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

 

(4:14-9:50;1:21-8:26;4:23-19:1)

 

耶穌在拿撒勒(4:16-30;6:1-6;13:53-58)

 

    耶穌先回到自己的家鄉傳福音。路加說明耶穌是應驗了以賽亞61:1-2的預言。相信路加是以此經文作為路加福音的中心,因為以賽亞先知在六十一章曾經預言一天將有人在加利利地傳福音。耶穌的事奉也是屬於末世的:「今天」指明上帝的救贖日子已經到了;這是上帝的恩年,有福音傳給他們,也有神蹟顯明給人。

 

    耶穌到會堂去說明他遵守猶太人的規矩。後來教會中的猶太人基督徒,例如彼得、約翰等等,皆有在安息日到會堂去聚會。會堂的敬拜有以下的程序:在進會堂時作個人的禱告和認罪(6:4-9;11:13-21),然後是會眾的禱告,接下來是讀聖經;先讀五經,然後是先知書,然後是禱告,禱告過後是証道(如果有特別的外來教師(拉比),將會被邀請上台講解經文),最後是以禱告作結束。

 

    耶穌被邀請講解聖經,衪引用賽61:1-2說明舊約所預言的那位“彌賽亞”已應驗在自己身上;就是這位受了聖靈恩膏的人(1:35;2:22)。這引用說明三件事情:有福音傳給貧窮的人、被擄的得釋放或瞎眼的得看見、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禧年是猶太日曆的第五十年(25:8-55),是安息和自由之年,一切都得釋放:包括奴棣的釋放、赦免欠債的人、祖傳的產業要歸回給原主,這象徵上帝的“釋放”。後來的基督教會也承納了這樣的崇拜秩序。

 

「今天這經應驗...」耶穌注重「今天」這意思,也就是他閱讀這經文的那天(另見路2:11)開始。可6:2,太13:54,記述說眾人都希奇,說耶穌有智慧。不過,眾人也因為衪的出生太平常而厭棄衪。也因為衪被棄而應驗及預表了耶穌就如舊約的以利亞和以利沙被棄一樣;在自己的地方被厭棄而到別的地方去,別的地方的人也因此受到祝福(王上17-18;王下5)

 

耶穌在迦百農(4:31-44;1:21-39;4:12-17)

 

    這裡記述耶穌的傳道。指明他是上帝的聖者、上帝的兒子、彌賽亞。馬太(4:13-16)說明這是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因為以賽亞先知(賽9:1-2)預言的「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就是當時加利利海的北面和西面。

 

    耶穌所講的是「教訓」。「希奇」是因為衪的話帶有權柄,不像文士們。文士們通常在教訓前會說"某某拉比這麼說"。耶穌的教訓是直接說出上帝的意念。

 

    耶穌「教訓」,同時也有趕鬼和醫治的權柄,表明耶穌獨特的身份。「污鬼」認出「聖者」:這兩個觀念成為強烈的對比。

 

「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是一句猶太通俗語句(idiom)(22:24;11:12;撒下16:10;19:22;王上17:18;王下3:13;8:28;5:7;27:19;2:4); 意思是"不要來管我們的事"。污鬼出來時是在人面前「抽了一陣瘋」或「摔倒」。眾人的反應是「驚訝」; 這是福音書作者對神蹟奇事後人們反應的一般描述。

 

    路加把耶穌醫治西門岳母的事排在耶穌呼召彼得之前,說明彼得已認識耶穌。馬可和馬太(8:14-15)卻把他的呼召排在之前。耶穌的醫治是立刻痊癒的。

 

耶穌趕鬼和醫治的事很快就傳開去,許多人也因此而來。「日落」以後是過了安息日。工作也可以進行,也可見當時人們的迫切性。馬太說這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話(53:4),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耶穌到曠野去(路加),馬可說是去禱告(另見路5:16)。上帝的差傳性質是把衪的國度擴展至世界各地。耶穌的差遣也是因「這事出來」。

 

 

 

