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寫信目的

    帖 撒羅尼迦前書可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從第一章到第三章,讚許他們在遭迫中所顯露的信心,愛心和盼望;另外也表達了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懷念,疼愛和代 禱,又因著他們站穩所得的安慰。第二部件從第四章到第五章,內容重於糾正弟兄姊妹們的錯誤,也對帖撒羅尼迦信徒教導有關主再來信徒被提一事。

    主再來確實是貫徹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中心思想。除卻帖前4:13-18節,帖撒羅尼迦前書每一章的結束,都和主再來一事有關。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到第三章,可算是哥林多後書的註釋,解釋了上帝僕人與他所服事的信徒所應有的關係,是哥林多後書教導的例子。「不但願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帖前2:8),這豈不是主向那為牧人的要求麼?也是事奉主僕人的榜樣麼?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寫作目的


  提摩太對帖撒羅尼迦教會之處境所作的報告,刺激了保羅寫這信。提摩太可能從帖撒羅尼迦把一封信帶了回來。保羅提出某些論點的方法暗示了這一點:「論到弟兄們相愛」(帖前四9),「論到睡了的人」(四13),「論到時候、日期」(五1;參林前七125,八1,十二1,十六112)。保羅的寫作目的包 含下列各點:

  1.他欲就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和忠心稱讚他們,帖撒羅尼迦信徒這榜樣已廣為人知(一7-10)。

  2.保羅知道他所留下的人,仍然要面對他在帖撒羅尼迦時所面對的逼迫,因此他希望能鼓勵他們站穩(二13-16)。保羅曾為他們憂慮,但聽聞他們靠主站穩,便感到高興(三1-10)。

  3.在帖撒羅尼迦有人誣捏保羅,這些人可能就是保羅在那裏時,曾煽動人敵擋他的猶太人(徒十七5)。他們可能說保羅只是一個宗教騙徒,曾使他們離棄自己的宗教而接受他的新教;他們永不會再見他。因此,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信徒,他在他們中間的傳道方法和態度如何(二1-12),並把自己要再見他們的心願和計劃(1718節)告訴他們。

  4.保羅也認為有需要激勵帖撒羅尼迦信徒按著基督徒的標準來生活,尤其在兩性的道德關係上(四1-8)。其他關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弟兄間之關係等事情,也需要留意(四9-12,五12-22)。

  5.他所關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帖撒羅尼迦信徒對已故的信徒和主再來的誤解(四13-18)。跟未來的盼望有關,還有「時候、日期」的問題,保羅也重複他在他們中間時曾講述的教訓(五1-11)。

  6.他們中間或許也有分裂的危機,因此保羅強調了信徒間相交的重要性(五27),勸勉他們不要輕視任何聖靈恩賜(19-21節),並且必須尊重他們的領袖(第12節)。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寫信時間地點

    當勾結市井匪類的猶太人不能成功地捉拿保羅和西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們隨即在夜間送他們往庇哩亞去。因帖撒羅尼迦那不信的猶太人隨後趕到,繼續聳動攪擾眾人,保羅就到海邊獨自前往雅典,留下西拉和提摩太。後來他們重新在雅典會合。

    因為從帖撒羅尼迦往庇哩亞途中,聖經沒有提及提摩太,有推測在帖撒羅尼迦的時候,提摩太己被差遣回訪腓立比,或許他被留在帖撒羅尼迦,隨後在庇哩亞回隊,然後當保羅前往雅典,再被留下。

    當保羅一行人在雅典會合後,保羅再次差派提摩太回到帖撒羅尼迦(帖前3:1-5),要知道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心如何,並且堅固他們,在所信的道上勸慰他們。或許西拉與他相伴,前往腓立比。無論如何,在馬其頓一行之後,他們再次在哥林多會合(18:5)。當保羅在哥林多會合後收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好消息,保羅就立時寫下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於哥林多,為時於主後五十一至五十二年,約在離開帖撒羅尼迦後大半年。若果放在使徒行傳中,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於徒18:5節之後,於徒18:18節之前。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寫於帖撒羅尼迦教會建立不到一年。寫於加拉太書之後,是保羅被聖靈感動所寫,又被納入成為聖經正典的第二封書信。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收信人


    保羅連續三個安息日在猶太人的會堂辯論,「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裏復活」(17:3),又說「這位耶穌,就是基督」。辯論,似乎是當日四處遊行傳道的人,在會堂所用的傳道方法,或許也是他們所碰到的「招待」。

    但是在三個安息日的辯論後,工作的果效開始產生,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第一批信徒出現了。他們中間有猶太人,「並有許多虔敬的希利尼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17:4)。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姊妹,應受保羅教導良多,靈性長進,否則在給他們的前後兩封書信中,不會有如此大量有關末後主再來的教導,並且也是新約惟一提到信徒被提的經文。

    帖 撒羅尼迦教會如同昔日其它教會一般,在開始的時候遭受猛烈的逼迫。這些逼害,源於帖撒羅尼迦中不信的猶太人,他們心裏嫉妒。這些人甚至招聚市井匪類,闖進 耶孫住家,要捉拿保羅。他們的勢力甚至達至鄰近的庇哩亞。由此可見,帖撒羅尼迦教會所遭遇的逼害,較其它教會所遭遇的,可能更沒有理性,並且較為暴力。在 帖前3:14節中保羅曾說,帖撒羅尼迦的弟兄姊妹,「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可以作為他們受到暴力逼害的證據。

    除卻了帖前4:6-8節 外,帖撒羅尼迦前書所顯示的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令人雀躍的教會。雖然受了迫害,並且在一晚中突然成為無牧的羊。但在信實的主看顧底下,他們卻「作了馬其頓和 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而主的道也從此們中間傳出去。他們「向上帝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帖前1:7-8)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寫作年代及地點和對象


