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上帝的審判

 

  由本段可看出幾個主要角色:人、上帝、鬼、餘民。自從人類墮落之後,上帝就不斷喚醒世人當歸回,以免一直墮落下去,上帝的大能是人的依靠,上帝的憐恤使人有蒙贖的機會,但是惡者詭計多端,不斷誘惑人。上帝基於聖潔的原則,凡是人若肯悔改,則蒙救贖;人若悖逆而行,則必受上帝公義的審判。因此每一個世代都會有一些忠心的餘民得蒙救贖,見證上帝的審判是公義的,並且喚醒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雖然歷史總是不斷重演,要緊的是人當記取教訓,始能蒙恩。今簡述本大段之內容:

  (一)人的墮落(一章~六章)

  烏西雅王朝蒙上帝厚恩,國強民富,選民卻在安逸中墮落,先知由異象中看到上帝的聖潔和公義,因此不斷呼喚選民棄惡從善(二1~5,四1~6),然而選民硬心,以致上帝本著祂的公義施行管教,並且差遣先知傳警告(六8~10),引導他們走向義路。由此可見上帝的恩典何等浩大﹗若非上帝的憐恤,錫安就像所多瑪、蛾摩拉一般被滅絕。

  今日上帝對敗壞的人類仍給予機會,如經上說:「主看一日如千年(表上帝的憐恤),千年如一日(表審判速臨)。」為的是讓人有悔改的機會,並且歸向上帝的山──真教會。因此人當看清自己的軟弱,儘速歸向上帝。

  (二)上帝的主權(七~十二章)

  當亞哈斯王面臨國家危機之時,卻不信世上一切政權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引起了先知的憤怒,那時,先知便宣告上帝要藉童女生子的預兆,顯明當代各國政權之興衰(如亞蘭、以色列、亞述)是由上帝掌握;因此引出一個偉大的預言「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和祂的國要來臨,讓人們知道唯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才能帶來更新的盼望及復興。

  如今,這個預言已成全在基督身上,凡是信靠祂的人將不斷經歷祂奇妙的救贖,祂全能的護庇、祂永遠的平安。

  (三)撒但的詭計(十三~廿三章)

  先知是一位飽學之士,對當代國際情勢非常熟悉。他看到世上的君王崇尚虛偽的宗教、急功近利的商業主義及自私的政治手腕,這些君王的背後皆由魔鬼擺佈,以致將遭受無可避免的浩劫(十三6~13),先知為他們傷痛而發出預言,喚醒列國看清撒但的真面目(十四12~15),而歸向真神,因為定罪及赦罪的權柄在於真神手中(廿二22~23)。

  今日的教會也應透視靈界惡者的計謀,成為時代的先知,喚醒世上的領導者,不要再受惡者擺佈,齊心歸向真神,以對抗黑暗的權勢,拯救受惡者塗炭的生靈。

  (四)餘民得贖(廿四~廿七章)

  世界臥在惡者的手下,一旦罪惡滿盈,上帝必施行審判,因此末後的患難無可避免,但是身處幽暗悲苦中的餘民都蒙保守。由本段的預言讓我們看到十字架的救恩,它吞滅了死亡,使人有復活的盼望(廿六19)。上帝的子民儘管面對黑暗的世代,內心卻充滿希望,因此我們對於未來的得贖更是樂觀。

  (五)審判由上帝的家起(廿八~卅三章)

  當先知預見列國即將受毀滅之時,他同時也看到猶大國的褻慢、偽善與不信,他深知猶大國若不悔改,其禍更甚。反之若能悔改信靠上帝,不但得享心靈安息,甚至能結出聖靈的果子。為此先知沈痛地指出耶路撒冷即將惹來災禍的六大原因,因為上主的公義的君王,祂要棄掉罪污,重建理想的國度,因此審判自然要由上帝的家起首,那麼那不信從的人更是無地自容﹗

  (六)世界的結局(卅四~卅五章)

