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約翰福音和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並列比較時,會發現它們雖然都在講述耶穌的生平與教導,但在內容、風格、神學焦點上有明顯的差異。可以說,約翰福音是「另類視角」,補足了對觀福音沒有呈現的一面。
📊 一目了然:對觀福音 vs. 約翰福音
項目 |
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 |
約翰福音 |
📍 耶穌的行程範圍 |
主要集中在加利利 |
多次前往耶路撒冷 |
⏳ 事奉時間 |
約 1 年 |
約 3 年(透過多次逾越節推算) |
🗣️ 耶穌講道風格 |
多是比喻、短語句、故事 |
多是長篇神學性講論(如葡萄樹、生命之糧) |
🎯 強調焦點 |
天國、悔改、神蹟、門徒訓練 |
耶穌的神性、父與子的關係、永生 |
✝️ 最後晚餐紀錄 |
記主餐設立(餅與杯) |
記洗腳、愛的命令,不記主餐設立 |
🙏 客西馬尼禱告 |
有詳細描述(特別是在路加福音) |
完全沒提 |
🧪 神蹟用詞 |
「神蹟」(dynamis) |
「記號」(σημεῖον, semeion) |
👀 觀眾對象 |
猶太背景為主 |
混合背景,包含對希臘世界的神學對話 |
🔍 深入比較:幾個重點差異
1. 耶穌的身份與開場介紹
- 對觀福音:
- 馬可一開始是施洗約翰和耶穌的洗禮。
- 馬太和路加記錄耶穌的家譜與出生故事。
- 約翰福音:
- 開頭是「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直接宣告耶穌的神性(1:1)。
- 強調「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1:14)。
👉 約翰從一開始就用神學語言描繪耶穌為「永恆的上帝之道」,而不是從人類歷史的進程切入。
2. 神蹟與記號:功能不同
- 對觀福音中,神蹟多為醫病、趕鬼、行奇事,來證明天國臨到。
- 約翰福音中,七個「記號」(signs)被精心挑選,用來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上帝的兒子(約20:30-31)。
例如:
- 水變酒(約2)
👉 預表新約時代的喜樂與豐盛。
- 拉撒路復活(約11)👉 預表耶穌是生命的主,勝過死亡。
3. 耶穌的「我是」宣告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多次用「我是(ἐγώ εἰμι)」的方式宣告祂的身份,這在對觀福音中幾乎沒有:
·
我是生命的糧(6:35)
·
我是世界的光(8:12)
·
我是好牧人(10:11)
·
我是復活與生命(11:25)
·
我是真葡萄樹(15:1)等等…
這些宣告回應了出埃及記中上帝的名字:「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強調耶穌與父上帝同等的神性。
4. 最後晚餐與受難敘事
- 對觀福音中,晚餐是逾越節晚餐,耶穌設立聖餐(餅與杯)。
- 約翰福音中,耶穌提前一天受死(當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羊羔時),成為真正的逾越節羔羊(約19:14)。
約翰更強調洗腳的服事與彼此相愛的新命令(約13:34),呈現耶穌的柔和與榮耀的主權。
🤔 結語:為什麼這樣的差異重要?
這些差異不是矛盾,而是從不同視角描繪同一位耶穌。
- 對觀福音像是歷史記錄者,聚焦耶穌在地上的服事與人子身份。
- 約翰福音則像是神學導師,深入揭示耶穌的永恆神性與內在屬性。
📌 約翰不是要重複前人,而是要帶我們看見「從太初到永恆」的耶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