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舊約的世界


舊約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並不是孤寂的,舊約中所記述的歷史似乎是那麼人煙稀少,但是在真實的古近東(Ancient Near Eastern)地區卻是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居住和活動,只不過舊約只關注亞伯拉罕及摩西這些希伯來民族的生命和活動。

談論舊約的世界,就是要講述記載在舊約中的地理環境及列邦人民:有的只在聖經中提到,並未作詳盡的解釋;有的可從經文中了解一二,幫助讀經。分述如下:

 

1.     地理環境

   舊約地理環境通常以中東彎月形肥沃地帶(Fertile Crescent)來描述。這彎月形地帶是從東北的伊朗與亞美米亞的高原算起至西南小亞細亞與地中海的埃及為止。再由東邊的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算至西部敘利亞及巴勒斯坦,形成一個像新月的地帶。這地帶是一個肥沃的地帶,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歷史,許多民族在此活動,創造了世界的文明。

a. 伊朗與亞美米亞:在月灣地帶之東北,就是伊朗平原,這片地古時是瑪代與波斯的國土,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與亞美米亞,即聖經所記的亞拉臘山(8:4),它高4900公尺,為底格里斯河(聖經名為希底結河)與幼發拉底河(聖經名為伯拉大河)之發源地。這兩條大河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在亞美米亞之西為小亞細亞(新約聖經的以弗所、加拉太一帶),是地中海的東北角,向上為裏海。有族長時代的赫人之地。向西為希臘。在新約這些地區比較重要。

由巴勒斯坦通往西乃山與埃及,可經非利士之地(13:17),由迦南地之濱江地帶沿非利士平原可以到達。另外的走法是經書珥(16:7)到西乃半島。從阿卡巴灣(Gulf of Aquaba),經摩押、以東,由約旦河東到大馬色,再上米所波大米,古有“大道”之稱(或“王道”,民20:17)。這是從埃及經巴勒斯坦到東邊的路,跨越了整個月灣。由埃及向東南,到亞拉伯曠野,地區極為廣大。

 

b. 米所波大米:埃及只有尼羅河,而米所波大米(今日的伊郎北部、阿富汗一帶)有希底結與伯拉大河。兩河之流域的南部在巴比倫(今日的伊拉克、科威特),北部為亞述。兩河一帶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成為古中東最顯著的地形,讓當時的人民容易走動,有許多經商的大路。在古代,這地區算是一個熱鬧地區,各國人民在此交往。

亞伯拉罕原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就是巴比倫的西南部。以後他離開吾珥,曾留居哈蘭,是在米所波大米的上端。雅各也曾在此寄居(112428章等)。以色列北國敗亡後,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安置在吹散的哈博河邊(王下17:6),也就是這裏。

 

c. 敘利亞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與埃及,米所波大米不同,沒有大河,只有一些小河小溪,唯一的主流是約旦河,它由加利利海(約在海拔下210公尺)流入死海(海拔下400公尺),形成約旦河山谷,是一個低窪的山谷。北部有利巴嫩高山,向南便是約旦河流域,地形一直向下傾斜。《申命記》8:7這樣描寫:「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正是此景的寫照。約旦河的發源為利巴嫩山脈的黑門山:利巴嫩山谷(11:17)或稱為亞文平原(1:5)

西部高原山上終年積雪,中部高原是加利利地區,向南有米吉多平原,向西通往大海(地中海),向東也是平原,稱為河東之地(今日的約旦)。由中部至南地,是猶大的山區,到南地的最南端為別是巴。中部山區重要地點為迦密山,向東是以法蓮山區,環抱著基利心山與以巴路山。向南有猶大山區,耶路撒冷為重鎮,高度比基利心山低( 770公尺 )。猶大山地再向南,為荒蕪的原野或沙漠。

濱海平原向北為腓尼基,經沙崙平原向南就是非利士地。非利士地的山區與北部不同,北邊的海岸線比較直,沒有非利士地區那麼曲折。在舊約時代,腓尼基是貿易地區,到新約時代,約帕才成為這地區重要的商城。

東部地區,即河東地,自北部黑門山區向南,有大馬色平原、巴珊平原,草原豐富,適合畜牧。再向南,有基列的盆地,地勢甚;高有四條河流縱橫該地,這就是加利利海、雅穆河(Yarmuk,聖經中並未提及)、雅博河(32)、亞嫩河(21:13)。亞嫩河形成以色列與摩押的邊界,直流入死海。