  先知宣告上帝的審判,首先是針對猶大國,然後推展至以色列及周圍的列國,最後言及全世界都要伏在上帝的審判之下,那日子善惡分明,惡者受永遠的刑罰,善者享受上帝所預備的永生,得到永遠不能奪去的喜樂(卅五5~10)。

  (七)歷史的附錄(卅六~卅九章)

  首兩章為希西家在位時,耶路撒冷被圍攻而得上帝拯救的歷史,當時的強權是亞述國;後兩章為希西家病危時蒙上帝醫治,及病癒後向巴比倫顯出愚昧之事。後來先知斥責王的無知,希西家王謙卑認罪,以致上帝延後向耶路撒冷所要施行的審判,但是先知已預言猶大國將亡於巴比倫。這段歷史的附錄插於此處非常妥當,因為它正暗示以賽亞書上半部的記載,是以亞述稱霸的時期為背景,而下半部的記載是以巴比倫稱霸的時期為背景。

  小結

  以賽亞書上卷既是舊約的縮影,我們便更清楚人的軟弱與不順服是導致受魔鬼愚弄的主因,當人落在極端的苦境中,上帝卻顯出為父的憐恤之心,向原本該毀滅的人類顯明祂救贖大恩,藉著以色列的歷史顯明上帝救贖的經綸,又藉著向列國發出的審判所隱含的憐恤,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上帝,祂更是人類的救主,人只要因著信便可得救恩。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民數記之教訓的摘要

 

  (一)上帝總是親切而滿心關懷的

  祂介入祂的百姓在歷史上的行動,藉著雲彩的遮蓋(九15-23)和更直接地藉著住在他們中間(卅五34)顯示出來。我們必須按照以色列人本身那樣去了解舊約,也就是說,具體地以真實的歷史和地理詳情為根基。

  (二)上帝經常管教

  這表現在兩方面:

  (甲)當百姓背叛,埋怨上帝,或者只是懷疑祂的時候;

  (乙)當耶和華用試煉試驗祂的百姓時,祂要求人順從祂的旨意;當整個民族(十一1-3,廿一6,廿五1-5,6-13),包括領袖(十四36-37),利未人(16章),米利暗(十二10),和摩西與亞倫也都在內(二十12),對上帝的旨意不順從而施行審判。

  (三)上帝的旨意總要成就

  上帝向族長的應許必將實現(卅二10-12),儘管百姓不忠誠,其他國家敵對,屬靈界的勢力反對,上帝的旨意必將實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樣。

  (四)上帝的愛、管教和目的都是神聖的

  整卷書都顯示這一點,上帝必須得著專一的和完全的事奉。書中所包含的律法,不可以視如自動的公式,以達到人的成聖,為防止人把上帝的聖潔視為當然,或者因它過分熟悉而產生侮慢之心。任何人必須運用時間並留意準備自己,藉著懇切禱告或者認罪,去接近祂。這也是一則值得學習的功課。

  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之中,天父引領我們向耶穌基督呼求,我們也將經歷同樣的關懷和指引。在這個屬於祂的真實世界中,祂將照顧我們所有的需要;當我們在祂裏面成熟時,祂將給予我們所需的訓練;今天,祂將激勵國家和個人,去成就祂的旨意。而更進一步,祂還要求我們完全奉獻和順從(羅十二1-2)。

  在基督裏,我們能夠完完全全充滿信心地接近天父,祂的聖潔必然要反映在我們的社會中,而社會就向著真正的應許之地前進、抓緊祂的應許,達成祂的目標。

  可以正確地說,以色列人在民數記這卷書的曠野經歷中所體驗和學習的功課,與世界各地和每個時代所有上帝子民中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是相同的。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要求的上帝:指示

 

  出二十至二十四

  上帝救贖了百姓──直接的意思就「將他們從奴隸中買贖回來」,有權向他們提出要求。上帝在西乃山頒佈給以色列的誡命,並不是苛刻的要求,而是保護性的指引,顯明他們的感謝和服從(二十2、3)。

  在西乃山揭示的律法(或「妥拉」,即「指示」)包含了3部分:

  (1) 十誡(出二十)指人與上帝和其他人的關係。十誡是依據上帝的屬性制定,所以是永恆的,它們在列國的歷史中也是獨特的。

  (2)審判(出二十一至二十三)是作為神治的國家,用以管治人民的社會規則,在許多方面都與以色列鄰國的法典相似。

  (3)條例(出二十四至三十一)是管理宗教的禮儀。這一切律法,均是摩西在山上 與上帝一起的時候,上帝向摩西頒佈的。

  十誡成為了以色列所有律法的基礎(二十1-17)。首5誡指出要尊敬上帝,後5誡則關乎要尊重鄰舍。最後一條誡命所涉及的,是人的思想和意圖,而不是特 別的行動。它因此防備了前9條誡命所不包括在內的罪。百姓面對上帝的同在,都自然地戰兢不已,於是他們請求摩西代表他們(二十18-20)。

  記載在二十一至二十四章的審判,與主人和奴僕的關係(二十一1-11)、要處死的罪行(二十一12-17)、傷人或毀壞財物的賠償(二十一18至二十 二15)、不同的人際關係(二十二16至二十三9),以及安息年和安息日、節期和奉獻初熟之物(二十三10-19)等有關。

      大部分的審判,都要到以色列在 應許之地定居後才生效。同樣地,這部分的律法在作結時,亦嚴厲地警告不可悖逆和採納異教的方式。它同時包括了一個光明的應許:上帝會趕走以色列的仇敵,保護 祂的百姓免於疾病,並賜他們昌盛,只要「你……照著我一切所說的去行。」(二十三22)

  出埃及記二十四章記述了上帝與以色列再次立約,摩西更用祭牲的血蓋印。上帝向百姓的領袖顯現,讓他們一睹祂的榮光,作為回應。接著,摩西再上山,領受刻上十誡的法版,以及有關會幕、設立祭司和敬拜的指示。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先知的信息:管教與應許

 

  希伯來的王國時代出現許多先知,他們經常對百姓和君王錯誤的行為提出指責;特別是拜偶像,先知不斷地提出警告,並宣告審判和刑罰的來臨。以色列人不聽勸誡,最後終於滅亡。

  不過在指責的同時,先知的信息裡也充滿了應許。上帝仍然愛以色列人,等候他們悔改。即使他們不悔改而遭受滅亡,上帝還是沒有離棄他們;滅亡只是上帝的管教,目的還是要他們歸向上帝。上帝管教以色列百姓的目的並不是要離棄祂的百姓,而是要以色列人行在正路上。因此,先知的信息雖然宣布災禍,卻也充滿許多鼓勵與應許。這種審判中的應許,實在是以色列人在受苦中的盼望。

  王國時期的先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有留下著作,稱為著述的先知,比較後期的先知多屬此類。另一類稱為行動的先知,由別人記載他們的言行;他們多出現在王國的早期。這單元我們將配合列王挑選一些先知來研讀。不論是著述的先知或行動的先知,他們所代表的是君王以外的另一股勢力,他們不斷地呼籲百姓與君王要歸向上帝,實在是以色列宗教的一股清流。

  以色列王在犯錯時有先知來指正,你是否有朋友願意對你提出忠言?你有納諫的雅量嗎?如果主內長輩犯錯,你願意對他提出忠言嗎?又當你讀聖經的時候,曾否感覺到上帝藉著聖經的話在警告或是管教你?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應許而得安慰嗎?

  比較令現代的基督徒關心的是,現今還有先知嗎?當有人以先知的姿態出現時,我們要如何分辨他的信息是否出於上帝?真假先知這個議題在第十二單元我們還會詳細討論,這裡只要謹記,先知最主要是在傳達上帝的話語,呼籲人歸向上帝;而在宣佈審判當中應該同時有應許。任何先知的話語不能違背聖經的教導。對照聖經,特別是全本聖經的信息,並且和其他弟兄姊妹交換從上帝來的領受,或可避免謬誤。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帖撒羅尼迦後書之寫作目的和教導

 

