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列王紀的價值

 

  這段歷史記載以大衛王朝的尾聲為開端,當時他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疆土由敘利亞至巴勒斯坦西南海岸的非利士人邦城,東至約但河東亞捫人及摩押人之境界,南至埃及境界。能有這麼廣大的疆域,是因為當時主要強國都極為衰弱的緣故。亞述尚未向西擴展,邦城亞蘭/大馬色於主前七五三年與以色列在夸夸(Qarqar)聯手抵抗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之役尚未發生。一百多年之後,亞述才取得大馬色,逐漸占領邦城為其藩屬,直到主前七二二年以色列被攻取為止。其後不久,猶大國亦遭侵略(主前701年),備受壓力,最後亡於繼亞述而起的霸權巴比倫,全城百姓俱都被擄。猶大在這段時期中亦不斷承受埃及的侵擾。列王的歷史絕大多數離不開上帝的子民與其鄰國或應許地上外族人之間的關係。

  列王的歷史並非對這個時期鉅細靡遺地盡述,乃是選擇性的記述,用以彰顯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主(儘管有時這一點並非明顯可見)。作者明智地使用其資料來源,並特別著墨描述某一些人的生平;例如,猶大王大衛是理想的君王模範,尼八之子耶羅波安是以色列王引百姓犯罪的代表性人物。亞哈及耶戶則代表晚節不保的君王,他們雖然開始改革,並受到當時先知的督責,卻並未貫徹改革之工,以致引猶大百姓入罪,最終遭受和北國相同的厄運。

  這種選擇性記述(這是歷史文獻中慣用的手法)的結果之一便是,凸顯了對猶大王所羅門、希西家、約西亞(「新的大衛」)及以色列王亞哈的記載,將他們塑造成以色列改革救星的形像,而其他的列王則以總結方式輕輕帶過。以至於雖然根據當時歷史文獻的記載,以色列王暗利是一位傑出的君王(如:摩押王米沙的碑文以及亞述人所稱道的「暗利之家」),但聖經卻僅以八節經文將他的事蹟輕輕帶過(王上十六2128)。同樣的,瑪拿西漫長的統治也只占了一章不到的篇幅(王下二十一118)。

  列王紀是一整合的著作,全書大部分很有可能是出於一位歷史家的手筆。然而,作者並未明說他寫成此書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由現有的歷史成品中找尋。書中一再地記載那些離棄真上帝的君王如何自取其禍,以作為後人的警戒,同時也記載那些順服上帝律法的君王(甚至在被擄之時)的事蹟,以鼓勵後人跟隨上帝以得到祂所應許的祝福。本書同時也提醒我們上帝雖然被人離棄,卻仍然有充充足足的恩典及慈愛。本書大部分的篇幅都用來描述那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遵行上帝律法的君王事蹟。

  因此,列王紀並非僅是政治性或宗教性的編年史,而同時也是帶有神學註解的「神聖」歷史,亦即是一部歷史的宗教性註釋(參:以下所要討論的「主題及神學」{\LinkToBook:TopicID=108,Name= Ⅱ 主題及神學})。若非本書提供的細節,我們對大衛永遠王朝之應許如何發展將一無所知,也無法認識到所羅門的智慧及榮華、先知以利亞及以利沙的偉蹟、以色列及猶大被擄的經過及原因,或其他經文所提到的事件。由最早的社會開始,許多人都曾用書寫的形式記錄下他們所知的主要事件,以作為後人的幫助1

  列王紀也不例外,它是由以色列出埃及、被稱為「上帝的子民」、成為一個國度,直到他們敗亡、被擄、流散為止,一連串歷史記載的一部分。有人曾說它代表最早的、連續性的、真實的編史2。本書所採用的文體是古代近東同時代的人所慣常使用的文體,也同樣是自廣泛但可信的來源中搜取資料。因為時間的差距,我們現在已無法詳細辨認歷史家主要的資料來源(參:導論Ⅴ 「資料來源」{\LinkToBook:TopicID=121,Name= Ⅴ 資料來源});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可能有權自當時首都官方檔案室中得到客觀可靠的資料,其中包括列王官長的名單、民事及軍事事件的報告、個人傳記等資料。現代有些人曾試圖辨認其他的文體,例如,通俗傳記、故事、軼聞、回憶錄等,但至今尚未達成共識3

