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從考古學看耶穌的事工

    記載耶穌事工最詳細的,當屬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作者是耶穌親密的門徒約翰、馬太及獲得 第一手資料的馬可、路加。其中馬太、馬可、路加三福音成書較早,約在西元62年以前,距離所記載耶穌復活的事件不超過35年。當年親身經歷耶穌的醫治以及目睹耶穌神蹟的猶太人,仍然存活的大有人在。福音書的內容若有所虛構,實難逃當代人的耳目,尤其是那些虎視眈眈,把基督徒視為眼中釘的猶太宗教領袖們。

    對於後代的人來說,耶穌在世時約三年半的時間,接觸過的人,走過的地方,說過的教導,行過的神蹟,福音書的記載應當是非常的忠實。要從考古出來的文物取得証明,原也不應是難事。無奈其間多年戰亂,巴勒斯坦面目全非。根據柯南教授(Eric H. Cline)的統計:“耶路撒冷,這稱為‘和平’之城,自古以來經歷了至少兩次被毀滅、23次被圍剿、52次被攻打、44次被擒俘。”考古工作者的鐵鍬,只得往更深處挖掘了。

    耶穌所召的12個門徒,其中有半數是漁夫。凡去過以色列的遊客,都乘坐過掛滿“大衛星”(David’s Star)的捕魚船渡加利利海,也享受過湖邊觀光飯店的“彼得魚”。船是耶穌時代彼得捕漁船的仿製品,但是考古家於1986年,卻在加利利海西北數英里的瀾泥床中找到了當年漁船的骨架殘骸,証實是第一世紀的產品。製造者顯然經費拮据,船是以12種木料拼造而成。這艘目前在以色列金農沙集体村莊(Kibbutz Ginosar)展示的漁船,已經過了專家化學保存技術(Chemical Preservation)的修復。

    福音書所記載耶穌足跡所遍的地方,如彼得的家、雅各井、西羅亞池,迦百農會堂廢墟、拉撒路的墓、橄欖山、客西馬尼園等等,現今都成了重要觀光點。
    值得一提的是畢士大池:《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一個水池,治好一個癱瘓38年的人(《約》5:1-3)。約翰所描述的這個水池,在羊門附近,並有五個柱廊。在 19世紀之前,一直都沒有這個池子存在的証據。曾有學者認為《約翰福音》的作者只是虛構一個地方和一個故事。直到20世紀初,考古學家果真發現了這個池子,正如約翰所描述的完全一樣,包括那五根廊柱。考古的發現再次印証了新約聖經的歷史性。

    約瑟法斯在他書中所記述耶穌的弟弟雅各,是耶路撒冷初期教會的監督。雅各本來也和許多的鄉裡人一樣,不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直到耶穌復活後,特地向他顯現(《林前》15:7)。雅各的藏骨盒於2002年冬在以色列的一個古董拍賣場上出現。石灰石質地的藏骨盒,是第一世紀的特色。盒上刻著“雅各,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弟兄”。這個發現在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認為在耶穌的時代,取名叫雅各、約瑟和耶穌的,大有人在,何以証明這個雅各就是耶穌的弟弟呢?後經統計及日期鑑定,在耶穌時代的拿撒勒城,一個家中有這三個名字組合的也不多,而這個藏骨盒是西元60年左右的產品,這與雅各於西元62年,在大祭司亞納諾斯(Ananus)手下被石頭打死的時間相吻合。

    說到拿撒勒這個城市,也許有些基督徒不知道,長久以來,懷疑派學者認為這個耶穌度過童年的城鎮根本不存在。原因是全本舊約,保羅書信,約瑟法斯的歷史書,都沒有提到過這個城市。在第四世紀以前,也沒有任何一位歷史或地理學家在作品中提到它。後來真虧得一位專門研究加利利 各小城的考古家史全傑教授(James Strange)鍥而不捨地,在蛛絲馬跡中,替小城平反。原來在西元70年聖殿被毀後,獻祭停止了,祭司既無用武之地,遂遷地而居,也有一些北遷至加利利。考古家在加利利發現了一張記有24個祭司家庭的名單,有一家就遷往拿撒勒,証明了小城的存在。另有考古家在拿撒勒城郊掘到了第一世紀的古墓, 釐定了小城的地界。因為按著猶太法規定,埋葬必須在城鎮之外。從出土的陶器文物判斷,在羅馬統治時代,當地大部分的居民是猶太人。以其地界算來,拿撒勒城非常的小,僅佔地約60英畝,在耶穌時代的居民不會超過500人。這麼個芝麻小城,無怪乎耶穌的門徒拿但業對同伴腓力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 (《約》1:46)