  保羅寫這信時,心中所關注的事情主要有3項。

  正如保羅其他的書信一樣,他表示希望能鼓勵讀者在信仰中站穩(二15)。保羅可以因上帝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感謝上帝(一3,二13),這是他們在面對逼迫 時的信心、愛心和忍耐所證明的(一4)。保羅向他們保證,上帝在最後的審判中,要把錯誤的更正過來。信徒的任務是用他們的生命榮耀耶穌的名;那麼,耶穌再來 的時候,便要在「祂的聖徒」──祂忠心的子民──身上得榮耀(一5-12)。

  有虛假的教訓──甚至稱是從保羅而來的──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二2)。保羅否定這說法,說主再來之前必有一些事情要發生。世上會有更大的罪惡, 就是那「大罪人」或「沈淪之子」要顯露出來。這人要抵擋所有真實的敬拜,顯出神蹟和奇事,並自稱是上帝。現在他的影響力受到限制。然而,到了時候,「這不法的人必顯露出來」。然後,主自己要來,征服和毀滅這「不法的人」。這教訓(二1-12)跟福音書中指到那些自稱是基督,用神蹟和奇事來迷惑人之敵基督的教 訓相似(太二十四5、23-26;可十三5、6、20-23)。帖撒羅尼迦前書強調主再來的日子無人知曉,信徒必須隨時準備迎接主。在這裏,為了否定主已到來的謬論,保羅著重描述主再來前要發生的事。這兩方面關乎未來的教導,在福音書所載耶穌的教訓中,是一同強調的(太二十四;可十三;路二十一)。

  最後,在基督徒群體中,懶惰不作工的問題(在帖前四11,五14提及)仍然存在,並可能有增無減。因此保羅要再次提到他和眾同工的榜樣;他們在生活上可能要倚靠接受他們傳福音的人時,他們寧可親手作工。保羅用了一句格言:「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三10)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寄居挖井

 

  創廿六l-33

         雖然迦南地是上帝所指示、帶領和賜予的地方,但那地仍有饑荒,好使人不致只靠上帝所給的恩賜,而是要倚靠賜恩的主。這時以撒想要傚法他父親亞伯拉罕下埃及去,為得幫助,但因那次的教訓又不敢直接下去,就走了半路到基拉耳非利士人那裡。上帝憐憫他、向他顯現,叫他不要下埃及去,乃要住在上帝指示的地,要寄居在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地上,上帝也要賜福給他的後裔,因為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話,遵守上帝的命令。今天,上帝的子民在地上是寄居的不能往世界裡去,要隨時準備遷移,不過在任何時候,總要住在上帝所指定的地方,上帝必保護、賜福,不必懼怕當地的人和環境的艱難。

         以撒在非利士人那裡因害怕而稱妻為妹,陷入他父親亞伯拉罕的錯誤,可見父親留下壞榜樣對兒子的影響有多大(創廿2、11),若不是出於上帝的保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憑自己的聰明,用人的方法而不倚靠上帝是何等的愚昧、無用、有害。照上帝的指示,以撒在那地耕種,那一年就有百倍收成(太十三8,十九29)。

         井是屬地的資源,人畜都必需飲用,賴以為生。亞伯拉罕所挖的井被非利土人所塞住,以撒的僕人所挖的並又有非利士人來相爭。以撒便離開那裡,遠避爭競,到別是巴去了。當夜上帝向他顯現叫他不要懼怕,因有上帝的同在與賜福就夠了,何必與人相爭。在這裡以撒築壇,並支搭帳棚和挖井。謙卑、溫柔的義人必蒙耶和華賜福承受地土 (詩卅七11、22、29;太五5)。我們不僅有下泉,還有上泉(士一15)。我們的泉源在上帝那裡(詩八十七7;賽十二3;耶二13),主所賜的水,叫我們永遠不渴(約四14,七37-39)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雅各上伯特利

 

  創卅五1-29

  這時上帝叫雅各起來上伯特利,就是上帝的家、上帝的殿,住在那裡,為上帝築壇,就是曾向他顯現的那一位。他也曾許過願,雖然現在以上帝為他的上帝,卻還沒有以伯特利為上帝的殿。

