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讀經一助(3)

第七章  新約
 新約是耶穌與門徒所立的約(路2220)。新約聖經是與舊約有區別的,耶穌離世的時候,新約聖經還未出現。

一、新約的文字

 全本新約聖經(除了馬太福音)都是用希臘文寫成的。馬太福音最先用希伯來文(或稱Syro Chaldaic)寫的(因為當時巴勒斯坦通用這種文字),後來才被譯成希臘文。還有幾段是用別的文字寫的: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太2746,參可1534)這幾個字是亞蘭文。十字架上的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約1920)。至於約翰福音86節、8節,則是耶穌用指頭在地上寫的字,不過所寫的內容並沒有記在聖經內,所寫的字早就被塗抹了。

二、新約名字的意義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3131)這是預言基督再來的時候,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所立的新約。但這亦可用來指耶穌與門徒(猶太人)所立的新約: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2220,林前1125)英文聖經新約二字——New Testament是采自拉丁文武甲特譯本——Novum Testamentan.「字用Testament本來不很合適,因為這個字是含有見證遺囑的意思,用Covenant更合希臘文的意思(即原文)。這就是主耶穌與我們所立的

新約是指在中保耶穌身上設立的:為此,祂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來915)這裡所說的前約就是指舊約。舊約是與新約相對的(林後314)。

 新約又是一本,不過這本書是的,與普通的書大有分別。直到第4世紀的末葉,新約被認為是基督徒的聖經。,最先就是神表明祂與人的關係,後來轉入記錄之內,就成了恩典的約(比較舊約行為的約)。舊約也是一本書:亞當的譜系原文是亞當的書(創51);耶穌的譜系是新約的書,馬太11,原文是世代的書。但這不僅是一本書,而是由二十七卷合成的,是聖靈用七個不同的作者寫的。

三、新約的分法

 請我們注意,新約的分法比舊約的分法更要緊。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一點,就會把許多寶貴的真理混亂了。

(一)歷史書——馬太福音至使徒行傳,共五卷。四福音是耶穌的言行錄;使徒行傳是使徒們傳福音的記錄。

1.四福音

 馬太福音至約翰福音,共四卷。這四卷書記載耶穌的事蹟。許多人都稱四福音為耶穌的生平。如果嚴格地說,四福音並不是耶穌傳,因為聖靈不是把耶穌的一生都記載出來(約2125)。除了耶穌的降生,福音書很少提到祂29年的歷史。只有路加24052提祂12歲的時候在聖殿裡的事。我們不能盡知祂的工作,但可以知道祂自己。許多人喜歡把四福音合編,但這不是聖靈的心意。為著研究而合編,不是絕對不可以的,但要知4位傳道者寫作的觀點與角度是不同的。聖靈不是報告者,而是著作者。他把所有的材料拿來,用合宜的方法來排列,有棄置,亦有加以註解,絕不是機械式的。但4位傳道者是沒有一點幻想和加插。他們只是把耶穌介紹出來,讓祂說話。他們各人的觀點是不同的。啟示錄第47可以說明這四方面的寫法:第一個活物像獅子;第二個像牛犢;第三個臉面像人;第四個像飛鷹。這四個活物可以說明四福音記載耶穌的四個方面。獅子是獸中之王,耶穌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啟55),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是猶太人的。牛犢是僕役,有忍耐與服務的意思(申254);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是個僕人。第三個臉面像人,這是說耶穌的為人方面,有同情心(來21418)。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是完全人;飛鷹是高飛的(賽4031),說出耶穌的神性。約翰福音記載耶穌是全能的神。拿這四個方面來讀四福音就很清楚了。

 我們通常說《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其實只是一個福音——「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是四個福音。不是馬太等人的福音,而是基督的福音由馬太、馬可記載出來罷了。

 恩典的原理不是在福音書內,而是在書信裡,不過,這也是根據耶穌的死與復活而來的(羅42425)。

符類福音」Synoptic,馬太、馬可、路加三卷合稱符類福音,因為這三卷所記載的多半相同,是符類的。符類福音記載耶穌是站在猶太人的背景下說話與行事的。他們多半記載耶穌所的,惟有約翰福音是注重耶穌所的。符類福音從外面寫耶穌屬地方面的為人與工作;約翰福音是從內裡寫耶穌屬天方面的神性。

 馬太——馬太是個稅吏(太99103)。猶太人當時是受羅馬人治理的。馬太是猶太人,但他替羅馬人收稅,所以猶太人恨惡他。但聖靈就用了一個人所恨惡的人(當然相信了)來寫新約的第一卷。馬太福音是猶太人的福音,其中有很多經文的原意,是要一個明白猶太人的習慣和長老們的遺傳與教訓的人才能瞭解的。我們讀馬太福音的時候,必須緊記這是耶穌直接對以色列人說的: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馬太福音是對以色列家而不是對外邦人說的: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猶太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羅158)還有,馬太福音11節是從亞伯拉罕說起的:亞伯拉罕的後裔……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始祖(太39)。它從亞伯拉罕說起,這更證實它是對猶太人說的。它是用希伯來文寫的,這又證明它是寫給猶太人的。

