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舊約之印刷出版的譯本

  今天一千八百多種繙譯的聖經,均作大量印刷出版以供需要的人。也有許多古代的抄本和譯本,為提供學術、神學與歷史研究的需要,而印刷出版。希伯來原文的聖經亦不例外。

 

  最早印刷出版的希伯來文聖經是詩篇單行本,於一四七七至七八年在意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刊行。最早的整本希伯來文聖經,是於一四八八年在意大利的遜息奴(Soncino)出版。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和布里西亞(Brescia)亦相繼於一四九三和一四九四年印行全本的舊約。布里西亞的版本,就是馬丁路德據以繙譯其德文譯本的版本。

 

  拉比聖經最早出版的是由腓力斯普拉頓西(Felix Pratensis)主編,於一五一七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Venice)由龐白(Daniel Bomberg)印製的。雅各查因(Jacob ben Chayim)根據此版本,加上他自己對馬所拉的研究,又比對幾個抄本而校訂的經文,於一五二四至二五年間,印行了二版的拉比聖經。這第二版拉比聖經,一直被認為是最佳的經文承傳,直到本世紀初。

 

  雖然德國的學者巴珥(Seligmann Baer)和德里慈(Franz Delitzsch)於一八六九至九五年間在來比錫(Leipzig)出版了他們的巨作,且超於馬所拉的傳統而使用了幾種較古的抄本,卻因混雜馬所拉的傳統而被評為「無歷史基礎」的經文。但是,金斯伯(Christian D. Ginsburg)於一九二六年在倫敦出版的四大冊(The Old Testament, Diligently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Massorah and the Editions, With the Various Readings from Manuscripts and The Ancient Versions),以及由阿爾特(Albrecht Alt)與艾斯斐德(Otto Eissfeldt)共同合作,依據祈特爾(Rudolf Kittel)於本世紀初所刊行的祈特爾第一和第二版經文而校訂的第三版祈特爾希伯來文聖經(Biblia Hebraica),於一九三七年在德國的司徒加(Stuttgart)出版的,卻凌駕於雅各查因的版本。特別是祈特爾的第三版本,不但使用素為人尊重的提比哩亞派亞設子的馬所拉經文,即一○○八年的列寧格勒抄本,又在經文下端放上兩欄資料:比對各抄本與譯本的異同和編者們的揣測與建議改正。在以賽亞書和哈巴谷書,則更加上第三欄以比對庫穆蘭文件的異同。這版本是凡想研究原文舊約聖經的人,不可或缺的好書。

 

  另一方面,英國和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在施耐富(Norman Henry Snaith)主編下,亦於一九五八年在倫敦出版了自一八六六年以來就由該會一直印行,而原由勒特利(Meir ha-Levi Letteris)主編的希伯來文聖經修訂本。這修訂本曾盡量的採用了亞設子的各種抄本,原因是祈特爾的第三版本被評為「太過依靠一種抄本」之故。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所繙譯的舊約聖經,主要的就以施耐富版本為依據。

 

  中文聖經的書目次序,是依據七十士譯本和拉丁文譯本的系列而來的。這兩類譯本均附有七卷次經,是猶太教人所拒絕接受的,也是近代基督教認為可作教化之用而不能作教義之用。因此而被排除在聖經正典以外的。另一方面,希伯來原文聖經,連今日印刷出版的經文在內,其書目排列次序均是按律法、先知和聖卷而排列的(參看路廿四44)。

 

舊約之武加大譯本

  武加大(Vulgate,源自拉丁文 Vulgata)的原義是「通俗」或「普遍」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拉丁文通俗本。

       教宗達瑪蘇一世(Damasus I, 305384)因古拉丁文譯本各自有出入,於主後三八二年委任耶柔米(Jerome, ca. 347420)進行修譯。耶柔米首先按古拉丁文譯本修譯新約,其後到巴勒斯坦以十五年多的時間(390405),直接從希伯來原文繙譯舊約。

     雖然直接譯自希伯來文,書目則按古拉丁文譯本而排列。這譯本的缺點是沒有參考七十士譯本的長處。對原文難明的經句作逐字繙譯,甚至自行猜測用意,以致有很多地方詞不達意甚或誤解原意或另加己意等。

    所以這譯本初時幾個世紀均不受歡迎,要到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the Great, 742814)時,才因為學者的鼓吹而取代了古拉丁文譯本的地位。教會正式批准此譯本為標準定本,卻要推遲到主後一五四六年的天特會議。迨到本世紀的教宗比約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就通諭為聖靈默示的譯作了。

 

舊約之古拉丁文譯本

  古拉丁文譯本(Vetus Latina)的繙譯工作,並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開始的。羅馬在主後第三世紀前,仍流通希臘文,如保羅的致羅馬人書,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ca. 8897為羅馬主教)的書信,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死於一六五年)和馬吉安(Marcion, ca. 100165)等居住在羅馬之人的著作,均用希臘文寫成。

