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上帝第一次的回應

 

  哈巴谷書一章5-11節

  這幾節包含的一段講話,其中有兩個要點:一點是事實上,上帝正要採取行動;另一點是關於那個祂要用來作出行動的國家。那個答案乍看起來卻並不是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講話一開始帶著一種邀請:「觀看」(5節);雖然這段話描述先知要尋找的是甚麼,但含意是他不久就會親眼看見發生了甚麼。的確,上帝所描述的事件,已經在進行之中。現在先知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是上帝的一種行動,而不是歷史的偶然事件。

  接著敘述一種出現在人類歷史舞台上的新的超級力量──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她擁有強大的軍隊,並且有擴張的野心。經文稱這個鄰國作迦勒底(6節),也就是在南巴比倫的一些部落,他們曾經在公元前627年控制這個國家,策畫這個國家回歸,並使之從亞述人的控制下得自由。

  這個新興強大的巴比倫吞併和摧毀亞設(主前614年)及尼尼微(主前612年)這兩座大城,最後在迦基米施的戰爭中(主前605年)打垮了埃及人。在這種帝國復興進程中的某個階段,哈巴谷從上帝那裏得到記在這幾節中的信息。雖然他確實知道某些發生在當時世界的大事是甚麼,現在他清楚知道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上帝行動的一部分。

  巴比倫軍隊的勢力和強盛,在有力的詩歌裏表達出來(6-11節)。他們的軍隊能極迅速地行動,且行軍時殘酷無人道,毫無憐憫和顧惜之心。強暴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恐怖的氣氛像激震波一般在他們進迫前瀰漫著,但他們自己毫不懼怕敵人,所以他們的力量是驚人的。

  強暴已成為巴比倫人的上帝,他們為了它而生活,並向它敬拜。這就是上帝向先知講話的內容;對於煩擾哈巴谷的神學問題,這全然不是一種神學上的回應講詞。雖然這還未足夠去除掉先知心裏的煩亂,但是這對哈巴谷提供了答案的主要元素。

哈巴谷書的信息

 

  信息一開始就是他與上帝之間進行的對話。

  他問上帝,從他生活在猶大那個邪惡時代的背景,不義和強暴還要得勝多久呢?

  上帝回答說祂將使用迦勒底人,作為對在猶大中行不義和施暴的犯人的審判工具。

  但是上帝這樣回答引起了哈巴谷更多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它們。縱使選民是邪惡的,迦勒底人不是更壞嗎?一位善良的上帝怎麼能使用一個邪惡的國家去懲罰比較次惡的國家呢?

  他所得到的答案,只部分地解決先知的矛盾:這個鄰國在完成了他們的角色後也要受審判,而在猶大的正義遺民,將因為實踐堅定的信心,能得到支持並生存下去。

  對話的主題,在最後的禱告和讚美的話中集中在一起(三章)。

哈巴谷書之注釋的問題

 

  這卷書看來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二章,它們大概收集了先知的宣講;而第二部分(三章)看來是詩歌和禱告,有些類似詩篇的內容。兩部分都有以先知的名字寫成的序言(一1,三1)。

  有許多學者提議,這卷書必須從禮拜儀式的見解來注釋:如果哈巴谷是一位聖殿的先知,也許這本書是準備在聖殿中使用的。認為那些禮儀是由不同的宣講者在第一、二章中交替說出;而第三章的詩歌或者禱告,應該是供給會眾使用的。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把哈巴谷的中心放在宗教方面,特別是異象方面的經歷更為適合。不管怎樣,這卷書的第三章,後來卻在聖殿的敬拜中常被使用。

  這裡所指的「迦勒底人」(一6)是比較難解的。相信是指主前第七世紀最後二十五年(主前625年)使巴比倫帝國回復勢力的強大民族。但是誰是一章四節所指的「惡人」呢?他們是否是將被巴比倫(或者迦勒底人)攻佔的亞述呢?或者他們是指那些以惡行壓迫自己同胞的猶太人呢?多數的學者認為是行惡的猶太人。

哈巴谷的詩篇

  哈巴谷書三章1-19節

  哈巴谷書以一篇禱文作結束(1節;禱告一詞譯作詩篇更近原意,因為它使用了好像詩篇那樣的標題)。這一段很像聖經中的詩篇。它以一個詩的標題開始(三1),結束部分也有一些音樂安排的指示。「細拉」這個詞在本章中用過三次(見小字體);雖然不能肯定它的意思,但它的存在,指出這些詩歌是用在聖殿的公共崇拜中。

