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預言以色列被審判(三22至二十四27)



  在以西結的著作中,象徵主義手法佔有重要的位置。他那祭司的背景和裝備,可讓他以象徵性的行動和說話,來接收和傳遞上帝的說話。第四和五章包含了4個象徵性的行動:

(1)在一塊磚上描繪耶路撒冷被圍困(四1-3);

(2)以西結以側臥來代表以色列的罪孽(四4-8);

(3)以西結的食物和飲品,代表了耶路撒冷在被圍困的最後日子中的悲哀和恐懼(四9-17);

(4)先知的頭髮被剃去,代表了耶路撒冷的命運(五1-4)。

  上帝向以西結解釋以色列的背道(五67),和祂對以色列的審判(五8-12),來進一步指示以西結。審判將會持續,直至以色列人承認他們的主信實守約,向他們施行公義的審判(五13)。

  上帝的審判首先臨到耶路撒冷和其中的百姓。緊接的是以色列的眾山(第六章)和大地(第七章)。上帝的憤怒也要臨到猶大山區的城邑和邱壇,令百姓無處防禦(六3-6)。全地都作可憎的惡事,導致上帝的審判要降在地上和百姓身上(七23101123)。但由於上帝是公義的,祂按著百姓的生活行為來審判他們,期望他們再次承認祂是他們的上帝(七27)。

  接著(八至十一章),先知將焦點放在耶路撒冷可憎的惡事上,尤其是聖殿內院的偶像崇拜,那正是第一至七章宣佈審判的因由。內院豎立了一個偶像(八35)。城中的長老靠在內院的牆壁,向圍內院的偶像敬拜(八1112)。在聖殿附近,婦女為搭模斯哭泣(八14),男人則敬拜太陽(八16)。先知為著在全地施行最終的審判作好準備,在少數忠心的以色列人前額上畫了標記,讓他們得以生還(九4-6)。隨之(第十章),從所羅門時代已充滿聖殿的上帝的榮耀,逐漸消失,直至它「從城中上升,停在城東的那座山上」(十一23)。如今,那些失去上帝保護的百姓,被交到巴比倫人手中(十一9)。

  有關耶路撒冷的惡運的信息,亦包含了4個盼望的元素:百姓的復興(十一17);土地的復興(十一17);百姓的潔淨(十一18);上帝與祂的百姓重新建立相交(十一1920)。先知在三十三至四十八章再論述這4個主題。

  第十和十一章的異象清楚指出,當上帝從耶路撒冷撤回祂的同在,百姓就即將被擄。那些已經在巴比倫的人,不願意相信耶路撒冷將會遭受如此浩劫,所有百姓都被擄,國土則變成荒場。

  以西結將上帝那必然臨到的審判付諸行動,他收拾他的財物,並向他那些被擄的同胞展示他的行李。首先,他將財物放在自己屋外的天井。然後,他挖通了牆,從牆洞走出去。最後,先知要在眾人眼前,帶著他的物件走出他的住所。有些旁觀的人心裏狐疑,不明白以西結做甚麼,很可能以為他是癲狂了。那些相信的人看見了便能明白。他那古怪的行動是要戲劇化地指出,王的隨從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如何想盡辦法幫助西底家王逃走。列王紀下二十五章講述了王與他的軍兵如何離開耶路撒冷去到曠野,在耶利哥被巴比倫人拿住,然後帶往利比拉,來到尼布甲尼撒面前。身為俘虜的西底家,親眼目睹自己的兒子被殺害了,接著他的雙目被刺瞎,再與其他猶太人一同被擄(參結十二13)。先知的闡述以一句安慰的話作結。由於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上帝應許不會完全毀滅祂的百姓。那些倖免於刀劍、饑荒和瘟疫的餘民,將得以述說上帝的審判(十二1516)。

  以西結進一步說明以色列國的苦況,他以充滿戰兢地進食,來顯示猶大全地的居民,不久將經歷極大的創傷。

  收拾財物和進食這兩個象徵性的行動,都是要強調上帝話語的信實。百姓需要面對他們的上帝的屬性:祂是威嚴的;祂說話時,祂的話語必帶有能力,且通行無阻。因此,地的荒涼和百姓的被擄,便是上帝透過先知要應驗的話。審判就是要人承認上帝、悔改和歸向祂。有些在猶大的人不信上帝的預言會成真,他們說:「日子遲延,一切異象都落了空」(十二22)。另一些人則認為,上帝的話將會在極遠的將來才應驗(十二27)。對上帝話語普遍否定的態度,乃由假先知受歡迎的講道所引起(第十三章)。他們從來沒有領受上帝的信息,可是他們卻以平安的信息,藉著謊言和誤導來欺騙上帝的百姓(十三810)。這些假先知在百姓中煽動了邪惡、說謊和欺騙的行為(十三22)。他們惡貫滿盈,並對猶大的陷落負上沈重的責任,必須承受主的重大審判。上帝會拯救祂的百姓脫離這種罪惡,並且為他們預備一個公義的國度,來保持祂所立的約(十三23)。