在加利利的傳道

 

  馬太(4:12-16)特別為耶穌在不同地方的傳道作清楚的交代。並且馬太,就如其他發生的事情(1:22;2;15,17,23),註明說這事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8:23-9:1)的預言。從前預言有福音傳給這加利利地方的人民,如今在耶穌身上應驗。

 

  這記述目的說明耶穌在“外邦人”(4:15)的地方傳福音。路加的記述說明耶穌是在加利利被拒絕後才來到迦百農(4:13-31a)

 

耶穌所傳福音的內容(4:17;1:14-15)

 

    使徒們為耶穌所傳福音的內容作了一個摘要。有四大重點︰

 

1.時候滿了。時候滿了(4:4;1:10)是希伯來人的觀念。指明說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完成了,將有特別的事情會發生; 是上帝的施行(7:22),或是關於上帝的審判(7:12)。新約指這是末世的(eschatological)時間已來到。

 

2.上帝的國近了。耶穌是直接了當的這樣宣講,衪不必向當時的人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在舊約中上帝的國有兩個意思:(a)上帝已經是以色列人的王(撒上12:12;41:21;43:15;8:19),也是世界的王(10:2;1:14;145:11-13;代上29:11)(b)上帝的國是將來的,是在盼望中(24:23;52:7;21;3:15;14:9)。馬太常用“天國”,就如虔誠的猶太人一般,是為了避免直接稱呼“上帝”這名字。「近了」說明耶穌已把這上帝的國度帶來了,它或衪已在他們中間(12:28;17:21)

 

3.悔改,是指內心的改變。

 

4.信福音。也就是相信上帝國降臨的好消息。

 

耶穌呼召四位門徒(4:18-22;1:16-20;5:1-11;1:35-51)

 

  馬太和馬可的記錄一致。路加和約翰的記錄不能與馬太馬可的記錄相容。引起學者建議說可能有數次不同的呼召。讓我們按敘述詮釋法,也就是按情節、人物、佈景、意見,這四部分來註釋這段經文。

 

情節: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一班在海邊打魚的年青人。就向他們招呼。那麼簡單,沒有記述任何背景因素。約翰深一層告訴讀者背景,描述施洗約翰看見耶穌走過,然後見証耶穌是那羔羊,隨後就有施洗約翰的門徒跟從耶穌去了。

 

人物:按照馬太和馬可,有四位門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雅各和約翰(兄弟)。路加只提彼得、雅各、約翰。約翰提起彼得(或磯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門徒(相信是約翰自己,見約19:26;21:7),腓力,拿但業。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拿但業可能是巴多羅買(3:18)

 

佈景:關於呼召的情況,各記錄也不相同。馬可和馬太的一致。路加的記述似乎是屬於一個詳細的版本。路加的記述也和約21:1-14的相似,或是與3:7-9;4:1相似。一般相信這是兩個不同的記述,極可能路加是記錄門徒曾離棄主,這時耶穌再次呼召他們。馬可沒有說明門徒先前是否認識耶穌。路加說明門徒是聽了福音,願意悔改,然後才接受耶穌的呼召。約翰描述門徒是因為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主,或是耶穌的呼召(1:43),或是因為耶穌的神蹟(1:49)

 

意見/呼召的內容:馬可(或馬太)是「來跟從我...得人如得魚」。路加的是「得人」。約翰是因為門徒認識耶穌是「上帝的羔羊」、「遇見彌賽亞了」、「你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人的王」。門徒都是「來,跟從」耶穌。跟從一位老師(拉比,約1:38)作為門徒是當時猶太人學生跟從法利賽人拉比求學的形式。

  

    這起初的呼召也沒有付上跟從主的特別要求。似乎耶穌是等待門徒跟從了一段時間後才說明門徒必須捨己背十字架來跟從主(見可8:27-34)

 

    約翰比其他福音書有更詳細的記述。約翰也慣常的翻譯一些名詞:彌賽亞在希伯來文是“受膏者”,基督是“救主”(4:25)