    耶穌成長在羅馬該撒提比留及希律王(希律安提帕)作加利利分封王的時代。猶太人既痛恨羅馬政府,又輕蔑希律王,但《馬太》及《馬可福音》都記載了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聯合起來對耶穌“巧言盤問”有關納稅的事(《太》22:17)。《馬可福音》還多加了一句:“我們該納不該納?”(《可》12:15)其實希律黨人早就臣服在羅馬的法令之下,倒是法利賽人對納稅給外邦人不以為然。耶穌當然明白他們的假意及設下的圈套,於是向他們說:“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專供上稅的銀錢給他(《太》22:19)。圖五所示為一個西元14到37年間鑄造,專為納稅的銀幣,與當時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出示的相似。銀幣正面是凱撒提庇留的像,並刻有“凱撒提庇留,亞古士督神之子”(Tiberius Caesar, August Son of the August God),背面是母后利維亞(Livia,和平之神再世)的像。耶穌向挑釁者要這個銀幣(Denarius),有他特別的意義:那刻有羅馬皇帝的正面,代表羅馬統治者自喻為神的權威,及希律黨人的阿諛奉承;另一面顯示羅馬的多神信仰,調侃法利賽人違背摩西律法第一誡的假冒偽善!因而耶穌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除了聯合希律黨人調侃耶穌,法利賽人更與世仇的撒都該人祭司共謀除掉耶穌。祭司該亞法,自西元18到36 年任猶太公會的祭司長(《太》26:57-68)。筆者夫婦也造訪了位於耶路撒冷城西南該亞法的大祭司豪宅。從被挖掘出來的舊宅院,仍可見當年侯門之闊。 真可謂“朱門酒肉臭,野有餓死殍。”祭司們的財富當是對上諂媚羅馬當局,對下搜刮各地前來聖殿獻祭的百姓所得。考古家也找到了當年百姓在無可奈何之下所編 唱的一首兒歌:

“上帝降罰於波埃都斯的家族,降罰於他們手中的棍棒!
上帝降罰大祭司亞那的家,降罰於他們的密探。”
兒歌的結尾是:
“因為他們是大祭司,他們的兒子掌管銀庫,他們的女婿在政府裡當官,他們的奴僕用棍棒拷打百姓。”(註:波埃都斯[Boethusian],自希律時代一直掌大祭司的家族)

    後人在該亞法的舊宅上建了一個紀念堂,堂頂上赫然有一個醒目的金色公雞避雷針,詔告遊客這就是彼得在雞叫以前三次不認主的宅院。

    西元1990年11月,當工作人員在聖殿山南邊的平安林(Peace Forest)建造水岸公園時,從旁側倒塌的墓室中,發現了12個也是石灰石質的藏骨盒。其中一個特飾以精巧的陰刻薔薇彫花,一眼望去,即知它必屬某大富人家或達官貴人。盒的兩邊分別刻了“該亞法”及“約瑟,該亞法的兒子”(Qafa, Yehosef bar Qayafa)。聖經上只稱他為該亞法,但是約瑟法斯在他書中則稱他的全名為“約瑟,大祭司該亞法”。盒內有一副60歲男人的骨骸,學者認為這大概就是該亞法肉身最後的居所。

    將耶穌送往十字架的過程中,身操生殺大權的除了該亞法,便是羅馬巡撫彼拉多了。自西元六年亞基老被放逐以 後,猶大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由巡撫轄管。彼拉多經由羅馬皇帝的寵臣,宮中侍衛長、執政官塞揚努斯(Sejanus)的大力推薦,被任派為猶太省的巡撫 (西元26至36年)。巡撫平時駐羅馬在巴勒斯坦的京城該撒利亞,僅在猶太人的大節日時,惟恐暴亂,暫住耶路撒冷的安東尼樓。在羅馬史學家費羅 (Philo, 20 BC-AD 50)筆下的彼拉多,是個殘酷無情,鐵石心腸,輕取豪奪,貪婪枉法的惡官僚,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極為惡劣。這也許和聖經讀者對他的印象有差距。認為他既然 會屈服在亂民的一句話:“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朋友”(《約》19:12),即輕易地將耶穌判上十字架,這人必屬優柔寡斷型。其實彼拉多在敘利亞 早有一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傲視心態,獨斷獨行。猶太人曾多次逮到他假傳聖旨,逼迫百姓的把柄。他與侍衛長塞揚努斯過往甚密。該撒提庇留一直懷疑尾大不掉的塞揚努斯有謀反企圖,因此也將彼拉多列在他的黑名單中。西元31年塞揚努斯果因試圖毒害該撒提庇留及太子未遂而遭斬。耶穌受審若在此事件前後, 也無怪乎彼拉多在猶太人的一句威脅聲中妥協。試想送一個拿撒勒人耶穌上十字架事小,自己丟官甚或頭顱落地事大。