  審判的必然臨到,是與上帝的信實有關。以西結艱鉅的任務,是要向那些頑梗的聽眾,確證耶路撒冷正步向惡運,更因著百姓對偶像的敬拜,這任務變得加倍困難。他們整個生活方式都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他們敬拜偶像,「已將他們的假上帝接到心裏」(十四3)。在與上帝重新立約之前,他們需要脫離偶像。即使如此,他們的悔改並不保證能免除審判。刀劍、饑荒、惡獸和瘟疫將蹂躪當中的居民(十四21)。在執行審判後,上帝要收回那些轉向祂祈求憐憫的生還者。這一切原是為著祂百姓的好處,上帝必定會成就(十四23)。
  在十五至十七章,以西結運用了3個比喻來指出以色列的背道、現在的無用和將來的審判。耶路撒冷和猶大比作一根木炭、一個淫婦和一棵葡萄樹。

  第十五章重溫耶路撒冷的情況。耶路撒冷跟一根木相比,這根木的兩端已被火燒黑,所以,這根木已沒有價值了。正如這根木不會被救出來,反而被火燒掉一樣,耶路撒冷也會遭受徹底的毀滅(十五78)。

  第十六章從另一個角度,來表現上帝對耶路撒冷的指控,強調祂過往對耶路撒冷的看顧。她的歷史的開始,是以一個女嬰的出生來相比,這女嬰出生後便遭母親遺棄(十六3-5)。上帝收養了這名孩子,用水替她洗淨,穿上衣服(十六67)。祂與她立約(十六8),使她歸於祂。祂慷慨地賜予她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十六9-13)。在她成長的高峰期,耶路撒冷的名聲傳到列邦(十六14)。她的自恃令她成為屬靈上的娼妓;她接受了列邦的宗教習慣和生活方式(十六15-34)。以道德敗壞見著的所多瑪(創十九)和撒瑪利亞(王下十七6),被稱為耶路撒冷的姊妹(結十六46)。這兩座城已受到上帝的審判,但她們的敗壞,仍不及耶路撒冷的淫蕩(十六48-51)。故此,耶路撒冷亦必然陷落和變成荒場。不過,以西結預言審判所帶來的最終結果是:耶路撒冷在悔改之後,將重新回復立約的福祉(十六6263)。

  第三個比喻(第十七章)引出上帝在政治發展上擁有主權。亞述的大勢已去。巴比倫和埃及均手握治權,但巴比倫佔優。他們的勢力擴張,猶如一隻鷹。尼布甲尼撒是「一大鷹,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他將約雅斤──這「香柏樹梢」──從王位中除去,將他的「香柏樹儘尖的嫩枝」──即猶大國的青年領袖,一同擄去(十七34),藉此控制猶大。以西結也在被擄的人中。尼布甲尼撒讓猶大人在西底家的領導下掌管自己的事務,但期望他們只附屬於巴比倫。可是,猶大(比喻為一棵葡萄樹)試圖與「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十七7)的埃及法老合弗拉結盟,對抗尼布甲尼撒。西底家愚蠢地投向埃及,導致尼布甲尼撒將葡萄樹連根拔起,使它枯乾(十七910)。在解釋這比喻時,上帝告訴被擄的人,猶大的陷落是由於她對尼布甲尼撒不忠,猶大因著立約而需要向他效忠(十七13-18)。因此,猶大的不忠擴展至她所有的關係上:宗教、文化和政治關係。上帝應許在被擄之後,讓祂的百姓在彌賽亞──「一嫩枝」(十七22)──的帶領下,重回他們的國土。那棵嫩枝象徵彌賽亞的統治,當它種在土地中,它會長成一棵佳美的香柏樹,讓鳥兒得著蔭庇和保護。第十七章是對上帝在人類事務中的主權,作出熱切的肯定(「耶和華使高樹矮小,矮樹高大」,十七24)。

  十八至二十二章包含了以西結聽到上帝對猶大、她的領袖和被擄者說的話。首先,他明確指出上帝的公義標準:「犯罪的,他必死亡」(十八4)。百姓指控上帝不公義,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之所以遭受上帝的審判,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犯罪(十八2529)。雖然十誡的確指出,上帝「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先知對上帝的公義作出辯護,並且告訴百姓,他們受罰並非單單為了他們祖先的罪。每一個人都必須直接向上帝交賬;罪人將死在罪惡之中,義人將因義而存活。忠於上帝的道德和民事律法,便會獲得獎賞(結十八5-9)。即使某人的父親為罪人,他父親的罪不會轉移到他身上(14-18節)。上帝已準備赦免任何侮改的人(十八27)。先知對上帝的公義作出辯護,成為悔改的呼召。那些在猶大和被擄的罪人,因而得到警告,知道犯罪的後果,而且先知亦勸勉他們重新歸向上帝,並重回祂那對與錯的標準上(十八3132)。