 馬太福音特別注重的問題。馬太11的原文先提大衛:耶穌基督的世代的書,大衛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兒子。(直譯)大衛是說的問題。王有百姓:自己的百姓(太121)。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太215)耶穌不是教會的王,祂是教會的未婚夫。祂乃是猶太人的王。王是有國的,馬太福音提天國不下三十次之多;而其他的福音多是說神的國

 馬太福音沒有提信耶穌的人有永生等字樣,這並不是說馬太沒有提信心,乃是說馬太不是對外邦人講救恩的:馬太對猶太人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417107)馬太只提悔改,未提信福音,這是留待馬可福音說的(可115)。至於馬太福音對我們的用處,以後我們還要討論。

 馬可——許多學者都承認說馬可福音是寫給羅馬基督徒的,因為馬可不像馬太引用許多舊約的經句。新學說主張馬可是排在馬太之前,但這是沒有什麼根據。馬可福音的作者是彼得,馬可只不過是個記錄的人。

 馬可福音的主題是耶穌是僕人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賽5213)它的要字是立即立刻等,因為一個順命的僕人是立即聽命的。

 馬可福音16920,在最好的原文古卷——《西乃古卷》,《梵帝岡古卷》是沒有的,這段經文有可疑的地方。請不要誤會,不要以為我是個不信派。世界最好的解經家都證明這段經文在一些原文古卷裡是沒有的。

 路加——路加是一個醫生(西414),是保羅的同工(門24)。他寫書都是根據保羅提供的材料寫的。他是按事實的次序寫的(路13),而馬太則把同類的事實放在一起。路加多記耶穌的神蹟。因為他是個醫生,所以他很留意耶穌醫病的事。路加記載耶穌是個完全的人,所以他追蹤到亞當(路338)。路加福音是寫給希臘人的。因為當時的希臘哲學家與道德家正在追求一個完善的人,所以路加把這個完全的人介紹給希臘人。

 約翰福音——它與符類福音有點不同。符類福音是作者站在猶太人的背景寫給猶太人、羅馬人與希臘人的,他們把耶穌所作的告訴他們。而約翰福音是一本補充的書,是最後寫的。馬太、馬可、路加他們3人把耶穌的事蹟寫了,而約翰則把他們沒有寫的補充上去。約翰多寫耶穌的話語,他是向全世界說的,因為:祂到自己的地方(以色列)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約11112)約翰福音記耶穌是神的兒子祂的人得生命11說出祂的本源,末了,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生命是書中的要字。

 四福音的始末:它們的次序是非常奇妙的,四福音的開頭與末尾都顯明耶穌生平的要事,這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四福音的開始:馬太福音的開頭是記載王的譜系;馬可福音的開頭是記載僕人的尊貴」——從神來的;路加福音的開頭是記載祂的人性;約翰福音的開頭是記載祂的神性

 四福音的末了:耶穌末後的事是復活、升天、差遣聖靈降臨與祂的再來。馬太福音的末了(28章)是記載祂的復活;馬可福音的末了(1619,有古卷沒有920節)是記載祂的升天;路加福音的末了(2449)是記載應許賜下聖靈;約翰福音的末了是記載吹一口氣2022)與再來2122)。

 四福音一共記載了耶穌講的比喻35個,行的神蹟35件。

2.使徒行傳

 這是記載使徒們在地上傳福音,設立教會的經過,可說是一本初期的教會歷史書。這本書在福音書的道種例解,解明聖靈在教會中的工作。使徒行傳沒有詳細地記載各使徒的工作,而是主要地記載兩個使徒的言行與工作:彼得(1:-12:)和保羅(13:-28:)。彼得是猶太人的使徒,但外邦的門也是藉著他開的(10:)。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榮耀我的職分。(羅1113原文)使徒行傳也可以說是聖靈的行傳,使徒行傳2章裡講到聖靈已經降臨了。祂一直在地上工作,直到教會被提為止。這本書充滿了聖靈的能力與權柄,使我們知道聖靈的時代開始了。

(二)書信——羅馬書至猶大書,共二十一卷。書信不是歷史,乃是原理

 書信是使徒們所寫的。在每一卷的開頭(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與約翰壹書)都有寫信等字樣的(詳看羅17,林前12,林後11,加12,弗11,腓11,西12,帖前11,帖後11,提前12,提後12,多14,門1,彼前11,彼後11,約貳1,約三1,猶1)。希伯來書的開端雖然沒有提寫信」2字,但在末了,我們看見: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來1322)在2425節又有問安,約壹、雅各書雖然沒有提寫信」2字,但有寫給」2字: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又報給你們的資訊。(約壹145)雅各書雖然沒有提寫信」2字,但開頭就有請安的事:「……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雅11)這樣,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這二十一卷都是信劄,不是歷史。

