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聖經總論


《聖經》可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分,所謂「約」:就是真神為了貫徹祂救贖人類脫離罪惡捆綁,成全祂對人類之應允,與人所訂定之條例(來八613)。原則上,將主耶穌降生前所載的條例、史實、經文,統稱為「舊約」,於其後的就稱為「新約」;無論是舊約或新約,這兩部份都有其同等重要的地位,故對此二約的研讀,不宜有所偏頗的,而只重視新約,或其中之某一部分。

 

整本聖經總共有六十六卷,舊約有三十九卷,新約有二十七卷(3×9=27,便於記憶)1189章,31173節。關於全書的「執筆者」,則約有四十人,前後共歷經一千九百多年之久方完成,這期間縱然前後相距如此之遠,然而此二約均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思想,就是「救贖」。若以新舊約來說,舊約聖經則指向末後要降生的「耶穌基督」,故舊約聖經不僅涵蓋人文歷地,尤其是基督的預言和預表,隨處可得,故舊約可以稱為未來基督(拯救者)的影子和藍本;其中所記載之歷史、預言及預表,無一不是影射「基督耶穌」。至於新約,則是基督本體的彰顯,先是藉著前面四卷的福音書,說明了耶穌的生平、教訓之外,尤以後來教會的建立和教理的建構,形成了真理的規模,救人的福音也因此而擴展。因此,新約聖經每一卷則又無不指向「教會的建立」為其信息的中心。故可從新約中透視到──「基督救人之功的規模」、「末日耶穌再臨」及「如何迎接基督的復臨」。

 

有關聖經之原始資料,仍然以珍藏於耶路撒冷歷史博物館的「死海經卷」的出土,算是最具劃時代的意義和震憾力。它是以希伯來文騰寫的舊約全書手抄本,乃出自猶太教中的一支苦行派Essene Community〔艾色尼派〕之手。原來在基督降世之前,為了逃避正統派中許多規章法則的煩擾,於是選擇位於約但河西岸JudaeaQumran(昆蘭)為避亂之地。其後又因恐懼羅馬軍隊的劫掠,為求能夠完整的保持古代經典不受毀損,於是動員全體苦修僧眾,將經文一章一章地抄錄下來,並用當時容易取得之羊皮滕錄之。由於死海附近之氣候極度乾燥,這些乳羊皮或羊羔皮,經兩千多年仍然完好。後經西元前卅一年所發生的大地震,使關蘭這個地方淪為廢墟,反而適當的保存這些史料。

 

此卷軸之被發現,據說是這樣:一九四七年,阿拉伯牧童為了尋找一頭失群的羊,在滿地亂草石堆的崗上,發現一個山洞,擲石塊的回聲中,竟然是清脆的瓦甕聲,牧童好奇入洞一睹,意外的發現好幾隻 兩英尺 高的容器,他滿以為尋覓到古代寶藏,卻因其中除了少數的銅幣外,都是一卷卷的羊皮,極為失望,然而他沒料到,其所覓得的是震撼後世的經典真理,其價值遠勝世上任何金銀。自此消息外傳之後,史學家、考古學家、政府相關人員接踵而來,分別在十一個洞穴中,尋得六十卷羊皮,內面都以密密麻麻的古代希伯來文書寫,也就是爾後被歷史學家和宗教學家視為舉世無匹的瑰寶,其內容包括舊約、耶穌出生前和在世時的若干史料。

 

有關上帝選民的歷史和各種律法條文,幾千年來就是散落於猶太人社會裡頭,這些資料,曾經是宗教學者所注目的焦點,從種種跡象中,不但發現希伯來民族的獨特,上帝在其中所彰顯的事跡,亦使史學家不得不加以特別關注這個民族與其學經典的收集。

 

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舊約三十九卷在西元前400年之前,就已整編成冊。及至將希伯來文聖經譯為希臘文,而成為後世著名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也就是說可確定是在西元前285至西元前200年之間,是經由猶太七十餘位文士,在埃及的亞力山大城,共同翻譯而完成的。

舊約聖經的來歷

 
在主耶穌降生以前約300年,就有清楚的歷史證據顯示,猶太人已經固定了他們信仰的正典,這就是基督教會今天手上的舊約聖經。因為當時候正是希臘語盛行時期,有一位皇族成員,利多米.非拉鐵(利多米二世)下領把天下書籍都譯成希臘語並收在圖書館之內。結果就形成了今天的《七十士譯本》,是一本頗具參考價值的希臘語舊約聖經。 

