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猶太會堂

   黨派、會堂的興起  , 會堂是宗教場所  , 會堂的起源  , 會堂是宗教場所  ,

    黨派及會堂的興起與彌賽亞的盼望  , 會堂建築 , 約櫃 , 誦經壇 ,

    社區中心  , 祈禱  ,  進入會堂的規則 ,

祈禱

 

  禱告是與上帝相交的途徑,猶太人藉禱告表達願望、痛苦、愛慕,並相信音樂能幫助表達心中的禱求。

  單用字句並不足夠,音樂的力量是人所共知的,因此許多會堂內的禱文皆配有傳統的音韻;在節期中的特別禱文皆有獨特的韻律。

  阿甚肯納茲、塞法迪和別些東方猶太社群有不同的音韻唱頌禱文。在改革派和保守派會堂中有樂器伴奏(尤其是管風琴),但正統派反對用任何樂器,其根據來自安息日和節期的規例,因為按拉比的律例,安息日和節期禁止使用任何樂器,並且因為基督教普遍用管風琴作崇拜,正統派認為在會堂內使用風琴是仿效別的宗教。

社區中心

       雖然會堂是一個供猶太人集體禱告的地方,它也發揮聯繫社群的作用。許多猶太會堂舉辦不同的活動,包括社交、教育和慈善項目,藉此促進猶太人彼此的關係,鞏固猶太身份的認知。

誦經壇


 

約櫃

      按猶太會堂一般標準,約櫃必須置在東面的牆上,原因是崇拜者須向耶撒路冷禱告,但若有其他原因,約櫃不在東面的牆上,當會眾禱告時,仍須面向約櫃。

      《塔木德經》形容約櫃是一個盒或櫃,可見在早期《托拉》經卷是安放在一個可移動的櫃內。

      《密西拿》提及,古時在禁食的日子發出為乾旱求雨的特別禱告時,約櫃會被抬到市集去。但約櫃被固定安置於會堂內已是多個世紀的做法,由於出埃及記提及存放約櫃的至聖所入口有一帳幕(出廿六31~33),在阿甚肯納茲會堂的約櫃前多設有一布簾,用來遮蔽約櫃;在塞法迪會堂則把布簾設在約櫃的門後,當約櫃門打開時,經卷仍被遮蔽著。

      許多會堂的約櫃上,皆設置刻有十誡的兩塊法版模型。

會堂建築

 


    猶太典籍並沒有絕對規定會堂的建築規格,但會堂在設計上有數個基本元素,其一是會堂內東邊的牆需設有約櫃,用來安放《托拉》經卷,其二是需有一個平台稱為誦經壇(Bimah),讓人站在其上朗讀《托拉》,其三是會堂需設有玻璃窗,至於會堂的形狀,《塔木德經》並沒有明文規定。

    從中東多處考古發掘中找到的古代會堂皆為長方形,會堂的入口向著耶路撒冷,因此在會堂禱告須面向耶路撒冷時,會眾是面向會堂的入口。古代會堂與現今會堂顯著不同之處,在於約櫃並不是固定於牆上,而是按時被抬進會堂。另一不同之處是古時的會堂並沒有為婦女而設的特別間格或上層廊座。

    有以色列學者指出,早期的會堂並沒有男女分坐的情況,並且面積很大,可容納許多人在內崇拜。

    《塔木德經》記載,古時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會堂很大,聚會時有會眾離誦經壇太遠,聽不到在壇上的人發出的祝禱,以至未能回應說“阿門”,故此,當時會堂有指定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搖動旗號以作提示。

 

會堂是宗教場所

 

      會堂又名禱告之所(Bet ha-Tefillah)。

       《塔木德經》規定猶太人最神聖的禱文和頌歌,如《卡迪什》(Kaddish)和站立禱文(Amidah),誦讀《托拉》和《亞倫的祝福》,均需要十名成年男士在會堂內進行,稱為主禮組(minyan,非正統派允許成年女士參與主禮組)。

