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為耶路撒冷的荒涼而作的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記述耶利米為耶路撒冷的憂傷,他曾盡力拯救這城。耶利米在憂傷中仍然不絕望,相信耶路撒冷將要復起(2131-32)。耶路撒冷果然照耶利米所相信的,重得興起,將其名給予那有永遠榮耀的被贖之國的京城(比較來十二22;啟廿一2)

本書是《耶利米書》的附件

     《耶利米書》末章,記述耶路撒冷被焚毀及被擄的開始,可以視為本書的緒言。在七十士譯本(TheSeptuagint)中,本書的開始有如下的序言:「以色列人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之後,耶利米坐下哀哭,為耶路撒冷作了這哀歌。」

    七十士譯本所依照的希伯來文舊約抄本,必有這序言在內。

    在希伯來文舊約中,本書並不像我們的聖經是在《耶利米書》之後,而是被編入詩歌部份之中,此部份稱為「聖書卷」(Hagiographa),即是《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五卷。這五卷都是各自單成一卷的,在各節期中單獨宣讀。

    直至今天,世界各處的猶大會堂,都在猶太曆四月初九日讀《耶利米哀歌》(耶五二6),紀念耶路撒冷被毀。

    「耶利米之穴」此穴在耶路撒冷北牆外面,猶太人相傳,耶利米曾在這粧哀哭,為他所竭力設法拯救的聖城作了哀歌。這洞穴正在各各他山下,主耶穌的十字架就在這山上豎立。受苦的先知耶利米所哭泣的地方,正是救主耶穌受死之處。

    本書是一首「字母詩」本書共含有五首詩,其中之四是字母詩----每節:的第一個字母是按希伯來文字母的次序排下來的。這是希伯來詩最常見的體裁藉以幫助記憶。本書一,二,四章,每章有廿二節,每一節用一個字母為首。第三章中,每三節用一字母為首,共六十六節.第五章共廿二節,但不是按字母次序而排的,所以不是字母詩。

    本書當時的用意本書一定是在耶路撒冷被焚至餘民逃往埃及之間的三個月內寫成的(耶卅九2,四一118,四三7)。在此三月中,猶大的政府設於米斯巴(耶四十8) 在耶路撒冷西北六哩。大概本書當時被抄為許多份,有的帶往埃及,有的帶往巴比倫,使被擄的人可以背誦歌唱。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盼望的宣告(三十三1至四十八35)



  繼宣告上帝對周圍列國的審判後,以西結論及以色列將來的盼望。在他這卷書的第一個主要部分,以西結說過猶大的被擄和聖殿被毀的原因,同時亦經常提到以色列的將來。不過,先知在組織他的資料時,在預言以色列的審判和復興之間,加插了上帝宣告對以色列的鄰國──那些在她陷落時幸災樂禍和歡呼頓足的國家──作出審判。在以色列的整個歷史中,她都容讓外邦影響她的宗教、文化和政府模式。將列邦的勢力削弱,意味著以色列重返應許之地時,便能在較少制肘下對上帝忠心。在論及復興的主題前,以西結重溫第一至二十四章的重點:

(1)他被召作以色列的守望者(三十三1-9;參一至三21);

(2)以色列犯罪得罪了耶和華,需要接受公義的審判(三十三10);

(3)耶路撒冷將被巴比倫人所佔領(三十三21);

(4)以色列需要悔改才能復興(三十三1114-16)。

  到目前為止,他的工作仍未成功。那些聽聞他信息的被擄者,非常欣賞以西結的修辭和寫作技巧(三十三32)。他們已毫不猶疑地接納那警告百姓耶路撒冷的災難正逼在眉睫的以西結為守望者,而且,他們亦可能承認由於他們的罪,招致上帝審判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然而,他們卻遲遲未將先知的話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上。上帝已準備赦免他們的罪,只要他們悔改、承認祂,和藉著實踐上帝的律法來顯出他們更新的靈(三十三32)。如今,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已經通知那些被擄者(三十三21),百姓要作出的回應行動,便更為迫切。耶和華已經顯明以西結是真的先知(三十三33)。

