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約翰三書主題

 

    這是年老的約翰所寫的第三封信,是一封給該猶的私人信。在信中約翰囑咐該猶要做一個身體與靈性都興盛的人,同時鼓勵他要一直持守真理,不要受惡人影響,雖然教會裡人品複雜,要懂得效法,懂得分辨。

 

    本書常提到「真理」(五次),亦常提到「接待」(五次),「見證」或「證明」(共六次) 。這些字句說明了約翰寫信的中心思想和內容。

 

    信中約翰稱讚該猶,因為他懂得真理且按真理而行。他常用愛心接待過路的傳道者,有很美好的見證。在信中約翰責備丟特腓,因為忚反對接待客旅,在教會中專權。最後約翰又提到一位可效法的底米丟,因為他很有見證,在教會中照真理行善的事。

 

    由此,我們看見,一個有真理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愛心會表現於喜歡接待客旅,特別是過境的宣教士。因此,我們可以給這本書一個題目:真理與接待。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約翰二書之寫作的動機

           正如《約翰一書》一樣,當時小亞西亞的眾教會,正受著一種雛型「諾斯底主義」異端之侵襲,所以本書作者特意提筆警戒受書人,基督徒固然須遵行主所賜「彼此相愛」的命令(參5節),但必須在合乎真理的原則下相愛(參1~2節),對於那些越過基督的教訓的異端假教師(參7,9節),千萬不可接待他們,以免在他們的惡行上有分(參10~11節)。

約翰二書之寫作時地

           根據教會歷史傳聞,約翰二書是使徒約翰被放逐拔摩海島(參啟一9),釋放回到以弗所之後,約在第一世紀的九零年代,繼完成《約翰一書》之後,又寫了本書。故本書的寫作時地,大約在主後90~99年,寫於以弗所。

約翰二書之作者

 

          約翰二書的內容和風格與《約翰一書》並《約翰福音》相似:

  (1)彼此相愛乃是從起初所受的命令(參5節;約壹二7;約十三34~35);

  (2)遵行主命令的,就是愛上帝的人(參6節;約壹五3;約十四23);

  (3)那迷惑人,敵基督的,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參7節;約壹四2~3);

  (4)喜樂滿足(參12節;約壹一4;約十五11;十六24)。

      因此,大多數聖經學者均同意這三本書都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亦即使徒約翰。

          約翰二書作者僅自稱「作長老的」(參1節),據教會歷史傳說,使徒約翰活到很老(參約廿一23),年近百歲,而本書據信是他晚年的作品,所以自稱「長老」(原文意指「上了年紀的人」)並不為過。使徒約翰也有可能和使徒彼得一樣,就著普遍性的職責而言,他們是「使徒」,但就著地方性而言,他們也兼任某一地方的「長老」(參彼前五1),所以這裏的「作長老的」也可視為「監督」的另一稱呼(參徒二十17,28;提前三1;多一5)。據說使徒約翰晚年曾在以弗所牧養信徒,故他可能又是以弗所教會的長老。

約翰二書之特點

 

          (一)本書若按節數,僅有十三節,是新約聖經中最少節數的一卷書;若按原文字數,共有248個字,是新約聖經中僅次於《約翰三書》的一卷書,亦即新約聖經第二短的書卷。

          (二)本書的格式是典型第一世紀的書信形式,次序先後為:作者姓名──受書者姓名──問候語──全書內容──最後問安。

          (三)本書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三節,但結構和思路十分清晰而深入,將主旨要義表達得非常清楚且透澈。

          (四)本書在原文雖然只有248個字,但重要鑰字如:「真理」、「愛」「命令」、「行」等卻重複出現不下二十次之多。

          (五)本書的受書者若解為一位家庭女信徒,則本書可視為基督化家庭生活的模範教訓。

約翰三書之寫作時地

  約翰三書的寫作時間和地點,大致與《約翰二書》相同,也就是大約在主後90~99年,寫於以弗所。

約翰三書之作者

 

          本書和《約翰二書》雖然都很簡短,卻有很多用語相同的地方:

  (1)都自稱「作長老的寫信」(參1節;約貳1);

  (2)也都提到受者「就是我誠心所愛的」(參1節;約貳1);

  (3)又都提到因對方按真理而行,就甚喜樂(參4節;約貳4);

  (4)並且在結束時,又都提到還有許多事要寫,卻不願意用筆墨,盼望能儘快見到,當面談論(參13~14節;約貳12)。

          由此可見,這兩封書信乃出自同一個人手筆。大多數聖經學者均同意,本書和《約翰二書》一樣,也是使徒約翰所寫。

約翰三書的收信人

   約翰三書的收信人是「親愛的該猶」,而這位該猶,是那發信人誠心或是在真理中所愛的。聖經上有多位該猶,包括了在以弗所同遇暴亂的馬其頓人該猶(徒 19:29);特庇人該猶(徒20:4)和在哥林多受保羅浸的該猶(林前1:14)。但在聖經中卻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那一位該猶就是約翰三書的收信人。

約翰三書的發信人

   約翰三書的發信人在教會傳統中都承認是使徒約翰,只有俄利根(Origen c.185-254)和猶西比烏(Eusebius c.325-440)有異議。在約翰三書中,發信人稱呼稱呼自已是長老,正如約翰二書。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主耶穌對其彌賽亞角色的看法

