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以斯帖記的神學

   【明白以斯帖記】

        在許多基督徒的心中,以斯帖記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其中一個猶太節日的由來,可是,這節日卻在基督教的教會年中並無對照。新約聖經和死海古卷都沒有提及本書,連初期的教父也甚少提及它。本書似乎是以人為中心的,當中除了禁食之外(四16),沒有提及任何明顯的宗教行為或觀念。不論是上帝、祈禱、約、獻祭、聖殿、應許地等觀念,抑或是愛、恩慈、憐憫和寬恕等美德,本書都一律欠缺。由於這種種闕如,希臘文的以斯帖記譯本便補充了兩位主角的個人禱文,又在經 文中加入某些有關上帝的提述。此外,不少人質疑以斯帖記中的人物的道德操守。例如,以斯帖向王隱藏自己的身份;她嫁給外邦人;她在外邦女子中間不會感到格格不入;對哈曼無憐憫之心;不守傳統的飲食規條;起初不願意幫助自己的同胞;批准搶奪仇敵的財物。而且,作者不單沒有坦率指斥她的短處,反而好像以嘉許的態 度來描述她的成功。儘管出現上述的種種質疑,以斯帖記仍然被納入正典之中,並且具有重要的神學價值。

    【哈曼的角色】

        以斯帖記至少有一處地方是我們最常忽略的,那就是哈曼與以色列的仇敵亞瑪力王亞甲家族的關係(參撒上十五20)。在距離以斯帖久遠的年代,上帝已經命定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出十七16),而且,亞瑪力的名號亦要從天下塗抹(申二十五19;撒上十五17-18)。亞瑪力王亞甲雖然被擒,但掃羅卻憐惜他(最終由撒母耳殺了他);因此,他便留得後裔哈曼來向猶太人報復。(歷代志記述了後來在希西家的統治期間,剩下的亞瑪力人亦遭殺滅[代上四 43],但以斯帖記的作者相信他們並未遭到徹底滅絕。)

    同樣,在末底改的家譜中(二5)提到基士(即掃羅的父親),亦表明了他可說是亞甲後裔的世仇。因此,末底改完成了上帝給掃羅的命令。猶太人沒有奪取哈曼的財物,是因為他們知道上帝當初已吩咐不可沾手亞瑪力人的財物(撒上十五21)。

        雖然向在高位者跪拜對以色列國來說是十分平常,但在先前所勾劃的背景之下,我們不難理解末底改為何不向哈曼跪拜。末底改並非因為傲慢自大而不跪不 拜,乃是因為他不肯向亞甲的後裔下跪。約瑟夫亦認為末底改是受家族世仇的觀念所影響;因他個人而引起的衝突,其實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以斯帖記的作者把哈曼的被殺視為從上帝而來的救恩——上帝毋須人的行動,也能成就他的計劃。猶太人在這次事件中得救,但上帝的行動主要不是為了他們,而是要他們完成祂的吩咐,除滅亞瑪力人。他們的拯救成了歷史運作模式的一部分。

    【普珥日】

        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要讓人明白這個不曾在『妥拉』中提及的『普珥日』節期有何歷史背景和宗教意義。然而,作者卻對這個題目著墨極少(三7,九 20-32)。我們不能肯定它是否是一個異教的節日(可能是屬於巴比倫、波斯或當地的),可以配合猶太人所慶祝的目的。即使是末底改和以斯帖兩個名字,也帶有異教的背景。『普珥』似乎是一個阿迦得人用以表示掣簽或機會的字詞;可是,這個字的詞源也無助我們瞭解該節日的由來。對於一些普遍相信人的命運是由天注定,但人需要配合才能成功的人來說,掣簽的作用就是為一切預先安排的事情擇定吉日。猶太人就在波斯這樣的文化中生活;他們需要在神學上相信上帝的能力勝過掣簽這種方式。上帝有能力使好或壞的兆頭完全失效;這點可能是解釋以斯帖記為何沒有公開提到上帝的原因。『普珥日』為百姓所提供的保證,是不管他們受到何等的威嚇,上帝都會幫助他們。人的責任重要,卻不能與上帝的工作分開。以斯帖和末底改的位分是出於上帝的安排,為的是要替百姓謀求利益。對應猶太人因散居於異族文化而產生的不安全感,『普珥日』作出了正面的回答。它就像踰越節一樣,是一個慶祝得拯救脫離死亡的節日。

        以斯帖記的作者保留了事件的原貌,即使有人因此而質疑它的殘忍、民族主義、陰謀和世俗主義,也無損它在以色列的敬拜和神聖傳統中,獲得一個嶄新的 神學詮釋。以斯帖記的故事對後世歷代的以色列人都有意義,而『普珥日』則被納入以色列宗教傳統的軌道中。此外,以斯帖記的作者提出了一個最有力的例子,來 強調猶太人在宗教上的重要身份,以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存留下來的價值。事實上,將以斯帖記納入基督教的正典中,有助我們不致企圖把『以色列』屬靈化了。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