      拉比十分重視集體禱告,故此指出:「一個男士的禱告,只有在他與會眾一起時才會蒙上帝垂聽。」

      有另一個出於《塔木德經》 的講法:「當這十人聚在一起時,上帝的榮光早已在會堂內等待和歡迎他們。」

      因此,猶太傳統十分看重公禱。有拉比指出,人常受周圍的環境和身邊的人群所影響,當單獨禱告時,禱告固然十分有價值,但若聚集一起會互相激勵,以至個人能有特別的靈感和更能集中禱告。

      因此公禱的自私成分較少,在與會眾一同禱告時,猶太人祈求上帝不只幫助個人,也為全會眾代求。實際上,每一個正式的猶太人禱文是用“我們”而非單數的“我”。

會堂的起源

 影像影像影像 


       無法確定會堂何時出現,但有猶太學者推論會堂源自早期在「巴比倫被囚」的時代,猶太人聚集禱告和研究聖經的地方,但在第二聖殿期的猶太文獻中,只有極少的資料支持會堂的存在和運作。

      較為可取的意見是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當時,聖殿以外的禱告和研經場所取代了聖殿的 宗教地位,從此會堂成為猶太人的宗教和社群的中心。

      會堂的名稱沿自希伯來文Bet ha-Knesset,意為“聚集的房屋”,當譯成希臘文時,便成為現今會堂的英文名字synagogue。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人蛇是怎樣對話交流的呢?

 

在創世記一書中,女人受到蛇的引誘吃了禁果。從表面上看,人蛇可以對話,可以交流。這聽起來很象一個神話故事。令人難以置信。 人蛇是怎樣對話交流的呢?這個故事放在聖經的最開始,也引出了罪的起源。對它的理解應該是很重要的。 謝謝!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人蛇對話的確是很神奇,簡直就是神話。但如果我們把這對話跟希臘、中國和其他古代文明的神話相比,又像是小巫見大巫。若我的記憶沒錯,聖經只有兩處地方記載了人與動物對話:一處是民二十二:28 - 30 ,先知巴蘭和他的驢對話﹔另一處就是創三的人蛇對話。我們不在乎巴蘭和驢對話,因為這跟我們的救恩無關,何況聖經還明言是耶和華叫驢開口,那有什么不可能呢?但人蛇對話可不同了,因為這是關乎我們的救恩。單從創三的記載,我們不知道蛇怎么會說話。但若以整本聖經作背景,我們就知道這條蛇是魔鬼撒但的化身。 (啟二十:2 稱撒但為古蛇,其實龍、蛇、魔鬼、撒但是其不同特性的同義詞)魔鬼撒但是受造的屬靈的存在物,專門作誘惑人、控告人、試探人、迷惑人的工作。在伊甸園的環境里,魔鬼撒但只能利用一條看來毫無惡意的蛇來引誘夏娃,這不是不可能的事。試問,除了蛇,撒但在伊甸園的環境,還能化身成什么?新約使徒保羅也說是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林后十一:3)。我們沒有理由不接受聖經的記載。總的來說,創世記前十一章所記載關于洪水之前的世界是一個我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更何況是屬靈的世界呢?我們屬地的人惟有謙卑地領受。愿上帝賜福給你渴慕真道的人。謝謝。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為子祝福

 

  創廿七1~廿八9

         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以為死將臨近,就要為以掃祝福。因為他愛以掃,喜歡吃他作的美味。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以撒和青年並中年時有所不同,不但外面老了、心靈的光景也衰弱了,他不像摩西一百廿歲臨死時,眼目還沒有昏花,精上帝也沒有衰敗(申卅四7)。這也是許多屬上帝的人年老時可憐的景況,不但靈命沒有更豐盛、靈歷更高深,反而停止前進,甚至落到肉體的安逸之中,不顧上帝的指示和心意,卻為那出賣長子名分的人祝福。