  詩歌的內容包含著許多類似其他希伯來詩的特點,這些詩有些遠比哈巴谷的時代為早。這篇詩歌引出古老希伯來信心的傳統,表達了著者所看到的上帝榮耀的異象。關於這一段是否哈巴谷所寫,曾有些爭議,而依證據來看,肯定的結論是難於達成的。但是很可能我們可以將這首詩解釋為真正是這位先知所寫的文章。作為在聖殿中事奉的專職先知,聖殿中的詩歌必然從他而來。但是這首詩更適合於編在先知書中,而不放在詩篇中,是因為它的內容大致上使它更適合在以色列的敬拜中使用;而且它與哈巴谷在前面兩章中論及對上帝的特殊經歷也有更密切的聯繫。

  先知在回應向上帝所提出的問題時,曾被吩咐要等候一個異象並在當它來到時把它記錄下來(二2-3)。在這首詩中,我們沒有找到太多關於回應這個異象的詩詞。這個異象清楚地取用一種神聖顯現(theophany)的形式,而這首詩記載了上帝的顯現,以活潑的詩句,描寫上帝存在於自然界和各國中的果效。

  這對神聖顯現的描述,充滿對上帝從前為祂子民而出現的回憶。這首詩的基本內容(3-15節)暗喻希伯來人在出埃及時與上帝一起的經歷,也涉及在西乃山,和在曠野流浪時期的經歷。在那些古時的日子裏,上帝曾與祂的百姓同在;自然界的力量曾與上帝聯盟,把所有反對選民的人的力量都廢除掉。上帝曾為拯救他的百姓而行動過(14節),打敗所有他們的敵人。但對引述過去不單是要在回憶中記念,也要藉此對將來有所期望;上帝所已經作過的,祂必再照樣作。這樣,我們開始覺察到這篇突出的詩,不僅是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而且是帶到其高峰。

  上帝的異象增強了聽眾的信心,相信以色列將要再次像過往那樣得蒙拯救。早些年代,上帝曾經常常從困難和敵人手中拯救祂的百姓;哈巴谷祈求在祂的時間,「在這些年間」(2節),古時那種拯救將變成現在的事實。而這個在開始時的禱告,在這首詩結束時轉變成信心:「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16節)促使禱告轉變成信心的,就是所看見的異象。上帝在過去所行的,也是祂現在要再一次要做的。

  本書以一個被經歷折磨著的人糾纏不休的問題為開始,最後以一種歡喜快樂的陳述作結(17-19節)。這種喜樂的表達在它的背景中是值得注意的;它不是被描寫為一種處境暢順的結果,而是當那些所有通常令人愉快的事情都失落時(17節),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喜樂。在灰心失望當中,在缺少各種上帝的賜福記號時,哈巴谷能夠喜樂,因為上帝「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19節)再一次,這是一種上帝的異象,這異象使先知能夠轉變他的環境,並且發出讚美的聲音。沒有異象,人民就沉溺;但是哈巴谷肯定確實有一個異象,人民因此可以繁榮昌盛。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將來的祝福

 

約珥書二章28-32節

 

現在講到將來的應許。這些話顯然是屬於約珥時代以後的事。在這裏用「以後」兩個字,放在廿八節的開頭,表示以下這些內容,在時間上是指前面預言的祝福之後。它很清楚指一個中間時期,在時間上尚未確定的將來;也就是這裏所說的「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節)。

 

耶和華的日子,先知早些時候已經預見它要威脅猶大(二1-2),現在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日子不但對猶大是幽暗和悲傷的,就是對世界各國,也都有同樣的威脅(第三章)。

 

但在這個日子來到以前,先知預言還有一個中間的時期存在,在這個時期中,要充滿上帝所應許將來的祝福。

 

一. 這些經文的原意,是約珥對在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講的話。這些居民剛剛熬過他們的國家所遭遇的危機,雖然上帝已經應許復興他們(二18-27),但是百姓仍然處在蝗災造成的破壞和貧乏之中。對於這些百姓,先知把上帝的話語傳達給他們。

 

上帝將要把祂的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那個日子將要來臨。在舊約中的這個「靈」字有各種不同用法;本文中,注意到這個靈與預言的密切聯結。上帝的靈是上帝的能力,生命能力;在這情況下,上帝的靈是神聖的能力,使得先知能講預言。

 

而先知所講的預言,又是上帝向祂的百姓用各種方式所宣佈的話語之一。廿八節指出,上帝的靈的澆灌,是在「凡有血氣的」身上;這句話再一次告訴我們這一段的意義,清楚指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或者猶太人)將來講的。

 

這種特別有所指,在下文中清楚表示出來,他們包括兒子和女兒,老的和少的,男僕人和使女。在開始的舉例中,預言一點都沒有超出上帝的選民,去向全世界宣佈的意思。它只是打破一些社會階層的區分,比如男、女、老、少,主人和僕人等之分。

 

預言的第一部分,在宣佈上帝的靈將要降下時提及許多不同的人,其含義是:由於上帝的靈豐富澆下,百姓作為一個整體,生活將發生改變。如果認為約珥書寫於主前第六世紀的後半葉是正確的話,這些預言宣佈的當時,可能是先知的宣講極稀少的日子;在另一方面約珥所指將來的時代,正是會充滿先知的宣告的時代。

