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的帖撒羅尼迦書信,正好證明保羅並非一個只躲在象牙塔內思想的神學家。這位耶穌基督的僕人曾經為耶穌的緣故,在受人唆擺的外邦人和敵對的猶太 人手中,經歷種種的苦待(林後十一23-27;帖前二2;參徒十四4-5、19)。這位矢志傳揚福音的使徒,曾經在路司得被稱為神,又在特羅亞使一個死去的少年人復生,更在包括帖撒羅尼迦的許多地方引起騷動(徒十四12,二十10-12,十七5-9)。儘管有些人因為他在加拉太書和哥林多書信中的某些字句,不幸地以為這位偉大的外邦人使徒是一個專權的人,我們仍然鼓勵讀者透過研讀這封寫給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書信,從另一方面去瞭解保羅。
【在正典中的位置】
這 兩封編排在保羅著作中接近末尾的書信非常寶貴,它們是幫助我們瞭解保羅思想和心境的重要資料。研究聖經的人都應該知道,新約書卷現時排列的次 序,並非按照它們成書日期的先後,而是依據某些較為神學性的原則。以保羅書信為例,負責整理新約的初期信徒將羅馬書列為保羅著作的第一卷,是為了讓它作為 救恩論的一個總結。在它之後是哥林多前後書和加拉太書,它們均是處理信徒對救恩含義瞭解不足而引發的問題。接著的是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和歌羅西書,它們一 般被稱為『監獄書信』,內容主要是闡釋基督論對教會生活所帶來的不同啟示。在這七封書信和那些寫給個人的書信(提摩太前後書和腓利門書)之間,便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這兩封幾乎被人漏掉的簡短書信,主要是處理末世觀如何影響教會。它們具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它們可能是新約聖經中最早期的文獻——主後50年 代初期 成書。然而,它們的重要性卻經常備受忽視,因為許多基督教神學家都將注意力放在救恩論上。同時,有一些解經家往往將這兩封書信連同但以理書和啟示錄合併起 來,預測末世的種種事情。但只要細讀這兩封書信,我們便會發現它們涉及更廣的範圍,包括使徒保羅根據信徒在基督裡的生命蛻變為基礎,處理早期教會生活的重 大問題。
【歷史和文學問題】
這 兩封書信引起近期不少學者的討論,牽涉的主題甚廣,包括作者身份、書信次序、風格和神學的一致性。儘管有些學者根據風格和語調的問題,強烈地否 定保羅是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作者,但當我們對有關的論據作全面的檢視之後,便會發覺他們的臆測成分居多。關於兩封帖撒羅尼迦書信的次序問題,實在並不容易完 全化解,因為信徒受敵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似乎已成過去(帖前一6,二14-16,三2-5),但在後書裡,信徒又好像正受到逼迫(帖後一4-8)。對此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解釋會對次序有不同的結論。儘管帖撒羅尼迦後二章15節所指的信,可能就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帖後二2可能暗示在兩封真跡的書信之間,出現一些冒名的假信),但這兩封書信本身還是欠缺足夠的資料來確定次序的問題。
有人比較兩封書信後,認為兩者的神學並不一致。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保羅對教會的信徒提出的末世問題,作出不同的反應或回應。此外,對於有人認為這 兩封書信——或是其中一封——是特別針對諸如諾斯底派或猶太人基督徒等強大外來勢力之說法,我們亦難從書信本身找到確鑿的證據。這些看法主要是由書信以外的其他資料推敲出來。
【寫作背景】
