看見有兩個聖禮,並且執行時須嚴謹的處理。「一洗」(4:5),洗淨罪有新生樣式(6:1-4),受洗進入基督( 13:14;4:24;西3:10)。聖餐(林前11:23;10:16)

7. 行政結構:各類的職位為了教會的需要。"聖工人員"(管理你們的)(帖前5:12)(林前5:5)聖徒、監督、執事(1:1)、使徒、先知、傳道人、教師(4:11;林前12:28)監督(提前3:1-7; 1:7-9)

8. 紀律:教會是一個有紀律的組織,對過錯必採取行動,或給與教導指正,或直接執行紀律(林前14:40;提前1:20;2:1-7;4:11;林後2:5)

上帝國度的特性


    卡特里為耶穌所宣傳的天國作了四個結論:

a. 神本的 (Theocentric):「上帝的國」說明這國度是由上帝來統治。它也是上帝的榮耀在地上的彰顯。

b. 動力性的 (Dynamic):上帝的國在地上迅速廣大。上帝要綑綁魔鬼的作為(11:20-22),顯出能力的,突然可以長大或縮小。

c. 彌賽亞性的 (Messianic):這末世的天國說明彌賽亞的到來,祂也是這國度的「王」(1:69;16:28)

d. 拯救性的 (Salvation):醫治的事,赦罪的權能(5:20-21;11:20)都指向上帝的拯救。

約翰文件

1.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3:3),「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3:5)說明進入上帝的國是屬靈的,也只有藉著重生的生命才可以進入上帝的國。

2.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18:36)。「第七位天使吹號...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1:15)

保羅

1. 現在上帝國中的生活:「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14:17)。「上帝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你們就是為這個國受苦...(帖後1:5)

2. 承受將來的國:「不義的人不能接受上帝的國」(林前6:9)。「行情慾的事...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5:20-21;5:5)。「血肉之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林前15:50)

3. 拯救性的:「他拯救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西1:13;提後4:18)

其他新約文件

1. 福音是上帝的國:「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上帝國的事」(徒19:8; 20:25;28:23,31)

2. 永存的產業:「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12:28)

國 度


    在耶穌的教導中,上帝的國(Kingdom of God)或天國(Kingdom of Heaven)可算是最顯著的。

    「國度」應是指權能的統治(cf.145:11,13;103:19)。這可從主禱文中「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 國降臨」反映出來,因此是「動力性」的,並不是地上的邦國和它所代表的疆界。

  舊約及次經雖沒有「上帝國」這名詞,不過上帝為王的觀念卻常有出現(出15:18;王下19:15;29:10;103:19;43:15)

福音書

1.  已實現的(Realised, 這是陶德的用語)/現在的國度(Present/Already,這是賴德的用語):耶穌來宣告上帝的國,也說上帝的國「近了」(祂是帶來上帝國的人,上帝的國也在他裡面,他已在他們中間)(1:14)。上帝的國已在他們中間(17:20-21)「我... 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你們了」(12:28;11:20)。耶穌也把這國賜給人,是即時現在的。當小孩子到他跟前時,他宣佈說,天國屬於這樣的人(太19:14;10:14;18:16)。

  當他驅趕魔鬼時,上帝國的能力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太12:28;11:20)。只要人「求他的國...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12:31-32)。

2.  將來臨的國度(future / not yet):許多時候,耶穌談論一個將來的天國:「不能都進天國...當那日」(7:21-22)。「將有許多人在天國裡」(8:11;13:28,29),「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裹,同你們喝... (26:29;14:25;22:18)。同時他教導門徒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太6:10;11:12)。

    這種“已實現”又是“將來臨”的反合性觀念是新約獨特或是獨有的神學,令學者提出更具體的神學。

3.  奧秘(mystery)的天國:在比喻中這觀念最明顯 (13;4;8)。奧秘的上帝國令人不能了解(可4:11-12),甚至不能看見(約3:3)。天國的增長令人意料之外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天國的價值無從估計 (藏寶的比喻)。隨時警醒不知幾時到來的 (十童女的比喻)。不能臆測領受者 (撒種的比喻)

