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施洗約翰的工作(可1:2-8//路3:1-20;太3:1-12;約1:19-28;3:22-30)


1:2-8「正如先知以賽亞(註:有古卷沒有以賽亞三個字)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四卷福音書皆一致認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初早期教會也肯定這看見(10:37)。約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

. 他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

. 他以先知身份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約翰的工作被視為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書40:3-5的預言。路加把整句經文直接引用出來。其他的福音書只是簡略的引用(3:3;1:3;1:23)。馬可的引用稍為奇異:前半節是從瑪3:1或出23:20而來,卻說是從以賽亞書而來。相信馬可把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都歸給以賽亞書,因這卷書是預言彌賽亞最多的先知書。後半節是引用自賽40:3

「修直主的路」。對以利亞回來是猶太人的盼望,也記錄在舊約(4:5)。在猶太傳統中(Sopherim 19:9)對以利亞的回來有多種含意:

. 認為是某位拉比擁有彌賽亞的形像,為上帝復興以色列國準備好道路/時勢;

. 某個人是彌賽亞的先行者(forerunner),不是上帝的先行者;

. 認為這位“以利亞”屬於大祭司的傳統,在彌賽亞時代先回來。

不管怎樣,相信馬可是藉用這經文,說明施洗約翰是那位舊約的以利亞,準備了許多悔改的人,致使他們更容易歸向主基督。

「約翰」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名字。意思是「耶和華施恩」。

在約翰福音1:21施洗約翰曾否認自己是那以利亞或是那先知。學者對這回答沒有確定的解釋。這是因為瑪4:5-6曾預言有位像以利亞的先知要來復興以色列人,而申18:15-18也曾預言有一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要受差遣來教導百姓。這些預言都是指著彌賽亞而說的。約翰清楚自己的身份因此而否認。可是耶穌曾直接指出施洗約是那要回來的以利亞(11:14;17:12;),相信耶穌這樣講是從另一個角度指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1:17),而不是指擁有彌賽亞的身份。可見當時福音書作者了解到這“以利亞”的雙重身份意義。

各福音書都有記錄約翰所傳的道理:路加和馬可記錄一致,說:「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赧」,馬太卻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明顯地,各福音書作者都確實知道約翰是傳「悔改」的道。

「悔改」原意“回轉”。通常是從罪惡(拜偶像)中回歸上帝。這字眼被教會用來形容一個人回轉歸主基督。悔改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指“心意的回轉”,也就是把遠離上帝的心意,或是對俗世的追求或是拜偶像的心意,回轉專心事奉上帝。並不含有基督教“向罪悔改”的意思。

「在曠野」應該是指「猶太的曠野」(馬太),或約但河旁(馬可,路加),伯大尼的地方(約翰),相信都是同一個地點,只不過使用不同的字眼。

「傳講」也就是“講道”。 耶穌和門徒的宣講也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4:18,44;8:1,39;9:2;12:3;24:47)。約翰福音使用「見證」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傳道。約翰傳「道」的內容是悔改,形式是洗禮。對猶太人來說,洗禮是潔淨(污穢,罪)的外表形式。悔改說明洗禮的功效在於內心。相信約翰所說的「赦罪」是這意思。洗禮,或是猶太人所說的潔淨禮,是猶太人的宗教習慣,凡是犯了律法,或是接觸了污穢的事情,皆可以要求祭司去執行。約翰所施的洗禮雖然含有以上的意思,也是一個特別記號,目的是比較耶穌將要帶來的聖靈如火的洗(3:11;1:8;3:16)

「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指施洗約翰的裝份如同以利亞(王下1:8)。蝗蟲和野蜜不只是曠野的食物,也說明他是一位不吃肉類的虔誠人。當時的曠野住有一些以聖潔自居的猶太人,例如在死海邊的昆蘭人,在曠野的愛色尼人等。一般聖經學者認為約翰喜歡住在曠野,並不是表示說他就是一位喜歡住在曠野的愛色尼人(Essenees)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馬可福音1:1)


