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聖潔的法典(十七至廿六章)


利未記第十七至廿六章以此為名。這些經文合起來,便組成了我們稱為本書的第二部分。這幾章清清楚楚是分開來的獨立單位,一部單獨的小書。這幾章構成了『耶和華上帝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基本觀念的律法編纂物。

『聖潔』一詞的意義

『聖潔』(holy)一詞最初的意思有點像禁忌(taboo),禁忌是一個玻裡尼西亞字,意思是『不要摸,否則你將有苦難』!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人以為切勿反對神明,否則祂一怒之下便會打擊人。我們在許多地方──在非洲、亞拉伯、澳大利亞,都見到聖地,其所以為聖,是因為那地方住過神明。當摩西注意那慪火的荊棘(出三1-6)時便是如此,他要前去看看這奇景是怎麼一回事,便聽到有聲音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以賽亞比任何人更給『聖潔』一詞以實在的意義和內容。他以為上帝不但是禁忌。祂曾經實實在在地藉祂公義的行動,對以色列人顯示出祂聖潔的本性(賽五1-6)。 在以賽亞,因為公義並不是善良的意思,而是同情的看顧與創造性的慈愛,這位大先知比任何人更多告訴我們聖潔的意義。他甚至稱上帝為以色列的聖者。對上帝的 這稱呼,在希伯來語只用一個字寫出來。因為這樣,以色列中一般有罪的人,便由這名字知道,懂得去思想上帝的聖愛全包在上帝稱呼以色列為祂『兒子』這事上 (出四22)。史坦模(H. H. Stamm)曾寫道:『聖潔是上帝個性的核心』。現在以色列被呼召,要像上帝那麼聖潔,那就是說,要慈愛、同情,及完全的關心人類的世界。

但是還有更進一步要說的。偉大的先知們把聖潔解釋為上帝闖入我們人類生活中的大能,的確不是一些十分非人格的東西。那是人類學家所謂的瑪拿(mana,神力,從紐西蘭毛利族借用來的字)。因此,上帝的聖潔便是祂在以色列人中的慈愛、公義、拯救臨在的能力。摩西在看見慪火的荊棘之後,聽到有話說,『我必與你同在』;或者這樣說更好:『我將與你同在』(作為你的創造性、慈愛,有力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律法是上帝慈悲的恩賜

上帝期望以色列人遵守律法,如果他們要繼續作聖潔的團體的話。以色列在這裏並不是被召成為聖潔(特別是靠行為,像靠守這些律法)。以色列不是一個異教民族,必須經過一個手續才能成為聖潔。上帝把她與其他地上的民族分別開來(這詞用在利一17與出廿六33),已經使她聖潔。上帝這一作法不過是繼續祂在創世時已經開始了的工作。因為正如創世記一章四節說的,上帝在祂開始創造時,便把光暗分開了(依照標準修訂本創一1的附註我們可以如此說)。於是,如今在利未記二十章廿六節,我們讀到:『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 我的民。』

結果是以色列現在歸於上帝,而且由於遵行律法,它得免於人類可能經過的各種微妙的壓力。因此上帝給以色列以律法作為恩賜,全然是上帝方面恩典的 行動,以色列並未賺得它,而且永不能賺得它。

    利 未記中並沒有以色列比其他民族為好,或者更慈祥、更明智、更哲學、更敬虔、更文明、更高尚的想法。我們所碰見的不過是真正無比的恩典。申命記四章卅二至四 十節明確地論及這偉大的事實。以色列人要穩守聖潔的法典的規條,並非為變成為聖潔(因為上帝已經使她如此,當作一種恩賜),而是為要繼續聖 潔,且在那只屬於上帝的聖潔生活中這樣去生活、動作和存留(參看徒十七28)。
律法與聖約

    摩西的律法,妥拉,乃是上帝一開始就透過摩西給以色列的。妥拉不是隨便給任何民族,也不是立意為所有民族的。上帝把妥拉只給立約的民族,就是在西乃,祂與她締結特殊關係的民族(出十九5-6)。因此,以色列中,如果任何人不肯遵行上帝所創造的保持以色列為聖潔民族的律法,那人便要受可怕的刑罰,從立約的團體中『割除』;參看例如利 未記十七章九節。我們讀下去便注意到這意思是甚麼。但是如果他失足,也有辦法把他帶回聖會的團契來,洗淨他不順服與背叛的罪(例如利十六29-30)。

永久的律法

    這些律法是永久的,因為上帝曾經這樣說。然而在事實上,結果卻未如此。猶太人或基督徒今天都未絕對遵守我們在此所見到的律法。現 代正統猶太人也不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上祭牲。保羅在他寫給異邦基督徒的羅馬書中,清楚說基督徒在基督裏已經從利未記中所述一切規條中得到釋放。那末我們為 甚麼要費事去讀它?上帝所賜下永久的法規,今天的猶太人和基督徒,怎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予理會呢?