  本書特別寫給「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一1)。

    根據使徒行傳十七章19節,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在羅馬的馬其頓省傳道期間,從腓立比來到帖撒羅尼迦。如他往常的習慣,保羅先往會堂去,連續3個安息日,提出經文來證明基督必須受苦,然後從死裏復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    有些猶太人,「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也有不少「尊貴的婦女」相信了。猶太人煽動人起來反對保羅時,保羅便要與同工離開帖撒羅尼迦。

  保羅逗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日子大概比3個星期多出許多。在信中,保羅談及他為生計而工作,免得叫帖撒羅尼迦人受累(二9)。信中提及保羅在這教會中的行 動和態度,也暗示他曾停留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腓立比書四章16節提到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時,腓立比信徒曾兩次打發人供給他的需用。

  後來保羅與西拉,大概還有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徒十七10),當保羅繼續前行至雅典,兩位同工則留在庇哩亞(徒十七1415)。提摩太曾到雅典找保羅,但保羅為了顧及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願意獨自等在雅典」(帖前三1),並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去。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回來時,帶著一些好消息 (三6-10),保羅就是根據這好消息而寫這信。

  使徒行傳十八章5節說提摩太和西拉從馬其頓回來,往哥林多找保羅。保羅大概是在哥林多逗留的18個月期間之初段寫成這書信。由於保羅在哥林多的日期可粗略確定,這信可能是寫於主後50年,極可能是首次在帖撒羅尼迦傳講福音後的一年。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發信人


    帖前1:1節清楚的說明發信人是保羅、西拉和提摩太。在信中也屢次使用「我們」二字,但在帖前3:5節,4:6節和5:27節中也有單單使用「我」一字,大概這書信可能出自保羅心思手筆,再與西拉和提摩太細細相討。所以信件以保羅、西拉和提摩太作發信人。

    保羅、西拉和提摩太都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創辦人。他們在主後四十九年或是五十年的冬天,從腓立比到達帖撒羅尼迦。在那裏一連三個安息日(17:2)在猶太人會堂與猶太人辯論,證明主耶穌就是基督,基督是猶太人彌賽亞一詞的希臘繙譯,意恩是救贖主,猶太人一般期望彌賽亞帶領他們復國。

    保羅、西拉和提摩太在帖撒羅尼迦逗留的時間相信多過三星期,因為當保羅還在帖撒羅尼迦時,腓立比教會曾一次兩次的打發人供給保羅的需要(4:16)。按兩地的距離,一程需要超過五天的時間,七天較為寬裕。兩次的供給,似乎不可能在短短三星期發生。有人估計保羅停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可能長達三個月。在這段時期中,保羅主要從耶孫家中(17:7)展開他的事奉工作。

    西拉是在保羅與巴拿巴因馬可的緣故分開後(15:40),才被揀選作為保羅的傳道同工。西拉是耶路撒冷教會中的一位弟兄。他可能是一位受過教育,有相當學識的羅馬公民。他被耶路撒冷教會所差派,將耶路撒冷會議決定的信件,帶至安提阿(15:22)。到達安提阿後,帶信人回到耶路撒冷去,而西拉郤定意留下(15:34,參英文欽定本聖經)。從此可見西拉有著傳道開荒的熱忱。

    提摩太較西拉遲一點才加入保羅的傳道工作。提摩太是因保羅傳道而信主的年輕人(提前1:2),居於路司得,父親是外邦人,母親友尼基和外祖母羅以,都是熱心愛主(提後1:5)的猶太人。信主後的提摩太,甚得當地和鄰近以哥念的弟兄稱讚。似乎是保羅主動邀請提摩太與他一同出去傳道。在加入保羅的傳道工作時,提摩太信主的年日,可能不會多於四至五年的日子。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作者


  信的開首便出現保羅、西拉和提摩太的名字,正如保羅其他書信一樣,他的同工可能也有參與這書信的撰寫。

    保羅常在信中用「我們」這代名詞,但「我保羅」 (帖前二18)及在別處的單數代名詞(參三5,五27)顯示這信主要由保羅執筆。

    自 十九世紀開始,有一些學者懷疑保羅並不是本書作者,卻沒有叫人信服的理由。此信所處理的明顯是一所教會在形成初期時所面對的問題。鑑於本書的表達方法跟其 他保羅書信不同,有些人便認為可能西拉和提摩太才是本書的主筆,但這說法並不能確定。初期教會對本書的作者並沒有任何質疑。

帖撒羅尼迦前書概要

 
死亡並不是終結! 基督教的中心訊息, 就是確信復活。保羅大膽清楚地講出這盼望去教導堅強而叫人讚嘆的帖撒羅尼迦新信徒,: 13弟兄們,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免得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盼望的人一樣。14我們若信耶穌死了,又復活了,照樣,也應該相信那些靠著耶穌已經睡了的人,上帝必定把他們和耶穌一同帶來。」 (帖撒羅尼迦前書 4:13-14)

看來有部份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 懼怕那些在基督再來之前已離世的弟兄姊妹, 會失去參與這重大事件的榮幸, 保羅敏銳到這份關注, 並盡量鼓勵他們。

他們初長成的信心, 是建基於升天復活主再臨要和信徒在永恆榮耀裡聚首一堂的盼望上。可能保羅擔心在他們中間教導和講道的日子會縮短, 好像在腓立比一樣。 雖然保羅確信他們的忠心和堅毅, 但仍設法鼓勵他們 (帖撒羅尼迦前書 3:6-10)

這就叫保羅寫下了對我們廿一世紀的信徒最有盼望的說話。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提要


<作者>

        使徒保羅(帖前一1;帖後一1)。信首雖與西拉和提摩太聯名,但實際係保羅一人所寫(參帖前二18;三2;五27~28;帖後二5;三17)
        根據聖經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徒十三9),係以色列人,屬便雅憫支派(羅十一1);按血統而言,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在名師迦瑪列門下,按嚴緊的猶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後來成為猶太教中最嚴緊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為祖宗的律法大發熱心,逼迫教會(加一14;腓三6);然而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時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當他要去大馬色捉拿信主的人們時,蒙主耶穌在路上向他顯現(徒九1~5)。從此,他便成了基督徒,並奉召成為使徒(羅一1),主要以外邦人為傳揚福音的對象(加二8)。前後三次出外旅行佈道,東自耶路撒冷起,西至羅馬止,足跡遍歷當時羅馬帝國轄地,建立許多教會,為今日基督教福音傳遍天下奠下根基。他先後至少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詮釋者。