  以西結事奉的成功,並非以數目來衡量。他忠心地用說話、象徵和比喻,來宣告上帝的話。被擄者依從了假「牧者」所傳揚的虛假盼望(結十三,三十四),這些「牧者」以群羊自肥(三十四23)。他們並不照顧那些有需要的羊(三十四4),任由羊群四散(三十四56)。上帝應許祂的百姓,祂是忠心的牧人,把羊群聚在一起,牧養和照管牠們(三十四11-15;參詩二十三)。上帝亦會把綿羊和山羊分別出來,找出誰的心向著祂,以致真正的羊可以重回上帝的羊群中(結三十四20-22)。上帝的應許包括土地的復興,以及上帝所按立的大衛王朝的復興(三十四24)。在彌賽亞的統治下,耶和華與以色列更新的關係,將會以一個新的約──「平安的約」──來封印。這約確保上帝賜福祂百姓所作的,為他們帶來豐收(三十四2627)。祂的百姓不用再與大自然搏鬥(三十四2528)。他們也無須與那些試圖以武力瓜分他們福分的人爭鬥(三十四27-29)。先知的異象遙指被擄後以色列的復興、彌賽亞耶穌的來臨(參約十),以及這個被罪咒詛的世界完全復興。

  當我們讀以下的篇章,可能會忘記先知已為經文的解釋作好鋪排了。第三十四章是開啟復興信息的鑰匙。它所強調的,包括經常重複「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這節經文(十一20;參三十四30,三十六28)。關於復興這個主題,最重要的幾方面包括:

(1)上帝以恩慈復興祂的百姓,使他們重獲立約的福祉(三十六20-36,三十七2326,三十九25);

(2)上帝復興以色列國,使他們可重回故土(三十六1-1524,三十七14-23,三十九27);

(3)上帝的新約,將祂的靈賜給祂的百姓(三十六25-27,三十七14,三十九29),並賜福他們(三十六8-1229-3033-353738,三十九91026),保證他們能戰勝敵人(三十五1-15,三十六36,三十七38,三十八至三十九24);

(4)上帝指派接續大衛作王的彌賽亞,統治祂的百姓(三十七2425);和(5)上帝的聖殿在祂的百姓中復興(三十七2627)。

  一.上帝的子民

    上帝對被擄者的棄絕,並非直到永遠。基於祂與亞伯拉罕立的約,祂應許賜福忠心的餘民,使他們成為新的子民。平原上的枯骨這個比喻尤其貼切。枯骨代表上帝的子民失去了指望三十七11)。以西結向他們宣告一個好消息,上帝將更新和復興他們(三十七1112)。耶和華對祂的百姓的心意是:透過他們,列國會尊崇祂的聖名(三十九72527)。

  二.土地 

    應許亦伸展至原初賜給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那片土地。亞伯拉罕的約包含彌賽亞的元素,因為透過住在應許之地的亞伯拉罕家族,萬國將會獲得上帝的賜福(創十二3)。以西結在一個異象中,看見地界,並且描述地的分配(結四十七,四十八)。聖城耶路撒冷是上帝與祂百姓同在的重要象徵;她的名字將會是「耶和華的所在」(四十八8-35)。

  三.新約

   亞伯拉罕的約得著更新,成為表達那復和關係的恩典之約。「和平之約」正好將它的性質和好處貼切地描述出來。上帝應許祂那些沒有平安的百姓,能脫離尋索、仇敵和勞苦。這個關係的改變,更因著上帝差派祂的靈而加強了,祂的靈會引導祂的百姓進到生活的新層面。百姓不再勉強順服上帝,因為上帝的靈會幫助他們樂意遵行祂的旨意。一個由上帝的靈掌管的新心,將賜給上帝的百姓(三十六2627)。靈的同在亦標誌著賜給百姓的新生命(三十七14;參約三816;徒二38;羅八2415)。

