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督教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從馬丁路德的〈通信集〉看教牧關顧

一、前言
牧養的工作是來自上帝的呼召:你牧養我的羊。』(21:16《新標點和合本》)『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20:28《新標點和合本》因此歷世歷代上帝都按祂心意呼召一些人治理教會,關顧信徒。
彼得談到牧養時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意。』(彼前5:2新標點和合本》)彼得認為按照上帝旨意照管他們,意思說作為牧者要按照上帝的心意保養及牧養教會。彼得更進一步指出養事奉不但按上帝的心意牧養,個人態度上也應甘心樂意、更不應貪財、更要作群羊的榜樣。
在喜爾得納所著的牧範學導言中為「牧養」的意義如下:『牧養多少總存在於牧師或教會所做的一切事中。一個聚會、一篇講道,或者是一封信,其含有的牧養意向與果效,不亞於個人輔導。在牧師與教會所做的一切事工上,要是這些事做得恰當的話,一定帶有慈愛與關懷。以牧養為觀點這一見解,使我們看到牧養常存於牧者的意志、態度、或觀點內,亦即是在他的一切感受及行動中。』[1]
現在藉由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通信集〉來認識和學習教牧關顧,學習如何支持弟兄姊妹度過生命之困境。因為他可稱是教牧之佼佼者,為了縮短摸索的時間,最快、最便利的方式就是研讀優秀前輩的案例,他正是如此的典範。
二、馬丁路德的生平
既然要引用他的〈通信集〉和介紹他為教牧之佼佼者,我們就必須先來認識他的生平。
1483年馬丁路德生於埃斯勒本(Eisleben),出生微寒,身為礦工的兒子,長大之後得以進入大學受教育,一直到取得博士學位,並且在大學裡擔任教職。而埃斯勒本是屬於德國東部,是一個小地方。[2]
1505年加入奧古斯丁修會,是因為經歷一場可怕的雷擊事件,讓他有生死的體驗之後,決心進入修道院,前後大概有七年,受到嚴格之訓練。而在這期間他體認到:「不論是禁食、讀經、減少睡眠或刻苦己身,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拯救,亦無法解決良心問題,於是開始對當時注重修煉的修道院以及注重功德的教會產生疑惑,…。」[3]
1515路德講授羅馬書,表現明確之宗教改革之理念,宣揚因信稱義,主張人同時是罪人與義人,此後逐漸走向宗教改革之路。當然讓他捲入宗教改革之風暴,是由反對贖罪券,進而辯論功德與恩典何者為重之《九十五條》。他在19171031日,貼在威登保教堂門口,公開接受辯論挑戰。[4]
1519年和教皇代表厄克(J. Eck)再來比錫辯論,路德被倒入一個陷阱,說出:「教會或教皇都不能設立信仰條款。這些條款必須來自聖經。為了聖經,我們當拒絕教皇和議會。」說到這裡,與教會決裂已經難以挽回。[5]
1521年在教皇的影響下,皇帝召開沃木斯國會審判路德,路德說出:「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原因是「我的良心被上帝的話束縛的」。「我的立場」就是「聖經的立場」,除非有人用聖經証明路德的立場是錯誤,路德才會改變。然而威登保的撒克遜選侯腓勒德力,為了保護他,設計綁架事件,將他藏匿於瓦特堡,他在那裡翻譯德文新約聖經,使他心裡得安慰。[6]