事實上在更早的時期,猶太人亡國以後,為著保存文化(上帝的聖約),就在流徙之各處設立會堂,並在會堂內安放聖經(今天舊約全書),並經常在嚴肅會誦讀,以追悼昔日輝煌並盼望那要來的基督(4:16-19)。而根據聖經的內證,基督徒有理由相信最早的一卷聖經(約伯記),約在主前二千年前完成。 

而根據教會傳統,舊約聖經的前五卷,是在摩西的督導下完成,故被稱為摩西五經。而除了大部份先知書外,舊約聖經很主要是以色列人歷史的記載。當然聖經並不應被視作純粹史料的彙集,這是信仰的根據,是上帝親自的默示,人當從聖經可以明白創造主宰的心意。

舊約的世界


舊約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並不是孤寂的,舊約中所記述的歷史似乎是那麼人煙稀少,但是在真實的古近東(Ancient Near Eastern)地區卻是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居住和活動,只不過舊約只關注亞伯拉罕及摩西這些希伯來民族的生命和活動。

談論舊約的世界,就是要講述記載在舊約中的地理環境及列邦人民:有的只在聖經中提到,並未作詳盡的解釋;有的可從經文中了解一二,幫助讀經。分述如下:

 

1.     地理環境

   舊約地理環境通常以中東彎月形肥沃地帶(Fertile Crescent)來描述。這彎月形地帶是從東北的伊朗與亞美米亞的高原算起至西南小亞細亞與地中海的埃及為止。再由東邊的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算至西部敘利亞及巴勒斯坦,形成一個像新月的地帶。這地帶是一個肥沃的地帶,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歷史,許多民族在此活動,創造了世界的文明。

a. 伊朗與亞美米亞:在月灣地帶之東北,就是伊朗平原,這片地古時是瑪代與波斯的國土,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與亞美米亞,即聖經所記的亞拉臘山(8:4),它高4900公尺,為底格里斯河(聖經名為希底結河)與幼發拉底河(聖經名為伯拉大河)之發源地。這兩條大河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在亞美米亞之西為小亞細亞(新約聖經的以弗所、加拉太一帶),是地中海的東北角,向上為裏海。有族長時代的赫人之地。向西為希臘。在新約這些地區比較重要。

由巴勒斯坦通往西乃山與埃及,可經非利士之地(13:17),由迦南地之濱江地帶沿非利士平原可以到達。另外的走法是經書珥(16:7)到西乃半島。從阿卡巴灣(Gulf of Aquaba),經摩押、以東,由約旦河東到大馬色,再上米所波大米,古有“大道”之稱(或“王道”,民20:17)。這是從埃及經巴勒斯坦到東邊的路,跨越了整個月灣。由埃及向東南,到亞拉伯曠野,地區極為廣大。

 

b. 米所波大米:埃及只有尼羅河,而米所波大米(今日的伊郎北部、阿富汗一帶)有希底結與伯拉大河。兩河之流域的南部在巴比倫(今日的伊拉克、科威特),北部為亞述。兩河一帶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成為古中東最顯著的地形,讓當時的人民容易走動,有許多經商的大路。在古代,這地區算是一個熱鬧地區,各國人民在此交往。

亞伯拉罕原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就是巴比倫的西南部。以後他離開吾珥,曾留居哈蘭,是在米所波大米的上端。雅各也曾在此寄居(112428章等)。以色列北國敗亡後,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安置在吹散的哈博河邊(王下17:6),也就是這裏。

 

c. 敘利亞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與埃及,米所波大米不同,沒有大河,只有一些小河小溪,唯一的主流是約旦河,它由加利利海(約在海拔下210公尺)流入死海(海拔下400公尺),形成約旦河山谷,是一個低窪的山谷。北部有利巴嫩高山,向南便是約旦河流域,地形一直向下傾斜。《申命記》8:7這樣描寫:「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正是此景的寫照。約旦河的發源為利巴嫩山脈的黑門山:利巴嫩山谷(11:17)或稱為亞文平原(1:5)

西部高原山上終年積雪,中部高原是加利利地區,向南有米吉多平原,向西通往大海(地中海),向東也是平原,稱為河東之地(今日的約旦)。由中部至南地,是猶大的山區,到南地的最南端為別是巴。中部山區重要地點為迦密山,向東是以法蓮山區,環抱著基利心山與以巴路山。向南有猶大山區,耶路撒冷為重鎮,高度比基利心山低( 770公尺 )。猶大山地再向南,為荒蕪的原野或沙漠。