  這奧秘的上帝國是由父賜給耶穌,而耶穌卻賜給那些他認為是值得與他共享其樂的人(路22:29-30)。

4.  屬靈(spiritual)的國度:雖然上帝國是含有“王治”或“王權”的意義,卻沒有“領土”或“領域”的意思。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可見這屬靈的國度是神治的,無分疆界或國界。

    藉著以上四種上帝國度的神學觀念,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有形(已實現/現在)又是無形(將來/屬靈)的教會”。

天國、神國與救恩的關係

一. 天國=神國
  1. 馬太用「天國」(出現34次)與馬可、路加用「神國」之含義及上下文完全相同。
  2. 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馬可和路加福音是寫給外邦人;「天國」是閃族用語,對外邦人而言是陌生且無意義。
  3. 猶太人因敬畏神,避免犯十誡中的第三誡,因此凡提到「神」就改用其他方法稱呼,如「天」,「主高者」,「可稱頌者」等。
  4. 天國和神國兩者主耶穌都用(太19:23-24)。

  5. 二. 神國的意義
    1. 神國是指
      1. 神的治理或王權,神統管所產生的生活和帶來的福份;當人活在神統管的範圍裡,神國就實現了,人因此要蒙受神國的福氣。
      2. 神藉著主耶穌基督(其身份,事工,救恩)作王來統管。
      3. 主耶穌藉著十字架救贖及聖靈打敗撒但,使悔改相信者進入神國。
      4. 神國=主耶穌及祂的事工
      5. 神國是實現而未完成(Already …But not yet)的「末世論」
        1. 在舊約聖經中,雖然沒有用「神的國度」這個用語,但這個概念卻充滿在先知書裡。不同的先知對未來國度的形式有不同的描述。
        2. 在新約聖經中,主耶穌作王統治的兩個階段:
          1. 已經實現:天國是他們的(太5:3,10);趕鬼証明神國臨到(太12:28);神國已在你們中間(路17:20-21)。
          2. 尚待完或:直到在神國裡喝新的那日子(可14:25;路22:18);得國比喻(路19:12);得國降臨(路23:42)。
        3. 神國與福音相連--合稱「天國的福音」或「神國的福音」(太24:14;徒8:12;20:24-25;28:23-31)。

        三. 進天國、神國的問題
        1. 馬太5: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
        2. 馬太7:13-23「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 遵行天父的旨意
        3. 馬太11:12「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4. 馬太18:3「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變成小孩的樣式
        5. 馬太19:23-26「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鍼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財主進天國是難的

天國(神國)與教會的關係

一. 「教會」的定義
  1. 新約聖經裏的「教會」是從希臘文的「ecclesia」來的,意思是「會眾」。
  2. 舊約聖經中沒有出現過「教會」這個名稱,然而希臘文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卻把希伯來文中的「edhah」和「qahal」兩字翻譯成「ecclesia」。
    1. 「edhah」指「由指定而集會之眾」,在祭典中稱它為「耶和華的」(表示是誰召集的),也稱它為「以色列的」,並用它來指那些出埃及的以色列會眾。以後的翻譯把「edhah」翻作「synagogue」(會堂)。
    2. 「qahal」是從「召集」的字根來的,原意含有「召集公眾來會議」或「檢閱步隊打仗的 意義」。申命記用它來指那在何烈山集合聆聽律法的會眾。當它如edhah一樣被稱為「耶和華的」或「以色列的」時,它也有「上帝的子民」之意。以後的翻譯 把「qahal」翻作「ecclesia」(教會)。
    3. 四福音中,「ecclesia」只出現在馬太16:18中,是指「將來的基督徒團體」,是耶穌呼召出來的新選民,這團體將進入神的國或那將來的時代。
    4. 「ecclesia」雖然沒有出現在馬太以外的福音書中,然而這個團體卻在別的名稱下出現,如「羊」(馬太26:31),「小群」(路加12:32)。
    5. 使徒行傳中,第一次使用「ecclesia」是指那些聚集在耶路撒冷聽使徒們教導的團體(徒5:11;8:1,3),這個團體包括使徒們和那些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受了洗,罪得赦免,並領受聖靈恩賜的人(徒2:37-41)。
    6. 保羅書信中,教會可分「宇宙性的教會」(即耶穌的身體,以弗所1:23),和「地方性的教會」(指分散在歷史上和地理上個別的教會,如哥林多教會)。「教會」也稱「神的家」(提前3:15)。

