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救主的得勝(馬太福音28:1-20)


  在大榮耀、能力和喜樂中,天使宣告並證實了救主已得勝死亡(28:1-7)。

復活了的耶穌首先向那些在十字架下陪伴著祂的婦女顯現(8-10節;參27:6128:1)。

看守墳墓的兵丁把這事向猶太人報告時,猶太人的反應,顯出他們因這難以否認的事實,已漸漸感到絕望(11-15節)。

耶穌──新的摩西──在加利利的山上與十一位門徒會面(16-20節),繼續向他們發出訓令。現在祂清楚地把傳福音的使命說出來,馬太在這福音書的開始就早已為此事下了佈局,使徒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三一上帝的名為他們施洗,並將耶穌所有的命令教導他們遵守。

眾使徒既得著保證:耶穌是他們的主,會看守他們;祂也是以馬內利的上帝,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們就奉差遣出發了。

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馬太福音27:27-66)


  經過羅馬兵丁一番侮辱之後,耶穌被帶往刑場;由於受了毒打,無力扛抬十字架,祂需要別人協助(二十七27-32)。

為了保持腦筋清醒,祂拒絕了兵丁所供應的麻醉劑(第34節)。

  祂與罪犯同釘(第38節),證實了祂受死的目的(參1:21)。

不斷有人咒罵祂、譏誚祂,完全漠視牌子上所寫著的事實:「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37-44節)。

最後,耶穌在黑暗中呼喊出被離棄的痛苦;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時內心極其傷痛的原因),是承擔罪債者至大的痛苦──愛子遭父神離棄了(45-49節)。

大聲喊叫之後(參約19:30),耶穌就死了(27:50)。

當下祂受死的救贖功能立即就生效了(51-53節):猶太和外邦的罪人,現在罪已被赦免,得以來到聖潔的上帝面前(聖殿裏的幔子已裂為兩半);那些死了的人,也有復活的盼望。這時候承認耶穌的,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27:54;與26:63-65成強烈對比),正如在起初一樣(2:1-12)。

約瑟仔細地安排耶穌的安葬,而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則設法攔阻耶穌的能力,兩者的行動,正好成了強烈的對比(27:57-66)。

走向各各他的路(馬太福音26:1-27:26)


  像是回應耶穌自己的預言一樣,大祭司和長老策劃謀殺耶穌(26:1-5),再過些時候猶大就會幫助他們成全這計謀(14-16節)。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6-13節),證實了死之將至,也彰顯了至深的愛。

逾越節的晚餐(17-30節)說明要成全這個新的出埃及,所要獻上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祭(參2:15);耶穌在晚餐中解釋說,那將要來的死亡是為赦罪而獻的贖罪祭(26:26-28;參1:21),這晚餐也是預示末日在完全的國度裏得勝罪和死的勝利(26:29)。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36-46節),表示要承擔其子民之罪是何等可懼的一回事;最後,祂作出了重大的抉擇;放棄了自己的意願,以兒子的身分順從了父神的旨意,以致聖經的預言得以應驗(第54節;參賽五十三)。

既是為受苦而來的神僕,耶穌就拒絕一切足以阻撓祂被捕的試探(26:47-56)。

猶太人的最高法院(猶太公議會),以及他們最高級的宗教官員(大祭司)控告耶穌褻瀆上帝,因為祂膽敢稱自己為「基督,上帝的兒子」(57-68節;參16:16)。

彼得好像加入了法庭內拒絕耶穌的人群一樣,他也否認與耶穌相識(69-75節),應驗了耶穌的預言(26:31-35)。

猶大在醒覺中自尋輕生(27:3-10)。

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巡撫彼拉多(27:12),因為只有他有權宣判死刑,猶太人知道彼拉多不會看重褻瀆上帝的罪名,於是控告耶穌在政治上對該撒造成威脅(參第11節)。

最後,彼拉多的宣判並非基於甚麼罪名或見證,而是由於他害怕群眾的壓力和暴亂(11-25節)。

所以他決定釋放了巴拉巴,卻把耶穌交給人釘十字架(第26節)。

末日之來臨(馬太福音24:1-25:46)


  這是馬太福音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教訓。

在引言裏清楚指出(對耶穌和門徒來說),耶路撒冷的被毀與世界的末了有極其密切的關連(24:1-3)。

耶穌首先說明祂第一次降臨和第二次再來之間一段時間會發生的事情:多處有天災,國際間互相攻戰,假彌賽亞的出現,上帝的子民被逼迫,以及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4-14節)。

然後,耶穌就談到將要發生在猶太人中間的災難(正如22:723:38所預言的),終招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後70)。