<寫作時地>

        一般公認,《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乃是保羅書信中最早的兩封。而這兩封書信既是用保羅、西拉和提摩太三個人的名義發出的(帖前一1;帖後一1),故在寫信之時,他們三人必然是在一起。根據聖經的記載,他們三人是在哥林多相會(徒十八15),且前書是在提摩太訪問了帖撒羅尼迦教會回到保羅那裏之後寫的(帖前三6)。綜合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確定《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保羅第二次出外盡職,留在哥林多時所寫。時間約在主後五十至五十二年。而後書可能是在前書之後約有半年的間隔。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時間順序剛好巔倒,故前書應為後書,後書應為前書,今且列述他們的理由如下:
        ()前書所提他們遭受患難乃是用過去時式(帖前一6;二14),而後書卻用現在時式(帖後一4~7)
        ()通常保羅是在第一封書信中『親筆問安』(林前十六21;西四18;門19),以確立他今後寫給對方書信的典範,而保羅寫給帖城教會的書信是在後書才提到(帖後三17)
        ()因為先有後書中關於『主的日子』的教訓(帖後二1~12),所以才會有前書『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帖前五1)
        ()因為先有後書『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一3),所以才會有前書『論到弟兄們相愛,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帖前四9)
        ()保羅在前書中一再的提起他想回去訪問帖城教會(帖前二18;三10),而在後書中卻完全沒有提到這回事,可見前書應當是在後書之後寫的。
        ()前書提到帖城教會中已經有些信徒死了(帖前四13),並且也已經興起勞苦作工、治理教會的弟兄們(帖前五12),而後書則完全沒有提到,所以前書距離保羅被迫離開帖城的時間比較長久。
        ()前書的內容比較詳盡,而後書則比較簡單扼要,可見前書是在後書之後加以補充說明。

        上述推測的理由,都相當牽強,並不能用來佐證後書是在前書之前,前書是在後書之後。今且逐點反駁如下:
        ()前書所用過去式『在大難中蒙了』和『受了本地人的苦害』,乃在說明他們信主之時的遭遇。事實上在保羅寫前書之時,他們的患難並沒有成為過去,前面仍有『諸般的患難』正在等待著他們(帖前三3),所以後書用現在式形容他們得救以後所面臨的患難。
        ()後書的『親筆問安』用意在解決同一封書信中『有冒我名的書信』(帖後二2)的問題,並不能用來推論凡有親筆問安的信都是第一封書信。
        ()前書之所以提到不必再寫信說明主的日子,乃因為當保羅還在他們那裏的時候已經告訴他們了(帖後二5);後書是因為有人冒他的名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帖後二2),使他不得不重提此事,糾正當時在帖城教會中錯謬的傳說。
        ()其實從頭一天開始,帖城教會中信徒們彼此相愛的情形相當美好(帖前一3;三612),所以保羅覺得對此問題毋需在信中有所勸勉。在保羅寫後書時,他們的愛心更加顯得充足。
        ()後書雖然沒有提到保羅有否回去訪問帖城教會,但不能用來證明它是第一封信。無論如何,保羅對帖城教會頗有親切感,曾經多次回去訪問他們(參徒二十1;廿七2;林前十六5;林後一16)
        ()信徒之死與需要時間之長短並無直接關係;並且保羅往往在他離開各地教會之時就選立了治理的長老們(參徒十四23)
        ()書信的長短也與前後書沒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哥林多前書》就比《哥林多後書》長得多。

        結論是,前書依舊是前書,後書仍是後書,順序並沒有巔倒。

<受者>

        帖撒羅尼迦教會(帖前一1;帖後一1)。她係保羅在第二次出外旅行傳道的時候所建立的,但不久保羅即遭受逼迫和誣告,不得已匆匆離去,故未能在那裏停留一段較長時間餵養建造教會(徒十七1~9)
        帖撒羅尼迦城濱臨愛琴海,建於主前315年,在希臘時代即據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羅馬帝國在主前164年立該城為馬其頓省的首府。

        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使徒行傳》第十七章推斷,使徒保羅停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很短,甚至極可能不滿一個月,但是我們認為保羅在帖城至少曾停留了幾個月,其理由如下:
        ()《使徒行傳》所提『一連三個安息日』,不過是指他在帖城猶太會堂傳福音之事而言(徒十七1~3),並非指他停留帖城的總共時間。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泰半信徒原為敬拜偶像的外邦人異教徒(帖前一9),並非進猶太教的希利尼人(徒十七4),因此他們應當是保羅在會堂以外傳福音所結的果子。
        ()保羅提到他停留在帖城期間,親手辛苦勞碌作工養活自己(帖前二9)。若只停留幾個星期,沒有必要這樣作。
        ()當保羅在帖城時,腓立比教會曾經兩次打發人送捐款供給他的需用(腓四16)。這也是保羅停留並不短暫的明證。
        ()保羅自述當他停留在帖城時期,曾經就許多題目給予他們教訓(帖前二11;三4;四1~211;五1~2;帖後二515;三410)
        ()保羅與當地的信徒們之間已經產生了親密的關係,彼此相當熟稔(帖前一26;二7~8111719~20;三6~10)

        再者,另有聖經學者鑒於後書的用語有許多舊約的語法,因此主張帖撒羅尼迦教會中有兩個不同的信徒團體,一個是外邦人,一個是猶太人。前書是寫給外邦人,後書是寫給猶太人。但是,使徒保羅一向堅信在教會中並不分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加三28;西三11),特別是當時剛通過所謂『並不分他們我們』(徒十五9)的使徒決議案不久,保羅若真的容許在同一個地方教會中有兩個信徒團體,那就令人無法置信了。因此,上述前後書各寫給不同對象的說法,不能成立。