    二. 神國與教會的定位
    1. 在新約聖經中,教會是由神呼召出來的人所組成,所以在末世有爭戰性的特質。
    2. 神國與教會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但是 神國並不等於教會。
    3. 「神國」=神的管治,神管治的領域,神管治下的生活和所帶來的福份。
    4. 「教會」=被神管治,享受神管治下所帶來福份的人組成的團契。
    5. 簡言之,「神國」是指神的王權,「教會」是指人的團契,看得見的彰顯看不見的。

    6. 三. 神國與教會的關係
      1. 神國創造教會-─信主的人組成教會
        1. 「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1:15)
        2.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2:44 - 47)
        3. 教會見証神國-─信徒傳講神國的道
          1. 「我素常在你們中間來往,傳講神國的道,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使徒行傳20:25)
          2. 「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早到晚,對他們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使徒行傳28:23)
          3. 「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使徒行傳28:31)
          4.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纔來到。」(馬太24:14)
          5. 教會是神國的器皿-─與撒但爭戰
            1. 醫病:「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馬太10:8)
            2. 趕鬼:「那七十個人歡歡喜喜的回來說:主阿!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路加10:17)
            3. 勝過陰間權勢:「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馬太16:18)
            4. 教會是神國的管家-─掌管鑰匙和權柄
              1. 天國的鑰匙:「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16:19)
              2. 捆綁與釋放:「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 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 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8:18-20)

如何解釋天國的比喻?

一. 「比喻」的重要性

  1.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合稱)共用60個比喻。
  2. 比喻佔了耶穌講道記錄的三分之一。
  3. 大部份比喻的作用是在說明「天國(神國)的真理」,也是主耶穌信息的主題。

二. 使用「比喻」的目的

  1. 不讓人馬上拒絕主耶穌要傳講的真理(如:先知拿單向大衛說的比喻)。
  2. 讓有心追求的人能進一步認識真理(馬太13: 10)。
  3. 避免耶穌的反對者找到話柄來陷害或控告衪(馬太22: 15; 可12: 13; 路加20: 20)。
  4. 耶穌的比喻都與生活有關,使信仰和生活成為一體,即生活就是信仰,信仰就是生活。

三. 解釋「比喻」的原則

  1. 「比喻」的定義

    1. 「比喻」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把兩件事物並排陳列,作出比較,以達到教導的效果。」
    2. 「比喻」(C. H. Dodd)是「從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以活潑或奇異的方式,舉出明喻或暗喻,以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他們心中一個問題,到底說話者要表達的教訓是甚麼,並引起聽者主動的思想。」
    3. 耶穌用「比喻」的目的是為解明屬靈真理,使抽象的教訓,藉著人們熟知的日常事物,從比較和聯想中,悟出真道來。
  2. 解釋「比喻」的原則

