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以色列選民歷史

 

    以色列人的歷史在舊約中有詳細的記錄,但是古中東的歷史也存有許多以色列人的歷史記錄。兩方參考之下,讓我們對這些“上帝的選民”認識更多。

 

1.      族長時期:族長一般是指亞伯拉罕至約瑟為止的人物。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選民,他們的歷史必須從族長的生平追溯(12-50)。在他們的歷史之前,有創世的記載。創11章有這些史前的記載。最初的人類社會,可自亞當起算至亞伯拉罕。有關族長的事跡,由於近年考古學的評鑑,一般人已無法否認這些事跡歷史的真實性。四位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約瑟,都成為當持社會的領導人物。他們的信仰尤其成為當代與後世的見證。耶和華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從亞伯拉罕起,此族以畜牧為生,到處移居,算是遊牧民族。雖然歷經艱辛,仍靠上帝的恩惠得以繁衍,足見信心的力量。他們的道德行為尤其為眾人的表率。約瑟因上帝的安排而移居埃及,貴為宰相,因此救了全家性命,不致被饑荒所害。但全家因此留居埃及,日後被壓迫,成為奴工,等候耶和華的拯救。

 

2.      出離埃及:埃及從異族統治之下(主前十四世紀的喜克族人)獲取自由後,強調民族自尊,排除異邦人,所以新王對以色列人倍加迫害。上帝呼召摩西,領導以色列人出離埃及。摩西幼年得蒙保守,幼嬰時被父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棄於尼羅河畔,為法老公主收留。但幼年時仍有家人的照顧,並得著宗教的教育,所以長大後寧可忍受凌辱,不願做法老女兒之子,放棄王儲的地位,甚至亡命他地。他蒙上帝呼召,向埃及王交涉,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曠野敬拜。上帝以奇事促以色列人離去,經過紅海,得以自由。三個月後,在西乃曠野的山下,得著耶和華的啟示,獲得聖約的應許,承受律法的命令,建立以色列國。上帝揀選他們為聖約的子民。

 

3.      定居迦南:摩西死後,他的助手約書亞繼承未完成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迦南地,乃是上帝為以色列人所準備的「流奶與密之地」。他事前受摩西差派至迦南地探察,與迦勒二人堅持進駐迦南,甚餘十個探子因懼怕而不主張以色列人前往。所以日後摩西授命約書亞進軍迦南,承受耶和華的地業,他在迦南先北伐,再南征,共十四年,以後在示羅地為以色列各支派主持分地的事宜;引退前在示劍與以色列人面前重申聖約,作最後的叮嚀(24)。以色列人定居迦南,是上帝賜的福分,但也不無困難。由於地區擴大,甚難統一,又受迦南高度文化之誘惑,隨從異教的影響,逐漸遠離耶和華。當時以色列支派各自為政,難達成合一,外患頻仍,需要軍事的與法律的責任,得著上帝的靈賜能力,是恩賜的領袖,雖為君王的前身,卻無世襲的系統。以色列人蒙上帝差遣的士師拯救,國中太平,但是人民常犯罪。上帝只得管教他們,容讓異族來侵略壓迫,可是以色列人再重複錯誤,歷史似乎重演。最後非利士人的侵略成為最大的威脅。以色列為情勢所迫,有建立王朝的必要。

 

4.      王朝建立:為求國家堅強,民族的統一是刻不容緩的事。以色列向撒母耳求王的事本身不算是錯誤,但是錯在他們信仰的基本態度,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王朝建立了,安定尚須時日。

4.1.掃羅為第一 任 君王,仍有士師形像,他雖有軍事才幹,但無政治的才智。政府既無組織,也無首都。他的戰果確立了他作君王的地位,卻缺乏信仰的深度,甚至一再違命,使先知撒母耳在督導方面深深失望,須另選賢能。掃羅又生性嫉妒,不僅不將大衛視作民族的領導人,反視為勁敵,非除去不可;終於釀成他個人與家庭的悲劇。他與兒子約拿單在抵抗非利士軍時陣亡沙場。

4.2.大衛為掃羅的女婿,繼位是有合法權益的。但到他作王後,王權才真正成為世襲,且有上帝的聖約為依據(撒下7)。他先在希伯崙作王七年,然後成為以色列 全國之 君。他的戰略不是先攻擊非利士,而是攻耶布斯,取得保障。奪城後,在該地建都,定名為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大衛在軍事成功之餘,鞏固內政,迎接約櫃,加強敬拜耶和華的信仰。他是猶大族的人,重點在南方,在位時已引起北方的不滿,種下日後南北分裂之因素。他的事跡記載在撒母耳記下9-12章及列王紀上1-2章。

4.3.所羅門獲大衛准許被立為王,是由先知拿單與母親拔示巴促成。他以智慧著稱,享有才子的盛名。他大興土木,達成父王大衛的願望,建成聖殿。按月課稅,不照支派的界限,按地區的經濟狀況,引起北方的憎恨,在信仰方面,他晚年失節,妃嬪太多,且來自異邦,都為政治名交之聯姻,使他陷於異教迷信之罪惡。

 

5.      南北分裂:所羅門之子羅波安即位後,仍按父王之政策,使北方在耶羅波安策動之下發生叛變。十個支派脫離出來,自成以色列北國,在但與伯特利兩地設立聖所。以牛犢為偶像,供人們敬拜。聖所設立,原為防止人民再去南方耶路撒冷城,但現在弄巧成拙,無可收拾。北國之王朝既非大衛家,沒有上帝的應許與福分,篡位的事更司空見慣,政治失去平衡與安定,如果沒有若干偉大的先知如以利亞、以利沙、阿摩司等,北方必早已敗亡。雖然如此,北國也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主前722年被亞述消滅。亞述王把被擄的以色列分散到各地去,加上沒根深信仰耶和華的根基,隨意與別族通婚,從此北方十個支派失散了。

5.1.南北分國之後,猶大尚為安定。北國革命頻仍,耶羅波安的兒子拿答即位不久,為將軍巴沙所殺,巴沙將國都由示劍遷至得撒。他的兒子以拉也被暗殺,心利的王位反為暗利所奪,建立王朝,成為以後亞哈家的強權。那時,猶大國的王羅波安之子亞比央,孫亞撒,不住與以色列北國爭戰。兩國之爭奪不停,至暗利戰勝猶大以後,大事興革,遷都至撒瑪利亞。異族如摩押,推羅等也都受制於他。推羅的公主耶洗別嫁給暗利王的兒子亞哈,帶進巴力的敬拜,將北國陷於拜偶像罪惡之中,以後就引起耶戶的革命。耶戶的革命,為除去巴力的迷信,有先知以利沙的鼓勵。他殺害耶洗別及亞哈的眾子,並巴力祭司,這番宗教改革可謂透徹。但國力元氣大傷,南國唯一篡位的是母后亞他利雅。她為亞哈之女兒,是亞哈謝的王后。她殺害王嗣,在位六年,終被殺死。約阿施幼年被祭司藏起,合法繼承王位時年僅七歲,北國耶戶與南國約阿施都不敬拜耶和華,兩國的國勢力衰。

5.2.北國的政治既不安定,災患又多。敘利亞已漸漸失去強權的地位。由於列強的爭奪,巴勒斯坦得以偷安片時。北國在耶羅波安第二,南國在烏西雅王的時期,貿易興盛,經濟日隆。其實這正是以色列民族的危機,因為人民只顧迷戀金錢物質。過了這個時期,敗亡的喪鐘已經敲響。亞述強權採取行動,指向巴勒斯坦。敘利亞與北國聯盟,想對抗亞述,促猶大參加。猶大王亞哈斯不敢加盟,免遭敘利亞、以色列戰爭之害。但亞述迅速奪取敘利亞的大馬色,當時在主前732年。十年後,撒瑪利亞城被攻破,北國敗亡,淪為亞述帝國的一省,十個支派從此失落了。