1525年與修女凱蒂結婚,因為美滿的婚姻生活,留下美好的見證,成就不亞於神學著作,成為路德會傳統重要之榜樣與學習對象。而這段婚姻生活之片段,可以參看《桌上談》一書。[7]
1526年發行《德文聖餐儀式》,使用母語崇拜上帝,不用拉丁文。因為越來越少人明白拉丁文,使用起來好像在念咒語,對禮拜參與者來說是毫無意義。也因此,各地區開使用母語敬拜上帝,對敬拜十分有幫助。[8]
1529年因為宗教改革,天主教和基督教開始衝突和對立,因基督教為少數,受到壓迫而提出抗議,因此基督教被稱為「抗議者」(Protestant),直到今天。而那年路德未了推動信仰教育,完成了《大教裡問答》與《小教裡問答》。[9]
1546年為了要排解糾紛,以牧者身分回家鄉,不料竟然落葉歸根,逝世於埃斯勒本。[10]
值得注意的是,馬丁路德是用牧者的角度做神學思考,在牧養與關懷當中形成了他的神學思想,就如對贖罪券的抗議事件,是看到許多人熱切追求救恩而未能得著,因而起來抗議。事實上終其一生大部分時間路德都在擔任牧者的角色。19461月,63歲的路德,也是以牧者身分鞠躬盡瘁。[11]
三、馬丁路德的〈通信集〉內容
(一)安慰病者與垂死之人
這裡有三封信分別給他的支持者撒克遜選侯腓勒德力、好友斯巴拉丁、父親約翰路德
撒克遜選侯腓勒德力是路德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將他藏匿在瓦特堡。這封信是在選侯患糖尿、腎結石、發高燒,情況非常嚴重時,路德寫此信安慰他。不僅如此,路德也為他寫了一本靈修的小冊子,稱為〈十四種安慰〉[12]
在信中強調基督徒對於遭受痛苦和受壓制的人,要施行憐憫,盡人道之責。因為主耶穌本身為要分擔我們的痛苦與捆綁,並擔當我們的罪孽之刑罰,好使我們得救,就離開天父,降生到人間。所以,我們要效法基督,履行安慰人與扶持人的善工。不僅如此,他也看到選侯的生病,如同基督生病了。他相信自己做在選侯身上的,就是做在基督身上。他盡自己所能,為他的病祈求主的醫治,並寫了〈十四種安慰〉取代日耳曼的十四位驅疫的聖徒之說,希望他的安慰並早日康復。[13]
這讓我們看見牧者對患病中的信徒,能夠做的事,包括禱告、寫信或卡片安慰他們。而做這些事要本著「服事最小的弟兄就是服事主耶穌」的心態來做,因為主為愛我們,道成肉身到人間來。我們也要本著「道成肉身」的精神,在弟兄姐妹中服事,活出基督的樣式。
對於給好友斯巴拉丁的信件,我們看見路德視生病為主的訓練,並相信主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如《哥林多前書》1013節所說。[14]可見他是積極得面對苦難,也願受安慰者也有如此的精神,靠主的力量,勇敢面對並勝過苦難。
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表現他遵守第四誡,用孝道來事奉父親,為人生之一大樂事。也告訴父親在患難中要剛強放膽,因為主耶穌是天上的中保,與上帝同在,並且勝過罪惡與死亡,坐在天上垂顧我們、等候我們,將來我們必定到祂那裡去。也安慰他的父親,在主耶穌那裡,是多麼的美好![15]
在現今受世俗主義的影響,很少談到將來到主耶穌那裡的事,許多基督徒面對苦難與疾病的折磨時,常常顯得無力,沒有盼望。從路德這些信件,讓我們看見,對於主耶穌勝過罪惡與死亡,和歸回天家享福樂的事,還是要常常宣講,堅固信徒的信心,使其有盼望,體驗上帝無限的慈愛。
(二)安慰居喪者
這裡有二封信分別安慰他的支持者腓勒德力之弟撒克遜選侯約翰(因腓勒德力過世),以及喪妻之好友約拿猶士都
