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希伯來書的作者

 

    自從第二個世紀開始,聖經學者就被希伯來書的作者的身份迷惑,也互相爭論,這是因為大家很想去肯定這卷沒有署名的書信。一般上,在研究一本書卷時,確定作者的身份是極重要的,因為知道作者是誰,就直接的知道當時的背景及他的思想;如果對書卷的作者沒有認識,就會影響經文的註釋。

 

    我們必須從三個層面,就是書內的証據、早期東西方教會、近代學者的意見,來探討這問題。

 

    先從書內本身的証據來看:

 

A.可以肯定的是,這位作者對舊約極其熟悉,不只引用了許多舊約經文,也引用許多猶太傳統資料。

B.作者使用優美的希臘文來書寫希伯來書這作品。句子是經過特意的修飾,說明他對希臘文的修辭及寫作有高深的技巧。當然,作者本人也有高超的神學基礎,不然是寫不出這麼內涵豐富的希伯來書。

C.他本人是屬於第二代的信徒(2:3)。是「提摩太的兄弟」(13:23),與意大利的教會有連繫(13:24)

 

  以上這三個對希伯來書作者的認識皆不能讓我們清楚知道誰是作者。

 

  從書卷外的証據來看。討論課題可從兩個方向入手︰東方教會(希臘語系教會)和西方教會(拉丁教會)對希伯來書的看法。

 

從東方教會,我們有以下的證據

 

A.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公元 190)說︰

 

  「希伯來書是保羅的作品,是用希伯來語寫給希伯來人的。但是路加很細心的把它翻釋,然後發行給希臘人。所以可從這卷書和使徒行傳中找到同樣書寫的格式和用辭。但是“使徒保羅”這名字不在標頭裡是因為它是寫給希伯來人的,因為保羅不想一開頭就引起他們對他的偏見和懷疑。他明智的不把自己的名字放進內。」(Eusebius, HE 6.14.2-3)

 

B.俄利根(Origen, 公元220)說︰

 

  「這卷名叫《致希伯來人》的書信並沒有像使徒[保羅]書寫的粗糙用辭。... 但是其中的思想卻是那麼令人讚賞,並不低劣過使徒其他所公認的書信... 但是對我來說,如果要說出我的意見,我願意說它的思想是使徒[保羅]的,但其中的編寫和用辭卻是一位熟悉使徒[保羅]教導的人。他就在空閒時寫出許多他主人所說的。如果有任何教會接納它為保羅的書信,就由他這樣接納。因為從前的人接納它為保羅的書信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誰寫這卷書,只有上帝知道。我們所聽到的不同意見,有人說是革利免所寫;他是羅馬教會的會督。又有人說是路加所寫;那位寫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人。我們的討論就應該到此為止。」(Eusebius, HE 6.25.11-14)

 

C.俄利根之後,東方教會一般上都沒有懷疑這卷書的正典權威,也當它是保羅所寫的。在查時特蒲草本中(Chester Beatty papyrus: P46)(公元 250),希伯來書是排在羅馬書之後。而在許多較遲的希臘文文件中,希伯來書是排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之後,教牧書信之前。

 

從西方教會的歷史中,我們有以下的證據︰

 

A.羅馬的革利免所寫給哥林多的第一封信中(公元 97),我們發現類似的經文。例如︰

 

「妓女喇合,因她的信和接待,就得救。」(I Clem 12.1; 11:31)

 

「讓我們也學習那些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傳講基督再來的人。」(I Clem 17:1;11:37)

 

    「耶穌基督,為我們獻上全祭的大祭司,我們軟弱的保護者和幫助者。」(I Clem 17:1;4:14-16)

 

    「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多麼的遠超過天使,因他所承受的名比天使的名更尊貴。因為這樣記載說,『上帝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論到子卻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又對他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I Clem 36:2-5;1:3,4,5,7,13)

 

  以上的證據只能肯定革利免擁有希伯來書,但革利免並沒有說誰寫作這本書。最多只能肯定希伯來書是在公元97年之前已在教會中被引用。

 

B.希伯來書並沒有被納入馬吉安(Marcion)所編的正典中,也沒有被編在幕拉多拉(Muratora)正典裡。馬吉安的反猶太心態和幕拉多拉正典只編入保羅給七個教會的書信一起說明不被納入的理由。

 

C.特土良(Tertullian, 公元 175)說︰

  「巴拿巴的名也同與希伯來書一起」(On Modesty 20.3)

 