<寫前後書的動機>

        保羅等人被迫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這個新興的教會也受到迫害,保羅即打發年輕的同工提摩太回去探望並幫助那裏的聖徒們,後來從提摩太口中得知他們並未屈服於迫害,反而剛強站住(帖前一6~7;二14;三4~6;帖後一4)。保羅在欣慰之餘,仍然關心他們屬靈的前途,因為他在他們中間作工不長,深恐他們真理的基礎不夠穩固,容易受到外來各種教訓的影響,因此作前書勸勉他們,主要有:
        ()提醒他們回想他在他們中間時如何教導他們,以及他行事為人的榜樣(帖前一5~6;二1~12)
        ()勸勉他們躲避當地的邪風淫俗,用聖潔尊貴守住自己身體(帖前三13~8)
        ()勸勉他們在彼此相愛之外,還都要親手作工,在世人面前做個正常的人(帖前三12;四9~12)
        ()解明當主再來時的情景,以及信徒們將來的際遇,勸勉他們為此儆醒謹守(帖前四13~11)
        ()勸勉他們雖然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即主工人的道理教訓),但須凡事察驗,不宜囫圇吞棗地加以接受(帖前五20~21)

        然而,就在保羅寫給他們《帖前》之後不久,有些外來的假師傅出現,也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他們,特別是對主的再來給了一些錯誤的道理教訓(帖後二1~2),促使保羅不得不再提筆寫後書,一面糾正那些錯謬的教訓,一面勸勉他們在主再來之前,要好好地過正常的等候主生活,不可游手好閒。

<前後書的重要性>

        在保羅所寫的書信當中,《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與《羅馬書》和《以弗所書》併稱新約三大教義書,各別著重強調『信、望、愛』三大信徒美德:()《羅馬書》強調『信』──『因信稱義』;()《以弗所書》強調『愛』──『愛中建造』;()《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強調『望』──『望主再來』。
        基督徒對於主的再來應當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主耶穌設立主的桌子,要我們信徒擘餅喝杯記念祂,用意是題醒我們等候主再來(林前十一26)。保羅說我們信徒若沒有主再來時復活與主同在的盼望,而『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因此,我們應當仔細查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才能準確地認識主的再來和主的日子,並且有正常的等候主再來的態度和生活。

<前後書主旨要義>

        父上帝揀選並保守我們,主耶穌基督降世拯救我們並且還要再來提接我們,聖靈感動使我們蒙恩並帶領我們;三一上帝運行作工,使我們有信心、愛心和盼望。
        信徒在地上教會中,行事為人應當對得起那召我們進祂國得祂榮耀的上帝;而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我們成為聖潔,無可責備。所以我們要用聖潔尊貴,守住自己的身體;在教會中彼此相愛;在社會上親手作工,向外人行事端正。
        我們活在地上,不是沒有指望的人,因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還要再來提接我們。因此我們雖然難免遭遇患難,被人苦害,卻不被搖動;反而信心格外堅固,愛心更加充足,因盼望更有忍耐;藉著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度此餘生。三一上帝必要親自成全我們。

<前後書的特點>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特點至少有下列五點:
          ()前書清楚提到三個『三』:(1)三一上帝──父上帝、主耶穌基督和聖靈(帖前一19~10;三11;四8)(2)信心、愛心和盼望(帖前一3;五8)(3)靈、魂和身體(帖前五23)
          ()我們的救恩既然是源於上帝(14),因此我們得救之後的行事、工作與追求,樣樣都要向上帝負責,凡事討祂的喜悅(帖前一9~10;二412;四6~8;五18)
          ()三一上帝乃是我們一切屬靈美德的原因和依靠:(1)因盼望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2)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帖前一6)(3)靠主站立得穩(帖前三8)(4)主叫愛心增長(帖前三12)(5)上帝召我們要我們成為聖潔(帖前四7)(6)上帝親自使我們全然成聖(帖前五23)
          ()保羅在這兩本書中具有極濃厚的牧養意識,他甚至將信徒們的屬靈情況視為他自己性命交關的問題(帖前二8;三7~8)
          ()《帖前》每一章都以主再來的信息作結束(9~10;二19~20;三13;四13~18;五23~24);《帖後》又針對主的日子有詳盡的解釋。所以我們若想瞭解主再來的全貌,便須好好查讀這兩本書。

<鑰節>

        「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
        「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帖前三8)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6~17)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8)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五23)
        「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帖後二3)

<鑰字>

        「再來」或「降臨」或「主的日子」(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一10;二12)
        「福音」(帖前一5;二289;帖後一8;二14)
        「信心」(帖前一358;三56710;五8;帖後一3411;三2)
        「愛心」或「相愛」(帖前一3;三612;三9;五813;帖後一3)
        「盼望」或「等候」(帖前一310;二19)
        「聖潔」或「成為聖潔」(帖前二10;三13;四37;五2325;帖後二13)
        「大難」或「患難」、「苦害」(帖前一6;二14;三34;帖後一467)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神學


       
保羅的帖撒羅尼迦書信,正好證明保羅並非一個只躲在象牙塔內思想的神學家。這位耶穌基督的僕人曾經為耶穌的緣故,在受人唆擺的外邦人和敵對的猶太 人手中,經歷種種的苦待(林後十一23-27;帖前二2;參徒十四4-519)。這位矢志傳揚福音的使徒,曾經在路司得被稱為神,又在特羅亞使一個死去的少年人復生,更在包括帖撒羅尼迦的許多地方引起騷動(徒十四12,二十10-12,十七5-9)。儘管有些人因為他在加拉太書和哥林多書信中的某些字句,不幸地以為這位偉大的外邦人使徒是一個專權的人,我們仍然鼓勵讀者透過研讀這封寫給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書信,從另一方面去瞭解保羅。