    西元1961年,當一群義 大利的考古家在該撒利亞的羅馬劇院旁工作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刻有彼拉多名字的石碑。該石碑是彼拉多為歌功頌德該撒提庇留,在該撒利亞為之建立了廟塔後所立。石碑上刻著“本丟彼拉多──猶太巡撫”。可見彼拉多確有其人。此外,考古家也找到有彼拉多名字的貨幣。幣上的時間為西元30及31年。

從考古學看耶穌基督的誕生

    無論自由或保守派的聖經學者,都認為《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醫生是位精確的史學家,博學多聞,文釆典雅,希臘文造詣極深。路加也在他的福音書中開宗明義地說:“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既然路加藉當時人緣、地緣、時緣之便,已作過研究,後人可以根據他的敘述,追溯耶穌出生的年代:

    “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路》2:1-2)

    人口普查不是現代社會的新發明。在前章我們已經提過,羅馬政府對其統治下的附庸國,除了人力財力,沒有其它的興趣。人口普查提供了徵兵課稅的可靠依據。在耶穌的時代,人口調查極為普遍。在一塊被稱為“Titulus Venetus”,以古拉丁文銘刻的石板上,記載了西元五至六年之間,在敘利亞猶太地曾舉辦過一次人口普查。這種普查在羅馬統治的地方,自凱撒亞古士督 (23 BC-AD 14)直到第三世紀,約每14年舉行一次。考古家也找到一份西元104年在埃及頒佈的同樣命令,規定人們必須回到自己的本鄉報名上冊。

    根據約瑟法斯的記載,居里扭於西元六年被派往敘利亞任巡撫,並即刻開始一次人口普查,因而引發了加利利奮銳黨以猶大為領袖的暴動。但是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是生在“當希律王的時候”。這位殘暴的大希律治理猶太41年(37-4 BC)。同時,路加也記載了耶穌事工開始前,在約旦河領受約翰的洗禮,時乃該撒提庇留15年。如果該撒提庇留在該撒亞古士督最後幾年與之共同執政(AD 11-14),那麼耶穌的事工開始應在西元26至29年之間,那時耶穌約30歲(《路》3:23)。這樣算來,耶穌就不可能生在西元六年。是這位 “精確的史學家”路加的記載有誤嗎?這個長期困惑古今學者的問題,一直沒有一個合理的答案。

    西元1764年,考古家在義大利中部的提布爾(Tibur)發現了一塊羅馬石碑,上面寫了羅馬皇帝在西元前六至四年,曾派巡撫到敘利亞。按照已逝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考古學南塞教授(William Ramsay)的推論:可能居里扭第一次任敘利亞巡撫時(6-4 BC),就作了人口普查。但是該石碑太過殘缺,也沒有註明這個巡撫就是居里扭,說服力不夠。直到新約考古學家麥克雷(John McRay)在他1991年出版的《考古學與新約》中,以考古家華德曼(Jerry Vardaman)所找到刻有居里扭名字的數枚硬幣為証。幣上刻有居里扭自西元前11年到大希律王去世(4 BC)任敘利亞和基利家的巡撫。這位居里扭是否就是約瑟法斯記載於西元六年任巡撫的那位,我們無法知曉。但是我們相信當代的路加一定很清楚。他所 記載的耶穌誕生在“頭一次”行報名上冊時,指的應當是一位名叫居里扭的巡撫在西元前11年至4年之間的普查。而路加也沒有忘記“第二次”,也就是西元六年的普查,記載於伽馬列在公會的發言中,所提到引起暴動的報名上冊(《徒》5:37)。若人口普查每歷14年舉行一次,這樣的解釋也尚稱合理。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聖經智慧文學的範圍