5.3.南國雖倖免一時之災,但禍患無窮,一直受制於亞述強權,戰爭政策也常在亞述與埃及兩大強權之中舉棋不定,最後在巴比倫的侵略下敗亡。巴比倫擊敗埃及是在主前605年,亞述的尼尼微城早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征服。巴比倫的目標只在巴勒斯坦,因為巴勒斯坦是控制整個中東的戰略地點。南國雖屢次尋求政治獨立、宗教改革,如希西家王與約西亞王,但迷信積習太久,罪惡已深,改革的事雖有短暫的果效,但無長期的效果。耶和華公義的審判已經發動,耶路撒冷城在主前587年,為巴比倫攻陷。南國敗亡,比北國多維持一百三十五年。

 

6.      被擄歸回:猶大曾被擄三次,首次在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王擄走宮廷重要人物。第二次在主前597年,約雅敬王及國中的精英被擄。第三次在主前587年京都淪陷時。若不計主前605年的事而以597年為第一次,第三次當為主前583年猶大省長基大利被謀殺後,被擄的人群分散在巴比倫各處,有相當的自由,從商的尤其富有。相信會堂也在那時期內創立。若干宗教人員從事抄錄聖經及著作的活動,這對後來的猶太教和舊約聖經甚有建樹。

巴比倫為波斯征服之後,古列元年(主前538)頒佈命令,容許被擄者歸回。有的以色列人在外地已經安定樂業,有的早已逃至埃及定居,也無意歸回。但不少忠信者有抱負,要回歸故土重建家園,從事復興的大業。他們回去之後,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無從做起。祭壇雖在聖殿的廢墟中建立,但聖殿的重建,卻一再延期。經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大聲疾呼,在主前520年才動工重建,五年後建成,統稱為所羅巴伯的聖殿。那時政治首領為省長所羅巴伯,是大衛家的後裔,證明上帝的應許仍未廢除。在撒迦利亞書4章,他與大祭司約書亞被比喻為兩棵橄欖樹,是彌賽亞的代表。他們領導著以色列的餘民,成為以色列民族復興的核心。

 

7.      重建更新:在主前五世紀,猶大的復國為以斯拉與尼希米合力從事的目標。以斯拉為波斯宮廷中的文士,也從事抄錄經文的工作。尼希在米在是波斯王面前任安全官(酒政),以後被委為省長,回來重修耶路撒冷的城牆。築牆的阻力甚大,但尼希米策動群力,在上帝的恩惠下完成。以斯拉再以文士祭司的身份,發動讀經大會,民間有極大的復興。他鼓勵人們遵守律法,保持純正的宗教,因而被稱為猶太教之父。以西結也有同樣的稱謂,但以西結的貢獻在思想方面,而以斯拉則在實踐方面。猶太教是希伯來宗教後期的發展,必須保持純粹的血統,純正的信仰,純全的宗教生活。“猶太人”在那時起才成為固定的名稱,只指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人民。失落的北國十個支派人民已經混雜,撒瑪利亞人已不是純粹的以色列人。

猶太人在埃及的情形可從許多蒲草紙抄本的文獻中窺見一二。他們是巴比倫擄掠時逃難至此。在埃及有猶太人的新區,從事軍政與宗教的團體工作,保持若干宗教的制度,守安息日及節期,但也有些是變質的。

被擄後,猶大仍是波斯帝國的省分,由大祭司治理,聖殿可以向人民課稅,又可自行鑄造錢幣。那時的通用語言為亞蘭文,書寫的是希伯來古體,以後逐漸以亞蘭文的字母取代,成為現在用的希伯來文。

 

認識先知

 

「先知」是天主教的翻譯;我們基督教沿用這名詞。聚會所把它翻成「申言者」。可能「先知」不是最好的翻譯,因為有些江湖味,好像「未卜先知」一樣。

其實「先知」的工作不是在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而就是講上帝的話,不過在講上帝的話時,常常也會提到「如果你們再不聽,將來就會如何如何」,所以有些也會說出將來的事的成分。

但我還是提醒,不要把「先知」講成一個對將來時局的預言者。不管「先知」在說預言或做任何事時,都是要把上帝的話講出來,要人認識這位上帝;而上帝的話常常不是將來的,乃是古老的,特別是講〈摩西五經〉裡大家已經知道的上帝古舊的話。因此,「先知」最重要的,不是在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而是在傳講上帝永恆不變的話。

在聖經裡,「先知」從創世記就出現。第一個「先知」是亞伯拉罕。當然最有名的是摩西。整個〈摩西五經〉,都是摩西在山上領受了上帝的話,然後告訴百姓。

後來在撒母耳記也看到一些「先知」或「先見」,他們有些動作很怪;像以利沙有一次要發預言時,就找個彈琴的來,彈著彈著,他就發預言,跟今天的「乩童」有一點像。我們不諱言,聖經裡的確有這些特別的現象,像掃羅在講預言時,是脫光衣服。但希望各位不要把這些特別的現象看得太重,最重要的還是,「先知」是把上帝的話講出來。

還有,「先知」一般也會給人一個印象,就是很喜歡罵人(教訓人)。可是第一個「先知」亞伯拉罕,他的作用是「作祭司的工作」,叫神跟人和好;也就是他不是罵人,是給人盼望的。

因此,「先知」是上帝的僕人,述說神的話,除了講「人不聽神的話,會受到懲治;聽神的話,會得到神的恩待」外,還包括上帝的慈愛、永恆的旨意。其中有嚴厲的責備,也有安慰的信息。

因為百姓背道,需要有些特別的情形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因此就有神蹟奇事,就像以利亞、以利沙,他們說的話跟行的神蹟奇事,幾乎是同樣重要,但我還是希望各位注意到他們所講的話。

之後,就有所謂的大、小先知出現,在國家越來越弱時,就發出聲音、大聲疾呼。像我們常說「時代的先知、為民喉舌」等一些敢講話的人,他們斥責罪惡,甚至會被殺掉。

最有名的大先知是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被稱為「大先知」,並不是因為他們體積大或比較重要,而是他們寫的這幾卷書最長。後來的「小先知」,也不是因為體積小或比較不重要,而是他們寫的書卷比較短,所以被稱為「小先知」。

 

 

應許的王朝

 然而,撒下第七章這段著名的經文,僅次於亞伯拉罕的應許。這些賜福傾倒在大衛身上,非僅關乎一個王朝的得失,在上帝不斷擴展的應許與計劃上,他更是新的補篇。代上十七章是他的副本,詩八九篇是其注釋。是時,大衛正提出一份為主建屋宇(或建殿)的報告,拿單得了上帝的啟示回報說︰上帝對此提出異議,不容大衛建殿;相反的,耶和華還要為大衛建立家室(撒下七5-11)呢!
 
