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新約神學之主題式方法(Thematic Approach)之參考資料

 

**主題式方法(Thematic Approach**是研究新約神學的一種重要途徑,特別適合想要抓住「聖經整體信息」的讀者、講道者與研經者。

這個方法的核心思想是:

從整本新約聖經中選擇一個重要神學主題(如「國度」、「恩典」、「信心」、「聖靈」、「基督的主權」等),觀察這個主題如何在不同經卷中被呈現與發展。


📚 一、新約神學的主題式研究常見主題(範例)

主題

涉及書卷

探討方向

上帝的國

四福音、使徒行傳、保羅書信

國度的現今與未來、國度的王與子民

基督論

福音書、保羅書信、希伯來書

耶穌是誰?彌賽亞?主?大祭司?

救恩(Soteriology

羅馬書、加拉太書、約翰福音

因信稱義、救贖、永生、悔改

聖靈

使徒行傳、羅馬書、哥林多前書

聖靈的同在、恩賜、引導與更新

教會論

使徒行傳、以弗所書、提摩太前後書

教會的身體、領袖、使命與合一

新約倫理

馬太福音、羅馬書、雅各書

門徒生活、信仰與行為、實踐公義


🧠 二、主題式方法的研究步驟

  1. 選定一個主題(如「恩典」或「信心」)
  2. 追蹤該主題在不同書卷中的出現與使用
    • 哪些作者常提到?
    • 有哪些經文關鍵詞?
  3. 分析各書卷對該主題的詮釋是否相同或有差異
  4. 整合觀點,形成主題的「新約神學圖像」
  5. 應用該主題在當代信仰與教會生活中的意義

📖 三、主題式新約神學的經典參考書(中英文對照)

📘 中文參考書

  1. 《新約神學》(格蘭特·奧斯本)
    • 出版社:校園書房
    • 特色:以主題為導向,涵蓋救恩論、基督論、末世論等主題。
  2. 《新約神學》(喬治·拉德)
    • 出版社:華神
    • 重視「上帝的國」主題,是中文世界常見的教材。
  3. 《新約神學與倫理學》(范霍佛)
    • 出版社:基道
    • 將神學主題與倫理生活連結,是一種實踐導向的主題式研究。

📗 英文參考書(如你閱讀能力許可,這些是經典)

  1. George Eldon Ladd,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 傳統主題式新約神學之代表作,上帝的國、救恩等是主軸。
  2. Frank Thielma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A Canonical and Synthetic Approach
    • 主題+經卷並重,非常適合學術與講道預備。
  3.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Theology
    • 按主題組織,但也兼顧各書卷特性,架構清晰。
  4. Thomas R. Schreiner, 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
    • 以「在基督裡榮耀上帝」為核心,所有主題圍繞這個總旨。

🧰 四、主題式方法適合誰?

想要針對一個核心神學思想深入了解的研經者
準備主題式講章、查經班、裝備課程的教會同工
想要建立整全神學觀的信徒領袖


📌 小工具推薦

你可以用這些工具輔助你的主題研究:

  • 📖 聖經串珠工具(如《啟導本聖經》)
  • 🔍 Blue Letter Bible / Bible Hub:搜尋關鍵字、串經
  • 📚 《新約希臘文詞彙分析辭典》:查字義演變與神學意涵
  • 🧑🏫 若你用原文工具,也可以查「Graceχάρις)」、「Kingdomβασιλεία)」等詞在各書卷的分佈與語境

對觀福音編修評鑑

  

編修評鑑Redaction Criticism)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看見:

福音書的作者不只是抄寫資料,而是有神學目的的編輯者(redactors,他們選擇、安排甚至改寫資料,為了呈現他們所要強調的耶穌形象與福音信息


🛠 什麼是「編修評鑑」?

「編修評鑑」(Redaction Criticism)是聖經詮釋學的一種工具,它關心的問題是:

福音書作者如何取用資料?改寫了什麼?為什麼?