  他知道上帝與他同在,只是他還沒有時常與上帝同在、住在上帝裡面,雅各的家也還沒有成為上帝的家,家中還有別的人,甚至有偶像。要到上帝的殿,必須先除去那些外邦神,並且自潔、更換衣裳。

  他就來到伯特利,為那應允他、保佑他、向他顯現的上帝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勒伯特利,意思是伯特利之上帝,那裡是上帝與他相會的地方,他永不可忘記,也不該離開。

  在此上帝又向他顯現,將他改名,並應許賜福給他,成為一族和多國的民,有君王從他而出,又得迦南地為業,以後都應驗了。

  上帝從與他說話的地方升上去,雅各又立一根石柱, 在柱子上奠酒澆油,這是雅各的第三根柱子,將他的喜樂和安慰藉關聖靈和生命獻給上帝,也將他自己和所有的都澆奠在上帝面前,為那地起名伯特利。

  我們一生的轉折和歸宿都在伯特利,離開伯特利,痛苦、悲哀、羞愧就都來了。拉結死了,流便犯罪,以色列聽見了何其難過,不過他的十二個兒子是上帝所賜的,必不丟棄們,他回到他父親那裡,就是希伯侖。

  以撒死了,雅各繼續在世寄居,走亞伯拉罕、以撒所走的路。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悔改與信心

 

      論及人的反應與責任時,路加承繼新約教會的教訓,要求人悔改和相信。

      悔改的重要,是因為上帝的審判快將臨到。施洗約翰的福音信息,便是要猶太人悔改,逃避將來的忿怒(路三1至20)。路加也記載耶穌基督趁著彼拉多殺害加利利人和西羅亞樓倒塌的事,教導猶太人不要以為這些人罪惡特別深重才遭到橫禍,「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1至9)

      這種悔改的行動,更是耶穌基督復活為主後,全地的人都要行的(徒二37至39,十七30至31,廿六19至20,十一18)。稅吏的禱告蒙悅納,而法利賽人禱告不蒙垂聽,分別在於稅吏悔改祈求,法利賽人則居功自恃。在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強調悔改必須有行為的表現。撒該的故事記載:這個「罪人」接待耶穌之後,便超過律法的要求,把有的一半分給窮人,又賠償四倍(路十九1至10),而律法師與好撒瑪利亞人的分別,便在於好撒瑪利亞人能切實地愛上帝愛人(路十25至37)。因此,路加特別記載施洗約翰與猶太人的對話,指出悔改的心與悔改的行為應當相稱(路三7至14)。路加也引用耶穌的話指出,財主死後在陰間受苦,是因他不聽從摩西的話,不悔改,只知在世享樂(路十六19至31)。在上文我們也看到路加強調保羅不廢棄猶太人的律法,以及基督徒都是「好人」的事例。

      另一個與悔改有密切關係的觀念,是信心。對路加而言,「相信」是人得救必須有的行動。保羅對腓立比獄卒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

      同樣,耶穌也對犯罪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路七50)

      信心的意義,可從幾個事件中看出來。在天使向撒迦利亞顯現後,撒迦利亞被責為「不信」,因為他認為年老生子是沒有可能的事(路一18至19,參37)。與撒迦利亞相反的,則有外邦的百夫長,他對耶穌說:「只要你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耶穌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七2至9)

      信心在乎接受主的話。因此,路加也記載芥菜種的比喻,說明信心雖小,只要運用便能成就大事,而且他進一步記載耶穌的教訓,說明持有這種信心只是僕人的本份,而不是可以居功誇耀的。(路十七5至10)

      在使徒行傳,路加則特別提及信心與聖靈的關係。在徒二38至39,彼得已指出領受聖靈是在乎悔改受洗。跟著在十一17,他又把信主耶穌與受聖靈的連在一起。同樣,在十九1至7,當保羅發現一些以弗所的門徒沒有聖靈時,他便進一步追問他們受的是甚麼洗。這段經文再次表示奉主的名受洗、領受聖靈是正確的次序。根據這些經文,我們可以說悔改與信心似乎是一個行動的兩面(參徒廿21)。

