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舊約之古拉丁文譯本

  古拉丁文譯本(Vetus Latina)的繙譯工作,並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開始的。羅馬在主後第三世紀前,仍流通希臘文,如保羅的致羅馬人書,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ca. 8897為羅馬主教)的書信,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死於一六五年)和馬吉安(Marcion, ca. 100165)等居住在羅馬之人的著作,均用希臘文寫成。

    然而,主後一八○年於北非洲殉道的基督徒,在其手袋中已找到有拉丁文的聖保羅的書信;主後二五八年殉道的迦大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在其著作中亦屢次引用拉丁文的聖經,且是定型的譯文,可見古拉丁文的聖經,在主後第二世紀,至遲在第三世紀初期,就已譯成流通了。因此,古拉丁文譯本,是在七十士譯本未經修訂前就譯成了的。之所以稱為古拉丁文譯本,不但在其譯文的古雅,而是用以有別於通俗拉丁文譯本,即武加大譯本。

  現今所知的古拉丁文譯本最少有三十八種之多,但可大別為非洲拉丁文譯本和歐洲拉丁文譯本兩類。非洲拉丁文譯本主要發源於迦太基;歐洲拉丁文譯本卻有高盧(現今法國)版本和意大利版本之別。

    古拉丁文譯本皆轉譯自七十士譯本,所以聖經書目的編排和現今的中文聖經相同,而不是依希伯來文聖經的書目編排次序。故此,古拉丁文譯本不但使我們可以窺知未修改前的七十士譯本,亦可了解現有的希伯來文本在未成定本前的樣貌,是鑑別古代經文的一種良好輔助品。

 

 

舊約之古敘利亞文譯本

 

  今日的敘利亞和中東的回教區域的各國人民,大都講說亞拉伯語。耶穌時代,中東一帶通用的是亞蘭語文。但亞蘭語文有好些方言。那時在地處今日的約但、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與土耳其東部一帶地方的人所用的方言語文,就是我們這裏所稱的古敘利亞文。

  現今所知的古敘利亞文舊約譯本主要有四種。要了解這四種譯本,必先知道在主後四五一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後,敘利亞的教會分為四派:

  (一)涅斯多留派(Nestorians,這派在主後第七世紀傳入中國後稱為景教),是跟從那重基督的人性而反對童女馬利亞為真神之母的涅斯多留(Nestorius,安提阿的修道士,後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者;

  (二)馬若恩派(Maronites),是聖馬若恩(St. Maron 死於四二三年)的跟從者,隸屬羅馬天主教但採用安提阿的崇拜禮儀;

  (三)麥基派(Melchites),乃擁王派的意思,是當時拜占庭皇帝支持以反對涅斯多留派的。現為中東一帶拒絕基督一性論的亞拉伯信徒;

  (四)基督一性論派(Monophysites),又稱雅各派(Jacobites)。乃源於伊德撒(Edessa)的主教雅各.巴拉丟(Jacob Baradaeus,死於五七八年)而來,是反對迦克墩會議決定基督具神、人二性,而主張在基督裏的神性和人性化合為一者。

甲 別西大譯本

  別西大(Peshitta,是涅斯多留派的用語)或別西多(Peshitto,基督一性論者的話),原義皆為「簡易」的意思。這本古敘利亞文的簡易舊約譯本,雖然在主後第四世紀曾參照七十士譯本加以修訂,其書目卻仍然依希伯來文本,可見這譯本是從希伯來原文選譯的。因為在古敘利亞語文區,原本有許多散居的猶太人,故此在主前一、二世紀已有部分由猶太教人繙譯的經書,至主後一世紀中至第二世紀,才由基督教的人士搜集接譯其餘部分(連新約聖經在內),藉為敘利亞語文區的信徒使用。這譯本的譯文信實優美,亦曾傳流中國而由景教人士將其部分譯成中文。

乙 非羅森諾譯本

  非羅森諾(Philoxenus 死於五二三年)是敘利亞著名的散文作家及基督一性論派的主教。他委任助理主教負責主持繙譯聖經,並於主後五○八年完成。

丙 六經合編譯本

  敘利亞文的六經合編(The Syro-Hexapla),是安提阿的宗主教亞他那修(Patriarch Athanasius)委派特勒拉的主教保羅(Paul of Tella),於主後六一五至六一七年間,在亞歷山太城依據俄利根的六經合編而繙成的。這是一本逐字逐句的刻板繙譯。譯文雖差,但極忠於原作,甚至連俄利根的六經合編之各種鑑別記號和其他譯文的差異部分,都予照搬,所以使後人能一窺俄利根的原作全貌。特勒拉的保羅也是基督一性論者,因他的譯筆太劣,故此譯本不久即被廢用,而於主後七○五年為伊德撒的雅各(Jacob of Edessa)之敘利亞文六經合編修訂本所取代。