也就是從作者的眼光與神學動機來理解為何經文呈現的方式不同。

這個方法建立在對觀福音已有一定的來源假設(如「兩個來源說」)基礎上。


🔍 編修評鑑的三大核心問題:

  1. 作者加了什麼?(Addition
  2. 作者改了什麼?(Modification
  3. 作者刪了什麼?(Omission

從這些編輯痕跡,我們就能看到: 👉 作者想要傳遞怎樣的神學焦點?他對耶穌有怎樣的詮釋?


📚 三本對觀福音的編修特色比較

福音書

編修重點

神學焦點

編修範例

馬太福音

強調耶穌是應驗舊約的彌賽亞

猶太讀者、耶穌是新摩西、天國君王

加入「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

馬可福音

動態敘事、耶穌的受苦僕人角色

羅馬讀者、行動迅速、強調十字架道路

常用「立刻(εθύς)」呈現緊湊節奏

路加福音

強調耶穌是全人類的救主

外邦人、社會邊緣人、聖靈與禱告

增加關於婦女、貧窮人、聖靈的細節


編修評鑑的實例對比

來看看一個例子:耶穌受試探(太4:1-11;可1:12-13;路4:1-13

| 馬可 | 最簡短,只有兩節 | 沒有描述三個試探,只說「被試探四十天」 |

| 馬太 | 按照石頭聖殿山頂的順序 | 最後以「萬國榮華的試探」作結,強調君王位格 |

| 路加 | 調換順序,把聖殿的試探放到最後 | 可能為了強調耶穌將在耶路撒冷完成使命(見24:47 |

👉 這些調整並非矛盾,而是神學編修,展現每位作者如何從不同角度呈現耶穌的身分與使命。


🧠 編修評鑑的價值在哪?

面向

價值

📖 對經文理解

幫助我們發現每卷福音的重點與神學目的,而非只做平行比較

🙏 信仰建造

鼓勵我們尊重聖經作者在聖靈引導下的創作與詮釋自由

🎯 解釋差異

解釋福音書不同版本的原因,避免誤以為「有矛盾」

🪞 屬靈操練

幫助我們從編輯細節中默想主耶穌的多面形象與我們的回應


小結:如何自己做編修評鑑?

  1. 選一段對觀故事(如耶穌受試探、呼召門徒、定罪與復活)
  2. 平行閱讀三卷福音書的記錄
  3. 列出差異:誰加了?誰刪了?誰改了?
  4. 默想這樣的安排反映作者的神學焦點
  5. 應用在信仰生活:這對我的認識耶穌有何幫助?

對觀福音的兩個來源說

 我們現在要談的「對觀福音的兩個來源說Two-Source Hypothesis)」,是新約聖經研究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也是幫助我們理解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彼此關係的關鍵理論。


📘 什麼是「兩個來源說」?

「兩個來源說」是為了解釋這個現象:

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內容高度相似,甚至很多段落幾乎逐字相同;但同時又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之處。

這個理論提出:
📌 馬太福音路加福音是根據兩個共同的資料來源寫成的:


🧩 兩個來源分別是:

1️ 馬可福音(Mark

  • 被認為是三本中最早寫成的福音書(大約主後60年代)。
  • 馬太與路加都使用了馬可福音的大部分內容(大約97%的馬可內容出現在馬太,88%出現在路加)。
  • 馬可是「第一來源」:提供基本敘事架構與故事內容(如耶穌受洗、行神蹟、受難等)。

2️ Q資料(Quelle

  • “Q” 是德文 Quelle 的縮寫,意思是「來源」。
  • Q資料是一份假設存在的文字資料,內容以耶穌的語錄、教導為主,例如登山寶訓、主禱文等。
  • Q資料的內容同時出現在馬太與路加,但不在馬可中,因此學者推論他們都引用了這份資料。

舉例:「你們是世上的鹽」這類教導出現在馬太和路加,但馬可中沒有。


📊 簡單圖示:兩個來源說的結構

      



🔍 這個理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對觀福音?