    然而,主後一八○年於北非洲殉道的基督徒,在其手袋中已找到有拉丁文的聖保羅的書信;主後二五八年殉道的迦大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在其著作中亦屢次引用拉丁文的聖經,且是定型的譯文,可見古拉丁文的聖經,在主後第二世紀,至遲在第三世紀初期,就已譯成流通了。因此,古拉丁文譯本,是在七十士譯本未經修訂前就譯成了的。之所以稱為古拉丁文譯本,不但在其譯文的古雅,而是用以有別於通俗拉丁文譯本,即武加大譯本。

  現今所知的古拉丁文譯本最少有三十八種之多,但可大別為非洲拉丁文譯本和歐洲拉丁文譯本兩類。非洲拉丁文譯本主要發源於迦太基;歐洲拉丁文譯本卻有高盧(現今法國)版本和意大利版本之別。

    古拉丁文譯本皆轉譯自七十士譯本,所以聖經書目的編排和現今的中文聖經相同,而不是依希伯來文聖經的書目編排次序。故此,古拉丁文譯本不但使我們可以窺知未修改前的七十士譯本,亦可了解現有的希伯來文本在未成定本前的樣貌,是鑑別古代經文的一種良好輔助品。

 

 

舊約之古敘利亞文譯本

 

  今日的敘利亞和中東的回教區域的各國人民,大都講說亞拉伯語。耶穌時代,中東一帶通用的是亞蘭語文。但亞蘭語文有好些方言。那時在地處今日的約但、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與土耳其東部一帶地方的人所用的方言語文,就是我們這裏所稱的古敘利亞文。

  現今所知的古敘利亞文舊約譯本主要有四種。要了解這四種譯本,必先知道在主後四五一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後,敘利亞的教會分為四派:

  (一)涅斯多留派(Nestorians,這派在主後第七世紀傳入中國後稱為景教),是跟從那重基督的人性而反對童女馬利亞為真神之母的涅斯多留(Nestorius,安提阿的修道士,後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者;

  (二)馬若恩派(Maronites),是聖馬若恩(St. Maron 死於四二三年)的跟從者,隸屬羅馬天主教但採用安提阿的崇拜禮儀;

  (三)麥基派(Melchites),乃擁王派的意思,是當時拜占庭皇帝支持以反對涅斯多留派的。現為中東一帶拒絕基督一性論的亞拉伯信徒;

  (四)基督一性論派(Monophysites),又稱雅各派(Jacobites)。乃源於伊德撒(Edessa)的主教雅各.巴拉丟(Jacob Baradaeus,死於五七八年)而來,是反對迦克墩會議決定基督具神、人二性,而主張在基督裏的神性和人性化合為一者。

甲 別西大譯本

  別西大(Peshitta,是涅斯多留派的用語)或別西多(Peshitto,基督一性論者的話),原義皆為「簡易」的意思。這本古敘利亞文的簡易舊約譯本,雖然在主後第四世紀曾參照七十士譯本加以修訂,其書目卻仍然依希伯來文本,可見這譯本是從希伯來原文選譯的。因為在古敘利亞語文區,原本有許多散居的猶太人,故此在主前一、二世紀已有部分由猶太教人繙譯的經書,至主後一世紀中至第二世紀,才由基督教的人士搜集接譯其餘部分(連新約聖經在內),藉為敘利亞語文區的信徒使用。這譯本的譯文信實優美,亦曾傳流中國而由景教人士將其部分譯成中文。

乙 非羅森諾譯本

  非羅森諾(Philoxenus 死於五二三年)是敘利亞著名的散文作家及基督一性論派的主教。他委任助理主教負責主持繙譯聖經,並於主後五○八年完成。

丙 六經合編譯本

  敘利亞文的六經合編(The Syro-Hexapla),是安提阿的宗主教亞他那修(Patriarch Athanasius)委派特勒拉的主教保羅(Paul of Tella),於主後六一五至六一七年間,在亞歷山太城依據俄利根的六經合編而繙成的。這是一本逐字逐句的刻板繙譯。譯文雖差,但極忠於原作,甚至連俄利根的六經合編之各種鑑別記號和其他譯文的差異部分,都予照搬,所以使後人能一窺俄利根的原作全貌。特勒拉的保羅也是基督一性論者,因他的譯筆太劣,故此譯本不久即被廢用,而於主後七○五年為伊德撒的雅各(Jacob of Edessa)之敘利亞文六經合編修訂本所取代。

丁 敘利亞文巴勒斯坦譯本

  主後第七世紀,擁王派的基督徒按俄利根的六經合編第五欄之七十士譯本的修訂本,選譯為敘利亞文,故稱為敘利亞文巴勒斯坦譯本(The Syro-Palestinian Version)。譯文雖屬簡陋,但很忠信於原文,故為東方正統教會採用為崇拜禮儀之經課(Lectionaries)。除這些經課所保存的譯文外,這譯本的其他部分今已失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