    對 這問題的答案,可以藉由穩固地把利未記放在妥拉的背景上得到。創世記開端的話是:『起初上帝創造……』。上帝從未停止過創造;事實上,祂的創造之法乃是不 住地從祂所已創造的,從罪惡、邪惡、與混亂之中再造,而且藉由這樣作,去更新、轉變萬物,直至祂創造一個新天新地的時候(賽六十六22)。上帝的道,那就是說,祂對摩西所說的目的與計畫,和祂從被奴隸的烏合之眾再造以色列為祂自己的一個民族,在法老眼前所行的那道,是活潑的, 只是因為上帝自己是永生的上帝。因此,當上帝賜給以色列一個永存的法規時,祂不能改變祂的心意說:『我要頒令,這法規在某年某年之後作廢』。不,所論及的法規必定有效。

    另一方面,誠然上帝創造的目的,是祂已經以一個嶄新而又深奧的形式再造那同一法規,不過如果那形式不是我們在利未記所見的形式便不會有效。利未 記整本書是為這真理作例證。開頭的十六章大部分論及保持以色列與上帝之間正當關係的問題。那就是說,以色列如何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第二部分, 這聖潔的法典大部分論及人如何與其人類兄弟保持聖潔團契;因此它也例示耶穌兩條黃金律的第二條,『你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利 未記告訴我們,上帝從摩西時代以來,開頭所行所教訓的是甚麼。同樣,我們從使徒行傳一章一節讀到:『提阿非羅阿,我已經作了前書(即路加福音),論到耶穌 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於是,今天我們發現,聖靈,像約翰福音十五章廿六節所指的,領導初期教會再造耶穌的教訓,以應付連路加那樣的人都 不 知道的新的經驗領域。例如,當我們碰上使徒行傳五章彼得處理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卑鄙案件時,教會便要學會越過對上帝道的膚淺瞭解。如今在我們所生活的時 代,我們必須把上帝的道應用於這全新的情況,諸如那些包括現代醫藥倫理學,使用氫彈,太空探索等等。但是在這樣作時,我們要繼續抓住上帝對摩西所應許的 『我要與你同在』,並且再加上耶穌所說:『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

聖潔法典--前文

  聖潔法典包括利未記十七至廿六章,但以十八至二十章為法典的中心,特別是利未記十九章,更是聖潔法典最中心的要義。

   根據利未記十八3~4神曉諭以色列人的話:「你們從前住的埃及地,那裡人的行為,你們不可效法;我要領你們到的迦南地,那裡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也不 可照著他們的惡俗行。你們要遵我的典章,守我的律例。」

        我們可以看出,聖潔法典是耶和華以埃及地和迦南地的文化習俗為背景,具體向以色列人說明祂的法典和律例(特別是十誡)的意義。

聖潔法典中對第一誡的說明

第一誡 除了耶和華,你不可有別的上帝
  
1.
獻祭的對象:耶和華
  利未記十七4~7指出,獻祭的對象是耶和華,不可獻祭給他們行邪淫所隨從的鬼魔(原文作公山羊)。即以公山羊的形象作為偶像。在埃及迷信觀念中,這種神明是掌管曠野的神明,敬拜方式伴隨淫亂的行動,必須禁止。

2.
敬拜要專一
   利未記十九4a指出,「你們不可偏向虛無的神」。第一誡「除我以外」原意為「在我面前」,「偏向」指人沒有專注面對耶和華,因此「偏向」指偏離耶和華, 注意力轉移對象。遵守第一誡,則人「不可偏向虛無的神」。虛無的神(`elilim)原意是小神,即小型的神像,它豈能降福降禍?因此「偏向虚神」必須禁止。

3.
不可把自己兒女獻給摩洛
  利未記二十1~5提到嚴禁以色列人將自己的兒女獻給摩洛,獻者及隱瞞者都處以死刑。

聖潔法典中對第二誡的說明

  第二誡強調上帝是靈,因此敬拜祂的必須以誠實的心靈敬拜祂。聖潔法典對第二誡的說明如下:

1.
禁造偶像
   利未記十九4b禁止鑄造偶像,因為上帝是靈,任何物件都不足以彰顯祂的形象

2.
敬上帝的方式
   
    上帝是靈,敬拜者必須存著誠實的心靈敬拜祂。利未記十九5~8舉平安祭為例,獻祭必須遵照上帝的規定,獻得可蒙悅納。可蒙悅納的獻祭,是要存著誠實的心靈來獻的。

3.
不可偏向迷信
  
    上帝是靈,敬拜祂必須存著誠實的心靈。因此「不可偏向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也不可求問他們,以致被他們玷污了」(利十九31;二十627)。「求問」指敬拜(撒下廿-1;何五615)。偏向迷信與邪術,是上帝憎惡的。

   
偏向迷信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

.隨從異教的習俗,吃帶血的物(利十九26);

b.
剃頭的周圍和鬍鬚的周圍(利十九27;廿-5a

c.
為死人用刀劃身,或在身上刺花紋(利十九28;利廿一5b

聖潔法典中對第三誡的說明

    第三誡  不可妄稱耶和華上帝的名
  
    利未記十九12說:「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褻瀆你上帝的名」。

1.
妄稱聖名的原因
  
    為什麼人會指著上帝的名起假誓呢?由利十九12的上文(十九11)來看,那是因為欺騙和說謊。

2.
妄稱聖名的刑罰
a. 起假誓要獻贖愆祭並如數歸還,另外加上五分之一(利六2~5)
b. 褻瀆上帝的名,如同將兒女經火歸與摩洛,是敬拜偶像的行為,那是死罪。

聖潔法典中對第四誡的說明

    第四誡 當守安息日
    聖約法典(出廿三12~19)將安息日擴大為一年三次的節期:無酵節、七七節和收藏節。
    申命法典(申十六1~17)也同樣著重一年三節,但重點在春季的七七節和秋季的住棚節。
    聖潔法典(利廿三、廿五章)則由安息日而安息年而禧年,同時又注重各種節期。
1. 安息日(利十九3b)
A. 守安息日與敬聖所
  利未記十九30上帝說:「你們要守我的安息日,敬我的聖所。」「守」指遵守有關安息日的種種規定;「敬上帝的聖所」因為聖所是上帝彰顯祂榮耀之處,如果不潔,就不可隨意進入聖所。