在此之後,人子要在大榮耀中再來(但那時間只有父神知道,第36節),在末世的徵兆中,招聚祂的子民(26-31節)。

審判臨到以色列之前,這世代也不會過去(15-25節);所以,聽者要留心(32-35節)。

雖然人子再來的日子是更遙遠的事,耶穌也提出同樣的警告(36-51節):這事件是必定會發生,但發生的時間卻不能確定,人在這段時間裏要儆醒和忠心,因為這事件是關乎救恩和審判的。

為使這教訓更清晰,耶穌講了十童女的比喻(25:1-13)和按才幹接受託付的比喻(14-30節)。

這段結束的時候,又講了綿羊和山羊的比喻(31-46節),提醒信徒要趕緊善待「弟兄」,弟兄就是指基督的使徒;人若照顧基督的使者,為他們供應食物和衣服,就證明他們是接受了使徒的信息和他們的救主了(參10:40-42)。

文士與法利賽人之災禍(馬太福音23:1-39)


書中指出耶穌斥責猶太宗教領袖有5個原因 :

1.        他們假冒為善: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教導相違背(23:1-4),他們潔淨的外表隱藏著污穢的內心(25-28節),他們看似維護上帝,但實際上是神僕的敵人(29-36節)

2.        他們驕傲的態度促使他們假冒為善(5-12節)

3.        他們虧欠那些跟隨他們的人,把他們引進一個悲慘的結局(13-15節)

4.        他們專注於律法的細節,卻忽略其中更重要的事情(16-24節)

5.        他們要對那將要臨到全國可畏的審判負責任(33-39節)

在耶路撒冷的事件(馬太福音 21:1-22:46)



  耶穌既是作僕人的王(參3:17),也是受苦的彌賽亞(參16:16-2120:28),所以祂進入耶路撒冷時,並非乘著戰馬,而是乘著一匹驢駒子;因為祂並非來向敵人宣戰,而是把自己交在敵人手中──卻反敗為勝(21:1-11)。
 
身為聖殿的主人,祂命令聖殿中的買賣要立即停止,回復它原有的功用(正如上帝所制定的),成為每一個人敬拜上帝的地方──包括病人、年輕人和外邦人(12-17節;參可11:17)。
 
有些人不承認耶穌和約翰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耶穌以更高的智慧勝過他們(21:23-27)。
 
祂用戲劇性的方式和毀滅性的行動向那些不肯承認祂是彌賽亞和神子的人宣佈審判;先是用行動(咒詛無花果樹,18-22節),然後用言語(講了3個比喻,21:28-22:14)。
 
從此,真正屬上帝的子民,就是那些相信耶穌的人(18:6)──不管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祂呼籲祂的子民向上帝盡忠,但也不要忽略政治上的責任(22:15-22)。
 
在復活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與上帝的關係(23-33節)。
 
那全心全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人,的確已守了舊約誡命中最基本的兩條(34-40節)。
 
那麼,順服上帝就是認清楚耶穌確實是大衛的子孫(1:1),但祂更是大衛的主─那至高的神子(41-46節;參16:16)。
 

往耶路撒冷途上的教訓(馬太福音19:1-20:34)


  耶穌說,根據創造諭令,上帝從沒有命令人離婚,只是在犯了罪的情況下,准許人這樣做,犯罪是指不忠於配偶而瓦解了婚姻之約(19:1-9)。

正如在五章1748節一樣,耶穌要求祂的跟隨者要有徹底的順服(19:10-12)。耶穌不但教導門徒要回復小孩子的樣式(18:1-4),還以聖約之愛懷抱小孩子(19:13-15)。耶穌把相同的道理告訴一個年輕的財主(16-22節);可惜,那人雖然忠心地遵守了愛鄰舍的命令,卻不願放棄財富、毫無保留地跟從上帝。

那些願意放棄一切去跟從耶穌的人,要在未來的國度裏承受數不盡的財富(27-30節)。這些福分並不是基於人的功勛,而是來自那慷慨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上帝,是祂所賜的恩典(20:1-16)。

上帝的恩典遍及所有的人──也包括有錢的人在內(19:23-26)。上帝自己付上重大的代價(20:17-19),使人可以白白得著救恩。

面對著門徒的爭競和野心,耶穌教訓他們,並(藉著醫治瞎子)指示他們真正的偉大並不是作別人的主,而是服侍他人(20-34節);耶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第28節),就是最好的明證了。

天國裏誰為大(馬太福音18:1-35)