    智慧人的角色

    以色列人一如鄰邦巴比倫、迦南、以東,和埃及,自從有民族的自覺以來,人民已追求智慧。為別人提意見的技巧不限於男性,因為早在以色列歷史的初期,已經提及過一些智慧的女人,底波拉之歌提到西西拉的母親求問一個「聰明的宮女」而得安慰(士五29)。同樣,撒下十四 2—20引述一個提哥亞的「聰明婦人」,她顯然不單只是一個職業的哭喪者。她在第十四節的話顯示她十分熟識智慧人圈子裡的箴言和諺語:「我們都是必死的,如同水潑在地上,不能收回。」其他古代的例子包括大衛的導師亞希多弗:「那時,亞希多弗所出的主意,好像人間上帝的話一樣。他昔日給大衛今日給押沙龍所出的主意,都是這樣」(撒下十六23);還有亞比拉那位聰明的婦人,「憑她的智慧去勸人」,那地也因那智慧語而聞名(二十22)

    以色列的智慧訓誨,必定是隨著部族生活傳遞,用來預備每一代的族人承簷家庭、國土和社會的領導責任。然而,智慧文學到了所羅門時代揭開了重要的一頁。所羅門王的支持、讚譽,他的財富、國際的文化和交流探索,這些因素合起來,令智慧文體在這個時代扎根,而且成了運動,產生聖經的智慧書。我們可從王上四29—34印證所羅門是這種發展的支柱人物:

   「上帝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測量。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另參箴一 十1,二十五1

    此運動興起的精確背景亦是一個問題。一般認為所羅門及其後人倣傚埃及,成立學校,訓練行政人員、文士,及其他官員來承擔中央政府的工作。這理論縱使講得通,亦缺乏聖經支持。猶太文獻第一次提及學校,是在西拉的時代(約一八年:西拉智訓〔即傳道經]五十一23)。耶十八18的傳統解釋,及認為經文所指的三種職份,為先知、祭司,和智慧人但是韋弼(RNWhybray)提出強烈的質疑,他懷疑以色列的智者是否真會成立一個特別的部門或分別出來的階層:反之,他的結論是,他們無論有何職業,都是一批知識份子。

    箴二十五1指出希西家亦是支持智慧文學的人。在耶利米時代  (約六○○),智慧人在某些場合會與先知和祭司的聲譽及影響力不相伯仲。耶利米對那些智者光火,因為他們與其他宗教領袖一樣,沒有順從上帝和他的話,也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

    智慧人慚愧、驚惶、被擒拿
    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
    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耶八9)

    耶利米預言祭司的律法、智者的訓言,以及先知的話都會斷絕。於是他們便謀害耶利米,設計期間,智慧人亦有參與,並且有相當的地位(十八18)。智慧人在此時已經很有聲望,其佐證之一是先知們常用智慧話和技巧。阿摩司的作品有智慧文學的主題,例如「三番四次」的形式(至二:另參箴三十1518212429:伯五 19),以及爭議的問題(摩三 3— 8,六12)。先知既然亦有運用智慧語的形式,所以我們不應斬釘截鐵地把智慧人劃分出來。

    智慧人的責任,是在人民或政府領袖面對困難時,提供意見,指導他們採取正確的行動。這些意見相信大部份是以箴言表達,一個真正的智者,必須通曉箴言,才能說出清晰又切合詢問者需要的答案(留意傳道書十二9:「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及11節:「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另外,智者又要思考人生之中各種困擾人的問題,並作出恰當的觀察和結論:在這方面約伯記和傳道書是最值得留意的例子。希伯來人的「智慧」十分接近希臘的「哲學」;當然兩者是有明顯的分別。

    聖經智慧文學的特徵

    當智者寫作他們的智慧語時,不會受文化或國籍所限制。事實上,聖經智慧文學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其國際性。一個社會的箴言,很容易被另一個採用,因為它們的基本性質是對生活的研究和反省,所以擁有史詩或歷史作品所沒有的普及性。

    舊約以及古代東方的智慧文學,主題都順理成章地傾向於個人的成功和吉利,這種個人主義,與先知所講的國家及群體宗教生活有很大對比。以色列信仰最重要的主題一一從埃及被選召、與耶和華立約的關係、官方崇拜、主的日子等,在智慧文學都只是扮演一個小角色。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認為以色列的智慧文學是世俗的,也不能說它們與鄰邦的箴言毫無分別,這全然不對!任何人閱讀約伯記、箴言,或傳道書時,都會注意到它們背後是以色列人那獨特的信仰。對於一個真正的以色列人,所有智慧都是從上帝而來;只因為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人才能從上帝的啟示中得著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唯有敬畏上帝的敬虔者,才能夠真正擁有智慧:無論是基於人的努力抑或是上帝的賞賜,智慧也是在創造秩序之內。但智慧若沒有對上帝的敬畏和順服,必定會失之於傲慢與盲目的猜想。以色列人尊敬智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智慧人尊重那管理生命的創造秩序,讚許那些正當的決定和行為,以及貶斥那些愚昧有害的生活態度。