丁 敘利亞文巴勒斯坦譯本

  主後第七世紀,擁王派的基督徒按俄利根的六經合編第五欄之七十士譯本的修訂本,選譯為敘利亞文,故稱為敘利亞文巴勒斯坦譯本(The Syro-Palestinian Version)。譯文雖屬簡陋,但很忠信於原文,故為東方正統教會採用為崇拜禮儀之經課(Lectionaries)。除這些經課所保存的譯文外,這譯本的其他部分今已失傳。

 

 

舊約之亞蘭文譯本

 

  七十士譯本已不單是繙譯,有很多部分且包含了解釋在內。亞蘭文譯本則解釋或重解(Reinterpret)經文更多,甚至有些地方且有改編或脫離經文的現象。因此,亞蘭文譯本通常被稱為他爾根,而他爾根卻是米大示(註釋)的一種。故此,亞蘭文譯本是釋譯本,就是包含註釋和繙譯在內的意思。以色列人被擄後,巴比倫和波斯帝國在當時已通用西南亞的亞蘭語,擄民因此亦隨俗操用亞蘭語,尋且忘本而不諳希伯來話,以致回國初期,以斯拉和眾利未人在念律法書給百姓聽時,都要一面念一面用亞蘭語來「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8)這種口頭釋譯的聖經,到主前第二世紀就已有書寫下來的,因為在庫穆蘭文件中已有這樣的片段發現。但現存而比較重要的亞蘭文釋譯本,有如下數種:

甲 盎克羅律法書他爾根

  盎克羅(Onkelos)是主後第二世紀的人,猶太傳統說他是聖保羅的老師迦瑪列門下的一名高足,這在史實上當然是不可靠的。但他所編譯的亞蘭文律法書,用字嚴謹忠實,則有迦瑪列的遺風(參看徒廿二3)。所以這本盎克羅他爾根極受猶太人的重視,認為是律法書的亞蘭文標準譯本,且在後期像原文聖經一樣,也被馬所拉經師加上標準的母音註讀。

  律法書的他爾根,除盎克羅他爾根外,尚有幾種未被認定為標準譯本的,如耶路撒冷第一他爾根,耶路撒冷第二他爾根,耶路撒冷第三他爾根和撒瑪利亞他爾根等,現仍有完整的版本和部分的片段殘存。

乙 約拿單先知書他爾根

  釋譯這整部先知書(包括前後先知書)為亞蘭文的約拿單究竟是誰,已無可考。有人說他就是希律時代的學者及靈性領袖希列(Hillel ca. 70 B.C.10 A.D.)的學生,更有傳統說這作者是直接從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等先知口中,領受了先知的釋譯。這本他爾根實際上是和盎克羅他爾根同時,約在主後第二世紀於巴勒斯坦完成,至主後第五世紀才在巴比倫被鑑定為標準譯本。

  約拿單先知書他爾根明顯的有排拒基督教的傾向,其前先知書的譯文較為忠實,但後先知書卻特多意解,甚至將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彌賽亞預言,都無端端的給予改掉。

丙 聖卷他爾根

  聖卷部分,並沒有標準的定本,都是個別的或集體的作品。其中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更找不到有稿本或殘片的留存。

  除了在庫穆蘭第十一山洞所發現的約伯記和詩篇的亞蘭文釋譯本為主前的作品外,其餘的均為主後第五世紀以後的產物。其中稍可肯定年代的,有主後四七六年的詩篇和約伯記釋譯本,第九世紀初的箴言釋譯本。至於歷代志、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和以斯帖記等釋譯本,雖可猜為中世紀之作,其年代則無從稽考。

 

舊約之希臘文譯本

 

  從主後三世紀俄利根(Origen ca. 185254)所編的六經合編(Hexapla),使我們知道古代最少有七種不同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簡寫為 LXX),亞居拉譯本(Aquila 簡寫為 A),狄奧多田修正本(Theodotion 簡寫為),辛馬庫譯本(Symmachus 簡寫為 W),第五譯本(Quinta),第六譯本(Sexta),和第七譯本(Septima)等。

 

