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塔納赫》成典的過程


猶太教聖經《塔納赫》共24卷書,與今天基督教新教的舊約正典39卷書相同,也與天主教舊約46卷書減去7卷次經後的內容相同。

不過,《塔納赫》究竟何時成典,確定只有這24卷書才是正典,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在公元前百多年已成典,但也有人認為在公元後幾十年,甚至公元後百多年才成典。

有種傳統觀念 (此派的學者包括:Herbert Edward Ryle (1889), The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Macmillan),指正典的由來也可分為「妥拉」、「先知書」、「文集」三個不同的時段 (即在遠古、公元前三世紀、公元一世紀分三個階段成典)。不過,這一廂情願的說法,卻與許多客觀事實不符 (例如:〈但以理書〉在《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中列在「先知書」之末,但希伯來傳統卻視為「文集」,可見這些分類法不是用來解釋正典由來的可靠證據),也與各書卷成書期的主流意見不符 (例如:一般意見認為,某幾卷「先知書」與〈申命記〉似屬同期作品,而不是分兩期的作品)

那麼,我們可注意甚麼時段呢?較重要的包括:

    約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是《死海古卷》抄寫成書卷的年期。《死海古卷》內容包括了23卷猶太教聖經《塔納赫》(但欠〈以斯帖記〉)4卷「次經」、還有許多「偽經」(或稱「典外文獻」)和「教派文獻」。不過,《死海古卷》不會像現代的印刷圖書般有一個「總目錄」,也沒有注明「這是正典」、「這是次經」等等,所以不能斷定昆蘭社群認定了什麼書卷是「正典」。

    公元前132年:這是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的翻譯工作完成的大約年份。《七十士譯本》是耶穌在世時,和緊接的使徒時代,最常用的《塔納赫》譯本。《七十士譯本》齊集了24卷書 (但次序有別,所以不能成為舊約成典期三分說的證據),也包括了15卷次經。

    公元97年:這是Contra Apionem (英譯:Against Apion)寫成的大約年份,該文的作者是猶太學者弗拉維奧·約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 37-100,或譯「約瑟夫」)。如果我們接受約瑟夫斯在該文中提到猶太教的「22卷書」其實是指今天我們認知的24卷書的話,則這篇文應可視為證據證明《塔納赫》的書目最遲在公元97年之前已成典。約瑟夫斯寫該文,目的是辯論為何猶太教比希臘文化優秀,為要反駁另一學者阿皮安(Apion)。此文章的全文英譯已上載於古騰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可免費瀏覽,其中第1章第8節,約瑟夫斯說,猶太人並非如希臘人般,擁有許多互相爭議的書本,而是只有二十二卷書,但已記載了整個歷史,而且被信納為神聖的。其中五卷書屬於摩西,之後的先知把往後的事記在十三卷書中,其餘四卷書是聖詩和人生的規範。過去的歲月,沒有人斗膽增刪或修改其內容。正如大英百科全書評論(EB, 2013, Josephus, Flavius),約瑟夫斯像同輩的學者般,其作品「分析膚淺、時序錯誤、描述誇張、用詞做作」,「但他對當時屬羅馬帝國的子民的心態,提出了許多見解」。他為了反駁希臘文化,而寫文章提出猶太人擁有22卷神聖書卷,不論他習慣寫作用詞如何誇張,但正如法庭辯證的基本原則般:「敵方也同意的事項,是最有可能接近事實」,況且這起碼也可間接證實當年猶太群體已普遍地接受了這個書目源遠流長的地位。

    公元100年:這是〈以斯得拉二書〉(2 Esdras) (或譯〈以斯拉續篇下〉、〈厄斯德拉後書〉,又稱〈以斯拉四書〉、4 Ezra)成書的年份,雖然內容是傳奇故事,但清晰提到24卷書是神聖的,這是歷史上首次正式有文字記戴「正典」共24卷書這個數字(EB, 2013, Biblical literature)

1871年,德國歷史學者海因里希.格雷茨(Heinrich Graetz, 1817-1891)提出一個理論,認為約在公元90年,在雅麥尼亞(Jamnia,又名Yavne,現位於以色列境內)舉行了一個會議,當中確立《塔納赫》只有這24卷書才是正典,不會再有增添。但近年大部份學者均認為,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曾經有舉行過這個會議;即使曾經有類似「會議」的聚會,也不會談過「正典」之類的問題。

舊日保守立場的學者認為正典的標準很簡單,只是「作者必需獲上帝默示」,所以猶太拉比依據三個標準決定某文獻是否正典:第一,必須在先知馬拉基之前,即大約公元前400年之前成書,因為以色列人悖逆令上帝不再有啟示;第二,文獻需用希伯來文寫,除少部份段落由亞蘭文寫;第三,廣泛被猶太人接受為神聖。

不過,若看看正典與聖殿的發展史,便知道上述三個所謂標準,只是事後的見解,而不是最初用作確立正典書目的準則。〈列王紀下〉22:8 記載約西亞王在聖殿中發現了「律法書」

文集 Ketuvim


文集 Ketuvim
「文集」或稱「聖卷」(希伯來文:כְּתוּבִים ,英文拼寫:Ketuvim),包括三卷「詩歌智慧書」(Sifrei Emet)、「五卷」(Hamesh Megillot)、及其他三卷。

希伯來文
 תְהִלִּים
Psalms
大五得詩
詩篇
聖詠集
聖詠經(有第151篇和瑪拿西禱詞)

מִשְלֵי
Proverbs
所羅們之俗語
箴言
箴言
索洛蒙箴言
אִיּוֹב
Job
若百書
約伯記
約伯傳
約弗傳














שִׁיר הַשִׁירִים
Song of Solomon
所羅們之詩歌
雅歌
雅歌
歌中之歌
רוּת 
Ruth
路得之書
路得記
盧德紀
如特傳














איכה 
Lamentations
先知者耶利未亞之哀歌
耶利米哀歌
耶肋米亞哀歌
耶熱彌亞之哀歌
קהלת
Ecclesiastes
宣道者書
傳道書
訓道篇
訓道篇












אֶסְתֵר 
Esther
依士得耳之書
以斯帖記
艾斯德爾傳(多出103)
艾斯提爾傳(多出103)
 דָּנִיֵּאל
Daniel
先知者但依勒之書
但以理書
達尼爾(多出3)
達尼伊爾書(多出3)

 עזרא
Ezra
依沙耳亞之書
以斯拉記
厄斯德拉上
艾斯德拉紀二

Nehemiah
尼希米亞之書
尼希米記
厄斯德拉下 (亦稱:乃赫米雅)
奈俄彌亞紀

 דברי הימים
1, 2 Chronicles
列史官之第一、二書
歷代志上、下
編年紀上、下
史書補遺一、二

基督教不是把舊約聖經分三部份,而是把〈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合稱「歷史書」;另外,「詩歌智慧書」則包括〈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五卷;「大先知書」則包括〈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