    1. 要從聖經時代的生活情況來了解比喻,例: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
    2. 注意引入比喻的背景──即主耶穌為何要說這樣的一個比喻?
      例:「失羊的比喻」的上文是甚麼?(路加15: 1-7)
      ── 上文說到耶穌接待稅吏和罪人,並且和他們一同吃飯,就有人竊竊私語,說他們的不是。因此,才引發耶穌說出這個比喻。即是這樣,這個比喻的重點,不是羊,而 是牧羊人或是羊的主人。至於那九十九隻羊就不是比喻的重點,所以不要擔心狼會來吃掉牠們。尋找、接待、懷抱那些飽受別人白眼的稅吏和罪人才是比喻的重點。
    3. 注意不同的背景
      例:「失羊的比喻」也記載在馬太18: 12-14,但這比喻的背景和路加所記載的截然不同。
      ──在馬太褔音中,耶穌先是論及謙卑像小孩,才可以進天國(馬太18: 1-5),繼之,訓勉門徒不要絆倒別人(馬太18: 6-9)。很明顯地,是針對門徒而言,主耶穌要他們作個好牧人,去把跌倒、軟弱、後退的弟兄找回來,並饒恕回轉的弟兄。
  3. 注意比喻的中心人物或重點教訓
    要抓緊中心思想,不要分心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並非每個比喻中的細節都含有教訓的意義。
  4. 注意結語
    比喻的結語能幫助我們明白故事的目的,例:失羊,失錢和浪子的比喻,結語都提到有關人物歡喜快樂的情景,這反映出,耶穌以尋得罪人為莫大的喜樂。

四. 比喻與寓言不同之點

  1. 「比喻」:由作者引用日常生活中之故事,並未經刻意設計,來傳達某「一」真理,並非每個細節皆有含意,所以要經由上下文來解明這個真理。
  2. 「寓言」:由作者刻意組合成的虛構故事,使每一個細節都有含意,以達到特定的訓示。

五. 如何解釋天國的比喻

  1. 四種土壤(馬太13:1-9)
    是耶穌宣告,神國已經臨到世人中間。

    1. 此比喻中唯一要強調的是撒種的特質,即神國今天在世上的作為;所以,如果是三種或六種的土壤,也絲毫不會影響這比喻的信息。不結果實的原因可能多過五個或七個,有的被豪雨沖走,可的被田鼠吃了,都在表明一件事﹕神國來到世上,有人拒絕,有人接受。
    2. 只要種子進入土壤,一旦接受了,神國的道就會帶來許多果實。
  2. 稗子(馬太13:24-30)
    田地是指世界,不是教會。

    1. 表明神國已經來了,但腐壞的社會仍未連根拔出,這就是神國的奧秘。
    2. 本比喻指神國的兒女已經接受神的統治,享受神治理的喜樂,但他們必須繼續在這個善惡混雜的社會和良莠不齊的世代中生活,直等末日神國降臨時,義人與惡人才會被分開。
  3. 芥菜種(馬太13: 31-32)
    神國以微不足道的形式臨到世上,但有一天要成就大樹。

    1. 這比喻的重點是在強調對比,訓微小的起頭和龐大的結果。其實,芥菜種並非是世上最小的種子,只不過是在形容「小」的慣用語而已。
    2. 耶穌的目的﹕先是小種子,後是大樹;衪的傳道事工雖然微不足道,然而神國隱密地臨到,卻是無可推諉的事實。
  4. 麵酵(馬太13: 33-35)
    神國似乎被吞沒,然而終有一天要遍及全地,沒有別的王權能存留。

    1. 當把麵酵放進麵團裡,起初似乎甚麼也沒發生,麵酵似乎被麵團吞沒了,然而,最後全麵團都完全改變了。
  5. 寶貝和珠子(馬太13: 44-46)
    神國是無價之寶,比其他所有財富更值得追尋。

    1. 神國已經以意料不到的方式臨到人的中間,而這方式容易被人忽略和鄙視,因價值觀不同。
    2. 跟隨耶穌就是參與神的國,沒有外在的炫耀和榮光,卻是神國的本身,即隱藏的珍珠。
  6. 魚網(馬太13: 47-50)
    神國在世界創造的團體並不是純一的團體,直等末日來臨。

    1. 神國向各種人發出邀請和接納,並在神國裡作門徒,然而完全聖潔的團體要等主來的日子。

天國的倫理

一. 「登山寶訓」是誡命或忠告?

  1. 羅馬天主教

    1.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2. 天國倫理的雙重標準法:是誡命或忠告?