濱海平原向北為腓尼基,經沙崙平原向南就是非利士地。非利士地的山區與北部不同,北邊的海岸線比較直,沒有非利士地區那麼曲折。在舊約時代,腓尼基是貿易地區,到新約時代,約帕才成為這地區重要的商城。

東部地區,即河東地,自北部黑門山區向南,有大馬色平原、巴珊平原,草原豐富,適合畜牧。再向南,有基列的盆地,地勢甚;高有四條河流縱橫該地,這就是加利利海、雅穆河(Yarmuk,聖經中並未提及)、雅博河(32)、亞嫩河(21:13)。亞嫩河形成以色列與摩押的邊界,直流入死海。

巴勒斯坦因地勢而乾旱,自五月至九月無雨。靠春雨與秋雨滋潤地土,產生穀類和果類。

 

2.     列邦人民

   舊約所記載的種族複雜,邦國眾多,文化迥異。種族可分為閃含、印歐及其他。《創世記》10章記有列國的根源。

a. 挪亞的三個兒子,閃族為主要的種族,包括亞述與巴比倫(合稱為亞甲)。迦南人與腓尼基人為含系。希伯來人、亞摩利人、亞蘭人、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與亞拉伯人為閃系。雅弗人即為印歐系(Indo-Europeans),包括瑪代波斯、西古提人,以後還有希臘、羅馬人。其他甚難歸類的有赫人、亞攔人、何利人(14:6)、古實人。還有蘇美里亞人,在聖經中並未提及。這些是否為米所波大米文化的始祖,尚待考據。

 

b. 巴比倫與亞述與蘇美里亞有淵源,這兩國統稱為亞甲。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代有漢慕拉比王,制定法律。但巴比倫先為赫人征服,以後又為古實人所侵佔,是在主前十六世紀,共有四百年,可稱之為黑暗時期。主前十二世紀再為亞述征服。亞述稱霸約有五百年。亞述最後被巴比倫擊敗,開始新巴比倫時代。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登基。接著他打敗埃及,滅了猶大,這些事記載在耶利米書。主前538年,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吞滅。波斯王古列稱為世界的霸王,記載在《但以理書》5章。

 

c. 埃及王國的歷史,通常分為古時(主前廿三至十八世紀),中期(主前十七至十四世紀)與近期(主前十四世紀以後)。近期王國為新王國,是埃及人從異族喜克索(Hyksos)掙脫得自由之後,當時在主前十四世紀。相信埃及在十七至十四世紀是被異族喜克索人統治。喜克索人為外來之人(相信是從黑海一帶地區經過地中海而來),本身不是埃及人。相信約瑟是在異族喜克索統治中的政府任宰相,也只有異族政府才讓約瑟這樣的外邦人任宰相。埃及的古代可追溯至主前三千年,那時已有象形文字。中期有著名的智慧文學,可供舊約《箴言》書參考。金字塔及石墓的文獻為考古學的重要發現。也說明埃及人一早就有發達的文化。

 

d. 其他種族如赫人,可能早在主前2000年已經有了,但王朝開始的時間,大約在主前十七世紀。路德人(10:22),可能是以後的呂底亞人,在新約中屢被提及。何利人有國家,在主前十六世紀;哈蘭可能為該國的中心地區。希未人可能就指何利人,列為迦南居民。他們最早是在以東。拔示巴的丈夫,赫人烏利亞,其名字的涵義為“主”,是希未人語言的字義。

 

e. 以攔與瑪代可能是同義字,因為以攔出現在耶利米的預言中(49:34),其首都在書珊。波斯也屬以攔,所以瑪代與波斯常相提並論。古列王發令,准以色列人歸回本土。其他波斯的王,曾在《以斯帖記》與《但以理書》提及,如大利烏王、亞哈隨魯王等。

 

f. 亞摩利人在以色列人進迦南前,已經在該地久居了。聖經中特別提及巴珊王噩以及西宏王。亞蘭人即敘利亞人,是舊約裏重要的種族,甚至《申命記》26:5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將亡”應作“漂泊”)。敘利亞僅在地理環境中極為重要,而且在文化傳統中也有其地位。亞蘭文在舊約之中,與希伯來文並列,是以巴勒斯坦的通用語。主耶穌與祂同時代的人很可能用亞蘭語言。