    
【在正典中的位置】

       
這 兩封編排在保羅著作中接近末尾的書信非常寶貴,它們是幫助我們瞭解保羅思想和心境的重要資料。研究聖經的人都應該知道,新約書卷現時排列的次 序,並非按照它們成書日期的先後,而是依據某些較為神學性的原則。以保羅書信為例,負責整理新約的初期信徒將羅馬書列為保羅著作的第一卷,是為了讓它作為 救恩論的一個總結。在它之後是哥林多前後書和加拉太書,它們均是處理信徒對救恩含義瞭解不足而引發的問題。接著的是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和歌羅西書,它們一 般被稱為『監獄書信』,內容主要是闡釋基督論對教會生活所帶來的不同啟示。在這七封書信和那些寫給個人的書信(提摩太前後書和腓利門書)之間,便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這兩封幾乎被人漏掉的簡短書信,主要是處理末世觀如何影響教會。它們具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它們可能是新約聖經中最早期的文獻——主後50年 代初期 成書。然而,它們的重要性卻經常備受忽視,因為許多基督教神學家都將注意力放在救恩論上。同時,有一些解經家往往將這兩封書信連同但以理書和啟示錄合併起 來,預測末世的種種事情。但只要細讀這兩封書信,我們便會發現它們涉及更廣的範圍,包括使徒保羅根據信徒在基督裡的生命蛻變為基礎,處理早期教會生活的重 大問題。

    
【歷史和文學問題】

       
這 兩封書信引起近期不少學者的討論,牽涉的主題甚廣,包括作者身份、書信次序、風格和神學的一致性。儘管有些學者根據風格和語調的問題,強烈地否 定保羅是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作者,但當我們對有關的論據作全面的檢視之後,便會發覺他們的臆測成分居多。關於兩封帖撒羅尼迦書信的次序問題,實在並不容易完 全化解,因為信徒受敵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似乎已成過去(帖前一6,二14-16,三2-5),但在後書裡,信徒又好像正受到逼迫(帖後一4-8)。對此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解釋會對次序有不同的結論。儘管帖撒羅尼迦後二章15節所指的信,可能就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帖後二2可能暗示在兩封真跡的書信之間,出現一些冒名的假信),但這兩封書信本身還是欠缺足夠的資料來確定次序的問題。

       
有人比較兩封書信後,認為兩者的神學並不一致。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保羅對教會的信徒提出的末世問題,作出不同的反應或回應。此外,對於有人認為這 兩封書信——或是其中一封——是特別針對諸如諾斯底派或猶太人基督徒等強大外來勢力之說法,我們亦難從書信本身找到確鑿的證據。這些看法主要是由書信以外的其他資料推敲出來。

    
【寫作背景】

       
帖撒羅尼迦前書顯然是在保羅匆忙離開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到達亞該亞(大概就是哥林多)之後所寫的(參徒十七1至十八1)。保羅因提摩太帶來帖撒羅尼迦的好消息便大大放心(帖前三6)。他寫這封信,一方面是為了回應他們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對他們作一般的勸勉,幫助他們過誠實無偽的生活。這封書信連同哥林多前書正好提供了一個可供對比的獨特研究。哥林多前書十六章512節給人的感覺是,保羅和他的宣教同工並不急於要前往哥林多,他們只一心想去馬其 頓(林前十六5)。另一個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正面評價,是作者指出他們的信心不單在馬其頓,更在亞該亞和別的地方傳開了(帖前一7-8)。這是兩個鄰近地區省會的一個較量!帖撒羅尼迦後書所能提供的資料很少,值得留意的,就只有保羅得知該教會正面對外來的敵意攻擊(帖後一4-8)。即使在宣教的初期,這種敵意已經存在(徒十七5-13)。痛苦、損失和患難,往往是孕育重要神學思想的溫床;保羅給帖撒羅尼迦信徒的這兩封書信,正是最佳的例子。

    
【主題】

       
保羅書信的主題總是令人興味盎然的,這兩封帖撒羅尼迦書信當然也不例外。

       
保羅的三點式重點即使熟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那著名三大美德——信、望、愛——的人,都未必會覺察保羅經常採用類似的『三點』思想來寫他的書信,又 或是運用這個著名的『三常』來支持某個神學重點。在『三點』中排列最後的那一項,通常就是信中所強調的重點。以哥林多前書為例,它的神學重點就是鼓勵信徒真實地活出愛,這亦是『救恩三點』(稱義、成聖、得榮耀)中的第二點。

    羅馬書五至八章所強調的同一個重點:信、望、愛亦是以相同的次序出現(羅五125)。然而,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主旨是末世;在這裡次序卻是信、愛、望(帖前一3)。在『歸向』、『服侍』和『等候』(帖前一9-10)這三個動詞組合中, 亦明顯反映出它的重點。

       
今生的盼望本書雖以盼望為重點,並不表示保羅不關心信徒的成聖問題(帖前三12-13,四3-47,五23;帖後一10,二13)。因著上帝在基 督裡已經給世界帶來新的盼望,保羅就能夠從基督徒的復活和得榮耀(帖前四14-17;帖後一10),以及上帝對罪惡的審判(帖前五2-3;帖後一6-9)這 最終的角度,來看這世上的苦難。

       
既考慮到這終極的事實,保羅便勸勉他的讀者要在生活中行出聖潔的典範(帖前四3-7,五23;帖後三13-14),以及要有愛心、信心、和平、剛強、純潔、忍耐和勤懇的表現(帖前四1-79-11,五6-22;帖後三6-13)

       
傚 法的榜樣不過,保羅向讀者提出的勸勉,並非單是參考意見而已。他本身也是在一種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長,當然明白任何老師,無論是耶路撒冷的猶太拉 比,或是大數城的斯多噶哲學家,言教都必須配以身教作為基礎。於是,保羅採用了『傚法』這個專門概念來激勵他的讀者學效或模仿他,以他的行事為人作為生活 的榜樣(帖前一6-7,二l4;帖後三7-9;參腓三17)。可是,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最高的典範。他本人也不過是傚法基督的榜樣,所以,他的讀者當然也 要傚法基督(帖前二14-16;參腓三1-18)