 書 信是教會的真理。如果沒有書信,我們就讀不懂四福音(特別是馬太福音,耶穌是站在猶太人的背景下說話的),因為書信是解釋耶穌言行的,是我們應用的部分。 聖靈藉著使徒們把福音書揭開給我們看,並指示我們當怎樣遵行。書信是真理與生活的教訓,很詳細地教訓我們怎樣過聖潔的生活,使我們生命有長進。

1.保羅書信

 羅 馬書至希伯來書,共十四卷。若按寫信時間先後的排法,最先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是保羅在哥林多(第二次行程)的時候寫的。羅馬書至加拉太書是他在第三次行 程的時候寫的。以弗所書至歌羅西書、腓利門是在保羅坐監時候寫的。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希伯來書(?)是關乎牧養與治理教會的書信。

 羅馬書——總題是因信稱義,請特別注意11617

 哥林多前後書——論教會道德敗壞、人格破產(詳看林前3351667章;8:;10:;116202212101423等)。哥林多後書說他們悔改了。

 加拉太書——總意是:有的人信仰失敗,他們要靠守律法得救(加31217等)。

 以弗所書——它是新約的約書亞記,使我們進入迦南過著屬天的生活,得勝仇敵(弗612)。

 腓立比——總意是:在患難中要喜樂(腓44)。這是保羅坐監的時候寫的,他勸勉腓立比教會要喜樂。

 歌羅西書——總意是:當防備理智、哲學與律法。歌羅西書28節的理學,原文是哲學。我們切不可因著世智把我們的信仰動搖了。

 帖前與帖後——總題是:基督再來。帖前的末了都有提到主再來的事。但可惜他們誤解了等候的道理,以為只要等候基督再來就不用作工。所以保羅寫了第2封信去更正他們的錯誤: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310

 以上9封信的排列,亦合乎耶穌一生大事的次序,並我們從祂所得著的福氣與盼望。如果我們細心地一一比較,就會覺得非常有意義了。

個人的書信:提前至腓利門書,共四卷,分別寫給3個人。

 提摩太前後書——總意是:牧養神的教會。一個傳道人或監督應當有好的行為(提前412),並對聖經有深切的認識(提後31516)。

 提多書——教會的組織、純正的信仰與聖潔的生活。注意!教會本身不是一個組織,乃是生命的肌體,基督的身體。但教會是組織的。提多書的內容有許多是與提摩太前書相同的。

 腓利門書——總意是:代求(門10)。

希伯來人的書信:希伯來書是給希伯來人(猶太人)的。它雖然沒有明說這是保羅寫的,可是書中的語氣很像保羅的筆法,多半的解經家都認為它是保羅寫的。本書與舊約比較,就看見新約比舊約更美。更美」2字,在本書共用過13次,是書中的要字。信主的猶太人正在受逼迫中,所以保羅勸他們要持守福音的盼望。

2.普通書

 雅各書至猶大書,共七卷。保羅書信是保羅1人寫的;但普通書信是由另外4個人寫的:雅各、彼得、約翰與猶大。

 雅各書——總意是:真信生行為。我們不只因信得救,更當有好行為來顯明自己的信心 。

 彼得前後書——總意是:盼望。主若未來,我們當忍耐等候,切不要失去這美好的盼望(彼後319)。

 約翰壹、貳、三書——總意是:愛心,特別是約翰壹書(比較保羅書信的總意是信心)。

 猶大書——總意是:謹防假先知。我們如果容讓不信派,我們的信心行為盼望愛心等,都會漸漸失落,歸於烏有了。

3.保羅與約翰

 保羅與約翰是新約兩位突出的寫作家。保羅寫的最多,共十四卷書信(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雖是路加寫的,但路加是從保羅那裡得材料的)。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他的書信都是對外邦教會(除了希伯來書)說的。約翰的靈性頂高,他寫了約翰福音書,關乎;約翰壹、貳、三書,關乎;啟示錄,關乎

4.猶太人的書信

 希 伯來書、雅各書、彼前、彼後、猶大書,共五卷(比較猶太人的福音書就是馬太福音)。這五卷是直接寫給猶太基督徒的。他們信了主,但仍要守律法,因為他們還 是猶太人。他們守律法並不是為得救,而是為作個好猶太人。但保羅書信就沒有叫外邦信徒守律法,反倒說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來725)這總有點分別(不是教會問題,弗21416,而是國籍問題)。我們只能從中取出教訓,取出恩典的原則,但我們不能單以猶太書信作為完全的根據。