 

g. 非利士人在聖經歷史中時常提及,尤其在以色列早期的歷史中。迦南人可統稱為巴勒斯坦的居民,又以腓尼基人為主。迦南人常包括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7:1),參雜地居住在以色列平原和山地一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也和這些迦南一起居住在以色列地,時常被這些迦南人的異族信仰和文化影響,追隨他們敬拜偶像而被以色列的先知指責。

 

h. 希伯來人是指從亞伯拉罕一族而出的後裔。他的兒子以實瑪利成為日後的亞拉伯人,他孫子以掃成為以東人,這兩者可屬同族,但由以實瑪利而出的不屬希伯來人。反而,上帝給他應許之子以撒,生次子雅各才有十二支派,成為以色列民族,這些才屬希伯來人。根據《創世記》10:22,閃是希伯子孫之祖,希伯應為希伯來人的祖先。相信“希伯來人”這名稱是由希伯而來。

舊約時代的區分


1)創造時期   

    創世記敘述人類的起源、上帝與人的關係、人類的犯罪及墮落、人需要上帝救贖的必要性等。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皆以耶穌基督為中心。 

2)族長時期(約三百年)   

    族長時期是從亞伯拉罕到以色列民族形成的時期,也是從一個人(亞伯拉罕)到一個家族(雅各的家族)得救的歷史。 

3)出埃及和曠野時期(約四十年)   

    約翰‧布賴特(John Bright)在其著作《以色列史》說:「以色列的自我形像不是單靠抽象的信念或倫理的原則形成的,而是親身體驗的歷史經驗(出埃及及西乃山之約)。」 

    以色列百姓從為奴的埃及地得救後,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地這段過程,對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帶來極大的影響。以色列百姓透過這樣的經驗,確信自己是被上帝所揀選的百姓。因此,他們認為自己唯一的責任是完全順服與上帝所立的約,就是上帝的律法。 

4)征服時期(約四百年)   

    征服時期是指以色列百姓征服迦南地、分配土地以及定居的時期。我們若要了解這個時期,先要了解以色列百姓在出埃及和曠野時期,上帝與他們立的約。因為,當時以色列百姓享受和平或遭受懲罰的關鍵,在於他們是否遵守與上帝立的約。若說,約書亞記敘述憑信心和順服完成了迦南地征服的偉業,士師記就敘述因以色列百姓違約,而展開悖逆(犯罪)→懲罰(審判)→悔改→救贖等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上帝懲罰以色列百姓的方法就是興起鄰近的外邦人,如米所波大米人、摩押人、迦南人、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百姓,使以色列百性陷入危機。但上帝又興起士師來拯救以色列百姓。聖經記載的士師共十二位,他們從約書亞死後開始,到撒母耳為止,治理以色列。 

5)聯合王國時期(約一百二十年)   

    士師時期約兩百年。這段期間,以色列百姓感到支派聯合體制的極限。因為他們不斷受其他強國威脅,特別是非利士人的威脅最為激烈,使他們感到這樣下去,恐怕民族的生存也難保。因此,他們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如同鄰近的國家一樣。但是,以色列百姓是上帝的選民,除了上帝以外,誰也不能作他們的王。所以,撒母耳向他們發怒,但以色列十二支派固執的要求王政體制,最後上帝揀選掃羅為他們的第一任君王。從掃羅開始的王政體制,到了大衛和所羅門執政時期大大興盛。 

6)分裂王國時期(北國以色列約二百年,南國猶大約三百五十年)   

    所羅門的統治結束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位期間,以色列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推崇羅波安為王,其他十個支派則推崇耶羅波安為王。從這時起到兩國滅亡為止,我們稱它為分裂王國時期。南國猶大是由大衛的後裔繼承王位,但北國以色列則是經過多次政治及軍事政變奪取王位。如此,以色列分裂成兩國之後,他們急速遠離上帝,特別在偶像崇拜、不信、不義及腐敗等事上,一切罪惡無所不做,開始破壞與上帝立的約。 

7)被擄時期(約七十年)   