 

這樣,這第一部分的信息便充滿了將來的應許:前面的預言已經指出,乾旱之後將有豐富的雨水降下;現在先知進一步指出,將來對上帝的話語的乾旱,也將要因聖靈如沛雨而結果子。

 

然而先知看到的將來比這更遠:在耶和華的日子未到來以前,將要發生一些不尋常的自然現象,包括太陽的失光,和月亮的變色。在這些大而可畏的日子裏,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卻要得救和得安全。

 

我們不能肯定約珥的聽眾對這番說話作何理解。直至不久以前,他們還以為耶和華的日子似乎即將要介入他們的時代和歷史。現在他們可明白,這日子還很遙遠。不過,這日子始終是要臨到的。他們也明白到,那日子的性質已有所改變。它不再單是威嚇和審判的日子。審判和災禍仍要出現(見第三章),但在這日子同時也可找到平安。

 

在未來的威脅來臨之先,上帝將會施恩,澆灌祂的靈,賜予新生命的應許。約珥的聽眾很難會將這些事串連而推算出一個末世的時序,但至少他們似乎是充滿了盼望。雖然如此,從後來的歷史看來,我們知道約珥所提及的遠景與他的時代並不接近,而他在宣講之當時,很難會掌握到年代的演進。故此,這些話在初次傳講之時,其主要目的是要給予人一個對將來概略的盼望。

 

二. 從新約的角度來讀約珥的這一部分預言,我們能讀出一個嶄新的意思,遠超過先知的時代所能理解和接受。

 

在新約聖經中多次引用或提及這些話(見可十三24;羅十13);但是最集中的解釋這些話,要舉彼得在五旬節講道中所論及的(徒五17-21)。彼得在他的講章中,把約珥的預言當作主要內容,並把它與耶穌、以及五旬節聖靈降臨連繫起來(徒二1-4)。預言所指的聖靈,使信徒能講各國的方言,因此它使得福音能打破語言的限制,去使和國人民了解並接受。

 

我們從新約的記載可以看到,約珥提前幾百年講到「教會的誕生」(也許是完全無意的)。他對那些曾經被蝗蟲蹂躪的人們,提供他們看見上帝在這個世界工作的遠景;祂將扭轉歷史的過程,使聖靈自由地賜下來。

 

在教會裏面,我們帶著感恩和讚美的心靈,去回顧五旬節聖靈的降臨。作為現代的約珥,我們要及時向前觀望。約珥的信息不但對現在,就是對將來也是有意義的。我們要時時回顧,在先知約珥這發人深省的話中,不但有現在的,也包含有將來的希望在內,它們值得我們去研究並掌握。

 

 

呼喚悔改

 

約珥書二章12-17節

 

現在先知更進一步從積極方面來闡述,他號召人們悔改,因為這樣也許是唯一可避免災難威脅的方法。當一個讀者或者聽眾悔改,最重要的是記住呼召發出的背景,因為正是豫感到一種威脅,使之覺得危難臨頭,並且考慮悔改。我們在研讀的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到先知教導悔改的三個步驟(或者三幅圖畫):

 

一. 悔改的邀請(12-14節)。

 

信息一開始,就引用上帝自己的話,說:「你們應當……一心歸向我。」(12節)

 

然後先知加上他自己的告誡,敦促百姓悔改歸向上帝。注意這裏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的。早些時候,約珥警告人們,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到了;現在,正是這位耶和華,默示預言的主,祂開始向祂的百姓發出邀請,要他們離開罪惡的道路,歸向獨一真神。而先知自己鼓勵的話隨在後面,是基於以下不尋常的理由:因為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並且對祂的百姓有豐盛的慈愛。

 

審判是百姓倔強、反叛的結果,他們堅決拒絕歸向上帝;這常常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要公義的上帝消除祂的憤怒,只有當他們悔改歸向祂,走信心的道路。

 

他們甚麼時候悔改,上帝也要「懊悔」;那就是說,祂將要止息憤怒和審判,並再一次施行憐憫。當這種情形出現之時,正常生活的祝福也將重新恢復起來,百姓也將有足夠的供物,獻給耶和華作各種感恩祭(14節下半)。

 

二. 悔改的行動(15-16節)。

 

先知清楚知道,單單邀請人悔改是不夠的,必須有悔改的行動表現出來,藉以激勵他們真實的悔改。因此祂再一次要求錫安吹角。這一次吹角不是警告一支神秘的軍隊臨近(見二1),而是呼召百姓聚集,宣告一個嚴肅的國民大會。

 