  第十九章是哀歌的形式,當中包含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描繪一隻母獅和牠兩隻小獅。那隻母獅是約西亞王的妻子哈慕他(王下二十三31),她生了兩個兒子,就是約哈斯和西底家。

  約哈斯在以西結書十九章34節中,描述為一隻長大後被帶到埃及的小獅(主前508年,被法老尼哥帶往埃及;參王下二十三31-34)。西底家在10年後繼承王位。在哀歌中,先知運用想象力,將小獅代表西底家,他最終成為背叛的統治者,而被帶到巴比倫(結十九7-9)。第二個比喻的意象,轉為代表以色列的葡萄樹(第10節)。在以色列的早期,上帝以強而有力的統治者來賜福以色列,可是,當西底家輕率地帶領猶大步向末日,葡萄樹如今正在枯萎。以西結的哀歌所強調的,是欠缺了登上王位的人選,以及葡萄樹缺少生命(十九1314)。

  在第二十章,先知總結了上帝對祂百姓的指摘。他由上帝在埃及的自我啟示開始(56節),重溫以色列的歷史。祂帶給自己的,是一個頑梗的國家,沈迷於拜偶像(二十8)和傾向於悖逆(二十1321)。以色列期望成為一個大國(第32節),而不是一個成聖的民族(第12節)。由於以色列在屬靈上的硬心,她要被驅散至列國中(二十35)。然而,上帝曾與她的列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起誓,與以色列立下莊嚴的約。按照這個約,上帝會向那些悔罪的人施憐憫(二十37-404344)。列國將會在以色列的審判和復興中,看到上帝的聖潔,這種聖潔使祂無法容忍以色列的不忠(第41節)。

  以西結的預言,交替論及上帝審判以色列的罪,並以色列的復興,貫串了以色列的過往和將來。鑑於百姓懷疑審判是否即將臨到耶路撒冷,他強調了審判的必然和悔改的必需。不過,有關餘民在將來的復興,亦在這裏和別處談到,作為他那審判信息的另一面。在宣佈耶路撒冷的陷落後,先知將審判的信息轉移至盼望的信息。

  先知在4段宣告中,回到宣講審判的主題(二十45至二十一32)。他的言詞針對南地的沙漠地區(二十45-49)、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二十一2-1720-27),以及亞捫人(二十一828-32)。上帝容許尼布甲尼撒的刀,成為祂審判猶大人的工具(二十一19)。祂會執行對亞捫人的審判。猶大人會重獲他們昔日的榮耀,但對亞捫人將會淡忘(二十一2732)。上帝論及亞捫人時,已預測了以色列其他鄰國,包括: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西頓和埃及(結二十五至二十九)。

  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的內容,包括了對耶路撒冷一系列新的控訴。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民事領袖(先知、祭司和君主)都十分腐敗,百姓均模仿他們(二十二25-30)。阿荷拉和阿荷利巴兩姊妹,是比作行淫的耶路撒冷(第二十三章;參第十六章)。這兩個比喻的分別,在於阿荷拉和阿荷利巴的比喻中,不久便被擄的耶路撒冷,和已經被擄的撒瑪利亞之間的比較更為明顯。在第十六章,耶路撒冷被指犯了比所多瑪和撒瑪利亞更大的罪,然而上帝卻應許她會復興。第二十三章只強調了那兩姊妹的淫亂,以及上帝對她們的審判,卻沒有一句提到復興。這個比喻剛好成為鍋的比喻(第二十四章)的引言。在鍋的比喻中,耶路撒冷與一個生銹而滾著水的鍋相比。耶路撒冷的人比作熱鍋中的肉,將在城中死去。這個比喻是在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的那日宣佈的。因此,被擄的人已獲得上帝預先警告,祂有意毀壞聖殿(二十四21),並且,他們亦已準備迎接那些帶來耶路撒冷陷落之「噩耗」的傳訊者。

  這些宣告和比喻,總結了這卷書的第一部分。以西結已經用了許多途徑,來指明上帝對猶大這悖逆之家的指控。他將猶大比喻為一根燒著的木、一棵連根拔起的葡萄樹、一個長大後成為妓女的嬰孩,以及阿荷利巴這個淫婦。他反駁他們對於上帝話語的應驗和上帝的公義的論點。他向被擄的人重新保證,上帝不會離棄義人,以色列的未來將由公義的餘民展開。以西結的文章就像一個鐘擺,從審判搖至復興,至於那個鐘,是令猶大愈來愈接近陷落的時間。