5.書信的內容

1)教義——加拉太書、羅馬書、希伯來書。
2)教會秩序——林前、林後、提前、提多書。
3)教會真理——以弗所書、歌羅西書。
4)世代的結局——提後、彼後、約貳、約三、帖後、猶大書。
5)生活——腓立比書、帖前、腓利門書、雅各書、彼前、約壹。
 (6) 預言——啟示錄。啟示錄的總意是基督再來。第4章以後,都是
             預言主再來以後的事。

四、新約對我們的用處

1.福音書

 除了約翰福音之外,其他三本福音書都不是直接給我們守的,因為它們是站在猶太人的背景下寫的。我們可以直接取用約翰福音,因為它是寫給全世界的。請注意!耶穌的話語不是直接給我們守的,因祂是對以色列人說的。其中有幾段經文是需要說明的: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約124750)這段是指得救問題說的。聽見遵守是指46)說的。凡棄絕祂不領受祂的人,要受末日白色大寶座的審判,這是對不信的人說的。但愛主的人也遵守主的話(約1421),並且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藏在心裡(西316)。又有人根據馬太2820來教訓外邦人要守寫給以色列人的登山寶訓: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但這節經文的意思不是這樣。這是對外邦人說的:先作門徒,並要受浸(19),再來注意這節的教訓。字不是指馬太福音一切的話,而是主復活前與門徒約定在祂復活後到加利利山上所說的一切話(太281619)。祂在山上與門徒不只講了 一兩 句話(18),而是對門徒講當怎樣把祂的話教導凡信的人。這是祂在復活後在山上所說的一切話。教訓」2字,原文只作,意思是教導他們怎樣遵行。遵守」2字,原文是tereo,意思是看守、察看。原文還有萬事」——panta,這字與羅馬書828的相同。我們不是遵守馬太福音的話,而是要察看耶穌所說過的各樣事物。把都教訓他們遵守譯作都教導他們察看萬事,我們就不會誤解聖經了。耶穌的話,必須用十字架及復活的亮光來光照,才能叫人明白;有些話語是要在祂升天后才能明白的。

2.使徒行傳

 這是一本榜樣的書。有了榜樣,還當有聖靈的引導方可。(徒1520)是我們要禁戒的。

3.書信

 這是特別對教會說的。書信就是教會的真理,是我們當遵行與根據的。這都是主釘十字架與復活後的話語。

4.啟示錄

 這是一本預言的書。23章是給當時的眾教會,亦預表後世教會,但預表需要有書信的根據。

5.聖經的預表、異象與比喻

 聖經中的預表、異象與比喻等,都不能作根據,只作參考,必須有書信的明訓才可以。沒有原則,只根據一個預表或比方,許多錯誤與幻想都是從這樣的解經而來的。我們又不能把一個真理分析得過分,否則我們就會遇到許多的難處了。例如我們這許多的人,怎能成為羔羊的一個新婦等問題,我們就不必去分析它了。

上帝與神

「請問你要買聖經嗎?」「要神版還是上帝版?」「啊?聖經還有神版和上帝版的分別啊?原文有不一樣的意思嗎?」

其實「神」或是「上帝」這個字的翻譯是從Elohim 而來,早期聖經的宣教士翻譯聖經的時候,有的人主張用「神」來翻譯這個字,有的人則主張用「上帝」。其實呢,兩個都可以使用,只是視對使用者來說,那個譯名比較能表達這位創造主。

和合本是1890年在上海召開的宣教士大會中,所決議要進行翻譯中文聖經的成品。當時是由各國派來的宣教士推派代表組成翻譯委員會;翻譯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一些重要神學用詞要如何翻譯。

因 為基督教不像天主教,有個像教宗或主教一般可做最後的裁決的權威者,這個爭論在眾多宣教士當中無法得到一致的答案;所以就交由聖經公會來解決。當時的英國 聖經公會決定採用「上帝」的譯名,美國聖經公會要用「神」;討論了許久,各自有所堅持,後來的協議就是各自印刷不同譯名的聖經。

神學上的理由
支持翻譯為「神」的論點在於,希伯來文的Elohim是個屬名,可用來單指創造宇宙的那一位,也可泛指一般的神明而不是人。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中文的「神」這個名詞,剛好符合Elohim 的這兩個意思。

支持翻譯為「上帝」的理由,他們認為如果翻譯成「神」,容易跟一般的神明混淆,而且在中國古籍中「昊天上帝」被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所以用「上帝」來翻譯,才能夠表達出獨一崇高的意味。當然,遇到 Elohim 指一般神明的時候,還是把它翻譯成神,以示區別。

地方性的理由
有些地區,由於語言使用的習慣或宗教文化背景,一講到「神」,通常就聯想到眾多的神明,如果要指向那位崇高的神,感覺似乎有點混淆。對這樣的人來說,就會主張應該用「上帝」來翻譯 Elohim。 對於沒有這種顧慮的人,他們就會覺得使用「神」這個字來翻譯,是很自然的。

