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知
|
對象
|
名字的意思
|
主題
|
背景
|
年份 BC
|
1
|
約珥
|
南國
|
耶和華是上帝
|
耶和華的日子
|
王下11-15:7
|
837-800
|
2
|
約拿
|
北國
|
白鴿
|
上帝對外邦的恩惠
|
王下13-14
|
825-782
|
3
|
阿摩司
|
北國
|
重擔/負擔
|
預備迎見你的上帝
|
王下14:23 , 15:7
|
810-785
|
4
|
何西阿
|
北國
|
拯救/救贖
|
耶和華不變的愛
|
王下15-18
|
782-725
|
5
|
以賽亞
|
南國
|
耶和華的救恩
|
得救在乎耶和華的救恩
|
王下15-20 , 代下26-32
|
758-698
|
6
|
彌迦
|
南北國
|
誰像耶和華
|
耶和華審判及赦免猶大的罪
|
王下15:8-20, 賽7-8, 耶26:17-19, 代下27-32
|
740-695
|
7
|
那鴻
|
尼尼微
|
憐憫與安慰
|
尼尼微城有禍了
|
拿 , 賽10 ,
番2:13-15
|
640-630
|
8
|
西番雅
|
普世
|
耶和華隱藏
|
審判和拯救的日子
|
王下22-23:34 , 代下34-36:4
|
640-610
|
9
|
耶利米
|
南國
|
上帝必建立
|
拆毀與建立
|
王下22-25 ,代下34-36:21
|
627-586
|
10
|
哈巴谷
|
南國
|
擁抱
|
義人必因信得生
|
王下23:1-24:20 ,代下36:1-10
|
609-598
|
11
|
但以理
|
被擄百姓
|
上帝審判
|
以色列終成為上帝榮耀的國度
|
王下23:35-25 , 代下36:5-23
|
606-534
|
12
|
以西結
|
被擄百姓
|
上帝堅固
|
上帝的榮耀
|
王下24:17-25 , 代下36:11-21
|
592-572
|
13
|
俄巴底亞
|
以東
|
耶和華的僕人
|
以東的衰落
|
王下25 ,代下36:11-21
|
586-583/840-830
|
14
|
哈該
|
歸回百姓
|
節日慶典
|
鼓勵重建上帝的殿,復興上帝的國
|
拉5-6
|
520
|
15
|
撒迦利亞
|
歸回百姓
|
記得耶和華
|
彌賽亞是全地的主宰和榮耀
|
拉5-6
|
520-518
|
16
|
瑪拉基
|
歸回百姓
|
我的使者
|
虔誠敬畏上帝,忠心守律法
|
尼13
|
433-425
|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先知書綱要
施洗約翰之見證
主受洗後,在約翰福音內詳載其事,乃直接將耶穌介紹於人,為進步的見證。
「恩典和真理都是從耶穌基督來的。」這句話,乃是約翰福音的鑰節。在全本的約翰福音中,一直可以看見這雙重點:一面是真理,一面是恩典。真理通常是有所要求,而恩典卻是來應付真理的要求。
當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這個雖然簡單卻最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約翰絲毫沒有被聲望地位沖昏頭,他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本相;不過是點著的明燈,(約五35)不是世界的光,(約八12)不是成為肉身的道,只是曠野裡吶喊的人聲。
約翰說了三個「不是」:(約一19—21)
(一)不是基督。
(二)不是以利亞。(瑪四5、路一17、太十一13—14)
(三)不是那先知。(申十八15)。
接著他又說了三個「是」:(約一22—28)。
(一)是曠野的人聲。是為基督修直道路的。(賽四十3)
(二)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原文)
(三)我是用水施洗。為要叫祂顯明給以色列人。最後他見證主耶穌是上帝的羔羊,是用聖靈施洗的,是上帝的兒子。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約翰不僅認識自己的本相,他也認識自己的任務,幾句話就顯明他一生的目標:「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一7)
約翰不僅認識自己的主,「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約一15、30)
他更是把自己擺上,盡心竭力的見證主,他那吶喊式的聲音,震撼人心中空寂的曠野:「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他不但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引領眾人歸向基督;他也在自己的門徒面前作見證,引領他們歸信耶穌,作基督的門徒。
論猶大的審判
宗教信仰的腐敗:
雖然以色列人是在慶祝一個節期,但是參加者的行為否定了這節期的原本意義。祭司從事厭惡的巴力崇拜;在房頂上,在黃昏的朦朧中,可以看見以色列民從事虛幻的星相敬拜(4-5節)。他們嘴裏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莊嚴的誓言,但又向外邦神瑪勒堪嚴肅地起誓(5節),以求平安。他們口頭上是敬拜上帝,但是心裡實際地否認他們所敬拜的。
政府已經失敗(8節):
政府官員和王室成員,就是肩負領導責任的人,但是他們並沒有好好完成他們的職責。他們自己穿「外邦的衣服」,指他們參加亞述人統治時引到耶路撒冷的儀式。他們的行徑已經異於他們的傳統。一旦政府官員追求異教的信仰,百姓可能也要有樣學樣。
社會裏盡是冷漠和不關心(12節):
先知描述上帝辛苦地尋找城市中的黑暗角落,對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指那些懶惰的人(見耶四十八11),是從釀酒的手藝中引申出來的比喻。葡萄酒被放置在陽光下,以便加深它的顏色和甜味;但如果放置太久,它便膨脹起來,不能飲用。相信指以色列人對於發生在他們周圍不好的事情沒有採取行動。另外,他們也對信仰不熱心。他們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12節)他們以為上帝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此覺得很安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