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希伯來書的背景四:諾斯底思想(Gnosis)

 

    諾斯底思想(Gnosis)出現於第一世紀,與第二世紀已經系統化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稍有分別。

 

    從漢馬地廢書墟(Nag Hammadi)的文件中我們可分辨出這些分別。諾斯底思想是比較“純”希臘化的,而諾斯底主義是參雜了波斯﹑猶太神秘思想的主義。

 

    卡色曼(E. Kasemann))一早建議說希伯來書中充滿了許多諾斯底的思想(gnosis myths),例如︰

 

A.天路歷程的觀念、安息、救贖者的降下和回程、上帝的兒子及上帝的兒子們、完全的觀念等等,都是諾斯底思想所注重的。

 

B.天上的帳幕更是樂斯底思想中所強調的觀念。何非兒(O. Hofius)研究後說「帳幕」和「安息」的觀念不袛限定在諾斯底的思想中,也出現在猶太的啟示文學裡。

 

C.在漢馬地的「麥基洗德古卷」(Melchizedek, Nag Hammadi Codices IX)就充滿著麥基洗德的討論及他和基督論的混合解釋。在這古卷中共有七百四十五節。有二十八節與希伯來書的一樣。

 

  從以上的討論至少証明了希伯來書的作者與其他新約的作者有分別的地方。不過,要說這些文件是與諾斯底的一樣,或是說思想乃屬於諾斯底的思想,那証據似乎見得還不足夠。

 

 

 

希伯來書的背景三:死海昆蘭人(Qumranites)

 

    自從死海古卷在一九四九年陸繼被人發掘後,許多學者都嘗試尋找和比較新約聖經和古卷相同之處。盼望更深入瞭解耶穌時期的猶太人背景。牙丁教授(Y. Yadin)找出古卷中許多與希伯來書相同之處︰

 

A.祭司式的彌賽亞,天使對信徒的保護,歷史事蹟的鑑戒,信心偉人的事蹟等等都是死海昆蘭人所注重的教導。

 

B.死海第十一洞麥基洗德古卷(11Q Melchizedek)的解釋就好像希伯來書作者解釋這位神秘的大祭司一樣。在短短的二十六節經文中,都是用來形容麥基洗德的工作。例如︰「它的註釋,是關於末世的,也是關於那些被擄的...麥基洗德,他將把他們帶回來及宣佈釋放他們,並且為他們的罪擺上挽回祭。...麥基洗德將以上帝在審判時的憤怒來報復...。」

 

C.舊約的引用和昆蘭人伯撒彌式(pesher,原意指“這就是那”,也就是引用一個經文並指明這過去的經文就是指著今天所要講的意思)的釋經法就如希伯來書的一樣。取用的經文也有許多是一樣的。

 

    牙丁教授甚至說,「希伯來書的收信人原本是死海邊的猶太人,後來才改信基督教。」

 

    郭斯馬拉(H. Kosmala)更進一步說希伯來書的受書人是愛色尼人,而希伯來書的目的是要說服他們成為基督徒。

 

    布魯師(F. F. Bruce)反對以上的理論而認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及昆蘭人只是擁有同一個文化和思想背景。一般學者們也是認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和昆蘭人只是同處在一個猶太文化背景中。

 

 

 

希伯來書的背景二:斐羅(Philo) 

 

    斐羅(Philo)是耶穌時代亞歷山大城猶太學院的著名學者。也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倡導人。他的思想和著作深深的影響當時的人。今日研究斐羅的著名學者威廉遜(R. Williamson)指出希伯來書與斐羅有三大方面的相同之處:

 

A.用字上相同︰

 

    「所發的光輝」、「本體的真像」、「中保」、「美事的影兒」、「本物的真像」、「實底」等等的哲學字眼都是斐羅在書寫時常用的字詞。不過,當威廉遜把斐羅所用的字詞與希伯來書中同類的字詞的相比後,結論說︰「希伯來書作者從來沒有提起斐羅,也沒有參考斐羅的文件。而且希伯來書中的舊約引用也不與斐羅的相似。」

 

B.內容觀念上相同︰

 

    一些觀念例如「地上的安息和天上的安息」、「地上的會幕和天上的會幕」、「地上的家鄉與天上的家鄉」、「神的發誓」、「信心的觀念」、「大祭司麥基洗德」等等都是斐羅常借用柏拉圖概念論(二元論)的理論來書寫的資料。當完成這方面的研究以後,威廉遜也結論說出兩個意見︰

 

一.雖然希伯來書的作者與斐羅在資料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他們是各自從舊約中的資料而來。在重要的主題和講解上卻不相同;

 

二.許多希伯來書中的重要主題都沒有在斐羅的書中出現。希伯來書的內容是屬於作者獨特的理解。目的和對象皆與斐羅的不一樣。

 

C.聖經的應用(釋經法)方法相同︰

 

    我們知道斐羅的解釋法是寓意式(靈意式)的解經法。斐羅以這樣的解經法應用在許多的舊約的經文上。威廉遜在研究這兩位同時期的作者對聖經應用的方法以後,結論說:

 

一.兩人的解經法在方法上完全不相同。斐羅的解經法幾乎是寓意式的。而希伯來書的解經法卻是預表式的,希伯來書作者目的是要解釋並証明過去舊約對今日基督的預表如何實現了,

 

二.他們引用相似的經文是因為大家都是參考舊約。

 

    藉著以上看見,我們可以反對法國學者史碧克所說的一句話,他說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一位改信基督教的斐羅門徒”。這句話原本在十九世紀時米尼哥(M. Menegoz)所說。一般上學者所贊同的,就如威廉遜(R. Williamson)所作的研究告訴我們,希伯來書和斐羅的相似之處是形式上(in form)的,而非觀念/內容上(contents)的。也認為形式上的相似是因為希伯來書作者和斐羅同樣是處在同一個(亞歷山大城)背景中。另外,一般學者只接受說斐羅所使用的解經法是寓意式解經法,而希伯來書作者使用的是預表式的解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