帖撒羅尼迦前書顯然是在保羅匆忙離開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到達亞該亞(大概就是哥林多)之後所寫的(參徒十七1至十八1)。保羅因提摩太帶來帖撒羅尼迦的好消息便大大放心(帖前三6)。他寫這封信,一方面是為了回應他們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對他們作一般的勸勉,幫助他們過誠實無偽的生活。這封書信連同哥林多前書正好提供了一個可供對比的獨特研究。哥林多前書十六章5至12節給人的感覺是,保羅和他的宣教同工並不急於要前往哥林多,他們只一心想去馬其 頓(林前十六5)。另一個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正面評價,是作者指出他們的信心不單在馬其頓,更在亞該亞和別的地方傳開了(帖前一7-8)。這是兩個鄰近地區省會的一個較量!帖撒羅尼迦後書所能提供的資料很少,值得留意的,就只有保羅得知該教會正面對外來的敵意攻擊(帖後一4-8)。即使在宣教的初期,這種敵意已經存在(徒十七5-13)。痛苦、損失和患難,往往是孕育重要神學思想的溫床;保羅給帖撒羅尼迦信徒的這兩封書信,正是最佳的例子。
【主題】
保羅書信的主題總是令人興味盎然的,這兩封帖撒羅尼迦書信當然也不例外。
保羅的三點式重點即使熟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那著名三大美德——信、望、愛——的人,都未必會覺察保羅經常採用類似的『三點』思想來寫他的書信,又 或是運用這個著名的『三常』來支持某個神學重點。在『三點』中排列最後的那一項,通常就是信中所強調的重點。以哥林多前書為例,它的神學重點就是鼓勵信徒真實地活出愛,這亦是『救恩三點』(稱義、成聖、得榮耀)中的第二點。
羅馬書五至八章所強調的同一個重點:信、望、愛亦是以相同的次序出現(羅五1、2、5)。然而,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主旨是末世;在這裡次序卻是信、愛、望(帖前一3)。在『歸向』、『服侍』和『等候』(帖前一9-10)這三個動詞組合中, 亦明顯反映出它的重點。
今生的盼望本書雖以盼望為重點,並不表示保羅不關心信徒的成聖問題(帖前三12-13,四3-4、7,五23;帖後一10,二13)。因著上帝在基 督裡已經給世界帶來新的盼望,保羅就能夠從基督徒的復活和得榮耀(帖前四14-17;帖後一10),以及上帝對罪惡的審判(帖前五2-3;帖後一6-9)這 最終的角度,來看這世上的苦難。
既考慮到這終極的事實,保羅便勸勉他的讀者要在生活中行出聖潔的典範(帖前四3-7,五23;帖後三13-14),以及要有愛心、信心、和平、剛強、純潔、忍耐和勤懇的表現(帖前四1-7、9-11,五6-22;帖後三6-13)。
傚 法的榜樣不過,保羅向讀者提出的勸勉,並非單是參考意見而已。他本身也是在一種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長,當然明白任何老師,無論是耶路撒冷的猶太拉 比,或是大數城的斯多噶哲學家,言教都必須配以身教作為基礎。於是,保羅採用了『傚法』這個專門概念來激勵他的讀者學效或模仿他,以他的行事為人作為生活 的榜樣(帖前一6-7,二l4;帖後三7-9;參腓三17)。可是,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最高的典範。他本人也不過是傚法基督的榜樣,所以,他的讀者當然也 要傚法基督(帖前二14-16;參腓三1-18)。
保羅既然要傚法基督,就意味著他要在他所教導的信徒生命中有份。因此,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同時以女性(母親,二7)和男性(父親,二11)的角 色,來描述他與讀者的關係。不過,形容保羅與這群信徒之間的關係的最重要措辭,可能是parakalein/paraklesis(即『安慰』、『扶持』 等)這詞組。它們乃描述一個人極之關心另一個人的幸福,亦用於約翰福音,來描述聖靈為信徒擔當的角色(有關parakletos一詞的含義,可參約十四 16、26,十五26,十六7;同時請參考耶穌在約壹二1的角色,以及約十四16中『另外……一位』的含義)。事實上,保羅是傚法基督和聖靈的榜樣,對帖 撒羅尼迦教會承擔了一個地上勸慰者的角色。有感於這個觀念在帖撒羅尼迦前書所構成的重要意義,有學者甚至考慮在原則上應把這封書信歸類為『勸慰信』 (LetterofConsolation)。
來生的盼望然而,這兩封信的神學重點是關乎帖撒羅尼迦信徒將來的盼望。他們急欲追問的問題,似乎是有關主再來(parousia,『來』或『降 臨』,參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二1、8-9)的時間。既然基督徒也會死,亦需埋葬,如非基督徒一樣,那麼來生與耶穌同在這盼望在哪 裡?