約翰繼承腓勒德力為撒克遜選侯,在面對兄長離世的景況,馬丁路德用詩篇與箴言並約翰福音中主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在我裡面你們有平安」來安慰他更用『苦難是上帝用以管教我們之學校。他教導我們信靠祂,要使我們的信仰不只是留在耳中,掛在嘴上,卻要存留在心底。』[16]來激勵約翰選侯。
至於好友約拿猶士都則是面對妻子難產而死的景況,而馬丁路德以『不忘我等基督徒之共同命運,即我等雖不免有屬肉體之悲傷離別,但再來生必再互相團聚,於快的與基督同在。』[17]來安慰他。
路德又說:『我等俯祈上帝安慰先生。先生一念及此虔德婦人自先生身邊召去,在天享受永生,先生心靈即應得到愉快。對此一點先生當不懷疑,因為尊夫人安睡於耶穌懷中時,有許多信靠祂之虔誠表示。余之小女歸返耶穌也是如此,而此乃為余唯一之大安慰。』[18]
可見對永生的盼望,對於基督徒面對自己和親人的生死是非常重要的。牧者在這樣的事上,要留心運用,不要讓這樣的真理晦暗不清,要明確的建立在每個弟兄姊妹的身上,讓他們勇敢勝過生死的關卡,為主做美好的見證。
當然對居喪者的悲傷要讓其宣洩,不可讓其以為流淚是不敬虔或信心不足的表現,而壓抑自己的悲傷,這是牧者要疏導居喪者的地方,這對其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許多精神或生理疾病之產生與哀傷處理不當有關,這些案例是常常可以看到的。[19]
(三)鼓勵憂慮與精神沮喪者
這些信分別鼓勵修女康尼慈以利沙伯、維持治安的司塔克豪森約拿和其夫人、考達督墾拉得牧師、自己的妻子。
路德在給修女康尼慈以利沙伯的信中,表達:『余聞那惡者以精神沮喪病攻擊女士,可愛之婦人!請勿被他所恫嚇,因為凡在今世為魔鬼所苦者,將來可不受其害。故此類患難實乃一好現象。基督曾受魔鬼之苦,若干聖賢先知與使徒亦有同樣經驗。《詩篇充分表示了這點。因此,要歡喜快樂,甘心忍受天父之此管教。到了時候,祂必拯救女士脫離此病。[20]
而他寫給司塔克豪森約拿隊長的信更是有趣:『要討厭這類(沮喪)思想,一有出現,立即驅逐。必要時,更可以粗俗之話斥責之,如曰:「魔鬼,你如果不能離開我去,可以來吻我的腳趾。我沒有時間和你瞎扯。」』[21]
路德不僅寫信給隊長,也給隊長夫人,希望她可以幫忙輔助,讓隊長早日脫離沮喪之苦。他在信中特別強調:『請特別留意,勿讓令夫君片刻獨處,勿留任何可用以自戕之器物於其身旁。離群獨處對此種病人最為有害。』[22]
可見他是多麼細心和有智慧的人,更是十分幽默的牧者。
而他也是牧者的牧者,他也寫信輔導自己認為有病的考達督墾拉得牧師:『感謝上帝,君之健康在恢復中。惟祈制止猜疑,不再以為有無數疾病向君圍攻。…蓋我等之仇敵摩鬼遍地遊行,尋找機會,要藉我等的疑心,不僅吞滅我等之靈魂,而且殺害我等之身體。』[23]
馬丁路德常常在外服事,其夫人為其健康深表關心,馬丁路德以柔情筆調責其過分掛慮,不過他寫了這封信數日後,也就是1546216日與世長辭。[24]
信中寫到:『汝在替上帝為我擔憂,好像祂非全能者。如果我真淹死於撒爾河內,或被火燒死,或落於老僕鄔爾夫之捕鳥機內,上帝一定能夠再造十個馬丁博士。請不要以汝之憂慮來煩擾我。我有一位較汝及一切天使更好之掛心者。祂臥在搖籃裡,抱於童貞女懷中,同時又坐在全能父上帝之右。我既有祂,汝大可釋念。阿們。』[25]
這些書信中我們發現馬丁路德對「精神沮喪」當成是魔鬼的攻擊,所以要以抵擋魔鬼的方式來抗拒之。今天有許多人受到沮喪的影響,落入憂鬱之中,甚至喪失了求生的意志。故此,牧者要藉由上帝的話來激勵信徒,相信上帝必帶領我們通過人生的考驗,到平安的彼岸。因此,不要中魔鬼的詭計,不要讓憂慮和沮喪勝過我們。當然,能聖過魔鬼的基礎是來自耶穌基督,祂已經藉由十字架,勝過罪惡和死亡!