由於Elohim 譯為「神」或是「上帝」的作法,無法在宣教士中得到一致性的共識;最後美國和英國聖經公會同意各自印行神版或上帝版的和合本聖經。為了排版的關係,「神」這個字的前面於是加上一個空格,好讓兩個版本的版面頁數能夠一致。

後來拿到神版聖經的讀者,見到「神」前加有空格,不知道先前的翻譯歷史,才會以為是尊稱的特殊用法。其實,現在聖經公會提供這兩個版本,就是要讀者依使用習慣選擇「神版」或「上帝版」聖經。

所以也在這裡提醒讀者,當購買聖經時,可以看一下你所要購買的聖經書背上,如果有個類似 的符號,就代表它是「神版」。否則就要向所購買的對方,清楚告知所需的聖經是「神版」還是「上帝版」喔!

猶太聖經的分卷排序

希伯來文聖經雖然只得24卷,卻完整地包含了我們現時所用的39卷舊約書卷(撒母耳記、列王紀及歷代志的抄卷是沒有分上下兩部份的,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還有十二先知書均各自合成為一卷)。今天舊約所用的分卷排序及名稱,始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希伯來文聖經不但在分捲上跟現時有差別,排序上也有不同。傳統希伯來文聖經書卷的排列次序如下:

一、律法書(The Laws)

1創世記、2出埃及記、3利未記、4民數記、5申命記。
二、先知書(The Prophets)
A. 前先知書(The Former Prophets)
6約書亞記、7士師記、8撒母耳記、9列王紀。
B. 後先知書(The Latter Prophets)

10以賽亞書、11耶利米書、12以西結書、13十二先知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三、聖卷(The Writings)
A. 詩歌書:14詩篇、15箴言、16約伯記。
B. 節期書:17雅歌、18路得記、19耶利米哀歌、20傳道書、21以斯帖記
C. 歷史書:22但以理書、23以斯拉記 + 尼希米記、24歷代志

聖經的形成

舊約正典

a.        一直以來,以色列人都是靠「人」作為上帝的代言人;直至在約西亞時期之後,他們才逐漸意識到要藉著「文字」或「書籍」來認識上帝。這種由「人」轉為「書」的方式,是否也會見於人類社會其他方面(如政制)的發展呢?你認為這兩種方式各有甚麼好處?

    以「代言人」方式傳達上帝信息的好處是具權威性,不會因為不敬畏上帝的王當政,而影響耶和華向以色列人曉諭祂的信息。
     以「文字」或「書籍」來認識上帝的好處在於這媒介的普及性和延續性。約西亞王在位,律法書被廣泛地向人民宣讀和教導,全國上下就變得積極地順從上帝的命令。甚至是當聖殿被毀,法書逐漸取代聖殿的地位,成為信仰的中心,延續了猶太人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b.        你對「口述流傳」的過程有何看法?
由於「律法書」或「五經」的內容是經了一段相當長的「口述流傳」後,才被寫成「書」。它的內容早在成書前已成了猶太人信仰生活的「規範」;這些規範日後更成為猶太教群體用來衡量其他書卷正典地位的準繩。
c.        一些被聖經作者引用的文獻資料,本身並不帶有如聖經般的權威和正典性,但所引用的部分就帶有正典性,原因何在?
當聖經作者撰寫其作品時,必然使用不同的口述流傳或文獻資料,但當書捲成書後,其權威是內在的、是上帝所賜予的,所以其正典性是沒有追溯力的;它的權威只屬於最能代表上帝啟示的正典文獻本身,而非它所引用的資料。
d.        哪些舊約書卷較先被納為正典呢?試從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兩方面說明其中原因。
   五經是最早被猶太人廣泛地接納為正典的舊約書卷。
    由於五經中的律例在以色列群體的宗教和文化生活中一直佔有核心的地位,所以五經中的律法部分可能比敘事部分更早出現。聖經書卷(尤其是五經)在聖殿被毀後發揮了新的功能,猶太人因為被擄而散居在不同地方,五經取代了聖殿原有的中心地位,成為猶太人宗教和文化最重要的標記。
e.        你認為為何在公元23世紀時,拉比會經常就以斯帖記和傳道書的正典身地位出討論?
主要是因為以斯帖記中沒有提及「耶和華」的名字,而傳道書的語調過分消極和憤世嫉俗,容易使人對傳統信念失去信心。
f.         從歷史角度來看,羅馬天主教於何時才正式確認舊約次經的正典地位?
羅馬天主教是在1545~1563年的「天特會議」時才確認舊約次經的正典地位。