    聖經的智慧作品。廣義來說,「智慧作品」包括「教訓和指導性的文學」。約伯記、箴言、傳道書等都是以色列智者的三大貢獻。另外有些詩歌也反映智慧文學的主題(參詩一,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一二,一二七,一二八,一三三:亦參考本書第四十章)。它們包括了警語或規條(而不是詩歌或禱文),或者是探討一些難題(如惡人致富,義人遭難)。雅歌及耶利米哀歌則反映出智慧文學的影響:它們採用具體的修辭技巧,形式也十分風格化,尤其是哀歌中的離合詩體。而且,約伯記與傳道書雖是思考性的智慧文字,但也包含不少箴言。

    在新約,耶穌的教訓(尤其是他的箴言和以自然界為題材的比喻,以及他鋪排和解決難題的能力)處處反映智慧文學的傳統。他是那「比所羅門更大的」(太十二犯),他是智者的祖師,實現了舊約的先知、祭司、君王,以及智者的職份。此外,雅各書也強調從天上來的智慧(三15),而且運用了箴言和自然界的類比,是新約智慧文學一個優秀的例子。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詩篇119篇介紹


1.     詩篇119篇是聖經裏最長的一篇,共有176節,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智慧詩」,其主旨可用105節說明:「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上帝的話是我們人生的指標。

2.     它的體裁是按著22個希伯來文字順序撰寫,故又簡稱為「字母詩」。每一個希伯來文字編寫8節經文,每8節為一段,全篇共22段,合共176節。除了編排的考究和嚴謹之外,也著重教導,而且民眾又易上口,容易背誦,但遺憾的是所有翻譯本都似乎未能把這詩的美麗和內涵翻譯得完全。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在全篇詩中,只有6節(849091121122132)沒有提及上帝的律法,其餘每一節都有提及上帝的話,只不過詩人用不同的字彙來描述,或說誡命、律例、話、命令、法度、訓詞、典章,但其實都是指上帝的話而言。

3.     有關這詩篇的背景,則似乎沒有定論,看來應該是被擄之後的作品,但作者則不詳,但肯定是一位對上帝的話語充滿渴慕和喜愛之情,也是一個謙卑依靠上帝的人。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辯道時期之釋經

    第二世紀可以說是教父們辯道(護教)的時期。神學史稱這時期為辯道神學時期。有以下幾位主要人物(也是一班教父, Church Fathers):

 

一.游斯丁(Justin Martyr, 100-165 AD)起來肩負這辯道的責任,從基督教的立場評估希臘哲學和猶太教的貢獻。

 

在《與特萊福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一書中,游氏使用兩種辯道方法來處理基督教與舊約的關係。

 

首先是預表法。他說:「聖靈往往使一件可見的事情發生,而該事件是預示將要來臨的事之預表(typos)」(CXIV.1)。

 

對他來說,舊約裡面記載著許多的預表,例如逾越節的羔羊是基督的預表,獻素祭是聖餐的預表等等。對游氏來說,預表是建立新舊兩約對應關係的主要橋樑。

 

第二種辯道法是先知預言的應驗,在游氏的思想中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他在其著作中續繼不斷地使用這方法對猶太人和外邦人證明福音的真確性。

 

二.愛任紐(Irenaeus 175-195 AD)

 

當時,諾斯底主義正想藉著漫無邊際的寓意法,將聖經的道理引入神秘的境界。猶太教又過份強調字面之意。

 

愛氏在《駁異端》一書中,重申傳統預表論的主張。他也提出一個可靠的釋經量度標準。

 

認為大公教會所持守的「信仰規條」(Rule of Faith)是最可靠的標準。因為大公教會擁有使徒的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而教會的監督也具有使徒傳統的資格。故此,釋經的工作是屬於教會的。

 

    從此以後,教會在釋經學方面建起其堅固的堡壘,先把異端者的釋經排斥在外,另外也以教會的正統(或是傳統)信條定為可靠的標準。從此以後,任何與傳統不同的解釋工作越來越困難,即使出現也常與教會起衝突,被當著是“另類”的解釋法。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目的和特徵