  在馬太福音的第四段訓言中,耶穌集中教導有關信徒的修養和態度。祂呼籲那些跟從祂的人要作那最卑微的人,也要接待卑微的人(18:1-5)。

主特別吩咐作領袖的要待己嚴,待人寬(6-9節)。

基於天父對罪人的愛,基督徒必須盡全力(靠著禱告也靠個人的主動)去挽回犯過錯的弟兄,真的再沒有其他方法,才把他逐出教會(10-20節)。

真正明白父神奇妙恩典的信徒會不斷饒恕和憐憫那些得罪他們的人(21-35節)。

將來的救恩(馬太福音16:13-17:27)


  群眾對耶穌雖存敬意,但對祂的評價卻估計不足,彼得超越了他們,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是從天上來的啟示,使他認出了耶穌的神性(16:13-17;參11:2526)。

教會是屬於上帝的兒子的,也是祂所建立的,所以撒但和死亡的權勢都要被捆綁,不能勝過這教會。更重要的是,耶穌說祂要把教會建立在彼得上(16:1819),因彼得代表了眾使徒,承認基督;而使徒禁止或准許別人加入教會的權柄(即「捆綁」與「釋放」),有賴於天上的指示(即上帝在使徒教訓中的啟示)。

面對彼得的認信,和他對彌賽亞觀念三番四次的誤解(16:2023),耶穌就(首次)宣告祂要受苦和將來要得榮耀(21-28節)。

耶穌在幾個門徒面前改變形象,顯示將來的榮耀;摩西和以利亞(這裏回顧他們以前在山上的經驗)與父神一起為神子獨特的榮光作見證(17:1-8)

末後的以利亞,並非搶先超越彌賽亞的死,事實上是預示祂的死(9-13節;參14:1-12);耶穌必須受苦和抵擋撒但的權勢才進入榮耀(17:14-182223)。

再者,趕鬼的權柄(參10:1)並不能代替對上帝的信靠(17:14-21)。

作為聖殿的主 和天 君之子,耶穌本來無須繳納殿稅,然而,祂照樣繳納了,並在過程中顯示祂是大自然的主宰(24-27節)。

屬靈的衝突(馬太福音 14:1-16:12)


  在十四章112節,約翰所傳的道暴露了希律的軟弱,而約翰被斬首則成了耶穌將會被釘十字架的前奏(參17:12)。

真正的王不是希律,而是耶穌;祂是自然界的主宰(14:13-36),道成肉身的上帝,「與人同在」的上帝,祂是在曠野讓飢餓人群吃飽的上帝(正如上帝從前供應嗎哪一樣),也是在海上行走和平靜風浪的上帝(除了上帝,沒有人能抑制這狂濤怒海,詩89:9)。

彼得的信心、恐懼和對耶穌的倚賴,正是基督徒的典型(14:28-31)。

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表面上是敬拜上帝,事實上是熱衷於自己的傳統,而他們的傳統並不是補充上帝的話,而是對抗上帝的話(15:1-9)。

1020節裏,耶穌教訓人說,禮儀的律法若與道德的律法分割了,就成了空泛的禮儀;而以往對潔淨與不潔淨之物的界分(利十一),現在已好像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界分一樣,已成過去。為強調這一點,耶穌進入了異教徒的區域,醫治了一個迦南人(21-28節),並讓一群外邦人吃飽(29-39節)。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本來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卻聯合起來反對耶穌和祂的教訓,並且共同高舉以人為中心的教訓(16:1-12)。

在法利賽人方面來說,這「教訓」(第12節)就是標榜古人的傳統(15:1-9)、鼓勵假冒為善的驕傲態度(6:1-18),以及愛支配別人(23:4);在撒都該人方面,這人本的教訓,就是他們如何使用(或致力確保)自己的地位、財富和權力。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1-58)


  在馬太福音5段主要的教訓中,這第三段包含了7個比喻。撒種比喻中的4種土壤─硬土、淺土、荊棘和好土─說明對耶穌教導的4種不同反應(13:3-918-23)。

耶穌把天國的奧祕和亮光告訴門徒,因為他們已接受了耶穌所宣傳的國度(4:17),而群眾必要先接受這信息,才得著亮光,明白這比喻的解釋(10-173435)。

在稗子和撒網的比喻中(24-30364347-50節),耶穌向門徒保證,到了最後審判,祂必要把真信徒與假信徒分開,並警告他們不要急於下判斷(參7:1-5)。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則把天國展開時的微小與天國完成時的偉大作一強烈的對比。

藏寶和尋珠的比喻(44-46節)解明天國的價值遠超過世上所有的東西(參6:33)。

經過耶穌把比喻這樣解明之後,門徒就有新的寶藏加在舊的寶藏上了(5152節)。

相反地,拿撒勒人卻與群眾一樣不明白,與法利賽人一樣敵擋基督(53-58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