保羅的答案非常清晰。死亡不能使盼望幻滅,因為死亡並非基督徒的終結(帖前四13)。正如古爾曼(Oscar Cullmann)所闡釋的,保羅提出的答案並不是甚麼含糊的希臘式永生不滅理論;人的靈魂並非像柏拉圖所說的那樣長出翅膀,然後被吸納進入宇宙之中。反之,死人將要復活(帖前四16)!所 有基督徒都會與耶穌相遇。那些仍在生的人則會從地上被取去或提到空中,永遠與他們的主在一起(帖前四17)。
這裡用了一個涉及空間的專門用語——『被提』(SnatchedAway/Caughtup)(harpazein,帖前四17)。它的拉丁對等 字詞rapere衍生了英文字詞「rapture」(『被提』)的理論。上個世紀的時代論解經家便試圖將帖撒羅尼迦書信的這個主題,套入他們對啟示錄的詮 釋中。但由於啟示錄沒有相應的字眼,他們惟有將它插在該書的三至四章之間。不管我們如何理解『被提』,重要的是瞭解保羅的用意——他要安慰喪失親人的信徒 (四18),
說明信徒無論是死了或活著,都永遠與耶穌同在,永遠安穩。
這段經文亦引起人死後狀態的問題。有人便提出『魂睡』(SoulSleep)的理論。可是,要簡略地澄清兩個問題。首先,靈魂不滅是一個希臘觀 念;根據上述理論,後來被引入基督教的復活觀中。其次,『睡』一詞暗示一個人死後,亦有時間的因素存在。這兩個觀念都未必和保羅著作中的思想,或是他在這 裡所用的喻意手法吻合。
他的重點其實是要確保帖撒羅尼迦信徒不為死去的信徒擔憂;後者在上帝的手中得享安穩。然而,保羅在這裡運用了睡覺的意象,勸勉他們在還活著時要認真 生活,不要浪費生命(參帖前五6)。同時,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也不用驚慌,因為一切都由上帝掌管,包括事情出現的時間(帖前五1-4)。但是,這裡沒有 為讀者提供任何末世的時間表;保羅只是提醒他們,要隨時準備主的『降臨』,但它的時間卻在上帝的手中(帖前四16形容為『號吹響』;五2-3表示是在夜間突 如其來,或如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
不過,這種不夠明確的末世神學似乎未能滿足教會中某些信徒的需要。因此,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再提醒他們,不要輕信一些謬稱主何時再來 (parousia,帖後二2)的失實流言,甚或是一封冒名的書信。時間還未臨到,有關的徵兆或條件的配合仍未出現!他們不應被胡亂的猜測所欺騙(帖後二 11)。世界將會愈趨敗壞,直至罪惡失控,一個無法無天的沉淪之子將要控制大局、自稱為上帝(經文用『坐在上帝的殿裡』的字詞來像征,帖後二4)。信徒卻不可 忘記是上帝掌管一切,是祂攔阻罪惡的蔓延(帖後二6),直至祂所定的時間到了,撒但的工作便會徹底滅絕(帖後二8-10)。
因此,保羅在這兩封書信的重點,不在於告訴信徒主再來的過程,而在於向信徒保證,他們與上帝永不分離,而且人類歷史乃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而非操控在邪惡和逼迫的勢力手裡。
作者並沒有嘗試在這兩封早期的書信中闡揚基督論或三一論。上帝、耶穌和聖靈最終如一(帖前一2-5;帖後二13-16);在基督耶穌裡作工的,其實 就是獨一的上帝(帖前二13-14,五18);耶穌的死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元素,也是基督徒盼望和真實生活之基礎(帖前一10,二14-6,四 14)。