  利百加素愛雅各,聽見此事,便設計要為小兒子得祝福,以成就上帝在她腹中時,對她兩個兒子的預言。她叫雅各裝作以掃,冒名頂替得祝福,她不信上帝要自己成就他的應許,而用人的手來干預,結果非常不幸。雅各聽從他母親的話而欺騙他父親,並奪他哥哥的祝福是不對的。上回長子的名分是換來的,並沒有欺騙,而這次得祝福,卻是用欺騙的手段,所以要受報應。

         以掃來遲了,雖然痛哭也無法挽回。以撒相信他的祝福是有效的,是上帝給他的權柄。奉上帝的名所給的祝福不能取消或改變,以撒雖然作錯了,但不能一錯再錯。他仍然敬畏上帝(創卅一42),上帝一直是以撒的上帝。

         由於父母的錯誤使兄弟失和,甚至哥哥要殺害弟兄。利百加弄巧成拙,不得不叫小兒子逃亡,從此母子未再相見。利百加對以撒提出的理由雖是不錯,但未講出全部的實情。以撒從自己的婚姻中,知道父親代表上帝的意思,不願他兒子們娶迦南女子為妻,就打發雅各往他母舅那裡去。雅各至今未娶,因迦南女子不合上帝的心意,這一點是蒙上帝喜悅的。上帝愛雅各、惡以掃,完全是先天的嗎?或者可以在這裡找到某些因素。事後以掃娶妻,又有何益?

保羅直接使用「效法」的經文

 

  保羅直接使用「效法」的經文共有六處,分別為帖前一6-7;二14;帖後三6-9;腓三15-17;林前四14-16;十31-十一1。

  【帖前一2-7】

  這段經文的焦點是一6。保羅首先感謝上帝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中聽到他們不斷地在靈命上成長、使他的福音工作不致白費、尤其在患難中他們已學會了怎樣堅持信仰。其實他們的信仰決定了他們的行動。他們的愛心行動尤可稱耀、在患難中能以主再來的盼望堅持到底。然後在第五節中保羅提到「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

  「我們」是指誰?是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嗎(帖前一1)?抑或是一6的「我」與「主」?有學者認為是後者、是保羅刻意以主的身份來當作是自己的後盾、使反對者無言以對。因此第六節中提到帖人效法保羅而得褒獎是保羅企圖把帖撒羅尼迦教會擺在其他教會之上(第七節)、凡效法保羅者、才是真教會。

  然而這樣的解釋實在太牽強。保羅的權柄當然是在主耶穌的身份上、也是保羅福音的基礎。令有學者更清楚的解釋說:「保羅所理解的福音是上帝與人同工的道,不只有上帝的自我啟示、也有傳講者對福音的真理所作的見證」。因此「我們的福音」是指保羅、西拉、提摩太所傳講的福音,也是三2所說的「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或者是二2, 8, 9, 「上帝的福音」。

保羅為何在一6中寫「就成了我們的效法者、也是主(的效法者)」。帖撒羅尼迦人成為使徒與主的效法者,是在於他們分享了『大患難中滿有喜樂』的經歷;焦點根本不是擺在結黨、使自己的權柄更加穩固。保羅若是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看到教會中的紛爭結黨、自己也參與在內弄權?

  保羅在這裡提到「效法」自己與「效法」主、不是為了避免給予讀者有一種自大的感覺而是「表明讀者的經歷不僅是與使徒的經歷、而且與主的經歷相同。」

【帖前二11-15】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聲明屬靈「父子」的身份來勸勉信徒(11-12節)、但最使他感恩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能清楚領受「我們所傳上帝的道」,也可譯為「當你們從我們這裡領受所聽見之上帝的道的時候」(13節)。即是說:保羅所傳講的話、是他先親身體會、回應的;因此、他也這樣用這種體會來教導信徒。

  在14節中保羅提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眾、成了「在猶太中、在基督耶穌裡、上帝的各教會」的榜樣。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帖撒羅尼迦教會不是要在眾教會之上,凡效法保羅者,才是真教會;反而是「效法」了各教會在苦難中的堅持。

  第二、帖人效法的行動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信了主受逼迫的自然現象。保羅暗示各教會所受的苦難與耶穌所受的苦難相稱、因此受逼迫而不跌倒就是效法了各教會的堅韌,也效法了主耶穌的堅韌。

【帖後三6-9】

  帖後針對教會中因誤解主再來的信息而不務實地靠別人的愛心過活的人。所以第六節就先提出不要與那些「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的人為伍,也就是「不按我們所傳授的教訓」,這教訓包括「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兩種。這是否意味到保羅有「弄權」的意圖?還是只有他所說的話才值得跟隨?非也!