      在路加眼中,信心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個因素:信心也是基督徒在今世生活所必備的條件。在他看來,基督徒在今世的生活可以是極不如意的生活。不義之官的比喻,便提到信徒在今世忍受冤屈(路十八1至8)。平原寶訓(路六20至49)中所描述的門徒,是貧窮、飢餓、哀哭、被人恨惡、拒絕與辱罵的人。在使徒行傳,我們也同樣看到路加記錄保羅的話:「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患難逼迫成為信徒常有的經歷。

      門徒在這種環境下仍能堅持下去,基本的原因是他們堅信人子的再來,以信心倚靠上帝(路十八1至8)。在這種信心之下,他們不但祈求上帝替自己伸冤,也為敵人禱告(路六27至38)。而更積極的信心表現,便是相信上帝樂意把他的國賜給人,依靠上帝的供應;不但拒絕跟隨世人「無知」地追求錢財(路十二13至40),更是將錢財作為天國的投資,以致在錢財無用之時被接到永存的帳幕中居住(路十六1至13)。

生活的表現

      上帝國的子民不僅受命傳揚耶穌基督的信息,也要建立以這信息內涵為標誌的教會,不僅是整體的生活如是,個人的生活也如是。

      耶穌基督對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人悔改,這是他開始傳道時的信息。在他看來,這是上帝國降臨前人必須做的。(太四17;可一15)在著名的稅吏與法利賽人的比喻中,稅吏禱告蒙垂聽,是由於他流露悔改的心(路十八9至14)。

      路加的記載也表現出悔改的重要:有人將彼拉多殺人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1至5)

      悔改是每個人需要的行動,不悔改的人都要滅亡,因為每個人都一樣有罪。

      耶穌基督很少用「罪」這名詞,但他常用象徵的話語形容人有罪的狀況,如「債」(太六12  ;路七41、42),失去的錢(路十五8至10),迷失的羊(路十五3至7),壞果子(太七16至19),死人的骨頭(太廿三27)等等。在浪子的比喻中,他特別強調二個真理:

      第一、稅吏罪人悔改,便可得赦兔,而且他們悔改時,天上要為他們快樂;

      第二、留在家中的長子——所謂「義人」,事實上是心靈的浪子,需要悔改而不自知。

      有人指出,耶穌基督在世攻擊最利害的,便是當代的正人君子,宗教領袖,神學工作者與教牧人員——法利賽人、文士、祭司。

      耶穌基督強調悔改,並不表示他不看重行為的重要性。施洗約翰強調真正的悔改是有行為的果子作為證明的(太三5至12,路三7至14),耶穌基督也以果樹和根基的比喻說明實際,的行動表明內心的狀況:「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太七21)

      在兩個兒子的比喻中(太廿一28至32),他也指出小兒子的悔改,是表現在行為上的轉變。

      不過,耶穌基督談論行為時,他的教訓與當時法利賽人的教訓迥然不同,而且公然與他們衝突。在登山寶訓中,他公開抨擊當時法利賽人與文士的義(太五17至六21),也宣佈他對道德真正的理解:

      第一、善行真正的標準,不僅是外表的行動,也是思想、言行整體的聖潔;錯誤的目的與內心的不潔都是罪;

      第二、善行不僅是人際的關係,也是人與上帝的關係:「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4、6)

      第三、真正律法的精義,乃在乎愛(參太廿二34至40)──像上帝一樣愛仇敵與罪人。在愛中,門徒成全律法,也超越了法利賽人膚淺的仁義。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這種真的愛表現出它的本質來:既付諸行動,超越種族,也是敢於犧牲和徹底的(路十25至37)。

      「悔改而結出愛心的果子」是耶穌用以形容門徒生活的一面。從另一個角度,他也以「絕對的順從」來形容他們的生活表現。這並不與悔改的教訓衝突,而僅是悔改生活的另一面。在太十二43至45,我們看到他警告當時的世人說:看見了神蹟而不悔改的世代,猶如一間房屋在污鬼被逐出後沒有新主人,結局比以前更加悲慘。因此,他對跟隨者,都有絕對的要求:背十架跟隨(可八34;路十四26)。