  列王紀同時幫助我們了解到當時的文化狀況,讓我們看到當時的學識、寫作及智慧(王上三,四2934)、律法、公義(王上三1628)以及不公義的情況(王上二十一);宮殿及聖殿的建築(王上五~七);獻殿及其日常操作(王上八);與異族通婚及混雜信仰的危險(王上十一113;王下八18)。

    我們看到國際貿易的詳情(王上五118,十);王權及繼位的問題導致宮廷陰謀及叛亂(王上十二16),這通常要訴諸謀殺或暗殺以除去對手,特別以北國為然(例:王下八715,九143037,十1819,十五30)。

    經常出現的饑荒插曲(王上十八2;王下六2533),撒瑪利亞(王上二十;王下六20~七10)及耶路撒冷(王上十八17)的淪陷,對鄰邦摩押、以東(王下十四7)以及亞蘭(王上二十,二十二2936)的爭戰,這些事件可能使得讀者覺得跟它們的距離非常遙遠。

    但我們必須記住,雖然本書是按照當時的時代來描述當時的事件,但在今日卻絕不陌生;就好像該地區現代仍常見的「殖民主義擴張」(以色列入侵亞蘭/敘利亞)、侵犯邊境,甚至獨裁者解放某地區的事件一樣。這些事件,加上好像黑手黨一般的仇殺及家族宿怨等,對舊約時代上帝的子民及今日的我們都構成一些道德上的疑問。

 

列王紀上簡介

 

名稱

  古希伯來聖經取列王紀首句字「大衛王」為本書之名:現在的希伯來聖經則稱本書為「列王」。正如撒母耳記上下一樣,列王紀上下原來也是一本書。

作者

  列王紀的作者是誰,至今還是個謎。無論作者是誰,他指出許多資料的來源,例如列王紀上十一41,作者提到了一本《所羅門記》;而十五31則提到一部《以色列諸王記》。猶太人自古以來認定耶利米先知為本書的作者,因列王紀下二十四18~二十五30差不多完全與耶利米書五十二章相同;加上在猶大國末年,耶利米是當時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但是若果耶利米是本書作者的話,為甚麼列王紀隻字不提呢?故認為耶利米為本書的作者的理論只是猜測而已!

年期

  本書未曾提及巴比倫王優待約雅斤,故此書必是在被擄之後寫成的(即主前580560之間)。

目的

  列王紀的作者寫下這一切史實來證明以色列民的興亡,完全繫於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遵守國就興盛,反之則滅。

 

利未記七個節期 (The Seven Feasts of Jehovah)

 

    耶和華的七個節期,分別是逾越節(猶太曆114日)、無酵節(115-21日)、初熟節(除酵節中安息日的次日)、五旬節(大麥初熟後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吹角節(71)、贖罪日(710日)、住棚節(715-21)

   
我們習慣以春夏秋冬來區分時節,加上配合農作物的種植,正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以色列是地中海型氣候,猶太人主要是以旱季和雨季來區分時節。他們將陽曆4月到9月的這段時間定為旱季,把10月到次年的3月定為雨季。所以和東亞地區的耕作的週期不同

    10
月雨季剛開始時,會下一場大雨,稱作秋雨(又叫做早雨),秋雨過後使得土壤鬆軟含水飽滿,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犁田。因此,不同於我們於春天時犁田,猶太人是在秋天開始犁田。到了11月,他們就開始播種。接下來,到了第二年3月,雨季要結束的時候,也會下ㄧ場大雨,稱作春雨(又叫做晚雨),春雨過後,幫助農作物的成長更加繁茂,這時候就開始要收割了,首先是3月底收割大麥(巴勒斯坦地區第一種成熟的莊稼),4月收割一般農作物,然後5月收割小麥,7月開始收割橄欖,最後8月收割葡萄。

   
利未記23-25章中所記載的七個節期, 又稱作耶和華的節期,至今仍為猶太人所遵守。其中有三個節期,猶太人必須要到耶路撒冷過節,這三個節期分別為:逾越節(大約在陽曆3月底4月初)五旬節(大約在陽曆5月)住棚節(大約在陽曆9月)也就是說,因著這三個節期,每年猶太人的所有男丁都必須去耶路撒冷朝見耶和華三次,還好這三個節期都是在旱季的時期中,因此在趕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較不會遇到下大雨而造成不便。或許你會想到,當所有的男丁都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候,牛羊土地妻兒等財產容易發生安全的疑慮。但耶和華上帝向他們掛保證,應允會看顧他們的財產:「你們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我要從你面前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上帝的時候,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出埃及記3423-24