家室


     在古近東建殿與建國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根據撒下七13,在建殿前必須先由耶和華為大衛建立『家室』,建殿可能只是耶和華創建國度的完成與極致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七11同樣強調,建國必先建一敬拜的家室,本節在希伯來文特別強調『你』,『並且我耶和華應許,必為建立家室』,『他』是指所羅門,以及動詞『建立』。在此有一對比,一是人所建立的國,一是全然由上帝所栽植的。

     上帝應許為人衛建立家室,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不單指一間房間,也是指一個家族,包括父母、兒女和子孫。例如挪亞和他的『全家』進入方舟(創七1),顯然這不是指他們所住的房屋進入方舟。雅各命令他的『全家』放棄假神(卅五2),後來所有支派都被分為『各家』(較大的家族集團,書七14)。一個家族、君王或王朝的後代,都稱作他的『家室』(出二1;王上十一38;十二16;十三2)。

     撒下七對王朝有最合適的意義,特別是16節︰『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他所指的是大衛『王朝』會永遠統治。這是新增加在應許計劃中的,所有賜給族長和摩西的應許,都賜給大衛王朝。不只如此,還要延伸到未來(19節)。

     在撒下七,上帝曾8次應許為大衛建立『家室』(11,13,16, 19,25,26,27,29節),使用其他詞匯的平行思想,還不算在內;這些經文解釋了大衛的『家室』,乃是指一系列的子孫(12,16,19,26,29節),是主賜給他的後代。通常在長期的武力攻伐後,王朝會一度享有太平,因此他最擔憂的,就是國度的持久性然而,大衛卻可以高枕無憂,他『王朝』的寶座與國度可以永保平安,因為這是上帝所建立的。

後裔

     在撒下七12,『後裔』一詞雖然只用了一次,但在王朝的應許中,將會有一長系列的後裔,該詞可以溯及亞伯拉罕。『後裔』是『後代』的集合意義,在創世記三15;十二7;十三15也是如此;同時,『後裔』一詞也是指一個能代表全體的人,在將要來的一系列子孫中,他是佼佼者。因此,大衛的『後裔』將建立所提議的聖殿(撒下七13),這裡是指那獨一的所羅門。同時,這永恆的家室將永不缺子孫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事實上,在代下廿二10提到,亞他利雅將『這王室的整個後裔』連根拔起也就是整個王朝。

國度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族長時期與摩西時期的應許,其中一項就是以色列將會有君王(創十七6,16;卅五11;參卅六31),包括國度(出十九6;民廿四7)、一位掌大權者(民廿四19)。現在根據撒下七23-24,26,27,這個國度已派定給大衛和他的家族。

     這不是說,上帝已經放棄了他的統治,或者他的政權已告一段落。因為在新的宣告中,大衛的政權和上帝的政權是緊密相連的。換言之,大衛的寶座和國度後來也稱作主自己的寶座與國度。因此,代上廿八5說到,所羅門坐『耶和華的國位治理以色列人』代下十三8提到『耶和華的國』,及代下九8上帝所設立的王『坐他的國位,為耶和華你的上帝作王』。在撒上廿四6及撒下十九21,他已被稱作『主的受膏者』。因此,上帝的治理與大衛的國度,藉著約的特殊關系而被視為一個整體。這兩者緊密連合且不可分離,以致到未來,他們的命運仍是同生共死的。

由皇室詩篇(二;十八;廿;廿一;四五;七二;八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末世詩篇或登基詩篇(四七;九三至一○○),我們可以搜集更多的國度資料,但至少以目前來說,在撒下第七章已經告訴大衛,他的國度是永存不廢的(13, 16「2次」, 24, 25, 26, 29「2次」)。

神子

  當上帝宣告︰『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撒下七14)時,尤其令人驚奇。大衛很自然地將『父』這個頭銜用在上帝身上,他曾為他兒子押沙龍起名叫『我父(上帝)是平安』。的確,摩西早已對以色列人有同樣的教導,他曾問他們說︰『他豈不是你的父,他是製造你的……』(申卅二6)。

    子的觀念並非沒有過去的前述神學,所有以色列人都是他的兒子,他頭生的(出四22;十九4)。更有趣的是,『在西元前兩千年的外交辭令中,都是根植於家庭的範疇,因此,這是最適用於大衛之約的。』

     尤有新者,耶和華現在對待大衛子孫的態度,顯然可以溯至族長和摩西的應許,那不只是像近東『某神之子』是名義上的神子地位而已,他是上帝所賜與的,而非人的自誇,也是原先賜給以色列之舊名(被稱作『頭生的』)的新釋,如今又賜給大衛的後裔(詩八九27)。現在,大衛能以全然獨特的方式,稱他為『我的父』(26節),因為每一位大衛子孫,都可按兒子的關係站立在他的上帝面前。當然,這不是說,每一位大衛子孫都能很單純或完滿地理解神子這個崇高的概念,但任何人要擁有這種關係,都必須擁有大衛之子的資格。

 

應許的君王︰大衛時期

 

救恩史上最燦爛的一刻,就是撒下第七章上帝對大衛的應許。其重要性與顯赫的價值,只有創十二章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及稍後在耶利米書給以色列與猶大的新約(耶卅一31一34)堪與之匹敵。因此,整個前先知歷史書中(由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下),這四十年片斷格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撒下第七章,和詩八九篇外,還有更原始的資料可納入考慮。基於對神學的歷史性處理,以及我們盼望以聖經神學(而非系統神學)作為釋經學的基本工具。

  申十七14—20詳細列出以下經文︰

  到了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為王。                            ——申十七14

     照這樣說來,立王其實並不在上帝的計劃之外,只是有待合適的時機,以及上帝的揀選。以色列的政體是屬『神治團體』,其中的統治與權力都屬乎上帝。

 

在出埃及時,以色列歡唱道︰『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十五18)。

 

耶穌的家譜

 

    馬太寫作順序不似馬可或路加,他是按照當時猶太人的傳統來開始寫書。目的是要說明耶穌承續舊約並實現了舊約的歷史。同時也承續了上帝向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向萬國的祝福(創12:1-3;18:18;22:15-18),並向大衛所應許的彌賽亞國度(上帝的統治)的實現(撒下7;賽9:5-6)。當時猶太人家庭各自有兩本家譜︰一本是連繫自己家庭和祖宗,另一本是記錄家庭與祭司的譜系。

 

    每本家譜可能各有差別(參看代上3)。路加和馬太所記述的家譜最明顯的分別是它們是以相反的方向來記述。路加的由後面算起,算到亞當,因此比較長(共78個名字)。馬太只有四十一個名字。記錄至亞伯拉罕,猶太人的始祖。就此可見路加和馬太的分別:路加是注重耶穌與世人的關係,馬太是注重耶穌與猶太人的關係。

 

    從大衛至耶穌的排列中,有許多名字與路加不相符。相信馬太注重記錄大衛王以及後來的王。目的說明耶穌也是王︰猶太人的王。無論如何,這個家譜目的乃是要說明耶穌是大衛的後裔,且是上帝的兒子。

 

3:23,耶穌開始傳道時是三十歲。這記述可能是一個整數的講法。也是猶太社會中具備公開宣講與教導資格的成熟年齡(民4:3;8:23;約8:57)。

 

希里相信是馬利亞的父親,約瑟的岳父。不知為什麼這樣記錄?除非是馬利亞沒有兄弟或是希里沒有兒子而需要約瑟來承續馬利亞家族的譜系。如果是這樣,那麼巧,馬利亞和約瑟的家譜在大衛的兩個兒子所羅門和拿單那一代匯合;耶穌雙重的應驗了上帝的應許。

 

所羅巴伯(路3:27;太1:12)是帶領回歸之民的領袖(拉2:2;3:2,8)。

 

從大衛至亞伯拉罕,路加和馬太所記錄的名字比較一致。馬太取用代上2:1-15。從耶穌至大衛名字都不相同,可能路加記錄的名字是馬利亞的家譜。

 

3:34-48,從亞伯拉罕至亞當的名字與創11:10-26;5:1-32的一致。

 

從馬太福音的家譜中,可發現幾個獨特之處︰

 

