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James Barr對聖經神學的闡明


聖經神學發展最新的一本書是1999年尾出版,由牛津大學舊約神學教授James Barr寫的Biblical Theology。他的文筆尖銳,在本書中評論各期神學家非常深刻。他過去曾寫過«基要派思想»,在60-70年代是很重要的一本書。

James BarrBiblical Theology書一開始即闡明:

1.      聖經神學在學術界是不存在的:他不認為已有「聖經神學」這樣的東西,他覺得「聖經神學」尚等待去發掘。他在此書中也無法告訴讀者甚麼是聖經神學?只能說甚麼不是聖經神學。

2.      聖經神學的潛在力在那裡:因為不同的神學(加爾文、路德)造成了不同的宗派,聖經神學有「合一」的潛在力,能把基督教信仰、現有不同宗派、不同的神學體系合一,並統領眾神學。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塔納赫 . TANAKH》


《塔納赫》

(希伯來語:תנ״ך‎,轉寫:Tanakh,是猶太教正統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後來的基督教稱之為「希伯來聖經」或「舊約聖經」,但在猶太人來說,Tanakh顯然並不是「舊的約」,而是始終如一的。

源自希伯來語:תנ״ך‎的音譯,這是三個單詞開頭字母的縮略字。

《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妥拉》(Torah / 希伯來文:תורה):意思是「教導、訓誨」,基督徒常常稱其為律法書,一套共5卷,通稱摩西五經

《先知書》(Navim / Nevi'im / 希伯來文: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們」,共8卷,分上下兩部份,記錄了曾教導和帶領猶太人的先知

《文集》(Ketuvim / Kh'tuvim / 希伯來文: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內容主要關於禮拜儀式、詩歌、文學、歷史;在基督教文獻中又稱為《哈吉奧格拉法》(Hagiographa),意思是「聖錄」。

整部《塔納赫》共24卷,所以又稱二十四書。而根據這三部份經卷名稱的略語,組合了「Tanakh」「塔納赫」作為典籍總稱。


基督教舊約聖經成典的過程


使徒時代的著作,經常引述《塔納赫》的經文,多數引自《七十士譯本》,但畢竟《七十士譯本》是主前的作品,不代表主後的使徒必定信奉和接納《塔納赫》為基督教聖經的一部份。例如,西諾普的馬吉安 (Marcion of Sinope, 85-160) 便不接受《塔納赫》,只接納〈路加福音〉的刪減版及10卷「保羅書信」作為基督教的「正典」。

早期基督徒接納《塔納赫》為基督教正典的文字證據,其中較最要的有:

    Bryennios List,見通用希臘語抄本 Codex Hierosolymitanus,約在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寫成 (Albert C. Sundberg, Jr, The Old Testament of the Early Church Revisited, Department of Classics, Monmouth College),共列出27卷書。

    撒狄主教美利托(Melito of Sardis, -180),大約在公元170年提出舊約正典的名單,此名單後來由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260-340)引述,該名單欠〈以斯帖記〉。

    俄利根(Origen185254)在三世紀提出的正典名單,同樣有被優西比烏引述,雖然該名單指出有22卷書,卻疏忽地只列出21卷書的名稱,欠了「十二小先知書」。另外,名單中也加上〈耶利米書信〉及〈馬加比書〉。

    耶路撒冷的主教區利羅(Cyril of Jerusalem, c. 313-386),在四世紀列出的正典名單,除了《塔納赫》的24卷書外,還包括〈耶利米書信〉及〈巴錄書〉(ISBE, 1995,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耶柔米(Saint Jerome, c. 347-419)在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翻譯《拉丁通俗譯本》(The Vulgate)時,要考慮翻譯用的底稿,很自然會考慮到希伯來文經文應優於《七十士譯本》的希臘譯文,因此他替〈撒母耳記〉和〈列王記〉寫的「前言」(Prologus Galeatus, 英譯:Helmeted Preface)中提到,沒有在《塔納赫》出現的書卷,應視為次經。不過,後來他在〈猶滴傳〉的「前言」中卻說〈猶滴傳〉是神聖的經卷。似乎在那個年代,「聖經」和「正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Allert, 2007, Ch. 2)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