 

    當他們在前往位於摩利亞山上的猶太聖殿(耶路撒冷)朝見上帝時,必須走上登山的道路,一路往上的途中會唱著「上行之詩」,就是詩篇120-134篇。(以色列人在每年的三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的時候,都要上耶路撒冷去朝見上帝,他們在上山的途中,會一面唱著上行之詩。另外,利未人服事聖職,在聖殿登上15層台階的時候,也會一面唱著上行之詩。)

   
猶太人的曆法(宗教曆)與我們的陰曆一樣,也是以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制定的。猶太曆的1月,相當於陽曆的3月中到4月中,猶太曆的114日就是他們的逾越節,第二天開始,也就是115日到21日是他們的除酵節,然後到了3月初(大約是陽曆的5月底)就是五旬節,又叫做七七節,也因為當時要開始收割了,因此也稱作收割節。到了71日(大約陽曆的9月底)是吹角節,710日是贖罪日,接下來,到了715日到21日這段時間是住棚節,由於這時候已經開始收藏農作物,因此又叫做收藏節。

   
猶太人對一天算法比較不同,他們把一天中的傍晚設定成第二天的開始。舉例來說,猶太曆114日是逾越節,15-21日是除酵節,因此除酵節開始的時間其實是114日的傍晚(太陽下山之時),對他們而言,那時候已經是115日了。利未記23章第5節提到「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114日的黃昏之際,那時候太陽快要下山,逾越節已經快要結束了,當時的猶太人都在忙著,趁著白天預備著逾越節的晚餐。當他們在吃著逾越節晚餐時,嚴格來說,那時候已經不是114日,而是115日了。當晚他們也會吃無酵餅,因為為期七天的無酵節也是在那時候開始了。

   
在這七天的無酵節裏,每一天都要獻火祭(燔祭、平安祭、贖罪祭...等),而且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要舉辦全會眾的聚會,稱為「聖會」,且在這頭尾兩天之中,禁止作勞碌工。這裡的「勞碌工」,根據他們的拉比解釋,其定義比安息日寬鬆,是指日常的工作或是消耗體力的勞動,例如:建築、紡織、收割、打穀、磨粉等,但可以預備飯食(安息日則是連煮飯都不可以)。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這捆搖一搖。」(利未記 23:10-11)在這七天的無酵節裏,會有某一天是安息日(星期六),在安息日的次日必須要獻禾捆。猶太人要把初熟的莊稼(大麥)帶出一綑,交給祭司,祭司要拿著這綑莊稼在耶和華面前搖ㄧ搖,最後由祭司代表接受,這叫做獻禾捆的搖祭,這一天也叫做初熟節。

   
「你們要從安息日的次日,獻禾捆為搖祭的那日算起,要滿了七個安息日。到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計五十天,又要將新素祭獻給耶和華。」(利未記 23:15-16)意思就是,從獻禾捆(初熟的大麥)那一天開始算50天,第50天那一天就是五旬節(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當天要獻新的素祭給耶和華。五旬節的時候,是小麥成熟的時候,因此新素祭是指初熟的小麥。從以上的算法可知,五旬節每一年的日期都會不一樣,但一定都會是在星期天(安息日的次日),這種計算方式是撒督該人所採用的算法,猶太人的聖殿還沒被毀之前(西元70年前),都是使用這樣的算法,這也是比較合乎聖經記載的算法,因為聖經並沒有記載五旬節是哪個固定的日期,因為每一年它的日期都會不一樣。

   
但在聖殿被毀之後(西元70年),就又使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原因是聖殿被毀時,很多祭司都逃散了,而祭司都是撒都該人,因此法利賽人便掌握了發言權,使用不同的解讀與計算方式。原本撒都該人認為獻禾捆的日期,應該是在無酵節期中某一個星期六的次日,但法利賽人認為,獻禾捆的日期應該設定在無酵節第一天的次日,原因是由於無酵節的第一天(115日)是禁止作勞碌工的,所以他們就把那一天視為安息日,如此獻禾捆的日期都會固定在116日,這也就是初熟節的固定日期。從116日開始算50天,第50天的五旬節就會固定在36日,而且也不一定是星期日了,這就是猶太人就把36日設為五旬節的由來。