新約正典

a.        甚麼原因促使有關耶穌言行的流傳由「口述」方式發展成「筆錄」方式?
早期基督教會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然而,為要確立基督信仰的獨特之處,新約教會就必須與猶太教分別開來若要更確切地建立基督徒的身份,就必須在已有的正典(指舊約聖經)上建立新的規範和正典。加上那些第一代的「口述的見證者」開始相繼離世,教會逐漸視那些記錄主的事蹟和話語的「文獻」等同於「主的話語」本身
b.        作為「新」規範的傳承者需要有甚麼條件呢?這條件對於新約正典的形成有何重要?
     作為「新」規範傳承者的新約正典,其形成是一個集體下意識式的認受,所以這27卷書必然是內含相當的權威,以致信徒在閱讀時,可以很自然、又很清晰地察覺。
   這條件對新約正典的形成非常重要,因為新約正典絕非一個人或一小撮人的意向所能轉移或改變的。教會領袖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要賦予任何新約書卷正典的地位和權威,而只是把一些書卷的「正典性」發掘出來,並加以公開確認。
c.        按文中所引述帕皮厄斯的一番話,你認為他正身處「口述」還是「筆錄」的時代呢?
帕皮厄斯所身處的是「口述」和「筆錄」的轉接時期,但當時新約正典的地位仍未確立,所以他對口述傳統的重視高於當時已流傳的福音書卷。
d.        根據上文的簡述,你認為有甚麼因素加速了整個新約成典的過程?
公元2世紀中期,由於有一些人所傳講的主耶穌與傳統的信念有所出入,特別是馬吉安和孟他努這兩種異端的出現,更使教會領袖和信徒愈來愈感受到有必要為「新約正典」設定界線,一方面為分辨上帝所默示的經典,另一方面則為防備異端滲入教會。
e.        倘若有人問你:「新約聖經在哪一年成典?」你會怎樣回答?
雖然自第2至第4世紀期間,已有不少教會領袖見證我們現存的新約27卷書的正典地位,但傳統對「新約正典」正式被確認的日子,則算於第4世紀。在東教會方面,對新約正典的正式確認,一般以亞歷山太教父亞他拿修於367年的復活節所寫的第三十九封《節期書信》(Thirty Ninth Festal Letter)為準;而西教會的官方確認,則以393年希普會議(Synod of Hippo)為準。

正典的神學

a.        我們可根據甚麼來斷定聖經正典已經完結?作者於此的立場如何?
作者認為聖經正典已經完結,原因主要有這兩方面
     新約教會成立之初和隨後的早期教會在上帝的救恩歴史是非常重要和獨特的時期,使徒們經歴和記錄了主耶穌的言行,上帝的聖言和啟示達致最高峰。所以,早期教會的領袖和信徒是代表著歷世歷代的教會去確認並見證聖經正典(尤其是新約)的成立
   我們認信「現有正典聖經的全備性」。約翰福音二十章3031節和二十一章25節明明地告訴我們作者約翰取材的選擇性,雖然正典聖經未必包羅上帝給予人的所有啟示和教導,但所包括的已經足夠了。
b.        若聖經正典書卷可以因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增修,那會帶來甚麼後果(試比較上一節所提到的孟他努的主張)?
若聖經正典書卷可以因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增修,則正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規限,會隨著時代而變更,正典的內容一方面會順應時代而不斷膨脹,同時舊的啟示也不斷被新的啟示所取代;換言之,教會就不再有如舊約般穩定的正典了。
c.        馬丁路德所持「正典中的正典」觀念與信徒讀經時不自覺地區分「正典中的正典」有何分別?
今天的信徒雖然沒有明確支持馬丁路德「正典中的正典」的立場,但教會的聖經教導、平信徒的讀經生活、以至聖經的發行(例如「紅字版」聖經)都間接營造一個錯覺,為某部分的聖經較其他部分重要,貶低了聖經整體的價值和意義。
d.        你信主多年以來,對聖經的認識會否仍只集中於某幾卷書呢?你覺得這是甚麼因素所使然?

聖經的流傳

甚麼是原稿?

a.        文中對「原稿」的討論(特別文中提及上帝那種動態式的啟示)與你一貫的想法有何出入?從這個角度來看,你認為今天我們對以賽亞書的理解,與最原初作者的理解有何不同?
²      從現代人的角度,「原稿」是作者原來編寫的那份文獻,它和出版後的文本應是一模一樣的,任何人都不能在未經作者同意之下更改「原稿」。但古典文獻的流傳並沒有「原稿」的觀念,後人可以在原來的文本之上進行增補,使書卷的信息更完備和豐富。更重要的是上帝那種動態式、互動的啟示,上帝能按需要在不同時間、透過不同的人,啟示祂的信息。
²      今天我們閱讀以賽亞書時,我們相信整卷書都是上帝所啟示的信息,但當以賽亞撰寫首39章,以至後人再補上繼後的20多章時,他們大概未曾想,己從上帝領受而來的,會成為後來歷世信徒都閱讀的書卷,甚至正典聖經的一部分。
b.        翻閱《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或《新譯本》內文的註腳部分,嘗試列舉幾個異文。
【自行作

