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對觀福音的問題


要建立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的神學,最重要是先明白作者的觀點。馬太、馬可和路加的作品是寫給誰?他們為什麼要寫作?每一位作者特別著重的是什麼?他們特別強調的主 題又是什麼?這些都是聖經神學要問的重要問題,讓我們知道每一位作者要發展的神學重點,和關注點。聖經神學特別關注的是,作為人的作者,他所關心的是什麼 事(當然不可忽略了上帝的啟示的因素)。

     有關作者、寫作日期、讀者和寫作目的等導論性的研究,也可幫助我們找到個別作者所關心的重點。

     「對觀」(synoptic)二字,是從希臘文而來的,意思是「一起看事物」,這說明了馬太、馬可和路加三卷福音書的特色。這三卷福音書,要放在一起研讀,因為三卷書都用相似的方法看基督的生平。

     研究對觀福音,一定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三卷書彼此的關係。這些作者有沒有彼此採用對方的材料?他們的資料來源是不是相同的(來源稱為「Q」是來自德文quelle)?

這些福音書,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三卷福音書記載事件的手法,都有相似之處(比較太九9;可二10;路五24),他們都採用了一些罕見字眼。但是,三卷福音書都有獨特不同的記載,倒如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中,基督誕生的事蹟和基督的家譜便有不同;平行的經文記載,也有不同,例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便是(太四1至11;可一12至13;路四1至13)。
這三卷福音書彼此有什麼關系?學者曾提出以下幾個理論。

口傳理論(Oral Tradition Theory)

  學者相信,按初期教會所傳的信息,他們對耶穌的生平和工作,都有一個固定的格式,但是,他們並沒有在文字上存留對觀福音所依據的記載格式。

互相依存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

  1789年,格利斯巴赫(Griesbach)提出一個說法,第一位作者所依據的是口傳;第二位作者則引用第一位作者所寫的材料;第三位作者是引用第二位作者。

原始福音理論(Primative Gospel Theory)

  1778年,勒新(Gotthold Lessing)提出福音書的作者,是採用了一個原始的資料來源(Urevangelium);這資料早已失傳。

片斷理論(Fragmentary Theory)

  1817年,士來馬赫(Fridrich Schleiermacher)提出,福音書的作者是根據很多不同有關基督生平的片斷文件,來編寫福音書的。

兩個文件理論(Two Document Theory)

  近期的發展,提出了這個理論。由於馬太和路加的記載,都與馬可出入不大,而馬可的材料,許多都出現在馬太和路加的書上,因此,馬可一定是先寫了書,然後被 馬太和路加所引用。但由於馬太和路加也有不少相同的資料,不能在馬可福音中找到,馬太和路加一定是引用另一個共同資料來源,稱為「Q」文件。

四個文件理論(Four Document Theory)

  斯特理特(Streeter)提出,福音書最後的寫成,是根據四個獨立不同的資料來源︰約在主後60年,馬可福音在羅馬寫成;約在主後50年,「Q」文件 在安提阿寫成;約在主後65年,「M」文件(馬太福音的私人口頭資料)在耶路撒冷完成;及約在主後60年,「L」文件(路加福音的私人資料)在該撒利亞寫 成。

現代發展

現代批判學理論,著重探討應採取那些學說,來解釋福音書的人為寫作起源和過程。這種方法學雖是有用的,而且也有些保守派學者都採用這種批評學研究方法去理解聖經,但這種方法也有本身的危險。

在《塔爾博評論》(Talbot Review)曾刊登過一篇文章,以評估批判學的價值,讀者不妨一看。下面是一般解釋;不同的作者可以作不同程度的開放和保守的介紹。

  歷史批判學(historical criticism)︰如果經文隱晦,學者便要先找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去幫助澄清記述。學者要從平行的記載中找出不同的地方,檢視當時歷史的資料,判 斷那些事情是否真正發生過,確認超然事件(這是自然事件最後的解釋)、教會所「自撰」的故事及其他方法。歷史批判學的基本問題,是這方法以聖經為一本普通 的書,並且承認聖經可能有錯;故此,這種方法不能和默示論相吻合。

