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米示拿(Mishnah)之介紹



    拉比們稱全套摩西律法為妥拉(Torah),通常譯作『律法』,但是他們又很正確地把它們解作『教訓』。這解法多世紀來對大眾傳統是口頭律法,主要見於他勒目,但也見於其後對它的注釋。這概念是所賜給摩西的乃神性的教訓,能以有權威應用於一切人生可能的境況。

    更正確地說,應用的原則在西乃山上賜給摩西,由他交下給約書亞,又照樣地由他交給眾先知,直至它們傳給法利賽老師們和現代的眾拉比。它被聲稱為『口頭律法』,乃在西乃山賜給摩西,但是它清楚地是指那基本原則而言。這口頭傳統在主後大約二○○年間寫在米示拿(Mishnah)。他勒目的另一部分,革馬拉(Gemara是猶太口傳律法的注釋,用亞蘭文撰著。這字的原義是課程或學問。)包括拉比對米示拿的討論和研究。約在主後六○○年方告定型。

認識《米示拿》(Mishnah)



    到了主後第二世紀,有位名叫猶大(Judah)的拉比把這些口授律法編成一本《米示拿》(Mishnah),共有六百一十三條,但其中大多不是教導猶太人守律法,而是教導他們如何做可以不算犯律法。

    比如,安息日從家中走出去,可走的路程是二千肘。拉比這樣解釋「家」是甚麼:家是有麵包、牛奶的地方,所以安息日走路的人走了二千肘,若一個盒子裝了麵包與牛奶放在地上,那裡就是家,就又可往前走二千肘。

    難怪主耶穌要指責當時的法利賽人:「你們為甚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上帝的誡命?」

《妥拉》與智慧



《妥拉》也指特殊的律法,好比定規有關一個節期或安息日的律法;或者是指律法的法典。妥拉」在後面的這些用法,包含了相信律法是上帝藉著認可的代言人,回答百姓有關權利與義務的答案。

妥拉〈摩西五經〉裡有許多智慧教導,這些智慧教導帶領人在生活中活出創造主與人、人與人、人與各樣生活、人與環境和諧共處〈Shalom〉,無論是甚麼背景、文化、信仰、環境、信仰,都可以來了解並學習妥拉的智慧教導,在自己的生命中得著智慧的幫助,活出和諧平安〈Shalom〉的生命,也了解猶太人如何在妥拉的生命教育裡學習到生命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幫助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各方面都能站立得穩,也讓我們學習並使我們生活各層面獲得智慧的幫助。

《妥拉》與摩西五經



猶太典籍 《妥拉》(TORAH)字根的意思是教導、指示、律法,還有投擲、命中目標的意思。它是《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個部分,中文常翻為「律法」,其實翻成「訓誨」更貼近原來的意思。《妥拉》記載宇宙及人類受造的故事,也記錄了猶太人的歷史,以及上帝頒佈給猶太人的道德律和禮儀律。

《妥拉》共有五卷書,有時被稱作「摩西五經」,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五」。《妥拉》的五卷書分別是:

《創世記》——記載宇宙及人類受造的故事。它也記錄了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的立約,並描述以色列民族男、女先祖的生平事蹟。

《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的子孫在埃及當奴隸,後來出埃及,以及往西乃山領受十誡的故事。

《利未記》——記載上帝的道德律和禮儀律,以及有關祭司如何履行職責的指示。

《民數記》——記載以色列的子孫穿越曠野的旅程,以及其他上帝所頒的道德律和禮儀律。

《申命記》——記載摩西對以色列民重新申述上帝的律法,以及以色列民預備進入應許之地。

這部篇幅既長,精彩又複雜的《妥拉》可以被摘要成三個重點:

一、創造:上帝創造宇宙和其中的萬物,並和人類(特別是與猶太人)立下了信仰之約。

二、救贖:以色列民從埃及的奴役生活被拯救出來,並領受上帝的啟示。

三、啟示:上帝賜下祂的誡命,作為人類舉止的藍圖和行為的規範。這些道德典章要透過遵行禮儀來持守。

《妥拉》是由抄經文士用特製羊皮及特殊墨水,用手把經文一一抄錄在上面,然後用捲的方式來開合書卷,並且是由兩邊對稱向內捲起開合,方便閱讀和保存。這樣兩邊對稱向內捲的設計,是仿照第一聖殿聖所門口旁的兩根巨柱,當打開卷軸閱讀時,如同通過聖所門口的兩根巨柱,走進聖所。