      十字架是當代熟識的死刑工具。背十字架的意思,便是走上死亡的道路。換言之,在耶穌基督看來,門徒的生活是一種具有殉道精神的生活。在可十35至45,耶穌曾對西庇太的兩個兒子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他自己的捨己帶來贖罪的功效,但門徒的捨己雖是必須,卻不是報償的根據,而是傚法基督的榜樣。

      「背十字架」精神的要義,可從耶穌與少年官的一席話中看到(可十17至31,太十九16至27)。首先,我們看到捨棄一切跟從主,是這少年人得永生的條件(可十17、21、29);其次,少年官長的錢財,成為他不能進天國的原因,難怪耶穌基督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原文直譯)

      最重要的是,在這段經文中,耶穌事實上清楚地表示出這種對他絕對的順服,是代替了舊約信徒對耶和華獨一真神的順服,即是說,順服耶穌基督,便是順服耶和華;耶和華是獨一的上帝,耶穌基督也是獨一的主。這也解釋了為甚麼耶穌基督一方面叫人孝敬父母(可七9至10),另一方面又要人「恨」父母(路十四26):在順從主的原則下,門徒應孝敬父母;但當他們要在父母與主兩者之間作一選擇時,門徒便要跟從主。不過,在同一段經文中,耶穌基督也指出倘若人難以進天國,「上帝凡事都能」(可十37)。捨己的可能,在乎上帝的恩典與力量。

      耶穌所講背十架跟從主的教訓,是針對著一個敵對的背景而發出的。四福音的作者在他們的記載中,也用不同的方法表明門徒在天國來臨前必遭迫害,這在前文中我們 已多少看到。在這大前提之下,我們又看到耶穌基督提及三種門徒在今生生活上必須有的表現:信心、禱告與忠心。在這三個表現中,信心可說是後二者的基礎。在 不義的官的比喻中,主角寡婦是一個受欺壓的信徒的代表,而恆切不斷的禱告則是一種信德的表現;耶穌基督又特別鼓勵信徒說:「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 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決的給他們伸冤了。」(路十八6至7)

      同樣,在登山寶訓中,我們也看到在貧乏中專誠事奉一個主的人,需要相信上帝的眷顧(太六24至34)。這種信心雖小如芥菜種,卻能行神蹟奇事,而且,在這種信心中產生的效果也顯出上帝的大能,不會使人誇口邀功(路十七1至10)。

      這種信心另一方面的表現,便是忠心於上帝的託付。當天國的降臨似乎是遙遙無期之時,信徒或會疏忽本身的責任(太廿五1至12),而與世人同流合污(太廿四45至51),因此,信徒能否忠心於託付(太廿五14至30)、善待天國的子民(太廿五31至46),便成為審判的準則。

雅各與上帝摔跤

 

  創卅二l-32

      雅各往迦南地去的時候,上帝的使者遇見他,他看見上帝的軍兵,就為那地方取名為瑪哈念,即二軍兵之意。他看見兩隊軍兵保護他並與他同行,因為他有兩隊人(創卅二10),也可能是指天使一隊及他自己一隊,合為天地兩隊。當他來的時候,曾看見天使在天梯上上去下來,這樣,上帝的使者一直與他同在(創廿八12,卅一24,卅二1),並在四圍安營搭救他(詩卅四7),又有何懼呢?