B.
作息有時
  利未記廿三3指出,「六日要作工,第七日是聖安息日,當有聖會;你們什麼工都不可作。這是在你們的一切住處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

  六日工作,第七日休息,這是工作有時,若六日工作,第七日又工作,則體力透支,失去健康,豈非自定己罪,自處極刑嗎?

C.
當有聖會
  安息日當有「聖會」(migra godesh),由利廿三24782124273537的上下文可以歸納出「聖會」三方面的含義:

a.
聖會指聖言的宣讀,因此會眾要聚集聆聽上帝設立那節期的歷史背景並一起感恩敬拜。

b.
聖會當日什麼勞碌的工作都不可作,指停止為自己的生計勞力費神,分別此日與上帝相會,享受祝福。

c.
聖會當日,整個社會,包括奴僕、寡婦、孤兒和寄居的,要一同歡樂(申十六1114)

D.
住處守節
  安息日雖然大家集中在聖所敬拜,但也要「在你們一切的住處」向耶和華守安息日。「住處」廣則指整個社會,狹則指居住之處;強調家庭為敬拜的中心。安息日及任何節期的敬拜都從家庭開始。

2.
安息年
  利未記廿五1~7將安息日擴大為安息年。利廿五4~7指出,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牲畜、野獸、當食物。」由此可看出安息年的重點:

A.
地守安息
 土地安息,才不會貧瘠。
B. 貧苦者得安息
  安息年土地所長的莊稼,葡萄等作物,要給僕人、婢女、雇工,寄居的外人當食物,使這些沒有地業的人得享安息。這年的土產,也可給牲畜、走獸當食物。
3.禧年
  利未記廿五8~55對禧年有清楚的記載,它是七個安息年(49),當年七月十日贖罪日之後,就算是第五十年,稱為禧年。設立的目的,在於叫勞苦擔重擔的得享安息。
A. 禧年主題:安息
贖罪日要吹角宣告罪奴得釋放,禧年則宣告窮人從貧困的重擔下得釋放。
B. 土地的安息
  第49年是安息年,而禧年土地繼續休耕,因此連續兩年土地獲得休息。人若遵守,則上帝應許在第48(即第6)使地生出三年的土產(利廿五21),使第九年(即禧年之後一年)恢復耕作時,能有足夠的陳糧可吃(利廿五22)
C. 地業的贖回
     
    利未記廿五23指出:「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地隨時可以贖回,只要賣者有能力贖,並算出賣地的年數,將剩餘的 年數,照價值償還買主(利廿五27)。但在禧年,賣者有無力量,都可得回地業(利廿五28),以前的買主應該放手,因為這土地的所有權本是上帝的。
D. 房屋的贖回(利廿五29~34)可分三種情況:
a. 城內的住宅
  人若賣城內的住宅,在一年內有贖回的權柄。若不贖,則永歸買主為業(利廿五29~30)。在禧年也不必歸還,這是保障外地人,他們沒有產業,卻有買賣權利。
b.村莊的住宅
  村莊的住宅,如同鄉下的田地,為保障當地務農的居民,隨時可贖回,若在禧年,買主要歸還(利廿五32)
c.利未人的住宅
  利未人若賣城內的住宅,禧年時買主要歸還(利廿五33),因為這是他們在以色列人中的產業(利廿五33),但利未人不可賣他們在郊野的房屋。
E. 借貸條例
  禧年條例(利廿五35~38)提到對貧窮的弟兄應該幫補,借錢與借糧,不可取利,不可多要。因為上帝賜給他們產業,自當感恩(廿五38)
申命法典(申十五1)則提到在安息年當豁免弟兄的借貸。
F. 奴僕得自由
  以色列人若因窮乏而賣身給以色列人為奴,到了禧年,全家都可歸回本家(利廿五41)
G. 禧年慈惠行動的精神
  具體論及禧年「地歸原主,僕人獲得自由」的經文是利未記二十五23~55,這段經文的結構如下:
a. 上帝的主權宣言:地是我的(廿五23)

b.
地歸原主(廿五25~31)

c.
對待弟兄原則(廿五35~38):幫補弟兄

d.
人得自由(廿五39~54)

e.
上帝的主權宣言:人是我的(廿五55)
    迦南地是上帝的;以色列人是上帝從埃及救出來的;因此蒙上帝拯救的以色列人住在上帝所賜的迦南地上,應互相幫補,好叫那些因貧窮而在生活上勞苦擔重擔的,能夠得享安息。
    總之,禧年強調濟助貧窮的人,釋放奴隸,以及地業的贖回,使社會經濟因愛心而重新得到調整;也促使人們在社會上的身分與地位,因愛而重新得到尊重,回復尊貴,真是叫勞苦擔重擔者得享安息。
4. 節期
   利未記廿三3吩咐以色列人當守「安息日」,當有「聖會」。利未記廿三4~44則吩咐以色列人也要守各種節期,節期當天也有「聖會」(廿三4)。由此可見 安息日的精神擴展至節期。以色列人的節期可分二類:

()春天的節期:包括:逾越節、無酵節與七七節;

()秋天的節期:包括吹角節、贖罪日與住棚節。綜 觀這些節期,「聖會」與「慈惠」是諸節期的重點,因此帶出「安息」的主題。

A.
聖會
  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開始守逾越節,正月十五開始守七天的無酵節,此節的第一日和第七日都有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利廿三7~8)

   五旬節當日要宣告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利廿三21);七月一日的吹角節也當有聖會(利廿三24~25);七月初十的贖罪日也一樣(利廿三 27~28)。至於七月十五日開始的住棚節要守節七日,第一日及第八日都當有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利廿三35~36)

  根據「聖會」三方面的含義(見第四誡第一部份「安息日」,聖會當日,整個社會,包括奴婢、寡婦、寄居的和孤兒等勞苦擔重擔的人,都要一起歡呼快樂,得享安息。

B.
慈惠
  以色列三大節期除無酵節外,五旬節的條例裡特別提到:「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廿三22)這種慈惠的安排就是希望以色列人因著愛上帝愛人而使生活上勞苦擔重擔的人能夠得享安息。

    至於住棚節,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說:「你把禾場的榖,酒酢的酒,收藏以後,就要守住棚節七日。守節的時候,你和你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裡的利未人、以及 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都要歡樂」。這吩咐表示主人因著愛上帝而將所收穫的五穀、新酒取些出來與沒有產業、生活上困難的弱勢族群一起分享,好叫他們得享安息。

聖潔法典中對第五誡的說明

    第五誡 當孝敬父母

  聖潔法典對孝敬父母有三方面的闡釋:

1.
孝敬父母的真諦
  利十九3指出,「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這節經文把孝親的命令與安息日的命令相提並論,目的在提醒兒女,孝敬 父母的真諦就是使父母的心能得到安息。「安息」就是因兒女的行事為人、工作或學業表現,令父母深感安慰而露出滿足的微笑。

2.
孝敬父母的延伸
  利十九32說,「在白髮人的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本節經文指出「敬老」是「敬畏上帝」的表現,正如「孝親」是「敬畏上帝」的表現一樣。可見人在家裡孝順父母,應說延伸至社會裡尊敬老年人。

3.
不孝是重罪
   利二十9提到不孝是要被處以極刑的重罪,這節經文說:「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在聖約法典,同樣視「不孝」為重罪:「打父母的」和「咒罵父母的」都要把他治死(出廿一1517);申命法典則指出對「不聽從父母的話」,雖受父母懲治卻「仍不聽從」的「頑梗悖逆」兒子,要用石頭將他打死(申廿一18~21)。三本法典異口同聲強調「不孝」是該被「治死」的重罪。

聖潔法典中對第六誡的說明

    第六誡 不可殺人

  第六誡「不可殺人」強調尊重人的生命。聖潔法典從四方面提醒我們防範違背第六誡的途徑

1.
不可與鄰舍為敵
避免干犯第六誡的第一項途徑就是「不可與鄰舍為敵」。利十九16指出:「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置之於死。我是耶和華」。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就是往來傳舌(箴十一13;二十19),那就是與鄰舍為敵。因為搬弄是非,難免引起衝突、械鬥、以致殺人流血。因此不可與鄰舍為敵,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是避免干犯第六誡的途徑。

2.
不可心裡恨弟兄
避免違反第六誡的第二項途徑是「不可心裡恨弟兄」。利十九17說:「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因為恨能挑起爭端(箴十12)。因此利十九17提醒我們,彼此之間若有什麼嫌隙,總要當面說清楚,甚至直接指責;免得因他擔罪。意思是:免得因他得罪我,我卻懷恨,最後釀成兇殺,而要承擔罪的刑罰。

主耶穌在馬太五21~23就將第六誡從外在殺人的行為追溯到內在導致殺人的動機,這動機就是「仇恨」。因此「不可心裡恨弟兄」是避免干犯第六誡的途徑。

3.
不可報仇與埋怨

  避免干犯第六誡的第三項途徑是「不可報仇與埋怨」。利十九18說:「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

  「報仇」指為自己伸冤,起因於心中的懷恨;「埋怨」則是心裡念念不忘他人的惡。如此一來,恨火焚燒,就發生殺人流血的悲劇。因此「不可報仇」「不可埋怨」是避免干犯第六誡的途徑。

4.
要愛人如己 (利十八6-16
   
「不可與鄰舍為敵」、「不可心裡恨兄弟」、「不可報仇與埋怨」這三者是避免干犯第六誡的消極面;至於積極面則是「要愛人如己」。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 罪」(箴十12b;彼前四8b)。只要彼此切實相愛,那麼必能化解嫌隙,進而彼此饒恕;許多可能因嫌隙而引發的罪也就在互相包容下消失了。所以「愛人如己」是避免干犯第六誡最好的途徑。