1. 強調耶穌是大衛的後裔,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2. 當中有四個外邦人女士:他瑪(創38)、喇合(書2:1;6:17,23,25;來11:31;雅2:25)、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撒下11:26;12:10)、路得(得4:9-22),似乎要指出外邦人也早在這“救恩”的系統裡。

 

3. 特別強調大衛王這綽號。為要說明耶穌也是王。

 

4. 為要相就三個十四導致當中一些名字被忽略。為了配合大衛(希伯來文D(4) + V(6) + D(4)=14這數目)。最後一個十四要把馬利亞也算在內,不然只有十三個名字。這裡再次強調耶穌和大衛的關係。

 

結論︰

 

從以上「各福音書的序言」的討論中,可看見一些的意義︰

 

1.各福音書作者在序言時就已表明了他們觀看耶穌的事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也導致教會把多卷的福音書編入新約裡。不同的角度使我們對“耶穌這畫像”看得更清楚。

 

2.對今天的信徒來說,福音書並不是草率寫成。都是經過各作者對耶穌(或福音的)接觸與了解,也抱著一個整全的目的而寫 – 一個“應許—實現”式的書寫形式。

 

3.耶穌的福音並不是突然出現。是上帝整個旨意(救恩歷史)的延續及實行,也在耶穌的身上找到完全的實現—耶穌就是那“彌賽亞”。

 

 

嶄新的特色

   此約仍有與前約不一樣的地方。如果我們考察上述17處經文,會發

    現其中部份項目為︰

 

(1)對上帝普遍的認識(耶卅一34);

 

(2)普世的和平與平息干戈(賽二4;何二18;結卅四25;卅七26);

 

(3)普世經濟上的繁榮(賽六一8;何二22;那卅二41;結卅四26-27);

 

(4)永存於以色列人中的聖所(結卅七26,28);

 

(5)上帝的靈要掌管萬有(珥二28)。

     以上所列舉的,使新約超越了從前一切有關上帝祝福的宣告,因此表示比舊的範圍更廣、更有效、更屬靈、更榮耀——事實上,因為在比較中極為突出,以致顯得一點也不像舊的。而確實的情況是,這不過是啟示的漸進罷了。

     『新』約始於應許亞伯拉罕、摩西與大衛的『舊』約;其更新使得一切應許都得以永存。

 

 

 

萬有的救主

 

(賽四九至五七章)

     在以賽亞書的迷你神學第二塊板上,可以用兩個詞來總結︰僕人與救恩。但在這個部份,耶和華僕人的表徵搶盡了整個舞台注目的焦點。

     僕人的團體表徵,在賽四十至五三章採用單數形式20次,在賽五四至六六章用復數形10次。這個畫像的進展顯而可見。我們可以由兩組資料,闡明這僕人乃一集合詞,以一人代表整體︰(1)這僕人代表全以色列,在20處單數資料中出現了12次(四一8-10;四三8-13;四三14-四四5;四四6-8︰21-23;四四24-四五13;四八1,7,10-12,17);(2)以賽亞書四首偉大的僕人之歌,分別出現在四二1-7;四九1-6;五十4-9及五二13—五三12。這些經文所呈現的僕人,乃是服事以色列的某個人。照這樣說來,對那些拒絕僕人是共同團體的學者而言,這些經文隱含著最大的謎。

    僕人以色列是上帝的『朋友』族長『亞伯拉罕』的『後裔』(四一8)。『亞伯拉罕獨自一人的時候,我選召他,賜福與他』,並且『使他人數增多』五一2;參六三16)。在創廿六24上帝已經稱亞伯拉罕是他的僕人,摩西也照樣提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主的僕人(出卅二13;申九27)。其實,在利廿五42,55,所有以色列民都被視作他的僕人。因此,後裔仍然是上帝賜福的中心(四三5;四四3;四五19,25;四八19;五三10;五四3;五九21;六一9)。『後裔必在列國中被人認識……是蒙雅威賜福的後裔』(六五9,23,六六22),這後裔是上帝的『僕人』或是在賽五四至六六章規則出現的他的『僕人們』。學者提到︰『僕人的表徵猶如鐘擺,振動在個人與團體之間。他是真以色列人將來的救贖主,在他的受苦中,使以色列的任務得以成全,他也是將要發生之新事的核心主角。』

      四首僕人之歌有許多個人化的頭餃或描述,也同樣用以指以色列。例如︰

 個人                                全以色列

四二1     『我所揀選』             四一8-9

四九3     『我的僕人』             四四21

四九6     『外邦人的光』           四二6;五一4

四九1     『自我出胎,就選召我』     四四2,24;四三1

四九1     『題我的名』             四三1b

     不但如此,以下這個證據更醒目,詩歌中的僕人有其任務和使命,『要使雅各歸向他』,『使以色列到他那裡聚集』,『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四九5-6)。

 

因此,主的僕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可以完全等於以色列,這種鐘擺式的交替風貌,在早先應許教義中的所有集合名詞都可以看到,他們包含了全以色列,同時也集中在一位代表者身上,他描述著整個團體現今和未來極致的命運。這種關聯與若干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無關,而是在永約中達成的,甚至是『大衛那可靠的恩典』(賽五五3;六一8;參撒下七章)。主的僕人是大衛譜系中的彌賽亞,至終那位末後的新大衛將來到,他是那後裔、那聖者、那苗裔等等。

     第二組經文也詳論這僕人所贏得的救恩。在許多事件中有一真正的轉接處,先知以賽亞求上帝將憤怒的杯轉離以色列的嘴邊,遞在苦待她的人手中(五一22-23;參第七世紀先知那鴻『一11-14』),甚至想像到未來將有一新的出埃及和救贖(五二1-6),這是對錫安的『好消息』,然後地極的人都將看見上帝的救恩(五二9-10;參四十9)。

     這位僕人將躬親統治,這事實將使世上列王吃驚(五二15)。就人性一方面而言,他將受苦,使上帝的代贖之功得以成就。這僕人第一次的降臨,將使許多人驚奇(13-14節),但他第二次再來,將使地上君王摒息(五二15)——在這其中隱藏了僕人的奧秘。接下來是他的被拒︰人將拒絕他的信息(五三1)、他的身位(2節),以及他的使命(3節)。然而,他代替受苦的果效,將成就上帝與人之間的代贖(4-6節),雖然他甘心受苦(7節)、受死(8節)、埋葬(9節),接著,他將被高舉,得著豐富的報酬(10-12節)。在主的僕人身上,將擔負人類所有的過犯。

     這僕人受苦的結果是,其『後裔』將『得多國為業』,因為他們的帳幕要擴張,放長繩子,堅固撅子(五四23)。然後,耶和華將成為『全地的上帝』(五四5;四九6)。所以,正如挪亞的日子如何,當耶和華回來聚集以色列的日子也是如何。她的『慈愛』和『平安的約』將延及全地(五四5,9-10)。到那時,白白的救恩將藉著大衛的兒子普及萬國(五五3-5;參五五1-2,6-9;四九6;在徒十三45-49;廿六22-23是新約的注解)。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時代論之古代發展

      時代論縱使直到近期,才成為一個有形式的架構,但時代論的基礎和初期的發展,是遠古就有的。以下是初期教會領袖所說的一些話,反映了在上帝的計劃中,每個時代不同的管治特點。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110至165年)︰游斯丁在他的《與推芬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中,承認舊約有幾個不同的管治體系。游斯丁說,在割禮與律法時期以前,人討上帝喜悅,不必靠著遵行割禮及安息日。上帝啟示亞伯拉罕之後,人就開始藉著遵行割禮來討上帝的喜悅;律法頒布給摩西之後,人就需要守安息日,遵行祭祀儀式。