    路加本身清楚說明他的目的:「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1:1-3)

 

另外,在使徒行傳的序言中也再次列明:「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徒1:1-2)。

 

    這樣的說話有兩大目的:給提阿非羅提供更多確信的資料,另外就是藉著這書寫說明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不過布魯斯(F. F. Bruce)按內容說路加真正的目的是要「指正當時一些錯誤,為基督教辯護」。

 

    按照初早期教會歷史,真正的護教時期是在第二個世紀,但是路加在第一個世紀已必須擔任護教的工作。布魯斯指出路加的護教工作包含了三個方面:

 

. 抗駁異端宗教,

 

. 抗駁猶太教,

 

. 抗駁政治的指責。

 

這些抗辯都是當時歸信基督教的信徒所遇到的張力。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耶穌復活

婦女的遭遇

 
  又再隔天是按他們曆法一週七天中的頭一天,也就是禮拜天,一大清早天還 沒亮之刻,那些婦女就帶著所預備的材料來到墳墓那邊,卻看見石頭已經從墓門 口被移開了,他們心裡很疑惑是誰把石頭挪開的?接著進去以後卻沒看到主耶穌 的身體,馬利亞就出來到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竟然看見兩 個天使穿著白得發亮的衣服,坐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什麼哭﹖」
  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的遺體搬走,我不知道被搬到哪裡去。」
  話剛說完,就轉身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沒認出他來,因為耶穌復活後形體 改變了。
  耶穌也問她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守墓園的 ,就對他說:「先生,如果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去 把他搬回來。」說完話就又轉身回去。
  耶穌這時喊了一聲:「馬利亞。」馬利亞這才聽出來是耶穌,就再轉過身來 說:「夫子!」 
  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天去見天父。你往我的弟兄們,就是使 徒們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天父,也是你們的父,你們的神。」
  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又把主所交待的話告訴使徒 們,使徒們卻不相信他所說的。
  但是彼得還是跑到墳墓那裡,低下頭往裡面看,看見只有細麻布在那裡,身 體卻不見了,就回去,心裡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
  馬利亞他們去把耶穌復活的事告訴使徒們的時候,負責看守的士兵有幾個進 到城裡去,把事情的經過跟他們的宗教領袖報告。這些宗教領袖和民間士紳們聚 集起來開了個會,就拿了很多錢給士兵們說:「有人問這件事的話,你們要這樣 說:『晚上我們睡覺的時候,他的門徒來把他的屍體偷走。』如果這個話被巡撫 聽見了,他因為你們失職要把你們處死,我們會勸他的,保管你們沒事。」士兵 把錢收了下來,就照他們吩咐的去作,於是這些話就在猶太人中間流傳著。

以馬忤斯事件

也是在那天,門徒裡面有兩個人前往一個村子,那村子離耶路撒冷有一段距 離。
  當他們正在路上聊這些事情的時候,突然耶穌出現在他們旁邊跟他們一起走 ,只是他們的眼睛一時迷糊,不認得他。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一路聊些什麼事呢?」
  他們就停下來,面帶愁容。
  兩個人之中有一個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出 了什麼事嗎﹖」
  耶穌說:「什麼事呢?」
  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百姓面前無論說 話或作什麼事,都很有權威跟能力。我們的官員和宗教領袖竟然扣押他,判他死 罪,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但是我們一向盼望他能救以色列人脫離暴政!
  「這件事發生到現在已經三天了。而後我們中間有幾位婦女所說的事情,讓 我們感到不可思議。他們說他們清早到墳墓那裡,沒看到他的身體,卻回來告訴 我們,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復活了。
  「我們中間又有幾個人也到墳墓那裡去看,所看到的就像婦女們所說的那樣 ,墳墓是空的,沒有看見祂。」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啊,真是遲鈍!以前那些先知所說的話,你們 居然不相信。救世主被迫害,卻復活過來,得到榮耀,根本就是預期要發生的阿 !」
  於是耶穌把聖經上所有提到自己的話,都解釋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 走到快靠近他們要去的村子的時候,耶穌好像還要繼續往前走下去,他們卻 極力挽留他說:「時間已經很晚,太陽下山了,請你跟我們一起住吧!」 耶穌就進到村子裡,跟他們一起住。
  到了吃飯的時候,耶穌把餅拿起來,感謝禱告之後,就把餅擘開傳給他們, 而這些動作,就跟耶穌被出賣之前的那頓晚餐時,所做的動作一樣。於是他們眼 睛一亮,就把他認出來了。可是耶穌卻突然不見了。
  他們彼此對望說:「在路上他跟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心 裡不是很感動嗎﹖」
  他們就立刻動身回耶路撒冷去。