對保羅來說,傳福音與信徒的生活見證是分不開的(帖前一8,二13-16,四11,五12-22;帖後一3-4、11-12)。對於他們生活上的美好見證,保羅非常喜悅(帖前一6-7)。他十分關心他們的福祉,遂呼求上帝向逼迫他們的人施報(帖前一5-10)。由於他深信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是向普世宣 教的基礎,因此,他逼切地一再勸勉信徒,要在一切端正和美善的事上竭力,遠離所有令人犯罪和閒懶的誘惑(帖前二2-6、9-11,三4-5、10、13, 四1-12,五12-23;帖後一3-4、11,二13-15,三3-5、9-10、12-14)。
今生的盼望本書雖以盼望為重點,並不表示保羅不關心信徒的成聖問題(帖前三12-13,四3-4、7,五23;帖後一10,二13)。因著上帝在基 督裡已經給世界帶來新的盼望,保羅就能夠從基督徒的復活和得榮耀(帖前四14-17;帖後一10),以及上帝對罪惡的審判(帖前五2-3;帖後一6-9)這 最終的角度,來看這世上的苦難。
既考慮到這終極的事實,保羅便勸勉他的讀者要在生活中行出聖潔的典範(帖前四3-7,五23;帖後三13-14),以及要有愛心、信心、和平、剛強、純潔、忍耐和勤懇的表現(帖前四1-7、9-11,五6-22;帖後三6-13)。
傚 法的榜樣不過,保羅向讀者提出的勸勉,並非單是參考意見而已。他本身也是在一種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長,當然明白任何老師,無論是耶路撒冷的猶太拉 比,或是大數城的斯多噶哲學家,言教都必須配以身教作為基礎。於是,保羅採用了『傚法』這個專門概念來激勵他的讀者學效或模仿他,以他的行事為人作為生活 的榜樣(帖前一6-7,二l4;帖後三7-9;參腓三17)。可是,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最高的典範。他本人也不過是傚法基督的榜樣,所以,他的讀者當然也 要傚法基督(帖前二14-16;參腓三1-18)。
保羅既然要傚法基督,就意味著他要在他所教導的信徒生命中有份。因此,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同時以女性(母親,二7)和男性(父親,二11)的角 色,來描述他與讀者的關係。不過,形容保羅與這群信徒之間的關係的最重要措辭,可能是parakalein/paraklesis(即『安慰』、『扶持』 等)這詞組。它們乃描述一個人極之關心另一個人的幸福,亦用於約翰福音,來描述聖靈為信徒擔當的角色(有關parakletos一詞的含義,可參約十四 16、26,十五26,十六7;同時請參考耶穌在約壹二1的角色,以及約十四16中『另外……一位』的含義)。事實上,保羅是傚法基督和聖靈的榜樣,對帖 撒羅尼迦教會承擔了一個地上勸慰者的角色。有感於這個觀念在帖撒羅尼迦前書所構成的重要意義,有學者甚至考慮在原則上應把這封書信歸類為『勸慰信』 (LetterofConsolation)。
來生的盼望然而,這兩封信的神學重點是關乎帖撒羅尼迦信徒將來的盼望。他們急欲追問的問題,似乎是有關主再來(parousia,『來』或『降 臨』,參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二1、8-9)的時間。既然基督徒也會死,亦需埋葬,如非基督徒一樣,那麼來生與耶穌同在這盼望在哪 裡?