聖經證據的來源

a.        一般來說,載錄聖經文本的資料有哪幾類?試簡述各類的特點。
載錄聖經文本的資料可分為3大類,分別是「抄本」、「古代譯本」和「教父著作」
²      「抄本」,或稱為「手抄本」(manuscript),專指那些從原稿或較早期的抄本直接抄錄下來的聖經文本的資料。
²      新約的「古代譯本」指距離原稿三、四百年間所譯成的譯本;舊約的古代譯本則可能與所譯書卷相距一段更長年期。譯本是為信仰群體中不懂原文的人而設,很多是源自崇拜時的口譯版本,有些則是完整的譯作。
²      「教父著作」是古代教會領袖的著作,往往引用聖經經文,更有為聖經書卷撰寫註釋書。以新約而言,最早期的教父,有很大機會直接閱讀過原稿,他們著作中引用的語句是重整聖經文本的重要資源。
b.        試列舉幾個古代舊約譯本的名稱及早期教父的名字。
²      古代譯本:《他爾根》(Targum)是亞蘭文寫成的舊約譯本,《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是希臘文寫成的舊約譯本,《古拉丁語聖經》(Old Latin Bible)和《武加大聖經》(Vulgate)是拉丁文寫成包括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的古代譯本。
²      較舉足輕重的早期教父包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坡旅甲(Polycarp of Smyrna)、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俄利根(Oregon of Alexandria)和耶柔米(Jerome)。
c.        為何使用教父著作中引用聖經的語句來重構聖經原來的文本會是那麼困難?
教父著作中所引用的經文不一定是直接引用的,而且許多語句根本只是憑記憶引述。

舊約聖經的流傳

a.        現時的希伯來文聖經主要是以哪一份抄本為基礎?既然有那麼多希伯來文聖經抄本存留下來,為甚麼現時的希伯來文聖經基本上只沿用這一份抄本的文本呢?
²      現時最通行的希伯來文聖經版本主要是沿用《列寧格勒翻頁書抄本》的文本為基礎。
²      因為它是惟一一份最古老和完整屬於馬索拉傳統的抄本。
b.        死海古卷的發現對希伯來文聖經的重構工作有何貢獻?
²      猶太人聖經的每一卷書,除以斯帖記外,都從死海古卷中發現抄本佐證,而且這些抄本所屬的年期比較「馬索拉」抄本早了足足1000年。從對照死海古卷和馬索拉文本的相似程度,可見證那代表著主流的希伯來文聖經文本的馬索拉文本,有極高的可靠性和準確度。
²      死海古卷展示某些有別馬索文本的地方,似乎更接近《七十士譯本》,大大提升了《七十士譯本》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否定了過往經文鑑別學學者認為《七十士譯本》翻譯質素參差的誤解。
c.        死海古卷所反映的昆蘭群體的聖經觀與我們今日的聖經觀有何不同?
死海古卷很可能是昆蘭群體所使用的希伯來文聖經文本,這些抄本顯示昆蘭群體可能同時使用兩個不同的版本。即便一個如昆蘭群體般保守的猶太群體,也接受上帝的教訓可藉著不同版本的文本共同表達出來,表示他們對信仰的敬虔乃建基於整體的信息內容,而非執著於文本的字眼相同與否。
d.        上文提及的希伯來文聖經的「文本標準化」過程,是學者基於所有的資料而提出的假設理論;若這理論成立,你對這個流傳過程有何感受?你可否看到上帝的保守?
【自行作答】

新約聖經的流傳

a.        上文曾列舉幾份較為重要的新約希臘文抄本,如P46、《西乃翻頁書抄本》和《梵諦岡翻頁書抄本》,你還記得這些抄本如何影響我們對個別書卷的背景認知和歸類嗎?
P46的原產地是東方的教會,在那裡希伯來書一直被視為保羅的書信之一,所以P46這抄本將這卷書納入保羅書信裡。《西乃翻頁書抄本》則包含新、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和一些教父著作(包括《巴拿巴書》和《馬牧人書》)
b.        處理舊約聖經文本的方法是「策略性」,而處理新約聖經文本的方法則是「折衷性」。為何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²    由於歷代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文本都倚重馬索拉的文本傳統,雖然有多份希伯來文抄本的存在,但既然它們都源自馬索拉文本,學者就「策略性」地選取其中最完整和最古老的《列寧格勒翻頁書抄本》作為希伯來文聖經的文本依據。
²    希臘文新約聖經文本的處理方法卻是「折衷性」,因為見證新約文本的證據繁多而互有歧異,不能依賴某一抄本的載錄,要「折衷」地拼合所有文本證據的結果。
c.        上文提及「20世紀之前出版的希臘文聖經,其中一大弱點是太倚重二手資料作為經文鑑別的依據」,「倚重二手資料」的缺失是甚麼?(你可從撰寫學術論文的方面想,特別是當你未核查資料而「引上引」時,可會有甚麼問題出現?)
過於「倚重二手資料」是難以確定所引來的資料是否準確,特別是當無法鑑證資料的來源。若從學術的角度看,所引來的資料可能失去其權威性。