猶太人傳統,只會在聖殿和會堂打開妥拉誦讀,因為猶太人認為妥拉是神聖的,而打開妥拉閱讀時,就如同進入聖所向神學習神良善的話語,神就是拉比,而學習的人就是門徒﹗

現今,《妥拉》卷軸會在猶太會堂一週四次的崇拜儀式,亦即星期六下午、星期一早上、星期四上午及星期六早上的時候誦讀。

《妥拉》分為五十四段,猶太會堂每週固定讀一段。星期六下午先誦讀該段的起頭,接著在星期一及星期四上午重覆該部分,到了星期六早上則誦讀全段。為了能夠在一年內讀完整本《妥拉》,有時候必須誦讀兩段。

這個誦讀《妥拉》循環的起頭與結束日固定在秋天住棚節結束後的隔天,這天被稱作「西姆哈斯《妥拉》節」(Simchat Torah),又譯「轉經節」或「歡慶聖法節」,意為「在《妥拉》中歡喜」。

誦讀《妥拉》表明了它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也表明了猶太信仰不斷學習並遵行上帝所賜的道德及禮儀律的決心。正因《妥拉》是猶太文化的核心,所以它不只代表摩西五經,也用來描述猶太人的整體知識和詮釋,以及他們的持續教導與學習。

認識《妥拉》(Torah)



《妥拉》(Torah)希伯來文字根的意思是「射中目標」,引伸出來的意義包括「教導」、「指示方向」、「引導」。

《妥拉》共有五卷書,有時被稱作「摩西五經」,即希伯來文的(Chumash),意思是「五」,其五卷書分別為《創世記》(Bereshit)、《出埃及記》(Sh'mot)、《利未記》(Vayikra)、《民數記》(Bamidbar)與《申命記》(Devarim)。

《妥拉》分為五十四段,猶太會堂每週固定讀一段,為了在一年內讀完整本《妥拉》,有時必須誦讀兩段《妥拉》。誦讀《妥拉》循環的開始與結束固定在秋天住棚節期結束的隔天。這天被稱為「轉經節」或「西姆哈斯《妥拉》節」(Simchat Torah),意為「在《妥拉》中歡喜」。猶太人在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逾越節、五旬節、修殿節、月朔、禁食的日子都要誦讀與節日相關的《妥拉》段落。

妥拉卷軸(Sefer Torah
指的是手抄的羊皮經卷。妥拉卷軸是訓練有素的抄寫者(sofer)以翎毛筆與墨汁所抄寫成。

指經標(Yad
字面含意為「手」,是誦讀《妥拉》時的指針。為了保持《妥拉》的聖潔,猶太拉比禁止人們在誦讀妥拉時用手直接觸及經卷,故以指經標代替人的手指,點指所讀字句。此外,為表示敬意,拉比告誡人們不得將經卷“孤零零”地置於一處,於是人們習慣在《妥拉》經卷旁附上一指經棒作為“伴物”。公元1570年,指經標第一次作為特殊禮儀物品而被提及;不過在賽法迪傳統(Sephardim)中,人們習慣用祈禱披肩的穗點指《妥拉》經卷而不用指經標。

誦讀《妥拉》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並表明猶太信仰不斷學習並遵行上帝所賜的道德及禮儀律的決心。正因《妥拉》是猶太文化的核心,所以它不只代表摩西五經,也用來描述猶太人的整體知識和詮釋,以及他們的持續教導與學習。

另外,在猶太的傳統說法提到,摩西寫下《成文妥拉》之後,上帝又口授給他另一本不成文的妥拉,稱之《口傳妥拉》(Torah Sheb'al Peh)。這部《口傳妥拉》也以口授的方式傳遞給每個世代的領導人。根據猶太傳統的說法,上帝知道《成文妥拉》裡的律法無法因應猶太人結束曠野漂泊後的生活,因為《成文妥拉》的教導並未涉及猶太人在城鎮鄉村定居,或是脫離游牧,轉為務農或經商生活,亦或是他們在結束曠野漂流時期架設臨時會幕的作法,改而設立固定的宗教敬拜場所之後所要面臨的狀況。於是,上帝以口授的方式傳給摩西這部應用於將來的律法。傳統上《成文妥拉》被猶太人奉之為猶太人的權威憲章,而將《口傳妥拉》看做是《成文妥拉》的延伸,是基本憲章的修正條款,以及從它所衍生出的案例法。

《口傳妥拉》又可分為《米示拿》、《革馬拉》和《他勒目》。

《米示拿》(MISHNAH):
《口傳妥拉》的第一部編纂集。其所包含的律法與思想是從西元前200年至西元200年約四百年的時間裡陸續集結的,分為六大部,每個部分又細分成許多專論,共六十三篇。

《革馬拉》(GEMARA):
關於《米示拿》的討論、詮釋、註解及神學爭議的編纂集。從西元200年《米示拿》編輯完成,直到西元600年這段四百年的期間,出現了許多《米示拿》所沒有記載的新處境。為了回應時代,這段時期的拉比賢哲們便開始提出新的解釋與新的律法。

《他勒目》(TALMUD):
《米示拿》和《革馬拉》的合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