    馬可福音書的序言可算是最簡短的一個。只有一句。按照文法,這一句卻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因為它沒有動詞。有兩個主要的解釋:

. 是馬可福音1:2-13的引言或是標題;

. 把這一句當著是整卷書的標題。

   「福音」(tou eujaggelion)在舊約希伯來文(bsr)的意思是好消息報告好消息”(王上1:42;20:15),或報告戰勝的消息(撒上31:9)。這好消息含有上帝的統治的意義(57:7)。也有使用於報告禧年的好消息(利25:8-11)。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會來報告真正的禧年。馬可有意在此說明福音的「起頭」不只是由耶穌基督來報告,也由他來開始。說明福音的內容就是耶穌基督。這裡含意指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彌賽亞」。

    耶穌基督(Ihsou Cristou)。「耶穌」這名字是由希伯來文的約書亞翻譯而來。是舊約中通用的名字。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

    「基督」是希臘文,意思是彌賽亞。馬可一開頭就形容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相信馬可是要他的讀者一開始就認識這稱號。這與書中的形容成相反,因為在書中耶穌的身份是比較秘密的。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馬可的特色


    我們不管馬可是否直接把彼得所傳講的“福音”寫下來,或是他把所認識/收集回來的“福音”經過編修(redacting)編寫出來,按書中的內容約可找到以下特色:

一.     馬可對耶穌的身份常存“神秘性”(secrecy motif)

二.     馬可對耶穌的受難(耶穌的受苦、死亡,及復活)特別含興趣。

三.     馬可對上帝國的性質和來臨含興趣。特別是人子的到來的描述。

四.     對加利利特別有興趣。

五.     多次使用“福音”這字眼。

六.     對外邦人及外邦人的福音工作特別注重。

七.     對門徒的逼迫、受苦、殉道注重。也對作門徒的意義的形容特別注重。

.   對猶太人領袖特別反對。甚至反對耶穌的家人。




馬可福音之作者、地點、日期、受書人


    關於馬可福音最早的記錄是在猶西比(Eusebius: H.E. 3.39)中一段關於希拉波立主教巴比亞(Papias, bishop of Hierapolis, c. 主後140)的談話說:「馬可,彼得的傳譯者,清楚的寫下,雖然沒有按著次序,關於他所記得主所說和所行的事蹟。他並不是主的門徒,也沒有聽過耶穌的言行。但是,後來他跟從彼得... 。」

    這記錄給我們看見馬可福音與彼得的親密關係。這裡「彼得的傳譯者」多數是指馬可平時跟隨使徒彼得,並把彼得的亞蘭文(Aramaic)講道翻譯成希臘文,或是把彼得的亞蘭文講道寫成希臘文讓當時使用希臘文的人的聽。游斯丁(Justin Martyr)也曾說彼得的講道是由馬可記錄下來(Dial. 106, c. 主後160)

    反馬吉安序言(Anti-Marcionite Prologue, c. 主後160-180)說:「馬可,綽號“短手指”,因為他的手指特別短。他是彼得翻譯員。當彼得逝世以後,在意大利寫下這福音書。」

    這裡讓我們看見馬可福音可能是在彼得逝世後在意大利寫成。愛任紐(Irenaeus, c. 主後180)同樣說馬可是彼得的翻譯者,並在彼得死後寫下彼得的講道(adv. Haer. 3.1.1)。後來的新約文件多數根據這些早期的記錄,多數說是馬可把彼得的講道寫下來成為馬可福音。羅馬的革利免甚至說是馬可在羅馬寫這卷福音書(cf. 彼前5:13)

    書中多次把亞蘭文翻譯成希臘文(3:17;5:41;7:11, 34; 15:22),也解釋猶太人傳統(7:3f.; 15:42),因此相信這卷書是寫成希臘人或希臘人信徒。

    我們相信彼得是在尼祿皇帝時逝世,主後64-65年之間。如果把馬可當著是第一卷福音書,那也不能超過主後70年。第十三章沒有提起猶太人的戰爭(主後66-70年,比較路21:20-24),因此一般學者多數定寫作日期為主後65-66年之間。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