巴勒斯坦因地勢而乾旱,自五月至九月無雨。靠春雨與秋雨滋潤地土,產生穀類和果類。

 

2.     列邦人民

   舊約所記載的種族複雜,邦國眾多,文化迥異。種族可分為閃含、印歐及其他。《創世記》10章記有列國的根源。

a. 挪亞的三個兒子,閃族為主要的種族,包括亞述與巴比倫(合稱為亞甲)。迦南人與腓尼基人為含系。希伯來人、亞摩利人、亞蘭人、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與亞拉伯人為閃系。雅弗人即為印歐系(Indo-Europeans),包括瑪代波斯、西古提人,以後還有希臘、羅馬人。其他甚難歸類的有赫人、亞攔人、何利人(14:6)、古實人。還有蘇美里亞人,在聖經中並未提及。這些是否為米所波大米文化的始祖,尚待考據。

 

b. 巴比倫與亞述與蘇美里亞有淵源,這兩國統稱為亞甲。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代有漢慕拉比王,制定法律。但巴比倫先為赫人征服,以後又為古實人所侵佔,是在主前十六世紀,共有四百年,可稱之為黑暗時期。主前十二世紀再為亞述征服。亞述稱霸約有五百年。亞述最後被巴比倫擊敗,開始新巴比倫時代。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登基。接著他打敗埃及,滅了猶大,這些事記載在耶利米書。主前538年,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吞滅。波斯王古列稱為世界的霸王,記載在《但以理書》5章。

 

c. 埃及王國的歷史,通常分為古時(主前廿三至十八世紀),中期(主前十七至十四世紀)與近期(主前十四世紀以後)。近期王國為新王國,是埃及人從異族喜克索(Hyksos)掙脫得自由之後,當時在主前十四世紀。相信埃及在十七至十四世紀是被異族喜克索人統治。喜克索人為外來之人(相信是從黑海一帶地區經過地中海而來),本身不是埃及人。相信約瑟是在異族喜克索統治中的政府任宰相,也只有異族政府才讓約瑟這樣的外邦人任宰相。埃及的古代可追溯至主前三千年,那時已有象形文字。中期有著名的智慧文學,可供舊約《箴言》書參考。金字塔及石墓的文獻為考古學的重要發現。也說明埃及人一早就有發達的文化。

 

d. 其他種族如赫人,可能早在主前2000年已經有了,但王朝開始的時間,大約在主前十七世紀。路德人(10:22),可能是以後的呂底亞人,在新約中屢被提及。何利人有國家,在主前十六世紀;哈蘭可能為該國的中心地區。希未人可能就指何利人,列為迦南居民。他們最早是在以東。拔示巴的丈夫,赫人烏利亞,其名字的涵義為“主”,是希未人語言的字義。

 

e. 以攔與瑪代可能是同義字,因為以攔出現在耶利米的預言中(49:34),其首都在書珊。波斯也屬以攔,所以瑪代與波斯常相提並論。古列王發令,准以色列人歸回本土。其他波斯的王,曾在《以斯帖記》與《但以理書》提及,如大利烏王、亞哈隨魯王等。

 

f. 亞摩利人在以色列人進迦南前,已經在該地久居了。聖經中特別提及巴珊王噩以及西宏王。亞蘭人即敘利亞人,是舊約裏重要的種族,甚至《申命記》26:5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將亡”應作“漂泊”)。敘利亞僅在地理環境中極為重要,而且在文化傳統中也有其地位。亞蘭文在舊約之中,與希伯來文並列,是以巴勒斯坦的通用語。主耶穌與祂同時代的人很可能用亞蘭語言。

 

g. 非利士人在聖經歷史中時常提及,尤其在以色列早期的歷史中。迦南人可統稱為巴勒斯坦的居民,又以腓尼基人為主。迦南人常包括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7:1),參雜地居住在以色列平原和山地一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也和這些迦南一起居住在以色列地,時常被這些迦南人的異族信仰和文化影響,追隨他們敬拜偶像而被以色列的先知指責。

 

h. 希伯來人是指從亞伯拉罕一族而出的後裔。他的兒子以實瑪利成為日後的亞拉伯人,他孫子以掃成為以東人,這兩者可屬同族,但由以實瑪利而出的不屬希伯來人。反而,上帝給他應許之子以撒,生次子雅各才有十二支派,成為以色列民族,這些才屬希伯來人。根據《創世記》10:22,閃是希伯子孫之祖,希伯應為希伯來人的祖先。相信“希伯來人”這名稱是由希伯而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