這個國家(經文中只用耶路撒冷居民的稱呼)現在召集了一個公眾的大會;在會上宣佈禁食,因為這次會議將要產生和決定公開的悔改行動。藉著行洗濯之禮,百姓人人自潔;外表的清潔表明內心有清潔的願望。所有的人都要出席這次會議,包括長老(中文聖經譯作『老者』),他們是百姓的領袖;還有孩童和吃奶的嬰兒,他們也被帶來參加。他們雖然難以對國家面臨的危險,負任何責任,但是他們的將來卻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

 

就是那些新婚的,他們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不出席會議,然而卻都參加了;因為他們有沒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丈夫或妻子,完全取決於這次嚴肅會禁食的結果。

 

三. 悔改的禱告(17節)。

 

最後,先知做了一個禱告;在這個禱告裏,約珥用了第一人稱,像是直接向上帝發出的,但事實上卻是教導祭司在悔改的大會上發出的。禱告可分為兩部分:

 

(甲)首先,他們懇求主顧惜、寬恕祂的百姓,也就是施行祂的憐憫,放棄審判,作為對百姓悔改行動的回應。

 

(乙)其次,先知進一步陳明上帝要施憐憫的原因,它是為了免得百姓在列邦中成為『羞辱』。

 

這個禱告的第二部分,不是簡單的只是祈求上帝顧惜他們,免得他們在外邦人的眼中蒙羞辱;這個第二部分的禱告,它是暗指以色列存在的目的:上帝的選民是祂藉以向其他國家啟示祂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審判中他們垮台了,別人將要問:『上帝在那裏呢?』他們要以為以色列的上帝不存在,這樣,上帝在世界上的目的將受到阻礙。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約珥書二章1-11節

 

現在先知宣佈一個從上帝而來關於將來的宣講;在這個宣講裏,他把可怕的過去和黑暗的將來編在一起。

 

這一段的主題是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在開頭的兩節(1-2節)中,在宣講一開始就托了出來,又在這一段的最後一節(11節)中陳述。但是這一段的中心內容,仍然回到蝗災的話題上(3-10節);然而,進一步仔細考察發現,先知用以講論他們最近經歷的蝗災的言詞,現在已經轉用於生動的描寫即將來臨審判的日子。

 

這樣,在第一節開始的吹角警告,是指著將來,而不是指過去。先知小心地選擇用詞,去繪畫一座即將被圍攻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耶路撒冷,或者錫安;這座城的守望者奉命去吹他們的角,藉以警告所有居民,敵人進攻的危險迫在眼前。但是在這裏吹角發出警告進攻這座城市的,不是敵人的軍隊,而是一隊天使天軍,他們的來到表示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已經臨近了。這個日子被描寫成黑暗和幽冥,大隊的聯軍迫近包圍耶路撒冷的密雲烏黑的日子。這一個事件被啟示為獨一無二,從來沒有發生過,並且以後也永不再會有的(2節下半)。

 

逐漸地,先知語氣改變了,他一方面繼續去描述即將來臨的天軍,另一方面喚起人們想起最近發生的蝗災。這樣,過去的可怕經歷和將來審判的聯繫,在先知的教導中變得十分清楚。最近的蝗蟲入侵,本身是十分恐怖的,但只是未來更加可怕的事件的陰影;如果過去所有的災難,只是將來的一種象徵,那麼,耶和華的日子就的確是更加大而可畏了。

 

把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的情形,描述比喻為蝗災,用意是說其全面的毀滅和不可改變的進程。在三至十節中所用的語言,是為了使人想起蝗蟲的強烈破壞情形。牠們的蹂躪好像火燄,強烈而迅速地向前瀰漫,留下火燄燒過的大地成為荒涼的曠野。正如一隊蝗蟲,行進菜園良田,使之變為不長蔬菜的荒蕪之地,末世的天軍經過之處,亦盡施毀滅。先知繼續描述下去,他感到那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有次序且不吉祥,直闖整個大地,沒有一個地方能倖免,沒有一樣能逃避,它勝過所有的防寨,致使整個的宇宙都震撼起來,日月無光,天昏地暗!

 

先知講的信息的強而有力,不僅在於他使詩的語言貫穿他所講的,而且喚起聽眾聯想將來、回憶過去。他們最近經歷蝗蟲的毀滅,現在,藉著警告有更可怕的災難,耶和華的日子臨近,它將突然改變以後的時間和歷史!好像先知所描述的那樣,那日將具有末世的特徵,它不像他們最近遭遇的蝗災,它將遠比蝗災嚴重得多,遠超過人的語言所能說明。

 

先知除了警告那日不可避免一定要來到以外,在這段開始時,先知也提供一線的希望,雖然沒有舉出具體的內容,但在第一節吹角響起大聲時,如果聽者接受這種警告,也許還不致太遲。因為既然來臨的是耶和華的日子,惟獨耶和華自己定了這個日子,祂也能使之轉移。

 


災害預告命運

 

約珥書一章13-20節

 