       
保羅既然要傚法基督,就意味著他要在他所教導的信徒生命中有份。因此,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同時以女性(母親,二7)和男性(父親,二11)的角 色,來描述他與讀者的關係。不過,形容保羅與這群信徒之間的關係的最重要措辭,可能是parakaleinparaklesis(即『安慰』、『扶持』 等)這詞組。它們乃描述一個人極之關心另一個人的幸福,亦用於約翰福音,來描述聖靈為信徒擔當的角色(有關parakletos一詞的含義,可參約十四 1626,十五26,十六7;同時請參考耶穌在約壹二1的角色,以及約十四16中『另外……一位』的含義)。事實上,保羅是傚法基督和聖靈的榜樣,對帖 撒羅尼迦教會承擔了一個地上勸慰者的角色。有感於這個觀念在帖撒羅尼迦前書所構成的重要意義,有學者甚至考慮在原則上應把這封書信歸類為『勸慰信』 (LetterofConsolation)

       
來生的盼望然而,這兩封信的神學重點是關乎帖撒羅尼迦信徒將來的盼望。他們急欲追問的問題,似乎是有關主再來(parousia,『來』或『降 臨』,參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二18-9)的時間。既然基督徒也會死,亦需埋葬,如非基督徒一樣,那麼來生與耶穌同在這盼望在哪 裡?

       
保羅的答案非常清晰。死亡不能使盼望幻滅,因為死亡並非基督徒的終結(帖前四13)。正如古爾曼(Oscar Cullmann)所闡釋的,保羅提出的答案並不是甚麼含糊的希臘式永生不滅理論;人的靈魂並非像柏拉圖所說的那樣長出翅膀,然後被吸納進入宇宙之中。反之,死人將要復活(帖前四16)!所 有基督徒都會與耶穌相遇。那些仍在生的人則會從地上被取去或提到空中,永遠與他們的主在一起(帖前四17)

       
這裡用了一個涉及空間的專門用語——『被提』(SnatchedAwayCaughtup)(harpazein,帖前四17)。它的拉丁對等 字詞rapere衍生了英文字詞「rapture(『被提』)的理論。上個世紀的時代論解經家便試圖將帖撒羅尼迦書信的這個主題,套入他們對啟示錄的詮 釋中。但由於啟示錄沒有相應的字眼,他們惟有將它插在該書的三至四章之間。不管我們如何理解『被提』,重要的是瞭解保羅的用意——他要安慰喪失親人的信徒 (18)

       
說明信徒無論是死了或活著,都永遠與耶穌同在,永遠安穩。

       
這段經文亦引起人死後狀態的問題。有人便提出『魂睡』(SoulSleep)的理論。可是,要簡略地澄清兩個問題。首先,靈魂不滅是一個希臘觀 念;根據上述理論,後來被引入基督教的復活觀中。其次,『睡』一詞暗示一個人死後,亦有時間的因素存在。這兩個觀念都未必和保羅著作中的思想,或是他在這 裡所用的喻意手法吻合。

       
他的重點其實是要確保帖撒羅尼迦信徒不為死去的信徒擔憂;後者在上帝的手中得享安穩。然而,保羅在這裡運用了睡覺的意象,勸勉他們在還活著時要認真 生活,不要浪費生命(參帖前五6)。同時,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也不用驚慌,因為一切都由上帝掌管,包括事情出現的時間(帖前五1-4)。但是,這裡沒有 為讀者提供任何末世的時間表;保羅只是提醒他們,要隨時準備主的『降臨』,但它的時間卻在上帝的手中(帖前四16形容為『號吹響』;五2-3表示是在夜間突 如其來,或如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

       
不過,這種不夠明確的末世神學似乎未能滿足教會中某些信徒的需要。因此,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再提醒他們,不要輕信一些謬稱主何時再來 (parousia,帖後二2)的失實流言,甚或是一封冒名的書信。時間還未臨到,有關的徵兆或條件的配合仍未出現!他們不應被胡亂的猜測所欺騙(帖後二 11)。世界將會愈趨敗壞,直至罪惡失控,一個無法無天的沉淪之子將要控制大局、自稱為上帝(經文用『坐在上帝的殿裡』的字詞來像征,帖後二4)。信徒卻不可 忘記是上帝掌管一切,是祂攔阻罪惡的蔓延(帖後二6),直至祂所定的時間到了,撒但的工作便會徹底滅絕(帖後二8-10)

       
因此,保羅在這兩封書信的重點,不在於告訴信徒主再來的過程,而在於向信徒保證,他們與上帝永不分離,而且人類歷史乃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而非操控在邪惡和逼迫的勢力手裡。

       
作者並沒有嘗試在這兩封早期的書信中闡揚基督論或三一論。上帝、耶穌和聖靈最終如一(帖前一2-5;帖後二13-16);在基督耶穌裡作工的,其實 就是獨一的上帝(帖前二13-14,五18);耶穌的死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元素,也是基督徒盼望和真實生活之基礎(帖前一10,二14-6,四 14)

       
對保羅來說,傳福音與信徒的生活見證是分不開的(帖前一8,二13-16,四11,五12-22;帖後一3-411-12)。對於他們生活上的美好見證,保羅非常喜悅(帖前一6-7)。他十分關心他們的福祉,遂呼求上帝向逼迫他們的人施報(帖前一5-10)。由於他深信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是向普世宣 教的基礎,因此,他逼切地一再勸勉信徒,要在一切端正和美善的事上竭力,遠離所有令人犯罪和閒懶的誘惑(帖前二2-69-11,三4-51013, 四1-12,五12-23;帖後一3-411,二13-15,三3-59-1012-14)

    信中滿是勸勉與代禱的優美結合,反映保羅十分關注信徒 在基督裡的靈命,他的關懷之情躍然紙上。

加拉太書的神學


       
保羅的加拉太書可能是新約中能夠為陷於極深危機中的教會提供最多神學教訓的一卷書——甚至比羅馬書更甚。這封書信原初的寫作背景是:猶太主義的異端在外邦人教會中威脅要顛覆福音的真諦,破壞上帝子民的合一。

    第二世紀的基督教會在力抗馬吉安的異端時,加拉太書便在有關的爭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後來,到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改革家亦是在本書找到重要的鑰匙,解開他們所面對的基本神學問題。我們不禁要問,保羅這封加拉太書究竟是說甚麼的?