 

    在初期傳道的事工,耶穌一直拒絕宣稱自己就是彌賽亞,也禁止其12門徒用這名號稱呼祂。在可12:35-37討論大衛的子孫之問題時,耶穌不是公開聲稱自己擁有這個「基督」稱銜,而是要使這稱銜擺脫「大衛的子孫」所蘊含的政治意味。

 

    耶穌由始至終強調,舊約聖經的彌賽亞盼望在祂的工作裡已成全了,意味祂必然是彌賽亞。施洗約翰聽聞基督所作的事,就問耶穌是否那「要來的一位」,而祂的回覆指出賽35:5-6及賽61:1已按字面地應驗在祂身上了,特別是賽61:1毫無疑問是關於彌賽亞(太11: 2-5)耶穌曾在拿撒勒宣告說,這同一段經文「今天」已應驗了(路4:18-21)。

 

    耶穌禁止祂的門徒不要把「祂就是基督」的事告訴他人,繼而教導他們,祂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受苦、被人排拒,正是跟門徒彼得心中的彌賽亞大相徑庭的角色(可8:29-33)。耶穌更小心地採用「人子」的稱銜,而非「基督」(可8:31)。

 

    直到時機成熟,耶穌才在大祭司面前公開宣告自己的彌賽亞身份(可14:61及下)。耶穌接著強調祂作為「人子」的角色(並非「基督」)是在將來彰顯勝利並掌權,而不在於今世的政治權柄(可14:61-62及平行經文)。

 

    耶穌非常謹慎地挑選舊約經文來解釋祂的身份和工作。許多關於大衛後裔中的君王的預言,耶穌都沒有套用到自己身上(除了在可12:35-37有暗示之外,而且耶穌於該處是要淡化彌賽亞這方面的身分),也迴避其他的某些稱銜,例如「大衛的子孫」、「以色列王」(可10:47-48, 15:2;太12:23, 21:9, 21:15;約12:13, 18:33起),就像祂向來迴避「基督」一樣。

 

    然而,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可11:1-10),刻意公開表露祂彌賽亞的身分,為要讓人喚起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亞9:9-10):謙和的君王帶來的是和平,而不是爭戰。興奮的民眾要祂作一個更符合傳統上具民族主義色彩的王時,祂卻避開了(約6:15)。惟有待祂死過復活後,當人們再沒可能誤會祂的工作是進行政治解放時,祂才明確地表示,祂以「基督」的身分,承擔受苦的使命(路24:26, 24:46)。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哈巴谷之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只有三章,共 56 節,但其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神學觀點,就是信心與公義的相連,豎立了真理的基石——義人因信得生。保羅在羅馬書闡述「因信稱義」的教義時,就引用了這句經文。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來上帝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羅 1:16-18

 

    保羅延伸哈巴谷的真理,告訴我們福音(耶穌基督的救恩)是上帝的大能,為要就一切相信的人。上帝的公義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上顯明出來,「顯明」原文是「啟示」,也就是說上帝藉著耶穌將祂自己啟示給我們。在基督的救恩裡,啟示了上帝公義與慈愛,也顯明了祂信實守約的屬性。

 

上帝的信實根植於祂的聖潔,祂的信實顯在——

 

1. 祂永不改變,「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2. 祂的大愛,「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3. 祂的饒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4. 祂的帶領,「他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

 

5. 祂的應許,「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6. 上帝的保護,「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羅馬書裡的「信」faithpístis),是由字根 「被說服」(peithô) 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是被上帝的大愛所說服的回應,不是人自己與生俱來的。因為出於上帝的信實,一定會拯救與審判,所以我們信靠。

 

    因此,稱義要靠信心,也可以說是忠心。舊約信心偉人單憑上帝的應許行事時,就是「出於信,以致於信」的表現。在他們行動前,上帝呼召他們,他們終其一生尊崇忠於上帝,而耶和華也時時引導供應他們。

 

    這便是哈巴谷在第三章的讚美詩的信念,保持對耶和華屬性和作為的確信,先知也加入了宣告猶大和巴比倫遭禍的行列,「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祂知道猶大國將要面臨信實的上帝的審判,上帝將要藉外邦的侵略,來管教祂的子民。然而哈巴谷也認識上帝信實的另一面——憐憫與慈愛,所以他完全信靠上帝。他宣告——因著信靠上帝,認識上帝作為背後的信實,這等人將要得生,被上帝稱為義人。

 

    被上帝視為義、得永生的人,必是相信上帝的人。反之,惟有藉著信心,才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哈巴谷的金句,來鼓勵信徒當堅守信心。他說「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 10:36-38

 

    他接著舉了很多舊約裡信心的例子,鼓勵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 12:1-2

 

    信心是信徒敬虔的行為與安靜等候上帝的根基。

 

    希伯來書闡述了信心的真義,書中列舉了許多信心人物,他們的盼望(或上帝給他們的應許)有許多在他們的一生都沒有實現,作者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他們的義是因著他們的相信而來。我們的信心時常是建立在看得見的神蹟、蒙應允的禱告上,但是「所望」和「未見」都是尚未實現的事情,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生。哈巴谷書提醒我們,信心不是從上帝行過的神蹟得來,而是因著信心、我們看到上帝的神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