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聖經總論


《聖經》可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分,所謂「約」:就是真神為了貫徹祂救贖人類脫離罪惡捆綁,成全祂對人類之應允,與人所訂定之條例(來八613)。原則上,將主耶穌降生前所載的條例、史實、經文,統稱為「舊約」,於其後的就稱為「新約」;無論是舊約或新約,這兩部份都有其同等重要的地位,故對此二約的研讀,不宜有所偏頗的,而只重視新約,或其中之某一部分。

 

整本聖經總共有六十六卷,舊約有三十九卷,新約有二十七卷(3×9=27,便於記憶)1189章,31173節。關於全書的「執筆者」,則約有四十人,前後共歷經一千九百多年之久方完成,這期間縱然前後相距如此之遠,然而此二約均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思想,就是「救贖」。若以新舊約來說,舊約聖經則指向末後要降生的「耶穌基督」,故舊約聖經不僅涵蓋人文歷地,尤其是基督的預言和預表,隨處可得,故舊約可以稱為未來基督(拯救者)的影子和藍本;其中所記載之歷史、預言及預表,無一不是影射「基督耶穌」。至於新約,則是基督本體的彰顯,先是藉著前面四卷的福音書,說明了耶穌的生平、教訓之外,尤以後來教會的建立和教理的建構,形成了真理的規模,救人的福音也因此而擴展。因此,新約聖經每一卷則又無不指向「教會的建立」為其信息的中心。故可從新約中透視到──「基督救人之功的規模」、「末日耶穌再臨」及「如何迎接基督的復臨」。

 

有關聖經之原始資料,仍然以珍藏於耶路撒冷歷史博物館的「死海經卷」的出土,算是最具劃時代的意義和震憾力。它是以希伯來文騰寫的舊約全書手抄本,乃出自猶太教中的一支苦行派Essene Community〔艾色尼派〕之手。原來在基督降世之前,為了逃避正統派中許多規章法則的煩擾,於是選擇位於約但河西岸JudaeaQumran(昆蘭)為避亂之地。其後又因恐懼羅馬軍隊的劫掠,為求能夠完整的保持古代經典不受毀損,於是動員全體苦修僧眾,將經文一章一章地抄錄下來,並用當時容易取得之羊皮滕錄之。由於死海附近之氣候極度乾燥,這些乳羊皮或羊羔皮,經兩千多年仍然完好。後經西元前卅一年所發生的大地震,使關蘭這個地方淪為廢墟,反而適當的保存這些史料。

 

此卷軸之被發現,據說是這樣:一九四七年,阿拉伯牧童為了尋找一頭失群的羊,在滿地亂草石堆的崗上,發現一個山洞,擲石塊的回聲中,竟然是清脆的瓦甕聲,牧童好奇入洞一睹,意外的發現好幾隻 兩英尺 高的容器,他滿以為尋覓到古代寶藏,卻因其中除了少數的銅幣外,都是一卷卷的羊皮,極為失望,然而他沒料到,其所覓得的是震撼後世的經典真理,其價值遠勝世上任何金銀。自此消息外傳之後,史學家、考古學家、政府相關人員接踵而來,分別在十一個洞穴中,尋得六十卷羊皮,內面都以密密麻麻的古代希伯來文書寫,也就是爾後被歷史學家和宗教學家視為舉世無匹的瑰寶,其內容包括舊約、耶穌出生前和在世時的若干史料。

 

有關上帝選民的歷史和各種律法條文,幾千年來就是散落於猶太人社會裡頭,這些資料,曾經是宗教學者所注目的焦點,從種種跡象中,不但發現希伯來民族的獨特,上帝在其中所彰顯的事跡,亦使史學家不得不加以特別關注這個民族與其學經典的收集。

 

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舊約三十九卷在西元前400年之前,就已整編成冊。及至將希伯來文聖經譯為希臘文,而成為後世著名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也就是說可確定是在西元前285至西元前200年之間,是經由猶太七十餘位文士,在埃及的亞力山大城,共同翻譯而完成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