     游斯丁又在他談論舊約的不同管治體系時,強調不同時代的特性。


     愛任紐(lrenaeus,130至200年)︰愛任紐在他的著作中,提及給予人類四個主要的約;並且特別將舊約的三個約與福音加以區分。這種區分就是一種典型的時代論。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150至220年)︰革利免分開了四個時代︰亞當時代、挪亞時代、亞伯拉罕時代及摩西時代。


     奧古斯丁(Augustine,354至430年)︰奧古斯丁將前期時代(former dispensation)和現今的時代(present age)區分,前期時代是個祭祀的時代,但在現今的時代,祭祀就不適合了。奧古斯丁寫道,上帝是不變的,他在較早時期設立了一種祭祀,在後期又設立另一種祭祀。奧古斯丁稱這為「連續紀元的轉變」(The changes of successive epochs)。奧古斯丁說,在不同的時代,敬拜者有不同的敬拜態度。


     來利(Ryrie)總結說︰「這並非說初期教父就是今天所說的時代論者,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一些人清楚地表達了後來發展成為時代論的一些原則;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持守了一些初期或原始的時代論概念。」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約伯記導論

 

[作者]︰

 

 (1) 以利戶(參32:18; 36:1,24; 37:14等)

 

(2)猶太經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則謂摩西是本書的作者。

 

[日期]︰1500B.C.

 

[地點]︰以東地之烏斯(1:1;另參創36:8, 20, 21, 28;哀4:21)。

 

[目的]︰指出為何義人要受苦難,及在苦難中應有的態度。

 

[主旨]︰義人的悔悟。

 

[歷史背景]︰

 

    約伯(意「恨惡」或「迫害」)乃以薩迦之第三子(創46:13),他的三個朋友皆以掃之後裔︰以利法乃提幔人,提幔為以掃之子(創36:10-11)。

 

提幔人居住以東地(摩1:11-12),那地以哲士為著(耶49:7)。提幔人與布斯人為友,布斯乃烏斯之兄弟,也是亞伯拉罕之佷兒(拿鶴之子)(創22;20-21),而約伯則為布斯人。

 

比勒達乃書亞人,書亞人為亞伯拉罕與基土拉生之第六子(創25:2),常與以掃之後裔以東人及提幔人為伍(耶49:8)。 瑣法乃拿瑪人,拿瑪為猶太地南部一小村落。

 

約伯的祖父雅各下埃及去的時候,他的父親以薩迦為年四十歲,他則約廿歲左右。若此推測正確,當約瑟被賣到埃及時乃是他誕生之年。當約瑟卒時,他約為九十一歲。若他所得雙倍之祝福(42:10)包括他的壽歲(即70+140=210壽命)他受苦時為廿一年前(即七十歲時)之故事。當他壽終時摩西為五十五歲,亦已曾在米甸的曠野約十五之久。

 

據這可靠的臆測,本書之歷史背景可重建起來,如此便可以解釋約伯為拜亞伯拉罕之上帝的人,也解釋約伯為先祖時代所流行之家庭式的大祭司,而約伯的壽數也為先祖時代之平均。

 

設若作者處在摩西律法時代之後,約伯與其三友人之神學辯論必涉及律法之精意與律法之義的要求,但這些均未在書內出現,故此本書著成的日期與書中的歷史背景均指律法之前先祖時代的作品了。

 

 

舊約論及救贖的目的

 

按照聖經,上帝對人啟示自己的心意,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乃是為成就他的計劃,而這計劃基本上是救贖性的。上帝的目的,是要使墮落的人性回復本來的原性,並進而讓人對上帝有一整全的了解,與他完全地契合,致使救贖臻至善境。

    這個啟示要求人信任及順從所啟示的道理。倘若亞伯拉罕的啟示要達到救贖果效的話,亞伯蘭必先對上帝有信心,並順服所啟示的話語才能成就。對於聖經其他地方,我們同樣要有上述要求。耶穌在世上所講的、所做的,有很多人都聽過、見過,但對於那些沒有信心,又不肯順服的人,所啟示的真理,對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救贖果效的。

 

同樣,倘若我們今天要成就救贖的目的,我們也需要相信及順服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所以,按此意義而言,若有人不相信又不順服啟示,上帝就會好像沒有向那人啟示過一樣。

    有時候,先知被人問及一些看來不重要的問題,但先知的回答卻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比方掃羅問先知︰我父失去的?子在那裡?先知的責任不是回答掃羅的問題,而是向他揭示上帝對他的心意(撒上9:3一10:8)。

 

其他幾處的的聖經,記載君王於作戰前夕先向先知求問意見,而先知的回答則一致地表達出先知的職份不是軍師,而是要王知道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掌權(王上22: 1—28)。

 

 

舊約之普通啟示及特殊啟示

 

依據聖經的觀點,上帝在創造中啟示自己,也在其護理的作為中啟示自己。

 

「諸天述說他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1)。

 

正因這啟示是透過自然界表達,所以稱為自然啟示︰也因為它是對所有人傳達的(雖然有很多人不能了解),它又稱為「普通」啟示。

    相對來說,特殊啟示就不是以普及方式對所有人傳達,而是用特別的方法,向被選召的個人或群體,啟示上帝的性情和旨意。

 

上帝曾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以色列人啟示自己︰為了以色列人,他將紅海分開,讓他們安全經過,但卻讓海水覆蓋埃及人。

 

上帝帶領子民進入應許之地,驅趕當地的居民。又在日子滿足的時候,差他的兒子進入世界。

 

 

 

舊約啟示之意義

     上帝向很多前人啟示他自己,例如向亞伯拉罕、摩西、撒母耳等。

 

阿摩司先知論及他信息的權威時說︰「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

 

這個啟示的觀念在舊約經常出現。

    啟示的意義,「主動」來說,是指揭示的行動,「被動」來說,是指顯露,或那被顯露的事物。

 

以往,人常常強調主動那方面的意義——透過上帝對人所講的說話、所做的工作,和所展示的異象,啟示便在其中顯露。

 

但現在人卻強調被動方面的意義——在某件歷史事件中,人感受到是上帝的作為,啟示便在其中。

 

聖經的觀點則包括上述兩種元素︰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我們「『看見』歷史事件,又透過上帝的話語『明白』其意義」。

 

族長時代

 

    時間約在B.C.2000-1500。

 

[開基族長]

 

1. 亞伯拉罕——應許的兒子「以撒」,為「撒拉」所生。另有一兒稱「以實馬利」是婢女「夏甲」所生,是阿拉伯人之祖先。

 

2. 以撒——妻子為「利百加」,有一對雙胞胎兒子:「以掃」與「雅各」。

 

3. 雅各——為十二支派族長之父。

 

[十二位支派族長]

 

1. 流便——母親為「利亞」。

 

2. 西緬——母親為「利亞」。

 

3. 利未——母親為「利亞」。

 

4. 猶大——母親為「利亞」。

 

5. 但——母親為「辟拉」,是「拉結」之婢女。

 

6. 拿弗他利——母親為「辟拉」,是「拉結」之婢女。

 

7. 迦得——母親為「悉帕」,是「利亞」之婢女。

 

8. 亞設——母親為「悉帕」,是「利亞」之婢女。

 

9. 以撒迦——母親為「利亞」。

 

10. 西布倫——母親為「利亞」。

 

11. 約瑟——母親為「拉結」,是「以法蓮」和「瑪拿西」之父親。

 

12. 便雅憫——母親為「拉結」,因生他難產而死,故取此名。

 