    
【寫作背景】

       
假 如我們想找答案,我們必不可將本書的神學抽離它的寫作背景。保羅寫每封書信都是為了處理某些具體問題,而加拉太教會所面對的情況則尤為緊急。危 機之大,令保羅棄用他慣常採用的感恩說話來作為書信的開始,反而對加拉太教會竟然聽從某些教師的教導,接受一個虛假的福音,表示非常的希奇(6)。這些教師指出,外邦基督徒若想同享亞伯拉罕的祝福,就必須行割禮和遵行舊約的律法。由於這些要求有違保羅所傳的信息,所以,那些假教師等於同時宣稱保羅並沒有恰如其分的權威。

       
傳統的解經家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保羅在第一部分(一至二章)以他的出身背景來為他的權威提出抗辯;第二部分主要是神學性的教導(三至四章);而最後兩章則是實際的生活教導和勸勉。

    儘管這種劃分便於解釋,然而可能帶給讀者錯誤的印象,彷彿第一至二章和第五至六章並非神學性(又或頭四章都不切合實際生活應用!)。 事實上,這封書信由始至終都有強烈的神學味道。即使在比一般較長的問安部分,保羅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議題,例如他的使徒職分是出於上帝,以及基督的工作是 為了救贖人類等。不錯,第一和二章的其餘部分的確用敘事的形式寫成,可是即使是這部分,根本上也與『福音的真理』有關:保羅必須為他的使徒職分抗辯的原 因,是在於真正的基督教信息正危在旦夕。而且,第五至六章的實際生活或道德教導,也不可能脫離當前的神學問題而獨立存在。過往的學者傾向於把保羅在本書的 勸勉或多或少視為『附加』的部分,但近期的研究卻已經證明這種看法不夠全面。

       
第一至二章的要旨——從大體而言亦同樣屬於整封書信的要旨——已經在一章1112節清楚說明:加拉太信徒從保羅那裡聽聞的信息不是出於人的意思,乃是從上帝而來的啟示。第1516節亦以非常強硬的語氣提出這點。正如上帝在耶利米未出母腹以前便揀選了他(耶一5),同樣地,保羅的事奉和所傳的信息 亦是出於上帝的心意和恩典。不管是保羅信主之前的經驗(13-14),抑或他信主後第一年的經歷(17-24),都不足以解釋他所傳的福音是出於他自己。而且,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有可能指控他在某兩次場合——他與耶路撒冷教會眾領袖的會面(1-10),和他在安提阿質問彼得一事(11-14)—— 對自己所傳的福音作出妥協,令人懷疑其誠信的講法,根本就與事實不符。

    
【爭論點】

       
第二件事尤其意義重大,因為保羅藉著這事非常明確地提出有關的神學問題(15-21)。當彼得決定不與外邦基督徒一同用飯相交時,他其實是暗示後者若不首先變成猶太人,便不可能被完全接納為上帝的子民。然而,這種看法完全有違彼得本身所傳講的信仰。彼得對基督的信心,代表著即使是猶太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外邦人那樣的『罪人』),也不能期望可以靠守摩西律法而稱義。換句話說,彼得承認自己如外邦人一樣是罪人,需要在基督裡尋求救恩。因此,打破猶太人在禮儀上的傳統界限,與外邦人一同吃飯是十分合理的。

       
可是,彼得卻因害怕某些猶太人可能會反感,於是重拾先前猶太人所奉行的嚴格規條(12)。保羅指出,彼得驟然終止與外邦人一同用膳相交,實質上是重新建造他先前所拆毀的,這就使他成為違反律法的人(18,保羅用『我……』來表達,可能是一種禮貌的說法,實際上明顯是指彼得)。保羅又何出此言?

       
他指出,因為律法本身是要帶領人向律法死(19)——他將會在三章1924節詳加闡述這句非比尋常和極具震撼力的說話。然而,這死卻帶來藉著耶穌基督而得的真生命。那句總結的陳詞(21)顯示出保羅的真正動機:倘若我們的行為表明人可以靠守律法而稱義,那麼,基督的死便毫無價值,恩典的教義 也遭到全盤否定了。

       
透 過第三章首幾節經文,我們對加拉太教會所面對的問題,加深了瞭解。保羅在那裡指出,加拉太信徒的行為出現了轉變:他們雖然靠聖靈的能力開始他們 的信仰生活,如今卻試圖靠肉身來成全救恩。這種聖靈和肉體之間的對比,對保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封書信中尤甚。『肉身』這個字詞用得十分貼切,因為猶 太基督徒所強調的是行割禮(參六12-13),同時,它亦暗示了人性的軟弱,以及我們因此沒有能力取悅上帝(參羅八7)。在第四章末,保羅再次用了這兩個措辭來對比以實瑪利(靠人的自然生育能力)和以撒(靠聖靈的超自然能力,為了成就上帝的應許)的出生。因此,『肉身』這個字詞便成了一個代號,用以形容現今這邪惡世代的表現(參一4改採用的片語),也就是說,它指到一切與將來的世代相反的事情,亦即是與聖靈所代表的東西對立。

       
然而,屬於聖靈的世界是靠信心而非律法之工來運作的。加拉太信徒若真的希望同享亞伯拉罕的產業——他們若真的希望被視為亞伯拉罕的後嗣——就必須像亞伯拉罕一樣靠信心而活(6-729)。猶太主義信徒也許會指責保羅在亞伯拉罕的應許與摩西律法這兩者之間製造矛盾。但保羅其實是要指出,違背這兩項原則的是猶太基督徒。當上帝在亞伯拉罕之後的400年頒賜律法,祂的目的不可能是希望借助律法來改變應許。但假如猶太基督徒是正確的話,所應許的產業便可以靠律法之工來獲得,那麼,律法便會與那惟有靠信心才能夠得到的應許互相對立(12-21)