現在先知邀請為國家哀哭的目標更加清楚,他邀請那些意識到國家危機的祭司和國家領袖(13-14節)去哀號,並且告訴他們悲哀的原因(15-18節),以及在開始禱告時存在的情況(19-20節)。

 

一. 呼籲定立一段「國哀期」的演講,首先對兩種人發出:第一種是祭司和殿中負責敬拜和事奉者。先知叫他們穿上麻布衣服,日夜披著它們;這種悲哀的裝束對比祭司在聖殿中華麗的裝飾,將顯得多麼淒涼。麻布衣代表物質生活方面和屬靈方面,兩方面都貧窮。除了對祭司這樣講,先知對國家的領袖也這樣的要求(14節);他們作為國家的領導,必須對所有的人民負責。

 

二. 約珥宣佈了他這樣號召的理由,不是因為蝗災造成的大破壞,而是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故(15節)。蝗蟲的蹂躪確實是那日子臨近的預兆。遭遇蝗蟲,經過災害,使人想起那可怕的日子已經來到了。當約珥提及「耶和華的日子」時,他的聽眾知道他指的是甚麼,因為阿摩司(五18)和其他先知,都論到那可怕的日子的特徵。蝗災只是一種預告,更大的威脅正在他們的歷史進程中。

 

三. 最後,先知作了一個禱告,雖然有一點失望,他還是揚聲為牧場、曠野,和其間的動物向上帝求告。但是因為先知的眼睛看到的更多,所以他的沮喪比自然界更大;越過被火燒一般的牧場和乾涸的溪水,以及他所意識到威脅,先知對上帝說:「耶和華阿,我向你求告。」

 

 

 

蝗蟲的災害

 

約珥書一章1-12節

 

這本書的開頭比其他先知書都更簡化;只告訴我們先知的名字:毗士珥的兒子約珥,而沒有指明任何有關他生活的時代和背景資料。

 

「耶和華的話……」(1節)

 

這幾個字清楚表明,這是一本先知書,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向祂的選民默示。

 

先知的信息的持續性,在開始所講的幾句話中(2-3節),已經清楚表明出來。先知呼喚老年人和他那個時代的人聽他的話,並告訴他們,要依次向他們的子孫傳授這些話,藉著一代傳一代,使得這些信息代代相傳。

 

其次,先知是以摘要的形式介紹那些喚起他傳和教的事件:一次大的蝗災來臨,並且毀壞了地裏的莊稼(4節)。這個事件在先知稍後的傳道中,講得更加詳細;但是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以幾行有力的詩宣佈出來。第四節所用的詞,曾經引起爭論:剪蟲、蝗蟲、蝻子、螞蚱。

 

到底這些詞是不是指四種不同的蝗蟲呢?或者是指一種蝗蟲的不同發育階段,從孵化到幼蟲,從蛹到蝶呢?相信是用來描述蝗災蹂躝發展階段。這幾行詩像是表明蝗蟲從卵開始的發育階段。在巴勒斯坦發生的各種蝗災顯示,當蝗蟲飛來時,牠們開始並不吃莊稼,只是忙於產卵在地裏。然後,經過幾個星期的孵化,小蟲長出來了,牠們才貪婪地吃,並且毀壞牠們路過的地方所有的植物。蝗蟲產卵孵化小蟲的時間,常發生在五至六月。

 

宣佈了這件事,接著先知向各個階層演講了,呼籲他們哀號,因為災禍要臨到他們身上。先知在這裏所用的語言,好像王的使者在國家危機時,奉命及時出去,號召人民注意國家悲哀的來臨。先知在以下經文中向三種人演講:

 

一. 醉酒的人(5-6節)。

 

用一種諷刺的語言,先知在這裏喚醒酒醉的人,提醒他們為國家的災難哀哭。面對著大災難,許多人可能會飲酒來尋找安慰。但是因為自然界的危機,使得葡萄的收成受到破壞,因此不再有酒飲。蝗蟲不僅吃果實,而且吃樹枝、樹皮,留下白色的樹幹在牠們經過的路上。這些盡都在詩中描寫出來。

 

先知要人哀號首先從酒醉的人開始,這可能說明約珥時代的社會特徵:飲醉酒可能成為該社會的普遍現象,因此災害將要減少飲酒。

 

二. 年輕的婦女死喪丈夫(8-10節)。

 

這先知演講的第二個對象可能是耶路撒冷和它的聖殿,但是語言上好像是指年輕的婦女死去未婚夫的悲哀。蝗災的結果,使得正常情況下,帶供物到耶路撒冷聖殿去不再可能;祭司和傳道者,那些以獻祭給上帝為其職責的人,現在沒有甚麼可獻了。先知清楚地說明,糧食和水果欠收的情況,己遍及整個經濟體制,包括在聖殿中的敬拜。說明上帝不再施恩和祝福這個國家,再沒有甚麼可奉獻的了。

 

三. 農夫(11-12節)。

 