聖潔法典中對第七誡的說明

第七誡 不可姦淫

  第七誡「不可姦淫」,因為人格必須被尊重,聖潔法典對本誡有五方面的闡釋:()不可亂倫;()不可姦淫; ()不可縱慾; ()不可邪淫; ()不可辱沒女兒。

1.
不可亂倫
  一個小家庭,包括父母和兒女。但在大家庭則除了祖父母、父母之外,還有伯伯、叔叔以及伯母、嬸母,若再加上姻親、表親、堂親,則生活中男男女女接觸相當頻繁。骨肉之親以及姻親、表親、堂親之間的性行為都是亂倫,都違反第七誡。

2.
不可姦淫 (利十八17~1820);十九20~22)
  姦淫指與有夫之婦或有婦之夫發生的婚外情(利十八20)姦夫與淫婦都必治死(利二十10)。但迦南地的人情形複雜,聖潔法典特對此舉例加以說明:

A.
不可姦淫母女 (利十八17)
  姦淫有夫之婦(利十八20)本就違反第七誡,但迦南地的赫人,則淫人妻又淫其女,甚至淫其孫女。這是大惡。
B. 不可同娶姊妹 (利十八18)
  妻子還在的時候,若另娶她的姊妹,則因他們是骨肉之親,彼此間的性關係等於間接亂倫,此外,另娶的姊妹與姐夫或妹夫的性關係,則是犯了姦淫。
C. 不可姦淫婢女 (利十九20~22)
  利十九20~22指出,有婢女許配了丈夫,這樣的婢女等於有夫之婦。由於婢女尚未得著自由,因此犯姦淫者必須賠償,大概是奴婢身價的五分之一。
3. 不可縱慾 (利十八19,十二1~8)
  夫婦的性生活是正常的,但如果過分縱慾就是反常,應予禁止。
A. 婦女行經條例 (利十五19~24,十八19)
    利十五19指出,婦女行經,必有七天不潔淨,這七天內,一方面是排出經血,另方面則有不同的痛楚,如:頭痛、背痛或腹部疼痛,丈夫應重視妻子的健康,不可與她親近(利十八19)
B. 婦女生育條例 (利十二1~8)
  利十二2~4指出,婦女若生男嬰,則先有七天不潔淨,如同經期一樣,接著要居家三十三天,不能參加社會或宗教活動,若生女嬰,則不潔淨及居家日子的時間,都增加一倍。
   
    為 什麼要有那麼長的時期住在家裡,並為不潔淨呢?這是產婦經生產的劬勞,身體十分衰弱,易受感染而患病;此外,母親又要照顧生命力不強的新生兒,費神費力。 因此需要長時間的休養。作丈夫的應對產婦加以保護和照顧,對她只有愛,而不是慾。將關懷與服事擺在首位,就不致縱慾了。

C.
小結
  從妻子行經與生育條例的討論,我們看到丈夫應顧念妻子行經或生育的痛苦與不便,保護並照顧她的健康,而自我節制,這樣,就不會縱慾了。

4.
不可邪淫
  第七誡在應用上包括「不可邪淫」,指不可使兒女經火獻給偶像摩洛,也不可有同性戀,更不可與獸淫合。

A.
不可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 (利十八21,二十1~5)
  利未記二十5指出,將兒女用火焚燒,獻給摩洛,這是行邪淫,要從民中剪除。因為拜摩洛,一方面是叩拜偶像,一方面是迷信;而在叩拜過程,將兒女焚燒獻上,則是十分殘忍,令人髮指。

B.
不可同性戀 (利十八22)
  利十八22指出,「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是指同性戀,因為同性戀是逆性的事,將不是性器官當性器官來使用;且同性戀是性變態,需要醫治而不是放縱。

C.
不可與獸淫合 (利十八23)
  利十八23說,「不可與獸淫合」。在利未記十九19指出,不同種類的牲畜,不可彼此配合,牲畜與人更不可淫合,因為這是逆性的事,即違背上帝創造本意。

  在上帝的創造裡,惟獨人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因此上帝賦予人管理「走獸」的權柄(創一27~28)。人豈可自我退化,與獸同類?利十八23b特別提到「女人也不可站在獸前與牠淫合」這是可憎令地玷污的事,至終必被地吐出,從民中剪除。

5.
不可辱沒自己的女兒 (利十九29)
  第七誡也包括不可辱沒自己的女兒。利十九29指出,「不可辱沒你的女兒,使她為娼妓,恐怕地上的人專向淫亂,地就滿了大惡。」

  「辱沒女兒,使她為娼妓」有二種解釋,第一、父母因貧窮將女兒賣為娼妓;第二、父母容讓女兒信奉異教,淪為廟妓。不管哪一種,都將使地上的人犯更多的淫亂,而滿了大惡。這樣的事在以色列中是不可有的。

聖潔法典中對第八誡的說明

    第八誡 不可偷盜

  第八誡「不可偷盜」是對他人私有財產的尊重,聖潔法典對本誡有四方面的說明。

1.
「不可偷盜」衍生的三項禁令 (利十九11~12)   
    利未記十九11~12說:「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釋,褻瀆你上帝的名」。「偷盜」指暗中偷竊。在不可偷盜之後,緊 接著有三項禁令:「不可欺騙」、「不可說謊」、「不可起假誓」。顯然一個人若暗中偷竊,那麼,很容易在被發現嫌疑時犯了「欺騙」、「說謊」和「起假誓」的罪。