      1. 誡命 - 給全部基督徒遵行以獲取救恩
      2. 忠告 - 給委身基督徒遵行以獲得完全
    3. 登山寶訓是「忠告」,只為神職人員,非為信徒而設。
    4. 疑點:耶穌宣講「登山寶訓」時是針對當時的門徒非十二使徒(馬太5 : 1-2)
  2. 馬丁路德(兩個國度觀

    1. 清楚劃分「屬世」與「屬靈」兩個國度

      1. 屬世國度 - 神藉著屬世權柄統治的國隻(如法官,警察)
      2. 屬靈國度 - 神藉著聖靈統治的國度(如登山寶訓)
    2. 基督徒有雙重國籍

      1. 屬世的生活 - 按照世上的法律行事為人(群體生活)
      2. 屬靈的生活 - 按照登山寶訓過基督徒的生活(個人生活)
    3. 反對羅馬天主教的教皇掌「屬世」的權柄 - 混淆兩個國度
  3. 重洗派(門諾會)

    1.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2. 每個基督徒要絕對地遵行,不分個人倫理或社會倫理。
    3. 登山寶訓的主題 - 愛神愛人:不報復主義,因此主張:沒有警察,沒有法庭,沒有死刑,不當兵,不打仗,不宣誓,不參政,政教完全分離,沒有私產,東西共享。
    4. 舊約倫理次於新約倫理
    5. 疑點:與現實社會的體制發展背道而馳,只能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4. 時代主義

    1.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2. 登山寶訓是「天國」之法,延期至將來的「千禧年」才實行。
    3. 登山寶訓的次要目的是作為教會的倫理法則。

二. 對「耶穌與舊約律法」的看法

  1. 奧古斯丁、特土良、俄利根、阿奎那-→羅馬天主教:
    「登山寶訓」=解釋舊約+耶穌的新教訓(超越摩西的舊約律法)
  2. 馬丁路德、加爾文-→更正教:
    「登山寶訓」=對舊約律法的正確解釋,沒有補充新的律法; =不是廢掉舊律法,也不是給不完全的舊約律法加以補充。
  3. 重洗派
    「登山寶訓」=全新的律法(每個基督徒必須確實遵行)
  4. 熟是熟非? - A. E. Harvey的主張如下:

    1. 耶穌不是攻擊舊約律法,而是改正猶太人的「口傳律法」:
      1. 引用舊約時,耶穌常用「經上記著說。。。」
      2. 針對口傳律法,耶穌用「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馬太5:21,27,31,33,38,43)
    2. 耶穌是教師也是先知:若有與舊約律法有不同之處,乃進一步的啟示。

三. 解釋「登山寶訓」(馬太五-七章)的原則 - 給門徒(太5:1)

  1. 天國子民的特質 -「八福」(太5:2-12)
  2. 天國子民的使命 - 包括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
    1. 文化使命 - 像「鹽」:防腐與加味(太5:13)
    2. 福音使命 - 像「光」:「你們的光也當這照在人前。。。」(太5:16)
      1. 教會的見証:如城造在山上(太5:14)
      2. 個人的見証:如燈在燈台上(太5:15)
  3. 天國子民的「義」- 以福音成全律法:「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耶穌針對口傳律法,舉出六例(太5:21-48)
  4. 天國子民的生活 - 施捨(太6:1-4),祈禱(太6:5-8),禁食(太6:16-18)。
  5. 天國子民的追求方向 - 以耶穌教導的「主禱文」把基督徒的價值觀表達出來:

    1. 以神優先 -「馬太6:19-24」對應「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2. 飲食包括民生、壽命、尊嚴 -「馬太6:25-34」對應「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3. 不論斷 -「馬太7:1-5」對應「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4. 要判斷 -「馬太7:6」對應「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5. 地上的父與天上的父 -「馬太7:7-11」對應「我們在天上的父」
    6. 主動 -「馬太7:12」對應「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6. 天國子民的抉擇 - 兩種道路(太7:13-14),兩種生命(太7:15-23),兩種對真理的反應(太7:24-27)→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6:14)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