    以色列分裂為兩國之後,軍事上更加弱勢,但鄰近的敵國反而越來越強盛。北方的敘利亞、亞述、巴比倫等國,接連併吞鄰國,南方的埃及企圖攻上北方來併吞北方的國家。因此,小小的以色列在強國當中,處於將殘燭火般的危機,最後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21年被亞述滅亡,南國猶大也在主前586年被打敗亞述的巴比倫滅亡。這時,以色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或流浪在他國。我們稱這段時期為被擄時期。當時先知呼籲說,這不是因為上帝沒有能力拯救,而是因為以色列百姓悖逆上帝,得罪上帝而招來禍患,催促以色列百姓務要悔改。 

8)歸回時期   

    雖然以色列百姓的罪惡大到連國家都遭到滅亡,上帝卻沒有遺棄祂揀選的百姓。以色列百姓在苦難與受辱之地徹底認罪悔改,省察後明白他們的悲劇從何而來。因此,他們在被擄時期悔改過去的悖逆和不信,懇切期待新時代的來臨。在被擄的黑暗時期中,有以西結和但以理兩位先知責備及鼓勵他們,帶給他們新的覺醒和希望。他們在被擄之地預言祖國的滅亡與恢復,並宣告上帝對罪施行嚴厲的審判與即將再回復的盼望。 

    以色列百姓經過被擄的苦難時期後,部分以色列百姓從波斯歸回耶路撒冷,我們稱這段時期為歸回時期,以色列百姓在領袖所羅巴伯、尼希米、以斯拉等人的領導下,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與城牆。他們更藉由律法書嚴謹的教導和悔改,希望能重新回復與上帝的關係。

聖經的歷史觀


1. 聖經認定人類歷史是有開始的:
 
a. 人類的存在始於上帝的創造。上帝創造世界(包括創造了所有動物),而創造的高峰是創造了人。人受造後,人類的歷史就展開了; 

b. 人不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所以人類的歷史不是由低等動物的歷史開始。 

2. 聖經認定人類歷史是有終結的: 

a. 歷史有開始,也有終局,且可以說歷史是像直線地向著終局邁進; 

b. 不像當代外邦民族的看法,他們多認為歷史是無止境地週而復始且循環不休;例如說每年新年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歷史要循環不息; 

c. 雖然在人類歷史裡確曾有過像是循環的現象(例如:士師時期以色列人犯罪、回轉又蒙解救的歷史),但那只是人週而復始的犯罪,帶來上帝週而復始 的管教和審判。這個並不表示歷史本身是週而復始的,因為上帝可以和至終也會將人的罪,和那週而復始犯罪的情形終止,人類今世的歷史終會有個結局。 

3. 聖經認定人類歷史是有意義的: 

a. 人類有開始又有終局的歷史,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在上帝的計劃裡。上帝既然有計劃,就必然有上帝的心意。所以聖經認定人類歷史是有意義的; 

b. 人類歷史的意義,可以從當中個別的人存活的意義來看:就如個別的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而受造,個別的人的生活要能反映出上帝的榮耀;照樣,整體人類的歷史也要能反映出上帝的美善; 

c. 只因人犯罪,個別的人未能反映上帝的榮耀;照樣,整體人類的歷史也未能反映上帝的美善; 

d. 但上帝的救恩讓失落的人有機會回轉歸向上帝,上帝的榮耀可以在屬上帝的人身上再度有某個程度的彰顯;照樣,在人類歷史裡,上帝的美善也可以透過蒙救贖的群體(教會)有某個程度的彰顯; 

e. 無論個別的人或是整體人類怎樣未能完美地反映上帝的榮耀和美善,上帝仍會按祂的計劃,使人類的歷史來一個終結,好解決個別的人和整個人類歷史因罪而未能達到上帝的心意的這個問題。 

f. 今生雖有惡和惡者的攪擾,但到歷史的終局,上帝和美善至終必要得勝。 

4. 人類的終局是在上帝的計劃和掌控之中: 

a. 人無需要去猜想人類的末日何時來到,或預測上帝(主耶穌)何時再來。人的責任是按上帝的心意聖潔地過每一日的生活; 

b. 但上帝將末日將臨的一些情景讓人知曉,好讓人敏感末日會隨時來到,好每日警醒生活,預備上帝的到來。 

5. 上帝對於人類歷史的走向是有祂的心意,歷史乃是上帝的心意在地上的展現。 

6. 人類存活在上帝所制定的歷史的開始與終局之間,並不是孤單和被遺棄的。上帝其實一直都沒有離棄祂的受造物(人類)。祂一直以某個形式與人同在。上帝參與人類的歷史,也掌管著人類的歷史。 