讀者反應詮釋步驟

讀者反應詮釋並沒有一套固定和完整的解經步驟。一般上,今日「讀者」只有參考各學者的方法來作詮釋。從歸納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以下的步驟:

 

. 選擇適合的經文(Selection of Text):

 

不是每一段聖經或某些書卷都適合讀者反應詮釋。只有某些敘述經文才適合。一般上,是選擇那些含有“兩方敵對”(polemical)的敘述,多含有政治色彩的談話。

 

例如:上帝與該隱殺亞伯後的對話(創4:8-15)

亞伯拉罕與羅得爭地的對話(創13:1-12)。

摩西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法老王的對話(出7-12章)。

基遍人設計騙取和約與以色列人的對話(書9:1-27)。

上帝呼召基甸並帶領他如何把以色列人從米甸人/巴力解放出來(士6-7章)。

拿俄米與路得的對話(讀者反應當著是移民回流的閱讀)(得1:6-22)。

撒母耳責備掃羅的對話(撒上15:10-35)。

大衛面對哥利亞的挑戰(撒上17:20-51)。

大衛不殺掃羅的談話(撒上24)。

尼希米帶領猶太人建耶路撒冷城面對敵人的談話(尼4:1-23)。

詩篇第二篇王與敵人的對話(詩2)。

亞述王大將拉伯沙基與希西家的挑戰(賽36)。

(許多先知書中先知如何面對惡勢力的談話等等)。

 

新約例子如:  彼得面對大祭司的對話(徒4:1-31)。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的對話(徒26)。

希伯來書中呼求讀者追求進入安息(來3-4)。

雅各要求讀者以行動來回應聽道的談話(雅2)。 

 

. 解釋群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也就是分析讀者的處境。

 

假定詮釋者及他所代表的群體就是這解釋群體(文本的讀者)。藉著分析讀者的各種背景,例如民族背景、文化的獻身、個人的經驗(對社會的醒覺、神學的反省、教會經驗等等)的讀經意識來閱讀這段經文/文本。這意識就是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個被放逐、無政治權力、被主流國家社會排斥於外的群體。

 

認為〔聖經〕不只是一本屬靈的書,不只是一本教義性的書,也是一本政治性的書,讀經要問文本中誰是掌權者?誰是無權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上帝站在誰的那一邊?”。許多時候,這些問題是以政治的角度來發問。

 

. 權力關係(Power Games)

 

A.先來分析當中的人物。從權力的身份和關係來分析。

目的是看看人物之間的對抗權力。各人物之間如何與當今局勢比較。

 

B.分析各人物的動作。從權力的角度來分析。觀察一方如何受威脅和另一方如何維護自己的勢力。看看兩個權力如何衝突。當權者如何欲消滅敵對權力。

 

. 當今的意義(Signifying)

 

目的是要把從詮釋中得到的看見套入讀者今日的處境。這與傳統解經後的“應用”(application)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在目的上不相同,讀者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從閱讀中得到滿足。認為文本是為今日的讀者而寫。看看上帝如何站在讀者這一邊。讀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讀者繼續把這些看見應用在當今所處社會/政治處境。甚至不怕把某些當代的政治人物或敵對勢力當著是文本中的敵對對象。

 

 

耶穌說,我是…

   在約翰福音七~十,耶穌正面表明他的身份與角色,他用許多比喻來解說: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基督。」(約八28)

 

……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約八58)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九5)

 

「你信上帝的兒子嗎?……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九35~37)

 

「……我就是羊的門。……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9~10)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約翰福音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耶穌這特別的身份: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

 

「我是真葡萄樹,……」(約十五1)

  

耶穌可以說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祂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嗎?當祂上耶路撒冷過修殿節時,猶太人圍著問祂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

 

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約十24~25)

 

耶穌所行各樣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據,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約五36)。還有,父也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7,八18)。而為了使人容易相信,容易得救,施洗約翰也被差遣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1~34)。面對這許多見證,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耶穌所表明的這些,跟你我有什麼關係?那一點對你特別有意義?如果耶穌在這時代,祂會說,「我是什麼?」

 

  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豐盛的生命,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耶穌既是基督,是生命的主,跟隨祂的人又如何呢?在約翰福音八31~32他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有些人覺得當基督徒限制太多,一點也不自由,但是耶穌卻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到底,做主的門徒,遵主的道行,是會得到自由,還是會失去自由?關於這點,你的看法如何?你的經驗呢?基督徒藉著信主耶穌,被上帝赦免一切的不義之後,上帝的聖靈就住在我們裡面,幫助我們,使我們常常悔改、離棄罪惡,並且有行善的能力(羅七18~25)。

 

這就是在真理裡面的真自由,而不是為所欲為的表面上的自由。保羅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十23~24)

 

這種行事為人的準則,不但在個人是自由的,也能夠造就別人,是一種愛己愛人、利己利人的人生。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巴勒斯坦

 


[名稱]

 

    在主前十二世紀早期,由革里底或希臘某些地方來的「海民」入侵埃及,但不成功,其中一些民族(包括非利士人)便登陸巴勒斯坦南岸。希羅多德(Herodotus)這位「歷史之父」曾在五世紀時稱此地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後來希臘人再將它分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及「高艾里敘利亞」(Coele Syria)。由希臘文的Palaistina產生拉丁文Palastina及英文的Palesrine(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這個名字沒有在舊約出現,它是在主前五世紀才被應用的。聖經大多數稱這地方為迦南地,因為其中主要的居民是迦南人。這地方也被稱為「應許之地」。它是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一片土地(創十七7及下文)。這個應許向其子孫重復肯定。到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後,它才稱為「以色列」或「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等)。我們所熟悉的「聖地」一詞(參亞二 12),到中世紀才被普遍使用。


[地域及重要性]

 

通常巴勒斯坦是指「由但到別是巴」的地方(如士二十1)。這片土地由黑門山南麓伸展到南邊沙漠的邊沿(南地,Negeb),西面是地中海,而東面是約但河谷︰在希臘與羅馬時代,巴勒斯坦則包括約但河東岸的高原。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包括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創十七8只提及「迦南的所有土地」,但在其他經文,應許之地伸展到北方的「哈馬入口」(現代的敘利亞)及南邊的「埃及之河」(西乃北部的Wadiel-Arish,參民三十四 1一12)。在大衛及所羅門時代,以色列國土最為廣大,差不多佔據上述所有土地,還加上大部份的河東地區,這已是應許「以外」的地方了(民三十四12)。

    敘利亞沙漠邊沿、米所波大米中部的幼發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合起來成為一道環形土地,由於適於耕作,畢斯達(H.Breasted)稱之為「肥沃半月灣」。肥沃半月灣的西南端,就是聖經中的巴勒斯坦及尼羅河谷。

     約但河婉蜒流經瑣爾澇原——約但河岸上有濃密森林的綠洲。

    這片土地,堪稱為「歷史中的土地之橋」,它連接了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地。出土的人造工藝及天然器物,竟遠離其出處數百甚至數千哩之外,由此可知,遠在歷史記錄出現之前,這裡的居民已經往返旅行;商旅、移民、朝聖者,及軍兵,他們走大路、爬高山、渡江河,在巴勒斯坦來回往返;而上帝正選擇了這片土地,送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他那救贖性的啟示,亦大部份在這地賜給世人。


[南北分段]

 