       
然 而,律法只有暫時性的作用:它扮演一位監護人或獄卒的角色,定以色列人的罪,以便為基督預備道路。當基督來到後,信心的新時代便立即展開,我們 亦毋須監護人。我們靠著信心與基督聯合,不單使我們成為亞伯拉罕的兒女,更成為上帝的兒女。這一切意味著,我們在上帝面前均是上帝兒女的身份,當中沒有任 何分別:我們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22-28,四4-7)。在討論的過程中,保羅將兩個用不同觀念代表的存在模式互相對比。只要我們對這些對比作深入的反 思,將可以發現保羅神學中的一些重要見解。

    
肉體←→聖靈

    
律法之工←→信心應許

    
咒詛←→祝福產業

    
奴僕←→自由兒子的名分

    
罪死←→稱義和生命

    
作使女的夏甲←→自主之婦撒拉

    
西乃和現在的耶路撒冷←→在上的耶路撒冷

    
以實瑪利←→以撒

    
逼迫人的←→被逼迫的

    
趕出去←→承受產業的後嗣

    
靠律法←→靠著聖靈而行

    
順著肉體的情慾←→聖靈的果子

       
最後兩組的對比出現在勸勉部分,尤其是五章1326節。 正如前面已經提過,這封書信的實際生活教導跟它的神學信息是息息相關的。換言之,我們不應把保羅對加拉太信徒在行為方面的關注,視為是獨立的道德倫理教 訓,與他們所面對的教義衝擊完全無關。他們為了專注於遵守以禮儀規條為主的律法,卻諷刺地可能使他們對嚴重的道德問題反應遲緩。又或是,他們可能只是將敬 虔行為的正確守則,與成聖之途互相混淆。

    
【律法的功能】

       
不管是甚麼背後因素導致加拉太信徒的問題,保羅的回應指出上帝的確透過律法來清楚顯明祂的心意(14);只是,律法沒有給予他們絲毫完成上帝旨意的 能力(這正是五18的含義;參三2l和羅八3;保羅在其他地方更指出律法實際上會鼓勵人去犯罪,羅七7-13;林前十五56)。要戰勝肉體情慾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行』在聖靈中,順著聖靈而行/靠聖靈行事,結出聖靈的果子(16182225)。保羅這樣強調聖靈在幫助信徒成聖的角色,不禁讓人猜測他早在三章3節便思想到加拉太信徒的道德表現。他們的道德生活就正如他們努力奉行禮儀的規條一樣,顯示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有嚴重偏差。

       
五章6節是整個討論的核心,亦是保羅書信中最重要的聲明之一:『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功效』一詞是譯自energeo這個希臘字詞,意即『發揮作用,產生果效』。明顯地,當保羅以信心來對比律法之工的時候,他並非把信心視為一種被動的觀 念。反之,真正的信心是透過愛來彰顯。

    我們若將這節經文與六章15節,以及哥林多前書七章19節互相比較,便會發現在保羅的神學中,真正有效的信心就相當 於『新造的人』的觀念,和『守上帝誡命』的責任。人若順著聖靈而行,既然不會產生律法所定罪的行為(23),那麼,那些靠聖靈而活的人,就是真正成全律法的(另參六2;羅八4)

       
某些學者認為,保羅在加拉太書這部分強調律法的功能,與他在同一封書信的先前部分對律法的負面評價並不一致。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三章的討 論,目的並非要為保羅的『律法神學』這題目提供一份周詳全面的論文(加拉太書並沒有涵蓋此神學題目的某些方面,其他書信則有片面地提及)。那引發保羅要寫加拉太書的爭論焦點,主要是在於律法與稱義之間的關係。保羅雖然明確指出,信徒不是靠律法稱義,但他卻從來 沒有表示我們因此可以任意違背律法。相反地,他若曾表態,那就必然是福音肯定了律法(參加三21;對比羅三31)

    
【保羅新觀】

       
學術界在近期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在20世 紀下半葉,學者們經過研究,對新約時代的猶太人神學獲得了嶄新的正面看法。例如,大部分拉比的教導,都 對聖經強調上帝的恩典明顯表示欣賞,而且法利賽人也未必徹頭徹尾抱有『靠行為稱義』的看法。因此,某些神學家認為,新教的神學是受到馬丁路德本身的悔改經 歷所誤導。他們指出,我們套用了中世紀有關功德的教義,來理解古代的猶太教,繼而亦影響了我們對保羅思想的詮釋。按照這個新的解釋取向,保羅並非真的將信 心和守律法這兩個觀念互相對立。相反地,他在加拉太書和其他地方所反對的,是那種要人採用猶太教的身份標誌(如受割禮、飲食條例等),及利用它們來把外邦人摒諸上帝計劃門外的做法。

        
毫無疑問,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問題,是初期基督教所面對的根本問題,16世紀的改革家在嘗試解釋加拉太書的時候,很可能沒有充分掌握這因素。但另一方面,若假定改革家對這因素完全無知,亦是大錯。若言保羅所關注的,是民族的驕傲而非個人的自義,那就跌進了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裡(正如腓三3-9已清 楚表明這點)。那些在加拉太教會中間造成困擾的猶太基督徒,其實是關注作為猶太人得蒙上帝賜福的民族和宗教身份。由於這種身份可以靠個人的努力(即『肉 身』)來獲取,因此,爭取這身份所顯示的,並不是對上帝的信心,而是對自己的義的信心。

       
就如昔日一樣,保羅的加拉太書同樣提醒今天的信徒,神學與人生是不能分割的。使徒保羅藉著清楚界定甚麼是『福音的真理』,在上帝的帶領下維護了靠恩得救的偉大教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