   
耶穌在受難之前,吃逾越節晚餐(最後的晚餐)的那一日(猶太曆114日)是星期四,星期五被釘十字架,星期六的時候祂在墳墓裡面,那一天是安息日(116日),而到了禮拜天,主耶穌復活,那一天是117日,同時也是獻禾捆為搖祭的日子(初熟節),祭司要把這綑初熟的大麥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由此可以聯想到,耶穌在全人類中第一位從死裡復活,第一綑初熟的大麥正是預表著主耶穌。「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20) 當耶穌復活之後升天,到了五旬節那一天,聖靈降臨在信徒身上,教會於焉正式成立。

   
奇妙的是,一直以來,五旬節當天猶太人都必須準備新素祭,他們要準備細麵,從其中取出0.2伊法(大約4.4公升),加上酵,烤成兩個搖祭的餅,當做初熟之物獻給耶和華。一般素祭是不能加酵的,在這時候可以加酵,是因為它不是素祭(必須放在祭壇上燒掉獻給耶和華),而是初熟的供物(不用燒掉,而是要祭司拿來搖一搖,然後歸給祭司)。為什麼是兩個餅?有人解讀說,由於耶穌就是那第一捆大麥(獻禾綑的搖祭),那麼五旬節所獻的兩個小麥餅(新素祭)就是指猶太教會與外邦教會,也就是所有的基督信徒。因此耶穌曾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翰福音10:16)

   
五旬節當天,除了要獻上兩個餅(初熟供物,最後歸給祭司)之外,大家可以獻上火祭(燔祭、素祭、贖罪祭與平安祭)。如果要獻燔祭,就要預備一歲羊羔七隻、或公牛犢一隻,或是公綿羊兩隻,全部燒在祭壇上,最後要澆上酒(奠祭);如果要獻素祭,要用麵粉或無酵餅,全部燒在祭壇上,也是要澆上酒;如果要獻贖罪祭則是獻上公山羊一隻,最後肉歸給祭司,若要獻平安祭就要預備一歲公綿羊兩隻,肉歸給祭司。

   
過一段時間,到了猶太曆71日,也就是大約西曆的9月底,就是猶太人的吹角節,也是猶太人的新年(像我們的農曆新年),那一天會有人吹兩支銀號,招聚以色列人出來聚會(民數記10:2)。吹角節是新年度的開始,也是即將要開始播種耕耘農作物的時候。然後,猶太人都要開始預備心悔改,直到710日當天是贖罪日,當天,大祭司必須代表猶太全會眾進入至聖所贖罪。

   
大祭司要預備兩隻用來贖罪的公山羊,然後為這兩隻羊拈鬮(抽籤),一隻要被宰殺歸與耶和華,另一隻要活著歸與「阿撒瀉勒」。「阿撒瀉勒」(Azazel)的意思是挪去、遣走。這是替罪的羊,擔當以色列所有會眾的罪孽,被趕到城外曠野去。然後,大祭司要把另一隻公山羊用在贖罪祭,將羊血彈在至聖所內的施恩座上,抹血在祭壇四角上,又彈血在祭壇上,為全會眾贖罪。

   
贖罪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神聖的日子,因此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禁止做一切的工(跟安息日一樣),同時要禁食一整天,同時自我反省悔改。根據猶太人的說法,他們相信那一天自己的悔改程度,將會影響接下來新的一年中上帝祝福的多寡,當贖罪日那一天結束時(傍晚),上帝的赦免之門就會關上,那時候想要悔改就來不及了。

   
接下來是715-21日的住棚節期(又叫收藏節),這段時間是猶太人一年中最歡樂的節日,要快樂的渡過這七天。他們會拿枝條搭成一個小棚子,並且到裡面去住,以紀念他們在從前出埃及時,曾經住在帳棚裡的日子。

   
以上七個節期都要舉行聖會,並且禁止做勞碌工,贖罪日則是一切工都不可作(與安息日相同)。除了逾越節之外,其他六個節期與安息日都要獻火祭。

 

    這些節期,記載在利未記23-25章,如今猶太人仍然在過這些節。「節期(feast)」的原文希伯來文是 moed,就是節日的意思。上帝說,這是祂所指定的日子,值得深入了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