政治性疆界會因時而易,但地理環境卻千古難變。巴勒斯坦是近東土地形成過程的的一部份,這里地殼變動所產生的土地,沿著地中海及愛琴海綿延數百哩。巴里(D.Bala)肯定地表示,這里的地形結構,主要是由東北向西南伸展,因此地中海一帶,差不多每一處地點,都有一個相同的地形規律,就是由西向東排列了五個明顯的特徵︰沿岸是平原,西部是山脈(巴勒斯坦的山脈則是在中部),或隙縫似的山谷系統,東部是山脈或高原,然後就是沙漠。

    巴勒斯坦的南端比較寬闊,所以上述的形式有些變動。北部沿岸平原較窄,在推羅(現在的以黎邊界)及迦密山腳,海岸平原幾乎消失。但在南部,沿岸平原則比較寬闊,因此沿海地區便分成不同的段落,舊約時代稱為︰亞設平原(迦密和推羅之間),沙侖平原(迦密南部至約帕,現稱台拉維夫),以及非利士平原(南至迦薩)。沿岸的天然港口非常少,亞柯、約帕,及杜亞(DOf)就是這里主要的古代港口。這里有一條主要的南北大道沿海建築,

     但卻有多段道路要移入內陸數哩,才能避開沿海的沼澤和沙丘。

 

在南部,山脈與海邊平原之間,有一處肥沃的山巒地帶,稱為士非拉(Shephelah)。在士師及王國時代,這片土地經常是以色列人(山上居民)與非利士人(平原居民)的戰場。

    巴勒斯坦的中央山脈是這片土地的骨幹。山脈延綿不絕,只在南加利利的耶斯列平原出現裂縫(或稱以實基侖),迦密山則從中央山脈挺向西北海岸。沿海的大路主幹,剛到迦密南邊山腳,便折入內陸,穿過米吉多旁的河谷 Wadi'Ara,繞過耶斯列山谷,然後經加利利到大馬色,稱為「沿海之路」(馬利士國際公路,Vie Maria︰參賽九 1)。另外有一條比較短的小路,由南至北,沿中央山脈的山脊,要繞過山峰之間的山谷,所以走起來要比大路艱難。

    這段中央山脈,被以實基侖明顯地分開兩段,北部是著名的加利利,而南部草原(或南地),並無明顯的天然疆界。在以色列國時代,經過政治的劃分,北部可稱為撒瑪利亞,南部稱為猶大。南地(Negeb)再往南走就是西乃半島。

                        [加利利]

 

加利利北部的天然疆界是西北的利坦尼河谷及東北的黑門山。南部疆界則是西南的迦密山及東南的基利波山。上加利利北部(Upper Galilee)多山,高度經常超過三千尺(九一 四米)。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由險峻的山脈和寬大的山谷組成,斜坡向南伸展到以實基侖平原。

    加利利出自希伯來文「地區」一詞,很明顯,「地區」是從「非利士人的全境」(書十三 2)及「約但河的一帶」(二十二 10)縮寫而成。可能原名是「外邦人的地區」(賽九1)。

                               [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的北疆是以實基侖平原。東邊是約但河,西邊的界限一直到地中海(不過沿海平原很少被以色列人控制)。南邊沒有明顯的疆界,但伯特利可視為一個較接近南疆的標記(王上十二 29及下文)。撒瑪利亞多山,高度通常在二千尺左右。這里的山谷主要由季節性的雨水灌溉。西部山坡伸向海岸平原(現在大部份已變成沙丘和沼澤)。而峻峭的東部山勢則很快便跌落約但河谷。

    撒瑪利亞這個名稱源自一個山名,暗利曾在南北分裂時期,以此山作為首都(王上十六24)。亞述征服撒瑪利亞之後,按照他們的政策,把宗致及政治領袖——這批最可能成為革命份子的以色列人——帶到其他地區,與此同時,又把別國的俘擄,移居至撒瑪利亞。這些戰俘與留下來的以色列人通婚後,便形成被擄後期的混雜居民,成為日後的撒瑪利亞人(參王下十七 6、24︰尼四 2)。在新約時代,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互不往還(約四9)。

                           [猶大]

 

由撒瑪利亞南部疆界到南地之間的一段土地,通常被稱為猶大(Judea)︰這個名稱屬于新約時代,字源出自以色列主要支派猶大(Judsh);大衛王朝也是直屬猶大支派。猶大的山區,比撒瑪利亞的更高更多石;山谷也較為險要,大石遍地。東部地勢突然下陷至死海,稱為猶大曠野。而西部的山巒地帶的緩坡,稱為施波拉,這裡的山丘及山谷,有豐富的生果和菜蔬出產。士非拉下面,就是廣闊的海岸平原。

                         [南地]

 

聖經記載的南地,通常是指別是巴以南的地區。南地是高地草原,因為少雨,很難有其他植物生長。有些部落在這裡定居,掘井取水,小心沿石而居,他們有拿巴天人(Nabateans,主前五世紀至主後二世紀),以及族長故事中的一些部族。

                           [西乃]

 

這個有廣大荒野和巍峨高山的半島,從來未被列入巴勒斯坦的地區之內。但因為它在聖經的早期記載(尤以出埃及記、利未記及民數記)非常突出,所以有三點值得在此一提︰

 

(a)「尋的曠野」是西乃北部的荒原,它最重要的地點是 Khirbetel-Qudeirat和‘Ain Qedeis,兩者均可能是加低斯巴尼亞(Kadesh-barnea)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曾在此地安營,渡過他們曠野生活的三十八年

 

(b)「埃及之河」是 Wadiel-‘Arish(並非尼羅河),發源地在西乃山,河道向北,在現代的el-‘Arish,流入地中海。

 

©半島南端的大山,很可能是西乃山(何烈山)所在地,這裡有超過七千尺(二一三 四米)的險要山峰。

 


舊約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上帝在舊約中應許有一位救主,或稱彌賽亞〔就是基督的意思(約1:41; 4:25, 42)〕,祂不僅是以色列人的救主,也是全世界的救主,這位彌賽亞這印證在耶穌身上。若耶穌不是猶太人的彌賽亞,祂就不是全人類的救主。

以色列人與基督徒因著與上帝立約,上帝作我們的上帝,我們都是祂的子民(創17:4-8)。

以色列人: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上帝與他們立了西乃之約〔舊約〕(出19:6)。

基督徒:因著信〔新約〕作亞伯亞罕的裔(加3:29),作上帝的子民(彼前2:9)。

 

舊約有許多信心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我們(來12:1),來激勵我們,也有許多事可作我們的鑑戒(林前10:6),特別在末後的日子,作我們的警戒(彼後2:6)。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舊約的文字