保羅的答案非常清晰。死亡不能使盼望幻滅,因為死亡並非基督徒的終結(帖前四13)。正如古爾曼(Oscar Cullmann)所闡釋的,保羅提出的答案並不是甚麼含糊的希臘式永生不滅理論;人的靈魂並非像柏拉圖所說的那樣長出翅膀,然後被吸納進入宇宙之中。反之,死人將要復活(帖前四16)!所 有基督徒都會與耶穌相遇。那些仍在生的人則會從地上被取去或提到空中,永遠與他們的主在一起(帖前四17)。
這裡用了一個涉及空間的專門用語——『被提』(SnatchedAway/Caughtup)(harpazein,帖前四17)。它的拉丁對等 字詞rapere衍生了英文字詞「rapture」(『被提』)的理論。上個世紀的時代論解經家便試圖將帖撒羅尼迦書信的這個主題,套入他們對啟示錄的詮 釋中。但由於啟示錄沒有相應的字眼,他們惟有將它插在該書的三至四章之間。不管我們如何理解『被提』,重要的是瞭解保羅的用意——他要安慰喪失親人的信徒 (四18),
說明信徒無論是死了或活著,都永遠與耶穌同在,永遠安穩。
這段經文亦引起人死後狀態的問題。有人便提出『魂睡』(SoulSleep)的理論。可是,要簡略地澄清兩個問題。首先,靈魂不滅是一個希臘觀 念;根據上述理論,後來被引入基督教的復活觀中。其次,『睡』一詞暗示一個人死後,亦有時間的因素存在。這兩個觀念都未必和保羅著作中的思想,或是他在這 裡所用的喻意手法吻合。
他的重點其實是要確保帖撒羅尼迦信徒不為死去的信徒擔憂;後者在上帝的手中得享安穩。然而,保羅在這裡運用了睡覺的意象,勸勉他們在還活著時要認真 生活,不要浪費生命(參帖前五6)。同時,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也不用驚慌,因為一切都由上帝掌管,包括事情出現的時間(帖前五1-4)。但是,這裡沒有 為讀者提供任何末世的時間表;保羅只是提醒他們,要隨時準備主的『降臨』,但它的時間卻在上帝的手中(帖前四16形容為『號吹響』;五2-3表示是在夜間突 如其來,或如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
不過,這種不夠明確的末世神學似乎未能滿足教會中某些信徒的需要。因此,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再提醒他們,不要輕信一些謬稱主何時再來 (parousia,帖後二2)的失實流言,甚或是一封冒名的書信。時間還未臨到,有關的徵兆或條件的配合仍未出現!他們不應被胡亂的猜測所欺騙(帖後二 11)。世界將會愈趨敗壞,直至罪惡失控,一個無法無天的沉淪之子將要控制大局、自稱為上帝(經文用『坐在上帝的殿裡』的字詞來像征,帖後二4)。信徒卻不可 忘記是上帝掌管一切,是祂攔阻罪惡的蔓延(帖後二6),直至祂所定的時間到了,撒但的工作便會徹底滅絕(帖後二8-10)。
因此,保羅在這兩封書信的重點,不在於告訴信徒主再來的過程,而在於向信徒保證,他們與上帝永不分離,而且人類歷史乃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而非操控在邪惡和逼迫的勢力手裡。
作者並沒有嘗試在這兩封早期的書信中闡揚基督論或三一論。上帝、耶穌和聖靈最終如一(帖前一2-5;帖後二13-16);在基督耶穌裡作工的,其實 就是獨一的上帝(帖前二13-14,五18);耶穌的死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元素,也是基督徒盼望和真實生活之基礎(帖前一10,二14-6,四 14)。
對保羅來說,傳福音與信徒的生活見證是分不開的(帖前一8,二13-16,四11,五12-22;帖後一3-4、11-12)。對於他們生活上的美好見證,保羅非常喜悅(帖前一6-7)。他十分關心他們的福祉,遂呼求上帝向逼迫他們的人施報(帖前一5-10)。由於他深信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是向普世宣 教的基礎,因此,他逼切地一再勸勉信徒,要在一切端正和美善的事上竭力,遠離所有令人犯罪和閒懶的誘惑(帖前二2-6、9-11,三4-5、10、13, 四1-12,五12-23;帖後一3-4、11,二13-15,三3-5、9-10、12-14)。
信中滿是勸勉與代禱的優美結合,反映保羅十分關注信徒 在基督裡的靈命,他的關懷之情躍然紙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