  保羅在第七節的確提到:「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

  但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原文在「你們自己」之前有「因為」一詞、表示本句是要給上一節的支持。 整節的上半節就有這樣的意思:「你們要遠離那些不按我們教導的人、因為你們本來就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的榜樣。」這裡沒有強迫性的命令、而是提醒性的勸勉、故無弄權的意圖。

  第二、第九節清楚的聲明:「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保羅等這樣做是強調他放棄可有的權利,「是一種因愛而自我犧牲的行動」。這也是保羅要帖人效法的舉動。一方面表示他的「不求於人」是值得效法的,另一方面也是合乎他所傳授的福音真理。

  因此「效法」是具倫理性的、是怎樣活出福音真理的樣式、而保羅以自己生活為榜樣、要帖人好好觀察仿效。

【腓三15-17】

  眾多學者都同意保羅呼籲讀者效法他與他的同工、主要的原因在於提防假師傅、「基督十字架的仇敵」(三2-19)。只有效法保羅的作法才能保證教會的合一。

  怎樣才能保證呢?

  第一、因為保羅自己也效法基督,「與基督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三10);

第二、保羅願意拋下一切,為了得著基督。

  他「不是為自己的使徒職份而辯護」、而是把自己的生命擺在眾人面前任人審核(三1-11、四8-9, 10-13)保羅也只有對他自己建立的教會才發出「效法」的呼籲、保證教會中人對他已有認識、也有深刻的印象、不是空談、而是有實際的生活寫照。

  【林前四14-16】

  哥林多教會分黨派的情況是眾所周知的。與「效法」觀念有關的當然是權柄的問題。

  保羅聲稱自己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四1),而且他生命中從患難裡頭可看出他的忠心(四9-13)。

  所以保羅寫這封信是要以使徒的身份警戒哥林多教會,如同親父子關係一樣、(因為是保羅建立的教會)。「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不是要以至高無上的權威來控制他們,而是以屬靈父親教導兒子的義務,「也是保羅對他們的信息認真而負責任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保羅是非常熱切地渴望以他個人的生活榜樣作為典範、以誘導哥林多信徒撥亂返正」。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差派提摩太作為模範,要信徒從提摩太身上看到,也學到「效法」的樣式。若說保羅有任何弄權的企圖,就與整封信的勸勉相違背,保羅豈會糊塗到這個地步、要牽涉在分黨的漩渦裡?

  【林前十31-十一1】

  這段經文牽涉到哥林多教會論及祭偶像之物。保羅提供三個原則來處理此事:

  (一) 基督徒有自由吃喝祭偶像之物,因為它們在信者身上起不了作用。

  (二) 但基督徒的自由也要顧及到弟兄姐妹的接受程度。

  (三) 自己要站立得穩、要謹慎、免得跌倒。

  接下來、林前十31勸勉信徒的結論是: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以致不跘倒任何人。

  保羅以他自己的作法為榜樣:「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十33)

  這樣大膽的話豈不在狂言了?他自己豈不曾說過要討上帝喜悅,不是討人喜悅嗎?這裡保羅道出他行為的目的,他是「效法基督」(十一1),不求自己的益處,為了「叫人得救」(十33)。

  所以保羅呼籲哥林多人在「祭偶像之物」的事上要效法他最終的原則:凡事謹慎平衡,為了叫人得救而不求自己的益處,為要榮耀上帝!

  保羅提出的「謹慎」,就可見他不狂言自大。而是說謹慎行事,榮神益人是可行的,效法保羅的作法也因此是可行的。

熱門文章