最後先知對農夫講,所有他們的莊稼和水果都已死亡;所有他們的勞苦和等待地裏的出產,都成徒然。

 

 

約珥書之作者、日期、和背景

 

以他的名字為書名的這位先知,叫做「毗士珥的兒子約珥。」(一1節)

 

雖然約珥這個名字在舊約時代是相當普通的一個名字,但是除了本書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對毗士珥的兒子約珥無法作進一步的了解。他很可能是在猶大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而猶大的耶路撒冷正是本書所論述的對象。

 

約珥可能是一位祭司,或者像某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他是一位崇拜的先知(Cult-prophet),但沒有甚麼確實的證據。也可以假定約珥是受過一定教育的,因為他的詩很有分量,他的話有引用其他先知的著作或言論。

 

因為我們無法確知這個人,我們同樣也無法確知他作先知傳道的日期。本書開始的一節不能確定事情發生的日期,它不像其他先知書的開頭那樣,提供我們時代背景。要根據本書中記載的少數歷史事件的推測而得。

 

約珥傳道的日期曾被確定為主前第九世紀,第七世紀,甚至第六世紀!一般認為先知傳道的日期,是在主前第六世紀的最後二十年。如果這個結論是對的話,先知傳道大概發生在耶路撒冷,在被擄歸回的早期。但是這也沒法確定。

 

雖然先知傳道的日期一直是個秘密,但是先知傳講的事件,至少從人的角度看來,卻是十分清楚的:它是關於蝗蟲之災的可怕經歷。先知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描述最近由於蝗蟲蹂躪引起的經歷(一2-27節),並以此為他作先知傳道的起點。

 

先知描述蝗蟲入侵困擾猶大的真實性是不需要懷疑的,雖然在較舊的注釋中趨於把蝗災視為一種象徵或者比喻。

 


約珥書的神學

         保守派學者認為約珥書於主前9至5世紀成書,而較近期的學者則傾向把日期定於接近5世紀的後期。其中一個支持較後日期的重要證據是本書似乎引用了較早期的舊約作品。

        我們對約珥的認識,僅限於書中所提供的資料:他是毗土珥的兒子,居住在耶路撒冷或附近的地區。我們沒有理由把他與舊約其他地方所提及的同名人物混為一談。

        和其他先知一樣,約珥並沒有系統地闡述其神學。不過,只要追溯約珥所挑選的主題,我們便不難正確地找出他在神學上的獨特見解——預言上帝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

    【上帝】

        上帝既是以色列的耶和華上帝,也是列國的審判者。全能者(一15)掌管那快來進侵和帶來毀滅的蝗蟲,它們就是聽命於祂的軍隊(二11)。祂同樣可以趕走它們(二20),行大事(二21)和奇事(二26)。祂驅動天上的能量來履行祂的旨意(二31,三15),又對列國進行審判(三2、12)。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二27)。

    【上帝的百姓】

        約珥所抱的正是舊約一般的觀念,認為耶和華與耶路撒冷和猶大的百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他們是祂的民(二17-19、26-27,三2-3、16),祂是他們的上帝(一16,二13-14,三17)。他們是他的產業(二17,三2),他們的財產是屬於祂的(三5)。他們的地是祂的(一6,二 18,三2),地的出產也是屬他的(一7)。

        約珥的確沒有詳述上帝昔日與列祖的關係、在埃及為奴、出埃及的過程、上帝在西乃山上的顯現和征服迦南地等偉大的作為。他亦沒有提及律法、獻祭、君王、智慧的傳統或舊約信仰其他廣為人知的事情。然而,我們卻不可以過分強調這種緘默,彷彿他脫離了現實,又或是以為上述事件一就是從來沒有產生過任何影響力,一就是該影響力在他當時已不復存在。約珥其實有引用舊約其他書卷的教導,尤其是申命記和俄巴底亞書,同時,他亦明顯採用與上帝住在祂的聖山——錫安(二1,三16-17、21)——和祂的聖殿(一9、13-16)有關之傳統說法。而且,這個上帝住在錫安/耶路撒冷的傳統說法,亦是從一個更宏觀和更古老的傳統來 理解的,那就是上帝住在以色列中間(二27,三2、16)。約珥展示出他深深明白到在他的社區之中,以及他的同胞與所處的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休戚相關的緊 密關係。蝗蟲的災害禍延人類(一5)、大地(一10)和野獸(一18-20)。復興亦相應地全面臨到他們(二21-22,三18)。他呼籲悔改的對象包括全民(二16),就正如蝗蟲損害的是全國的百姓(一2)。