  四.彌賽亞

    舊約對彌賽亞君王的盼望,在以西結的信息中十分明確。祂的統治將持續至永遠(三十七25),遍及所有擁有新心的上帝的百姓(三十七15-25)。

  五.聖殿

    身為祭司的以西結,對聖殿、祭司、獻祭規矩和節期仍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這卷先知書的最後部分,有很長的篇幅用來描述聖殿復興後的敬拜(四十至四十六24)。他對上帝的榮耀的異象,在上帝審判耶路撒冷的信息中十分重要(一,十,十一章),如今則向餘民保證,上帝沒有棄絕祂的百姓(四十三2-5)。祂將住在他們當中,因為聖殿是上帝同在的象徵(三十七27)。有些釋經學者相信,聖殿連同以西結書四十至四十六章所描述的聖殿禮儀,將會在最後審判之前的彌賽亞時代復興。另一些則認為,有關聖殿的應許,給以西結最關心的事情──究竟上帝會否再次回到祂的百姓中──提供了積極的象徵性答案(四十八35;參約二21;啟二十一22)。

  第三十四至四十八章有不同的解釋。以西結作為以色列的守望者,對被擄的猶太社群發出一個信息。因此,預言的應驗必須由古列下詔(主前538)批准猶太人歸回他們的國土開始(拉一1-3)。有關以色列重回故土後的預言,如何得以應驗,有兩個敵對的學派提出不同的解釋。那些將以色列簡單地解釋為一個國家的人,把近代的猶太人重回以色列地,視為延續了上帝所預言的應許。他們相信上帝對以色列的計畫,是與祂對基督教教會的計畫並進,並附加上去的,兩者將會一起應驗。那些預言的應驗,將始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祂會把世上的平安賜給猶太人。聖殿敬拜(結四十至四十八)在彌賽亞國度的時期,將以某些形式恢復過來。在所有環繞猶太人發生的事情中,教會佔了其中小部分。因此,在以西結的異象中,上帝的應許只局限於以色列國,而且必須在新天新地來臨前應驗。

  另一些釋經學者相信,以西結所寫的,是為著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的好處,他們正如亞伯拉罕一樣,相信上帝的應許(創十五6;參羅四1113;加三6-929)。凡擁有像亞伯拉罕般信心的人,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視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2829)。因此,以西結的信息,包含了上帝在外邦基督徒中一切恩典的作為,他們已經成為上帝的應許和好處的受益人。根據彼得前書一章1011節,可將以西結的話,解釋為預言上帝的恩典如何臨到所有透過相信福音而與上帝和好的人。

上帝對列國的宣告(二十五1至三十二32)



  亞捫、摩押和以東,都是以色列東面的鄰國。由於他們的種族與以色列有關,當以色列向應許之地進發,以色列並沒有攻擊他們。亞捫和摩押人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的後裔,以東人則是雅各的兄弟以掃的後代。雖然上帝禁止以色列與他們爭戰,但以色列與這些東面的鄰國,一直保持緊張的關係。以色列曾經被亞捫人佔領,但每當以色列強大,這3個國家便受到統治。不過,以色列從未成功地控制以東人富競爭的貿易關係。這些鄰國聯同巴比倫人攻擊耶路撒冷,並且當耶路撒冷陷落和聖殿被毀,她們一同歡呼(結二十五36812)。他們已準備佔領和搶掠猶大的城邑,趁耶路撒冷充滿危難時,也加添她的困苦。因此,以西結指出,上帝的審判將同樣伸延至亞捫、摩押和以東(491314節)。

  非利士人曾是以色列西南面的敵人。在士師和統一王國的時期,非利士人曾經控制以色列大部分領土。大衛王成功地限制他們只在本土活動,遏止了非利士人的威脅。可是,在以西結的時代,他們仍被視為以色列的「永久敵人」(二十五15);他們之間的仇恨,更可能因著非利士人支持巴比倫人入侵猶大而加深。