(四)教導惶惑與懷疑者
這些信分別教導教士施賓林佐治羅賽根貴鈎利
寫給教士施賓林佐治是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因為他仍然誤以為因行為可以成義,在信中馬丁路得如此闡述:『弟敢以至誠勸兄,當學習基督與其釘十字架之事,又當學習像基督祈禱,對自己絕望,曰:「主耶穌阿,你成了我的義,而我成了你的罪。你將我的罪歸於你自己,而將你的義賜與我,成為我的義。因此,你所負擔者並不是你,而我現在所有者也非原來的我。」倘若我等果能以自己之善功與痛苦獲得良心上之平安,則又何需基督之死?』[26]
羅賽根貴鈎利是一位方濟會的教士,雖然路德不認識他,卻希望他脫離教皇和教會會意權威之束縛,寫信勉勵他:『望勿灰心,但請全心祈禱,求主耶穌賜汝神聖的智慧,認清基督與摩西和教皇或整個世界都有別。祂與我們自己之良心亦有別,且較我們之良心更大,而我們之良心又在摩西和教皇之上。倘我們必須相信那用律法磨難我們,又定我們的罪的摩西和良心,那麼我們豈不更當相信萬物之主基督嗎?雖然世上不斷有教皇與會議,但是他們與基督相比,算得甚麼呢?他們無異是蠟燭之比太陽。』[27]
從這兩封信,讓我們看見路德對那些受就觀念影響的人,並不與他們為敵,反倒把真理教導他們。在此也看見「因信稱義」的教義是具有說服力的,今日還有許多信徒仍受「行為成義」的教導影響,我們要像路德一樣,把真理說明清楚,使弟兄姊妹得真正的自由。
(五)勸人恆忍勇敢
這些信分別給支持者撒克遜選侯腓勒德力、膽小之墨蘭頓腓力、兒子約翰
寫給給支持者撒克遜選侯腓勒德力的信中勉勵他:『惟公需明智,謹慎將事。勿依自己之理智或事情之外表而下判斷。切勿氣餒懊喪,事情之發展尚未到撒但所企圖之程度。…僕對撒但並無所懼,因僕知此一切將對撒但有害也。』[28]
他知膽小之墨蘭頓正受恐懼與疑惑襲擊時,寫信鼓勵他:『汝謂汝因憂慮而勞神。余甚痛恨此等憂慮。憂慮得以宰制汝心,非因吾等所負使命過於艱鉅,而實因汝缺乏信心。』[29]
馬丁路德也安慰和鼓勵自己的兒子約翰的喪姐之慟:『汝應勇敢制勝汝之眼淚,否則徒使汝母更為愁苦與惦念,因汝母最愛空想多愁。汝應順服上帝,祂藉我們命汝在脫爾高殷勤讀書。如此,即能容易勝汝之軟弱。』[30]
我們常常會為人生的際遇,感受到憂慮與懼怕,而從馬丁路德這幾封信中,我們看見眼目不要注視那些那我們傷心難過之事,反倒要將眼目放在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或使命之上。這也是馬丁路德展現牧者的睿智之處,我們也當效法這樣方式來激勵與鼓舞弟兄姐妹,以天國的事為念,就不會為地上的事所捆鎖,得真正自由。
(六)代人申謝或請求
這些信分別給猶爾格多若提亞夫人、撒克遜公爵摩里斯
關於寫給猶爾格多若提亞夫人的信件,是感謝她樂意奉獻幫助有需要之學生,信上說:『感謝上帝,有不少貧寒學生,已經獲得或正在獲得此項資助。上帝感動夫人行此善舉,現在上帝已明白表示悅納夫人之感恩捐獻。夫人此舉係感謝上帝藉其愛子耶穌基督,在夫人身上所彰顯之恩惠。願上帝加添夫人在信心上之力量,並助夫人繼續進行已經開始之善工,直到耶穌基督之日。阿們。』[31]
另外馬丁路德寫給撒克遜公爵摩里斯是要為一名青年的財產被沒收請求歸還:『皮提果路加者,一貧寒人也。…被迫秘密逃出修道院,留其祖產及其他財務於後。彼因目前毫無所有,常受飢寒,擬俯請大人,鑒其原係受人哄騙而喪失祖產之情,恩准給予修道院產業之一部分,使其得以維持其貧苦家庭。』[32]
從這兩封信,我們看見馬丁路德對貧窮者的憐憫與幫助,甚至於面對權勢者,也無所畏懼,充分表現出上帝使者的氣度。正如聖經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6:8《新標點和合本》
(七)勉勵受迫害及下監者
這信給獻於沮喪之考達督墾拉得牧師:『主必與先生同在。彼等自稱有最高靈性之人毋須恐懼。在上帝眼中,彼等之想像乃是愚昧。但願基督與先生同在。』[33]
可見勉勵同工面對困難和迫害,最好的話語是主同在。有主的同在,在大的困難也不害怕,因為知道主的能力必保護庇佑,沒有比這更安全的。
(八)解答婚姻與兩性問題
這些信分別給三位修女、來比錫大學畢業生墨茲實約瑟
寫給修女的信強調:『一女子不能完全支配自己。上帝如此創造女人之身體,即要使其與男人同處,並生育子女。…照樣男女由結婚而共同生活,亦係上帝所指定之自然事體。』[34]
和來比錫大學畢業生墨茲實約瑟談到多妻之事:『關於所詢一人可否多妻,愚見以為不信上帝之人可隨意而行,惟基督徒之自由則應受愛心之限制。…余以為基督徒不應多妻,…』[35]
可見路德贊成婚姻制度,尤其是鼓勵姐妹要結婚;但是不可以多妻,因為他認為這樣是不合乎信仰和良心之要求。
(九)勸告不良牧師
這信是勸誡格爾登約翰,因為他和同工的其他牧師爭吵,反對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又唆使別人暴動,毀壞神像,因而使當地社會蒙受損害。路德聽見這些事情,就寫信勸誡:『有人告余,謂兄之宣道不免過激,因而勸余對兄進忠言。如兄樂意接受,請於講道時,第一應將最重要之事,即將信與愛勉勵聽眾。…請善與貴處同工相處,在凡事上使精神和形式均趨合一。切勿對汝不知將來有何成就之人過於苛刻,反應以溫和謙虛之受感動,而不固執己見,自以為是。』[36]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見馬丁路德對於同工之和睦與信息之傳講,都非常重視。正如信中所提,講道是要激勵弟兄姐妹之信心與愛心,而和同工是要謙和對人,不可以苛刻和自以為是,以免造成不必要之紛爭。
(十)提倡社會事業
這信是鼓勵撒克遜選侯約翰從事慈善事業,在信中強調:『蓋服務貧民即榮耀基督也。為此,僕敢恭請大人下令,將此修道院,…撥歸我主耶穌基督,用做祂貧苦肢體之家與救濟所,因祂有言曰:「這些是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37]