門徒的遭遇

他們在耶路撒冷找到其他使徒。使徒之間也在傳說「主真的復活了!有顯現 給彼得看。」這兩個人就把在路上怎樣遇見耶穌,和在擘餅的時候怎樣把他認出 來的事,都說了一遍。
  說曹操曹操到,正在說的時候,耶穌突然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他們嚇死了,以為看見的是鬼魂。
  耶穌說:「你們為什麼憂愁煩惱?為什麼心裡懷疑呢?你們看我的手,我的 腳,就知道是我沒錯。摸我看看!靈魂沒有骨沒有肉,你們看,我有的。」說完 之後,就把手和腳給他們看。
  他們高興得幾乎得不敢相信,而且覺得很稀奇,耶穌就說:「你們這裡有什 麼吃的沒有?」他們就給他一片燒魚。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耶穌對他們 說:「這就是我從前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所告訴你們的:『聖經裡面凡說到我的 話都必須應驗。』」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竅,讓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聖經上所寫的 ,救世主必須要被害,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從此以後,相信十字架救恩的,都會 從罪惡的權勢中被釋放,不再死在罪中,而是得到新的生命。你們要出去傳講, 讓人明白十字架的奧秘。」
(出自馬太福音二十七章:27節到二十八章:10節,馬可福音十五章16節到十六 章11節,路加福音二十三章:26節到二十四章:49節,約翰福音十九章:2節到 二十章23節。)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應許的百姓

雖然在族長時代和摩西時期之間有四百年的沉寂,但神學卻仍綿延不絕。舉例來說,出埃及記一7就用了十個匠心獨運的字,為雅各家作了簡短的回顧。這些字證明上帝實現了他的應許,雅各的後裔確實已經『生養眾多』、『繁茂』,並且『極其強盛』。這是創世記一28和卅五11所應許之福的清楚寫照。

     不過,此時的後裔已不僅指一個家庭,乃指一群百姓,一個國家。這個時期有新的特點。他們對上帝恩典作為的經歷,不再限於上帝為蒙揀選的個體所作個人性的干預。在這裡,正如他們的宣告,上帝的作為要再一次為全民族所肯定︰『耶和華將他的百姓從埃及拯救出來。』雖然如此,還是要追溯到同一個安慰人的保證︰『我必與你同在』,因為那就是上帝的名字和特性。他的名字是『我是』,也就是耶和華(即『他是』),當人需要他,求告他時,他就是那位樂意滿有動力和實效與人同在的上帝。

     支配兩個時代轉換的,是這位立約的上帝對他的應許而有的信實之愛與可靠的恩典。他已經听見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哀聲,人對他們的關切,並為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可歸結為他『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出二24)。救他們的上帝就是『你們祖宗的上帝』(三13);『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15-16節)。

     在此之前,上帝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El Shaddai的特性和本質顯現;但此刻他要以耶和華自我顯現(出六3),要拯救以色列,並引導他進入他曾應許賜給列祖的地(六8;卅三1)。再一次,這一切屬上帝的活動可以囊括在一個概念中︰他『記念』他的約(六5)。

     由此,出埃及記的作者把族長時期和出埃及時期作了直接的相連;對他而言,西乃之約在神學和歷史上,都是亞伯拉罕應許的延續。他不但沒有把埃及和西乃當作是前述應許的干擾,反而當作是必須的,而且是一個新的機會,足以表明上帝是以信實來實現祂的應許。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應許的神學家


     毫無疑問地,以賽亞是舊約最偉大的先知,他的思想和教義,涵概了廣闊的主題範圍,也貫穿他一生長久的事奉,其著作可分為兩部份︰一至卅九章的重點在審判;四十至六六章則強調安慰。全書有其連貫的特徵,自成一體,像是『以色列的聖者』,這獨特的詞彙在第一部份出現12次,在第二部出現14次。

     以賽亞書的第二部份,是垂直式的舊約神學,可以稱之為『舊約的羅馬書』或『舊約中的新約』。在其中的27章內,包括了新約的27卷,四十章一開始就預言施洗約翰的曠野呼喊,一如福音書的起頭,六五至六六章的高峰,則有如約翰在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呈現的新天新地。在這一始一末的中心點,則是賽五二13至五三12,這是整本聖經有關代贖意義最偉大的神學敘述。