D.猶西比(Eusebius,公元 320)討論使徒們的書信時說︰

  「十四卷保羅的書信是通用也不受爭論。不可輕忽一些人反對接納希伯來書,因為它被認為不是保羅所寫。」(HE 3.3.5)

 

E.耶柔米(Jerome, 公元 380)及奧古斯丁(Augustine, 公元 450)皆不能肯定是誰寫希伯來書,但卻跟隨東方教會的意見當它是保羅所寫。

 

    從此以後,教會就把希伯來書當著是保羅第十四卷書信一直至改教時期為此才受爭論。

 

    近代學者的意見︰近代學者可說是意見紛亂,幾乎每個可能性的新約人物都被提出來

 

A.十六世紀的馬丁路德提出說亞波羅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路德認為亞波羅是位很會辯論的人,也對舊約聖經熟悉(18:24)。他也是從亞歷山大城來,因此對希臘哲學、猶太傳統及神學都有認識。

 

B.其他新約人物的名字也相繼被學者提出來說是希伯來書的作者。百基拉,或是她的丈夫亞基拉,這兩位猶太人基督徒宣教士(18:2,26;16:3-5;林前16:9;提後4:19)曾被提出來。西拉,保羅的同工,也是帖撒羅尼迦書信的聯名人,曾被提出來。其他的名字有以巴弗、提摩太、執事腓利等等。甚至還有人提出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寫希伯來書。

 

結論:我們可以為以上的不同意見作以下結論

 

一.當時的東、西方教會皆對一卷書的正典權威和著作者(author)持有不同的看法。亞歷山大的希臘教會因為不能確定保羅是作者同時,卻把一卷書的內容(contents)列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接納希伯來書為正典,然後把它歸入保羅書信內。

 

    西方的拉丁教父們卻認為一卷書的著作者應是優先的決定條件,因此起初反對它的正典地位,遲遲不肯接納希伯來書為新約的正典。後來(第四世紀後),西方教會也受東方教會的影響而把希伯來書歸入保羅書信內。最終是在公元397年的第三次迦太基教會會議上才被所有教會接納為正典(Canon)。可見初期教會如同今日的教會一樣,同樣是以著作者及內容作為正典的條件。兩個條件不分先後,互相輔助,如果兩個缺一,才會以其他一個條件為先決。可見希伯來書是以內容作為條件成為新約正典。

 

二.如果要求人真正提出一個作者的名字,我們只好像俄利根所說的「只有上帝知道」。

 

三.今天,聖經學者們也不再為希伯來書作者的身份作許多的猜測及爭論。在學術上只統稱「希伯來書的作者」為代表。

 

 

 

怎樣認識希伯來書的信息

 

. 舊約的影響:

 

    自從上個世紀末,威斯克(B. F. Westcott)教授特別的在其希伯來書註譯書為希伯來書中的舊約引用(OT Quotations)特別有作分析和討論。從1959年至1971年,希伯來書的學術研究也見到有五個博士論文專門對書中的舊約引用作研究。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專文特別談論這個課題。當代的學者也再次的肯定舊約對希伯來書作者的影響,只是不能完全肯定作者是從哪個舊約原文版本引用這些舊約經文,也不肯定對舊約的奇妙用法(解經法)是受誰的影響而顯得那麼特別。按照統計,在四千九百四十八個字中(按照原文新約聖經 UBS GK NT 3rd),有六百三十二個字是出自直接引用舊約的經文,而有二百八十一個字是出自間接引用的舊約經文,佔全書百分之十八點四五。當然,這也不過是一個數字,真正希伯來書中的許多用字和術語卻是源自舊約或是對舊約的解釋而來。

 

. 釋經的:

 

要真正的掌握希伯來書必須以釋經(interpretation)入門按著嚴謹的釋經步驟來為每一段經文作註釋就可以明白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

 

. 處境應用的:

 

    希伯來書作者時常強調上帝過去所說的話語(或“道”),也同樣是把它當著是向今日的人所要說的話語,這是因為他相信上帝的話語是活()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是有效的。我們同意這位作者所堅持的態度。因此,我們也盼望從註釋中來了解希伯來書對今日的人所要說的“話語”是甚麼。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敘事神學

       認識敘事神學敘事神學之的目的和前提  ,

敘事神學之的目的和前提

 