      但當他聽到他哥哥以掃帶著四百人來迎他,他再不能不懼怕, 因為他虧欠以掃,良心不安。他將所有的分作兩隊,準備逃避,但並沒有忘記上帝,從廿年的學習中,他知道只有上帝能救他。所以他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抓住上帝的應 許,承認自己的不配。他一面禱告,一面用自己的方法,想用禮物來緩和他哥哥的怒氣和仇恨。他應當這樣賠禮,因上帝的拯救也常讓人先盡自己的本分,但雅各肉體最強的部分——自己的生命,還沒有受到致命的打擊。

  那天夜裡他帶著妻子和兒女們都過了雅博渡口, 又打發所有的人都先過河,最後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咬跤直到黎明;但他肉體的力量還是很大,天然的生命仍舊強壯,不能用常規制伏他,就將他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再也站不住。

  他覺悟到和他摔跤的不是普通人,乃是上帝以人的樣式與他摔跤。他不能勝過上帝,不能再摔跤,他的大腿軟下來,只能用雙臂纏住上帝不放,並求他的祝福。他不甘心失敗,但憑自己的力量又得不到什麼,只有求上帝的祝福,上帝若不賜恩,他就什麼都完了。他的大腿窩筋——天然生命所寄託的地方,在與上帝對抗的那一點,被上帝全能的手扭了,癱瘓下去,再也沒有力量爭竟,也不能與人相爭為敵。因此這個人改變了,不該再叫原名,即憑自己的力量和意思去「抓」,而要稱為以色列,意思是與上帝同為王、作上帝的兒子,不再憑自己的力量得勝,乃是完全靠上帝決定與祝福他的一生。

      雅各為那地取名昆努伊勒,意思是上帝的面,他面對面地看見上帝,就什麼都解決了。人見上帝的面是不能活的(出卅三20),所以老雅各死了,再活的應當是以色列。從此他瘸了,再也不能憑自己的智慧、力量做事,不能正常地走路,也不敢與人、與上帝摔跤。有一個記號在他身上是泯沒不了、 不能抹煞的。不過手還能抓住上帝,腿越跛,手就越不敢離開主(林後四7,十二9-10),他一次見到上帝的面就會常見到上帝的面。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尼希米記內容提要

 

  在主前445年的冬天,波斯的宮廷設在以攔的故都書珊城(尼一1)。尼希米在宮中擔任一個尊貴而具影響力的高位(二1)。當時,有幾個猶大人從耶路撒冷來到,其中有尼希米的兄弟。

  他們描述耶路撒冷的情況,使尼希米極其憂懼和傷痛(一2-4)。經過迫切的禱告,4個月之後,尼希米在軍兵的護衛下返回耶路撒冷(一5至二11)。他巡視了3日之後,知道重建城牆將是他首要的任務(二12至三32)。

  由於一種新的民族主義爆發,使潛伏著的反對勢力暴露出來。

  在敵對他們的人中,有參巴拉、多比雅和基善幾個有勢力、有辦法,又狡猾的領袖。他們譏笑猶太人,又製造謠言,指他們重建城牆是密謀背叛王(二19,四 1-3、7-14,六1-9)。但尼希米倚靠禱告,對應每一個謠言和惡計,堅決地抗拒任何使他偏離目標的事情。猶太人中也有叛徒與他作對(六10-14、 17-19)。儘管有各種敵對勢力,但耶路撒冷城牆終於重建成功(六15),並且在熱烈的慶祝聲中再次奉獻給上帝(十二27-43)。

    祭司和文士以斯拉宣讀摩西的律法,再由利未人解釋之後,民眾的反應是:為罪痛悔,又因上帝歡欣(八9-18)。尼希米記他們禁食禱告(九1-37),重 新立約(九38至十29),並起誓要遵守上帝的誡命、典章和律例(十30-39)。第十一至十二章談到不同的任命和職務,包括俗務和聖職,並列出被任命者的名字;跟著猶太人決意與猶太教以外的外邦人、閒雜人絕交(十三1-3)。

  在這重要時刻,尼希米回到書珊去述職,他獲准再回猶大。他回到耶路撒冷時,發現嚴重的紀律問題又再出現,他的敵人多比雅與祭司以利亞實結親(十三 4-9),利未人得不到足夠的供應(十三10-14);眾民違反安息日的條例(十三15-22);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十三23-31)。由於與外族人 通婚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他們的兒女都不會說希伯來話(十三23-25)。為停止同化的危險,尼希米嚴厲執行一項排外的政策。

  本書的結尾顯得頗為突然,描述尼希米強烈的、毫不留情的處理這些偏離新訂的猶太教法則的情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