  推羅城亦接獲有關耶路撒冷傾覆的消息,而且已準備伺機取利(二十六2)。推羅的商業地位是無可匹敵的;她的船隻橫跨大海,與許多遙遠的地方進行貿易(結二十七)。可是,推羅不久便被巴比倫人所征服,她的財富隨著船隊被毀和水手被殺而枯乾(二十七26)。

  第二十八章特別提到推羅的君,但第12節指明是推羅「王」。

  釋經學者對於他們是同屬一人或兩人,持有不同的意見。那些區分為二人的學者,認為推羅的君是那城的統治者,但推羅「王」則代表撒但(二十八13-15)。最榮美的伊甸園,最宜作為撒但墮落之前的背景,他本來充滿榮耀。然而,在上下文看來,似乎沒有理由將推羅的君和王加以區分。文中指出二人均高舉自己,兩者皆擁有超乎人的權力,好像是上帝那樣,享受著應屬於上帝的一切榮耀和尊貴。君與王都是由他們的高位墮落。這一段最能顯示以西結的寫作才華。他為伊甸園繪畫了一幅榮耀的圖畫,再以同一個主題來描述推羅王的榮耀和傾覆。以西結根據民間深信王是神聖的,將他描述成天使一般。他穿著華美的衣服,佩戴9種寶石(二十八13)。雖然上帝已經將他高升至王位(二十八1314),王的心卻轉為物質化,在宗教與司法方面腐敗不堪(16-18節)。在某種意義上,王(君)代表了推羅的百姓。他們全都犯了腐敗、不公和強暴的罪。倘若上帝因祂立約的百姓歪曲正義和犯罪而審判他們,祂的審判也當然臨到推羅(1819節)。當巴比倫人向推羅進發,他們正費力建造一條從大陸通至城的防波堤。與此同時,推羅人的船隻載滿了貨物和財寶,啟航橫越地中海,因此,當尼布甲尼撒的軍隊終於攻破城牆,只能奪取少量戰利品(二十九18)。

  西頓亦在耶路撒冷被毀時歡呼。西頓是在推羅以北的腓尼基一個港市。透過瘟疫和戰爭,西頓的居民可以認識到以色列上帝的公義。

  在耶路撒冷陷落時,這6個國家(亞捫、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和西頓)都嘲諷以色列。由於上帝將祂的聖潔賦予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祂的百姓,對於列國來說,聖殿被毀和百姓被擄,便象徵了以色列的上帝是毫無能力的。他們不知道,導致以色列遭受這厄運的原因,是上帝不能容忍祂的百姓犯罪。上帝的聖潔要求對罪作出懲罰,它同時亦要求為祂的名作出辯白(二十八2223)。上帝仍然關心祂的百姓,以色列將會知道,祂已經為他們除去鄰國的嘲諷(二十八24)。當以色列復興,耶和華會在列國面前進一步彰顯祂的聖潔。以色列將重新得回土地、葡萄園和房屋,而且,他們還在平安中享受耶和華的豐盛(2526節)。

  埃及曾經說服以色列和猶大的百姓,在她的協助下,亞述和巴比倫人都不能在迦南立足。但在主前722年,亞述軍隊佔領了撒瑪利亞北面的首都,在主前586年,巴比倫人亦征服耶路撒冷,當時的埃及仍是毫無抵抗。埃及曾經為了經濟的理由,渴望控制迦拿,卻不願意以本身的利益作為代價。在上帝的審判下,埃及同樣會失去她的領導地位(二十九9101214-16)。當埃及衰弱至需要倚賴外邦的勢力,她便不能再成為以色列的絆腳石。首先,巴比倫獲准擊破埃及的勢力(三十1至三十二21);其後,波斯、希臘和羅馬將吞併埃及,作為她們的管轄區。與埃及同時陷落的,還有幾個大小不一的帝國:亞述(三十二2223)、以攔(三十二2425)、米設土巴(三十二26-28)、以東(三十二29)和西頓(三十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