  來源批判學(source criticism)︰來源批判學確定對觀福音書所採用的資料來源,並確定這些資料與福音書的關系。舉例說,那裡有一些重復的記述,學者會嘗試解釋文章的 相關性,和背後的資料來源。以馬可福音四章10至13節來說,馬可是引用了另一個資料來源,但那裡是沒有11至12節的。字句上的相似,也說明了相同的資 料來源。來源批評學擁護者認為,作者都是引用了一些相同的資料來源,但他們在細節地方,自由地加以詳述,「他們不太注意於歷史的枝節」。來源批判學有兩方 面的問題︰它忽略了默示的神聖一面,並且承認聖經有錯誤;它的學說建基於脆測,但不能找到背後資料來源的證據。

  形式批判學(form criticism)︰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是形式批判學的先鋒,他認為對觀福音書是一些「民間作品」。布特曼認為福音書的作者,採納及編輯了一些材料,然後根據教會對那些事件的 理解而寫作,而且他們並不根據歷史觀點作準確的記錄。形式批判學可以說是建基於來源批判學,嘗試解釋馬可福音及Q文件的來源。馬可福音是初期教會的作品, 將基督的生平加以點綴式的記述。

馬太和路加採用了馬可福音的資料,再加以點綴,寫成自己的福音書(這些作者都不是歷史上的馬太和路加,而是第二世紀的人),由此看來,大部分的福音書都不包括歷史資料,不過是初期教會的點綴記述,這些點綴式的記述,是為了安慰受苦的基督徒。但這些「虛構故事」(inventions)和歷史事實已不能區分了。校訂批判學(redaction criticism)︰「校訂批判學是一種聖經批判學研究方法,嘗試認作者的編輯手法和對資料所採取的態度,來確定福音書作者的觀點。」

福音書作者不單是歷史家,也是一個神學家,「試圖將傳統加以修訂、組織和創作。」

作者可以很富創作性,他可以更改或修飾歷史傳統,也可以不根據歷史的事件。舉例說,根德裡(Gundry) 嘗試解釋馬太福音,他認為博士的朝拜,不是歷史事實,而是根據牧羊人的故事,由作者將故事加以改動,以迎合他個人神學上的目的。校訂批判字就是要分辨作者 的神學觀點,和他的資料來源。用這種方法去解釋福音書的寫作方法,會有很大的問題,而問題就在於以上的理論,都不過是臆測。舉例說,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有一 個Q資料,此外,最近的理論是建基於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它違背了十八世紀的傳統說法和教父的解釋。說馬可最先寫書,然後馬太和路加 都參考馬可這種說法,雖沒有違背默示的理論,但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在作結論前,我們需要以下幾個因素︰
 
 )以上理論皆注重福音書著作的人為因素,不錯,這是一種合理的考慮,但人往往會忽視了神聖的因素。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26節應許門徒,聖靈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句話」。這是一句重要的教訓,說明了聖經的寫成具有超然的一面。福音書的作者,怎能記得基督生平的細節及談話?這是超然的能力。主耶穌在房子裡已經應許過了。這點是不可忽略的。這是聖經著作的神聖要素。
 
)作者是根據第一手資料寫書,而且往往自己就是目擊證人。馬太和約翰都是目擊證人,他們所寫的,都是親眼看過,親身經歷過的;馬可是根據彼得的資料寫書;路加很可能是根據保羅和其他人的資料寫書,此外還加上他個人的研究(路一3)。          
 
 )還有其他目擊證人是見過和听過主基督的,並且能夠提供資料(路一2至3)。雖然一般的講法說路加是根據文字上的資料來寫書(這是可能的),但根據路加福音一章2至3節,這也可能是指路加從一些見證人和基督的僕人身上探求資料,而他們又將資料給他。
 
)作者是靠著神聖的啟示和默示寫書。有些因素是不能用人性層面解說的,舉例說,保羅是憑著神聖的啟示寫作和教導;他自己強調,他不是從任何人接受福音的——甚至不是從使徒接受。上帝直接將真理啟示給保羅(加一11至12;弗三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