2.
不可搶奪
  「不可偷盜」包括不可搶奪,利十九13指出,「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裡 過夜,留到早晨。」搶獨鄰舍的物與偷盜罪一樣,聖潔法典明令禁止。「雇工人」指打零工的工人,若當日不付工資,他們難免有凍餓之苦。因此若扣留他們的工 資,不在當日收工時給付,則使他們生活陷入困境,無異是搶奪。

3.
當行慈善
  在消極方面是「不可偷盜」。在積極方面則當有慈善的施 捨。利十九9~10說:「在你們的地上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參考利廿三20,申廿四19~22)

  耶和華顧念窮人,地主豈可忽略?路得記中,波阿斯對路得的慷慨,一方面向上帝感恩,一方面向人伸援手。這是遵守第八誡最好的途徑

4.
注重商業道德
  「不可偷盜」提醒人要注重商業道德。利十九36指出,「要用公道天平,公道法碼,公道升斗,公道的秤」。(參考申二十五13~16;結四十五10~12)。如果用兩套度量衡來作,無異是偷盜的行為。

聖潔法典中對第九誡的說明

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對人名譽的尊重。惟有行事公義,人的名譽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聖潔法典對本誡有三方面的說明:

1.
避免作假見證必須戒除虛謊 (利十九11~12)
  人為什麼會作假見証陷害人呢?利十九11~12指出,那是因為人習慣虛謊。因此這二節指出:「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

  可見一個人如果慣於「偷盜」、「欺騙」、「說謊」、「指著神的名起假誓」,那麼,這樣的人就容易作假見証陷害人。因此,戒除「虛謊」是避免作假見証陷害人的途徑。

2.
避免作假見証陷害人也必須戒除欺壓人的心態 (利十九13~14)
一個人如果慣於「虛謊」,那麼,他就容易作假見証陷害人;一個人如果總存有「欺壓人」的心態,那麼,他也容易作假見証陷害人。因此利未記十九13~14 出:「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咒罵聾子,在瞎子面前放置絆腳石,都是存心欺壓人。存有這種心態的人,難免也會 作假見証來欺壓人。因此要避免干犯第九誡,必須戒除欺壓人的心態。

3.
避免作假陷害人也必須戒除偏心與成見 (利十九1535)  
「偏心」與「成見」也是導致作假見証陷害人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指握有審判權柄的人。這種人一旦對被告存有「偏心」或「成見」,必會作出不公義的審判,而讓 被告蒙冤受屈遭害。因此利未記十九15說:「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偏護窮人」或「看中有勢力的人」都是「偏心」;「偏心」則導致重罪輕判,這是對受害者不義。反之若輕忽窮人申冤或輕看有勢力的人,則是「成見」,「成 見」則導致輕罪重罰,這是對被告不義。「不義」的審判,必導致「陷害人」,等同違反第九誡,因此為避免干犯第九誡,必須戒除偏心與成見。

4.
避免作假見証陷害人也必須禁戒搬弄是非(利十九16)
  「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利十九16a),必然導致「自己眼中有樑木」卻論斷「弟兄眼中的刺」,這是作假見証陷害人的另一個原因。因此,為避免干犯第九誡,必須戒除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的弊病。

聖潔法典中對第十誡的說明


    第十誡 不可貪戀

  聖潔法典指出,「愛人如己」是避免干犯第十誡最好的途徑。玆說明如下:

1.
愛同胞如愛自己(利十九17~18)
  利未記十九17~18指出,以色列人對本國的同胞,不可心存「怨恨」或「埋怨」,而應「愛人如己」,如此則不只不會報仇、兇殺,也不至於貪戀鄰舍的種種財物了。

2.
愛窮人如同愛自己(利十九9~10)
   聖潔法典提醒人應當存著愛心與窮苦人分享他們的財物,這是戒貪最好的途徑。利未記十九9~10說:「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 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這二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當存著敬畏耶和華的心, 承認產業是上帝的恩典,應當存著愛心與窮人和寄居的分享。人有這樣的存心,自然就不會貪戀別人的財物了。

3.
愛寄居的如同愛自己(利十九33~34)
   「寄居的」指寄居在以色列地的外族人,這些人不熟悉當地的物價與工價,因此,若被當地人詐欺,也不知如何爭取自身的權益。因此利未記十九33~34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們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這二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地寄居,受埃及人剝削勞力與工價,以致在困苦的日子裡充滿哀聲與歎息。以色列人當記得當寄居者的痛苦以及上帝將他們拯救出來,如今住在迦南美地的大恩,進而存著感恩的心看待寄居者如同本地人,並且愛他如己。如此一來,必能照顧寄居 者,而不至於剝削寄居者的勞力和工價,以致干犯第十誡。

聖潔法典與十誡之結語

  「聖潔」是「聖潔法典」最重要的主題。從以上對聖潔法典內容的討論,可以清楚看出,「聖潔」包括二方面:()信仰的聖潔;()道德的聖潔。

1.
信仰的聖潔
  第一誡至第四誡著重一個人「信仰的聖潔」。「信仰的聖潔」就是敬畏耶和華,不隨從虛神和迷信。謹守第一誡至第四誡,正是「信仰聖潔」的途徑。

2.
道德的聖潔
  第五誡至第十誡著重一個人「道德的聖潔」。「道德的聖潔」就是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律例、典章,不可效法埃及人和迦南人的惡俗行。謹守第五誡至第十誡,正是「道德聖潔」的途徑。