    【耶和華的日子】

        從本書首次提及這主題的時候,只簡單地稱之為『那日子』(一15)這事實,便大概顯示出它是一個既定的觀念,在約珥向他的同胞形容將臨的危機之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引用諸如阿摩司(五8-20)、俄巴底亞(15節)或西番雅(一7、14)等較早期先知的信息。而且,究竟約珥在結論中是把破壞力驚人的 蝗禍視為耶和華的日子真正臨到,抑或只是作為一種警報,預告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可能也引起爭論。不過,我們至少可肯定,有關耶和華的日子這觀念並不僅限於 這災害。因為不管目前的災難是如何可怕,之後上帝還有另一次更使人驚懼的審判,影響所及,不單是猶大,更是列國(三14),耶和華的百姓卻得以保存(二 32,三16)。

        儘管目前的災禍和將來耶和華的日子出現在不同的時間,作者卻以極為近似的措辭來形容兩者,包括不正常的宇宙現象(二10、30-31,三16), 並即將臨近的迫切感覺(二1,三14)。那屬於將來的耶和華的日子好像快要臨到,所產生的迫切感,大概可以理解為從先知約珥的角度看來,時間已經愈縮愈 短。新約亦再次出現有關宇宙現象的論述,例如,在主預言將來事件的片段(可十三24;路二十一26)和在啟示錄中(啟六l2)。

    【犯罪和悔改】

        約珥似乎沒有像其他先知一樣嚴斥同胞的罪行。然而,這只是一個表象。約珥清楚知道列國的罪行(三2-7、19)。他之所以沒有指出猶大的罪行,大概是因為他已經被逼面對嚴重的蝗禍,這危機背後的主因已不用多言。此外,有些人會認為,第一章所提到的三類人,是因為他們所犯的罪而特別被突顯出來的,他們分別是酒醉的人(一5)、農夫(他們可能為求豐收而參與祭祀偶像的儀式[一11])和祭司(他們沒有在信仰上帶領國家[一13])。而且,除非已預先假定整個國家都犯了罪,否則發出悔改的呼籲便完全沒有道理。由於我們看見約珥勸他們內心悔改,而並非單單撕裂外面的衣裳(二13),所以,他們的罪很可能是在於徒具宗教的形式。

        故此,真正的悔改必須出自誠心,必須包括以行動回轉歸向耶和華,並重拾祂的標準作為生活準則(二13);當然,這亦是基於上帝可能會接納人這樣歸向祂。上帝願意接納人的悔改,是完全符合上帝那滿有恩典和憐憫的屬性(二l3),不過,祂卻不一定要這樣做不可(『也未可知?』二14)。人即使真誠悔改,上帝如何回應至終也是祂的主權。再者,約珥強調內心的悔改,卻不可錯解為毋須理會較正式的宗教層面,或以為著重這個層面是錯的。他勸人要從內心流露悔意,但同時 亦要透過哭泣(二12)、禁食(二12、15)、在聖殿聚會(二15)和在宗教人員的帶領下公禱(二17)等宗教形式表達出來。

    【救恩】

         就本書的情況而言,上帝接納了百姓的悔改,彌補他們在物質上的損失(二23-26)。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先知約珥仍堅持百姓最終的好處乃在於上帝本身,而非擁有財產。他們要因著耶和華而喜樂(二23),只有祂的名值得他們讚美(二26)。

        約珥進一步宣告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二32),其最初的意思很可能是指到:凡求告耶和華名的人,當自然界在耶和華的日子出現可怕景象的時候,將得蒙拯救。然而,鑑於前面提到上帝喜愛人有深切痛悔的心,所以,我們不能排除這句話亦可能包括在主審判罪惡的時候得著拯救。使徒行傳二章21節和羅馬 書十章13節顯然是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和應用這段經文。

    【上帝的靈】

        對於約珥宣佈『上帝澆灌祂的靈』(二28-29)這句話,可以從三方面來作分析。

        澆灌的程度『澆灌』這個字詞很可能是用以顯示上帝的慷慨和恩慈。綜觀此字詞在舊約的用法,一般是指到完全的傾倒,或至少是豐富的或奢侈的傾倒,甚至超過所需。

        澆灌的對象除了『凡有血氣的』這幾個字詞,還有『你們』這個字詞亦顯示了澆灌的對象。因此,像『你們的兒女』這句話,不可能是一視同仁地用以指到 全人類。取而代之,這首先是指到猶大——不論是所有以色列人,或是各類和各階層的以色列人,又或主要是以色列人但同時亦涵蓋某些外邦人。在這三個可能性中,最後哪個能成立,要在乎第29節所提到的僕人需假定為非以色列人。可是,這似乎作出過分假定。非以色列人的奴僕通常會歸化成為真正的以色列人。而且,歷史中亦出現過某些片段,是以色列人本身可能成為同胞的奴僕。在被擄後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尼五5、8);倘若一般採納約珥書是在被擄後成書是正確的話,上述的事實就關係重大了。若然第三個可能性似乎難以成立,其他兩個則在文法上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澆灌的結果經文指出受靈澆灌的人要說預言和做異夢或見異象。這幾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主要是由於約珥的宣告來得相當突然,在概念上與書中前 面的內容沒有任何明顯的關係。因此,很多時候便要在其他經文:民數記十一章29節、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以西結書三十六章26至27節或使徒行傳二章,找尋對約珥書的解釋。但由於這方法可能冒上把原來沒有的元素強行歸入約珥書的危險,當前的取向將會是先行思考原來的經文,再將它們連同其他經文一同解釋。