     然而,以賽亞書的第一部份也毫不遜色,各『篇』連綿不斷,依序道來,有硬心篇(一至六章)、以馬內利篇(七至十二章)、列國篇(十三至廿三章)、小啟示書(廿四至廿七章;卅四至卅五章)、房角石與禍哉篇(廿八至卅三章),以及希西家篇(卅六至卅九章)。

     依我們看來,以賽亞可謂神學家中的神學家。以上帝綿延連續的應許來著眼,以賽亞的卓越一方面是應用了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應許的前述神學,另一方面,他對此教義也提出新的貢獻與發展。


約伯記摘要

約伯記為世上最古書籍之一,也是聖經中最難明的一卷書。它的文體除序幕與閉幕外,其餘皆用詩類之形格,內容涉及世上最古的難題︰「義人為何要受苦?」、「全能仁愛之上帝又何忍睹人類受苦呢?」約伯記內帶來清楚的答案。

一、序幕引言(1-2章)

本書之序幕掀開後是一幅「天庭」之情景,揭露信徒受苦的其中一些因由︰
1.試驗

2.試煉

3.造就

4.榮神。

當時完全人約伯受上帝特准魔鬼之試探,使他經試煉後信心如精金(23:10),榮耀真神。魔鬼得准後便肆意向他攻擊,先傾覆他的家產,再殘害他的兒女,終加害於其身,使他滿身長滿毒瘡,痛苦難堪(1-2章)。

二、辯論(3-41章)

約伯有三友聞訊趕來本是要安慰他的痛苦(2:11-13),結果卻與他展開三大回合的辯論(3-31章)。

在辯論的過程中,許多人生哲理及「先祖神學」不是易明,也不容易摸到其辯論的中心思想。在第一回合中,他們的辯論以「上帝的性情」為主題。在第二回合中,他們的辯論環繞在「惡人之報」。在第三回合中,他們均直斥約伯的不義。

上帝雖無直接回答約伯之問題,但卻以自己的絕對權能暗示約伯在苦難來到之時仍順服上帝的旨意,那種順服是最得勝的。如此,苦難的真由不必追究,因上帝至終必有美好之旨意。順服上帝旨意,非明瞭上帝旨意,是上帝向受苦之人的要求。

人在苦難中不能自我安慰時,莫不想到上帝的作為不惑;但上帝的行事沒有不義,人一切的經過皆在他洞察之下,萬事皆有他的美旨,在一切的經歷中安然順受,等他旨意顯明,一切悲嘆的聲音也必變為讚美。

所羅門臨終言︰「事情的終局,強於事情的起頭。」(傳7:8)

看約伯故事之結尾如日落西山忽然霞光四照,為約伯難過的也可大得安慰,因試煉雖苦,其果實也必甘甜,苦盡必甘來。

三、閉幕結語(42章)

本書以約伯至終得上帝雙倍之祝福為終。若以首章之眼光看末章方能體會「約伯記」之精意。約伯有了具體經驗的信仰(42:5),他不但看清楚上帝(4:2-3),也看清楚自己,相形見絀因而更厭惡自己過去的惡心、愚昧(42:6),人生最難學的功課莫如真切認識自己的幼稚與有限;現今他的信心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復加上知識(彼後1:5),使他完全降服於上帝的美意。美哉,他的一生真是歷代信徒之榜樣。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苦難神學詮釋兩個主要原則

. 上帝是看顧世人苦難的上帝,也是藉著救贖解決世人苦難的上帝。聖經中許多經文是講述這苦難的拯救,要求讀者必須按這個角度去詮釋這些經文才可獲得意義。

 

    苦難神學詮釋問甚麼是救恩呢(salvation)?救恩就是一個信息說明上帝眷顧人們真實的苦難。救恩就是福音,這好消息帶給苦難中人得安慰,絕望中人有盼望。

 

    因此苦難神學詮釋像其他處境神學,挑選某些經文作處境應對的詮釋。

 

. 上帝本身是一位受苦的上帝(a wounded Lord,指基督的受苦),衪本身受盡苦難(having pain in himself)。衪為了拯救人類的苦難而自己承受苦難。耶利米31:20「我必要憐憫他」,以賽亞書63:15「你的憐憫」都指明上帝是以這樣的心腸看人。「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他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

 

    因此要求今天的解經者以這種心態去理解和詮釋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