  耶和華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聖潔典章」就是從「十誡」來說明神的聖潔,也從「十誡」來教導以色列人有「聖潔」的信仰與生活。如此,則耶和華將成為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將成為耶和華的子民。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文脈

    最初的步驟,牧者應當把整卷中所有任何特定的段落都關聯起來(段落是全書的一部分)。通常這需要把整卷(按不同的譯本)讀過幾遍。即使那些懂得希伯來 文 或希臘文的人也會發現,讀本國語文的聖經比較容易找到作者思想的廣泛發展。現今有很多不同的譯本,有的像中希英對照本,是屬於逐字對照的翻譯,也有的比較 口語化,偏向俚語或說話的形式。不同的翻譯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牧者可以透過閱讀不同的譯本,得到原來希伯來文或希臘文準確而重要的概念。譬如他可 以用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作研究用的聖經,因它很接近原文,但用於公眾朗讀則顯得生硬和呆板。若要找一本比較容易表現原文生動性並偏重概念而非用字的譯本,他可以選用 JBPhillips譯本。比較中間立場的,就是一面忠於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另一面又強調文體感受性的譯本的是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對中文聖經而言,你可以用呂振中譯本作為研究用,它的字序較接近原文,然後以和合本來宣讀(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並且可以參照新譯本或現代譯本的白話翻譯,甚至比對它們與天主教思高譯本的異同。使用這些譯本和其他的譯本,解經講道者可以瞭解經節段落概括性的文脈。

   
將 段落擺在更廣的架構上,只是給聖經一個和我們看待其他書籍作者相等的機會罷了。在任何特定段落或章節中,作者的原意基本上可以借著把它安置在整卷更大的討 論主題中來加以斷定。身為學生的,不一定要去作這樣的考查和研究。注釋書的引論部分和新舊約導論,通常會討論到一本書如何寫成,以及它們的內容大綱。雖然 注釋家們在追些事上有時會彼此反對,但解經講道者在他自己讀過經文時,可以作出自己的結論來。

   
不 僅段落應當擺在全卷的更廣單元中,它也必須與緊臨的文脈有所關聯。作者原意的提示會從對四周圍文脈的研究而來,其於在段落本身中作精細的考究。為要瞭解一 個段落或分段,我們必須解釋它如何從上文發展而來,以及它與下文所說的有什麼關係。假設這特定的段落不在現在這個位置會有什麼不同嗎?在整卷書中,這特定 的段落要達到什麼樣目的?例如,要瞭解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我們必須知道它是一個處理屬靈恩賜更大單元的一部分,就是十二章到十四章。為瞭解釋十三章中愛和 恩賜的對比,這三章必須一起作合宜的研究。

   
正 當你以不同的翻譯研讀經節段落時,必須同時有一隻筆在你手中。盡可能準確寫下你在瞭解該段落所面臨到的難處。把它們全部寫下來,使你自己也能敘述出來。如 果不同的譯本有重大的差別,要留心注意。一般而言,這意味著翻譯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該段落,試著寫下這些差異,而真正使你模糊不清的,可能是你對經文的背 景或語言形式不熟悉的緣故。因此,問正確的問題便成為找尋答案的基本步驟。

   
以大略的方式嘗試陳述作者所要談論的主體,以及他談論該主體所作的主要要點補語。如果你不能在這點上陳述出主題,為什麼不行呢?要做到這一點,你還需要知道些什麼呢?

   
既 把段落安置在它的文脈中,現在解經者必須考究其間的細節:結構、字彙和文法。在這裏,原文的知識就變得很寶貴了。雖然經卷的資訊可以從中英文上瞭解,但能 讀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就好比收看彩色電視的節目。黑白和彩色電視都可以接收相同的畫面,但彩色電視有黑白電視所沒有的豔麗和準確度。解經講道者不必因為要 活用原文而成為語言學專家,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應用一些現成的語言工具書。不過,不用說要求完整,單是準確度就要我們發展每一個可能的技術,以免我們在 上帝的名下宣告了聖靈無意傳達的話話。

「上帝國度」的選民

      今天我們思想「上帝的國」,要從這個最基本的觀念來看--他 統管萬有,他高居首位,他在天上有寶座,他在至高之處發號施令,使那真正聽見他聲音、明白他旨意、順從他命令的人有所依歸。這些人在哪裡呢?這些人是不是 罪人生出來的罪人呢?是,他們是罪人所生出來的罪人。但是,這些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主宰性的引導,有一個因敬畏上帝而產生的智慧,使他們生命的方向歸向正 途,使他們的內心順服最高的權威。聖經稱這些人是「選民」。

「選 民」就是在罪人中間揀選出來,要分別為聖的、要歸順神權統治的那一批人。這些選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道德、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事、他們的 為人,雖然在文化中間會受過一些教育,但他們有上帝在他們心中所給的敬畏的種子、敬畏的心志,所以不走假冒為善的道路,不走只用外表來遮蓋自己、文過飾非 的生活方向。這些人絕對不會滿意文化中的理念,雖然那是何等高超的,但他們盼望得著救贖,好使他們可以進到實際生命的建造以及與上帝之間關係的復和。