以西結的蒙召(一1至三21)



  在某種意義上,先知的蒙召與以賽亞和耶利米相似。以賽亞從上帝在聖殿中榮耀的異象裏,領受他的使命(賽六1-13)。耶利米仍是年輕時,便出乎意料地蒙召,並且所獲得的異象,儼然展示了他使命的性質(一11-15)。以西結的蒙召揉合了這兩個元素。在上帝向先知啟示祂的榮耀時,祂亦顯示了先知使命的性質。以西結的蒙召,包含了對上帝的榮耀予以獨特而全面的描寫。以賽亞簡略說出他看見耶和華在聖殿的寶座上,然後集中描述撒拉弗所代表和彰顯上帝的榮耀。以西結則闡述耶和華的榮耀的彰顯,同時亦描述那走在耶和華前,並作耶和華隨員之一的天使。上帝的榮耀的異象,雖然難以明白,卻是開啟以西結書的鑰匙。

  身為祭司的以西結,十分關心聖殿的未來。那個聖所是上帝所命定作為祂住在百姓中的居所。聖殿象徵了上帝的榮耀、同在和聖潔(參王上八1011)。在被擄的地方,以西結不能再以祭司的身分服侍他的人民,因為他們已遠離上帝所揀選的耶路撒冷城。但意想不到的,耶和華竟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當上帝呼召以西結負起先知的事奉,祂向祂的僕人保證:縱使祂的百姓從應許之地被逐出來,祂卻沒有棄絕他們。

  對於以西結那個關乎上帝的榮耀的異象,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解釋。在兩約之間時期的託名作品中,敬虔的猶太人對於這「戰車的篇章」(結一),作出神祕的臆測。近代一些讀者,將上帝的榮耀的異象,解釋為不明飛行物體的出現,但這種想法便無從欣賞上帝的榮耀了。

  先知的異象以狂風開始。當一朵大雲從北方趨近,以西結看見雲的周圍有光,還有四活物和四個輪。將活物和輪組合起來,顯示耶和華在一輛戰車中顯現。在舊約中,上帝的戰車經常代表祂在審判中降臨(參賽六十六1516)。輪中的輪和四活物的位置,可能表示上帝完全掌管了全地,因為祂能移動祂那「審判之戰車」往任何方向。那些有四個臉面的活物,與周圍滿有眼睛的輪,亦可能是不同的象徵,指出上帝看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祂知道被擄者的苦況。在異象中,先知留意到活物頭上的寶座。在寶座上的,「就是耶和華榮耀的形象」(結一28)。

  以西結透過上帝在審判中降臨這異象,蒙召負起先知的職事:「人子啊,我差你往悖逆的國民以色列人那裏去。」(二3)在以色列歷史的黑暗歲月裏,以西結要講預言、斥責他那些被擄的同胞(三11),而且成為以色列家的守望者(三17;參三十三1-9)。象徵著他的使命的,是一卷充滿哀號和悲痛的書卷(二910),但將它吃下時,卻覺得甘甜如蜜(三1-3)。以西結的使命縱然艱難,但上帝的同在和預言必定應驗,將令他的任務變得甘甜。這個鼓勵是要除去他對悖逆的以色列民所產生的恐懼(二67)。然而,以西結不單沒有對他的使命表現得興高采烈,反而變得憂悶消沈。

  一星期後,耶和華的話臨到以西結,提醒他作為一個守望者的重要職責(三1617)。以西結變得要對以色列這個國家負責,而不單是向個人負責。他對以色列所作的見證,有著令整個國家悔改的明確目標(三1819)。

  以西結的活動範圍,被上帝限制在他的家中(三25)。這個在家中的事奉,只向那些尋求上帝的話和旨意的以色列人進行,因為耶和華已經放棄那些頑梗背道的人。先知的話不能幫助那些背道者(三26)。以西結的事奉原則,可在三章27節找到:「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參三11;太十一15,十三43)。

以西結書內容提要



  以西結的預言是很容易以主題事件和按照年代勾畫出來。該段時期可用主前586年(耶路撒冷的陷落)之前和之後來劃分。

    第一至二十四章涵蓋了以西結在主前586年之前的事奉,第三十三至四十八章則代表了他在主前586年之後的事奉。第二十五至三十二章(對外邦列國的宣講)乃將書中兩個主要部分連接起來。

  若按照主題,書的大綱可分為4個部分:以西結的蒙召(一1至三21);預言以色列被審判(三22至二十四27);對列國的宣告(二十五1至三十二32);盼望的宣告(三十三1至四十八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