     敘事神學(如這裡所定義的)始於這樣一個假設,即雖然聖經正典是封閉的,但救恩歷史絕對不是。它不僅僅試圖將整本聖經及其獨特的敘述和字母、詩歌和智慧變成一個或多個故事。相反,它試圖根據聖經作者的基本假設來談論上帝和世界:上帝已經按照他對以色列的聖約應許,在他的子民中並通過他的子民在世界上行動,現在行動,並將繼續在世界上行動。為世界,所以即使是那些不呈現敘事的流派也假設並依賴於一個。

 

     這個假設是理解教會持續存在的基礎,教會存在於以色列的故事內部,因為它在新約下處於以色列彌賽亞的主權之下,由聖靈的存在構成(羅馬書 8:9) 並通過洗禮和聖餐建立。教會持續存在的現實通過教會的愛在世界上得到了最具體的體現,獨特地限定為:

 

(a) 內在的團結,與上帝對從以色列開始的選民的形成一致(出埃及記 191彼特 2:9;參見約翰福音 13:34-3517:20-25)

 

 (b) 基督事件的自我擴展見證,通過他的名字承載者的生命和死亡的一致性,忠實地服從他的永恆主權,為了非成員的榮耀上帝(腓 2:5-11 ,與以色列成為君尊祭司的中間呼召一致(出 19;彼後 1 2:9;太 5:43-48);

 

(c) 以便通過聖靈在基督裡聚集在一起的社區跨越所有其他種族、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上的分歧——他們通過他們的主耶穌基督稱自己為孩子和天父,他是一個大家庭的長子(羅馬書 8:29),他繼續他的使命,向浪子和女兒的世界伸出援手,希望他們也能“醒悟”並認識到天父的慷慨(路加福音 15:17)以及他願意通過福音(路加福音 11:32)擁抱他們作為上的孩子的意願——成為全世界的標誌,表明上帝為世界的緣故忠心地履行了與以色列的聖約。

 

     因此,敘事神學承認,除了上帝與以色列立約的歷史之外,上帝與教會的盟約不僅難以理解,而且不存在(羅馬書 1:16)。它尋求保持以色列的獨特性,以便正確地將教會理解為通過其推進特定歷史的人民。換句話說,它試圖表明救恩歷史的內容和教會學的背景如何相互定義,就像藍圖和建築物相互定義一樣。為了讓教會了解其特殊的形狀和任務,因為人們在以色列彌賽亞的統治下根據他的形象、模式和命令,它必須將自己理解為救恩歷史接力棒的特殊接受者,就像所羅門在大衛將聖殿的藍圖交給他時所理解的自己一樣(歷代志上28:11-13),因為聖經基本上是關於上帝屈尊與他的聖約社區和解,並將他們轉變為對該社區之外的人的見證和邀請。

 

    因此,敘事向後看以了解其內容,它可以照鏡子來創建反映其內容並對其透明的當前上下文。只有這樣,教會的“善行”才能成為“照在人前的光”,他看見我們就能看見並因此“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主前587年,巴比倫人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統治下攻佔了耶路撒冷。他們殺了猶大的領袖,掠奪了聖殿並將它焚爲灰燼,摧毀了城牆和很多地方,並把耶路撒冷的貴胄虜到巴比倫。這些猶太人在巴比倫流亡生活了幾十年。他們一直企盼上帝的救贖和以色列的復興。當波斯帝國在居魯士王帶領下,於主前539年推翻巴比倫帝國時,他們的盼望大大增加。此後不久,居魯士王下詔,邀請他的王國裏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同時也重建他們的作爲上帝子民的生活(拉1:1-4)。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是同一卷書的兩個部分。它們敘述了從主前539年居魯士的命令開始的、重建故事的關鍵事件。然而,它們的目的卻不僅僅是出於對古代的好奇,描述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相反,以斯拉和尼希米使用這些歷史事件來闡明覆興的主題。這些書卷顯示了上帝如何復興了他的子民,以及人們如何在這項重建工作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可能在主前4世紀由一位未知的作者寫成。他鼓勵猶太人即使在外國統治下也要忠心地生活,參與上帝當下和未來的復興工作。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高度神學化的書卷,但卻沒有直接談論關於工作的神學。這兩卷書並沒有涵蓋與我們的日常勞動相關的法律規則或預言的異象。然而,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記載中,確實描述了艱苦的工作,從而含蓄地將工作置於神學框架之中。因此,我們將在這些書卷的字面下,找到工作神學可以發端的肥沃土壤。特別需要注意,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在一個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的環境中,被上帝呼召恢復上帝的國(以色列)的。今天的工作場所也是如此,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上帝的工作。這鼓勵我們弄明白,我們的工作如何使上帝的國植入現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