        若假定異夢和異象純粹是書寫時修辭上的變化,那麼,隨著上帝的靈的澆灌,將出現預言和異夢/異像這兩個現象——前者指到上帝信息的宣示,而後者則是上帝信息的接收。若經文的表達方式是強調接收,便頗令人存疑,因為假使說預言只屬於次要位置,作者大概也不會將它排於最先。此外,在舊約,接收信息的正確方式,比不上信息確實是出於耶和華,以及人要如實地宣告來得重要。因此,約珥是在宣告上帝的百姓將會忠心地傳講上帝的道。

        這段簡單的描述並沒有說明要向甚麼對象傳講信息。根據推斷,對象一就是上帝的百姓,一就是列國,亦有可能是包含兩者。有人認為,從經文提到因著耶和華的呼召而得著平安的那些人(二32),以及上帝有時會藉著先知的工作來發出祂的呼召這個事實(耶三十五15-17),可支持信息是向列國宣講的。另一方面,我們卻必須承認,由於許多解經家並不認為二章32節是指列國,縱然得到新約應用此經文的方式所支持,這種引經的解釋充其量只屬於臆測。此外,要對二章32節作出任何解釋,都必須克服其語句結構過於粗略的問題。不過,我們亦不能排除經文確有可能暗示向列國傳講上帝的道。

        舊約先知所宣講的信息內容,會因應情況而異。預言的內容可以是向耶和華發出感恩和頌讚(代上二十五3),但這是極鮮有的例子。典型的預言一般是發出惡兆和警告的信息(耶二十六9,二十八8,三十二3),或是勸勉和盼望的話(耶三十七19;結十三16,三十七4)。我們應該按此主線來找出它在約珥書的含義。因此,單是按照二章28至32節的意思來理解,上帝將祂的靈澆灌人,為的是使人忠心傳講那警告和勸勉的話。

        為數極多的解經家將這段經文與民數記十一章29節混為一談,認為約珥所宣告的,正是摩西的願望成真——耶和華的所有百姓都有上帝的靈在身上,成為先知。然而,這種引經據典的價值卻頗成疑問。首先,眾長老所講的預言在性質上,可以說是不具代表性的,民數記完全沒有表示他們的預言是一種宣講。此外,這節經文究竟是否一如解經家所認為,摩西確有此願望,仍是未可肯定的。也許,摩西只是拒絕應約書亞的要求,採取任何粗暴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威。

        它與以西結書三十六章26至27節的關係卻獲得普遍認同。不過,在以西結書,上帝的靈的同在,帶來的結果是聽從上帝的話,相比之下,在約珥書則是傳講上帝的話。兩者的確並非互相排斥,但亦非互相等同。

        若然從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的角度來解釋約珥的預言,也會出現同一個困難;而且,還得考慮另一個事實,就是耶利米的預言與聖靈並沒有明確 的關係。至於其他的舊約經文(賽四十四3;結三十九29;亞十二1O),亦因為本身相當籠統,對於聖靈澆灌的結果寫得不夠具體,於是對於解釋約珥書這段經 文無大幫助。

    【約珥書和新約】

        約珥的預言被新約作者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情況相當普遍,在應用它的時候亦偶有改動。當中最主要的經文當然是使徒行傳二章16至39節;該處指出那很可能包括一百二十位婦女(徒一14)、少年和卑微的窮人(徒一5,二1),藉著講述上帝偉大的作為(11節),至少已經部分應驗了耶穌澆灌這恩賜(二 33)。使徒行傳二章39節與約珥書二章32節遙相呼應,一同帶出聖靈的恩賜和上帝的呼召,雖然這裡仍未見呼召伸展至外邦人(徒二5)。不過,情況在使徒行傳十章45節便產生了變化,聖靈在那裡『澆』在外邦信徒身上。他們既說預言,又稱讚上帝的表現(46節),可能是約珥書中『你們……要說預言』的另一種形 式。羅馬書五章5節亦再次將約珥的話應用在外邦人身上;這節經文雖然表達得稍為累贅,但總意是說上帝因著祂的愛,已經將祂的靈澆在所有信徒的心中。提多書三章6節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意念。羅馬書十章13節則從另一個角度來引用約珥書這段經文,同樣延伸至外邦人信徒的身上;那『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的應 許,同時適用於猶太人和希臘人身上(12節)。最後,加拉太書三章28節大體上是呼應約珥的觀念,那裡指出人的宗教背景、國籍、社會地位,或性別等因素, 皆不能限制人去擁有上帝的靈。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