 

「拿但業」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後來出現於加利利海邊一群門徒中(21:2)

 

「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經,申18:15-19]上所寫的,和眾先知[先知書]所記的」就是彌賽亞。

 

「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也形容拿但業為「心裡沒有詭詐的人」(32:2)。這裡說明耶穌那預知的能力。

「在無花果樹底下」可能象徵和平和繁榮(王上4:25)或是在那裡閱讀律法(猶太文件Ecclesiastes R. 5:15)

 

「我實實在在[amenamen]的告訴你...」是約翰專用的詞句,共25次。意思是“真實的”。

 

「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是引用雅各在伯特利所見的異象(28:12)。這裡“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當時猶太啟示文學中的意義是一位“神性”般人物(7:13),在末世衪要從天降臨,也要得榮耀。這裏說明人子耶穌像天梯一樣,或為上帝和人之間的媒介。

 

「是以色列的王」是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稱呼。耶穌不喜歡使用這稱呼是為了避免引起猶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穌曾承認他是那應許的王,但是衪的國度並不在這地上(18:36)

 

討論:不能肯定耶穌起初多少次呼召第一批門徒?有學者相信耶穌起先曾在約旦河邊認識這些門徒(1:35),然後在加利利海邊才真正呼召他們(1:16),後來彼得離去,稍後耶穌再次在加利利海邊呼召彼得(5:8)。真正的次序只好留給讀者去整理了。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進耶路撒冷

 

    (11:1-11;21:1-11;19:28-38;12:12-22)

 

  按照符類福音的記載,耶穌留在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那時正是逾越節前的一個星期。這時有許多猶太人上到京城來過新年。四卷福音書皆有記載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件事情。約翰(12:15)與馬太(21:5)有意指明這件事是印證了舊約所說的彌賽亞王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9:9)。可見這件事是要印證耶穌就是舊約撒迦利亞書第九章所預言君王式的彌賽亞。另外,馬可指明耶穌特意安排尋找驢駒,而約翰卻說是因為眾人拿棕枝高喊和撒那,後來耶穌「得」了驢騎才騎上進城去。

 

  約翰福音比較注重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來耶穌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個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顯;就是耶穌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正適合他的身份。當然,約翰也附加了一個談論,就是當時門徒並不完全理解這件事的意義(12:16)

 

「橄欖山那裡」這山高兩千六百呎,在耶路撒冷的東邊。由加利利經過約旦河進耶路撒冷都是由東門進京城。這可能含有“彌賽亞”的意義,因為舊約曾預言上帝要來到這東邊的橄欖山(見撒下15:32;11:23;14:4)。猶太人也相信“彌賽亞”會降臨在這山上(見徒1:12)

 

「耶穌就打發...一匹驢」這裡顯出耶穌預知的能力。「驢」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驢子(見亞9:9)

 

「把衣服...支鋪在路上...和散那」王下9:13說明這是迎接王的儀式。「和散那」(至高上帝拯救)按詩118:25是「求上帝拯救」的意思。住棚節猶太人在崇拜讚美時,手上會拿著棕枝喊「和散那」 或是歡迎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接下來,是繼續引用詩118:26。明顯的,使徒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彌賽亞詩篇”,這裡有意說明耶穌就是那「彌賽亞」(2:13,20)

 

  總而言之,這幾個舊約經文一起被引用是要指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不管門徒是否立刻明白這意義,或是「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12:16)。馬太卻說「合城都驚動了」(21:10)。這樣的事,也引起猶太人的懼怕(19:39),因為這樣可能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耶穌的回答卻是獨特的,「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也就是說不可能禁止人們這樣作。

 

  相信在當時各人的腦海裡是盼望這榮耀的「彌賽亞」要來把他們從羅馬的統治下拯救出來。以上三個的舊約的引用極容易被人誤解這「彌賽亞」是一位政治人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亞9:9也提到這一位騎驢進耶路撒冷的王是「謙謙和和的...向列國講和平」的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