  俄利根的六經合編,是將舊約的希伯來文(第一欄),希臘文音譯原文(第二欄),亞居拉譯本(第三欄),辛馬庫譯本(第四欄),七十士譯本(第五欄)和狄奧多田修正本(第六欄)合編在一起,逐字對列,並加鑑別記號,使讀者看出譯文與原文的異同。這六經合編,不但使當時的基督信徒與猶太人探討彌賽亞時,有共同可用的經書,特別在第五欄,俄利根費了很多工夫將自己修訂的七十士譯本放上,目的是想使基督徒有個統一的希臘文譯本。在這六經合編裏有好幾卷書,特別是在詩篇裏,俄利根還將前段所提的第五譯本、第六譯本、第七譯本等並列其中。(在六經合編之外,我們對這三種譯本一無所知)這本六經合編的巨著,連同他另一本巨作──四經合編(除希伯來原文和希臘文音譯原文外,其他四譯本的合編),都存放在該撒利亞的圖書館中,大概在主後六三八年亞拉伯人焚毀該城時,一併被毀了。但我們在古教父的一些著作,以及敘利亞文譯本的六經合編中,仍可了解以下一些古代希臘文的譯本。

 

甲 七十士譯本

 

  按主前第二世紀偽造主前第三世紀時人阿立斯體亞所寫的書信所說,埃及王多利買二世非拉鐵夫(Ptolemy II Philadelphus, 285247 B.C.),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以利亞撒要求派人去亞歷山太城繙譯律法書為希臘文,以充實該城圖書館和方便不懂希伯來文的猶太僑民閱讀。大祭司從每支派中選出六人,共為七十二人前往。他們每人分譯一段,花了七十二天時間而完成。及至相對詞語,竟然完全相同云。實情大概各人分譯幾段後,集在一起共同商討詞語,藉使詞語前後一致。到主後第一世紀初,猶太學者斐羅(Philo, ca. 20 B.C.50 A.D.)更宣稱此七十二人各自繙譯的作品,在齊集比對時竟然字句相同,故為靈感的譯作云。後期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作家,不但傳承斐羅所說,且擴稱全部舊約均為此七十二人所譯的靈感著作。其實,主前第三世紀的前繙譯只有律法書,主前第二世紀末先知書經已譯成,全部舊約譯竣卻要推後到主後一三○年的光景。經過約三百年,由許多人執筆,才完成這部巨作。但我們現仍按傳統,稱之為七十士譯本。

 

  從譯文來看,七十士譯本中的律法書和前先知書均較忠實可靠,後先知書的譯文較差,聖卷的譯文更劣,但以理書因譯得太過隨便,以致日後教會轉以狄奧多田的修正本代入(見狄奧多田修正本)。雖然這譯本有很多缺點,早期教會仍以此本為舊約定本。新約聖經引用舊約時亦多引自這譯本,古教父也依此譯本為講道和著作的根據。後期的許多其他語文譯本,亦以此譯本作藍本,甚至書目的編排次序亦然。所以七十士譯本是個很重要的舊約譯本。

 

  七十士譯本實際是從早期各種不同的希臘文譯本,逐漸集合而於主後第二世紀才成為一定本的。這定本亦經過多次的修訂。其中最主要的修訂,有第三世紀初的俄利根之六經合編第五欄的修訂本,第三世紀末的赫西糾修訂本(Hesychius Recension)和路迦諾修訂本(Lucianic Recension)等。赫西糾是埃及的主教,他的修訂本不但為埃及教會所採用,也成了日後科普替譯本(Coptic Version)的藍本。路迦諾(Lucianus, ca. 250312)是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長老,是亞流(Arius, 256336)的老師。其修訂本向為安提阿學派的教父們所採用。

 

乙 亞居拉譯本

 

  亞居拉是希臘人,歸信基督後又轉入猶太教,為拉比亞及巴的學生。他在主後約一三○年完成這極端直譯的希臘文舊約譯本。因其不顧希臘文的文法和結構,有些地方若不對照原文,甚至令人不能了解其真意所在。但因其逐字逐句的忠於原文,就甚受猶太人的歡迎;其師拉比亞及巴甚至要求猶太教的人,除亞居拉譯本外,不准閱讀其他的希臘文譯本,連七十士譯本在內。

 

丙 狄奧多田修正本

 

  狄奧多田是小亞細亞的以弗所人,歸依猶太教後於柯模督為羅馬皇帝(Commodus, 180192)時,依據七十士譯本和其他更古的譯本,並比照希伯來原文而修訂的譯本。這譯本的希臘文較為優雅,深受基督徒的愛好。大概受了俄利根的影響。這修訂本的但以理書,在日後取代了七十士譯文中原有的但以理書。

 

丁 辛馬庫譯本

 

  辛馬庫原是歸化猶太教的撒瑪利亞人,後來改入基督教在巴勒斯坦的伊便尼派(Ebionites)。他在主後第二世紀末完成這部譯本,譯文優美,且重於意譯。古教父耶柔米不但盛讚這兩個優點,且在繙譯其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時,亦仿效這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