可見馬丁路德有牧者的心腸,關心那些孤苦無依的人,並勇敢的向有權勢者要求,宛若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正如他所寫的《基督徒的自由》一書所表達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他之所以如此,也是展現他對上帝信心,和對人的愛心。
四、從馬丁路德的〈通信集〉學習到的功課
(一)面對苦難的態度
我們從這些書信中,看道路德是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苦難。對基督徒而言,人生在是難免有苦難,上面書信就是路德要以從上帝來的安慰,來安慰這些受到考驗或管教的人,是苦難為信仰成長的學校。
今日許多人生活在優渥之環境中,沒吃過甚麼苦,對苦難的抵抗力也較弱,許多年輕的基督徒受到「積極思想」的迷惑,以為凡是往好處想,就可已勝過苦難。其實,這和路德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苦難完全不同。「積極思想」只是自我催眠,並沒有倚靠上帝的幫助,是虛空無意義的。
對這個時代的牧者,要駁斥那假樂觀的「積極思想」,引導信徒全面認識人生的酸、甜、苦、辣,並在其中誠實面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是軟弱和無能的,所以祂能體會。相信主的同在,得真正屬天的安慰。
(二)抵擋沮喪與灰心
沮喪和揮心讓人聯想到憂鬱症,憂鬱症雖然不是醫學名詞,確是用來形容人的心靈生病了,沒有看見盼望,所以沮喪與灰心。路德關顧的對象也有這樣之狀態,祂教導祂們要如斥責魔鬼一般,斥責灰心和沮喪。這樣做,正是加強人的戰鬥意志,告上帝給我們的動力去抵抗並戰勝,這樣就不會受其捆鎖。
今日,有許多人太受感覺影響,一覺得不對,就沮喪、灰心,為提高「感覺」的品質,常常靠刺激性的東西來抗拒,如:咖啡、菸、酒、…,甚至還有用毒品,越用越重,最後就成癮,傷害身心,得不償失。
所以今日的牧者,也當像一位激勵者,鼓勵人到上帝面前,以信心支取屬天的力量,依靠聖靈活水而生活,不事依靠那些傷身的物品,聖靈更新的大能,是天天可以經歷的,祂天天引導我們,藉由經文和詩歌來激勵。
(三)伴侶和家人的責任
在路德的書信中看見,對於沮喪及憂傷者的輔導除了自己的抵抗,家人和伴侶的扶持也是很重要,以免當孤孤單單之時,胡思亂想,脫離不了沮喪和憂傷的情境,發生自殘或陷入絕望的情形就不好,有親密的人同在,就可避免這事,也因為他們的陪伴和禱告,心中重新得力,就可以勝過。
今日,因為工商業發達,和資訊網路的泛濫,家人和伴侶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各忙各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變成工作夥伴或是網友,比家人和伴侶更親密,但是因為這些關係的可靠性低,是缺乏安全的。所以,人越來越像「孤島」,越來越疏離。也因為如此,自殺事件層出不窮。
也因為如此,牧者要呼籲世人重視家人和伴侶的關係,除的得著照顧也要回頭扶持,因為人生難免有不順利,要互相傾訴,彼此代禱。既然成為一家人或伴侶,是上帝的安排,就要互相珍惜和扶持。
(四)社會的關懷
馬丁路德的神學中心是「因信稱義」,好像較關心個人得救的事。其實不然,在這〈通信集〉也提到關懷與幫助弱勢的弟兄姐妹,更鼓勵那些肯在經濟上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姐妹的人。這些在在顯出,神學是要做的,不是嘴巴說說,要有行動。
反觀今日,許多基督徒只顧自己的喜好生活,忘記了自己對其他弟兄姐妹也有責任,要關心他們的疾苦和缺乏。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主日崇拜以後,大家一擁而散,留下來和其他弟兄姐妹培養感情,建立主內良好關係的,並不是很多。
今日教會也漸漸也有這樣的體認,於是推動各種小組活動,或主日崇拜之後有愛餐,來促進弟兄姐妹的愛心交流。除此之外,也推動各樣慈惠的奉獻,協助社會困苦之人,使困苦人感受到上帝的愛。但是這些只是基本的事,牧者要鼓勵弟兄姐妹關心各類之社會議題,讓上帝的旨意得以彰顯於人間。今日教會不在這些議題上表態,明日教會就被社會所排除。
五、結論
中國古代的哲學提到「內聖外王」,而牧者也是這樣理念的實踐者,我們不是光懂聖經、光會禱告、光是講道,更是要帶領弟兄姊妹活出基督的生命與樣式,不僅在教會內彼此相愛,更要走入世界,成為光、成為鹽,要改變這世界,預備基督的在來。任務不僅繁重,更是需要全人全力來投入,因為我們蒙召本為此。
當然牧者的典範,不只是馬丁路德,但是藉由這〈通信集〉卻讓我們看見牧者的一幅畫像,也願這幅畫像成為將來服事主、服事教會、引導弟兄姐妹,成為好牧者的指引,好榮耀主耶穌,因為祂才是真正的牧者,我們是要把人完完全全帶到祂面前,親自受祂照管。

參考書目 (套用「論文標題1」樣式名稱)
馬丁‧路德(Luther, Martin)。〈通信集〉。《路德選集》332-73。湯清主編。徐慶譽、湯清譯。6版。香港:基督教文藝,2004
侯活‧祈連堡(Clinebell, Howard)。《牧養與輔導》。戴哲民編。伍步鑾譯。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喜爾得納(Hiltner, Seward)。《牧範學導言》。蕭清芬編。馬鴻述譯。3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85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台北市:禮記,2000



[1] 喜爾得納(Seward Hiltner),《牧範學導言》(Preface to Pastoral Theology),馬鴻述譯,3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85),5
[2]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台北市:禮記,2000),20
[3]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0-1
[4]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2
[5]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2-3
[6]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4-5
[7]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8
[8]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9
[9]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29
[10]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30
[11] 林鴻信,《覺醒中的自由》,183
[12]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路德選集(下冊)》(Selected Works of Martin Luther Vol.2),湯清主編,徐慶譽、湯清譯,6版(香港:基督教文藝,2004),332
[13]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33-5
[14]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35-6
[15]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36-9
[1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1
[17]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2
[18]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3
[19] 侯活‧祈連堡(Howard Clinebell),《牧養與輔導》,戴哲民編,伍步鑾譯,(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206
[20]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4-5
[21]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7
[22]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48
[23]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0
[24]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1
[25]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1
[2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4
[27]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5-7
[28]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8
[29]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59-60
[30]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62
[31]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63
[32]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65
[33]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66
[34]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68
[35]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70
[3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71
[37]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通信集〉,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