這 位在天上高居寶座、執掌宇宙權柄的上帝,他許可這些敗壞、有罪性的人運用他們已經墮落的自由,去弄壞他所造的一切嗎?是。上帝給人自由,以至上帝給人能力 去犯罪的可能性,甚至上帝給人有「任憑」的機會,這些都與上帝尊重「人性」有關係。上帝創造的是自由的人,上帝創造的人是有權柄選擇以「上帝」為中心過生 活,或是以「己」為中心過生活,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路線。上帝許可人過自由的生活,上帝就在這種社會中間賜下他的道,對人說:「歸向我吧!回到我面前來 吧!」

所以聖經另外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對人的呼喚,叫罪人回到他的面前。這樣,上帝的啟示就有「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上帝的恩典就有「普遍恩 典」和救贖性的「特殊恩典」,上帝的呼召就有「普遍呼召」跟「特殊呼召」。上帝向罪人的呼喚是真實的,但是真正能回頭的,是需要上帝的恩典才能夠使人離開罪惡、歸向上帝,成為上帝的國民。

上帝對按照他形象樣式被造的人有一個計劃,就是要在他們中間建立一個祭司的國度(參:出十九:6)。「祭司的國度」也就表示在這其中有上帝自己的救贖、有上帝自己的施恩,他要與他的百姓建立一個很特殊的關係。這個國度就是這些人尊上帝為王,而上帝把自己的心轉向他們,他作他們的父、他們作他的子女--「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在這個國度,上帝作王,上帝有他的子民,上帝用他的真理教導他們,讓這些人成為屬耶和華的百姓。

「上帝國度」的定義

    「上 帝的國」言下之意就是「屬於上帝的國家」。「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為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威,他是這國的國君,他是這國真正的掌權者﹔「上帝的國」就是以上帝為 王,以上帝的權柄作為統管萬有的最高權威﹔「上帝的國」就是用上帝的義作為治理百姓之原則的一個國度。屬於上帝、出於上帝,以上帝為最高的權威,上帝是這 國的君王,上帝的權柄統管這國所有的子民,統管的原則就是「上帝的義」。所以,上帝的權威所在、上帝的義運行在他們身上的這些子民,就成為上帝國度的國 民。這樣,上帝的權威和上帝的義,在他的國中間是很重要的事情。

    「撒但的國」是以撒但的權柄作為治理的權威,以「罪」作為治理這國度的原則﹔而「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的權柄作為治理的最高權威,以「上帝的義」作為治理這國度的原則。
   
    這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的,「撒但的國」和「罪」是不能分開的。約翰壹書五章19節 說:「全世界都伏在那惡者手下」,這惡者以邪惡的、罪的、抵擋上帝的原則來治理所有屬於它的人﹔而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的義」來治理所有在義中間被稱義而順 從他的人。所以撒但的國是以「罪」作治理原則的,上帝的國是以「義」作治理原則的。這樣,「罪」跟「義」就變成相對相敵的兩個名詞,就變成誓不兩立的兩個 名詞,這也是聖經給我們看見的重要課題。這不但是原則的問題,更形成了道德基礎的問題。「惡人」 、 「義人」,「惡者」、「義者」,「惡的世界」、「義的世界」,「在罪惡中間的人」以及「被稱義的人」是完全分開兩個截然不同的團體。所以,當你講「上帝的 國」的時候,你不可以偏離「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之間有關聯的這個事實。正像你講「聖靈」的時候,你不可以偏離「聖靈」與「真理」是絕對不可分開的這 個觀念。當你講「上帝的道」的時候,你不能與「上帝的靈」相隔絕﹔當你講「上帝的靈」的時候,你不能與「上帝的道」相隔絕。因為聖靈是「上帝的靈」,聖 靈又是「真理的靈」,所以「真理的聖靈」就是兩樣連在一起的,所以「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是不能分開的。照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也是不能分 開的。
   
    聖經裡面把「國」和「義」連在一起的經文是相當多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上帝的國」、「上帝的權柄」、「上帝的名」、「上帝的旨意」這些更重要的話就繼續不斷出現在主禱文的內容裡面。這樣,你就清楚了,物質的生活是其次的, 而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對上帝權柄的順從、對上帝旨意施行在宇宙中間的願望,才是我們向主禱告的重要內容。如果你清楚了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 的,你就越清楚聖經裡面所說的:「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所以,「國」和「義」之間的關係是很清楚的。
   
    當彼得年老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盼望的。我們盼望什麼?我們盼望新天新地,然後接下去一句什麼話? 有義居在其中(參:彼後三:13)。這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再一次顯明是不能分開的。
   
    誰 是這國度裡面的子民呢?那些因信稱義的人就是這個國度的子民,所以,「上帝的國」跟「義民」也是不能分開的。我們之所以在這個國度裡面,因為我們認識上帝 的義,我們信上帝就被上帝稱為義,我們在義中順從上帝的主權,我們在義中與上帝同行,所以上帝的國、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的。我們把上帝的國跟上帝的義好好 思想、明白以後,真正投入、遵行、享受其中的奧秘之後,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中間成為義人,領人歸義(就是把人帶到義的國度裡面),我們會發光如星照耀世界上的人。

    感謝上帝!這樣,這個「領人歸義」的國度的擴張,就成為對上帝國度觀念的瞭解以後產生出來的必然行動。「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二:17)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