7. 上帝參與歷史,莫過於在人犯罪之後仍然為人預備救法,主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類的中間,為要成就救恩。 

8. 在上帝的計劃和心意裡,人類歷史是邁向上帝為人所預備的安息: 

a. 這份安息是當人願意信靠上帝(就是願意積極的與上帝同在)的時候,就可以得著的; 

b. 這份安息固然要到末世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才可以完全得著,但信靠上帝的人已經可以在今生經歷與上帝同在的安息在主耶穌裡,一個星期七日都是安息日! 

c. 這個就是聖經神學的主題。

舊約歷史觀


    舊約的歷史並不是一般的歷史,因此不可以以研讀世俗的歷史的方法去看舊約的歷史。舊約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是一個“上帝選民的歷史”,是含有宗教的意義,換句話說,舊約的作者是從上帝在以色列民族身上的作為來編寫這些歷史,目的是要讓後來的以色列人或上帝的選民去理解上帝的作為。過去有許多人以研究世俗歷史的方法去看舊約歷史,因此而否定舊約歷史的真實性,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了這個宗教的意義。也不是說,研究舊約歷史的人不必理會當時古中東的世俗歷史。一位認真要認識上帝的作為的人,反而會從古中東的歷史資料中去証實舊約的歷史,使舊約的歷史更具屬靈的意義。

舊 約 鳥 瞰

壹、律法書
一、創世記
(一) 神的創造
(二) 蛇的敗壞
(三) 神的呼召 → 八大人物
亞當受造族類亞當亞伯以諾挪亞
亞伯拉罕蒙召族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
二、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一) 摩西所代表的君王職分:神的救贖、神的供應、神的引導、神的彰顯
(二) 亞倫斯代表的祭司職分:祭司職任和祭物

貳、歷史書

一、約書亞記:爭戰進入美地、得著美地、佔有美地
二、士師記:守住美地(紊亂與復興的關鍵)
三、列王記、撒母耳記、歷代志:享受美地,以致在生命中作王
四、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記:神殿與神城的恢復

第一批歸回:神殿的恢復 → 所羅巴伯
第二批歸回:文化的構成 → 以斯拉
第三批歸回:神城的恢復 → 尼希米

參、詩歌書:聖民經歷中情緒的發表

一、約伯記:聖民往自義的光景中認識神
二、詩篇:聖民享受基督作恩典而脫離律法
三、箴言:聖民領略基督作實際
四、傳道書:聖民覺得沒有神的人生是空中之空
五、雅歌:聖民享受有神的人生是歌中之歌而與弛合併成為一

肆、申言者書

職責:為神說話、說出神來、把神說到人裡面、說豫言
功用:加強君王和祭司之不足

一、在被據時並被擄中的申言者:耶利米、以賽亞
二、在被擄中並被據地的申言者:但以理、以西結
三、在歸回中的申言者:撒迦利亞、瑪拉基

舊約經卷概要


書名 筆者 寫作日期 涵蓋歷史年份 重要信息
創世記 摩西 1420 BC 從創世到1859BC約瑟死  記載上帝從創世到色列人下埃及的歷史 
出埃及記 摩西 1420 BC 1526BC摩西出生到1446BC出埃及  記載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建立會幕的歷史 
利未記 摩西 1420 BC 1446BC出埃到1445BC在西乃山時  記載上帝所頒佈的律法、典章和禮儀
 