解釋了相似之處

三卷書內容高度重疊,是因為馬太與路加都參考了馬可Q資料

解釋了差異之處

馬太與路加各自也有屬於自己的傳統與材料(M L 來源),這就產生了特有的故事和視角。

例如:

  • 馬太獨有:博士來訪、逃往埃及
  • 路加獨有:撒迦利亞與馬利亞的詩歌、耶穌12歲在聖殿

🧠 學術上的價值 vs 信仰上的眼光

學術價值:

  • 幫助我們看到聖經作者是有目的地選材與編排。
  • 揭示早期教會如何保存與傳承耶穌的教導。

信仰眼光:

  • 不論資料來源如何,聖靈引導作者保留了最重要的真理。
  • 四福音展現了耶穌生命的不同面向,彼此補足,使我們對福音有更全面的領受。

📌 小結:兩個來源說的重點

重點

說明

第一來源

馬可福音:最早、最原始的敘事來源

第二來源

Q資料:假設的耶穌語錄集,馬太與路加共用

支援來源

ML:馬太與路加各自的獨特資料來源

結果

馬太與路加在相似中保有差異,呈現更豐富的福音圖像

對觀福音來源評鑑

 當我們談「對觀福音來源評鑑」時,我們不只是想知道這三卷福音書是怎麼來的,而是想要從信仰與批判性思考的角度來評估:

這些來源是否可靠?我們可以如何信任它們?這樣的傳遞過程對我們信仰的真實性有什麼意義?

接下來,我會從三個面向幫你評鑑對觀福音的來源:


🧩 一、歷史來源的評估(Historical Evaluation

1. 眼見者的見證

  • 雖然三卷福音書的作者不完全是「耶穌的12門徒」,但他們都有與使徒關係密切的背景。
    • 馬可:彼得的門徒(彼前5:13),福音內容被認為是彼得的講道整理。
    • 路加:保羅的同工,透過訪談與調查記錄福音。
    • 馬太:使徒之一,可能是收稅的馬太,擁有直接經驗。

2. 與第一世紀猶太背景吻合

  • 許多對觀福音的記載(如地理、風俗、政治背景)都與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相符。
  • 耶穌使用的比喻、教導風格都符合猶太拉比的傳統。

3. 太接近真實就無法造假

  • 對觀福音記載很多令人「不方便」的細節,如:
    • 門徒的軟弱(彼得三次不認主)
    • 群眾對耶穌的誤解
    • 耶穌在十架上的痛苦與質問 這些都表明:作者並沒有刻意「美化」福音,而是真實記錄了所見所聞。

📚 二、資料來源的可信度(Source Criticism

我們來簡單回顧福音的主要來源,並評估它們的可信性

資料來源

說明

評鑑

馬可福音

最早的福音,敘事簡潔,行動導向

最接近事件當時

Q資料(假設)

耶穌語錄的收集(如登山寶訓)

未有實體證據,但內容符合早期基督教教導

M來源(馬太特有)

馬太特有材料(如博士來拜)

無其他來源佐證,但合乎猶太信仰脈絡

L來源(路加特有)

路加收集的獨家資料(如馬利亞之歌)

展現細膩調查,文學與神學皆具可信性

📌 總結:儘管某些來源(如 QML)是推論出來的,但從內容來看,它們與早期教會的神學與歷史背景一致,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 三、信仰與啟示的觀點(Theological Reflection

1. 福音不是新聞報導,而是神學見證

每位作者都經過選材與安排,為了表達一個核心信息:

耶穌是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是為世人而死而復活的救主。

他們在聖靈的感動下,忠實見證而非造假拼湊

2. 四福音的多樣性是一種「豐富的真實」

想像一下:如果四福音完全一樣,那就像是複製貼上;
但正因為它們在一致中有差異、在差異中有共鳴,這就證明這是來自不同見證者的真實記錄,就如法院中的多位證人交叉印證一樣。


📌 總結:對觀福音來源的評鑑結論

評鑑面向

結論

歷史真實性

與第一世紀背景吻合,來自見證群體

資料可靠性

馬可最早,Q資料內容可信,馬太與路加補足更豐富的見證

神學一致性

雖角度不同,但核心福音信息一致

信仰啟發性

每卷福音都能成為建造信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