經文鑑別與不變的信息

a.        在你日常生活中,你有否留意不同的人(如不同年紀、職業等)對「準確」的要求程度或有出入?這點可否幫助你對「經文雖有歧異,但信息卻不變」的現象有多一點的體會呢?
【自行作答】
b.        在處理異文和抄本之間的歧異時,我們不期然會問:「承載上帝話語的文獻竟然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版本,那麼,人是否真可以憑藉這些會變的媒介來領受上帝永恆的信息?」你對上文所提供的解說是否滿意?
【自行作答】
c.        古時的人如教父或猶太人能夠接受文本差異的情況,但現代人卻似乎較難接受。你認為是甚麼原因呢?
在一些較著重口傳模式的社會裡,焦點放在較大的篇幅和整體的信息上,字眼間的歧異並不那麼突顯。但現代人是以文本作為信仰規範,若有差錯,可能反映出信仰上一些問題

舊約導論摩西五經

分類
書名
作者
寫作日期
寫作地點
主 旨
鑰節
章數
摩 西 五 經
創 世 記
摩西
BC1420
西乃曠野
起源:宇宙之始,以色列之根源
12:1
50
作者名字的意義:因我把他從水里拉上來。
Ⅰ、世界之始 1:1-2:3 
Ⅱ、罪惡之始 2:4-4
Ⅲ、選民之源 5:-5:26 
  1. 亞當的後代 5:-6:8 
  2. 挪亞的後代 6:9-9:29 
4.挪亞兒子的後代 10:-11:9 
5.閃的後代 11:10-26
6.他拉的後代 11:27-25:11
7.以實瑪利的後代 25:12-18
8.以撒的後代 25:19-35:29
9.以掃的後代 36-37:1
10.雅各的後代 37:2-50:26 
出 埃 及 記
摩西
BC1420
西乃曠野
救贖:以色列蒙拯救作聖約國度
19:6
40
作者名字的意義:因我把他從水里拉上來。
.以色列人受壓逼 1:1-12 
(神工人的預備)
.以色列人蒙救贖 13:-18:
(神能力的彰顯)
.以色列人立聖約 19:-24:
(神揀選的要求)
.以色列人建會幕 25:-40:
(神同在的保證)
利 未 記
摩西
BC1420
西乃曠野
聖潔:以色列在神前的聖潔事奉
11:44-45
27
作者名字的意義:因我把他從水里拉上來。
Ⅰ獻祭律法 1:-7:
Ⅱ祭司條例 8:-10:
Ⅲ潔淨禮儀 11:-15:
Ⅳ贖罪日規條 16:
Ⅴ宰牲之例與血之神聖 17:
Ⅵ聖潔生活條例 18:-20:
Ⅶ祭司與祭牲之聖潔 21:-22:
Ⅷ七節期條例 23:
Ⅸ奉獻之象徵與主名之神聖 24:
Ⅹ安息年、禧年條例 25:
ⅩⅠ應許與警告 26:
ⅩⅡ許願、什一奉獻條例 27:
民 數 記
摩西
BC1420
西乃曠野
漂流:以色列在神恩典中的失敗
33:1
36
作者名字的意義:因我把他從水里拉上來。
Ⅰ預備離開西乃山 1:-10:10 
Ⅱ漂流直達加低斯地 10:11-14:
Ⅲ前赴安營摩押平原 15:-21
Ⅳ駐足相遇先知巴蘭 22:-25:
Ⅴ準備進入應許美地 26:-36:
申 命 記
摩西
BC1420
西乃曠野
律法:以色列聽受神律法的訓誨
10:12
34
作者名字的意義:因我把他從水里拉上來。
Ⅰ第一段講論:歷史性 1:-4:43 
1.引言 1:1-1:5
2.回顧 1:6-3:
4.勸告 4:1-4:40
5.逃城 4:41-43
Ⅱ第二段講論:律法性 4:44-26:
  1. 歷史標題 4:44-4:49 
2.發揮十誡 5:-11:
3.特別律例 12:-26:
Ⅲ第三段講論:預言性 27:-30:
  1. 關於遙遠將來 27:-28:
  2. 關於不久將來 29:-30:
Ⅳ歷史附記:摩西晚年 31:-34:
  1. 勸勉、囑咐 31:
  2. 作歌、登山 32:
  3. 祝福、去世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