民數記 摩西 1420 BC 14457BC西乃山起行到1405BC摩押地時  記載以色列人四十年在曠野飄流的歷史 
申命記 摩西 1420 BC 1406BC在摩押地  記載上帝在摩押地入迦南前預備以色列人和重申律法的歷史 
約書亞記 約書亞 1375BC 1406BC入迦南到1390BC約書亞死  記載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如何進入迦南和分地的歷史
士師記 撒母耳? 1020BC 1390BC約書亞死到1058BC押頓完成士師工作時  記載士師時代以色列人如何敗壞和上帝拯救的歷史和循環
路得記 撒母耳? 1010BC 士師時代初期至中期前  記載耶穌家譜中有關摩押女子路德的歷史
撒上 撒母耳記上 撒母耳 1000BC 1100BC撒母耳出生到1010BC掃羅死  記載自撒母耳出生到掃羅死的歷史
撒下 撒母耳記下 不詳 970BC 1010BC大衛作王到970BC所羅門作王  記載自掃羅死後到所羅門作王前的歷史
王上 列王記上 不詳 580BC 970BC所羅門作王到853BC亞哈死  記載自分裂為南北兩國到亞哈作王的歷史
王下 列王記下 不詳 580BC 853BC亞哈死到586BC猶大滅亡  記載南北兩國自亞哈死後到猶大滅亡的歷史
代上 歷代志上 以斯拉 450BC 1010BC大衛作王到970BC大衛死  記載以色列人家譜和大衛作王和治理國家、籌建聖殿的歷史
代下 歷代志下 以斯拉 450BC 970BC所羅門作王到586BC猶大滅亡  記載南國猶大自所羅門到滅亡的歷史
以斯拉記 以斯拉 450BC 536BC第一次回歸到458BC第二次回歸  記載在以色列人第一次、第二次回歸和重建聖殿根基的歷史
尼希米記 尼希米 420BC 445BC第三次回歸到433BC尼希米作猶大省長  記載在以色列人第三次回歸和重建城牆的歷史
以斯帖記 末底改 470BC 479BC以斯帖為后到474BC哈曼被殺  記載在瑪代波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的歷史
約伯記 以利戶 1500BC 1500BC發生在約伯身上的事  以約伯和他朋友的爭辯顯明人對上帝的認識
詩篇 大衛等人 1000BC 1,000BC左右大衛作王時  以詩篇形式顯明人向上帝的渴慕,也包括從歷史和人生方面對上帝的尋求和認識 
箴言 所羅門等人 950BC 950BC左右所羅門作王時  以智慧文學形式顯明人在生活中的原則和教導
傳道書 所羅門 930BC 930BC左右所羅門作王時  以智慧文學形式顯明世界的虛幻
雅歌 所羅門 970BC 970BC左右所羅門作王時  以詩歌形式顯明上帝的愛
以賽亞書 以賽亞 680BC 790BC的烏西雅作王到680BC希西家作王時  責備猶大的罪,宣告列國和以色列的刑罰,並預言上帝將來的眷顧
耶利米書 耶利米 560BC 626BC約西亞作王到586BC猶大滅亡後  記載在猶大滅亡前後上帝的責備和挽回的工作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 585BC 586BC猶大滅亡後  哀悼和求主復興以色列
以西結書 以西結 570BC 593BC被擄到巴比倫到570BC猶大滅亡後  記載上帝在異邦對猶大的審判和有關末世中以色列和聖殿的預言
但以理書 但以理 536BC 606BC被擄到巴比倫到536BC瑪代波斯時  記載上帝在異邦中如何彰顯自已和有關末世的預言
何西亞書 何西亞 710BC 715-710BC在撒瑪利亞  預言北國的刑罰和呼召以色列人回轉
約珥書 約珥 830BC 835-830BC在耶路撒冷  預言列國攻擊以色列和有關列國的審判
阿摩斯書 阿摩斯 750BC 790-755BC南國烏西雅和北國耶羅波安二世作王時  宣告列國和以色列的刑罰和預言重建以色列
俄巴底亞書 俄巴底亞 840BC 848-841BC南國約蘭作王時  宣告以東的刑罰和預言以色列的復興
約拿書 約拿 750BC 782-753BC北國耶羅波安二世作王時  宣告尼尼微的刑罰以彰顯上帝對人的慈愛
彌迦書 彌迦 690BC 739BC約坦作王到686BC希西家作王時  責備以色列人犯罪,預言主降生和以色列的苦難和復興
那鴻書 那鴻 610BC 621BC亞述尼尼微滅亡前  宣告亞述尼尼微的刑罰以彰顯上帝和安慰以色列
哈巴谷書 哈巴谷 606BC 609-597BC耶路撒冷約雅敬作王時  詢問主為何以惡人吞滅以色列
西番雅書 西番雅 620BC 640-609BC耶路撒冷約西亞作王時  責備以色列人拜偶像,預言審判和宣告以色列將會復興
哈該書 哈該 520BC 520BC回歸後在耶路撒冷時  激勵以色列人恢復重建聖殿工作和預言以色列的將來
撒迦利亞書 撒迦利亞 475BC 520-475BC回歸後在耶路撒冷時  預言以色列的將來和復興
瑪拉基書 瑪拉基 425BC 425BC回歸後在耶路撒冷時 責備以色列人靈性道德敗壞,勸人記念律法,應許未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