    舊約是用舊約時代的文字寫成,主要是希伯來文,但有少部分是用亞蘭文寫成。我們若能對以下幾種與舊約有關的文字略為認識,也是好的。
1. 希伯來文
a. 範圍:舊約裡除了部分經文是用亞蘭文寫之外,其餘都是用希伯來文來寫的;
b. 學者以挪亞三個兒子(閃、含、雅弗)的名字來將語言分類。亞伯拉罕和以色列民是閃的後裔,所以希伯來文是屬於閃族語言;
c. 希伯來文聖經的“馬所拉抄本”(Masoretic Text,簡稱MT),就是我們目前所接納、由猶太人傳統中一班稱為“馬所拉學者”(Masoretes或Masorites)的經文抄寫權威所保存和加上標點與讀音的希伯來文聖經抄本(猶太人稱他們對舊約經文所有的傳統資料為“馬所拉”〔Masorah〕)。大約在主後500年,猶太人中有兩個馬所拉陣營,一個在巴勒斯坦的提比利亞(Tiberia;可稱為西方陣營),一個在巴比倫的Sura(可稱為東方陣營)。但到主後九世紀,東方陣營的兩個馬所拉學派ben Asher及ben Naphtali所保存的經文成了主流的經文。主後十四世紀,這兩個家系的經文合成一個傳統經文,稱為“被接納的經文”(textus receptus;或叫做“received text”)。這個希伯來文經文成了Rudolf Kittel所編的Biblia Hebraica(簡稱BHK)頭兩個版本所依據的經文。其後的(亦是目前所流行的)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簡稱BHS)則是依據主後1009年或1008年屬ben Asher家系的Leningrad Codex B 19A(代號L)。這個抄本乃是目前最早包括了整個舊約經文的抄本;
d. 認識希伯來文是研讀舊約很有用的一個工具;
e. 雖然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成,但當中也有希伯來文的文法和表達的方法,所以認識希伯來文也有助我們明白新約中用上希伯來文語法的地方。
2. 亞蘭文
a. 範圍:五處地方─創三十一47(其中的“伊迦爾.撒哈杜他”,原文為兩個亞蘭文字);耶十11;拉四8至六18,拉七12-26;但二4b至七28;
b. 亞蘭文也屬閃族語言,所以在文法上與同屬閃族語言的希伯來文多有共通的地方,所用的字母跟希伯來文的也相仿,但當然在一些用字的串法(spelling)和文法上仍會有不同的地方;
c. 認識亞蘭文當然有助於研讀上述聖經中用亞蘭文來寫的經文,也可以透過亞蘭文研究經外的亞蘭文獻,從而幫助我們認識聖經以外的許多資料。
3. 希臘文
a. 舊約聖經原不是用希臘文來寫的,只是舊約聖經後來被翻譯成希臘文,所以認識希臘文對研讀舊約也有幫助;
b. 希臘文的舊約稱做Septuagint,這名稱習慣上譯作“七十士譯本”(代號LXX);
c. “七十士譯本”原是指最早期的希伯來文摩西五經的希臘文譯本,但這個名稱後來被用來泛指整本舊約聖經(甚至包括舊約的次經)的希臘文譯本。猶太人傳統說七十士譯本是在主前三世紀中由埃及王多利買二世(Ptolemy II;約主前285-247年)下令,由在埃及亞歷山太(Alexandria)的七十位(或七十二位)猶太人長老合力譯成(因而有“七十士譯本”的稱謂)。七十士譯本成了早期教會所愛用的舊約聖經譯本,因而不大受猶太人的歡迎;
d. 七十士譯本有好幾個版本或叫法:
(1)“LXX”這個代號經常是特指七十士譯本的Lucianic版本(Lucian死於約主後312年);
(2)《古希臘文譯本》(Old Greek)或《七十士譯本雛本》(Proto-LXX)是泛指在LXX之前較古老的希臘文譯本;
(3)《Lucian譯本雛本》(Proto-Lucian)是指屬主前一、二世紀(在Lucian的版本之前)一個按巴勒斯坦的希伯來文舊約所修譯的希臘文舊約譯本。這個譯本影響了Lucian的版本;
(4)另一個屬主後一世紀或較早的古希臘文譯本叫做Proto-Theodotion譯本(或稱Kaige recension,因譯文愛用希臘文kaige來翻譯希伯來文的gam而得名);
(5)在耶柔米(Jerome)之日(約主後400年)有三個七十士譯本的版本:俄利根(Origen)的Hexaplaric text,在埃及的Hesychius,以及Lucian的版本。這三個版本合稱為Trifaria Varietas;
(6)俄利根的Hexapla並列了六個舊約經文:希伯來文經文;用希臘文字母逐個字母翻譯希伯來文的經文;Aquila(約主後140年)的希臘文譯文(猶太人採用的希臘文經文);Symmachus(主後二世紀後期)的希臘文譯文;LXX的希臘文譯文;Theodotion(主後二世紀後期)的希臘文譯文。
4. 其他文字:舊約是古代近東的一部分,認識其它古代近東的語言可以在不少地方幫助我們認識舊約
a. 亞甲文(Akkadian,包括亞述文、巴比倫文):
(1)主後1835年於卡曼沙(Karmanshah)發現一塊在崖壁上的浮雕,上有“貝希斯敦碑銘”(Behistun Inscription),共1200行字,用三種文字寫成(亞甲文、古波斯文,及以攔文)。學者先將古波斯文譯出,透過三種文字之間的比較,繼而掌握了以攔文和亞甲文的奧秘;
(2)亞甲文屬閃族語言,除了有助我們研究同屬閃族語言的希伯來文文法之外,它更有助研究亞述和巴比倫,以及古代其它民族的文獻,從而認識當代的歷史與文化。
b. 蘇默文(Sumerian):在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發現的文字,比亞甲文還要早。它不屬閃族語言,但深深影響了亞甲文。它是圖象兼語音的文字,有跟中文相似的地方。蘇默文獻保存了許多古老的記載和傳說,對研究古代文化有幫助;
c. 烏加列文(Ugaritic):屬閃族語言,是在主前十三、四世紀強盛於地中海岸的一個城邦的語言,文獻多屬詩歌體裁、宗教性質,對研讀詩篇尤有參考價值;
d. 腓尼基文:也屬閃族語言,一些腓尼基文的文獻反映了當時在迦南的民生;
e. 摩押文:也屬閃族語言。考古所發現的摩押王米沙(參王下三4-5)的碑文,有助我們探討以色列王暗利跟摩押王米沙的關係。
f. 埃及文:
(1)主後1798年於埃及的羅塞塔發現“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碑文也是由三種文字寫成(第三世紀的希臘文、民間通用的埃及文,及古埃及象形文)。學者透過三種文字之間的比較,漸漸揭開埃及文的讀法;
(2)認識埃及文除了有助我們認識埃及文獻、文化、歷史、宗教,也有助我們探討一些帶有埃及色彩的舊約經文(例如創世記中記約瑟在埃及,和出埃及記記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經文)。埃及文屬含族語言,但學者認為含族語言和閃族語言也有相通的地方(因語言有共同的來源,參創十一1-9),所以埃及文也會在一些地方幫助我們明白希伯來文的細節。
g. 波斯文:顯然對研讀波斯王國時期的聖經和經外資料會有幫助;
h. 阿拉伯文:是最保守的閃族語言,它保存了許多古老的文法細節,有助我們認識或推敲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一些罕有的文法或讀法。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耶穌受洗(可1:9-11//路3:21-22;太3:13-17;約1:32-34)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耶穌受洗的特徵是聖靈降臨在衪身上並有聲音宣佈衪是上帝的兒子。
  
「天開了」是一個形容詞,說明上帝的啟示從天上降下。關於天開了,聖靈從天降下可參考賽64:1。天開了是因為聖靈要降臨,天開了也發出聲音。猶太人的神學就含有這「從天發出聲音」(Bath-Qol)的觀念。

聖靈的形狀彷彿如鴿子是福音書一致的記述。這是“末世”的現象(2:28)(見徒2:3聖靈如舌頭般的火焰般降臨)。但是聖靈降臨在上帝的「僕人」身上(42:1),在那「耶西的支條」(11:2)是彌賽亞的印證。

天上的宣告是引用詩2:7(見徒13:33;1:5;5:5)。這宣告不是說上帝生了耶穌,也不是說從宣告耶穌才得兒子的名份,而是耶穌本來的身份就是上帝的兒子,那所應許的兒子(1:34)。這宣告是要告訴世人耶穌的身份。

「所喜悅的」引用自賽42:1

42:1(聖靈降臨於身上,是上帝心裡所喜悅的人)和詩2:7(你是我的兒子)這兩處彌賽亞經文在此一起出現。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