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1:2-8「正如先知以賽亞(註:有古卷沒有以賽亞三個字)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四卷福音書皆一致認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初早期教會也肯定這看見(徒10:37)。約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
一. 他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
二. 他以先知身份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約翰的工作被視為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書40:3-5的預言。路加把整句經文直接引用出來。其他的福音書只是簡略的引用(太3:3;可1:3;約1:23)。馬可的引用稍為奇異:前半節是從瑪3:1或出23:20而來,卻說是從以賽亞書而來。相信馬可把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都歸給以賽亞書,因這卷書是預言彌賽亞最多的先知書。後半節是引用自賽40:3。
「修直主的路」。對以利亞回來是猶太人的盼望,也記錄在舊約(瑪4:5)。在猶太傳統中(Sopherim 19:9)對以利亞的回來有多種含意:
一. 認為是某位拉比擁有彌賽亞的形像,為上帝復興以色列國準備好道路/時勢;
二. 某個人是彌賽亞的先行者(forerunner),不是上帝的先行者;
三. 認為這位“以利亞”屬於大祭司的傳統,在彌賽亞時代先回來。
不管怎樣,相信馬可是藉用這經文,說明施洗約翰是那位舊約的以利亞,準備了許多悔改的人,致使他們更容易歸向主基督。
「約翰」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名字。意思是「耶和華施恩」。
在約翰福音1:21施洗約翰曾否認自己是那以利亞或是那先知。學者對這回答沒有確定的解釋。這是因為瑪4:5-6曾預言有位像以利亞的先知要來復興以色列人,而申18:15-18也曾預言有一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要受差遣來教導百姓。這些預言都是指著彌賽亞而說的。約翰清楚自己的身份因此而否認。可是耶穌曾直接指出施洗約是那要回來的以利亞(太11:14;17:12;),相信耶穌這樣講是從另一個角度指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路1:17),而不是指擁有彌賽亞的身份。可見當時福音書作者了解到這“以利亞”的雙重身份意義。
各福音書都有記錄約翰所傳的道理:路加和馬可記錄一致,說:「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赧」,馬太卻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明顯地,各福音書作者都確實知道約翰是傳「悔改」的道。
「悔改」原意“回轉”。通常是從罪惡(拜偶像)中回歸上帝。這字眼被教會用來形容一個人回轉歸主基督。悔改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指“心意的回轉”,也就是把遠離上帝的心意,或是對俗世的追求或是拜偶像的心意,回轉專心事奉上帝。並不含有基督教“向罪悔改”的意思。
「在曠野」應該是指「猶太的曠野」(馬太),或約但河旁(馬可,路加),伯大尼的地方(約翰),相信都是同一個地點,只不過使用不同的字眼。
「傳講」也就是“講道”。 耶穌和門徒的宣講也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路4:18,44;8:1,39;9:2;12:3;24:47)。約翰福音使用「見證」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傳道。約翰傳「道」的內容是悔改,形式是洗禮。對猶太人來說,洗禮是潔淨(污穢,罪)的外表形式。悔改說明洗禮的功效在於內心。相信約翰所說的「赦罪」是這意思。洗禮,或是猶太人所說的潔淨禮,是猶太人的宗教習慣,凡是犯了律法,或是接觸了污穢的事情,皆可以要求祭司去執行。約翰所施的洗禮雖然含有以上的意思,也是一個特別記號,目的是比較耶穌將要帶來的聖靈如火的洗(太3:11;可1:8;路3:16)。
「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指施洗約翰的裝份如同以利亞(王下1:8)。蝗蟲和野蜜不只是曠野的食物,也說明他是一位不吃肉類的虔誠人。當時的曠野住有一些以聖潔自居的猶太人,例如在死海邊的昆蘭人,在曠野的愛色尼人等。一般聖經學者認為約翰喜歡住在曠野,並不是表示說他就是一位喜歡住在曠野的愛色尼人(Essene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